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089-2020 印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该技术适用于塑料表印、塑料轻包装及纸张凹版印刷工艺。水性凹印油墨由水溶性连结料、颜料、 水、辅助有机溶剂以及助剂等组成,辅助有机溶剂一般为醇类和醚类。水性凹印油墨VOCs质量占比应 小于等于30%。采用水性凹印油墨替代溶剂型凹印油墨,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少30%~80%。水性油 墨的印刷性能、附着性能、应用于薄膜基材的印刷品质目前仍低于溶剂型油墨。
5.1.1.5水性凸印油墨替代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纸包装、标签、票证、塑料包装、铝罐等的凸版印刷工艺。水性凸印油墨由连 料、水以及助剂等组成。水性凸印油墨VOCs质量占比应小于等于10%,采用水性凸印油墨替 型凸印油墨,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少80%以上。
勘探标准5.1.1.6水性胶粘剂替代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方便面包装袋、膨化食品包装袋等轻包装制品的覆膜工序,以及纸包装的复合工序, 水性胶粘剂以水作为分散介质,由基料、固化剂、促进剂、交联剂、填料以及助剂等组成,基料类型主 要包括水性聚醋酸乙烯酯、水性丙烯酸酯、水性聚氨酯等。水性胶粘剂VOCs质量占比应小于等于5%。 采用水性胶粘剂替代溶剂型胶粘剂,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少90%以上。
5.1.1.7水性光油替代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书刊、画册、食品包装、药品包装等纸张印刷的上光工艺。水性光油由丙烯酸树脂乳 液、水、助剂以及微粒石蜡等组成。水性光油VOCs质量占比应小于等于3%。采用水性光油替代溶剂型 光油,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少90%以上。
5.1.1.8UV光油替代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纸张及金属的上光工艺,不适用于直接接触食品的产品的上光。UV光油借助于紫外 光照射,使光油内的连结料发生交联反应,从而由液态转变为固态。UV光油VOCs质量占比应小于等 于3%,采用UV光油替代溶剂型光油,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少90%以上。
5.1.2设备或工艺革新技术
5.1.2.1自动橡皮布清洗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平版印刷橡皮布的清洗工序。在印刷机上安装自动橡皮布清洗装置,使装置申的无 布或毛刷辊与橡皮滚筒表面的橡皮布接触并高速摩擦,达到清洗橡皮布的目的。与人工清洗相比,该拉 术清洗剂使用量一般可减少30%以上,同时可减少废清洗剂及废擦机布等危险废物的产生,缩短清洗时 间,提高生产效率。
2.2零醇润版胶印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报纸、书刊、纸包装等的平版印刷工艺。通过改造平版印刷机的水辊系统(由计量辊、 串水辊、靠版水辊及水斗辊组成),以实现不含VOCs的润湿液替代传统润湿液。该技术可避免润版工 字VOCs的产生,并有效减少润版废液的产生。采用该技术需投入印刷机水辊系统的一次性改造费用及 定期更换水辊的运行费用,
.1.2.3无水胶印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书刊、标签等的平版印刷工艺。采用表面为不亲墨硅橡胶的印版、专用油墨和控温系 统来实现印刷。该技术无需润版,避免润版工序VOCs及润版废水的产生。该技术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 油墨传输过程需要冷却处理。采用该技术需使用专用的冲版机、版材及油墨,成本与有水印刷相比有所 升高。
1.2.4无溶剂复合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印刷工业的复合工序。该技术使用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通过反应固化将不同基材 结在一起,获得新的功能性材料。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通常分为单组分和双组分两类。纸塑复合工序常 采用单组分胶粘剂,软包装复合工序常采用双组分胶粘剂。该技术仅在清洗胶辊、混胶部件时使用少量 含VOCs原辅材料(通常为乙酸乙酯)。与干式复合技术相比,该技术VOCs产生量一般可减少99%以上。 该技术在水煮和高温蒸煮类软包装产品中的应用不成熟
5.1.2.5共挤出复合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印刷工业的复合膜生产工序。该技术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挤出机,将不同品种的树脂 从一个模头中一次挤出成膜,在工艺过程中不使用胶粘剂等含VOCs原辅材料,可减少VOCs的产生量。 该技术只能用于热熔塑料与塑料的复合,其产品的原材料组合形式相对较少,适用范围较小。
5.2. 1冲版水过滤循环技术
通过加装过滤装置实现冲版水的循环 减少冲版新鲜水用量95%以上,并可减少冲版废水产生量95%以上。
5.2.2润湿液过滤循环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平版印刷润版工序所个 拍装过滤装直置实现润湿液的循环
5.3固体废物污染预防技术
5.3.1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
也称CTP制版技术,适用于平版印刷的制版工序。该技术无需胶片制作及传统晒版工序,与传 胶片制版技术相比,可大幅减少显影废液及定影废液的产生。
5.3.2废显影液浓缩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平版印刷制版工序废显影液的减量化处理。 平版制版工序中产生的废显影液,通 絮凝、压滤、电解等工艺,进行净化、分离与浓缩处理,可减少废显影液产生量50%以上。
6.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6. 1. 1一般原则
6.1.1.1应加强对印刷生产工艺过程废气的收集,减少VOCs无组织排放。VOCs无组织废气的收集 和控制应符合GB37822的要求,废气收集技术可参考附录D。 6.1.1.2溶剂型凹版印刷、溶剂型凸版印刷、干式复合及涂布的烘干工序产生的有组织废气,宜采用 减风增浓技术,以减小废气排风量、提高废气污染物浓度、降低末端治理设施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6.1.1.3采用燃烧法VOCs治理技术产生的高温废气宜进行热能回收,
6.1.2吸附法VOCs治理技术
该技术利用吸附剂(活性炭、活性碳纤维、分子筛等)吸附废气中的VOCs污染物,使之与废气分 离,简称吸附技术,主要包括固定床吸附技术、移动床吸附技术、流化床吸附技术、旋转式吸附技术。 印刷工业常用的吸附技术为固定床吸附技术和旋转式吸附技术。
6.1.2.1固定床吸附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凹版印刷、凸版印刷及干式复合工艺废气的治理。吸附过程中吸附剂床层处于静正状 态,对废气中的VOCs污染物进行吸附分离。印刷工业一般使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应根据污染物处理 量、处理要求等定时再生或更换吸附剂以保证治理设施的去除效率。入口废气颗粒物浓度宜低于1mg/m 温度宜低于40℃,相对湿度(RH)宜低于80%。若废气中的污染物易在活性炭存在时发生聚合、交联、 氧化等反应,不宜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该技术的技术参数应满足HJ2026的相关要求。活性炭吸附材 料通过解吸而循环利用,脱附的VOCs可通过冷凝技术进行回收或通过燃烧技术进行销毁,
6. 1. 2. 2旋转式吸附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工况相对连续稳定的凹版印刷、溶剂型凸版印刷及涂布工艺产生的无组织废气或混合 废气收集后的预浓缩。吸附过程中废气与吸附剂床层呈相对旋转运动状态,对废气中的VOCs污染物进 行吸附分离,一般包括转轮式、转筒(塔)式。印刷工业一般使用分子筛作为吸附剂,用于低浓度VOCs 气的预浓缩,脱附废气一般采用催化燃烧或蓄热燃烧技术进行治理。入口废气颗粒物浓度宜低于1 mg/m,温度宜低于40℃,相对湿度(RH)宜低于80%。该技术的技术参数应满足HJ2026的相关要求。
6.1.3燃烧法VOCs治理技术
通过热力燃烧或催化燃烧的方式,使废气中的VOCs污染物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简称 然烧技术,主要包括热力燃烧技术(TO)、蓄热燃烧技术(RTO)、催化燃烧技术(CO)、蓄热催化 燃烧技术(RCO)
5.1.3.1热力燃烧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印铁制罐的涂布烘十工序废气的治理。该技术采用燃烧的方法使废气中的VOCs污染 物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该技术产生的高温废气宜进行热能回收,并用于烘干工序。该技术 的VOCs去除效率通常可达95%以上
6.1.3.2蓄热燃烧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溶剂型凹版印刷、干式复合及涂布工艺烘干废气的治理。采用燃烧的方法使废气中的 VOCs污染物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并利用蓄热体对燃烧产生的热量蓄积、利用。印刷工业 来用的典型治理技术路线为“旋转式分子筛吸附浓缩+RTO”和“减风增浓+RTO”。印刷或涂布工艺 产生的无组织废气收集后,宜采用吸附技术进行预浓缩,再经RTO治理。两室RTO的VOCs去除效率通 常可达90%以上,多室床式或旋转式RTO的VOCs去除效率通常可达95%以上。非连续生产工况下或入 1废气浓度水平波动较大时,采用该技术治理废气的能耗会增加。中大型企业较适合采用该技术,通过 余热回用可减少运行费用。
6.1.3.3催化燃烧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凹版印刷及溶剂型凸版印刷二 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该技术反应温度低、不产生热力型氮氧化物。印刷工业采用的
理技术路线为“活性炭吸附/旋转式分子筛吸附浓缩+CO”和“减风增浓+CO”。CO的VOCs去 通常可达95%以上。当废气中含有硫化物、卤化物、有机硅、有机磷等致催化剂中毒物质时,不 此技术。该技术的技术参数应满足HJ2027的相关要求。
6.1.3.4蓄热催化燃烧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凹版印刷及凸版印刷工艺废气的治理。在催化剂作用下,废气中的VOCs污染物反应 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并利用蓄热体对反应产生的热量蓄积、利用。该技术反应温度低、不产生 热力型氮氧化物。RCO的VOCs去除效率通常可达95%以上。当废气中含有硫化物、卤化物、有机硅、 有机磷等致催化剂中毒物质时,不宜采用此技术。该技术的技术参数应满足HJ2027相关要求。与CO相 比,RCO的运行费用较低
6.1.4冷凝法VOCs治理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凹版印刷及干式复合工艺废气的治理。将废气降温至VOCs露点以下,使VOCs凝结为 液态,并与废气分离,简称冷凝技术。印刷工业采用的典型治理技术路线为“活性炭吸附+热氮气再生 +冷凝回收”。该技术的VOCs去除效率通常可达90%以上。采用该技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溶剂使用量 越大,经济效益越明显。
6.2.1铝罐清洗废水处理技术
6.2.2水性油墨印刷清洗废水处理技术
水性油墨印刷清洗工序产生的清洗废水,一般采用物化法和生化法进行处理。物化法主要包括 附、膜处理等,生化法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水解酸化等
6.3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
.3.1资源化利用技术
印刷生产中产生的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一般固体废物,属于可再生资源的宜由专门单位回购并 进行再生利用,回收利用比例宜大于等于98%,可产生经济效益。
6.3.2安全处置措施
印刷生产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危险废物处置,以满足GB18597和《危险 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
6.4噪声污染治理技术
企业规划布局宜使主要噪声源远离厂界和噪声敏感点。由印刷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的振动、摩擦利 撞击等引起的机械噪声,可采取减振、隔声措施,如对设备加装减振垫、隔声罩或将某些设备传动的硬 件连接改为软件连接;车间内可采取吸声和隔声等降噪措施;对于空气动力性噪声,可采取安装消声器 等措施。
7.1.1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采用污染预防技术,若仍无法稳定达标排放,应采用适合的末端治理 技术。 7.1.2包装印刷产品应优化设计,在满足产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图文部分覆盖比例、印刷色数、 墨层厚度及复合层数。 7.1.3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优先选择平版印刷、水性凸版印刷等污染物产生水平较低的印刷工艺。
7.2.1企业应按照HJ944的要求建立台账,记录含VOCs原辅材料的名称、采购量、使用量、回收量、 废弃量、去向、VOCs含量,污染治理设施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投运时间、启停时间、温度、风量, 过滤材料更换时间和更换量,吸附剂脱附周期、更换时间和更换量,催化剂更换时间和更换量,以及溶 剂回收量等信息。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年。
7.3.1储存或贮存过程控制措施
7.3.1.1含VOCs原辅材料在非取用状态时应储存于密闭的容器、包装袋中,并存放于安全、合规场 所。 7.3.1.2废油墨、废清洗剂、废活性炭、废擦机布等含VOCs的危险废物,应分类放置于贴有标识的 容器或包装袋内,加盖、封口,保持密闭,并及时转运、处置,减少在车间或危废库中的存放时间。危 险废物贮存应满足GB18597的相关要求。 7.3.1.3存放过含VOCs原辅材料以及存放过废油墨、废清洗剂、废活性炭、废擦机布等含VOCs废 物的容器或包装袋应加盖、封口或存放于密闭空间。 7.3.1.4储存含VOCs原辅材料的容器材质应结实、耐用,无破损、无泄漏,封闭良好。 7.3.1.5含VOCs原辅材料在分装容器中的盛装量宜小于80%,避免受热、转运时溢出
7.3.2调配过程控制措施
3.2.2调墨(胶)过程应采用密闭设备或在密闭空间内操作。可使用全密闭自动调墨(胶)装 计量、搅拌、调配;或设置专门的调墨(胶)间,调墨(胶)废气应通过排气柜或集气罩收集。 3.2.3凹版印刷生产过程中,宜采用黏度自动控制仪控制稀释剂的添加量。
7.3.3输送过程控制措施
7.3.3.1液态含VOCs原辅材料应采用密闭管道输送。采用非管道输送方式转移液态含VOCs原辅材 料科时,应采用密闭容器、罐车。减少原辅材料供应过程中VOCs的逸散。 7.3.3.2向墨槽中添加油墨或稀释剂时宜采用漏斗或软管等接驳工具,减少供墨过程中VOCs的逸散!
7.3.4印刷及印后生产过程控制措施
7.3.5清洗过程控制措施
3.5.1根据生产需要和工作规程,合理控制油墨清洗剂的使用量。 3.5.2集中清洗应在密闭装置或空间内进行,清洗工序产生的废气应通过废气收集系统收集。 3.5.3清洗产生的废溶剂,宜采用蒸馏等方式回收利用。
7.4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
7.4.1企业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要求运行污染治理设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管理, 保证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16297、GB37822、GB8978、GB12348、GB14554、 GB18597、GB18599等的要求。地方有更严格排放标准的,还应满足地方排放标准要求。 7.4.2企业应按照环境监测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设计、建设、维护永久性采样口、采样测 平台和排污口标志。
8.1废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
废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见表1。
表1废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
工艺污染物排放浓度水平(mg/m)可行技术类型预防技术治理技术技术适用条件非甲烷总烃甲苯二甲苯复合/适用于干式复合及涂布工艺。典型治理技术路线为“减风增浓可行技术19涂布①燃烧技术10~40<0.5<1+RTO/TO”,涂布工艺产生的无组织废气收集后,宜采用吸附技术进行预浓缩,再经RTO治理可行技术20①水性光油替代技术20~30<0.5<1<1适用于书刊、画册、食品包装、药品包装等纸张印刷的上光工艺上光可行技术21①UV光油替代技术2030<0.5适用于纸张及金属的上光工艺,不适用于直接接触食品的产品的上<1<1光工艺注:表中“+”代表技术的组合。8. 2废水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废水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见表2。表2废水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污染物排放浓度水平(mg/L)可行技术废水种类预防技术治理技术排放去向pHCODSSBODs氨氮技术适用条件可行技术1冲版废水冲版水过滤循处理后回用,无法回用的冲版废7~8<50<2适用于平版印刷制版工序产生的环技术水间接排放<100<50冲版废水的回用处理可行技术2润版废水润湿液过滤循处理后回用,不外排适用于平版印刷润版工序所使用环技术的润湿液的回用处理可行技术3铝罐清洗①化学混凝沉淀+处理后间接排放6.8~7.5<200<50适用于铝罐印刷预处理工序产生废水②气浮+③生化法
8.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见表3。表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固危险废物一般固体体印前制版工序产生印刷工序产生的印后工序产生VOCs废气治理设设备维护产生废物废的危险废物危险废物的危险废物施产生的危险废物的危险废物物废纸、废塑废油墨、废清洗料、废金属废显影液、废定影液废活性炭、废催化种剂、废润湿液、废废胶、废光油等废机油等等剂等类及废版等擦机布等可废显影CTP制行资源化利用液浓缩版技术技技术技术术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8.4噪声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噪声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见表4。表4噪声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序号噪声源噪声源声级水平可行技术治理效果(dB(A))(dB(A))轮转印刷机隔声间降噪量10~20190~100厂房隔声降噪量10~202单张纸平版印刷机75~85厂房隔声降噪量10~203凹版印刷机80~90厂房隔声降噪量10~20厂房隔声4折页机85~95隔声罩降噪量10~20切纸机、模切机、制罐机、制袋机、5分切机等成型加工设备70~95厂房隔声降噪量10~205装订联动线80~90厂房隔声降噪量10~206复合机75~85厂房隔声降噪量10~20机房隔声降噪量10~307引风机85~90消声器降噪量10~30机房隔声降噪量10~30空压机75~85消声器降噪量10~30隔声间供水系统(补给水泵和循环水泵)80~95减振处理供气系统(气泵等)降噪量15~35消声器1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印刷工业含VOCs原辅材料的VOCs质量占比及特征污染物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印刷工业含VOCs原辅材料的VOCs质量占比及特征污染物
表B.1印刷工业含VOCs原辅材料的VOCs质量占比及特征污染物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印刷生产VOCs产污环节及产生水平
表C.1印刷生产VOCs产污环节及产生量占比
表C.2印刷生产单位油墨VOCs产生量及VOCs产生浓度水平
D.1废气收集的一般规定
D.1.1印刷生产应根据废气性质、排放方式及污染物种类、浓度等分类进行收集。 D.1.2颗粒物收集系统应独立于VOCs收集系统,并应根据颗粒物的性质确定净化技术,如颗粒物有爆 炸危险性,收集系统应符合AQ4273的规定。 D.1.3废气收集系统应与生产设备同步运行,当发生故障维修时,应同步停止生产设备的运行。 .1.4废气收集系统宜优先采用密闭罩或通风柜的形式;无法采用密闭罩和通风柜时,宜采用外部罩或 整体收集的形式。 D.1.5采用整体收集并且有人员在密闭空间中作业时,废气收集系统风量应同时考虑控制风速和有害物 质的接触限值;气流组织宜确保送风或补风先经过人员呼吸带,并保证空间内无废气滞留死角。 0.1.6设置有采暖设备或空调的车间,废气宜优先采用局部收集措施。 D.1.7废气排风量应纳入车间的风量平衡计算;对于有洁净度和压差要求的车间,压差控制应考虑排风 量的影响。 .1.8废气收集的管路系统宜设置用于调节风量平衡的调试阀厂门了。 D.1.9废气收集系统宜避免横向气流干扰。 D.1.10废气收集系统不宜跨越防火分区,如无法避免,在跨越处的风管应设置防火阀并符合GB50016 的规定。 D.1.11废气收集系统应设置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D.2工艺过程废气收集
0.2.1调墨间、供墨间和清洗间宜设置局部排风或整体排风系统。局部排风宜采用密闭罩或通风柜,密 闭罩或通风柜的设计参考D.3.1。 0.2.2印刷工序无组织废气收集宜优先采用整体收集的形式,参考D.3.3的要求进行设计;在不具备整 体收集条件的情况下,宜采用外部罩进行收集,参考D.3.2的要求进行设计。墨槽位于设备顶部的平版 印刷机宜采用顶吸罩,墨槽位于低位的凹版印刷机宜采用底吸罩或侧吸罩。 0.2.3凹版印刷机烘箱应设置排气口。
D.3废气收集系统风量计算原则
D.3.1密闭罩及通风柜风量计算
通风柜的风量按式D.1i
密闭罩及通风柜的风量按式D.I计算 L=V×F×β×3600 式中:L一一密闭罩及通风柜的计算风量,m"h 操作口平均风速,m/s。一般取0.4~0.6; F操作口面积,m;
B—安全系数,一般取1.05~1.1。
D.3.2外部排风罩风量计算
外部排风罩一般分为顶吸罩、侧吸罩和底吸罩。外部排风罩的控制点为距排风罩开口面最远处的 VOCs无组织排放位置,控制点风速一般取0.3~0.5m/s。 顶吸罩宜与VOCs无组织排放源形状相似,并完全覆盖排放源。顶吸罩应设裙边,当边长较长时 可分段设置。顶吸罩的风量按式D.2计算。
式中:L1——顶吸罩的计算风量,m/h; F一一排风罩开口面面积,m。
L = V × F, × 3600
表D.1罩口平均风速vi取值表
D.3.3整体收集风量计算
信息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范本.3.3整体收集风量计算
D.3.3.1对于有人员作业的密闭空间,废气收集系统风量应同时满足员工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和开口面风 速的要求。开口面为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关闭的物料进出口、观察窗及补风口等。总风量按照D.3.3.4、 D.3.3.5分别计算,并取最大值, D.3.3.2对于无人员作业的密闭空间,废气收集系统风量仅需满足开口面风速的要求,总风量按照 D.3.3.5计算。 D.3.3.3整体收集风量计算宜考虑作业人员的岗位送风,满足GBZ1的相关要求。 D.3.3.4按照密闭空间内VOCs主要组分浓度计算的风量,按式D.3和D.4计算。
式中:Lo 总风量,m/h; Lzi—i组分的计算风量,m/h; Gi密闭空间内i组分的挥发量,mg/h; Ci——密闭空间内i组分的员工职业卫生接触限值,mg/m。取值应符合GBZ2.1的要求; C2i—进风、补风的i组分浓度,mg/m。 3.3.5按照密闭空间开口面计算的风量,按式D.5计算,
式中: L2 总风量,m/h:
L2 = V2 × F2 × 3600
V2 开口面控制风速,m/s。与天气连通的开口面焊接钢管标准, 一般取1.2~1.5m/s;其他开口面 取0.4~0.6m/s;
....- 工业标准
- 相关专题: 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