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 2030-2010 尾矿库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AQ 2030-2010 尾矿库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5. 4. 1监测内容
4.2监测布置 应能掌握滑坡体范围及位移分布规律。通常顺滑坡方向布设1~3个监测断面,包括主滑断面 特征断面。 4.3监测设施及安装同5.2.3。
5. 4. 2监测布置
1.1尾矿坝渗流监测,包括渗流压力、绕坝渗流和渗流量等监测。 1.2凡不宜在坝体堆筑完毕后补设的仪器(设施),均应在坝体堆筑期适时安设。当运行期补设 或开挖集渗沟时,应确保渗流安全。
剪力墙标准规范范本6. 2. 1监测内容
6. 2. 2监测布置
一监测横断面宜选在有代表性且能控制主要渗流情况的项体横断面以及预计有可能出现异常渗 流的横断面,一般不少于3个,并尽量与位移监测断面相结合。 监测横断面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坝型结构、断面大小和渗流场特征确定。宜在堆积坝坝顶、 初期坝上游坡底、下游排水体前缘各布置1条铅直线,其间部位每20~40m布设1条铅直线,埋深应 参考实际浸润线深度确定。 在渗流进、出口段,渗流各向异性明显的土层中,以及浸润线变幅较大处,应根据预计浸润 线的最大变幅沿不同高程布设测点,每条铅直线上的测点数一般不少于2个。
6.2.3监测仪器及安装
渗流压力监测仪器,应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土体透水性、渗流场特征以及理设条件等,一 般选用测压管或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作用水头小于20m的坝、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10cm/s的土中、 渗压力变幅小的部位、监视防渗体裂缝等,宜采用测压管:作用水头大于20m的坝、渗透系数小于10*cm /s的土中、监测不稳定渗流过程以及不适宜埋设测压管的部位,宜采用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其量程 应与测点实际压力相适应。 一测压管宜采用镀锌钢管或硬塑料管,一般内径不大于50mm。 一测压管的透水段,一般长1~2m,当用于点压力监测时应小于0.5m,测压管的沉积段,一般 长0.5~1m。外部包扎足以防止周围土体颗粒进入的无纺土工织物,透水段与孔壁之间用反滤料填满。 一测压管的导管段应顺直,内壁光滑无阻,接头应采用外箍接头。管口应高于地面,并加防止 雨水进入和人为破坏的保护装置。 测压管的埋设,除必须随坝体堆筑适时埋设外,可钻孔埋设。随坝体堆筑施工埋设时,应确 保管壁与周围土体结合良好和不因施工遭受破坏。 孔隙水压力计的选型,一般选用振弦式仪器。当粘土的饱和度低于95%时,应选用带有细孔 陶瓷滤水石的高进气压力孔隙水压力计,
6.2.4监测方法与要求
6.2.4.1测压管水位的监测,一般采用电测水位计。有条件的可采用示数水位计、遥测水位计或自记
6.2.4.1测压管水位的监测,一般采用电测水位计。有条件的可采用示数水位计、遥测水位计或自记 水位计等。
测压管水位,两次测读误差应不大于2cm 电测水位计的测绳长度标记,应每隔13个月校正一次。 测压管的管口高程,在监测设施布设初期应每隔1~3个月校测一次;在中后期应至少每年校 测一次。 6.2.4.2 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的压力监测,两次读数误差应不大于1Hz。测值物理量用测压管水位来 表示, 机途法
6. 3. 1监测内容
绕坝渗流监测,包括两岸坝端及部分山体、坝体与岸坡或混凝土建筑物接触面、两岸 键部位的渗流监测
6. 3. 2监测布置
尾矿坝两端的绕渗监测,宜沿流线方向或渗流较集中的透水层(带)设2~3个监测断面,每 个断面上设3~4条监测铅直线(含渗流出口)。如需分层监测,应做好层间止水。 尾矿坝与刚性建筑物接合部的绕渗监测,应在接触轮廓线的控制处设置监测铅直线,沿接触 面不同高程布设监测点。 一在岸坡防渗齿槽和灌浆惟幕的上下游侧各设1个监测点
6. 3. 3监测仪器及安装同 6. 2. 3!
6.3.4监测方法与要求同6.2.4。
6.3.4监测方法与要求同6.2.4
6. 4. 1监测布置
渗流量监测系统的布置,应根据坝型和坝基地质条件、渗漏水的出流和汇集条件以及所采用 的测量方法等确定。对坝体、坝基、绕渗及导渗(含减压井和减压沟)的渗流量,应分区、分段进行测量; 所有集水和量水设施均应避免客水干扰;对排渗异常的部位应专门监测。 当下游有渗漏水出逸时,应在下游坝趾附近设导渗沟(可分区、分段设置),在导渗沟出口或排 水沟内设量水堰测其出逸(明流)流量。 当透水层深厚、地下水位低于地面时,可在坝下游河床中设测压管,通过监测地下水坡降计 算出渗流量。其测压管布置,顺水流方向设2根,间距约10~20m。垂直水流方向,应根据控制过水断 面及其渗透系数的需要布置适当排数
6.4.2监测设施及安装
6.4.2监测设施及安装
4.2.1根据渗流量的大小和汇集条件,选用如下儿种方法和设备: 当流量小于1L/s时宜采用容积法。 当流量在1~300L/s之间时宜采用量水堰法。 当流量大于300L/s或受落差限制不能设量水堰时,应将渗漏水引入排水沟中,采用测
6.4. 2. 2量水堰的设置和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量水堰应设在排水沟直线段的堰槽段。该段应采用矩形断面,两侧墙应平行和铅直。槽底和 侧墙应加砌护,不漏水,不受客水于扰, 一堰板应与堰槽两侧墙和来水流向垂直。堰板应平整和水平,高度应大于5倍的堰上水头。 一堰口水流形态必须为自由式。 测读堰上水头的水尺或测针,应设在堰口上游3~5倍堰上水头处,尺身应铅直,其零点高程 与堰口高程之差不得大于1mm。水尺刻度分辨率应为1mm;测针刻度分辨率应为0.1mm。必要时可在 水尺或测针上游设栏栅稳流。
6.4.2.3测流速法监测渗流量的测速沟槽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长度不小于15m的直线段。 一断面一致,并保持一定纵坡。
6.4.3监测方法与要求
渗流量的监测次数与渗流压力监测相同。 量水堰堰口高程水尺、测针零点应定期校测,每年至少一次。 用容积法时,充水时间不得少于10s。平行二次测量的流量误差不应大于均值的5%。 用量水堰监测渗流量时,水尺的水位读数应精确至1mm,测针的水位读数应精确至0.1mm 堰上水头两次监测值之差不得大于1mm。 测流速法的流速测量,可采用流速仪法或浮标法。两次流量测值之差不得大于均值的10%。
包括滩顶高程、干滩长度、干滩坡度
包括滩顶高程、干滩长度、干滩坡度
.2.1尾矿库滩顶高程的测点布设,应沿坝 标高段选较低处检测1~3个点;当滩顶高低相同时,应选较低处不少于3个点;其它情况,每100m 坝长选较低处检测1~2个点,但总数不少于3个点。
7.2.3滩顶高程根我
7.3.1视坝长及水边线弯曲情况,选干滩长度较短处布置1~3个断面。测量断面应垂直于 在几个测量结果中,选最小者作为该尾矿库的沉积滩干滩长度。 .3.2应在干滩设立干滩长度标尺,干滩较长时以50m为间隔,较小者以10m为间隔 1.3.3在于滩长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及时检测,随时掌握于滩长度,汛前必须检测一次
7.4.1检查尾矿库沉积滩干滩的平均坡度时,应视沉积干滩的平整情况,每100m坝长布置不少于2 个断面。测量断面应垂直于坝轴线布置,测点应尽量在各变坡点处进行布置,且测点间距不大于10~ 20m(干滩长者取大值),测点高程测量误差应小于5mm。 7.4.2尾矿库沉积干滩平均坡度,应按各测量断面的尾矿沉积干滩平均坡度加权平均计算。 7.4.3 干滩坡度与设计不符时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4.4 干滩坡度根据坡度变化情况,一季度检测一次,随时掌握干滩坡度,汛前必须检测一次,
8水文、气象监测和排水构筑物检查
降水量监测和排水构筑物检查
应设置在基本能代表库内平稳水位,并 工程管理和监测资料分析需要的地 布置在库内排水构筑物(如排水井、排水斜槽等)
8. 2. 2监测设备
般设置水尺或自记水位计,有条件时可设遥测水位计或自动测报水位计。其延伸测读 高于设计洪水位。 水尺零点高程每隔3~5年应校测一次。当怀疑水尺零点有变化时应及时进行校测。水位 年汛前检验。
8. 2. 3监测精度
水位监测的测量误差应小于20mm
除按水文、气象方面规定外,泄水前后应各增加监测一次、汛期还应根据需要调整测次。 8.3库区降水量监测 监测设备用雨量器。有条件时,可用自记雨量计、遥测雨量计或自动测报雨量计。 8.4排水构筑物检查
8.4.3排水井检查内容
并的内径、窗口尺寸及位置,并壁剥蚀、脱落、渗漏、最大裂缝开展宽度,并身倾余 并、管联结部位,进水口水面漂浮物,停用井封盖方法等。
3.4.4排水斜槽检查内容
断面尺寸、槽身变形、损坏或玥塌,盖板放置、断裂,最大裂缝开展宽度,盖板之间 槽壁之间的防漏充填物,漏砂,斜槽内淤堵等
8.4.5排水涵管检查内容
8.4.6排水隧洞检查内容
8.4.7溢洪道检查内容
断面尺寸,沿线山坡滑坡、塌方,护砌变形、破损、断裂和磨蚀,沟内淤堵,溢流坎顶高程,消 力池及消力坎等。
8.4.8截洪沟检查内容
8.4.9检查记录和报告
8.4.9.1每次巡视检查均应详细作出记录。如发现异常情况,除应详细记述时间、部位、险情和绘出 草图外,必要时应测图、摄影或录像。 3.4.9.2现场记录必须及时整理,还应将本次巡视检查结果与以往巡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如有 问题或异常现象,应立即进行复查,以保证记录的准确性。 3.4.9.3日常巡视检查中发现异常现象时,应立即采取应急避险措施,并上报主管部门。 3.4.9.4年度巡视检查和特别巡视检查结束后,应提出简要报告,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然后根据设计、施工、运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写出详细报告,并立即报告主管部门。 3.4.9.5各种巡视检查的记录、图件和报告等均应整理归档。
1.1在线监测系统应包含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及综合预警等部分,并具备在 候条件下实现适时监测的能力。 12在线监测系统应目务下列其本功能。
数据自动采集功能: 现场网络数据通信和远程通信功能; 数据存储及处理分析功能; 综合预警功能: 防雷及抗干扰功能: 其它辅助功能包括数据备份、掉电保护、自诊断及故障显示等功能 9.1.3在线监测系统的选择,应符合下列基本性能要求: 巡测采样时间小于30分钟,单点采样时间小于3分钟; 测量周期为10分钟~30天,可调; 监控中心环境温度保持在20°C~30°C,湿度保持不大于85%; 系统工作电压为220(1土10%)V; 系统故障率不大于5%; 防雷电感应不小于1000V; 采集装置测量范围满足被测对象有效工作范围的要求
9.2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9.2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在线监测系统的更新改造设计应在完成原有仪器设备检验和鉴定后进行。 在线监测系统控制中心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控制室或计算机机房的规定 9.2.2 在线监测系统设备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数据采集装置,能适应应答式和自报式两种方式,按设定的方式自动进行定时测
数据采集装置,能适应应答式和自报式两种方式,按设定的方式自动进行定时测量,接收命
令进行选点、巡回检测及定时检测: 计算机系统,与数据采集装置连接在一起的监控主机和监测中心的管理计算机配置应满足在 线监测系统的要求,并应配置必要的外部设备 数据通信,数据采集装置和监控主机之间可采用有线和(或)无线网络通讯,尾矿库安全监 则站或网络工作组应根据要求提供网络通信接口 9.2.3在线监测系统软件应包括在线采集和安全监测管理分析两个模块。安全监测管理分析模块应具 备基础资料管理、各项监测内容适时显示发布、图形报表制作、数据分析、综合预警等功能。其中数据 分析部分应包括各项监测内容趋势分析、综合过程线分析等内容 9.2.4接入在线监测系统的传感器应结构简单、传动部件少、容易维修、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在现场放样时,应严格控制坐标位置;监测设备 的安装支架应埋设牢靠,水平度和垂直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9.3.2在线监测系统安装过程中,应对系统设备进行线体试验、参数标定,做好详细记录。 9.3.3监测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在安装自动监测传感器时,尽量不破坏原有可用的监测设施。 9.3.4在线监测系统调试时,应与人 步比测
9.4.1应对在线监测系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系统检查,做好正式记录,存档备查。
一系统应采用专用电源供电,不应直接用现场照明电源。系统电源应有稳压及过电压保护措施, 以避免受当地电源波动过大的影响。 一系统应有可靠的防雷电感应措施,系统的接地应可靠,接地电阻应满足电气设备接地要求。 电缆应加以保护,特别是室外电缆应布设在电缆沟或电缆保护管内。电缆沟宜封闭,并应采 取排水措施。 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传感器应加以保护;安装在坝体外部的设备,应考虑日照、温度、风沙 等恶劣天气对监测设备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特殊防护措施,
10监测仪器、设备、设施的管理
10.1监测仪器、仪表的管理
10.1.1应建立仪器、仪表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名称、生产厂家、出厂号码、规格、型号、附件名称及 数量、合格证书、使用说明书、出厂率定资料、购置日期、单位使用编号、使用日期、使用人员、发生 故障、损伤及维修等, 0.1.2仪器、仪表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轻拿轻放,确保平稳放置,不受挤压、撞击或剧烈颠簸 动。使用时应严格依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0.1.3除埋设在尾矿坝内部的仪器外,各项仪器、仪表均应设置在通风、干燥、平稳、牢固的地方, 应注意防尘、防潮。 0.1.4各项仪器、仪表应定期保养、率定、校正。用电仪表应定期通电检验。 10.1.5仪器、仪表使用后,应进行保养、维护。入水监测的仪具,必须擦净晾干,并涂必要的防护油 10.1.6监测中发现异常测值时,在进行复测前,应检查仪器、仪表是否正常,使用方法是否得当。
.2.1设置在现场的所有监测设备、 者都在 当位置明显标出编号并应经常或定期进行
.2.2所有基点和监测点,都应有考证表,并绘制总体布置图。水准基点应定期校测。当附近发 时,应重新引测校核。表面基点和测点,都应有相应的保护罩;在工作基点处宜修建监测室。 2.3电传监测设备,应定期检查接线是否坚固、电触点是否灵敏、是否有断线、漏电现象,防 是否正常,接地电阻是否合格,电缆是否有浸水、老化、损坏;并及时修复改善,必要时更换亲 传输电缆应作特殊保护。
10.2.4应及时清除影响测值的障碍物
量水堰应及时清洗堰板和清除上下游水槽内的水卓、杂物。 测压管淤积厚度超过透水段长度的1/3时,应进行清淤。 10.2.5现场自动监测设施或监测站(房),应保持各种仪器设备正常运转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10.2.6在工程除险加固或改扩建中对应保留的监测设备,在工程维修施工中对表面监测设备及设施,
均应要加保护,保证监测 能够正吊进行 10.2.7为保护监测人员在高空、水面、坑道、竖井、陡崖、窄道、临水边墙等处安全操作和通行所设 置和配置的护栏、扒梯、保险绳、安全带、救生衣、安全鞋帽等,应经常检查、维护或更新
[11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
11.1.1每次仪器监测或安全检查后应对监测记录进行整理,及时做出初步分析。每年应至
11.1.1每次仪器监测或安全检查后应对监测记录进行整理,及时做出初步分析。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 监测资料整编。在整理和整编的基础上,应定期进行资料分析。 11.1.2下列情况应专门进行资料分析,并提出资料分析报告:
尾矿库定期安全检查评价时; 尾矿库闭库时; 出现异常或险情状态时。 11.1.3 资料整理和分析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做出判断,有问题及时处理上报 11.1.4 整编成果应做到项目齐全、考证清楚、数据可靠、图表完整、规格统一、说明完备。 1.1.5 应建立监测资料数据库或信息管理系统。 1.1.6 工程施工阶段和试运行阶段,宜根据理论计算或模型试验成果,并参考类似工程经验,对一些 重要监测项目提出预计的测值变化范围,提出设计监控指标。在尾矿库投入运行后,宜定期根据实测资 料建立数学模型,提出或调整运行监控指标
11.2资料整理和整编
11.2.1人工监测、在线监测和安全检查均应做好所采集数据或所检查情况的原始记录。记录应有固定 的格式,数据和情况的记载应准确、清晰、齐全,应记入监测日期、责任人姓名及监测条件的必要说明。 11.2.2应做好原始监测数据中监测物理量的计算、填表和绘图,初步分析和异常值之判识等日常资料 整理工作。 11.2.3监测资料除在计算机磁、光载体内存储外,应定期打印主要图表供查用。 1.2.4每年汛前必须将上一年度的监测资料整编完毕。资料整编应包括整理后的资料的审定及编印等 工作。 1.2.5凡历年共同性的资料,若已在前期整编资料中刊印,且其后不再重印时,应在整编前言中说明 已收入何年整编资料。
11.3.1资料分析的项目、内容和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于项体位移监测、浸润线监测及安全检 查的资料必须进行分析。 11.3.2资料分析通常采用比较法、作图法、特征值统计法及数学模型法。使用数学模型法作定量分析 时,应同时用其它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加以验证。 1.3.3资料分析应分析了解各监测物理量的大小、变化规律、趋势及效应量与原因量之间(或几个效 应量之间)的关系和相关的程度。有条件时,还应建立效应量与原因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借以解释监测 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判断各监测物理量的变化和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并应对各项 监测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尾矿库的异常情况和不安全因素;评估尾矿库的安全状态,预报将来的变 化趋势。
监测设备情况的述评,包括设备、设施的管理、保养、完好率、变更情况等。 安全检查开展情况,主要成果、结论。 监测资料整编、分析情况,主要成果、结论。 对改进安全管理工作和运行调度工作的建议。 1.3.5通过监测数据整编、分析,为尾矿库设计及安全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36监测报告和整编咨料应按档室管理规定、及时存档
附录A内部位移监测点布置方法
沉降管随坝体堆筑埋设时,有坑式埋设法和非坑式埋设法两种。 A2水管式沉降仪沟槽法理设的主要技术要求 沟槽开挖深度1.0~1.2m(粗粒料坝体用上限),对粗粒料坝体,须以过渡层形式人工压实整平基床; 对细粒料坝体,应注意避免超挖。在埋设测头处浇筑厚约10cm的混凝土基床,并用水平尺校准测头的 水平。管路基床坡度为1%~3%(预计测点及沿线沉降量大时取上限),其不平整度允许偏差为土2mm。 则头周围现场浇10cm厚钢筋网混凝土(400#)保护。粗粒料坝体中以过渡层形式人工压实回填至测头顶
A3深式测点组的埋设方法
深式测点组若在竣工后埋设,需在施工中预埋混凝土底板。竣工后用钻机造孔,钻至距底板 cm时下套管。后改用小钻头钻至底板,测定底板高程。再钻入混凝上20cm左右,将钻提出, 土底板的孔内注入水泥砂浆。插入标杆
科管道埋设的主要技术要
测斜管道下端一般应理入岩基约2m,或覆盖层足够深(如应力包以下约2m)处;接长管道时, 应使导向槽严格对正,不得偏扭;每节管道的沉降段长度不大于10~15cm,当不能满足预估的沉降量 时,应缩小每节管长;测斜管道的最大倾斜度不得大于1°;导向槽与欲测方位应用经纬仪严格对正。 对于钻孔埋设,要求钻孔直径不小于150mm,倾斜度小于1°。钻孔回填,应使回填料与孔 周介质符合反滤及密度要求
附录B渗流监测点布置方法
BI测压管的埋设安装及灵敏度检验方法
在坝高或埋深小于10m的壤土层中埋设测压管时,可采用人工取土器钻孔(不宜加水)。深度 大于10m者应采用钻机造孔。 为有足够空隙填充封孔材料,装单管(测压管内径小于50mm者)时钻孔直径不宜小于100mm。 理设多管时,应根据装管数量及其直径,自下向上逐级扩径,原则上每增加一根测管相应孔径至少扩大 级。自上而下逐级成孔。自下而上逐管理设 不论何种土质,造孔均宜采用岩芯管冲击法干钻,并对岩芯作编录描述。严禁用泥浆固壁。 靠要防止塌孔时,可采用套管护壁,如估计难以拨出,应事先在监测部位的套管壁上钻好透水孔。终升 后应测量孔斜,以便精确确定测点位置
在坝高或理深小于10m的壤土层中理设测压管时,可采用人工取土器钻孔(不宜加水)。深度
测压管透求段和导管组成。透求段 面积开孔率约10%~20%(孔眼 形状不限,但须排列均匀和内壁无毛刺),外部包扎足以防止土颗粒进入的无纺土工织物,管底封闭, 不留沉淀管段。也可采用与导管等直径的多孔聚乙烯过滤管或透水石管作透水段。透水段顶端与导管牢 固相连。 一导管长度视管材和埋设方便而定。两端接头处宜用外丝扣,用外箍接头相连,
设前,应对钻孔深度、孔底高程、孔内水位、有无塌孔以及测压管加工质量、各管段长度 接头、管帽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记录。 下管前应先在孔底填约10cm厚的反滤料。下管过程中,必须连接严密,吊系牢固,保持管 身顺直。就位后,应立即测量管底高程和管水位,并在管外回填反滤料,逐层夯实,直至本测点的设计 进水段高度。从孔底至反滤料顶面的孔段长度,才是真正的测压管进水段(可大于测压管管体透水段), 也是该测压管的实际监测范围,故须在埋设中严格遵守设计意图,精确测量并记录存档。 一对反滤料的要求,既能防止细颗粒进入测压管;又具有足够的透水性,一般其渗透系数宜大 于周围土体的10~100倍,对粘壤土或砂壤土可用纯净细砂;对砂砾石层可用细砂到粗砂的混合料。回 填前需洗净,风干,缓慢入孔。
一凡不需要监视渗透的孔段(即非反滤料段),原则上均应严密封闭,以防降水等干扰。尤其在一 孔埋设多个分层测点者,更需注意各测点间的隔离止水质量,必要时需在导管外叠套橡皮圈或油毛毡圈 2~3层,管周再填封孔料,以防水压力串通。 一封孔材料,宜采用膨润土球或高崩解性粘土球。要求在钻孔中潮解后的渗透系数小于周围土 本的渗透系数,土球应由直径5~10mm的不同粒径组成,应风干,不宜日晒、烘烤。封孔时需逐粒投 入孔内,必要时可掺入10%~20%的同质土料。并逐层捣实。切忌大批量倾倒,以防架空。管口下1~ 2m范围内应用夯实法回填粘上。 封至设计高程后,向管内注水,至水面超过泥球段顶面,使泥球崩解膨胀
测压管安装、封孔完毕后应进行灵敏度检验。检验方法采用注水试验,一般应在库水位稳定 期进行。试验前先测定管中水位,然后向管内注清水。若进水段周围为壤士料,注水量相当于每米测压 管容积的3~5倍;若为砂粒科,则为5~10倍,注入后不断观测水位,直至恢复到或接近注水前的水 位。对于粘壤土,注水水位在五昼夜内降至原水位为灵敏度合格;对于砂壤土,一昼夜降至原水位为灵 致度合格;对于砂砾土,1~2h降至原水位或注水后水位升高不到3~5m为合格。 当一孔埋多根测压管时,应自上而下逐根检验.并同时观测非注水管的水位变化,以检查它 们之间的封孔止水是否可靠。
灵敏度合格者,应尽快安设管口保护装置。管口保护装置一般可采用混凝土预制件、现浇混 砖石砌筑,但均要求结构简单、牢固,能防止雨水流入和人畜破坏,并能锁闭且开启方便。尺寸 ,应根据测压管水位的测读方法而定。当采用自记或遥测装置时,还应满足测量仪表的各种需 7佰抢次判老证
在从造孔始至灵敏度检验合格止的全过程中, 应随时记录和描述有关情况及数据,必要时需取样 进行干密度、级配和渗透等试验。竣工时需提交完整的“测压管钻孔柱状图”和“测压管考证表”,并 存档妥善保管
B2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方法
B2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方法
.1.1初期坝内、坝基表部孔隙水压力计的理设,可采用坑式理设法。在项内理设时,当坝面堆 超出测点埋设高程约0.3m时,在测点挖坑,坑深约0.4m,采用砂包裹体的方法,将孔隙水压力 内就地理设。砂包裹体由中粗砂组成,并以水饱和。然后采用薄层铺料、专门压实的方法,按设 原开挖料。埋设后的孔隙水压力计,仪器以上的填方安全覆盖厚度应不小于1m。 2.1.2孔隙水压力计的连接电缆可沿坝面开挖沟槽敷设。当横穿防渗体敷设时,应加阻水环;当
32.1.1初期坝内、项基表部孔隙水压力计的理设,可采用坑式理设法。在项内理设时,当坝面堆筑高 程超出测点埋设高程约0.3m时,在测点挖坑,坑深约0.4m,采用砂包裹体的方法,将孔隙水压力计在 亢内就地理设。砂包裹体由中粗砂组成,并以水饱和。然后采用薄层铺料、专门压实的方法,按设计回 填原开挖料。埋设后的孔隙水压力计,仪器以上的填方安全覆盖厚度应不小于1m。 32.1.2孔隙水压力计的连接电缆可沿坝面开挖沟槽敷设。当横穿防渗体敷设时,应加阻水环;当在堆 石坝壳内敷设时,应加保护管;当进入监测房时,应以钢管保护。 一连接电缆在敷设时必须留有裕度,并禁止相互交绕。敷设裕度依敷设的介质材料、位置、高 程而定,一般约为敷设长度的5%10%。 一连接电缆、水管以上的填方安全覆盖厚度,在粘性土填方中应不小于0.5m,在堆石填方中应 不小王1m
坝壳内敷设时,应加保护管;当进入监测房时,应以钢管保护。 一连接电缆在敷设时必须留有裕度,并禁止相互交绕。敷设裕度依敷设的介质材料、位置 而定,一般约为敷设长度的5%~10%。 一连接电缆、水管以上的填方安全覆盖厚度,在粘性土填方中应不小于0.5m,在堆石填方 小王1m。
32.2.1尾矿堆积项内孔隙水压力计的理设,可采用钻孔理设法。钻孔孔径,依该孔中理设的仪器数量 而定,一般采用Φ108~146mm。成孔后应在孔底铺设中粗砂垫层,厚约20cm。 32.2.2孔隙水压力计的连接电缆,必须以软管套护,并铺以铅丝与测头相连。埋设时,应自下而上依 次进行,并依次以中粗砂封埋测头,以膨润土干泥球逐段封孔。封孔段长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回填料、 封孔料应分段捣实。 32.2.3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与封孔过程中,应随时进行检测,严禁损坏仪器测头与连接电缆,一旦发现, 必须及时处理或重新埋设。
B3.1量水堰的类型和结构
B3.1.1直角三角形堰:当流量在1~70L/s之间(堰上水头约50~300mm)时采用。 B3.1.2梯形堰:当流量在10~300L/s时采用。一般常用1:0.25的边坡。底(短)边宽度b应小于3倍堰 上水头H,一般应在0.25~1.5m范围内。 33.1.3矩形堰:当流量大于50L/s时采用。堰口b应为2~5倍堰上水头H,一般应在0.25~2m范围 内。其中无侧向收缩的矩形堰见图B1,水舌下部两侧壁上应设补气孔。 各种量水堰的堰板宜采用不锈钢板制做。过水堰口下游宜成45°斜角
33.2.1堰槽段的尺寸及其与堰板的相对关系应满足如下要求: 堰槽段全长应大于7倍堰上水头,但不小于2m。其中,堰板上游段应大于5倍堰上水头,但不得 小于1.5m;下游段长应大于2倍堰上水头,但不小于0.5m。堰槽宽度应不小于堰口最大水面宽度的3 倍,示意图见图B2。 33.2.2堰板应为平面,局部不平处不得大于土3mm。堰口的局部不平处不得大于土1mm。 33.2.3堰板顶部应水平,两侧高差不得大于堰宽的1/500。直角三角堰的直角,误差不得大于30 33.2.4堰板和侧墙应铅直。倾斜度不得大于1/200。侧墙局部不平处不得大于土5mm。堰板应与侧墙 垂直,误差不得大于30"。 33.2.5两侧墙应平行。局部的间距误差不得大于土10mm。 33.2.6量水堰安装后,应详细记录考证表。
B3.3量水堰的流量汁算公式
B3.3.1直角三角形量水堰。
三角形量水堰。 推荐计算公式 Q=1.4 IHs/2
式中Q一渗流量; H一堰上水头
输电线路标准规范范本B3.3.2梯形量水堰
B3.3.2梯形量水堰。 推荐计算公式 Q=1.86 bH3/2 式中b一堰口底宽;其余同前。 B3.3.3无侧收缩矩形量水堰。
中,m=(0.402+0.054H/P):其余符号见图B1
图B1无侧收缩矩形量水堰结构示意图 1一水尺或测针:2一通气孔
能源标准图B2量水堰与堰槽结构示意图
1一水尺或测针,2一堰板;3堰槽侧墙;4一堰
Q= mb/2gH"
....- 安全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