DB63/T 1350-2015 河湟谷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范

  • DB63/T 1350-2015  河湟谷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04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0-28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63/T 1350-2015 河湟谷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范

    AH一—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渗流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m; , 污水在人工湿地内渗流路程的水平距离,

    DB63/T13502015

    4.1.1应遵循生态化治污的原则。设计应结合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的原理,符合自然规律,充分利用 当地现有自然资源与生态条件,实现污水的生态净化。 4.1.2应遵循全过程控制的原则。保证处理工艺流程完整,从工艺源头消减污染物负荷、控制污染物 的产生并减少排放,实行清洁生产,防治二次污染,重视运行管理与维护。 4.1.3应遵循高效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工艺的选择与设计应实现技术可靠、净化效率高、运行安全和 节约能耗的目的,同时应符合节约土地、节省投资和运行成本的原则,实现效果和投资的最优化。 4.1.4应遵循多功能有机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设计,实现污水高效净化、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恢 夏、景观营造及中水回用等多功能的有机结合、彼此协调、相互促进。 4.1.5应遵循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原则。设计应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灵活确定人工湿地工艺类型 和设计规模,并应考虑远景,留有充分扩建余地。

    4.2.1.1场址选择应符合当地总体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相关规划及 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要求,并应综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特征、土地面积、生物 资源及周边环境等自然条件因素进行确定。 4.2.1.2场址应设在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下游,距离应不小于500m;宜设在居住区或公共建筑群区域 的夏季主导风向下方,并应符合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具体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有关环保部门评估 确定,一般不应小于300m。 4.2.1.3场址宜靠近自然水体、市政排污管道排放点或便于处理后回用的地点,宜选择地形有适当坡 度的洼地、荒地及经济价值不高的土地,应不受洪水或内涝的威胁,不影响行洪安全,并便于施工、运 行管理和维护等。

    4. 2. 2 总平面布置

    4.2.2.1总平面设计应按功能和工艺流程顺序合理布置,其位置和朝向应力求合理、设置紧凑,以节 约用地和缩短管线跨度,并应满足工程施工、运行管理和维护方便的要求。 4.2.2.2人工湿地高程设计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的自然高差,应优先采用自流进出水和自然充氧,以 不用或减少动力提升设备和曝气设施为宜,实现排水通畅、降低能耗、平衡土方的要求。 4.2.2.3人工湿地不宜设计布置在洪水淹没区,必要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洪措施,出水标高应高于受纳 水体常水位,避免受纳水体的回灌。 4.2.2.4并行运行的人工湿地处理单元间,应设计均匀配水装置、可切换连通管渠、超越管渠及闸阀

    DB63/T 13502015

    5. 1. 1 一般规定

    5.1.1.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规模应按照近期与远期结合的需要进行设计,依据现状水量设计近期规模, 参考远期规划设计最终规模。 5.1.1.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规模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对服务范围内污水产生量、分布情 况、变化趋势、工艺技术、可利用土地面积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进行确定。

    5.1.2.1河湟谷地区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规模,宜按以下规则分类: 微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其污水处理规模为<500m/d; b 小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其污水处理规模为500m/d~2000m/d; C 中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其污水处理规模为2000m/d~10000m/d; d) 大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其污水处理规模为≥10000m/d。 5.1.2.2对于人工湿地系统主体工艺,各规模级均应按照本标准进行设计。 5.1.2.3对于人工湿地系统相关辅助工程和配套设施的设计,各规模级宜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5.1.2.1河湟谷地区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规模,宜按以下规则分类: 微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其污水处理规模为<500m/d; b 小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其污水处理规模为500m/d~2000m/d; C 中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其污水处理规模为2000m/d~10000m/d; d)大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其污水处理规模为≥10000m/d。 5.1.2.2对于人工湿地系统主体工艺,各规模级均应按照本标准进行设计。 5.1.2.3对于人工湿地系统相关辅助工程和配套设施的设计,各规模级宜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5. 2. 1一般规定

    范围内排水系统普及程度和处理

    1.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排水系统普及程度和处理对象相适应

    5. 2. 2 设计要求

    5.3.2.1在进水水质符合5.3.1规定的条件下,设计合理、管理规范的人工湿地系统出水污染物浓度

    DB63/T13502015

    5.3.2.2经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可作为再生水回用于农田灌溉、景观绿化、城市杂用水、工业 用水以及地表水补充水源等,其水质应符合对应用途的相关标准要求,

    6.1.1工艺流程类型及组合型式的选择,应符合污染源控制、污水处理及污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6.1.2工艺流程类型及组合型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和可利用土地面积、处理水量和污水特 征、出水水质要求和排水特点、技术可靠性和稳定性、投资成本和用户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6.1.3工艺流程类型及组合型式应在经过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估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按照本 规范要求进行统筹设计。 6.1.4为适应青海河湟谷地的地域特征和气候特点,宜采用以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为主的工艺类型。

    6.2.1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主要适用于未纳人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的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处理,不宜包括乡镇企业的工业废 水。其处理规模不宜大于500m/d,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6.2.2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图1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租

    适用于由城镇污水管网统一收集的生活污水的处理,包括按照GB8978和CJ343的要求允许排 水收集管网的工业废水。其处理规模宜大于1000m/d,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5.2.3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6. 2. 4受污染地表水净化处理工艺流程

    图2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工

    主要适用于对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水体或雨水的净化处理。其处理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

    DB63/T 13502015

    6.3人工湿地组合型式

    图4受污染地表水净化处理工艺流程

    由单一的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构成,适用于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处理。单一式人工湿地的处理 于500m/d,其人工湿地型式如图5所示。

    6.3.2单联式人工湿地

    图5单一式人工湿地型

    由单一的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与表面流人工湿地组成,适用于分散型污水、小型污水处理站尾 水或地表水的净化处理。单联式人工湿地的处理量不宜大于500m/d,其组合型式如图6所示。

    6.3.3串联式人工湿地

    图6单联式人工湿地组合型式

    由多个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与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以串联方式组成,适用于集中式污水、污水 尾水或地表水的净化处理。串联式人工湿地的处理量宜大于1000m/d,其组合型式如图7所示,

    6.3.4并联式人工湿地

    图7串联式人工湿地组合型式

    由多个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以并联方式组合构成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组,再整体与表面流人工湿 也单元联结组成,适用于集中式污水、污水厂尾水或地表水的净化处理。并联式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量 宜大于1000m/d,其组合型式如图8所示。

    注:A复合流潜流人工

    3.3.5综合式人工湿地

    图8并联式人工湿地组合型式

    DB63/T13502015

    由多个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以关 单元组以并联方式组成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然后再与表面流人工湿地联结组成,适用于集中式污水、污 水厂尾水或地表水的净化处理。综合式人工湿 处理量宜大于2000㎡/d,其组合型式如图9所示。

    图9综合式人工湿地组合型式

    7.1.1为保证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效果,减轻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染物负荷,污废水应经必要的预处理 后,方可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处理。 7.1.2预处理系统宜采用处理效果较好、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的工艺。 7.1.3预处理工艺设计应符合GB50014中的有关规定,出水水质宜符合5.3.1的要求。 7.1.4预处理设施应设计安全防护设施,其排放口位置应避免对周围人、畜、植物造成危害和影响。

    7.2.1预处理系统应具有去除悬浮物和漂浮物的能力、降解有机物的能力、一定水量平衡的能力以及 亏泥处理和容纳能力,以达到协同削减污染物的目的。 .2.2于 预处理程度宜根据具体水质情况与处理要求,选择适宜处理程度的工艺: a) 分散型生活污水进入人工湿地系统前,可选择采用适宜的一级处理或一级强化处理; b) 集中式生活污水进行人工湿地系统前,应采用一级强化处理或二级处理; C 经污水处理厂一级强化处理、二级处理的出水或与其类似的其它污废水,可不需再设置预处理, 直接进入人工湿地系统, d) 对受污染的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或具有类似性质的低浓度污废水,可根据实际水质选 择沉淀/过虑处理后,进入人工湿地系统。 .2.3对于预处理系统的设计,污水中的SS或泥沙含量大于100mg/L时,宜设沉淀池;污水中含油 量大于50mg/L,宜设除油设备;污水中D0小于1.0mg/L时,宜设曝气装置。 7.2.4预处理系统应设计必要的除臭措施和污泥处置措施,恶臭气体排放浓度应符合GB14554的相关 要求,污泥处置应符合GB50014中的有关规定。

    DB63/T 13502015

    8.1.2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设计参数

    流潜流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应符合表1要习

    表1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主要设计参数

    8.1.3表面流人工湿地设计参数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宜符合表2要求

    表2表面流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

    8. 2. 1人工湿地面积

    8.2.1.1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的面积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总面积的设计,在符合8.1中设计参数要求的前提下,宜按水量/湿地面 积为1:3~1:5的比例确定。 b 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面积不宜大于1500m; c 多个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并联组合时,各单元面积应平均分布,并保证配水均匀。 3.2.1.2表面流人工湿地面积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表面流人工湿地总面积的设计,应考虑场地地形、可有效利用土地面积、周围环境及建设成本 等因素,在符合8.1中设计参数要求的前提下,宜按水量/湿地面积为1:3~1:10的比例确定, 场地面积受限时宜根据可有效利用场地面积进行调整

    DB63/T13502015

    b)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面积, c)表面流人工湿地应设计其进水口至出水口的最短水路管(渠),以便冬季越冬运行排水; d)以分散型生活污水等为处理对象的微型 亚地 可选择不设置表面流人工湿地。

    8.2.2人工湿地单元数量

    8.2.2.1人工湿地单元数量的确定应考虑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易维护性和地形特征。 3.2.2.2人工湿地单元数量应根据处理水量和适宜的单元面积确定,为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宜不少于 两个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 3.2.2.3对于分散型生活污水等未处理对象的人工湿地,可视具体情况设计独立单元运行。 3.2.2.4在保证系统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宜减少潜流人工湿地的单元数量,以降低建设成本。 3.2.2.5表面流人工湿地可根据地形和水力需要设置浅水区和深水区,浅水区宜设计净化区、生态景 观区、净化稳定区、生态沟渠等功能单元,深水区宜设计稳定滞留区、鱼塘和生态景观区等功能单元。

    8.2.3人工湿地几何尺寸

    8.2.3.1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尺寸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长度应利于水位调节和避免造成湿地床死区,宜为15m~50m; b) 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长宽比宜控制在1:1~3:1,以利于减少水流短路和使水流趋于平推 流,同时利于系统布水分配、收集与倒淤; c) 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水深宜为1.0m~2.0m,设计深度一般应大于当地标准冻土深度。 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坡度宜为0.5%~2%,建议采用1%。 8.2.3.2表面流人工湿地尺寸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的长宽比宜的确定以避免造成死水区为原则,通常宜控制在3:1~5:1; b)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水深宜为0.5m~2.0m。其中,浅水区水深宜为0.5m~1.0m,深水区水深 宜为1.0m~2.0m,其浅水区至深水区的基底过渡坡度宜趋于1:1; C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整体水力坡度宜为0.5%~1%,建议采用0.5%。

    8.2.4人工湿地池体结构

    8.2.4.1人工湿地的池体结构设计应在取得充分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考虑气候、抗震及地形等有关要 求,按国家现行相关土建结构设计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 8.2.4.2人工湿地池体的设计在确保结构稳定和防渗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泥土质生态结构, 8.2.4.3潜流人工湿地池体侧壁设计宜采用混凝土、砖、毛石等结构,表面流人工湿地池体宜采用黏 土结构。 8.2.4.4人工湿地池体周边护坡(护堤)设计宜采用自然泥土夯实结构,并应对其进行植被护坡,坡 度宜为4:1~2:1。

    8.3.1.1人工湿地的基底和侧壁,应进行必要的人工防渗设计,防渗层渗透系数应不大于10m/s 8.3.1.2人工湿地的单体防渗设计和测验,应按照GB/T50600和CJI11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8.3.1.1人工湿地的基底和侧壁,应进行必要的人工防渗设计,防渗层渗透系数应

    8.3.2.1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防渗层设计,应

    合流潜流人工湿地防渗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DB63/T 13502015

    a)场地黏土层厚度大于60cm时,基底可直接采用自然黏土分层夯实作为防渗层; 场地有厚度大于60cm的土壤或致密岩层,且渗透系数小于10"m/s时,基底可不需采取其它 防渗措施: C 场地黏土层厚度小于60cm或无黏土层时,基底防渗层宜设计采用黏土夯实层之上敷设聚乙烯 土工膜、聚乙烯丙纶卷材或钠基膨润土防水毯等防水土工膜材料,黏土夯实层设计厚度不宜小 于10cm,密实度不宜小于95%; d) 以砖砌或毛石砌的侧壁,应设计以防水水泥砂浆抹面后再敷设防水土工膜材料进行防渗处理; e) 设计采用的防水土工膜厚度均不宜小于1.0mm,并按照CJJ113、SL/T231和CECS199等执行; f)基底和侧壁亦可设计采用混凝土结构进行防渗,并按照GB/T50600和相关建筑工程规范执行; 3.2.2表面流人工湿地防渗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基底宜设计采用黏土夯实层作为防渗层,其厚度不宜小于30cm,密实度不宜小于95%; 黏土夯实层不能满足防渗要求时,亦可采用黏土夯实层之上敷设防水土工膜材料进行防渗。

    8.4.1.1人工湿地的布水系统设计包括配水系统、集水系统和导淤系统,并应实现系统内均匀布水。 8.4.1.2所选用闸、阀等可调节控水设施的设计,应满足密封性好、防腐耐用及操作灵活的要求。 8.4.1.3布水系统管材、闸、阀的设计,应按对应管材相关标准规定执行,并应考虑冬季防冻措施。

    8. 4. 2配水系统

    8.4.2.1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配水系统应包括配水调节池、配水总管、配水支管和配水穿孔管, 并通过设置配水总阀、回流或分流装置、支管阀,实现进水量的有效调控和人工湿地的均匀配水。 8.4.2.2配水总管和支管宜埋设于地下,其覆土厚度应大于当地标准冻土深度;配水支管应以水平向 与布设在基质填料层中上部的配水穿孔管垂直连接,并由配水穿孔管的穿孔为潜流人工湿地配水。 8.4.2.3配水穿孔管的长度应与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宽度大致相等,穿孔宜均匀布置;穿孔间距宜按 不大于人工湿地单元宽度的5%计算,且不宜大于1m;孔径不宜小于6mm。 3.4.2.4配水穿孔管两端宜采用带堵头的弯头管斜向上伸出表面种植土层,管内可穿置由牵引钢丝和 缠绕固定其上的滤布带组成的防堵牵引线,用以牵引清除进水中小颗粒有机物和悬浮物,防止穿孔堵塞; 8.4.2.5表面流人工湿地的配水系统可采用管道、渠道或配水堰,并通过设置闸阀调节进水量。 8.4.2.6表面流人工湿地的配水系统宜与潜流人工湿地的集水系统相连接

    8. 4.3 集水系统

    8.4.3.1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集水系统应由集水穿孔管、集水管、集水管末端阀控排放口、溢 流口、集水渠和出水井组成。 8.4.3.2集水管应以水平向与布设在基质填料层中下部的集水穿孔管垂直连接,并通过集水穿孔管上 均匀布置的穿孔实现潜流人工湿地的均匀集水。 8.4.3.3集水穿孔管的长度和穿孔间距要求同8.4.2.3,孔径不宜小于10mm。 8.4.3.4集水管出口宜设计置于集水渠内,并应以垂直向设置上、中、下三个不同高度的阀控排水口, 用以调控潜流湿地内的水位及出水量。 8.4.3.5集水渠的防渗设计应符合GB/T50600中的有关规定,顶部宜设计覆盖防腐盖板,以利于冬季 保温防冻,同时可兼作维护管理通道。 8.4.3.6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溢流口应均匀布置在出水侧墙顶部,数量不宜少于3个

    DB63/T13502015

    3.4.3.7表面流人工湿地集水系统的设计可采用生态沟渠、集水管道、集水井等方式,并设计可调节 控水闸、阀等设施以调节出水量

    B. 4. 4±导淤系统

    8.4.4.1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导淤系统应由导淤穿孔管、导淤集水管、导淤集水管末端阀控排 放口和集水渠组成。 8.4.4.2导淤管应以水平向与布设在基质填料层下部的导淤穿孔管垂直连接,并通过导淤穿孔管上均 匀布置的穿孔实现对潜流人工湿地内填料的均匀导淤。 8.4.4.3导淤穿孔管的长度和穿孔布置要求同8.4.2.3,孔径不宜小于15mm。 3.4.4.4导淤管出口宜设计置于集水渠内,以利于冬季保温防冻,并在导淤管出口末端设置阀控排放 口,用以调控导淤排水流速

    8.5.1.1基质填料层应具有构建人工湿地骨架、支撑湿地生物生命过程并提供其良好生长环境的功能。 8.5.1.2基质填料层应具有一定的截留污染物的作用和固定微生物生物活性的性能,并具有良好的水 力传导性。 8.5.1.3基质填料应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孔隙率、表面粗糙度、尽可能大的表面积等物理特性,以 及良好的生物、化学及热力学稳定性。 8.5.1.4基质填料的选择应根据人工湿地构造、污水特性、处理规模等因素确定。 8.5.1.5基质填料的选择应遵循功能良好、成本低廉、就近取材和可再利用的原则。 8.5.1.6基质填料的选配宜为多材料搭配和多级配组成,并预先清洗干净,以利于提高净化效果和运 行周期,并避免堵塞。

    3.5.2.1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应根据污水特性和出水水质要求,可选择河砂、石英砂、砾石、卵石、 石灰石、沸石、蛭石、页岩、花岗岩、陶粒、矿渣、无烟煤、草炭、粘性土壤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作 为基质填料,通常宜采用砂、石搭配作为常用基质填料。 3.5.2.2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内基质填料层厚度应满足植物根系自然生长所能达到的最大深度要求, 3.5.2.3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基质填料层应按照自下而上顺序分层配置,填料级配与布设宜按表3布置:

    表3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填料层的级配布置

    DB63/T 13502015

    8.5.2.4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穿孔管周围应选用粒径较天的无棱角基质填料,其粒径应天于穿孔孔径, 宜在其周围50cm范围内宜铺设粒径80mm~100mm的大头卵石。 8.5.2.5复合流潜流人工湿所选用的各级配基质填料应进行过筛级配、清洁,大小宜均匀,且不含泥 砂和料粉末。 8.5.2.6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填料层的初始孔隙率宜控制在30%~45%。 8.5.2.7对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出水的氮、磷浓度有较高要求时,宜选择搭配使用富含钙、镁等具专性 功能的基质填料,以强化氮、磷去除效率。 8.5.2.8表面流人工湿地基质层宜采用自然泥土,铺设于防渗层之上兼作种植层,无需铺设其它填料

    8.6.1.1种植层所选用的土壤应符合GB15618中农业用地土壤的标准要求。 8.6.1.2种植层应采用适宜于人工湿地水生植物良好生长的土壤,宜优先选用当地表层种植土, 8.6.1.3种植层土壤宜选用质地松软、不易板结的粘质壤土,且不应含有石块等硬物。

    8. 6. 2 铺设要求

    8.6.2.1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种植土层宜选用渗透系数较高的种植土壤,铺设于基质填料层之上,厚 度宜为200mm300mm 8.6.2.2表面流人工湿地种植土层宜选用渗透系数相对较低的种植土壤,铺设于防渗层之上,土壤厚 度不宜小于200mm。

    8.6.2.1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种植土层宜选用渗透系数较高的种植土壤,铺设于基质填料层 度宜为200mm300mm 8.6.2.2表面流人工湿地种植土层宜选用渗透系数相对较低的种植土壤,铺设于防渗层之上 度不宜小于200mml

    8.7.1.1符合生态安全的原则,选择的水生植物不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宜优先选择 本地物种,慎重引入外来物种,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8.7.1.2符合适地适生的原则,选择的水生植物应适应当地气候、海拔、生境等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 条件,应适合具体人工湿地设计的要求,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种。 8.7.1.3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应选择具有发达根系、茎叶茂密和较强输氧能力的水生植物。 8.7.1.4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应选择耐污与去污、耐盐、抗寒及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 8.7.1.5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应着考虑其环境、经济、文化、景观美学价值。 8.7.1.6注重物种间的合理搭配,应根据环境条件和植物群落特征,按一定的时空比例以一种或多种 植物为优势种进行优化搭配,实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高效性和生态景观效果

    8.7.2水生植物建植

    8.7.2.1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宜采用芦苇、香蒲、首蒲、水葱等高大型挺水植物建植。 8.7.2.2表面流人工湿地可根据地域适生性选择采用芦苇、香蒲、菖蒲、水葱、慈姑、荷花、灯芯草、 水麦冬、苔草、嵩草等挺水植物,睡莲、浮萍、眼子菜、沿沟草、刚毛荸荠等浮水植物,杉叶藻、水毛 、狐尾藻、龙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此外亦可选择部分湿生乔木、灌木及禾本科植物等。 8.7.2.3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的最佳建植时间宜为春季,亦可在适宜地区于夏末秋初建植。 8.7.2.4人工湿地水生植物主要建植方式包括幼苗移栽、根茎移植、盆栽移植等,亦可采用种子繁殖 8.7.2.5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宜全面积覆盖建植,表面流人工湿地宜选取浅水区和边岸建植

    DB63/T13502015

    .7.2.6初建植水生植物时,高天型挺水植物的株距和行距分别宜为15cm~25cm、20cm~30cm,矮 小型挺水植物的株距和行距宜为10cm15cm,浮水植物的株距和行距均宜为40cm100cm;沉水植物 的种植间距可随机确定,但不宜过密。 3.7.2.7水生植物建植时,应保持湿地种植土含水量达到饱和,水生植物建植完成后,应通过间断性 浅灌水与排水交替促进其生根、发芽或缓苗,待幼苗正常生长后逐步大水力负荷使其驯化适应处理水质。 3.7.2.8同一批建植的水生植物植株苗大小应均匀,不宜选用苗龄过小的植物,

    9.1.1系统运行和维护应按国家现行的排放标准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配置相应的检测和控制系统, 其配置要求应符合CJJ60的有关规定。 9.1.2具大、中型规模的人工湿地系统,应设标准化验室,小型规模的系统可根据需要选择设置。 9.1.3日常运行中应对人工湿地系统进、出水水质进行定期监测,监测应符合HJ/T91中的相关要求, 9.1.4厂区内各工程设施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

    9. 2. 1 水质监测的基本要求

    表4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水质常规监测要求

    注1:水质监测方法与频次、采样时间与要求等应按照HJ/T91的规定执行,必要时可增设监测点位。 注2:出水用于中水回用水时,应依据回用目的和用途,按照相应标准要求设置出水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 注3: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的其它监测项目,其监测分析方法应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统一方法执行

    DB63/T 13502015

    2.2.2自控与在线监测

    优先级的控制模式以保证系统运行操作的安全。 9.2.2.2具大、中型人工湿地规模的工艺系统,宜设计安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基本监测指标应包括水流量、pH、COD、BODs、NHs、SS、TP、DO等指标 b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应符合HJ/T353、HJ/T354、HJ/T355等的规定。 C 水质在线监测仪器技术要求应符合HJ/T15、HJ/T96、HJ/T99、HJ/T101、HJ/T102、HJ/T103 HT/T366、HT/T367、HJ/T377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9.3.1植物观测主要是指对人工湿地内水生植物的观察或测定,同时应兼顾对配套景观植物的观测。 9.3.2观测点位应布设在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湿地设域,对观测的水生植物应进行定种定点标识。 9.3.3植物常规观测项目应包括:植物种类、生长发育规律、适应能力、分特征、根系分布、茎干 粗壮度、株高、冠幅、生物量、植株密度以及病虫害等。 9.3.4观测频率可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季相变化灵活决定,实时观测。

    9.4.1人工湿地系统场界及水域周边应设置安全防护栏,在深水区应设置安全警示牌,确保人员安全。 9.4.2人工湿地系统应设置应急防护设施,宜包括:雨水溢流口和排洪沟渠等排洪设施、应对水量过 大的超越管和溢流井等分流设施、除臭设施、临时发电供电设施等,各设施的设计应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9.4.3出现冬季极寒气候时,可停止系统运行,并应排干布水系统与输水管路。 9.4.4人工湿地系统进出水闸、阀开闭应设专人监管,定期检查其安全性,防止泄水安全事故。 9.4.5具大、中型人工湿地规模的工艺系统,其厂区宜设置安全监控点安装在线监控探头。 9.4.6植物建植应杜绝外来有害物种的引入,群落搭配应注意生物间的相生相克,确保湿地生态安全。

    ....
  • 工程规范
  • 相关专题: 污水处理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