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1992-2020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调查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 生态综合体等,这包含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修复亦称生态恢复。是指协助退化、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生态修复方法包括自然恢复、 保育保护、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生态修复目标可能是针对特定生态系统服务的恢复,也可能是针对 一项或多项生态服务质量的改善,
为提高全省生态环境调查程度和研究水平,规范生态环境调查活动与成果,服务于我省生态文明建 设和高质量发展,调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自然生态(地理)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等生态环境本底,识 别与判断自然灾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土地退化、水土环境问题、森林、草地退化、湿地萎缩与生物 多样性丧失或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为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的勘查设计提供依据,为国土 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提供支撑
DB41/T 19922020
设备安装技术、工艺DB41/T 19922020
4.2.1调查生态环境条件的现状分布及历史演化过程,分析各生境相关要素变化规律和相互作用过程。 4.2.2调查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其控制与影响因素,预测发展趋势。 4.2.3评价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程度,提出国土空间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议。 4.2.4建立生态环境数据库,编制生态环境系列图件。
4. 3. 1系统性原则
人“山水林由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重要理念指导开展山水林由湖草生态环境调查工作,为 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提供基础资料
4. 3.2针对性原则
针对调查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进行空间分布调查,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针对调查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进行空间分布调查,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调查过程,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 性。
4.3.4可操作性原则
综合考虑调查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和专业技术水平,使山水林田湖草生 调查过程切实可行,
4.4.1生态环境调查应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重点部署在 人类活动强烈地区、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历史上形成的生态破坏较严重区。 4.4.2生态环境调查应以县(区)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以流域、山系为单位合理区划生态功能区, 注重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游的整体性,部署开展1:50000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 竞调查工作。 4.4.3生态环境调查应从区域生态环境条件、重点区生态环境问题、典型地段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 三个层次开展,并注重工作的相互衔接。V下 4.4.4生态环境调查应广泛收集已有资料,并注重资料的二次开发;根据生态环境特征和实际需要, 充分应用遥感、无人机探测等现代技术,合理安排地面调查、物探、取样测试、浅钻等工作量的投入, 4.4.5加强“大数据”平台应用,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资料,在已有资料较丰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 区,可采取补充调查、编测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 4.4.6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提高生态环境调查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4.4.7生态环境调查已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参照相关规范执行。
4.5.1调查区复杂程度可划分为简单、申等和复杂三级,分类原则见表1。 4.5.1.1简单:生态环境条件简单,生态环境问题少,人类工程活动较弱。 4.5.1.2中等:生态环境条件中等,生态环境问题较多,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4.5.1.3复杂:生态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很多,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4.5.1调查区复杂程度可划分为简单、申等和复杂三级,分类原则见表1
4.5.1调查区复杂程度可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级,分类原则见表1。 4.5.1.1简单:生态环境条件简单,生态环境问题少,人类工程活动较弱。 4.5.1.2中等:生态环境条件中等,生态环境问题较多,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4.5.1.3复杂:生态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很多,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DB41/T19922020
表1生态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
具体工作量时,应本看继承前人成果原则,符合质 的已有资料成果可纳入工作量定额
表21:50000生态环境调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
DB41/T 19922020
5调查实施方案编制与审查
5.1.1区域地质、物化遥、水工环、生态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等基础地质和专项调查研究的原始资料 与成果资料。 5.1.2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地貌图等研究资料。 5.1.3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群落的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我国各行业开展的典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 究数据资料,包括生物数据、土壤数据、水分数据等。 5.1.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系及森林、草地和湿地等分布情况。 5.1.5气象站和水文系统多年统计资料。 5.1.6水利、环保、林业、农业等专项的调查研究资料和重大工程情况。 5.1.7经济社会发展资料包括社会经济(GDP、人口)环境、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利用情况、旅游 资源与规划、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已有生态保护工程情况
5.2.1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整理、汇编各类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编制专 项和综合图表。 5.2.2分析调查区基础生态环境背景、生态环境问题,并编制相应的生态环境工作程度图等。 5.2.3分析调查目标与工作程度之间的差距和问题,草拟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
5.3.1野外踏勘应根据工作程度、植被类型、交通地理情况,结合调查区生态环境条件和初步了解的 生态环境问题,制定踏勘工作计划。 5.3.2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了解主要生态环境条件及主要问题分布情况,为确定生态环境调查的重 点内容提供依据。 你 5.3.3编写野外踏勘总结。
5.4调查实施方案编写的主要依据
5.4.1项目任务书或委托书、资料清单、野外踏勘总结。 服务 5.4.2生态环境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以往工作程度。 5.4.3相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
5. 5. 1主要内容
项目来源、目标任务,调查区自然地理概况、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主要问题,拟调查的生 牛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等工作内容,总体部署、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时间安排,项目预期成 管理、经费预算等。
5.5. 3 编写要求
5. 5. 3编写要求
DB41/T19922020
应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 先进可行、措施有力,文 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 A执行
5.6调查实施方案审查
5.6.1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审查与审批。
由项且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6.1自然资源环境条件调查
6.1.1自然地理状况
6.1.2社会经济概况
6.1.3环境质量现状
1.3.1地表水环境调查:水功能区划、保护目标及各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主要水污染因子和 染因子、水环境控制单元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地表水控制断面位置及 况、主要水污染源分布和污染贡献率(包括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移动源)、单位国内生产
污染因子、水环境控制单元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地表水控制断面位置及达标 清况、主要水污染源分布和污染贡献率(包括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移动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废水及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等。 6.1.3.2地下水环境调查:坏境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隔)水层结构及分布特征、地下水补径排条 件等;地下水利用现状,地下水水质达标情况,主要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等。 6.1.3.3土壤环境调查:土壤主要理化特征,主要土壤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土壤中污染物含量, 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区及防控目标;河流沉积物质量达标情况。
废水及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等
1.3.2地下水环境调查:坏境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隔)水层结构及分布特征、地下水补径 等;地下水利用现状,地下水水质达标情况,主要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等。 1.3.3土壤环境调查:土壤主要理化特征,主要土壤污染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土壤中污染物合 壤污染风险防控区及防控目标;河流沉积物质量达标情况。
6.1.4生态状况及生态功能
生态保护红线与管控要求、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草地、湿地、 水域、农田、城镇等)及其结构、功能和过程、植物区系与主要植被类型,珍稀、濒危、特有、狭域野 生动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境状况、主要生态问题的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
6. 1.5 资源利用
1.5.1主要用地类型、面积及其分布,土地资源利用上线及开发利用状况,土地资源重点管控 1.5.2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水资源利用上线及开发利用状况和耗用状况(包括地表水和地下 生水利用状况,水资源重点管控区。
DB41/T19922020
量、资源利用效率等。 6.1.5.4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开发利用状况等。 6.1.5.5重要生物资源(如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渔业资源)和其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价值 的资源地理分布、储量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6.1.7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及运行情况
评价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治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环保工程、地整治 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实施情况及效果。
6.2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6.2.1.1洪涝、干旱灾害、冰電、暴雪等自然灾害调查内容如下: 以收集资料为主,查阅地方志等相关资料,调查因洪涝、干旱、冰電、暴雪等原因造成的农作物减 产、生物植被受灾;调查因降水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 造成的灾害:调查受灾人口、水耕地面积、倒塌房屋间数、直接经济损失等
6.2.1.2崩塌调查内容如下:
2.1.2朋塌调查内容如下: a 崩塌区基本特征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及其与陡崖坡向的关系、构造断裂 和水文地质特征; b) 先期崩塌体特征调查,包括崩塌体产出位置、规模与物质组成及结构、运移的斜坡形体、稳定 状况; 潜在崩塌体(危岩体)特征调查,包括危岩体产出位置、规模、地层岩性、边界、开裂缝的组 数与特征、内部组构,稳定状况和可能运移的斜坡形态及最终堆积场地,崩塌后可能的影响范 围; d 崩塌成因的因素调查,包括自然动力因素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崩塌发生与发展的影响; e) 崩塌危害调查和崩塌防治工程及其效果调查; f 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1填写。7 2.1.3滑坡调查内容如下: a 滑坡区的基本地质、地貌特征调查,包括地貌部位、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及其与坡向的关系, 构造断裂和水文地质特征; 滑坡体特征调查,包括形态及规模和边界、岩体结构、岩性组成,滑坡物质成分、滑动面的特 征及与其他结构面的关系,地下水活动与赋存情况; C 滑坡变形活动特征调查,包括变形活动现状、变形活动阶段、滑动方向与滑动距离、滑动的方 式与力学机制、稳定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d 滑坡成因因素调查,包括自然动力因素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滑坡发生与发展的影响; e 滑坡危害调查和滑坡防治工程及其效果调查; f 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2填写。 2.1.4泥石流调查内容如下:
DB41/T19922020
a 流域形态特征、流域面积、流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松散固体物质(含固体废弃 物)形成与特征、气象水文特征,确定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其范围: b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类型、形成区洪水汇流量和补给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类型及数量,流通区 的沟谷类型、坡度及其对泥石流运移的控制作用,堆积区的地形地貌、堆积形态与规模、堆积 物期次及物质组成、堆积体稳定状况,泥石流目前所处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 C 泥石流危害程度和泥石流防治工程及其效果的调查; d)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3填写。 6.2.1.5不稳定斜坡调查内容如下: a 边坡的成因(自然或人工)类型、形态、规模和边界条件: b 边坡坡体的结构类型与岩性组合特征,包括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 弱夹层的岩性与产状,风化残坡积层的岩性与厚度、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 关系,确定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结构面: 边坡水文地质条件,上部汇水坡体在暴雨情况下,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边坡的影响; d 人为活动对边坡的改造或破坏情况、边坡土地利用情况、植被类型及覆盖情况; e) 边坡不同地段发生崩塌、滑坡等变形破坏的可能性及影响范围的分析预测; 进行边坡稳定性分区评价: g) 边坡变形破坏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与效果; h 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4填写。 6.2.1.6岩溶塌陷调查内容如下: a 岩溶塌陷区调查,包括地貌成因类型与形态,可溶岩层岩性与岩溶发育特征,上覆第四系松散 覆盖层的厚度、结构与工程地质特征,岩溶地下水类型、水文地质结构和岩溶水的补径排条件 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a 岩溶塌陷特征调查,包括分布与规模、形态特征,发育强度与频度,发育过程与发育阶段,塌 陷的伴生现象,上覆土层中土洞的发育与分布等; b 岩溶塌陷成因调查,包括自然动力因素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岩溶塌陷发生与发展的影响,确 定主要成因与类型; C 岩溶塌陷危害调查和防治现状及效果调查。 6.2.1.7地裂缝调查内容如下: a) 地裂缝特征调查,包括地裂缝分布范围与儿何特征、地裂缝活动特征和变化活动速率、确定地 裂缝类型: b) 地裂缝成因调查,包括地裂缝发生区的地貌及微地貌单元、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与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特征和地裂缝与区域新构造活动的关系,地裂缝与同地区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或崩塌、 滑坡的关系,地裂缝与气象水文的关系,地裂缝与人为活动的关系等,判定地裂缝成因的主要 服务平 原因; C 地裂缝危害调查和防治现状及效果调查 d)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5填写。 6.2.1.8地面沉降调查内容如下: a) 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的形成特点、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其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 地下水开采量强度大、地下水位降深幅度大的地段的井管较地面有无上升、房屋有无变形等情 况; C 管线的破裂情况,建筑设施的变形、倾斜、裂缝的发生时间和发展过程; d 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和理藏条件,收集和分析不同地区地下水理藏深度和承压性, 各含水层之间及其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资料
6.2.1.6岩溶塌陷调查内容如下:
DB41/T 19922020
6.2.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
6.2.2.1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内容
a 矿业活动直接引发或加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 模、致灾程度、形成原因、处置情况等; b 调查地质灾害体特征、致灾范围、威胁对象、潜在危害及防治措施等; .2.2.2含水层破坏调查内容: 采矿抽排地下水的疏干排水量及利用量,地表水与地下水漏失范围; 含水层结构破坏的范围、层位、破坏程度: C 导致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的途径、方式、特征污染物及影响范围;废水净化处理的措施及利用 情况; d 含水层破坏的防治措施、效果及存在问题; 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7填写。 2.2.3 采空塌陷调查内容如下: 采空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采掘类型(矿坑、隧道等)、采空区或碉室规模、埋藏深度,支护 与填充情况,形成时间,工程掘进过程中的冒顶等坑()内变形情况,揭露的地层岩性与地 质构造,重点调查采空区或碉室顶板地层的岩性、岩体结构、厚度、风化与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采掘方式与施工工艺、采掘强度和顶板管理情况等: 采空塌陷区环境地质条件调查,包括微地貌、地层岩性与产状、地质构造、岩土体性质与结构 特征和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采空塌陷特征调查,包括分布、规模、形态、发生时间,与采掘时间、采掘方式、开采强度和 空区(或碉室)范围及冒顶等坑(碉)内变形的对应关系,与采空塌陷伴生的地面沉陷、地面 倾斜、地面开裂、斜坡滑移、山体崩塌等问题及其稳定性; d)采空塌陷的危害调查与趋势调查和防治现状及效果调查;
6.2.2.3采空塌陷调查内容如下:
a 露天采场、矿山固体废弃物(废石渣、煤研石堆、尾矿库等)、地面塌陷等造成地形地貌景观 变化的地点、方式和范围; b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与城市、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或重要旅游景区(点)的距离; C 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治理的措施、成效及存在问题; d 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9填写。 2.2.5土地压占与破坏调查内容: a b 崩塌、滑坡、泥石流堆积物破坏的土地类型、位置、面积; 矿山废弃土地治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途径、措施、成效及存在问题; d 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10填写。
6.2.2.5土地压占与破坏调查内容
6.2.3水体污染调查
6.2.3.1地表水污染调查内容:
DB41/T19922020
调查城镇生活废水、农村生活废水、畜禽养殖废水的排放量、处理方式、处理率及中性水的利 用排泄方式、排放口的位置; b) 地表水系污染区段的分布范围、污染源、主要污染因子、污染程度; C) 已治理地表水环境项目的位置、治理措施、成效及存在问题等; d 具体调查内容参照GB3838一2002执行。 6.2.3.2地下水污染调查内容: a 收集地下水水质监测分析结果,对与现有资料中已被检出超标的主要污染物和反映本区主要污 染物与水质问题的其他项目,应进行采样测试; b) 地下水污染特征调查,包括地下水污染地段的分布、含水层位及其特征,主要超标物质成分 含量及时空分布; C)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包括导致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类型、主要污染物质成分及含量、污染 途径与范围; d) 已治理地下水环境项目的位置、治理措施、成效及存在问题等; e 具体调查内容参照DZ/T0288—2015、HJ/T164—2004执行; f) 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11填写。 6.2.3.3 工矿企业废水排放调查内容: a) 工业企业废水特征污染物的种类、处理方式、排放区域,对水环境的污染途径、污染程度、污 染范围等; b) 矿山企业的矿井排水、尾矿排水、废石渣淋滤水等处理方式、排放区域,潜在特征污染物类型: 工业企业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量,水处理后的排放浓度、排泄方式; 选矿废水的处理方法,以及处置不当污染水源和土壤,淤塞河流和湖泊,危害水产和植物的情 况; 具体调查内容参照HJ91.1一2019执行; 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11填写,
a 调查城镇生活废水、农村生活废水、畜离养殖废水的排放量、处理方式、处理率及中性水的利 用排泄方式、排放口的位置; b 地表水系污染区段的分布范围、污染源、主要污染因子、污染程度; C 已治理地表水环境项目的位置、治理措施、成效及存在问题等; d)具体调查内容参照GB3838一2002执行
6.2.3.2地下水污染调查内容
6. 2. 4土壤污梁
6.2.5土地功能退化调查
6.2.5.1水土流失调查内容
a)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理化性状,土地利用类型及结构、植被类型,年 降水量及分布、降雨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强度与分布; b 土壤平均流失厚度、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强度,水土流失区水库、河流等的泥沙淤积 特征(淤积量、淤积速率、淤积物成分)及淤积物来源; C)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现状与综合治理情况及其效果
DB41/T19922020
6.2.5.2土壤盐渍化调查内容
a 盐渍化土壤的区域类型、分布范围与面积、盐渍化土壤母质的岩性成分与结构特征、包气带及 潜水含水层有关的岩土水理性质、土壤的含盐性质和不同深度的含盐量,确定土地盐渍化性质 与程度; D 盐渍化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调查和人为因素调查: C 土地盐渍化危害、防治现状及效果调查。 6.2.5.3石漠化调查内容: 石漠化的分布范围、高程、面积与展布特征,石漠化发展速率,石漠化的发育程度,根据基岩 岩石裸露面积所占的比例和裸露岩石分布形状、植被状况确定石漠化发育程度等级分区并分析 石漠化发展趋势; b 地表堆积物的赋存状态、分布特征、厚度及变化,土壤的成分、母岩岩性,主要植(作)物种 类及生长情况; C 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调查; d石漠化危害调查和防治现状及效果调查
6.2.5.4沙化调查内容
a 地貌类型(风蚀地貌、风积地貌),沙化土地的范围、裸沙分布面积、沙层厚度、植被覆盖度, 确定沙地类型和沙漠化程度,并进行沙漠化程度分区; b 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状况和标志性植物及植被覆盖程度; 土地沙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调查和发展趋势分析; 土地沙化的危害调查和防治现状及效果调查。 6.2.5.5沼泽化调查内容: 沼泽化土地的分布范围、面积与历史变化等基本特征,土壤层的特性及潜育化发育情况,生物 资源情况; b) 沼泽水的输入、输出、水位与水深、水质、水流方式、淹水持续时间和淹水频率等水文与水文 地质特征,地下水主要赋存层位及其特征,确定沼泽的成因类型; C 沼泽化的演化历史与趋势及土地沼泽化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地貌类型(风蚀地貌、风积地貌),沙化土地的范围、裸沙分布面积、沙层厚度、植被覆盖度, 确定沙地类型和沙漠化程度,并进行沙漠化程度分区; 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状况和标志性植物及植被覆盖程度; C 土地沙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调查和发展趋势分析; d 土地沙化的危害调查和防治现状及效果调查。
6.2.5.5沼泽化调查内容
沼泽化土地的分布范围、面积与历史变化等基本特征,土壤层的特性及潜育化发育情况,生物 资源情况; b 沼泽水的输入、输出、水位与水深、水质、水流方式、淹水持续时间和淹水频率等水文与水文 地质特征,地下水主要赋存层位及其特征,确定沼泽的成因类型; 沼泽化的演化历史与趋势及土地沼泽化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沼泽化土地利用现状和沼泽保护现状等调查。
6.2.6森林、草地退化调查
6.2.6.1森林生态调查内容
a) 森林类型、分布、森林覆盖率、结构、规模、林木蓄积; 影响森林资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森林退化与破坏的原因、方式、规模; 森林管护与整治等经营条件、前期主要经营措施与成效等: 服务 d 调查内容具体参照LY/T2250一2014执行; e) 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13填写。 5.2.6.2低效林调查内容: a) 残次林、劣质林、低效灌木林、低效纯林、树种不适林、病虫危害林及经营不当林的低效林; D 低效林受干扰破坏、林相残败、结构失调的程度,以及郁闭度、植被覆盖度、林地土壤侵蚀、 经济价值及生态功能低下等情况; C) 优良种质资源枯竭、种群遗传品质低劣、自然发育退化、失去经营培育价值的情况; d 遭受严重病虫、干旱、洪涝及风、雪、火等自然灾害,受害死亡木(含濒死木)比重占单位面 积株数20%以上的林分(林带); e)低效林改造的方式及成效:
DB41/T19922020
f)调查内容具体参照LY/T1690一2017执行; g)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14填写。 6.2.6.3草地生态调查内容: 草地分布、质量、结构、规模、管护及整治条件; b) 草地萎缩、石漠化和盐渍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C) 草地恢复治理的、成效、治理措施等: 调查内容具体参照NY/T2998一2016执行; e)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 B中的表 B. 15填写。
2.6.3草地生态调查
6. 2. 7 湿地萎缩调查
6.2.7.1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所属流域、水源补给状况、植被类型及面积、主要优势植物种、保 护管理状况、河流湿地的流域级别。 6.2.7.2湿地内重要陆生和水生湿地脊椎动物的种类、分布及生境状况,占优势或数量很大的某些无 脊椎动物类等。 6.2.7.3湿地植物群落和植被。 6.2.7.4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利用及退化状况。 6.2.7.5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湿地水质下降和富营养化的原因、污染源、污染特征、污染程度、危 害程度、管护及整治条件等。 6.2.7.6调查内容具体参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林湿发(2008)265号执 行。 6.2.7.7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B中的表B.16填写
6.2.8生物多样性丧失或下降调查
6.2.8.1生态系统多样性调查内容:
6.2.8.1生态系统多样性调查内容: a 调查区生态系统的类型、数量面积与分布; b 明确调查区的动物区系: C 生态系统受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干扰因子、干扰程度及后果。 6.2.8.2动物多样性调查内容: a) 调查区动物种类、数量、分布、习性及生境状况,影响动物生存的主要因素; b 全国或全省重点保护、特有、珍稀、濒危的动物物种、数量及分布面积,以及目的物种的数量 及分布; C 物种入侵状况、人类活动造成的动物群落迁徙物种种数减少,珍稀物种的种数变化情况。 6.2.8.3 植物多样性调查内容: a) 调查区植被面积与分布,植物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状况; b) 或全省重点保护、特有、珍稀、濒危的植物物种、数量及分布面积; C) 群落的优势种、建群种的植物种类、分布和群落结构特点;) d) 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 e 物种入侵状况、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种数减少,珍稀物种的种数变化情况。 18142009热行。
DB41/T19922020
7.1.1直然地理资料
7.1.1.1气候资料收集包括气候特征、日照、气温、降水、蒸发、地温、冻结深度、无霜期等。 7.1.1.2地表水资料收集包括河流名称、流域面积、落差、比降、正常流量、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 含沙量、水质;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地表径流,湖泊、水库的面积、形状、水量、水深、湿地面积、水 质;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7.1.1.3地貌资料包括地貌成因类型、分布、形态与组合特征、物质组成与时代以及地貌单元间的接 触关系;山脉走向、山峰形态、海拔标高、相对高差;地形坡度、沟谷纵向坡度、切割程度等微地貌特 正。
7.1.2基础地质资料
7.1.2.1地层岩性包括第四纪地层分布、厚度、岩性、成因类型、形成时代、沉积环境、胶结程度、 寅化规律等;基岩地层层序、地质时代、厚度、分布、产状、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和接触关系等, 7.1.2.2地质构造包括位于大地构造单元部位、新构造运动特征,活动断裂及其分布;区域构造类型、 规模、分布、形成时代、活动性及其对自然灾害形成的影响。 7.1.2.3地下水资料收集包括含水层类型、分布、富水性;含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埋藏 条件、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岩溶水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特征; 含水层结构破坏、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水体漏失、不同含水层(组)串通水质恶化等现象;区域 地下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现状。 7.1.2.4收集调查区地震历史资料,震中、震级及影响范围,损失情况;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反应谱特征周期,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 7.1.2.5不同时期的航片与卫片及其解译成果
7.1.3生态环境资料
7.1.3.1收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采煤沉陷区调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土壤污染调查、水环 境与水污染调查、河道整治、水土流失调查、森林、草地、湿地、生物调查等资料。 7.1.3.2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厚度、结构、成因、组分、土壤理化性能指标。 7.1.3.3森林、草地、湿地等的分布,植被类型及其分带、覆盖度等;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类型、分 布范围、面积、发育特征,郁闭度和高度等。 7.1.3.4收集各行业开展的典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资料,包括生物数据、土壤数据、水分 数据等。
7.1.4土地利用资料
集国土调查数据、卫星影像图、航测遥感图等,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城市、工矿用地的 建设规模及其布局,农业用地现状及变化资料
7.1.5污染源调查相关资料
7.1.5.1污染源的类型、分布,主要污染物组成,污染物的排污口及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堆放量) 和空间分布等资料。
7.1.6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DB41/T19922020
社会经济环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环 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以及重大工程情况
7.2.1利用最新高清晰卫片对区域内生态环境本底进行解译,重点解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自然灾害、 水土流失、石漠化、湿地萎缩、植被发育不良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规模。 7.2.2遥感数据源应选择项目开展期间最新的遥感数据,应采用空间分辨率优于2.5m的遥感数据, 制作1:50000比例尺的遥感影像图。重点调查区可选择空间分辨率优于1m的卫星遥感数据。 7.2.3遥感解译需在PHOTOSHOP、ERDAS、ENVI、MAPGIS等软件平台上以人机交换方式进行。遥感解译 包括建立解译标志、初步解译、野外验证和室内详细综合解疑四个步骤。 7.2.4利用遥感影像的色调、颜色、总装、大小、纹理、图形或图案、阴影等图像特征,重点解译露 天采矿场、排土场、煤研石堆、尾矿库、河道、泥石流堆积扇、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以 及地形地貌景观及植被破坏等的位置、面积等;重点解译森林、草地、湿地、水土流失区域的位置、面 积;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河道、森林、湿地、石漠化等生态环境变化较大的区段,宜采用间隔10年以 上的两期遥感影像进行其变化的对比解译。 7.2.5对于危及城镇、重要建筑物、重要水源地、重要基础设施、村庄等附近的地质灾害及其隐患, 以及不易解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污染场地等,以及有疑问的图斑等,应结合现场调查 工作,进行50%的野外调查验证。一般解译程度较好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图斑,结合现场调查,野外验证 率不低于10%。 7.2.6森林资源调查,以卫星遥感数据景幅的物候期为单位,每景选择若十条能覆盖区域内所有地类 和树种(组)、色调齐全且有代表性的勘察路线。将卫星影像特征与实地情况对照获得相应影像特征,并 记录各地类与树种(组)的影像色调、光泽、质感、儿何形状、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包括地名)等,建立 目视判读标志表。根据目视判读标志,综合运用其他各种信息和影像特征,在卫星影像图上判读并记载 。对于林地、林木的权属、起源,以及视判读中难
上的两期遥感影像进行其变化的对比解译。 7.2.5对于危及城镇、重要建筑物、重要水源地、重要基础设施、村庄等附近的地质灾害及其隐惠, 以及不易解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污染场地等变压器标准规范范本,以及有疑问的图斑等,应结合现场调查 工作,进行50%的野外调查验证。一般解译程度较好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图斑,结合现场调查,野外验证 率不低于10%。
和树种(组、色调齐全且有代衣 记录各地类与树种(组)的影像色调、光泽、质感、几何形状、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包括地名)等,建立 目视判读标志表。根据目视判读标志,综合运用其他各种信息和影像特征,在卫星影像图上判读并记载 小班的地类、树种(组)、郁闭度、龄组等判读结果。对于林地、林木的权属、起源,以及目视判读中难 以区别的地类,要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有关资料、询问当地技术人员或到现地调查等方式确定。对于森林、 草地、湿地,当涉及区域范围较大或主导生态因子的空间等级尺度较大,通过人力踏勘较为困难或难以 完成评价时,可采用遥感调查法。遥感调查过程中应辅助必要的现场勘查工作。
7.3.1重点调查区野外用地形图的日
DB41/T19922020
7.4.1在拟设置上程措施部位应进行地形测绘,测绘比例尺1:500~1:1000。 7.4.2计算机绘图所使用的绘图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大比例尺成图精度的要求,地形图应经过 内业检查、实地的全面对照及实测检查。 7.4.3地形测绘具体要求参照GB50026一2007执行。
执行。 7.6.3河流采样应能客观反映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采样断面的位置在混合区或污染带之外,以了解 可段的平均水质,采样点一般在水面0.5m以下、河床0.5m以上,水深不足1m时,采样点设在实际 水深的1/2处。水库、湖泊采样点应远离岸边、河流入口和排污口,一般在水面0.5m以下、距湖(库 底0.5m以上,水深不足1m时,采样点设在实际水深的1/2处。每类代表性样品不少于3件。河流、
建筑标准规范范本8调查成果分析与综合研究
....-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 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