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357-2020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地块规模和连片程度越高,越适宜种植业生产; 渔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主要开展渔业养殖适宜性评价。一般地,水质优良、自然灾害风险低的水 域,渔业养殖适宜程度越高; 畜牧业生产适宜性受制于饲料供给能力、环境容量等。一般地,可将种植业生产适宜区全部确 定为畜牧业生产适宜区; 市级评价内容和精度已满足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的,可直接在市级评价结果基础上进行 综合分析; 根据农业生产相关功能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评价单元、提高评价精度、补充评价内容,可结合 特色村落布局、重大农业基础设施配套、重要经济作物分布、特色农产品种植等,进一步识别 优势农业空间; 各地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总体格局原则上要与上一级评价结果保持一致。
6.2.3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市级评价应对省级评价识别的城镇建设不适宜区范围进行校核,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的区域, 展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具体方法参见附录E),要求如下: 根据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灾害、区位等方面开展单项评价,通 过矩阵判断法集成得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成果,划分为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三个等级。 有条件的市县,可结合基础设施开展评价; 般地,将水资源短缺、地形坡度大于25°、地质灾害危险性极高的区域,确定为城镇建设 不适宜区。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将永久基本农田、河流、 湖泊及水库水面等区域划为不适宜区; 一市级评价内容和精度已满足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的,可直接在市级评价结果基础上进行 综合分析;有条件的市县,可针对矿产资源、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等,开展必要的补充评 价; 各地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总体格局原则上要与上一级评价结果保持一致。
土建标准规范范本6.2.4农业生产承载规模
6.2.4.1耕地承载规模
基于现有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以土地资源、水资源为约束,分别评价各行政单元可承载 耕地的最大规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F)。有条件的市县可结合环境质量目标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 控制等因素,评价环境容量对农业生产的约束要求。按照短板原理,取各约束条件下的最小值作为可承 载的最大规模。对照省内外发达市县的先进水平,在技术进步、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情况下,评价不同 情景下相应的可承载耕地的最大规模,
6.2.4.2渔业承载规模(可选)
根据水体可接受的磷负荷、平均水深和养殖面积等,计算渔业养殖可承载的合理规模。
6.2.4.3牲畜承载规模(可选)
通过测算养殖粪肥养分需求量和供给量,确定合理的载畜量(以猪当量计)。有条件的市县,可结 合当地的畜牧业规划进行相关测算
2.5城镇建设承载规模
基于现有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以土地资源、水资源为约束,分别评价各行政单元可承载 城镇建设的最大规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F)。有条件的市县可结合环境质量目标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和 总量控制等因素,评价环境容量对城镇建设的约束要求。按照短板原理,取各约束条件下的最小值作为 可承载的最大规模。对照省内外发达市县的先进水平,在技术进步、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情况下,评价 不同情景下相应的可承载城镇建设的最大规模。
6.2.6文化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可选)
有文化保护特色的地方,可开展文化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具体方法参见附录G)。 综合分析
6.3.1资源环境烹赋分析
分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数量(总量和人均量)、质 量、结构、分布等特征及变化趋势,结合生态、气候、环境、灾害等要素特点,对比省、市域平均水平 对标省内外发达市县,总结资源环境烹赋优势和短板,
5.3.2现状问题和风险i
6.3.2.1现状问题
依据TD/T1055确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对比分 析,重点识别保护利用中的冲突(包括空间分布和规模)。主要包括: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的耕地、永 久基本农田、园地、人工商品林、建设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中的耕地或永久基 本农田;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内的城镇用地;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内农村居民点等。 对比现状耕地规模与耕地承载规模、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城镇建设承载规模,判断区域资源环 ,提出改善路径
6. 3. 2. 2风险识别
根据相关评价因子,识别水平衡、水环境、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气象灾害、地质灾 害、土壤污染等方面问题,研判未来变化趋势和存在风险。
6.3.3.1农业生产潜力评价
评价总类如下: 种植业生产潜力评价:根据种植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在种植业生产适宜区,剔除现状建设 用地,连片分布的林地,不宜作为耕地的坑塘水面,园地,耕地,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细 碎地块等,并结合耕地承载规模,分析可开发为耕地的空间分布和规模; 渔业生产潜力评价(可选):根据渔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在渔业生产适宜区内,结合渔业 承载力评价结果以及水产养殖产量现状,推算出渔业生产潜力规模; 畜牧业生产潜力评价(可选):在畜牧业生产适宜区,剔除现状建设用地,分析可供畜牧业养 殖的空间分布和规模
6.3.3.2城镇建设潜力评价
任城镇 剔别除集中连片耕地,现状建设用地、生态 线等,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城镇建设承载规模,分析可用于城镇建设的空间分布和规模。
针对气候变化、技术进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不同情景,分析对水资源、主 登源、自然灾害等的影响,提出适宜和应对的措施建议。各情景如下: 一气候变化情景:模拟气温上升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气象灾害等影响的情景; 一技术进步情景:模拟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影响的情景; 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情景:模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影响的情景; 生产生活方式情景:模拟居民用水方式、工业用水方式和居民粮食消费方式改变对土地资源和 水资源等影响的情景; 文化功能区建设情景(可选):模拟历史文化功能区建设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影 响的情景。
评价报告提纲参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函(2020) 127号)。本文件发布后,如自然资源部出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工作有关的文件 和规定,参照最新文件和规定执行。
评价表格参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 平价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函(2020 27号)。本文件发布后,如自然资源部出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工作有关的文件 和规定,参照最新文件和规定执行。单项评价结果表格体例(可选)参见附录H。
评价图件参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函(2020) 27号)。本文件发布后,如自然资源部出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工作有关的文件 和规定,参照最新文件和规定执行。单项评价图(可选)清单及主要图件制图规范参见附录I。
评价数据集用矢量(shp)形式表达主要结果,主要包括评价因子数据集(可选)、单项评价数据 集(必选)、集成评价数据集(必选)等参见附录I。
附录A (规范性) 基础数据收集清单 基础数据收集清单包括土地资源类、水资源类、环境类、生态类、渔业类、灾害类、气候气象类、 矿产资源类、文化保护类和基础底图类数据。数据时点一般以2019年或最接近年份为准,图形数据一般 应为Arcgis软件支持的矢量数据,统计数据一般为电子表格数据。数据收集清单见表A.1。
基础数据收集清单包括土地资源类、水资源类、环境类、生态类、渔业类、灾害类、气候气 产资源类、文化保护类和基础底图类数据。数据时点一般以2019年或最接近年份为准,图形数据 为Arcgis软件支持的矢量数据,统计数据一般为电子表格数据。数据收集清单见表A.1。
表A.1基础数据收集清单
表A.1基础数据收集清单(续)
:1.数据时点与同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基年保持一致,若没有可采用最接近的年度数据替代: 2.“一”表示该项指标数据精度暂无明确要求,可结合需要搜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表B.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士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表
注: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加单项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有文化保护特色的地方,可开展文化保护功能重要性评 价。
C.1.1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C. 1. 1.1评价方法
具体评价方法参照HJ1142。各地可结合实际,参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苏生态(2017) 48号)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定量指标评估法和HJ192的生境质量指数评价法等,因地制宜选取不 同的评价方法
C. 1. 1. 2 结果分级
参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将累积生物多样性功能分前50%的区域 划分为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区,50%~80%为生物多样性重要区,>80%区域为生物多样性一般重要区,分别 赋值3分、2分和1分。
C. 1. 1. 3 修正
重要野生的动植物、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天然分布 级以上重要湿地等划入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区
C.1.2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C.1.2.1评价方法
具体评价方法参照HI1142
C. 1. 2. 2 结果分级
参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将累积水源涵养量前50%的区域划 源涵养极重要区,50%~80%为水源涵养重要区,>80%以上区域为水源涵养一般重要区,分别 、2分和1分。
C. 1. 2. 3 修正
C.1.3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C.1.3.1评价方法
具体评价方法参照HI1142
C. 1. 3. 2 结果分级
参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将累积水土保持量前50%的区域划 土保持极重要区,50%~80%为水土保持重要区,>80%区域为水土保持一般重要区,分别赋值3 和1分。
C. 1. 3. 3 修正
结合水土保持相关规划、专项成果和土壤侵蚀动态监测数据,重要洪水调蓄、河(湖)岸防 遗迹、自然景观等,对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生态敏感性评价主要开展土侵蚀敏感性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ES = f(SES) .
式中: 生态敏感性: SES——土壤侵蚀敏感性。
C.2. 1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C.2.1.1评价方法
SES=4/R×K×LS×C
表C.1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因子分级赋值
C. 2. 1. 2 结果分级
参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按表C.1对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分级, 分值≥3的划分为土壤侵蚀极敏感区、2≤分值<3的划分为土壤侵蚀敏感区,1≤分值<2的划分为土壤 侵蚀一般敏感区。
C. 2. 1. 3 修正
利用土壤侵蚀专项调查监测的最新成果,将土壤侵蚀强度为剧烈和极强烈的区域确定为土壤侵蚀极 敏感区,强度为强烈和中度的区域确定为土壤侵蚀敏感区
C.3.1初判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的较高等级,作为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的初 划分为极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三个等级,分别赋值3分、2分和1分。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阵见表C.2。
表C.2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判断矩阵
C.3.2修正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C. 3. 2. 1修正
主要有如下方式: 基于生态廊道修正。基于野生动物活动监测结果和专家经验,对于野生动物迁徒、洄游十分重 要的生态廊道,将初判结果为重要等级的图斑调整为极重要等级; 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修边。依据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或生态系统完整性确定的边界,如林线、分 水岭,以及生态系统分布界线,对生态保护重要性极重要、重要等级的区域进行边界修正。
C. 3. 2. 2校验
根据更高精度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边界校核
种植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种植业生产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三个等级。有条件的地区口 干展粮油业生产适宜性评价(耕地适宜性评价)、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园地适宜性评价)、油茶业生产 适宜性评价(林地适宜性评价)
D.1.1.1土地资源评价
D. 1. 1. 1. 1评价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CC= f(S,E,ST,EST). (D.1) 式中: CC一一种植业耕作条件; S一一坡度; 高程; ST一土壤质地;
D. 1. 1. 1. 2 评价步骤如下
= f(S,E,ST,EST)..
坡度要素分析。利用DEM,计算地形坡度,按≤2°、2°~6°、6°~15°、15°~25°、>25 。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五个等级,分别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 作为土地资源初始等级; 高程按≤400m、400m~800m、800m~1200m、1200m~1600m、≥1600m,划分为高、较高、一般 较低和低五个等级,分别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 土壤质地按照壤土、粘土和砂土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赋值为5分、4分和3分; 有效土层厚度按≥30cm、20cm~30cm和≤20cm三个等级,分别赋值为5分、4分和3分。
D.1.1.1.3结果分级
高程≥1600m区域,土地资源等级直接取最低级,赋值为1分;高程在1200m~1600m,将土地资源 等级降2级;高程在800m~1200m之间的,将土地资源等级降1级。在此基础上,将土壤质地为砂土的 区域,再降1级,有效土层度<30cm的降1级,作为土地资源等级的最终结果。 以上各项指标具体分级可根据当地实际划分,但需详细说明。有条件的市县可参照GB/T28407方 法细化种植业耕作条件评价方法,增加地质条件、土壤条件、水文条件、宜机化评价(道路通达度、连 片规模)、交通条件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D. 1. 1.2 水资源评价
D. 1. 1. 2. 1评价方法
A=f(P,MTWCCI)..
式中: WA一一水资源丰度; P一一降雨量; MTWCCI一一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模数
T WA一一水资源丰度; P一一降雨量; MTWCCI一一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模数。
. 1. 1.2. 2 评价步骤如下
降雨量评价。基于区域内及邻近地区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降雨观测资料,通过空间插值得到格 网尺度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数据,按照≥1800mm、1600mm1800mm、1400mm1600mm、1200mm~ 1400mm、<1200mm划分为特湿、非常湿润、很湿润、湿润和半湿润五个等级,分别赋值5分、 4分、3分、2分和1分;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模数分级。按≥25万m/km、13万m/km25万m/km、8万m/km~13万 m/km、3万m/km~8万m/km、<3万m/km划分为丰富、较丰富、一般、较不丰富和不丰富 五个等级,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和1分
D. 1. 1. 2. 3 结果分级
采用降雨量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评价矩阵判断种植业的水资源丰度(具体见表D.1)。水资源丰 度分为丰富、较丰富、一般、较不丰富和不丰富五个等级,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和1分。 以上各项指标具体分级可根据当地实际划分,但需详细说明。有条件的市县可增加单位耕地农业用 水量等评价指标或结合各地河流水域的情况,对河流水域进行缓冲,根据缓冲差异,对地方的水资源进 行差异性评价。
表D.1种植业的水资源丰度评价矩阵
D.1.1.3气候评价
D. 1. 1. 3. 1评价方法
式中: CCAP一一农业生产气候条件; LHC一一光热条件。
D.1.1.3.2评价步骤如下:
CCAP = f(LHC)
CAP= f(LHC)
后(以海拔高度每上升100m气温降低0.6℃的温度递减率为依据)得到活动积温图层,按≥ 4800°、4200°~4800°、3600°~4200°、3000°~3600°、3000°、划分为好(一年三 熟有余)、较好(一年三熟)、一般(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较差(一年一熟)、差(一年 一熟不足)五个等级,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和1分,作为气候评价的初始等级。 修正。依据GB/T21986,针对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400h的,对气候评价等级降1级,作为气 候评价的最终等级。
D.1.1.3.3结果分级
根据修正后的结果,将气候条件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分别赋值5分、4分 3分、2分和1分。 以上各项指标具体分级可根据当地实际划分,但需详细说明。
D.1.1.4环境评价
D.1.1.4.1评价方法
式中: ECAP一一农业生产环境条件;
D. 1. 1. 4. 2 评价步骤
通过Arcgis对污染点位监测地块进行空间插值供水标准规范范本,得到土壤污染物含量分布图层
D. 1. 1.4. 3结果分级
.1.1.5气象灾害评价
D. 1. 1. 5. 1评价方法
高层标准规范范本计算公式如下: MD =Min(DD,FD,LCD,HHD) (D. 5) 式中: MD. 一一气象灾害风险; FD—一洪涝灾害危险性; LCD 低温冷害灾害危险性; HHD 高温热害危险性。
D.1.1.5.2评价步骤如下:
....-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