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76-2020 医用 X 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3.1使用中的X射线诊断设备应每年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3.2设备状态检测中发现某项指标不符合要求,但无法判断原因时,应采取复测等进一步的检 进行验证。
3.4.1使用中的X射线诊断设备,应按标准要求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 3.4.2每次稳定性检测应尽可能使用相同的检测设备并作记录;各次稳定性检测中,所选择的曝光参 数及检测的几何位置应严格保持一致,
4.3稳定性检测结果与基线值的偏差大于控制标准,又无法判断原因时应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3.5对检测单位的要求
3.5.1验收检测应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给排水造价、定额、预算, 司配合完成。 3.5.2状态检测应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3.6对检测报告及检测结果评价的要求
3.6.1检测报告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被检单位基本信息、设备信息、检测项目、必要的检测条件、检 测结果、相应标准要求及对检测指标的合格判定。 3.6.2检测项目应覆盖本标准所规定的项目,对功能不具备或不能满足检测条件的被检设备的相应检 测项目应在检测报告中加以说明。 3.6.3应对检测指标的合格与否给予判定,质量控制检测结果达到或优于规定值的指标判定为合格 否则为不合格
3.7.1对X射线诊断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应有相应的检测原始记录。 3.7.2X射线诊断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原始记录、检测结果、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资料,应在 没备使用期间长期保存。设备淘汰时,应根据记录的利用价值决定处理措施。 3.7.3X射线诊断设备使用部门保存有关X射线诊断设备的资料。当设备的整套资料存放在负责设备 管理或维修部门时,设备使用部门至少应有设备使用说明书。 3.7.4X射线诊断设备使用部门的医技人员应能及时了解到所用设备的质量控制最新检测结果。
3.8对检测设备的要求
3.8.1检测用设备应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取得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检测结果应有溯源 性。 3.8.2 检测管电压应使用非介入方法进行检测,如数字式高压测量仪。 3.8.3检测时应根据所检测设备的高压发生器类型、靶/滤过、检测参数等对测量仪进行相应设置。 3.8.4乳腺X射线摄影设备检测时,应选择乳腺摄影专用的检测设备,其能量响应应<5%。对于空气 电离室探测器,部分检测项目应将探测器在设备支撑台上支起10cm高度后测量;对于底部有铅衬的半 导体探测器,可以直接将探测器放置在设备支撑台上测量
3.9.1本标准中使用的检测模体由衰减层和结构元件组成,它们应可以独立或组合方式使用。用于检 测中的衰减模体尺寸应至少达到在所适用检测条件下足以使全部有用线束得到衰减。 3.9.2检测半值层所用的标准铝吸收片,铝的纯度应不低于99.9%,铝片尺寸应至少全部覆盖剂量仪 探头灵敏区域面积(推荐铝片尺寸宜至少8cm×8cm)。测量X射线诊断(除乳腺X射线摄影设备外)设 备半值层的铝片厚度尺寸误差应在土0.1mm范围内,测量乳腺X射线摄影设备半值层的铝片厚度尺寸误 差应在5%范围内。 3.9.3采用高对比度分辨力测试卡或内嵌有线对测试卡的模体进行高对比度分辨力检测。线对范围至 少要满足:透视设备0.61p/mm~5.01p/mm,DR、CR设备0.61p/mm10.01p/mm,数字成像的牙科X 射线设备1.61p/mm~3.01p/mm,乳腺DR、乳腺CR设备0.61p/mm~10.01p/mm,乳腺屏片X射线摄影 设备最高线对≥10.01p/mm。 3.9.4牙科低对比度分辨力检测模体中应包含其上有直径为1.0mm、1.5mm、2.0mm和2.5mm圆孔 厚度为0.5mm的铝板。 3.9.5用于乳腺X射线摄影设备测量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模体,厚度误差应在土1mm以内, 半圆形模体的半径应不小于10cm,矩形模体尺寸应不小于10cm×12cm,总厚度应覆盖2cm、4cm和6 cm
3.10质量控制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
3.10.1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项目应符合附录A表A.1的要求。 3.10.2X射线透视设备的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B中表B.1表B.6的要求。 3.10.3直接荧光屏透视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项目分为通用检测项目和专用检测项目两部分。通用检测 项目与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B中表B.1的要求,专用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B申表B.5的要求。 3.10.4DSA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项目可分为用于常规X射线透视设备的通用检测和仅用于DSA功能的 专用检测两部分,通用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B申表B.1的要求,专用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应 符合附录B中表B.6的要求。 3.10.5X射线摄影设备的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C中表C.1~表C.4的要求。 3.10.6屏片X射线摄影设备的通用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C中表C.1的要求,专用检测项目 与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C中表C.2的要求。 3.10.7DR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项目分为通用检测项目和专用检测项目两部分。通用检测项目与技术 要求应符合附录C中表C.1的要求,专用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C中表C.3要求。 3.10.8对CR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项目分为通用检测项目和专用检测项目两部分。通用检测项目与技 术要求应符合附录C中表C.1要求,专用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C中表C.4要求。 3.10.9不同生产厂家CR系统的检测设置条件及技术要求参见附录D。 3.10.10对牙科X射线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E中表E.1和表E.2要求。 3.10.11乳腺X射线摄影设备的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F中表F.1~表F.5的要求。 3.10.12乳腺屏片X射线摄影设备的通用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F中表F.1的要求,专用检 测项目与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F中表F.3的要求。 3.10.13乳腺DR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项目分为通用检测项目和专用检测项目两部分。通用检测项目与 技要应合
3.10.14乳腺CR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项目分为通用检测项目和专用检测项目两部分。通用检测项目与 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F中表F.1要求,专用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F中表F.5的要求。 3.10.15不同生产厂家乳腺CR系统的检测设置条件及技术要求参见附录G。 3.10.16乳腺平均剂量的计算方法参见附录H。 3.10.17X射线设备及防护区检测平面防护性能检测方法见附录I。 3.10.18牙科X射线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示意图参见附录J。 3.10.19 X射线摄影申若干检测配件和检测方法示意图参见附录K。 3.10.20 DSA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模体示例参见附录L。 3.10.21 几种低对比度分辨力检测模体示例参见附录M, 3.10.22 牙科X射线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模体参见附录N。 3.10.23 乳腺X射线摄影设备低对比度分辨力检测模体示例参见附录0。 3.10.24 不同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所需要设备与用具参见附录P中的表P.1~表P.4。
3.11.1DR系统检测中,对于采用一个以上平板探测器的DR设备,应对每一个平板探测器分别进行专 项的质量控制检测。 3.11.2如果采用电离室测量DR和CR的影像接收器入射空气比释动能时,电离室应至少远离影像接收 器表面30cm,以降低反散射贡献,然后按反平方定律再计算影像接收器表面上的空气比释动能;而便 用半导体探测器测量时可以直接放在影像接收器表面上。 3.11.3半值层检测时也可使用直读式剂量仪直接读取半值层的测量值,当对结果有异议时应采用经典 的铝片法方法重新测量验证。 3.11.4要求的部分检测条件,如管电压80kV、影像接收器入射空气比释动能10μGy、管电流时间积 10mAs、SID180cm、帧率15fps(framespersecond,fps)等,如果系统无法设置到该数值,可选择 最接近的值,并在报告中注明。 3.11.5对于部分通用指标的检测,如果仅检测X射线球管性能而无需成像(如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辐 射输出量重复性、有用线束半值层以及曝光时间指示的偏离等指标),宜在影像接收器前放置一块铅板 并调节光野小于铅板,以保护影像接收器,
4X射线透视设备通用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
4.1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
4.1.1按表1所列测量条件检测不同类型X射线设备的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检测 时,将尺寸为30cm×30cm×20cm的水模放置在剂量仪探头和影像接收器之间。 注:此项检测应尽量使用不带附加屏蔽材料的剂量仪探头,如果使用带屏蔽材料的剂量仪探头,应避开AEC的检测 区域,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反散射修正。 4.1.2应在影像接收器最大的视野(fieldofview,FoV)尺寸下,设定顿率为15fps,普通剂量模 式进行透视,检测条件见表1。
表1X射线设备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检测条件
4.2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最大
4.2.1具备自动曝光控制的系统应测量本参数, 4.2.2检测条件同4.1.2,在水模体和剂量仪探头之间加一块至少15cm×15cm×2mm的铅板,调节照 射野小于铅板的尺寸,测量透视条件下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最大值。如果设备有高剂量率模 式,则还需测量高剂量率模式下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最大值。
4.3.1对于直接荧光屏透视设备,将测试卡紧贴在荧光屏后靠板的入射面上,以适当条件(如70kV、 3mA)进行透视,从荧光屏上观察并记录能分辨的最大线对数。 4.3.2对于非直接荧光屏透视设备,检测条件同4.1.2,无需放置水模,检测时应将高对比度分辨力 测试卡紧贴在影像接收器的入射屏或放在诊断床上,并使显示器中测试卡的线条影像与扫描线的方向成 15。夹角,以AEC条件或常用透视条件进行透视。 4.3.3如果出现影像饱和现象(影像全白),可以在限束器出口处放一块适当厚度的铝板或铜板以避 免影像饱和。 4.3.4从显示器上观察并记录能分辨的最大线对数,
4.4.1可使用低对比度分辨力检测模体进行检测,要求模体有7mm~11mm直径中的一组细节,对比度 至少包含2%~4%。 4.4.2将低对比度分辨力检测模体放在X射线管和影像接收器之间,尽量靠近影像接收器。设置照射 野小于检测模体尺寸。并根据模体说明书要求,选择适当的滤过。 4.4.3检测条件同4.1.2,无需放置水模,使用自动条件进行透视,若无自动条件,则参考表1中的 手动条件进行透视。 4.4.4调整显示器的亮度、对比度(如无自动曝光控制时,可同时调整X射线管电压、管电流),使 模体在显示器中的影像达到最佳状态,用目视法读出低对比模体中直径为7mm~11mm的一组细节的低 对比度细节阅值。 4.4.5依据所使用的低对比度分辨力检测模体,验收检测时应看到对比度不低于2%的细节;状态检测 时应看到对比度不低于4%的细节
4.5入射屏前空气比释动能率
4.5.1检测条件同4.1.2,无需放置水模,在X射线管组件出束口放置一块厚1.5mm的铜板,影像接 收器距焦点最近。 4.5.2将不带附加屏蔽材料的剂量仪探头紧贴在影像接收器入射面,如果使用带屏蔽材料的剂量仪探 头,应避开AEC的检测区域。 4.5.3测量空气比释动能率。若剂量仪探头无法紧贴影像接收器入射面,则应对测量结果根据距离平 方反比定律修正。 4.5.4验收检测时需检测不同视野的入射屏前空气比释动能率,状态检测时需检测最大视野和常用视 野的入射屏前空气比释动能率。 4.5.5如果测量时设备有滤线栅,应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一般可除以2。
4.6.1将一块18cm×18cm× 条件下进行透视,在透视过程中待亮度稳定后,用亮度计测量显示器屏幕中心位置的亮度,读取三个读 数,计算平均值C。 4.6.2在铝板上增加一块尺寸为18cm×18cm,厚1.5mm的铜板,在不改变照射野尺寸、显示器亮度 及对比度等控制旋钮状态条件下,在自动亮度控制条件下进行透视,在透视过程中待亮度稳定后,用亮 度计测量显示器中心位置的屏幕亮度,读取三个读数,计算平均值C。 4.6.3按式(1)计算分别两次测量结果与平均值的相对偏差Ec。
式中: E—相对偏差;
4.7透视防护区检测平面上周围剂量当量率
4.7.1直接荧光屏透视设备立位和卧位
4.7.1.1检测申采用尺寸为30cm×30cm×20cm的标准水模。 4.7.1.2将模体置于有用线束中,诊视床与影像接收器间距调至250mm,影像接收器上照射野面积调 至250mm×250mm。 4.7.1.3设置管电压为70kV、3mA条件下,用X射线防护巡测仪在透视防护区检测平面上按附录I 中图I.1和图I.2的要求,测量立位5点、卧位7点的散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
4.7.2近台同室操作的X射线设备
4.7.2.1检测中采用尺寸为30cm×30cm×20cm的标准水模。
4.7.2.1检测中采用尺寸为30cm×30cm×20cm的标准水模。
4.7.2.2检测条件同4.1.2
4.7.2.3将X射线设备和设备配置的防护设施呈正常使用时的摆放状态,照射方式有自动亮度控制的 设备,选择自动亮度控制条件;无自动亮度控制的设备选择70kV、1mA条件,射束垂直从床下向床上 照射(设备条件不具备时选择射束垂直从床上向床下照射)。 4.7.2.4对于双球管介入放射学设备,选择射束垂直从床下向床上的照射条件(设备条件不具备时选 择射束垂直从床上向床下照射) 4.7.2.5检测位点:检测平面按附录I中图I.3的要求,X射线防护巡测仪有效测量点位于检测平面 (140cm×120cm)上,分别在床侧第一术者位和第二术者位平面上按头部、胸部、腹部、下肢和足部 位置进行巡测,第一术者位检测点距离球管焦点轴线30cm,第二术者位检测点距离球管焦点轴线90cm, 检测点距地面高度分别为155cm、125cm、105cm、80cm和20cm。如有第三术者位应在相应位置按上 述检测平面和检测条件重复检测。
5直接荧光屏透视设备专用检测项目与检测方
5.1直接荧光屏透视的灵敏度
屏入射面的空气比释动能率K。
1.3在相同曝光条件下,用亮度计测量荧光屏的亮度b。 1.4按式(2)计算荧光屏的灵敏度:
式中: B一一荧光屏灵敏度,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比毫戈瑞每分钟(cd/m)/(mGy/min) b一一荧光屏亮度,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 K一一荧屏入射面空气比释动能率,单位为毫戈瑞每分钟(mGy/min)
5.2.1将荧光屏推到距诊断床最近处,将照射野设置为最大,这时照射野应小于荧光屏。 5.2.2在透视条件下,慢慢将荧光屏往远处拉,当最大照射野等于荧光屏大小时,锁住荧光屏位置 测量床面板到荧光屏后面板(与受检者身体接触的平面)的距离。
5.2.1将荧光屏推到距诊断床最近处,将照射野设置为最大,这时照射野应小于荧光屏。
6DSA设备专用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
6.1.4当蒙片影像采集完3s~5s后,推动模体的血管插件模块,采集减影影像。通常蒙片与减影之 间可选3s5s延迟时间, 6.1.5观察减影后的影像,调节窗宽和窗位使影像显示最佳,0.4mm血管模拟组件可见的灰阶数即为 OSA动态范围。 6.1.6为减少检测人员的辐射剂量,宜使用电动无线遥控体模推进器或气动推进器,使检测人员可以 远程控制模体运动。
6.2DSA对比灵敏度
6.2.1检测条件与方法同6.1。 6.2.2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减影图像后,观察图像,得到灰阶上每一个血管模拟结构均可见的阶梯计数, 即为DSA对比灵敏度,
6.3.1检测步骤与DSA动态范围的检测基本一致。 6.3.2为了检测伪影的时间依赖性,伪影检测时的持续时间应以每秒一帧图像的条件下进行。 6.3.3将性能模体放置在诊断床上,选择DSA程序进行减影,并持续10s~20S。然后停止曝光,观 察图像中是否有伪影并记录。 6.3.4期间应使DSA体模中的模拟血管运动并产生位移,检查减影得到的图像上是否有伪影存在,并 详细描述伪影的外观及可能产生的来源,
射线摄影设备质量控制检测通用项目与检测方
7.1管电压指示的偏离
.1.1将管电压检测探头放在影1 m[小型便携机及透视实时摄影(点片装置)系统可采用实际SID值],探头下方放一块铅板,设置光 0cm×10cm(照射野应全部覆盖探测器灵敏区域并略小于铅板尺寸),中心线束与台面垂直。 7.1.2验收检测时,设置临床常用管电流时间积,分别在大小焦点条件下,至少应进行60kV、80kV、 00kV、120kV各档测量。 7.1.3状态检测时,设置临床常用管电流时间积,测量大焦点条件下80kV和临床常用其他管电压档
7.1.2验收检测时,设置临床常用管电流时间积,分别在大小焦点条件下,至少应进行60kV、80kV、 100kV、120kV各档测量。 7.1.3状态检测时,设置临床常用管电流时间积,测量大焦点条件下80kV和临床常用其他管电压档。 7.1.4每个管电压档至少测三次,计算管电压测量的平均值与管电压预设值的差值,或依据式(3)计 算管电压测量值与指示值的相对偏差。
100kV、120kV各档测量
式中: E—管电压测量相对偏差; v——管电压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单位为千伏(kV): V——管电压预设值,单位为千伏(kv)。
7.1.5加载因素的选择应考虑被检设备的实况和临床应用情况,以便充分检测X射线管电压、曝光时
7. 2辐射输出量重复性
7.2.1将剂量仪探头放在影像接收器外壳上照射野中心,检测几何条件同7.1.1。 7.2.2设置管电压为80kV,无附加滤过的条件下,适当的管电流时间积曝光5次,并以式(4)计算 输出量的重复性:
式中: CV——变异系数,%;
7.3.1将剂量仪探头放在影像接收器外壳上照射野申心,检测儿何条件同7.1.1。 7.3.2选择80kV、常用管电流时间积档,进行曝光并记录空气比释动能值。 7.3.3改变管电流和时间,并要使得改变后的管电流和时间积与改变前的管电流时间积相同或近似 进行曝光并记录空气比释动能值。 7.3.4计算各相邻两档间的线性,如式(5)所示。 7.3.5对于管电流和时间不可同时调节,或者只能调节管电流时间积的设备,检测时只改变一个可以 调节的参数,再利用式(5)计算相邻两档间的线性
式中: L12 相邻两档间的线性度; I——1档的电流,单位为毫安(mA); ti—1档的曝光时间,单位为秒(s); K,——2档时测量空气比释动能的平均值,单位为毫戈瑞(mGy) I——2档的电流,单位为毫安(mA); t——2档的曝光时间,单位为秒(s)。
.4.1方法一:铝片法
K2 K1 L12 = It. I2t2 Iiti I2t2
7.4.1.2设置管电压为80kV,临床常用管电流时间积,并进行曝光,记录空气比释动能值。 7.4.1.3分别将不同厚度(0mm,1mm~5mm)的铝吸收片依次放在诊断床上方50cm(或1/2SID)处, 用同样的条件进行曝光,依次测量并记录空气比释动能,直至测得的空气比释动能值小于未加铝片时空 气比释动能值的一半。 7.4.1.4用作图法或计算法求出80kV时的半值层
去二:多功能剂量仪直接
7.4.2.1有用线束半值层也可采用多功能数字剂量 文直接伙重, 检测人可涂亲牛日7,1,1 7.4.2.2设置管电压为80kV,临床常用管电流时间积,并进行曝光,直接记录多功能剂量仪显示的半 值层读数。 7.4.2.3当对结果有异议时应采用铝片法 (7.4.1)重新测量
7.5曝光时间指示的偏离
7.5.1采用数字式曝光计时仪器测量曝光时间。 7.5.2将探头放在影像接收器外壳上照射野中心,检测几何条件同7.1.1。 7.5.3设置管电压为80kV,适当的管电流时间积,分别检测≥100ms和<100ms两档时的曝光时间, 每个时间档至少测3次,取平均值。曝光时间的设置应重点检测临床常用时间档。 7.5.4将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与预设值进行比较,依据式(6)计算曝光时间指示的偏离:
式中: Et——曝光时间的偏离; T,——曝光时间测量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秒(ms);
7. 6 AEC 重复性
.6.1将一块厚20mm铝板放在照射野中并覆盖设备的AEC电离室灵敏区域,调节照射野小于铝板的 尺寸。 .6.2选择全部电离室,在自动曝光条件下进行曝光(若无全自动曝光条件,则固定管电压为80kV, IAs自动)。重复曝光5次,每次曝光后记录管电流时间积或DDI的显示值。 .6.3如果记录的是管电流时间积,以式(7)计算5次曝光后管电流时间积读数的重复性,如果记录 的是DDI值,则参考式(7)计算5次曝光后DDI读数的重复性。
式中: CV—变异系数,%:
一n次曦光管电流时间积读数值的平均值,单位为毫安秒(mAs); D一第每次曝光管电流时间积读数值,单位为毫安秒(mAs); 几曝光读取管电流时间积总次数。
7.7.1将一块厚20mm铝板放在照射野申并覆盖设备的AEC电离室灵敏区域,调节照射野小于铝板的 尺寸。 7.7.2将剂量仪探头放置在铝板后方,并尽量靠近影像接收器的位置,注意剂量仪探头不要遮挡AEC 电离室灵敏区域。 7.7.3选择全部电离室,在自动曝光条件下进行曝光(若无全自动曝光条件,则固定管电压为80kV mAs自动),记录空气比释动能值。 7.7.4将1.5mm厚度的铜板置于前一块铝板上,保证检测几何条件和探头位置不变。在自动曝光条件 下进行曝光,记录空气比释动能值。 7.7.5参考式(1),比较两次测量结果与平均值的相对偏差
7. 8 AEC 电离室之间一致性
7.8.1设置管电压为70kV,用1mm铜滤过板挡住限束器出束口,选择一个电离室,关闭其他电离室, 在AEC下曝光。曝光后记录系统显示管电流时间积或DDI值。然后分别选择其他任一个电离室按上述相 同条件进行曝光,记录系统显示管电流时间积或DDI值。 7.8.2参考式(1),将单个电离室的显示值(如管电流时间积或DDI)与每一个电离室测量结果的平 均值进行比较,计算几次测量结果与平均值的最大相对偏差
7.9有用线束垂直度偏离
7.9.1可采用准直度检测板(简称检测板)和线束垂直度测试筒(简称检测筒)(参见附录K申图K. 和图K.2)进行检测。 7.9.2将影像接受器设置成卧位曝光状态,检测板放在影像接收器上,然后将检测筒放在检测板上, 检测筒的圆心与检测板的中心对准。 7.9.3调节焦点至检测板距离为100cm,用手动方式将光野中心与检测板上的中心对准;然后再将光 野边界与检测板上指示光野位置的长方框刻线重合,如重合不了,则记录实际光野位置, 7.9.4对于屏片摄影设备将光野放大到24cm×30cm,其他条件不变,再用同样的条件曝光1次后冲 先胶片,上述影像中,光密度较大的区域为照射野。 7.9.5对于DR和CR,直接在显示器上观察影像,或者打印胶片后观察影像。 7.9.6观察检测筒上下两钢珠影像间的位置。当检测板上中心小圆直径为检测筒高度的0.05倍,大圆 直径为其0.10倍时,检测筒上表面中心钢珠的影像落在小圆影像内时,垂直度偏差小于1.5°,落在 大圆影像内时,垂直度偏差小于3°
7.10.1检测过程同7.9。 7.10.2在7.9的检测影像中,观察照射野与光野的偏离。参见附录K中图K.3,虚线条方框中为光野, 实线条方框为照射野。测量横轴上的偏离ai、a2,纵轴上的偏离bi、b2。
8屏片X射线摄影设备专用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
8屏片X射线摄影设备专用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
8.1聚焦滤线栅与有用线束中心对准
3.1.1使用聚焦滤线栅申心对准测试板(参见附录K申图K.4)及两块能同时覆盖四个大孔区域的小 铅板进行测量。 8.1.2将测试板放在诊断床上,使其长轴与诊断床的长轴垂直,中心孔对准床的中心(参见附录K中 图K.5)。 8.1.3调节SID与聚焦滤线栅的聚焦距离一致。用两块小铅板盖住两边的四个大孔。将照射野的中心 对准中间的大孔。用适当的条件进行曝光,使冲洗后的圆孔区域影像的光密度为1.0OD~2.0OD。 3.1.4在垂直于床中心线的方向移动X射线管,逐个改换照射野申心所对准大孔的位置,用铅板覆盖 其余大孔,以同样的条件进行曝光。 3.1.5冲洗胶片后测试五个大孔影像的光密度,如中心孔影像光密度最高,两侧各孔影像光密度对称 分布,可以认为聚焦滤线栅中心对准;如两侧光密度不对称,但偏离小于13mm,这时判为无明显不对 。如中心孔影像的光密度低于其旁边的孔,则判为明显不对准,
2X射线摄影(DR)设备专用检测项目与检测方
9.1探测器剂量指示(DDI
9.1.1如果有可能,取出滤线栅。设置SID为180cm,如达不到则调节SID为最大值。 9.1.2调整光野完全覆盖影像接收器,用1.0mm铜滤过板挡住限束器出束口,设置70kV,对影像接 收器入射空气比释动能选取参考剂量约10μGy进行曝光,记录DDI的数值。在上述相同的条件下重复 爆光3次,记录DDI数值,计算平均值。 9.1.3验收检测时,根据生产厂家提供DDI公式进行验证,比较记录的DDI平均值与公式计算值之间 的相对偏差。 9.1.4如果厂家未提供DDI值与入射空气比释动能计算公式,则将验收检测中获得DDI平均值作为基 线值;如果DR设备没有DDI的指示,则获取9.1.2中每一幅预处理影像中央面积约10cm×10cmR0I 像素值,并计算三幅影像平均像素值并建立基线值。 9.1.5状态检测时,根据生产厂家提供DDI公式进行验证,比较记录的DDI平均值与公式计算值之间 的相对偏差。如果厂家未提供DDI值与入射空气比释动能计算公式,则与设备的基线值进行比较。
9.2信号传递特性(STP)
9.2.1如果有可能,取出滤线栅。设置SID为180cm,如达不到则调节SID为最大值。 9.2.2调整照射野完全覆盖影像接收器,用1.0mm铜滤过板盖住限束器出束口,设置管电压为70kV, 分别选取影像接收器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约1μGy、5μGy、10μGy、20μGy和30μGy进行曝光,获 取每一幅预处理影像。 9.2.3在每一幅预处理影像中央选取面积约10cmX10cmROI,获取每幅影像RO0I的平均像素值。 9.2.4以平均像素值为纵坐标,影像接收器入射表面空气比释动能值为横坐标进行拟合: a)对于线性响应的系统,拟合直线,计算相关参数R; 对于非线性响应的系统(比如对数相关或指数相关),拟合对数曲线或指数曲线,计算相关参 数R。
9.2.2调整照射野完全覆盖影像接收器,用1.0mm铜滤过板盖住限束器出束口,设置管电压为70kV,
9.3.1选取9.1中的预处理影像,使用分析软件在影像中选取五个面积约4cmx4cmR0I,分别获取像 素值,要求ROI分别从影像中央区和四个象限中央区各取一个,记录每个选点实测像素值。
注:以上公式中,K为入射空气比释动能,单位为微戈瑞(uGy);PV为像素值;a、b、c为拟合公式进行变换后得 到的常数。 9.3.3按式(8)计算 5个点剂量值的变异系数:
式中: CV——变异系数,%; ——5个ROI 的剂量值; V.—第;次测量 ROI 的剂量值。
式中: CV—变异系数,%; ——5个ROI 的剂量值; V.——第;次测量ROI 的剂量值。
9.4.1设置SID为180cm,如达不到则调节SID为最大值。 9.4.2选用两把带有毫米级刻度的铅尺,相互垂直放置在影像接收器表面中央,用适当条件进行曝光, 获取一幅影像。 9.4.3用测距软件对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铅尺刻度不低于100mm的影像测量距离(D),与真实 长度(D)进行比较。如果铅尺不能放置在影像接收器表面,应把铅尺放置患者床面中央,获得影像应 故距离校正。 9.4.4评价:按式(9)计算测量距离与真实长度的相对偏差:
式中: E一相对偏差; Dm一影像测量距离,单位为毫米(mm) D真实长度,单位为毫米(mm)。
9.5.1如果有可能,取出滤线栅。设置SID为180cm,如达不到则调节SID为最大值。 9.5.2关闭限束器,再用一块面积15cm×15cm,厚2mm的铅板完全挡住限束器出束口,设置最低管 电压和最低管电流进行第1次曝光,获取一幅空白影像。 9.5.3打开限束器取走铅板,在影像接收器表面中央部位放置一块面积4cm×4cm,厚4mm的铅块 在70kV、1mmCu滤过和影像接收器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约5μGv进行第2次曝光。
9.5.4使用70kV、1mmCu滤过,影像接收器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约1μGy曝光,获得一幅影像,这次 爆光应在第2次曝光后1.5min内完成, 9.5.5调整窗宽和窗位,在工作站显示器上目视观察第3次曝光后的影像中不应存在第2次曝光影像 中残影。若发现残影,则利用分析软件在残影区和非残影区各取相同的ROI面积获取平均像素值,残影 区中平均像素值相对非残影区中平均像素值的误差应≤5.0%。
9.6.1设置SID为180cm,如达不到则调节SID为最大值。 9.6.2将屏片X射线摄影密着检测板放在影像接收器上面,在60kV和约10mAs进行曝光,获取一幅 预处理影像。 9.6.3在工作站显示器上观察影像,适当调整窗宽和窗位,通过目视检查影像接收器的影像不应存在 影响临床诊断的伪影, 9.6.4如果发现伪影,检查伪影随影像移动或摆动情况,若伪影随影像移动或摆动表示来自影像接收 器,不移动则表示来自显示器。应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伪影情况
影响临床诊断的伪影。 9.6.4如果发现伪影,检查伪影随影像移动或摆动情况,若伪影随影像移动或摆动表示来自影像接收 器,不移动则表示来自显示器。应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伪影情况
9.7.1如果有可能,取出滤线栅。设置SID为180cm,如达不到则调节SID为最大值。 9.7.2取一块高对比度分辨力测试卡,放置在影像接收器表面或最接近于影像接收器表面的位置,并 与其面呈45°放置。 9.7.3按生产厂家给出条件进行曝光。如生产厂家未给出条件,选用适当曝光条件(如60kV和约3mAs) 进行曝光。 9.7.4调整窗宽和窗位,使其分辨力最优化。从显示器上观察出最大线对组数目,或者打印出胶片并 观察。
9.8.1选择适当的低对比度分辨力检测模体(参见附录M),模体中同一直径的低对比度细节数不宜 少于10个。将低对比度分辨力检测模体放置在影像接收器表面中间位置或最接近于影像接收器的位置 9.8.2根据模体说明书要求,选择适当的管电压、滤过和SID,照射野完全覆盖住影像接收器,进行 爆光。 9.8.3以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约5μGy对影像接收器曝光,获取影像。 9.8.4在观片灯箱上或工作站显示器上观察影像细节,调节窗宽和窗位使影像细节显示成最清晰状态照度标准, 安模体说明书要求,观察和记录模体影像中可探测到最小细节。 9.8.5验收检测按检测模体说明书要求判断并建立基线值。状态检测与基线值进行比较,不得超过基 线值的两个细节变化
算机X射线摄影(CR)设备专用检测项目与检测
10. 1IP 暗噪声
10.1.1检测前对选用的IP进行1次擦除处理。 10.1.2随机选三块IP放入阅读器中公路标准规范范本,用生产厂家提供的IP处理条件(参见附录D中表D.2)对每块 [P读取,获得三幅影像。 10.1.3读取每块IP的指示值,其值应在生产厂家的规定值范围内,参见附录D中表D.2。
10.1.4在显示器上观察原始全野影像应清晰、均匀一致,无伪影
10.2探测器剂量指示(DDI)
....- 检测标准 设备标准
- 相关专题: X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