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49-2018 地质灾害治理锚固工程施工技术规程(试行)

  • T/CAGHP 049-2018  地质灾害治理锚固工程施工技术规程(试行)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0.80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0-3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CAGHP 049-2018 地质灾害治理锚固工程施工技术规程(试行)

    T/CAGHP0492018

    a) 防治工程勘查报告、设计图纸等技术文件,包括本工程的全部施工图纸、说明书、会审记录、 所需的标准图集及其他设计资料等; b) 治理区域地形及地貌; C) 施工区域及影响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情况; 降水、风向、风速等气象资料; e) 调查场地条件,如施工现场地上和地下障碍物情况,周围建筑物的坚固程度、交通运输与水 电状况; f) 与工程有关的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施工验收规范、质量标准、操作规程等; g) 现场调查与工程实施相关的主要建筑材料、设备及特种物资在当地的生产与供应情况; h) 当地安全施工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文件及资料; i) 工程特点和现场条件的其他情况及资料。

    质量保证措施、施工进度保证措施、施工安全与环保保证措施,以及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各项人员、机 械、物资需求计划、主要技术措施 经济指标等

    5.3施工场地与临时工程

    5.3.1施工场地应结合工程规模、工期、地形特点、地质灾害体危害对象特性、弃渣场,以及人员办 公、施工活动开展、施工用水、用电,材料储存和转运、安全避险等需要进行合理布置。 5.3.2临时工程应满足施工安全和施工便捷的需要,应避免扰动地质灾害体和受其威胁。 5.3.3严禁将临时房屋布置在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 5.3.4锚固工程施工前,应根据现场情况,结合永久性截排水设计,做好截排水设施

    5.4施工人员、材料和设备

    5.4.1从事地质灾害治理锚固工程施工的各类特种作业人员均应持证上岗。 5.4.2地质灾害治理锚固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 5.4.3应作好工程所需材料供应计划,对进场原材料进行复检,确保其主要技术性能符合设计要 求,并按规定进行储存和运输。 5.4.4应配备满足工程需要的施工设备和仪器,按规定进行检验、标定、维修保养工作,并正确操作 和使用

    5.1施工前,设定控制测量等级,确定测量方法,估算误差范围,施工测量允许偏差见表1。 5.2施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现场交桩,并由施工单位组织测量人员进 行桩点校核; b) 施工设置的临时基准点控制桩必须设在崩塌体影响范围之外和便于观测的位置,并采取保 护措施,临时基准点的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c)控制测量桩点必须稳定、可靠; d)用于测量的设计图资料应认真核对,确认无误方可使用,引用数据资料必须核对; e)已建构筑物与本工程衔接的平面位置及高程,开工前必须校测。

    T/CAGHP0492018

    表1施工测量允许偏差

    5.5.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为:因地制宜,分级布网,逐级控制,要有足够的精度、密度,要有统一 的规格。 5.5.4测量放样时,应注意核对设计文件与现场的地形、坡度、角度是否相符。 5.5.5施工测量应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对地质灾害体和锚固结构的位移和变 形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和相应的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5.6铺孔定位和放线误差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5.6施工脚手架和平台架

    5.6.1锚固工程施工用脚手架和平台架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内容应包括:设计计算、基础处理、搭 设要求、杆件间距及连岩件设置位置、连接方法,并绘制施工详图及大样图;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实施。 5.6.2锚固工程施工脚手架和施工平台架宜采用$48.3mm×3.6mm钢管搭设,脚手板宜采用钢、 木、竹材料制作,单块脚手板的质量不宜大于30kg。 5.6.3脚手架和施工平台架搭设前,施工负责人应按照施工方案要求,结合施工现场作业条件和队 伍情况,作详细的技术交底,并有专人指挥, 5.6.4脚手架和施工平台架搭设完毕,应按照施工方案和规范要求分段进行逐项检查验收,确认符 合要求后,方可投人使用。 5.6.5搭设好的脚手架和施工平台架应执行挂牌制度和巡检制度,每日应检查所使用的脚手架整 体、构件和脚手板的状况,如有缺陷,须立即整修。 5.6.6脚手架和施工平台架的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a)拆除前应清除架上工具、材料和杂物: b)拆除时应设立警示标志和警戒区,并由专人负责警戒; c)脚手架和施工平台架的拆除顺序应遵循先装后拆、后装先拆的原则,连岩件不得提前拆除

    a)拆除前应清除架上工具、材料和杂物;

    6.1.1锚杆(索)施工主要工序包括钻孔定位、成孔、清孔、锚杆(索)制安、注浆、养护和检验。 6.1.2在进行锚杆(索)施工前,应充分核对设计条件、地层条件和环境条件,在确保施工安全和有 利于环保的前提下,按图施工。 6.1.3施工前要认真检查原材料型号、品种、规格及锚杆(索)各部件的质量,并确认原材料和施工 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T/CAGHP0492018

    b)在锚杆(索)放入钻孔前,应检查锚杆(索)的加工质量,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c)安放锚杆(索)前,应防止扭压和弯曲,注浆管宜随杆体一同放人钻孔,锚杆(索)放入孔内应 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 d)全长黏结型锚杆(索)插入孔内的深度不应小于锚杆(索)长度的95%,锚杆(索)安放后,不 得随意敲击,不得悬挂重物。 e)加工完成的锚杆(索)在搬运和安放时应避免机械损伤、介质侵蚀和污染

    6.4.1锚杆(索)注浆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注浆材料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注浆前应做配合比试验; 对下倾的锚杆(索)注浆时,先插杆后注浆施工; c) 注浆管应插入孔底,然后拔出50mm~100mm开始注浆,注浆管随浆液的注入缓慢匀速 拨出,使孔内填满浆体; d) 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和设计要求确定注浆方法和压力,确保钻孔灌浆饱满和浆体密实; 注浆应注至孔口溢浆,遇孔内严重漏浆,应采取多次注浆(补浆)或其他措施处理; f) 当仰斜孔采用先插杆后注浆的方法时,务必在孔口设置止浆器,并将排气管内端设置于孔 底,待排气管或中空锚杆(索)空腔出浆时方可停止注浆; g) 如遇塌孔或孔壁变形,注浆管插不到孔底时,必须对锚孔进行处理,必要时应补打锚孔或使 用自钻式锚杆(索); 自钻式锚杆(索)宜采用边钻边注水泥浆工艺,直至钻至设计深度; 注浆设备应有足够的浆液生产能力,应能一次完成单根锚杆(索)的连续注浆; j 锚杆(索)注浆完成后应及时按附录A.2编制注浆施工记录表。 2 锚杆(索)安装后,在注浆体强度达到70%设计强度前,不得敲击、碰撞或牵拉,与钢筋网连接 铺杆(索)孔口处必须固定牢固

    6.5锚杆(索)防腐与锚头处理

    6.5.1锚杆(索)的除锈、特殊防腐处理、砂浆保护层厚度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6.5.2永久性锚杆(索)自由端外端应埋人钢筋混凝土构件内50mm以上或不小于设计要求。 6.5.3锚孔口应按以下要求进行处理: a)锚杆(索)安装或孔口临时封堵后,应进行锚墩基面平整,清除浮土、碎石,安装孔口套管时

    6.5.1锚杆(索)的除锈、特殊防腐处理、砂浆保护层厚度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1锚杆(索)的除锈、特殊防腐处理、砂浆保护层厚度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2永久性锚杆(索)自由端外端应埋人钢筋混凝土构件内50mm以上或不小于设计要求。 34 锚孔口应按以下要求进行处理: a) 锚杆(索)安装或孔口临时封堵后,应进行锚墩基面平整,清除浮土、碎石,安装孔口套管时 套管与孔轴、锚杆(索)同心,并嵌人孔内 b) 锚墩外形尺寸、锚垫板下螺旋筋和加强筋应符合设计要求,锚垫板与套管应正交,偏斜不得 超过0.5°; 锚墩垫板一般宜采用钢板,安装尺寸误差不应大于土10mm; d) 锚墩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

    7预应力锚杆(索)施工

    7.1.1预应力锚杆(索)施工主要工序包括钻孔、清孔、锚杆(索)制作与安设、注券

    1.1预应力锚杆(索)施工主要工序包括钻孔、清孔、锚杆(索)制作与安设、注浆、养护、张拉

    /CAGHP 0492018

    定、封锚。 7.1.2预应力锚杆(索)工程施工前,应根据地质灾害治理锚固工程的设计条件、现场地层条件和环 境条件,编制能确保质量、安全、工期及环保的施工组织设计,并按图纸施工。 7.1.3施工前要认真检查原材料型号、品种、规格及锚杆(索)各部件的质量,并确认原材料和施工 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7.1.4预应力锚杆(索)施工前,宜取两根锚杆(索)进行钻孔、注浆和张拉的试验性作业,校核施工 工艺和施工设备的适应性

    7.2.1锚孔定位与成孔应符合本规程6.2.1的相关规定。 7.2.2压力分散型锚杆(索)和可重复高压灌浆型锚杆(索)施工宜采用套管护壁钻孔工艺。 7.2.3钻孔机械应考虑钻孔通过的岩土类型、成孔条件、锚固类型、锚杆(索)长度、施工现场环境 地形条件、经济合理性和施工速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7.2.4当锚固体结构松散,或钻孔缩径明显,可增大孔径

    7.3杆体的制作、储存

    a)杆体组装宜在工厂或施工现场专门作业棚内的台架上进行; b)杆体组装应按设计图所示的形状、尺寸、构造要求进行组装; 在杆体的组装、存放、搬运过程中,应防止筋体锈蚀、防护体系损伤、泥土或油渍的附着 大的残余变形。

    L=s+h L=s+2h L = s+hi+ h2

    式中: L一钢绞线下料长度(mm); s—实测孔道长度(mm); 锚垫板外钢绞线使用长度,包括工作锚板、限位板、工具锚板的厚度,张拉干斤顶长度和工 具锚板外必要的安全长度之和(mm): hi 孔口外张拉端钢绞线使用长度,包括孔口至工作锚板的间距,工作锚板、限位板的厚度 弧形垫座和传力筒的实测孔长,张拉千斤顶长度,工具锚板厚度及其板外必要的安全长 度之和(mm); h2— 孔口外被动端钢绞线使用长度,包括孔口至工作锚板的间距、工作锚板厚度及其板外必 要的安全长度之和(mm)。 注1:有测力计的锚索,另加测力计高度。 注2:如锚固端为P型挤压锚、H型压花锚或BM型锚,应计其长度。

    7.3.3钢绞线必须采用切割机下料,严禁使用电弧或乙炔焰切割

    7.3.3钢绞线必须采用切割机下料,严禁使用电弧或乙炔焰切割。

    T/CAGHP 0492018

    7.3.4设计长度相同的锚索,钢绞线下料长度应相同,长度误差应不大于土10mm。 7.3.5无黏结筋编索前,应将锚固段及锚头PE套管剥去,使用清洗剂洗去油脂并套上止油护套, 对裸露钢绞线进行防护。 7.3.6锚索应根据设计结构进行编制,采用编帘法或隔离架集束,隔离架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其间 距偏差小于50mm。 7.3.7锚索编制中钢绞线应一端对齐,排列平顺,不得扭结,绑扎牢固,绑扎间距宜为2m。 7.3.8内锚固段的进出浆管应按设计编入索体,靠近孔底的进浆管出口至锚索端部距离不宜大于 200mm 7.3.9制索时,止浆环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尺寸误差不大于土50mm,并将止浆环与索体密 封固定。端头锚索的导向帽应按设计要求制作,与索体连接应牢固可靠。 7.3.10锚杆(索)制成后,经检验合格应签发合格证,并进行编号、挂标示牌,注明生产日期、使用部 位、孔号。对穿锚杆(索)还应进行钢绞线编号,同根钢绞线两端编号应相同。 7.3.11合格锚杆(索)应按编号整齐、平顺地存放在距地面20cm以上的支架或垫木上,不得叠压 放。支架间距宜为1.0m~1.5m,并进行临时防护。锚杆(索)存放场地应干燥、通风,不得接触 丽避色杂散电流

    a)在编排钢绞线或高强钢丝时,应安放可重复注浆套管和止浆密封装置; b)止浆密封装置应设置在自由段与锚固段的分界处,密封装置的两端应牢固绑扎在锚杆(索) 的杆体上,在被密封装置包裹的注浆套管上至少应留有一个注浆阀。 7.3.13荷载分散型锚杆(索)杆体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压力分散型锚杆(索)或拉力分散型锚杆(索)杆体应先制作成单元锚杆(索),再由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单元锚杆(索)组装成复合型锚杆(索); b) 当压力分散型锚杆(索)单元锚杆(索)的端部采用聚酯纤维承载体时,无黏结钢绞线应绕承载 体成U型,再用钢带与承载体捆绑牢固。采用钢板承载体时,挤压锚固件应与钢板连接可靠; c) 在荷载分散型锚杆(索)各单元锚杆(索)的外露端,应做好标记。在锚杆(索)张拉或芯体拆 除前,该标记不得损坏; d) 承载体应与钢绞线牢靠固定,并不得损坏钢绞线的防腐油脂和外包塑料(PVC)软管。 7.3.144 锚杆(索)杆体的储存应符合本规程6.3.2规定。 7.3.15锚杆(索)制作过程中应按规范要求同时做好防腐措施;制成后,进行检查验收,并填写附录 A.3预应力锚杆(索)编制合格证。 7.3.16 锚杆(索)杆体的安放除应符合本规程6.3.3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锚杆(索)放入锚孔前,宜用导向探头探孔,应核对锚索编号与孔号是否一致,完善隐蔽工程 检查验收; b)安装操作时,应防止锚杆(索)扭曲、弯曲,避免锚固段钢绞线受到污染,锚杆(索)入孔角度 声巨座一新

    7.4.1注浆设备与注浆工艺应符合以下规定

    搅拌机和注浆泵应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注浆管应有足够的尺寸,以保证能在1h内完 孔锚杆(索)的连续注浆:

    T/CAGHP 0492018

    b)对下倾的钻孔注浆时,注浆管应插入距孔底300mm~500mm处; c)对上倾的钻孔注浆时,应在孔口设置密封装置,并将排气管内端设于孔底。

    a) 注浆材料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并不得对杆体产生不良影响,对锚杆(索)孔的首次注浆宜 做适配试验,确定合适的水灰比和灰砂比,必要时可加入一定量的外加剂或掺和料; b)注入水泥砂浆浆液中的砂子直径应不大于2mm; c)注浆浆液应搅拌均匀,随搅随用,浆液应在初凝前用完,并严防粒石、杂物混人浆液

    7.4.4锚索的注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有黏结预应力锚索应分两次进行灌浆,第一次灌浆必须保证锚固段长度内灌满,但浆液不 得流人自由段,锚索张拉锁定后,应对自由端进行第二次灌浆; b) 无黏结预应力锚索宜在锚固段长度和自由段长度内采取同步灌浆; c) 注浆后,在浆体强度到达设计要求前,锚索不得受扰动; d) 若采用机械式内锚头,宜采用活扣绑扎,安装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外夹片脱落; e) 若内锚固段注浆时发生止浆环破裂而漏浆,应拔出锚索,用清水将孔内浆液冲洗干净,更换 止浆环,重新安装锚索,进行内锚固段灌浆; f) 注浆完成后应及时按附录A.2编制注浆施工记录表。 4. 5 在冬季施工时,应采取以下措施以防寒冷气候造成注浆体强度降低: a) 注浆时,浆体的温度应保持在5℃以上; 拌和料应不含雪、冰和霜; C 锚索和任何接触注浆体的容器表面应无雪、无冰、无霜;

    7.5.1锚杆(索)的张拉和锁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锚杆(索)锚头处的锚固作业应使其得到所设定的锚固时的张拉力; b)锚杆(索)张拉时,注浆体与台座混凝土抗压强度值应符合设计要求,且符合表2的规

    力锚杆(索)张拉时灌浆体与台座混凝土的抗压

    T/CAGHP 0492018

    c 锚头台座的承压面应平整,并与锚杆(索)轴线方向垂直; d) 锚杆(索)张拉应有序进行,张拉顺序应考虑邻近锚杆(索)的相互影响; e) 张拉用的千斤顶必须事先进行校准,最大出力应高于锚杆(索)超张拉时值的1.2倍; f) 锚杆(索)进行正式张拉前,应取0.1~0.2的拉力设计值,对锚杆(索)预张拉1~2次,使杆 体完全平直,各部位的接触紧密; g) 张拉时,加载速率要平缓,速率宜控制在设计预应力值的0.1/min左右,卸荷速率宜控制在 设计预应力值的0.2/min; h) 锚杆(索)中的各股钢丝或钢绞线的平均应力,施加设计张拉力时,不宜大于钢材抗拉强度 标准值的60%;施加超张拉力时,不宜大于钢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70%; 1) 超张拉力的数值,应根据锚夹具的性能和造孔质量确定,一般情况下超张拉力不宜超过设 计张拉力的15%; j) 隔时分级施加荷载,直至压力表无返回现象时,方可进行锁定作业; k)对锚杆(索)的张拉荷载与变形值应做好记录; 1) 通过多循环或单循环验收试验后,以50kN/min~100kN/min的速率加荷至锁定荷载值锁 定; m) 当锁定荷载等于锚杆(索)拉力设计值时,荷载分散型锚杆(索)的张拉锁定宜采用并联千斤 顶组,同时对各单元锚杆(索)实施张拉并锁定; n) 当锁定荷载小于锚杆(索)拉力设计值时,应由钻孔底端向顶端逐次对各单位锚杆(索)张拉 后锁定,分次张拉的荷载值的确定应满足锚杆(索)在设计承载力条件下各钢绞线受力均等 的原则; 锚杆(索)锁定工作,应采用符合技术要求的锚具; p) 锚杆(索)张拉荷载分级及观测时间应遵守表3的规定。锚杆(索)张拉和锁定施工记录应 按本规程附录A.4整理

    表3锚杆(索)张拉荷载分级及观测时间

    7.5.2锚杆(索)锁定48h后,若应力强度损失超过设计强度10%,应进行补偿张拉 7.5.3 荷载分散型锚杆(索)的张拉锁定方法按附录B执行。 7.5.4 锚头施工应遵循以下规定: a) 锚具、垫扳应与锚索体同轴安装,锚索体锁定后其轴线角度偏差应小于5°; b) 应确保垫板与垫墩接触面无任何空隙

    c)确保锚具以内锚杆(索)孔中注浆饱满: d)切割多余锚索体应采用冷切割方法,锚具外保留长度大于5mm )锚头的防腐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

    7.6预应力锚杆(索)防腐

    T/CAGHP0492018

    7.6.1锚杆(索)各部件的防腐材料与构造应在锚杆(索)施工及使用期内不发生损坏且 (索)使用功能

    7.6.2锚杆(索)锚固段防腐应满足设计要求,应遵守下列规定: a): 采用I、Ⅱ级防护构造的锚杆(索)杆体,水泥浆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20mm; b) 采用Ⅲ级防护构造的锚杆(索)杆体,水泥浆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10mm。 c) 其他防腐构造施工应符合GB50086《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中“表 4.5.4锚杆(索)IⅡⅢ级防腐保护构造设计表”的相关要求。 7.6.3永久性锚杆(索)防腐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于钢绞线、精轧螺纹钢制作的预应力锚杆(索),其自由段可按本规程6.5.1进行防腐蚀 处理后装人套管中;自由段套管两端100mm~200mm长度范围内用黄油充填,外绕扎工 程胶布固定; b) 预应力锚杆(索),其锚头的锚具经除锈、涂防腐漆三度后应采用钢筋网罩、现浇混凝土封 闭,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7.6.4 锚杆(索)锚头的防腐保护还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永久锚杆(索)在预应力筋的张拉作业完成后,应及时对锚具和承压板进行防腐保护; 需调整预应力的永久性锚杆(索)的锚具与承压板宜装设钢质防护罩,其内应充满防腐 油脂; c)不需调整拉力的永久性锚杆(索)的锚具、承压板及端头筋体可用混凝土防护,混凝土保护 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8.1.1地质灾害治理锚固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锚杆(索)施工要求应满足本规程第6节、第7节的规定。 8.1.2地质灾害治理锚固工程施工应遵循按图施工的原则,并应满足各类锚固工程结构施工及质 量验收相关规范的要求。

    8.2锚杆(索)挡土墙施工

    8.2.1肋板式挡土墙施工应遵守如下规定:

    T/CAGHP 0492018

    T/CAGHP 0492018

    8.3.1锚喷支护锚筋外露端应与喷射混凝土内钢筋网片有效搭接,其弯起长度、锚垫板施作、保护 层厚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a)使用的钢筋规格、钢材质量、钢筋网的网格尺寸,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b) 钢筋使用前应清除污锈; c) 钢筋网应沿开挖面喷射一层混凝土后铺设,与岩面距离3cm~5cm。捆扎要牢固,在有锚 杆(索)的部位宜用焊接法把钢筋网与锚杆(索)联结在一起; 采用双层钢筋网时,第二层钢筋网应在第一层钢筋网被混凝土覆盖后铺设; e) 钢筋网应与锚杆(索)或其他锚定装置联结牢固,喷射时钢筋不得晃动: f) 当网片需要接长时,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3.3.3 干法喷射混凝土水灰比不宜大于0.45,湿法喷射混凝土水灰比不宜大于0.55,水泥与砂石

    8.3.4喷射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喷射前应进行清表作业; b) 喷射作业应分段分片依次进行,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 c) 喷射操作时喷头不得正对钢筋; d) 如发现脱落的喷层或大量回弹物被钢筋网“架住”,必须及时清除,不得包裹在喷层内; e) 喷射混凝土必须填满钢筋与岩面之间的空隙,并与钢筋黏结良好。喷射后,钢筋网上的喷 层厚度应满足保护层的尺寸要求; f) 一次喷射混凝土厚度,干法宜为70mm~100mm,湿法宜为80mm~150mm; g) 分层喷射时,后层喷射应在前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若终凝1h后进行喷射,则应先用风 水清洗喷层表面; h) 喷射混凝土时喷头与受喷面应垂直,宜保持0.6m~1.0m的距离; 1) 喷射混凝土养护时间一般不得少于7d,重要工程不得少于14d 喷射源源土厚度及质量

    8.3.5喷射混凝土冬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喷射混凝土作业区的气温不应低于5℃; b) 混合料进入喷射机内的温度不应低于5℃; c) 当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喷射混凝土低于设计强度的30%时或矿渣水泥配制的喷射混凝 土低于设计强度的40%时,喷射混凝土不得受冻; d) 不得在冻结面上喷射混凝土,也不宜在受喷面温度低于2℃时喷射混凝土; 喷射混凝土冬期施工的防寒保护可用毯子或在封闭的帐篷内加温等措施

    T/CAGHP0492018

    8.4.2在坡面喷射混凝土支护前,应进行清表作业,开挖后的坡度不宜大于1:0.1 8.4.3 土钉成孔施工宜符合下列规定: a) 孔深应不低于设计深度; b) 孔径应不小于设计孔径; c) 孔距允许偏差土100mm; d) 成孔倾角偏差土2%。 8.4.4 喷射混凝土作业应满足本规程8.3.4的规定。 8. 4.5 喷射混凝土面层中的钢筋网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钢筋网应在喷射一层混凝土后铺设,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20mm; b) 采用双层钢筋网时,第二层钢筋网应在第一层钢筋网被混凝土覆盖后铺设 c) 钢筋网与土钉应连接牢固。 8.4.6 土钉注浆要求应满足本规程6.4的规定。

    9.1.1锚杆(索)试验应主要包括锚杆(索)的基本试验、验收试验、蠕变试验和锚杆(索)的无损 检测。 9.1.24 锚杆(索)的各项试验的最大试验荷载不应超过杆体极限抗拉力值的4/5。 9.1.3锚杆(索)试验的加载装置(千斤顶、油泵)的额定能力应不小于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并能 满足在所设定的时间内持荷稳定。 9.1.4锚杆(索)试验的反力装置在计划的最大试验荷载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在试验过 程中不发生故障。 9.1.5锚杆(索)试验的计量测试装置(测力计、应变计、位移计等)的精度应经过确认,并保持不变, 9.1.6荷载分散型锚杆(索)的试验应采用并联千斤顶组,按等荷载方式加荷、持荷和卸荷

    9.2锚杆(索)的基本试验

    9.2.1永久性锚杆(索)工程必须进行锚杆(索)的基本试验(极限抗拔力试验)。临时性锚杆(索)工 程应进行锚杆(索)的基本试验。 9.2.2锚杆(索)极限抗拨力试验的地层条件、杆体材料和锚杆(索)参数、施工工艺必须与工程锚杆 索)相同,且试验数量不少于3根。为取得锚杆(索)锚固体的极限抗拨力值,必要时可增加杆体截 面和

    预加的初始荷载应取最大试验荷载的1/10;分5~10级加载到最大试验荷载,每级持 间宜为10min(黏性土)和5min(砂性土、岩石),锚杆(索)试验的加荷、持荷和卸荷模 符合附录C的要求;

    T/CAGHP 0492018

    b)试验中的加荷速度宜为50kN/min 100kN/min;卸荷速度宜100kN/min~200kN/min。

    a) 采用并联千斤顶组,按每个单元锚杆(索)各安装一个千斤顶,由一个油泵操作并施荷的等 荷载方式加荷、持荷与卸荷; b 当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可按锚杆(索)前端至底端的顺序对各单元锚杆(索)逐一进行多循环 张拉试验。

    9.3锚杆(索)的验收试验

    T/CAGHP 0492018

    最大试验荷载条件下,在10min持荷时间内锚杆(索)的位移量应小于1.0mm,若不 能满足,则在持荷至60min时,锚杆(索)位移量应小于2.0mm; 压力型锚杆(索)或压力分散型单元锚杆(索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实测的弹性位移 应大于锚杆(索)杆体非黏结长度的理论弹性伸长值的90%,且小于锚杆(索)杆体非 黏结长度理论弹性伸长值的110%。 3) 拉力型锚杆(索)或拉力分散型单元锚杆(索)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所测得的弹性位 移量应超过该荷载下杆体自由段理论弹性伸长值的80%,且小于杆体自由段长度与 1/2锚固段之和的理论弹性伸长值

    锚杆(索)多循环张拉验收试验加荷、持荷和卸

    9.3.6锚杆(索)单循环验收试验应符合以下

    a)最大试验荷载:永久性锚杆(索)取锚杆(索)轴向拉力设计值的1.2倍,临时性锚杆(

    T/CAGHP0492018

    T/CAGHP 0492018

    锚杆(索)轴向拉力设计值的1.1倍。 b 荷载级数宜大于4级,加荷速度宜为50kN/min~100kN/min,减荷速度宜为100kN/min~ 200kN/min。 C 预加的初始荷载为最大试验荷载的十分之一,之后的加荷、持荷及减荷方法应采用图3。 d) 在最大试验荷载持荷时间内,测读位移的时间为0min,1min,2min,3min,4min 5min后; e)荷载分散型锚杆(索)单循环张拉验收试验施荷方式应符合本规程9.2.3、9.2.4条的要求 9.3.7锚杆(索)单循环张拉验收试验结果整理与判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锚杆(索)轴向拉力设计值的1.1倍。 b) 荷载级数宜大于4级,加荷速度宜为50kN/min~100kN/min,减荷速度宜为100kN/min~ 200kN/min。 C 预加的初始荷载为最大试验荷载的十分之一,之后的加荷、持荷及减荷方法应采用图3。 d) 在最大试验荷载持荷时间内,测读位移的时间为0min,1min,2min,3min,4min 5min后; e)荷载分散型锚杆(索)单循环张拉验收试验施荷方式应符合本规程9.2.3、9.2.4条的要求 9.3.7锚杆(索)单循环张拉验收试验结果整理与判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9.4锚杆(索)的螺变试验

    图3锚杆(索)单循环张拉验收试验 加荷、持荷和卸荷方式

    式中: St—t时所测得的蠕变量 S.t 时所测得的蠕变量。

    T/CAGHP0492018

    表4锚杆(索)螺变试验加荷等级及观测时间

    9.4.5锚杆(索)在最大试验荷载作 的端变率应不大于2.0mm/对数周期,

    4.5锚杆(索)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 的端变率应不大于2.0mm/对数周期

    9.5锚杆(索)的无损检测

    9.5.1锚杆(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内容应包括锚杆(索)杆体长度和锚固密实度检测。 9.5.2锚杆(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应委托有检测资质的单位承担,检测机构应通过计量认证,并应 具有相应资质。检测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合格,并应持证上岗。 9.5.3锚杆(索)锚固质量应分项或单元进行抽样检测。 9.5.4锚杆(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资料分析,宜对照无损检测工程锚杆(索)模拟实验成果或类似 工程铺杆(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资料进行

    9.5.5单项或单元工程整体锚杆(索)检测抽样率不应低于锚杆(索)数量的10%时,且每批不宜少 于20根。重要部位和重要功能的锚杆(索)宜全部检测。 9.5.6当单项或单元工程抽检锚杆(索)的不合格率大于10%时,应对未检测的锚杆(索)进行加倍 抽检。 9.5.7锚杆(索)检测结果应以简报、单项或单元工程检测报告的方式提交。 9.5.8单项或单元工程检测报告宜在各期简报的基础上综合整理分析后编制。 9.5.9检测报告宜包含下列主要内容:

    a) 工程项目及检测概况; b) 检测依据; c) 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d) 检测资料分析; e) 检测成果综述; f) 检测结论; g) 附表和附图。

    a) 工程项目及检测概况; b) 检测依据; c) 检测方法及仪器设备; d) 检测资料分析; e) 检测成果综述; f) 检测结论; 附表和附图。

    10锚固工程监测与维护

    10.1.1锚固工程监测分为施工期监测和治理效果监测;施工阶段应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 编制监测方案,并在施工阶段及完工后的运行阶段对锚杆(索)和锚固结构定期进行检查和监测。 10.1.2工程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项目、测点数量、监测仪表与设施、监测频率、监测数据与反馈的 要求、监测数据预警值和应急预案, 10.1.3地质灾害治理锚固工程峻工后,应严格按照设计条件和运行要求对锚固结构进行管理和维 护,锚杆(索)的锚头、防腐保护系统和监测系统应严加保护。 10.1.4应事先制定应急处理方案,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对锚固结构采取修补和治理措施。 10.1.5在检查设定锚杆(索)的承载力和防腐状况时,被临时拆除的锚头混凝土和注浆体,应及时 修复。 0.1.6工程维护管理应包括工程施工阶段和工程使用阶段全过程,业主和有关工程责任方应定期

    10.2.1地质灾害锚固治理工程应进行以下项目监测: a) 预应力锚杆(索)锚头与被锚固结构的变形: b) 锚固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地层及受开挖影响的建构物的变形; c) 预应力锚杆(索)的拉力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d) 预应力锚杆(索)头部的腐蚀状况; e) 喷射混凝土层的变形与腐蚀状况; f) 锚固桩和格构等结构的外观状况; g) 地下水位。 0.2.2 根据工程需要,必要时可对锚杆(索)持有承载力、喷层与地层

    T/CAGHP 0492018

    10.2.3施工监测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部位、项目、方法、仪器型号、规格和标定资料。施工期监测 的原始资料应包括预应力损失值及应力一应变曲线图

    10.3预应力锚杆(索)拉力的长期监测

    10.3.1永久性或临时性预应力锚杆(索)均应进行锚杆(索)拉力的长期监测。 10.3.2单个独立工程预应力锚杆(索)拉力的监测数量应符合表5的规定,并不得少于3根。 10.3.3锚杆(索)拉力的监测,在安装测力计的最初10天宜每天测定一次,第11天~30天宜每3 天测定一次,以后则每月测定一次。但当遇有暴雨及持续降水、临近地层开挖、相邻锚杆(索)张拉、 爆破振动以及拉力测定结果发生突变等情况时应加密监测频率。锚杆(索)拉力监测时间应根据工 程对象、锚杆(索)初始拉力的稳定情况、锚杆(索)使用期限等情况确定,永久性锚杆(索)工程的锚杆 (索)拉力监测应不少于5年或终生监测

    表5预应力锚杆(索)拉力的监测数量

    10.3.4锚杆(索)拉力的监测宜采用钢弦式、液压式测力计,监测仪器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长期 工作性能,使用前应进行标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10.3.5预应力变化值不宜大于锚杆(索)设计轴向拉力值的10%,必要时可采取重复张拉或适当 放松以控制预应力变化。 10.3.6对可重复张拉锚杆(索),还可采用再张拉方法进行锚杆(索)拉力和承载力测定

    10.4锚杆(索)腐蚀状况检查分析

    10.4.1在腐蚀环境中工作的预应力锚杆(索)或镭头混凝土出现开裂、剥落等异常情况时,应进行 锚杆(索)腐蚀状况的检查分析。 10.4.2检查锚杆(索)腐蚀状况的锚杆(索)数量和频率,可根据锚杆(索)工作环境、锚头变形、锚杆 索)拉力变化情况确定 10.4.3锚杆(索)腐蚀状况检查应着重于检查锚头及距锚头1.0m范围内的自由段杆体的腐蚀 状况。 10.4.4对腐蚀环境中的永久性锚杆(索),在其使用期内应进行锚杆(索)腐蚀状况的检查分析。 10.4.5检查分析腐蚀状况的锚杆(索)数量,可根据地质灾害治理锚固工程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 被锚固地层和结构物的变形等)确定。 10.4.6应重点对锚头和临近锚头自由端的锚杆(索)腐蚀状况进行检查。可拆除锚头保护钢罩、混 凝土保护层以及对距锚头1.0m范围的自由段注浆体进行外观检查,或取样进行物理化学分析

    10.5锚固工程安全状态的预警值

    地质灾害锚固治理工程安全控制的预警值应按表6确定

    T/CAGHP 0492018

    ....
  • 相关专题: 地质灾害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