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1917-2016 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规程.pdf

  • DB44/T 1917-2016  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9-1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定时间段内林地碳储量变化量,减去监测边界内的排放量,反映了林地对温室气体的 和贡献。

    项目减排量reducedcarbonemissions

    由碳汇项目活动产生的净碳汇量。项目减排量等于项目碳汇量减去基线碳汇量,再减去泄漏量。

    工程造价标准规范范本选择适当的GHG(GreenhouseGas)源(温室气体源)、GHG汇(温室气体汇)、GHG库(温室 )、数据和方法以适应目标用户的需求

    包括所有相关的GHG排放和清除

    能够对有关温室气体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能够对有关温室气体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尽可能减少偏差和不确定性

    使用保守的假定、数值和程序,以确保不高估温室气体的减排量。

    在选择碳汇计量、监测方法和确定参数时, 既要考虑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也要考虑成本 因素,需要在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守找 个合理的成本

    确保拟议的林业碳汇项目比基线情景具有更多的减排量。

    应符合以下要求: (a)造林再造林项目:自2005年2月16日起,项目活动所涉及的每个地块上的植被状况达不到我 国政府规定的森林标准,即植被状况不能同时满足下列所有条件: ①连续面积≥0.0667hm; ②郁闭度≥0.20; ③成林后树高≥2m。 (b)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实施项目活动的土地为符合国家规定的乔木林地,即郁闭度≥0.20,连 续分布面积≥0.0667hm,树高≥2m的乔木林;拟实施项目活动的林地属人工幼、中龄林;不适用于竹 林和灌木林。 (c)森林保护项目:实施森林保护措施比采用经济和政策允许条件下的森林经营措施能发挥更大 碳汇功能的林地

    项目业主须提供下列证明材料之一: (a)经过地面验证的高分辨率的地理空间数据(如卫星影像、航片); (b)森林分布图、林相图或其他林业调查规划空间数据; (c)土地权属证或其他可用于证明的书面文件; (d)如果没有上述的资料,项目业主或其他项目参与方须呈交通过参与式乡村评估(PRA)方法 获得的书面证据

    以项目业主或其他项目参与方提交的项目边界图形文件为依据。项目边界可以利用高分辨率的地 理空间数据,或比例尺不小于1:10000的地形图结合GPS现场勾绘的边界图。项目边界的面积误差须 控制在5%以内。

    5.4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

    项目活动的碳库选择见附录A的表A.1。其中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碳库是应选择的碳库。项目 参与方可以根据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成本有效性、保守性原则,选择是否忽略枯死木、枯落物、土 襄有机碳和木产品碳库。计量监测单位应明确地说明选择或不选择某一个或多个碳库的理由,当选择 了某个碳库后,应连续对其进行碳计量与碳监测。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见附录A的表A.2。

    5.5基线情景与额外性

    5. 5.1基线情景的识别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a)投资障碍:缺少财政补贴或非商业性投资;没有来自国内或国际的民间资本;不能进行融资: 缺少信贷的途径等。 (b)制度障碍:国家或地方政策与法规发生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缺乏与土地利用相关的立法与 执行保障等。 (c)技术障碍:缺少必需的材料(如种植材料);缺少有关设备和技术;缺少法律、传统、市场 条件和实践措施等相关知识;缺乏有技能的和接受过良好培训的劳动力等。 (d)生态条件障碍:土地退化;存在自然或人为灾害;不利的气候条件;不利的生态演替过程; 放牧或饲料生产对生物需求的压力等。 (e)社会条件障碍:人口增长导致的土地需求压力;当地利益集团之间的社会冲突;普遍存在非 法放牧、盗砍盗伐行为;缺乏当地社区组织等。 (f)其它障碍: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公共土地所有权等级限制:缺乏土地所有权法律法规的保障: 快乏有效的市场和保险机制,项目运行期内存在产品价格波动风险;与市场服务、运输和存储相关的 障碍降低了产品竞争性和项目收益等。剔除因受上述至少一种障碍影响而不能实现的土地利用情景, 保留不受任何障碍影响的土地利用情景: 1)如果只有1种土地利用情景不受上述任何障碍的影响:在该土地利用情景就是拟议的项目活动 的情况下,则不具有额外性;在该土地利用情景不是拟议的项目活动的情况下,则该土地利用情景为 基线情景,并进行下述5.5.4普遍性做法分析; 2)如果不受任何障碍影响的土地利用情景有多个:在拟议的项目活动包括上述土地利用情景之内, 则需进行5.5.3投资分析;在拟议的项目活动不包括在上述土地利用情景之内,则需定量评估每个主地 利用情景下的减排量,选择其中减排量最高的情景作为基线情景,并进行5.5.4普遍性做法分析。

    对5.5.2中(f)“2)”选出的情景进行投资分析,确定其中哪一种情景最具经济吸引力或收 商。投资分析可以采用简单成本分析、投资对比分析或基准线分析法,选择其中净收益最高的土 情景作为基线情景。但如果该情景就是拟议的项目活动,则项目不具有额外性。

    5.5.4普遍性做法分析

    “普遍性做法”是指在项目地块所在区域、或在类似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条件下、普遍实施 以议的项目活动相类似的造林活动,包括那些由具有可比性的实体或机构(如大公司、小公司、 文府项目、地方政府项目等)实施的造林项目活动和那些在具有可比性的地理范围、地理位置、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对拟议的项目活动和“普遍性做法”的造林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并评价二者是否 存在本质区别: (a)如果类似的造林活动确实存在,而拟议的项目活动和类似活动不存在本质区别,那么拟议的 项目活动就不具有额外性; (b)如果拟议的项目活动不属于普遍性做法,则拟议的项目活动不是基线情景,因而具有额外 性。

    项目期是指自项目活动开始到项目活动结束的间隔时间。项目活动开始时间不得早于2005年2月16 日。如果项目活动的开始时间早于向国家主管部门提交备案的时间,项目业主或其他项目参与方必须 提供透明的、可核实的证据,证明项目活动最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这些证据必须 是发生在项目开始之时或之前的官方的、或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计入期按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方式确定。在颁布相关规定以前,计入期的起止时间应与项目期相 同。计入期最短为20年,最长不超过60年。

    项目活动应符合以下要求: (a)不违反任何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措施,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规程 (b)对土壤的扰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土壤扰动面积不超过地表面积的10%; (c)不采取烧除的林地清理方式(炼山)以及其它人为火烧活动; (d)不会造成项目开始前农业活动的转移: (e)项目活动的土地不属于湿地和有机土的范畴。

    项目边界内生物量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为提高生物量估算的精度并降低监测成本,可采用分 层抽样(分类抽样)的方法调查生物量。为了更精确地估算项目碳汇量和减排量,基线情景和项目情 景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分层因子,划分不同的层次(类型、亚总体)。碳层划分的目的是降低层内变 异性,增加层间变异性,从而降低一定可靠性和精度要求下所需监测的样地数量。 分层分为“事前分层”和“事后分层”。其中,事前分层又分为“事前基线分层”和“事前项目 分层”。“事前基线分层”通常根据主要植被类型、植被冠层盖度和(或)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层; “事前项目分层”主要根据项目设计的造林或营林模式(如树种、造林时间、间伐、轮伐期等)进行 分层。如果在项目边界内由于自然或人为影响(如火灾)或其他因素(如土壤类型)导致生物量分布 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则应对事后分层作出相应调整。

    3.2.1基线碳储量计算

    3.2.2异速生长方程

    1+b×e 式中: V 单株材积; A 树木年龄; a、b、c—参数。

    6.2.3基线碳储量变化计算

    基线情景指能合理地代表在没有开展碳汇造林项目活动时历史的和现在的地表植被、土地利用、 人为活动、碳库的状况。在对基线碳储量变化进行计量时,可保守地假定活有机物碳库的草本、死有 机物碳库、枯落物碳库、土壤碳库等处于稳定或退化状态,其碳储量变化为零,从而只考虑项目造林 也上现有乔木、棕榈、藤蔓、竹子、灌木生长引起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变化: 按照公式(8)计算:

    ACBsL=(ACBsLABJ+ACBstB)

    6. 3 项目碳汇计量

    6.3.1项目碳储量变化计算

    6.3.2森林经营项目碳储量变化计算

    对于森林经营项目,项目碳储量变化量等于各项目碳层生物量碳库中的碳储量变化量之和,减去 项目引起的原有植被生物量碳储量的减少量,按照公式(11)计算:

    6.4项目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

    碳汇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的事前计量,仅考虑因施用含N肥料引起的N2O排放和营造林过程中 使用燃油机械引起的CO2排放,具体计算见8.3.1的公式(37)和8.3.2总的公式(40)。森林火灾引起 的温室气体排放无法进行事前计量,但在项目运行期内将予以监测。在计量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按 照公式(12)计算:

    7.1.1监测项目文件

    项目参与方在编制项目设计文件时,应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 提供监报告和拨省所有必需的 关证明材料和数据,包括: (a)证明项目符合和满足本方法学适用条件的证明材料; (b)计算所选碳库及其碳储量变化的证明材料和数据; (c)计算项目边界内排放和泄漏的证明材料和数据

    上述所有数据均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监测和测定。监测过程的所有数据均应同时以纸质和电子版 方式归档保存,且至少保存至计入期结束后2年

    7.1. 2 项目活动监测

    项目参与方需对项目运行期内的所有造林活动、营林活动以及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活动进行监 测,主要包括: (a)造林活动:包括确定种源、育苗、林地清理和整地方式、栽植、成活率和保存率调查、补植、 草、施肥等措施; (b)营林活动:抚育、间伐、施肥、主伐、更新、有害生物防治和防火措施等; (c)项目边界内森林灾害(毁林、林火、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情况(时间、地点、面积、边界等)

    7.1.3项目边界监测

    为了获得真实、可靠的减排量,在整个项目运行期内,应对项目活动的实际边界进行监测。每次 监测时,应对下列各项内容进行测定、记录和归档: (a)确定每个项目地块造林的实际边界(以林缘为界); (b)检查造林地块的实际边界与项目设计的边界是否一致: (c)如果实际边界位于项目设计边界之外,则项目边界之外的部分不能纳入监测的范围: (d)如果实际边界位于项目设计边界之内,则应以实际边界为准: (e)如果由于发生毁林、火灾或病虫害等导致项目边界内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转化为其它 土地利用方式),应确定其具体位置和面积,并将发生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块调整到边界之外,并在下 次核查中予以说明。已移出项目边界的地块,在以后不能再纳入项目边界内;如果移出项目边界的地 块以前进行过核查,其前期经核查的碳储量应保持不变,纳入碳储量变化的计算中。 (f)任何边界的变化都应采用卫星定位系统直接测定项目地块边界的拐点坐标,也可采用适当的 空间数据(如1:10000地形图、卫星影像、航片等),辅以地理信息系统界定地块边界坐标,

    7.2. 1事后项目分层

    事后项目分层可在事前分层的基础上进行,并根据实际造林情况、造林模式等进行调整。如果项 目活动边界内出现下述原因,则在每次监测前应对上一次的分层进行更新或调整: (a)造林项目活动与项目设计不一致,如造林时间、树种选择和配置、造林地块的边界等发生变 化; (b)项目活动的干扰(如间伐、施肥等)影响了项目碳层内部的均一性; (c)发生火灾或土地利用变化(如毁林)导致项目边界发生变化; (d)通过上一次监测发现,同一碳层碳储量及其变化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在下一次监测前需对 该碳层进行重新调整,将该碳层划分成两个或多个碳层;如果上一次监测发现,两个或多个碳层具有 相近的碳储量及其变化,则可考虑将这些不同的碳层合并成一个碳层,以降低监测工作量。

    7.2.2确定样地数量

    2N,×st ×/C ZN,×St, × /c Nx E Z N, ×(st,)2 N,×st,; I; E, /c. Nx +2 N, ×(st,)2

    AP A N. = AP =Q×p

    N.Xst E, Nx +Z N, ×(st,)2 ×N,×st, N H +≥N, ×(st,)2

    项目参与方须基于固定样地的连续测定方法,采用“碳储量变化法测定和估计相关碳库中碳储量 的变化。在各项目碳层内,样地的空间分配采用随机起点、系统布点的布设方案。为了避免边际效应, 羊地边缘应离地块边界至少10m以上。在测定和监测项目边界内的碳储量变化时,可采用矩形或圆形 详地。样地水平面积为0.04hm~0.06hm。在同一个造林项目中,所有样地的面积应当相同。样地内林 木和管理方式(如施肥、间伐、采伐、更新等)应与样地外的林木完全一致。记录每个样地的行政位 置、小地名和定位坐标、造林树种、模式和造林时间等信息。如果一个层包括多个地块,应采用下述 方法以保证样地在碳层内尽可能均匀分布: (a)根据各碳层的面积及其样地数量,计算每个样地代表的平均面积; (b)根据地块的面积,计算每个地块的样地数量,计算结果不为整数时,采用四舍五入的方式解 决。固定样地复位率需达100%,检尺样木复位率≥98%。为此,需对样地的四个角采用卫星定位或罗盘 义引线定位,埋设地下标桩。复位时利用卫星导航,用罗盘仪和明显地物标按历次调查记录的方位、 矩离引线定位找点。

    如果基线碳汇量在项目事前进行确定,一 旦项目被审定和注册,在项目计人期内就是有效的。项 自参与方可选择在计入期内不再对其进行监测。项目参与方也可以通过建立基线监测样地,对基线碳 汇量进行监测。基线碳汇量的监测应基于基线碳层,采取分成抽样的方法进行。项目参与方应提供透 明的和可核实的信息,证明基线监测样地能合理的代表项目的基线状况(如在项目开始时,基线样地 中各碳库中的碳储量与项目监测样地相同,即在90%可靠性水平下,误差不超过10%);同时证明基线 监测样地的森林经营措施与确定的基线情景相同。基线监测样地数量的确定、样地设置、监测频率详 见7.2。碳储量变化的测定和计算方法、精度要求和校正等,应与项目情景下的监测相同,详见8.2。

    3.2.1地上生物碳储量

    8. 2. 1. 1树木

    树木碳储量通过生物量和含碳率来计算。树木的生物量通过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相互关系(二 呈),见公式(23)来估算。

    C, = Z(DBH,H)×C%

    式中: Ct 每公顷树木的碳储量(thm); DBH 树木的胸径(cm); H 树木的树高(m); C% 树木的含碳量。

    8.2.1.2棕榈类植物

    棕榈类植物碳储量的计算见公式(24) Cp =Z(f(H)xC%)

    Cp 用吨计量的每公顷棕榈类植物的碳储量(thm) H 棕榈类植物的树高(m); C% 棕榈类植物的含碳量,

    医院标准规范范本8.2.1.3藤蔓植物

    Cr 用吨计量的每公顷藤蔓植物的碳储量(thm") DBH 藤蔓植物的胸径(cm); C% 藤蔓植物的含碳量。

    竹子碳储量的计算见公式(26)

    桥梁工程Cb =Z(f(n,H,D)xC%)

    n 一竹干的数量; H ——竹子的高度(m); D 竹子的胸径(cm)

    8. 2. 1. 5灌术

    ....
  • 林业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