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2881-2018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22/T 2881-2018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
生产经营单位各层级应根据双重预防机制有效实施的需要,编制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 员对本单位的双重预防机制的标准、程序、方法进行培训学习,并保留培训记录。
从主要负责人到基层人员,应根据岗位职责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评估、管控、隐患排查、 治理、验收、统计分析等环节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实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中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告知、隐患排查、隐患分级治理、隐患统计分析和持续改进的全闭环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目 标责任考核和奖惩情况应记录并归档
铝合金标准规范范本4. 1. 1辨识范围
危险源辨识范围至少应包括: a)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b)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c)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e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f)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 g)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h)废弃、拆除和处置; i)气候、地质和环境影响
生产经营单位应充分考虑不同时态、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危险源出现的条件 发生的事故或故障模型。
4. 1. 3辨识方法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各行业生产经营特点,选择适用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具体辨识方法参 A
4.1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 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对应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4.2生产经营单位应将以下情形,视为重大风险:
DB22/T28812018
a)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b)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c)构成重大危险源的; d)经风险评估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4.5.1风险管控措施
4.5.1.1确定原则
生产经营单位在选择风险管控措施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可行性; b) 安全性; c) 可靠性; d) 重点突出人的因素。
生产经营单位在选择风险管控措施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可行性; b)安全性; c)可靠性; d)重点突出人的因素
4.5.1.2风险管控措施类别
风险管控措施类别包括: a) 工程技术措施; b) 管理措施; c) 培训教育措施; d)个体防护措施; e应急处置措施。
4.5.1.3重大风险管控措施
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包括: a) 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管控的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 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 b 对不需要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的风险,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 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有效落实; C)必要时,可同时采取以上规定的措施,
4.5.2风险管控措施评审
服务平 生产经营单位在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前,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b) 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控状态; c) 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有害因素; d)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4.5.3风险分级管控主体
应遵循风险等级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依照分层、分级、分类、分专业管控要求划分落实管 控主体。对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生产经营单位应重 点管控。生产经营单位上一层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层级应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
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 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4.5.4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生产经营单位应在每一轮风险评估后,编制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和作业安全风险比较
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据评估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或风险数据,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和作业安 比较图,持续动态更新与实际风险情况保持一致,并在醒目位置公示。
4.6.2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
4.6.3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
4.7.1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所有危险源的风险管控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纳入排查项自清单,编制全面的 排查项目清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至少应包括: a)设备设施和作业名称; 基础安全管理文件(或制度)名称; )排查内容; d)排查标准:
DB22/L28812018
4.7.2确定排查项目
实施隐患排查前,应根据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规定和安全生产工作实际需要,在隐患 排香项目清单中选择具体项目
4. 7. 3. 1排查类型
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专 家诊断性检查和其他类型安全生产检查等
4. 7. 3. 2排查要求
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定期排查与日常排查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
4.7.3.3组织级别
主产经营单位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层级。排查组织层级一般包括公司级、车 门)级、班组级。
4.7.3.4排查周期
主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和风险等级,确定综合性、专业性、专功 日常等隐惠排查类型的周期或频率
4.8.1.1隐患分级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将隐患分 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4. 8. 1. 2重大事故隐患确定原则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以下情形之一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a)违反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后果的; b)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生产经营单位应全部或者局部停产的; c)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 d)国家、地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规定的
4. 8. 2. 1隐患治理要求
4.8.2.1.1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主要包括公司治理、车间(部门)治理、班组治理、岗位纠正等。 4.8.2.1.2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 4.8.2.1.3生产经营单位应对能立即整改的隐患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 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8. 2. 2隐患治理流程
4. 8. 2. 3 一般事故隐患治理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划分的层级,生产经营单位各级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
4.8.2.4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8.2.4.1经判定属于重大事故隐惠的, 经营单位主要项责人应及时组织评,开编制事的 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 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 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4.8.2.4.2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包括下列主要内 容: a)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b)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c)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d)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e)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f) 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
8.2.4.3应由生产经营单位主 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组织整改。
4.8.2.4.3应由生产经营单位
4. 8. 3隐患治理验收
隐患治理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隐患分级治理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 闭环管理。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对政 的重大事故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行。
4.9隐患统计分析和应用
生产经营单位应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惠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纳入危险源辨识、风险 级管控过程中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b) 安全风险公告; C 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 d)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
a)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DB22/T 28812018
e)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 f)双重预防机制相关制度; g) 隐患排查治理台帐; h)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文件; i)双重预防机制运行评审记录。 5.2涉及重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估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5.3涉及重大事故隐患,其排查记录、评估报告书、治理方案、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 档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统一使用政府建立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按照要求录入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 息,并动态更新。
生产经营单位应适时和定期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评审。评 应不少于1次照明设计标准,并保存评审记录。
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生产经营单位应及时更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内容: a)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 政府规范性文件提出新要求; c) 生产经营单位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工艺、设备设施、材料发生变化; e) 生产经营单位自身提出更高要求; f)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g)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h) 新辨识出的危险源; V i) 未遂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生产经营单位至少应在以下方面有所改 a)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估后,应重新确认原有管控措施,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 靠性; b) 重大风险场所、岗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改善; c)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专人监护制度; d)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e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f)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 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各级排查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员工隐惠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 1)对出现频率较高的隐患进行系统分析,并制定完善控制措施; m)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DB22/T 28812018
建筑软件、计算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常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方法
常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方法见表A.1。
表A.1常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方法
.... - 安全生产标准 生产标准
- 相关专题: 安全生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