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T 2063-2018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注:非正常工况考虑暴雨或爆被震动或地震等荷载情况下的安全系数。
.2.6露大天山米场边坡 形指数和滑坡风险等级共同确定,共分为 、二、三、四级,一级为最高会 其中变形指数由式(1)确定
表4采场边坡安全监测等级
4.3.1露天矿山采场应结合边坡分区的安全监测等级要求,对边坡变形、采动应力、爆破震动、水文气 象和场内视频进行监测,边坡安全监测基本指标见表5
设计图纸表5边坡安全监测基本指标
4.3.2安全监测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来场边坡应设立采场边坡表面位移监测;安全监测等级为一级和 二级的采场边坡应对最终边坡表面位移进行在线监测;安全监测等级为一级的采场边坡应在最终边坡 设置内部位移在线监测;当采场边坡出现长度超过5m、宽度大于1cm且深度大于2m的贯通性裂缝 时,应对边坡裂缝实施监测。 4.3.3安全监测等级为一级的采场边坡和二级且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采场边坡,应对采场边坡进行采 动应力监测,
4.3.4安全监测 4.3.5安全监测等级为一级的采场边坡和二 级且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及复杂的采场边坡,应对最终边坡 进行渗流压力监测,其中水文地质条件为复杂的应进行渗流压力在线监测;安全监测等级为一级和二级 的采场边坡、三级且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采场边坡,应进行地下水位监测 4.3.6安全监测等级为一、二、 采场边坡进行降雨量监测和视频监控
5.1.1变形监测用的平面坐标及水准高程,应与矿山设计和运行阶段的控制网坐标系统相一致。
5.1.1变形监测用的平面坐标及水准高程,应与矿山设计和运行阶段的控制网坐标系
5.1.1变形监测用的平面坐标及水准高程,应与矿山设计和运行阶段的控制网坐标系统相一致。 5.1.2变形监测基准网的布设应满足GB50026要求。 5.1.3 关键部位(如可能形成滑动带处、重点监测部位和可疑点)应加强监测工作,加密测点。 5.1.4 变形监测的正负号规定: a) 水平位移:以测线坡外向为正,反之为负; 竖向位移: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c 裂缝位移:对开合,张开为正,闭合为负;对滑移,向坡下为正,反之为负。
5.2.1表面位移监测包括表面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
a)测点应与边坡牢固结合; b)表面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应共用一个测点; c) 沿主滑动方向及滑动面范围选取典型断面布置测线,再按测线布置相应监测点; d) 测线水平间距不大于100m,测点垂直间距不大于50m; e) 未开采至最终边坡时,应在采场边坡上设置临时监测点; f)长期性表面位移测点底座埋人的深度不小于1.0m,冰冻区应埋入冰冻层以下0.5m; g) 对于岩质边坡,水平位移监测相邻点位中误差不大于6mm,垂直位移监测高程中误差不大于 3 mm; h) 对于土质边坡,水平位移监测相邻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2mm,垂直位移监测高程中误差不大 于10mm。 .2.4采用非接触式位移监测方法时,应覆盖需监测的采场边坡分区,监测结果误差不大于6mm,有 效监测点水平、垂直间距均不大于50m。 .2.5人工监测应每月不少于一次,在雨季和融雪季节应每半月进行一次。出现等速变形时,应每周 不少于1次;加速变形时应每日进行监测
5.3.1断面选择和测点布置
a)沿主滑动方向及滑动面范围选取典型的剖面设置监测纵断面,监测纵断面水平间距不大于 200m;每个监测纵断面上布置监测孔,孔口垂直间距不大于100m; b) 监测孔内布设不少于3个测点,测点的垂直间距不大于50m,最下一个测点应置于边坡临滑 移面以下。 3.2内部坚向位移监测可参照内部水平位移监测要求布设.应与内部水平位移测点结合布置
5.3.4内部水平位移监测的仪器精度应不大于 0.10mm/m。 5.3.5内部位移人工监测频率应 监测频率一致。
5.4.1当边坡表面裂缝长度小于5m或宽度小于1cm时,可采用滑尺、钢尺等简易手段进行测量,当 边坡表面裂缝深度小于2m时,可用坑槽探法检查裂缝深度、宽度及产状等。 5.4.2当边坡表面裂缝长度超过5m、宽度大于1cm且深度大于2m时,应采用测缝计或位移计进行 监测。 5.4.3对于岩质边坡,地表裂缝的观测中误差不大于0.5mm;对于土质边坡,地表裂缝的观测中误差 不天于5mm。 5.4.4裂缝开始出现时应逐日观测,稳定后每周观测一次,直到裂缝不再发展为止。
4.1当边坡表面裂缝长度小于5m或宽度小于1cm时,可采用滑尺、钢尺等简易手段进行测量 玻表面裂缝深度小于2m时,可用坑槽探法检查裂缝深度、宽度及产状等。 4.2当边坡表面裂缝长度超过5m、宽度大于1cm且深度大于2m时,应采用测缝计或位移计进 测。 4.3对于岩质边坡,地表裂缝的观测中误差不大于0.5mm;对于土质边坡,地表裂缝的观测中误 大于5mm 4.4裂缝开始出现时应逐日观测,稳定后每周观测一次,直到裂缝不再发展为止
6.1采动应力监测主要监
a)采动应力监测布置应根据地质情况、边坡潜在滑动面位置和渗流场特征等设置,至少在每个 典型纵剖面线布置1条监测断面,监测纵断面间的水平间距不大于100m,垂直间距不大于 50m; b)采动应力每条监测纵断面上的测点应布置不少于3个测点; c)采动应力监测点的位置应同水文监测点结合布置,同一测点区内各监测仪器之间的距离不应 超过1m。 5.3应力传感器量程应为设计最大应力值的1.2倍,量测精度不应低于0.5%FS,分辨率不应低于 0.2%FS。 6.4采动应力监测结果的误差应不大于0.01MPa。 6.5采动应力人工监测频率与5.2.5表面位移监测频率一致
7.1爆破震动监测主要进行质点振动速度监测,起爆前应对质点振动速度进行计算,计算方法和参数 选择按照GB6722规定。 7.2应在离爆破中心位置由近及远布置测点。 7.3已经形成的最终边坡的爆破振动速度监测测点应设在主滑方向最底部坡脚处,测点不少于3个; 未形成最终边坡或最边坡出露高度小于50m时,应设置在边坡主滑方向的临时边坡面坡脚处,测点 不少于3个。 7.4爆破振动速度监测应同时测定质点振动相互垂直的三个分量,质点振动速度为三分量中的最 大值。 7.5爆破振动速度监测精度应不大于0.001cm/s。 7.6爆破作业时应以边坡坡脚允许振动速度为指标进行预警,靠帮边坡坡面质点的爆破震动速度应小 于24cm/s。其他情况边坡稳定允许振速根据表6进行确定。
选择按照GB6722规定 7.2应在离爆破中心位置由近及远布置测点。 7.3已经形成的最终边坡的爆破振动速度监测测点应设在主滑方向最底部坡脚处,测点不少于3个; 未形成最终边坡或最终边坡出露高度小于50m时,应设置在边坡主滑方向的临时边坡面坡脚处,测点 不少于3个。 7.4爆破振动速度监测应同时测定质点振动相互垂直的三个分量,质点振动速度为三分量中的最 大值。 7.5爆破振动速度监测精度应不大于0.001cm/s。 7.6爆破作业时应以边坡坡脚允许振动速度为指标进行预警,靠帮边坡坡面质点的爆破震动速度应小 于24cm/s。其他情况边坡稳定允许振速根据表6进行确定。
表6边坡稳定允许振动速度
1断面选择和测点布置: a)监测断面应选在有代表性且能控制主要渗流情况的边坡纵断面,以及预计有可能出现异常渗 流的区域; b) 纵断面的水平间距不大于100m,每个纵断面不少于2个测点,测点的垂直间距不大于50m 并应与位移监测断面相结合; c) 监测点的位置和深度应根据地质情况、采场边坡潜在滑动面位置、可能产生的渗透变形情况 渗水部位、汇集条件、渗流量大小并结合所采用的监测方法进行确定,应尽量将测点设在强透 水层中,以监测各层中渗水压力的变化。 2盗临测用生能气工0
8.1.1断面选择和测点布置
.1.2渗压监测结果的精度不低于0.5%FS。
8.2.1监测纵断面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地质情况、边坡潜在滑动面位置和渗流场特征确定。每个纵 断面应在边坡坡顶,边坡中部位置、边坡坡底布置测点,不少于3个,纵断面间距不大于100m,埋深应 参考实际地下水位深度确定。 8.2.2地下水位监测每月不少于1次,当水位上升或恶劣天气时,应每日进行观测,观测方法按照SL 183要求。 8.2. 3地下水位监测的允许误差每 10 m不大于 1 cm。
8.3.1露天矿山企业应进行根据降雨量监测结果结合天气预报对灾害天气进行预警。
8.3.1露天矿山企业应进行根据降雨量监测结果结合天气预报对灾害天气进行预警。 8.3.2安全监测等级为一、二、三级采场边坡的露天矿山企业,应建立雨量监测系统。雨量监测系统应 能够实时显示降雨量,统计日降雨量、月降雨量和年降雨量,并生成报表。 8.3.3雨量监测方法按照SL21要求,允许误差不大于0.1mm,
3.1露关矿山企业应进行根据降雨量监测结果结合天气预报对灾害关气进行预警 3.2安全监测等级为一、二、三级采场边坡的露天矿山企业,应建立雨量监测系统。雨量监测系统 够实时显示降雨量,统计日降雨量、月降雨量和年降雨量,并生成报表。 3.3雨量监测方法按照SL21要求,允许误差不大于0.1mm
:!应对米场边 盖主要坡面 9.2视频监控图像质量的指标应符合GB50198的规定。
视频监控图像质量的指标应符合GB50198的超
应符合GB50395的规定。 9.4视频监控应支持 息对监控图像进行备份、查询、回放。
10.1.1在线监测系统应包含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及综合预警等部分,并具备在各种气 候条件下实现适时监测的能力。
a)数据自动采集功能; b)3 现场网络数据通信和远程通信功能; c) 数据存储及处理分析功能; 统计和报表功能; e) 对在线监测数据和人工监测数据的综合预警功能; f) 防雷接地及抗干扰功能; g) 其他辅助功能包括数据备份、断电保护、自诊断及故障显示等功能 10.1.3 在线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基本性能要求: a) 巡测采样时间小于30min,单点采样时间小于3min; b) 测量周期可调; c) 系统故障率不大于5%; d) 防雷电感应不小于1000V; e) 采集装置测量范围满足被测对象有效工作范围的要求。 10.1.4 应开发在线监测系统接口,支持人工监测和人工巡查数据录人进行 10.1.5 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有机房的,机房建设应满足GB50174要求
10. 2 安装与调试
10.2.1对有相对位置和方向要求的监测设备的安装,在现场放样时,应严格控制坐标位置;监测设备 的安装支架应埋设牢靠,水平度和垂直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10.2.2在线监测系统安装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精心施工确保质量,安装和埋设完毕后应绘制峻工 图,并对系统设备进行线体试验、参数标定,做好详细记录。 10.2.3监测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在安装在线监测传感器时,尽量不破坏原有可用的监测设施,
10.3.1应对在线监测系统每年至少进行1次系统检查,做好正式记录,存档备查。 10.3.2应对在线监测系统基点、测点和线缆等加以防护。 10.3.3应制定在线监测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及监测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规章 制度。 10.3.4应指定人员负责在线监测系统的日常检查与维护工作。 10.3.5应绘制在线监测系统布置图,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布置图应标明传感器、摄像头 等设备的位置,以及信号线缆和供电电缆走向和型号等。 10.3.6在线监测系统的设备应定期进行调校,传感器经过调校检测误差达不到要求时玻璃钢管标准,应立即更换 10.3.7应建立以下台账及报表:
监测系统设备台账; b) 监测系统设备故障登记表; c) 监测系统检修记录表; d) 监测系统巡检记录表; e) 传感器调校记录表; f) 预警记录月报表。 10.3.8 在线监测系统发出预警信息时,值班人员应按规定程序及时处置,处置结果应记录备案。 10.3.9预警记录月报表应包括打印日期和时间、传感器设置地点、所测物理量名称、预警次数、对应 时间、解除时间、累计时间、每次预警的最大值、对应时刻及平均值、每次采取措施时间及采取措施内 容等。 10.3.10每3个月应对在线监测系统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数据保存时间应不少于2年,视频监控的 图像资料保存时间应不少于1个月。 10.3.11在线监测系统应有足够的备件
11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
1.1.1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监测资料整编。在整编的基础上,应定期进行资料分析。 1.1.2资料整编和分析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做出判断,有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11.1.3应建立监测资料档案或信息管理系统,整编成果应做到项目齐全、考证清楚、数据可靠、图表完 整、规格统一、说明完备。 11.1.4工程施工阶段和试运行阶段,应根据理论计算或模型试验成果,并参考类似工程经验,对监测 项目提出预计的测值变化范围,提出监测预警指标。在监测项目投入运行后,应定期根据实测资料提出 或调整监测预警指标。
[11. 2监测资料整编
11.2.1在线监测、人工监测和人工巡查均应做好所采集数据或所检查情况的原始记录。记录应有固 定的格式,数据和情况的记载应准确、清晰、齐全,应记入监测日期、责任人姓名及监测条件的必要说明。 11.2.2应做好原始监测数据中监测物理量的计算、填表和绘图,初步分析和异常值判识等日常资料整 理工作。 11.2.3每年汛前应将上一年度的监测资料整编完毕,资料整编应包括整理后的资料的审定及编印等 工作。 11.2.4凡历年共同性的资料,若已在前期整编资料中刊印,且其后不再重印时,应在整编前言中说明 已收人何年整编资料
11.3.1应根据边坡变形监测、应力监测、水文气象监测和人工巡查等的资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11.3.2应分析了解各监测物理量的大小、变化规律、趋势安全标准,并应对各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边 坡的异常情况和不安全因素;评估边坡的安全状态,预报变化趋势。 11.3.3资料分析后,提出资料分析报告,资料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a)工程地质概况; b)仪器安装布置及人工检查工作情况; c)监测资料整编、分析
d)对改进安全 11.3.4通过监测数据整编和分析,为边坡稳定性安全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 相关专题: 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