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OE 20.3-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3部分:红树林.pdf

  • T/CAOE 20.3-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3部分:红树林.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0-2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水环境调查内容及方法如下: 水温、盐度调查按GB/T12763.2规定执行,数据报表见附录D中的表D.1; 溶解氧、pH值、亚硝酸盐、硝酸盐、氨盐、总磷、总氮调查按GB/T12763.4规定 执行,数据报表见附录D中的表D.1

    6.5.2.1沉积速率

    查固定样方的4个标桩作为沉积速率调查桩,将机

    (至少50cm),进行编号并记录滩涂地表以上的标桩长度,滩涂地表以上标桩长度的年变 化量即为沉积速率。

    电动汽车标准规范范本6.5.2.2滩涂高程

    在每个沉积环境调查样方内进行滩 录为当地平均海平面基准高程

    6.5.2.3沉积物粒度及其他化学参数

    在每个沉积环境调查样方内采集表层(0cm~10cm)沉积物样品,调查内容及方法如下: 粒度调查按GB/T12763.8规定执行,数据报表见附录E中的表E.1; 有机碳、总氮、总磷调查按GB/T12763.8规定执行,数据报表见附录F中的表F.1: 硫化物调查按GB17378.5规定执行,数据报表见附录F中的表F.1; 全盐含量调查按NY/T1121.16的规定执行,数据报表见附录F中的表F.1; 重金属调查按GB17378.5规定执行。

    自然因素调查内容及方法如下: a)采用资料收集的方式调查,记录调查区域台风、风暴潮和极端气温发生次数、强度 破坏情况、灾害处理恢复,以及海平面变化信息,调查报表见附录G中的表G.1。 b)发现有害生物影响的调查区域,调查记录有害生物的物种、分布区域、影响面积 调查报表见附录G中的表G.1。

    6. 6. 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调查内容及方法如下: a)存在赶海活动的区域,应调查赶海作业情况,进行海获物拍照和统计,收集区域红 树林赶海人数、作业方式、作业频次、作业面积及对红树林的影响等信息,调查报表见附录 G中的表G.1。 b)存在海水养殖的区域,应调查养殖区域的养殖种类、坐标、面积、密度、养殖方式 及对红树林的影响等信息,调查报表见附录G中的表G.1。 c)存在污染物排放的调查区域,应调查和收集排污数据,包括污染源分布、主要污染 物种类、排污方式、浓度、入海数量及对红树林的影响等信息,调查报表见附录G中的表 J.1 d)存在海洋(海岸)工程的调查区域,应调查工程位置、数量、规模、建设和营运情 况及对周边红树林的影响等信息,调查报表见附录G中的表G.1。

    7.1 评估指标与权重

    红树林生态状况评估从红树林植被、生物群落、环境要素3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评估 指标与权重赋值见表3。

    表3红树林生态状况评估指标与权重赋值

    参照系按以下方式选取和使用: a)收集调查区域的历史资料,包括常规监测、专项调查、文献资料等,建立参照系。 b)参照系宜采用上述数据中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变化的相关资料。 C)当历史资料齐全时,以历史资料作为综合评估的参照系。 d)当有部分历史资料时,以部分历史资料作为单项评估的参照系。缺少历史数据的部 分指标仅作现状描述。 e)当无历史资料时,仅作现状描述,其结果宜作为以后评估的参照系,

    7.3.1.1指标赋值

    红树林植被评估指标、分级与赋值见表4。

    表4红树林植被评估指标、分级与赋值

    7.3.1.2计算方法

    红树林植被评估指标按以下方法计算: a)红树林总面积变化按式(2)计算:

    V 为红树林总面积变化,单位为百分比(%); 为实测总面积,单位平方米(m); A0 一为参照系面积,单位平方米(m)。 b)红树林盖度变化按式(3)计算:

    式中: V4一为红树林平均林带宽度平均值,单位为米(m); W;一为第i个调查区块平均林带宽度,单位为米(m); N一一为评估区域划分区块总数。 e)红树植物物种数变化按式(6)计算:

    Vs一为红树植物物种数变化,单位为百分比(%) Sp——为调查记录红树植物物种数; 一为参照系红树植物物种数。 f)红树林植被状况评估指数计算按式(7)计算:

    Iv一为红树林植被状况指数; Iw一为第i个红树林植被评估指标赋值(见表4): 当43

    7.3.2.1指标赋值

    生物群落评估指标、分级与赋值见表5.

    表5生物群落评估指标、分级与赋值

    7.3.2.2计算方法

    生物群落评估按以下方法计算: a)大型底栖动物丰富度指数按式(8)计算

    式中: 为大型底栖动物丰富度指数平均值; di一一为第i个样方大型底栖动物丰富度指数,计算方法附录表H中的公式H.1; 一为评估区域样方总数。 b)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按式(9)计算:

    B2一一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 H:一一为第i个样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附录表H中的公式H.2; NV一为评估区域样方总数。 c)鸟类物种数按式(10)计算:

    式中: B3——为鸟类物种数平均值; Sd一为第i个样线鸟类物种数; N—为评估区域鸟类调查样线总数, d)生物群落状况指数按式(11)计算

    IB一为生物群落状况指数; IBi一为第i个生物群落评估指标赋值(见表5): 当11

    7. 3. 3 环境要素

    7.3.3.1 指标赋值

    不境要素评估指标、分级与赋值见表(

    表6环境要素评估指标、分级与赋值

    7.3.3.2计算方法

    环境要素评估按以下方法计算: a)水体盐度指标按式(12)计算:

    式中: EI一—为水体盐度平均值; Sni 一为第i个站位盐度调查年度最大值; 一为评估区域站位数。 b)水体溶解氧指标按式(13)计算:

    式中: E2—为水体溶解氧平均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Do;一为第i个站位溶解氧平均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一为评估区域站位数。 c)沉积速率指标按公式(14)计算:

    式中: E3一为沉积速率平均值,单位为毫米每年(mm/a); 一为第i个样方沉积速率,单位为毫米每年(mm/a) N一一为评估区域样方总数。 d)沉积类型指标按公式(15)计算:

    式中: IE一为环境状况指数; IEi一为第i项评估指标赋值(见表6); 当22

    7.3.4红树林生态状况综合评估

    红树林生态状况综合评估按式(17)计算:

    IM一为红树林生态状况综合指数; Iv一为红树林植被状况指数; IB一为生物群落状况指数; IE一一为环境状况指数。 当IM>76时,红树林生态状况为稳定,评估等级为I级;当52

    表7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评估结果分级说明及管理措施

    红树林植被群落调查基本情况表见表A.1。 表A.1红树林植被群落调查基本情况表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红树林鸟类调查记录表 红树林鸟类调查记录表见表C.1。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红树林鸟类调查记录表

    表C.1红树林鸟类调查记录表

    红树林水环境调查数据报表见表D.1

    表D.1红树林水环境调查数据报表

    TGAOE:20352020

    表E.1红树林沉积物粒度数据报表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红树林沉积环境调查数据报表

    红树林沉积环境调查数据报表见表F.1

    表F.1红树林沉积环境调查数据报表

    土建标准规范范本附录G (规范性附录) 红树林威胁因素调查报表 红树林威胁因素调查报表见表G.1

    表G.1红树林威胁因素调查报表

    1.调查方法可单选或多选,根据实际情况列出调查红树林的具体威胁因素。 2.对每种威胁因素的具体情况进行描述,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如台风时间、风力、影响范 围,台风前后红树林对比等。实地调查所得应同时提交证据照片或照片编号,文献资料引用 应注明出处来源。 3.自然灾害包括台风、风暴潮、极端气温及海平面变化等。 4.有害生物包括入侵生物(如互花米草)、附着生物(如藤壶)、病虫害等。 5.威胁程度最低为1分,最高10分。每种威胁因素应单独评分,根据情况或专家建议进行 评分。

    H.1丰富度Magalef指数

    丰富度Magalef指数按式(H.1)计算:

    物种多样性指数按式(H.2)计算:

    式中: H一为种类多样性指数; N 单位面积样品中第i种生物的个数; N 单位面积样品中收集到的底栖动物的总个数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旅游标准附录1 (资料性附录) 红树林生态系统调查所需设备和材料 .1红树林生态系统调查所需设备和材料 红树林生态系统调查所需设备和材料如下: 手持全球定位系统 50m卷尺 2m卷尺 标桩或或其他永久性站位标志物 印制好的现场记录表 铅笔 记号笔 铲子 盐度计 样品袋 样品瓶 样方框 数码相机 全色波段HRV卫星数据 GIS软件平台 望远镜 放大镜 海图 野外个人劳保用品

    ....
  • 相关专题: 生态系统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