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136-2020 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5.1风险点划分与排查
DB14/T21362020
5.1.4使用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及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组织对本单位特种设备使用全过程进 行风险点的排查,建立包括特种设备清单和作业活动清单的风险点登记台账,为下一步危险源辨识做好 准备。
5.2.1.1使用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法律、法规、标准及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ZJM0标准规范范本,根据特种 设备种类、状况和辨识的具体对象来选择合适的辨识方法。 5.2.1.2对于特种设备本体及配套设施安全风险,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参见附录B)进行危 险源辨识:对于特种设备作业活动安全风险,可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参见附录C)进行危险 源辨识;也可以采用事件树分析法(ETA)、事故树分析法(FTA)(参见附录D)或相关规范、标准中 的其他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5.2.1.3使用单位可采用多和
发生状况等因素开展危险源辨识。
1.1使用单位可选择适合本单位的风险评价方法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并根据 果划分风险等级。
DB14/T 21362020
6.1.2使用单位可采用风险矩阵法(LS) (参见附录E)、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参见附录 F)等方法进行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相应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填写评价记录。 6.1.3使用单位可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6.2.1使用单位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综合考虑人员、设备和财产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 严重程度,结合单位实际,确定适用的风险可能性、危险程度、风险等级判定准则。风险等级判定应采 取从严从高的原则,并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a)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安全技术规范; b)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c)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d相关方的诉求
6.2.2风险评价需对识别的每一个危险源进行风险判定,并确定其风险级别。风险点应综合特种设备 本体及配套部件、相关作业活动、设备周边环境、基础管理方面的风险评价结果,取全部危险源的最高 风险值为该风险点的风险等级。
7.1.1使用单位应依据风险特征和风险级别等因素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方面。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可行性、 先进性及经济合理性。 7.1.2使用单位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应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估,当现有控制措施 不足以控制风险,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补充措施建议,并组织落实。 7.1.3使用单位在管控措施落实后,组织对当前特种设备或作业活动的风险进行再评估,确定当前的 风险等级。
7.2.1使用单位应依据各类风险的危险程度,自高到低将风险划分为重大风险(I级)、较大风险(II 级)、一般风险(IⅢI级)和低风险(IV级)4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 控。 7.2.2使用单位应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管理层级、岗位设置,划分风险管控层级,并应将每个 风险的管控责任分解到单位(企业)、部门(车间)、工段(班组),明确管控责任。 7.2.3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等级高的风险应重点进行管控,上 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应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文 7.2.4使用单位应对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风险进行重点管控 7.2.5风险分级及管控要求参见表1。
DB14/T21362020
表1风险分级及管控要求
实施单位(企业)级重点管控: 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且已不满足设计安全性能的; b 超过规定参数范围使用的; C 经检验检测判定为不合格且需继续使用的; d 负有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认定为重大风险的; e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负责人认定有重大风险的。 7.2.7 使用单位应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7.2.8 使用单位各级组织应掌握和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并将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安全目标责任制考 核内容,定期考核管控措施落实效果,给予奖惩。 7.3风险告知 7.3.1 使用单位应将特种设备的风险等级及制定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告知内部员工和相关方,告知可 采用人员培训教育、设置警示牌、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编制风险小册子等方式进行。 7.3.2使用单位应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 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处置及报告方
3.1使用单位应将特种设备的风险等级及制定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告知内部员工和相关方,告 用人员培训教育、设置警示牌、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编制风险小册子等方式进行。 3.2使用单位应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 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处置及报 等内容。
1.1使用单位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应包括风险分 制度、风险点登记台账、风险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内容。涉及重大风阿 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应单独建档管理。
a 国家、地方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安全技术规范发生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 b 同类型风险或者相关行业发生事故灾害,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 组织机构或管理体系发生重大调整:
DB14/T 21362020
风险点周边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ey 工艺系统或工作条件发生较大改变; f 设备的结构、控制系统、重要材料发生改变; g) 辨识出新的危险源; h) 风险程度或者风险控制措施发生变化。
3.2.1使用单位应建设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信息化系统,达到风险辨识与评价、分级管控的动态信 息管理,及时向全体员工公示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动态信息,适时制定和落实重大风险监测、预警、控制 措施,实现风险信息自动记录、保存、分析、建档等功能。 3.2.2使用单位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信息系统应与主管部门衔接,可提供特种设备安全风险数据库 查阅、统计、分析、上报等服务,共享特种设备管控信息
DB14/T21362020附录A(资料性附录)风险点登记台账、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持种设备的风险点登记台账参见表A.1。表A.1(使用单位名称)特种设备风险点登记台账序号特种设备名称特种设备种类型号数量位置备注123注:特种设备名称填写特种设备单位内部编号,可参考使用单位特种设备台账作业活动的风险点登记台账参见表A.2。表 A. 2(使用单位名称)作业活动风险点登记台账序号作业内容描述相关特种设备及种作业活动名称作业地点活动频率备注类型号数量12R3注:作业活动名称填写单位内部作业活动定义,可参考特种设备相关法规标准中的术语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表A.3表A.3(使用单位名称)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编号风险点危险项目风险级别管控层级管控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备注I2注1:风险点填写特种设备名称或作业活动名称,可参考风险点登记台账:注2:危险项目填写具体的危险源辨识内容与涉及因素,也可加入发生概率与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9
DB14/T 21362020
衣据特种设备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安全技术规范,可以通过编制安全检查表,对特种设备 业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判别检查。安全检查表应列举需查明的所有能导致事故的不 态或行为,通常依据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编制: 特种设备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安全技术规范; 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事故情况:
a 特种设备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安全技术规范; b 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事故情况; 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d 过往经验与研究成果。 安全检查表无统一格式,可以依据需求自行设计,但应条目清晰、内容全面、要求详细,如表B.1。
)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过往经验与研究成果。 安全检查表无统一格式,可以依据需求自行设计,但应条目清晰、内容全面、要求详细,如表B.
DB14/T21362020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事先或定期对某项工作任务进行潜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 价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达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风险目的的方法。主要目的在于规范作业 风险识别、分析和控制,防止从事某项作业活动的人员、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损害,确保作业人 员健康和安全。该方法包括作业活动划分、选定、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 措施等内容。 作业活动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也可 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 a. 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 b) 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 C 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 d) 作业活动:检修作业、维保作业、吊装作业、高空作业、动火作业、土建作业、临电作业、开 罐作业、充装作业等 e 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演练等, 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 划分并确定作业活动,填入 《作业活动清单》,如表C.1: 工 表C.1作业活动清单 序号 岗位/地点 作业活动 活动频率 备注 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应按实际作业划分,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 宜。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为一个大步骤,再将 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如表C.2: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事先或定期对某项工作任务进行潜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 价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达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风险目的的方法。主要目的在于规范作业 风险识别、分析和控制,防止从事某项作业活动的人员、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损害,确保作业人 员健康和安全。该方法包括作业活动划分、选定、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 措施等内容。 作业活动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也可 业
c)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如表C.2
表C.2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
d 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可以从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各方面考虑。如果这些控制措 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分析; 根据评价准则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DB14/T 21362020
事件树分析法(ETA)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事件树分析法(ETA)、事故树分析法(FTA)
事件树分析法(ETA)是安全系统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归纳推理分析方法,是一种按时间顺序由初始 事件开始推论可能的后果,从而进行危险源辨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将系统可能发生的某种事故与导致事 故发生的各种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一种称为事件树的树形图表示,通过对事件树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我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确定安全对策提供可靠依据,以达到猜测与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事件树 分析法已从宇航、核产业进入到一般电力、化工、机械、交通等领域,它可以进行故障诊断、分析系统 的薄弱环节,指导系统的安全运行,实现系统的优化设计等。
D. 1. 2 编制程序
D.1.2.1确定初始事件
事件树分析是一种系统地研究作为危险源的初始事件如何与后续事件形成时序逻辑关系而最终导 致事故的方法。正确选择初始事件十分重要。初始事件是事故在未发生时,其发展过程中的危害事件或 危险事件,如机器故障、设备损坏、能量外逸或失控、人的误动作等。 D.1.2.2判定安全功能 系统中包含许多安全功能,在初始事件发生时消除或减轻其影响以维持系统的安全运行。常见的安 全功能有:对初始事件自动采取控制措施的系统,如自动停车系统等;提醒操作者初始事件发生了的报 警系统:根据报警或工作程序要求操作者采取的措施:缓冲装置,如减振、压力泄放系统或排放系统等:
D.1.2.2判定安全功能
系统中包含许多安全功能,在初始事件发生时消除或减轻其影响以维持系统的安全运行。常见的安 全功能有:对初始事件自动采取控制措施的系统,如自动停车系统等;提醒操作者初始事件发生了的报 警系统;根据报警或工作程序要求操作者采取的措施;缓冲装置,如减振、压力泄放系统或排放系统等; 局限或屏蔽措施等。
D. 1.2.3 绘制事件树
从初始事件开始,按事件发展过程自左向右绘制事件树,用树枝代表事件发展途径。首先 事件一发生时最先起作用的安全功能,把可以发挥功能的状态画在上面的分枝,不能发挥功 画在下面的分枝。然后依次考察各种安全功能的两种可能状态,把发挥功能的状态(又称成功 在上面的分枝,把不能发挥功能的状态(又称失败状态)画在下面的分枝,直到到达系统故障 止。
D.1.2.4简化事件树
在绘制事件树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与初始事件或与事故无关的安全功能,或者其功能关系相 互矛盾、不协调的情况,需用工程知识和系统设计的知识予以辨别,然后从树枝中去掉,即构成简化的 事件树。在绘制事件树时,要在每个树枝上写出事件状态,树枝横线上面写明事件过程内容特征,横线 下面注明成功或失败的状况说明
D.2事故树分析法(FTA)
DB14/T21362020
事故树分析法(FTA)又称为故障树分析法,是一种逻辑演绎的系统评价方法,是安全系统工程中 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它能对各种系统的危险性进行辨识和评价,不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 能深入地揭示出事故的潜在原因。用它描述事故的因果关系直观、明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既可定 性分析,又可定量分析。
D. 2. 2 编制程序
D. 2. 2. 1 确定项上事件
顶上事件就是所要分析的事故。选择顶上事件,一 发生可能、以及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概率等资料的情况下进行,而且事先要仔细寻找造成 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然后,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确定要分析的顶上事件,将其扼要 东航形内
D.2.2.2调查分析事件原因
D.2.2.3绘制事故树
D.2.2.4审定事故构
绘制的事故树图是逻辑模型事件的表达。既然是逻辑模型,那么各个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应该相 当严密、合理。否则在计算过程中将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对事故树的绘制要十分慎重。 在制作过程中,一般要进行反复推敲、修改,除局部更改外,有的甚至要推倒重来,有时还要反复进行 多次,直到符合实际情况,比较严密为止。
园林施工组织设计 DB14/T21362020
(资料性附录)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简称LEC),其风险值D由三个主要因素L、E、C的指标值的乘积表示,即D LXEXC,其中D为风险值;L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为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发生 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当用概率来表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故概 率为1。从系统安全角度考虑,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 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中间值。 佰(白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简称LEC),其风险值D由三个主要因素L、E、C的指标值的乘积表示, LXEXC,其中D为风险值;L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为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 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当用概率来表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故概 率为1。从系统安全角度考虑,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 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中间值。 表F.1给出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L值)
F.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E值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DB14/T 21362020
表F.3给出了发生事故可能造成后果的分数值(C值)
轰F.3发生事故可能造成后果的分数值(C值
....- 特种设备标准 设备标准
- 相关专题: 特种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