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037-2019 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指南(试行)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水域水文变化相关的设施
5.3.1.2给出取水设施所在水
a) 详细的地形数据; b) 水文特征,包括等深线; ) 水体边界; d) 受影响的水体; e 厂址附近其他取水工程描述; f 取水设施建造和运行后,取水设施所在地地形和冲淤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视厂址 的具体情况而定)。
当进行流体动力模拟时,需要气象数据的资料包括: a)气温,最大、最小和平均月降雨量; b)太阳辐射kcal/m/d(平均值或年度循环的每月值); c)风速和风向,季节性主导风向; d)其他与厂址相关的数据。
螺纹标准5.3.3冷却水取水设施
核动力厂建造、运行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提供冷却水取水设施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选址阶段的信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 a)结构: 1) 冷却系统的位置: 2) 管道和水渠的外形及详细构造图; 3) 容量; 4) 网筛、栅栏,包括拦截网等环保装置类型或规格; 5) 鱼类回流通道等设施结构图和平面图; 6) 通过滤网水流的平均和最大流速; 7) 与负荷特征相关的流量和出现频率; 8) 用来除冰等再循环水的位置、流量和持续时间; b)泵: 1) 设计细节(在构筑物中的位置,叶片和外形的结构); 2) 转速; 3) 数量、容量和计划运行时间表; 4) 压力条件; 5) 水泵的传输速度和切变力; c)杀生剂和消泡剂: 1) 在系统中添加的位置; 2) 杀生剂和消泡剂毒性描述; 3) 使用时间和持续时间; 4) 受纳水体中的杀生剂和消泡剂的浓度; d)热影响: 年度环境温度表。不同运行功率下冷却水附加的热量,及对冷却水系统中卷载生物的时 回温度影响
e)其他关于冷却水系统的数据: 1) 可溶性气体; 2) 固体悬浮物和浊度; 3) 其他废物和添加的化学药剂; 4 冷凝管、热交换组件、水管和虹吸管等的尺寸; 5) 维护程序,热除冰程序的使用。
5.4生物调查和取水环境影响评价
生物调查是为了合理评价冷却水取水设施的位置、设计和建造等相关的环境影响,同时 为选址提供充分有效的基础数据。评价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和优化生物调查和监测数据,说明 水设施体现了最佳实践技术,对环境影响小。评价步骤包括: a)通过收集资料或对厂址附近初步的生物调查,选定RIS,确定适合RIS的调查方法 和调查时间,给出主要分析区和远场分析区生物调查计划,进行生物调查(见附录A); b)根据受取水设施运行影响的生物体数量、大小和重量的查夜以及季节性变化,评价 受取水设施的影响程度,评价中可保守假设通过取水设施的生物死亡率为100%,也可通过 现场实验获得死亡; c)对供水水体进行研究,评估取水对特定水域内生物种群的损害和影响,评价个体生 物的损失对当地种群的影响,说明取水设施的位置、设计和建造对生物的影响。 取水对很多生物物种的影响可能低于调查方法和分析技术的检测下限。对于这类物种 般不需要进行全面调查,除非用于判定最佳实践技术。同时可以征询水生生物学家的意见, 判定取水对物种的负面影响,
对调查数据以及监测数据可采用附录B群落响应参数进行分析评价。若初步调查表明 取水设施的卷载和卷塞损失可能较大,则可采用预测模型对生物损失进行模拟预测,使用生 物价值概念判定最佳实践技术,见附录B。
5.5最佳实践技术判定
5.5.1最佳实践技术判定方法
5.5.2取水设施优化步骤
取水设施优化步骤如下: a)能否通过改造过滤系统降低影响; b)能否通过增大取水设施的尺寸(即降低通过滤网的最大流速)降低影响; c)考虑其他减少取水影响的工程和管理措施; d)考虑放弃现有取水设施,在另一个位置新建取水设施,并且在新建取水设施时引入 适当的设计,降低取水的环境影响; e)如果以上技术都无法降低环境影响,则可降低取水量,通过提高冷凝器或换热器进 出口的温差或者采用二次循环冷却水系统实现。
5.6取水环境影响后评价要求
5. 6. 1 总体要求
核动力运行一定时期后,为了评价取水的实际影响,了解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的 有效性,提出补救方案或者改进措施,需进行循环冷却水取水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冷却水取 水设施环境影响后评价流程见图2。根据卷载、卷塞的监测结果和水生生物调查结果,评价 现有取水设施的环境影响,当取水的环境影响大时需提出补救方案和改进措施。 核动力厂运行后,应在五年内对取水设施的环境影响进行后评价,卷塞和卷载调查应至 少进行两周年,此后可根据取水影响的后 降低监测频率,
5.6.2卷塞监测要求
图2取水设施环境影响后评价流程图
卷塞监测的目的是记录冷却水取水设施运行导致的鱼类损失量。通过对取水滤网的反冲 先可以获得卷塞鱼的数量,并应考虑进行整年的收集,以准确反映物种每年的总损失量。如 果无法进行每日的监测,则每月进行一次24小时的采样。基于取水影响程度、取水量、产 卵期以及其他厂址特定和季节性因素,也可增加或减少取样频次。通常是在滤网反冲洗泄水 道上安装收集篮来收集样品。收集篮的网孔应等于或小于取水滤网。取样期间应收集核动力 一运行数据和生物数据。 核动力厂运行数据包括:取水和排水口水温、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取水流量、取水 流速(代表性测量值或计算值)、氯化期间循环冷却水中的总余氯、取样间隔中滤网运行次 数、海水的流速、盐度和溶解氧。 收集的生物数据包括: a)从滤网或二次取样(当收集的个体物种数量很大时)收集的物种、数量、长度、重 量和年龄: b)每种物种的代表性样本,用于测定性别和个体成熟度; c)评估在取水系统滤网之前区域发生的鱼类自然死亡量; d)定期测试,确定滤网上卷塞生物的回收率,
5.6.3卷载监测要求
鱼卵、仔鱼等的卷载损害程度取决于通过冷凝器系统的数量以及经过管道时的条件。监 则的目标是确定冷却系统吸入和排出的鱼卵、仔鱼等物种的数量,必要时还应确定这些生物 通过冷却系统管道的直接影响和后续影响。卷载的监测建议两周进行一次,每次连续监测 24小时。基于取水影响程度、取水量、产卵期以及其他厂址特定和季节性因素,可增加或 减少取样频次。 建议进行昼夜采样以观测生物数量的变化。若工程水域是某种鱼类良好的产卵和育幼场 这些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分布常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当浓度较低时)。通 过昼夜连续观测,可获得足够的有代表性数据。
实际取样体积取决于工程水域中鱼卵和仔鱼的密度,根据目标物种的最小密度来确定取 样体积。如果缺少工程水域的生物密度数据,则需选取尽可能大的样本体积。 采样位置应紧靠取水滤网,并位于滤网之前。当假设小于100%的死亡率时,则在排水 系统中合适的位置也应进行取样。
6核动力厂温排水环境影响分析
在分析评价温排水影响时,应证明温排水限值能够满足水体质量的管理要求,以及基本 上不影响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该影响考虑了温排水与其他对物种 有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杀生剂的影响、冷却水取水的影响、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其他污染源 的排放等)的总体影响。
在编制核动力厂选址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可采用收集资料的方式,根据厂址特征, 确定冷却方式,判定温排水的潜在影响。当温排水潜在影响不可接受时,需修改冷却方式或 重新确定厂址。 在编制核动力厂建造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当满足如下三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情况时 选用分析论证类型I进行温排水环境影响分析论证,包括:采用二次循环冷却系统;温排水 热扩散区域范围满足基于最佳工程实践确定的范围要求(见6.7.2节);根据筛选方法(见 6.4节)判定对六类生物类别的温排水潜在影响小。除上述情况外,初步判定厂址温排水存 在较大的环境影响,应进行RIS保护分析和评价,即采用分析论证类型II进行温排水环境 影响分析论证。 在编制核动力厂运行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根据工程建造对取排水方案和设计参数 进行确认,并根据最新环境数据(如与建造阶段发生变化)复核温排水环境影响。 核动力厂温排水环境影响分析论证流程
图3温排水环境影响分析论证流程图
6.3温排水物理影响分析
6.3.1冷却方式选择
冷却方式的选择是基于技术和经济可接受的最佳实践技术,并考虑厂址的地理位置和环 境条件。如果建设单位的信息表明,采用一次循环冷却系统温排水对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 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影响较大,那么只能使用二次循环冷却系统。如果在技术、经济和环 竟条件上采用二次循环冷却系统有困难,则应充分论证其它工程措施如使用扩散器或辅助冷 却塔的可行性
6.3.2核动力厂运行数据
应收集工程水域以及周边水文观测站的水位、流量、潮汐、潮位、波浪、水温和泥沙等 长系列水文观测资料及工程水域基本水文特征,必要时设立专用水文连续观测站(观测时间 少于1年)。应根据包含近期资料在内的长系列资料给出统计分析结果。 应收集工程水域冬季和夏季典型水文条件下水流、水位和水温资料,应采用近5年的资 科。 工程水域测点和测站的位置应满足温排水数值模拟计算、物理模型试验的边界控制和验 证要求。
长时间序列资料应包含近期观测数据,应给出包括工程水域冬季和夏季月平均气温、 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资料。
6.3.5排放口的结构
在核动力广建造和运行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中应提供冷却水排水设施的以下信息,广址 选择阶段据实际情况提供: a 排放管或渠道的长度; b) 排放口的位置和布置; C 排放口的面积和尺寸; d) 排放口数量; e)排放口的间距(中心距离):
f)深度(平均和极限); 9)排放角度(与水平轴夹角、与垂直轴夹角)
6.3.6取排水构筑物影响
针对修建取、排水构筑物前、后,以及取排水系统运行后,说明工程海域代表性点位的 流速、流向和泥沙含量的变化,以说明对岸线淤积或冲刷的影响,
6.3.7.1 模型预测
采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或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温排水预测。说明综合散热系数、扩散 系数等参数的取值及合理性。当温排水预测模型及主要参数与上一阶段环评发生变化时,应 说明变化原因及合理性,
6.3.7.2影响范围
6.3.8温排水影响范围评价
6.3.8.1与热扩散区准则相符性评价
温排水热扩散区域应尽量避开重要生态敏感区,不削弱水体整体的使用功能以及不导致 水体功能降级。应划定热扩散区域,确定热扩散区域位置,提供一个连续的通道区域,保护 迁徒、自由游泳和漂移的生物。热扩散区域范围、热扩散区域内水质、热扩散区域形状等满 足6.7节的要求。热扩散区域边界外应满足环境功能区划对应的水质要求,
6.3.8.2与水环境功能区划等相符性评价
给出温排水影响范围与现行有效的水环境功能区划等的叠加图,分析和评价温排水与水 环境功能区划等的相符性,核动力厂温排水不应降低受纳水体的现状及指定的使用功能。
6.3.8.3与环境敏感区相容性评价
给出温排水影响范围与环境敏感区(保护区、养殖区、三场一通道、生态红线等)叠加 图,进行相容性分析和评价。
6.4.1.1 潜在影响小判定准则
浮游植物潜在影响小的厂址一般是位于开阔海域的厂址以及临近红树林沼泽地的海湾、 盐碱滩、淡水沼泽地以及大部分河流、小溪等厂址。或者当建设单位能同时证明如下要求, 则厂址温排水对浮游植物潜在影响小: a)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不会往有毒有害方向转化; b)温排水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不会明显破坏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 长和繁育。
6. 4. 1. 2 其他要求
如果主要的文献调研和/或简要的现场实验研究表明: a)浮游植物支持群落的主要光合作用: b)向有害物种的转化被强化,则厂址附近水域不能被归类为浮游植物潜在影响小的区 域。该区域的调查要求:调查资料应足以表征污染耐受物种和赤潮物种的数量和丰度,并提 供关于浮游植物群落的基线信息。按照附录A的相关要求进行生物调查,
6.4.2.1潜在影响小判定准则
对浮游动物潜在影响小的厂址一般位于经济物种低密度地区、濒危物种和食物链重要成 分罕见区域,或者是温排水对受纳水体影响范围小的厂址。大部分位于河口地区的厂址不属 于对浮游动物潜在影响小的厂址。或者当建设单位能证明同时满足如下要求,则厂址温排水 对浮游动物潜在影响小: a)由于温排水导致的主要研究区域内浮游动物群落的改变,将不会对受纳水体中关键 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造成明显伤害; b)在远场研究区域中自然群落的波动,相对于核动力厂运行前,温排水不改变其资源 量和相对丰度:
6.4.2.2其他要求
对于那些选址在潜在影响较大区域的设施,建设单位应描述浮游动物种群定性和定量的 特征。按照附录A的相关要求进行生物调查
6.4.3.1潜在影响小判定准则
要求的厂址: a)厂址附近水域有经济价值的底栖生物物种很少或者可忽略不计; b)底栖生物不是厂址处水生生物群落重要的组成部分; c)厂址处没有出现濒危的底栖生物; d)底栖生物在最大丰度时的资源量低于1克(干重)每平方米。 或者建设单位能够证明:温排水导致的底栖生物的资源量的减少不会导致水体中经济物 种和关键物种的明显损害,则厂址温排水对底栖生物的潜在影响小。
6. 4. 3. 2 其他要求
选址在可能对重要底栖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场等功能区域有影响的核动力广,其温排水 的潜在影响较大。大部分河口厂址、潮差小的浅海湾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开放海岸厂址 属于该类别。没有被归类为对底栖生物潜在影响小的区域,按照附录A进行生物调查。 对底栖生物调查的详细程度与温排水影响面积有关。当厂址水域较深而热羽无法接触到 底部,则对底栖生物的取样少。对于深的波动水域,底栖动物衰落,则要求少量的信息并记 录其特点。若是浅的非波动水域,其有丰富而多样的底栖动物,应进行详细的调查。 建设单位应提供一定比例的包括主要研究区域和远场研究区域的地图。提供最大和最小 不境水温条件下底部等温升线地图。在地图上,展示预测热羽与经济物种、濒危物种、饵料 物种以及关键物种的产卵场、索饵场以及洄游通道之间的关系,
6.4.4.1潜在影响小的判定准则
如果同时满足下述条件,则温排水可被定为对主要的分析区域以及远场分析区域内的鱼 类的影响小: a)经济鱼类物种几乎不出现; b)排放口附近水域不是产卵场或索饵场; c)温排水水团(以2℃等温升线为边界)将不会占据洄游通道区域的大部分,而导致 全最保守的环境条件下(基于最大环境水温)阻隔或妨碍鱼类洄游: d)温排水的分布形态将不会导致鱼类易受冷冲击的影响或对濒危物种有负面影响。 或者建设单位证明鱼类群落将不会遭受如下的明显危害,则温排水对鱼类影响为小的: a)冷冲击不会导致重要鱼类的直接或间接死亡: b)过量热不会导致重要鱼类的直接或间接死亡: c)温排水不会导致重要鱼类繁殖率降低或生长减缓; d)温排水不会导致重要鱼类生境不可接受的大面积损失; e)不会造成重要鱼类洄游阻隔
6.4.4.2其他要求
对于没有被归类为对鱼类潜在影响小的厂址,按照附录A进行生物调查。 制图以描述受纳水体鱼类群落产卵、索饵、洄游、休息等位置和范围。给出这些区域受 厂址温排水2℃等温升影响的范围和面积。
6.4.5其他野生脊椎生物
6.4.5.1潜在影响小的判定准则
其他脊椎野生生物包括除鱼类以外的脊椎野生生物,例如海龟、斑海豹、中华白海豚等。 如果建设单位能够证明其他野生脊椎生物群落组成将不会受到明显伤害,或者可能将受益于 温排水的排放,那么分析论证中可判定为对其他野生脊椎生物影响小。
6. 4. 5. 2 其他要求
寒冷地区的温排水可能吸引其他脊椎野生生物,并导致它们滞留过冬。此时需证明这些 野生生物将通过野生生物管理计划或其他方法受到保护,否则厂址不能归类为潜在影响小的 址。温排水可能影响到重要的或濒危的野生生物,广址不能归类为潜在影响小的厂址。建 设单位应进行必要的调查和研究,确保其他野生生物不遭受如下明显伤害:过量热或冷冲击、 无法进入独特或大的栖息地、迁徒方式受到于扰等。
6.4.6典型生物群落
6.4.6.1潜在影响小的判定准则
在一些情况下,厂址的水生生态环境缺乏典型生物群落,这可能是由低的营养水平、不 充分的透光、沉积、冲刷流速、基底特征或有毒物质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厂址可认为是 潜在影响小的区域。但是,如果限制因素(尤其是人为导致的限制因素)可能被解除以及该 区域的典型生物群落可能被再次建立,则建设单位需能够说明温排水不会抑制典型生物群落 的重建。或者,建设单位能够说明如下内容,则厂址温排水对典型生物群落的影响小: a)温排水不对典型生物群落产生破坏,或者这种破坏不会对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 济物种产生明显损害; b)温排水对典型生物群落的影响将不会导致对濒危物种的负面影响,
6.4.6.2其他要求
在河口、海洋环境或毗邻的湿地,如果典型生物群落可能会因为温排水而消失;或温排 水占用了重要的鱼类、贝类或野生生物生境时;或温排水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影响濒危物种, 均属于潜在影响大的厂址。对于这类厂址,建设单位应提交如下信息: a)区域位置图和缩放的航拍图,以展示典型生物群落在预计厂址附近区域的分布; b)列出生境形成的优势种,包括大型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珊瑚和海绵动物 c)给出优势种资源量和丰度。 设置合适的取样点,确定在整个主要研究区域内典型生物群落的一般特点。在远场研究 区域内的取样也应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指示远场研究区域的状态。
在初步筛选后,如果相关资料能够证明该厂址对所有生物类别都是一种小的潜在影响, 那么建设单位可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论证,即潜在影响小分析论证类型I。 潜在影响小的分析论证类型I是对每个生物类别的信息进行简要分析,给出对每个生物
(及判定所有生物类别均为潜在影响小 形成论证材料
6.6.1制定生物类别分析说明
在文献调研和简要现场调查的筛选阶段,建设单位将给出制定生物类别说明所需要的一 些信息。如果筛选后被确定为分析论证类型II,建设单位应根据6.3和6.4节、本部分内容 以及可获得的数据,确定完成生物类别分析说明所需的额外的现场调查工作内容。建设单位 应按6.4节中的其他要求完成生物调查,而后完成生物类别分析说明。 对于每个生物类别,应提供充分的分析,给出温排水影响小的理由。在分析说明中,建 设单位应说明每个生物类别的判定准则。
6.6.2完成RIS分析说明
对于每个RIS进行实验和文献研究,以填写表2和3,并基于这些表格的数据信息,制 定RIS分析说明。对表2和表3的说明如下: a)表格具有通用性,适用于任何RIS; b)热特性数据不适用于类似的所有类群,则应说明: c)非温度影响(如化学物质、取水卷载卷塞影响)常与热影响同时发生,这些不包括 在本表格中,但应被考虑; d)当类群的成体和幼体对温度敏感性明显不同,则应指出; e)对于任何类别,若能获得一组以上的数据,应给出多组数据,并解释为什么选择 组数据用于判定厂址是否为影响小的区域; f)对于很多鱼类,生长和存活的适宜温度是相似的,例外的则应说明, 表3中RIS功能受限的面积和时间是基于6.3.7节温排水热羽模拟得到的。根据表3得到 温排水对RIS潜在影响的结论:大、中、小或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表2RIS的水生生物的热影响参数
表3对每种RIS汇总数据表
和最不利条件下的这些区域和时间下,无法实现特定生
6.6.3进行综合影响分析说明
对温排水物理影响分析说明、生物类别分析说明以及RIS分析说明的主要结论进行分 析和总结,形成温排水对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影响小的有说服力的 论据。
6.7.1热扩散区域设置原则
热扩散区域设置应充分考虑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特征、水文动力条 牛等因素,论证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详细论证温排水对水环境功能和水生生物的影响,确定热扩散区域的范围,使对受纳水 本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影响小。 温排水热扩散区域应尽量避开重要生态敏感区,不削弱水体整体的使用功能,不导致水 本功能降级。应划定热扩散区域,确定热扩散区域位置,提供一个连续的通道区域,保护迁 、自由游泳和漂移的生物。 温排水排放口应避开重要生态敏感区,应避免漫滩排放。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将排放 口深海设置,实施离岸排放
6.7.2热扩散区域范围
厂址热扩散区域范围的确定应满足如下要求: a)根据具体厂址的取排水结构及环境特征确定厂址温排水热扩散区域的实际范围; b)热扩散区域范围满足最小化原则。 热扩散区域应被限制在一个尽可能小的区域,以便不干扰指定用途,或不干扰指定用途 的水体内的水生生物群落。应用可获得的技术优化排放口的位置、设计和建造,以确保热折 散区域范围最小。 热扩散区域的范围是由物理和水文因素决定的,如流速、动量、密度、对流和扩散。当 温排水排入受纳水体,这些作用将温排水稀释直到完全混合。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温 排水近区和温排水远区。近区是在排放点附近的温排水与受纳水体的快速和不可的端流混 合的过程,当动量诱导的排放速度停止并产生明显混合时,近区结束过渡到远区。 近区准则:对于淹没式排放,从水体底部排放口排放,排放动量和初始的浮力作用在 起产生流混合。当受稀释的温排水停止在水体柱中升高并且首次开始水平扩散时,即在近 区边界处温排水满足水质标准,并且没有违反热扩散区域的其它限制,则可认为热扩散区域
是最小化的。 远区准则一一抗降级准则。使用温排水远区作为热扩散区域,需核实以满足如下抗降级 的内容: 一没有环境影响更小的可替代厂址、冷却方式或排放方式; 一在设计和运行上最小化热扩散区域的大小和形状; 一热扩散区域将不会破坏水体整体性,包括现有和指定的功能。 c)当热扩散区小于基于最佳工程实践确定的范围时(见表4),可按照分析论证类型I 进行分析
表4基于最佳工程实践确定的热扩散区域范围
d)当热扩散区面积不满足上述要求,则建设单位应按照分析论证类型II进行分析论证, 包括物理影响的分析说明、RIS分析说明、生物类别分析说明以及综合影响分析说明。根据 6.8节判定准则,确定水生生物受到影响的大小。 e)若建设单位无法证明温排水对受纳水体中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的生长和繁育影响小, 则应重新进行替代厂址分析、冷却方式或排放方式的优化和比选、冷却系统设计和运行的优 化和比选等。
6.7.3热扩散区域内水质
在热扩散区域内水质有充许下降的程度。热扩散区域应避免: a)形成沉积物; b)漂浮的碎片、油、泡沫和其他物质; c)会产生颜色、臭气、异味或浑浊的物质: d)会产生有毒水生生物的物质、条件或浓度组合。 热扩散区域内水质不得导致RIS的急性死亡,即应确保穿过热扩散区域的RIS能够存 活。热扩散区域内水生生命准则见附录D。
6.7.4热扩散区域的形状
水体类型、排放口设计以及排放特性将确定热扩散区域的形状。形状应是一个简单的轮 郭,而易于在水体中定位,并且避免进入生物重要区域。 由于近岸区域一般是水体中生物生产力最高和最敏感的区域,而且这些区域常常被用作 娱乐用途。同时,温排水贴岸后,不易与受纳水体混合,稀释扩散能力差。所以,应尽可能 避免热扩散区贴岸
6.7.5多个热扩散区域的考虑
当没有累积效应且低于各类限值时,热扩散区域的重叠和叠加是允许的。 在大型河口或海湾,应根据水文过程线的变化、底质和当地温度和生物特性确定热扩散 区域的最大数量和范围。对于开放海域,周围无敏感区域,在考虑了鱼类的长短途迁徒,底
部群体的性质以及其他因素后,可允许多个热扩散区域重叠和叠加
6.8温排水生物影响的判定准则
6.8.1生物类别分析说日
判定温排水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类、其他脊椎野生生物和典型生物群 落潜在影响小的判定准则分别见6.4.1.1、6.4.2.1、6.4.3.1、6.4.4.1、6.4.5.1和6.4.6.1
6.8.2 RIS分析说明
如果由于建设单位所提供的RIS信息不完整,而难以进行评价:或者RIS分析说明结 仑表明(或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可能因为下列四类原因遭受明显 损害,则RIS信息及其分析说明中影响小的结论是不可接受的: a)高温存活因素; 热或冷冲击: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不适宜; d 上述变量在时空上的组合
6.8.3综合影响分析说明
6.9温排水环境影响后评价要求
核动力厂运行一定时期后,为对温排水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生态保护的有效性进行 眼踪,并提出补救方案或者改进措施,提高坏境影响评价有效性,需进行温排水的坏境影响 后评价。 温排水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流程图见图4。根据温排水的物理影响、生物影响的监测 结果和水生生物调查结果评价温排水的环境影响,当温排水的环境影响大时需提出补救方案 和改进措施。
核动力厂运行后,应在5年内对温排水的环境影响进行后评价。
6.9.2温排水物理影响
图4温排水环境影响后评价流程图
各核动力应设置冷却水取水及排水温度连续监测设备,以确保获得排放口处的小时平 匀温度值和温升值任何时间不超过审批通过的温度上限值和最大温升值。 可综合采用水体实际测量、遥感测量等多种方式进行温排水影响范围的观测,并说明温 非水影响范围与热扩散区和水体环境功能区划的相符性。同时,还应说明本底温度扣除方法 的合理性。 在进行水体实际测量时,应根据排放口处的水文条件合理布置监测点位,监测点位的布 置应基本覆盖温升的包络范围,并着重考虑热扩散区。热扩散区的监测点位需综合考虑水体 上、中、下层水温,其它监测点位在综合考虑排放方式和扩散距离后,可以只监测上层水温 对于滨海厂址,温排水的监测时间应覆盖至少一个潮周期,监测时刻应抓住高潮、低潮 涨急、落急等特定水流条件。监测次数应能够满足温排水影响后评价所需。 在核动力厂运行后,至少开展一次(夏季大、中、小潮)大范围和全潮程的水温测量, 兑明温排水实际影响范围。同时,采用同期水文、气象、温排水温升和流量数据进行数值模 以,根据实测结果修止数值模拟参数,建立适合该厂址的温排水评价(预报)模型进行温升 影响范围的后评价,也可为后续机组温排水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别墅标准规范范本6.9.3温排水生物影响
若温排水对水生生物影响不满足6.8节各生物类别准则,那么在核动力厂运行后应按照 6.4节中其他要求进行监测研究。除在主要分析区布置取样点外,还应在远场分析区设置恰 当的对照点,以使得两个区域的RIS监测结果能够进行比较,判定水生生物受温排水的实 际影响程度。
根据生物物种分布特点、取排水设施位置以及取水和温排水影响范围确定水生生物资源 的调查深度和范围。在核动力厂选址阶段,应充分收集历史数据和文献资料,对于潜在影响 的核动力厂,应开展详细而全面的生物调查,描述水生生物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在核动力 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在生物调查的基础上,对冷却水取水和温排水的RIS进行现场调 查和实验,获得主要分析区和远场分析区的背景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说明核动 厂取排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各类别海洋生物调查方法按照《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12763.6) 执行。本附录提供了一些针对取水和温排水影响的生物调查的原则性指导。
A.2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取样时间取决于重要饵料物种、危物种以及经济物种的已知信息,应选取物种生活史 脆弱的阶段进行取样。如果每季度一次的取样不能说明这些物种的季节性以及生活史变化, 或者工程水域存在未知生活史的物种,应适当增加取样频率。需评价的底栖生物参数包括: a)现存量。对于主要的研究区域以及远场研究区域,评估各种物种的现存量,以单位 面积的生物密度和生物量表示。 b)群落结构。群落结构应按照每个样品中物种的数量、每个样品中每种物种的个体数 量、在研究区域内物种总的数量 告构进行评价
在生物分布均匀的海区,可以在特定取样点进行重复拖网,并将结果应用于其他站点; 在近岸海域或者取水口附近,建议每个取样点进行重复拖网(不低于3次),并进行统计分 沂。鱼类产卵期间以及产卵之后的阶段,应加密采样, 基于幼体损失数据评估成体损失时燃气标准规范范本,需要通过实测或收集文献的方式获得自然死亡率,
....-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