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OE 20.7-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7部分:牡蛎礁.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6.2.1.2.2物种鉴定
6.2.1.2.4补充量
建筑技术交底6.2.1.2.5活体壳高
每个站位选取1个样方,使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个活体牡蛎壳高,按5mm的差值分 调查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A表A.2。
6.2.1.2.6王肉重和王壳重
在采集的每个样方中随机选取3个~5个成体牡蛎,撬开贝壳后,取软体部烘干至恒重,称干肉重 (g)。清除牡蛎壳上的寄生物和杂质,烘干至恒重,称干壳重(g)。调查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A表 A.3中。
6.2.2.1大型底栖生物
6.2.2.2浮游植物
6.2.3.1 水环境
水温、盐度、流速的调查按照GB/T12763.2规定的要求执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A 溶解氧、pH值的调查按照GB/T12763.4规定的要求执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A表A. 2.3.2底质环境 现场判别底质类型,分为硬相底质(岩石、生物礁体、混凝土等)和软相底质(泥滩、泥沙 等)。调查结果记录在附录A表A.5中。
水温、盐度、流速的调查按照GB门 溶解氧、pH值的调查按照GB/T12763.4规定的要求执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
6.2.3.2底质环境
现场判别底质类型,分为硬相底质(岩石、生物礁体、混凝土等)和软相底质(泥滩、泥沙滩、沙 滩等)。调查结果记录在附录A表A.5中。
6.2.4.1调查方式
6.2.4.2自然因素
6.2.4.2.1捕食者
确定调查区内牡蛎捕食者的种类和数量,包括黑鲷、鳐鱼、鳍鱼、梭鱼等鱼类,红螺、荔枝螺等肉 食性螺类,海星等棘皮动物,拟穴青蟹等甲壳动物,蛎等鸟类。 6.2.4.2.2竞争者 确定调查区内牡蛎竞争者种类和数量,如藤壶、紫贻贝、突壳肌蛤、海鞘、苔藓虫等生物。 6.2.4.3人为因素 6.2.4.3.1捕捞 了解调查区是否存在捕捞的情况,调查捕捞方式、捕捞时间、捕捞频率和捕捞量。 6.2.4.3.2滤食性贝类养殖 了解调查区内滤食性贝类养殖种类、养殖面积、养殖时间。
6.2.4.2.2竞争者
6.2.4.3.1捕势
6.2.4.33海洋工程
了解调查区及周边3km内是否新建大型构筑物或建筑物,调查工程类型和规模,以及是否占用牡 蛎礁区或造成牡蛎礁区淤积。如果造成牡蛎礁区淤积,现场调查时,在淤积区域均匀布设测量点,测量 相对周围底质的淤积厚度。水深不大于3m的区域,可使用测杆法测量淤积厚度。水深大于3m的区域, 采用浅地层剖面仪,辅以钻孔验证,测量淤积厚度
6.2.4.3.4污染排放
了解调查区及周边3km内是否存在陆源污染排放。如存在陆源污染排放,应调查陆源污染物种类、 浓度和排放量。
牡蛎礁生态状况评估从牡蛎礁、生物群落、环境要素和威胁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和评价指 2。
表3牡蛎礁斑块面积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
7.3.1.2牡蛎礁体平均高度变化
牡蛎礁体平均高度变化是反映牡蛎礁受损或改善的主要特征之一。牡蛎礁体平均高度现状值较 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牡蛎礁体平均高度相对变化幅度,计算方法见公式(2):
式中: SH. 一牡蛎礁体平均高度变化; 牡蛎礁体平均高度现状值,单位为厘米(cm); H。—牡蛎礁体平均高度基准值,单位为厘米(cm)。 牡蛎礁体平均高度变化分级及赋值见表4。
表4牡蛎礁体平均高度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
7.3.13牡蛎密度变化
牡蛎密度变化是牡蛎数量变化的直接表现。牡蛎密度现状值较其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牡 对变化幅度。 现状牡蛎密度计算方法见公式(3):
式中: D一牡蛎密度现状值,单位为个每平方米(ind/m):
ZN, 0. 25 × 0. 25n
N,一一第i个样方活体牡蛎数量; n——采集样方的数量。 牡蛎密度变化计算方法见公式(4)
SD一牡蛎密度变化; D。一牡蛎密度基准值,单位为个每平方米(ind/m)。 牡蛎密度变化分级及赋值见表5。
SD 2×100%. D
表5牡蛎密度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
7.3.1.4牡蛎补充量变化
牡蛎补充量变化反映了牡蛎椎贝补充能力减弱或增强,是牡蛎礁能否自我维持的重要表征。牡蛎不 充量现状值较其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表示牡蛎补充量相对变化幅度。 现状牡蛎补充量计算方法同公式(3)。 牡蛎补充量变化B计算方法同公式(4)。 牡蛎补充量变化分级及赋值见表6
表6牡蛎补充量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
7.3.1.5成体牡蛎比例变化
亡和是否存在大规模牡蛎捕捞等。成体牡蛎比例现状值较其基准值的相对变化值率表示成体牡蛎比例相 对变化幅度。 成体牡蛎数量:统计样方内达到市场售卖规格的牡蛎数量。 成体牡娠比例计算方法见公式(5)
VM × 100% 1
SM—成体牡蛎比例变化; M。—成体牡蛎比例基准值。 成体牡蛎比例变化分级及赋值见表7
表7成体牡蛎比例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
表7成体牡蛎比例变化分级及其赋值表
7.3.2牡蛎礁生态状况综合评估
根据牡蛎礁斑块面积变化、牡蛎礁体平均高度变化、牡蛎密度变化、牡蛎补充量变化、成体牡 变化的赋值进行牡蛎礁生态状况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计算方法见公式(7):
V一一牡蛎礁生态状况评估计算结果; V一一第1个参与评估的指标赋值结果,i≤5: ViMx一一第i个参与评估的指标的赋值满分,i≤5。 若由于现状数据或基准值缺乏导致部分指标不能赋值评估时,则舍弃不能评估的指标,以余下指 进行评估,同时也仅用余下指标的赋值满分参与计算。 牡蛎礁生态状况分级见表8。
表8牡蛎礁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分级表
纳入以上定量评估的评价指标进行单要素评估和定性评价,部分评价指标赋值方法可参考附录 查成果报告中,结合以上牡蛎礁生态状况综合评估结果和评价指标,综合分析牡蛎礁生态状况 在原因和外部驱动因素,提出相应管理措施(表9)。
9牡蛎礁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分级说明及管理措施表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牡蛎礁调查要素记录表 表A.1~表A.6给出了牡蛎礁各调查要素现场调查记录表。
表A.1牡蛎礁体高度现场调查记录表
表A.2牡蛎壳高、密度、补充量调查基本情况表
表A.3牡蛎湿重和于重测定记录表
表A.4大型底栖生物采样记录表
表A.6威胁因素调查记录表
抽样标准牡蛎肥满度赋值按式(B.1)计算: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部分评价指标赋值方法
CI FT ×100% ES
B.2活体牡蛎壳高频率
母性方按活体牡频允高图 按本文件7.3.1.3式(3) 组牡蛎密度。形成以壳高为横轴、 寸纵轴的直方图,如图B.1所示。
B.3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
牡蛎壳高频率分布图示
高速标准规范范本H一种类多样性指数; 一物种总数; P 第i种的个体数量占调查站位的所有个体数量之比。
[1] Baggett, L.P., S.P. Powers, R. Brumbaugh, et al. Oyster habitat restoration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 handbook. Arlington, The Nature Conservancy, 2014.96pp.
....- 相关专题: 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