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767-2021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pdf

  • DB51/T 2767-2021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4-0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 2信息收集与准备

    在开展风险辨识与评估前,需做好前期的信息收集与准备,至少包括: a)相关法规、政策规定和标准; b)相关工艺、设施的安全分析报告; c)详细的工艺、装置、设备说明书和工艺流程图; d)设备试运行方案、操作运行规程、维修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e)工艺物料或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说明书; f)本单位及相关行业事故资料; g)其他相关资料与信息

    给排水标准规范范本5.4.1风险点划分原则

    5.4.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DB51/T 27672021

    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示例:如储存罐区、装卸站台、生产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

    5.4. 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示例:动火、进入受限空间、检维修活动等特殊作业活动。

    5.4.2.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辨识,形成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 类型、风险等级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5.4.2.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儿种方式的结合进行风险

    5.5.1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生产经营单位应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 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 GB/T13861的分析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也可参考GB6441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

    5.5.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可采用作业危害分机 法(JHA),对于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或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等方法进 行危险源辨识。

    5. 6. 1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 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对危险发生 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估计和预测,为风险评价提供支持。风险分析包括可能性分析和后果严重性 两部分。风险分析可采用定型、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计算和描述。生产经营单位可选择 服务平台 以下的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分析: a)风险矩阵分析法(LS); b)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c)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d)危险指数方法(RR); e)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HAZOP); f)其他。

    DB51/T 27672021

    5. 6.3重大风险确定原则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a)违反法律、法规或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b)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可 能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c)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d)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e)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6.4风险点级别确定

    5.7.1风险控制措施类别

    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 a)培训教育措施; b)工程技术措施; c)管理措施; d)个体防护措施; e)应急处置措施

    5.7.2风险控制措施确定的要求

    5.7.2.1基本原则

    生产经营单位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标准信息 a)可行性; b)安全性; c)可靠性; d)重点突出人的因素,

    5. 7. 2. 2评审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a)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b)是否使风险降至可接受风险; c)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d)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5.7.3重大风险控制措施

    DB51/T 27672021

    5.7.3.1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应制定管控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 实现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5.7.3.2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风险,不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 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实践中 落实这些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选择适用的分析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应确定相应原则,将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 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级别,分别用红、橙、黄、 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 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 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 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5.8.3落实主体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应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责 施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风险清单应包括风险名称、风险位置、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主 控措施等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 度、风险点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风 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风险信息录入政府建设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信息系统,并定期更新。生产经营单 位可构建风险管控信息管理系统,支撑风险分级管控的具体实施;基于风险辨识的结果构建企业风险管 控数据库;基于风险点分布信息构建企业四色风险电子地图。以“一张图”实时展示风险点的状态,至 少包括安全受控状态、管控失效状态和去激活状态。信息管理系统必须支持风险预警功能,能基于每个 风险点相关的数据做出安全风险预警、分析、应急指挥等。

    竣工资料DB51/T2767202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生产经营单位应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a)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 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b)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改善; c)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d)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e)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f)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风险管控目标绩效设 发挥全体员工主体作用,落实风险 分级管控各项措施。可采用基于积分的正向激励机制或基于考核周期内的扣分制约束机制,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风险管控动态评估,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立即开展评估! 评估结果用于指导生产计划、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以及安全生产管理、风险管控、隐患 查治理等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 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DB51/T 27672021

    金融标准1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2]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
  • 安全生产标准 生产标准
  • 相关专题: 安全生产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