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9-20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HJ 19-20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6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确定
6.1.2按以下原则确定评价等级: a 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生境时,评价等级为一级; b) 涉及自然公园时,评价等级为二级; C 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时,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d 根据HJ2.3判断属于水文要素影响型且地表水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 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根据HJ610、HJ964判断地下水水位或土壤影响范围内分布有天然林、公益林、湿地等生态 保护目标的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f 当工程占地规模大于20km时(包括永久和临时占用陆域和水域),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改 扩建项目的占地范围以新增占地(包括陆域和水域)确定; g 除本条a)、b)、c)、d)、e)、f)以外的情况,评价等级为三级; h 当评价等级判定同时符合上述多种情况时,应采用其中最高的评价等级。 6.1.3建设项目涉及经论证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时,可适当上调评价等级。 6.1.4建设项目同时涉及陆生、水生生态影响时,可针对陆生生态、水生生态分别判定评价等级。 3.1.5在矿山开采可能导致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明显改变,或拦河闻项建设可能明显改变水文情势等情 况下,评价等级应上调一级。 6.1.6线性工程可分段确定评价等级。线性工程地下穿越或地表跨越生态敏感区,在生态敏感区范围 内无永久、临时占地时,评价等级可下调一级。 6.1.7涉海工程评价等级判定参照GB/T19485。 6.1.8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且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污染影响类改扩建项目,位 于已批准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内且符合规划环评要求、不涉及生态敏感区的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可不 确定评价等级,直接进行生态影响简单分析,
6.1.2按以下原则确定评价等级
6.2.1生态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 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评价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 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酒店标准规范范本,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 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
2涉及占用或穿(跨)越生态敏感区时,应考虑生态敏感区的结构、功能及主要保护对象合
定评价范围。 6.2.3矿山开采项目评价范围应涵盖开采区及其影响范围、各类场地及运输系统占地以及施工临时占 地范围等。 6.2.4水利水电项目评价范围应涵盖枢纽工程建筑物、水库淹没、移民安置等永久占地、施工临时占 地以及库区坝上、坝下地表地下、水文水质影响河段及区域、受水区、退水影响区、输水沿线影响区等。 6.2.5线性工程穿越生态敏感区时,以线路穿越段向两端外延1km、线路中心线向两侧外延1km为 参考评价范围,实际确定时应结合生态敏感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生态学特征、项目的穿越方式、周 边地形地貌等适当调整,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时,应进一步扩大评价范围,涉及迁徒、 回游物种的,其评价范围应涵盖工程影响的迁徒洄游通道范围;穿越非生态敏感区时,以线路中心线向 侧外延300m为参考评价范围。 6.2.6陆上机场项目以占地边界外延35km为参考评价范围,实际确定时应结合机场类型、规模、 占地类型、周边地形地貌等适当调整。涉及有净空处理的,应涵盖净空处理区域。航空器爬升或进近航 线下方区域内有以鸟类为重点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和鸟类重要生境的,评价范围应涵盖受影响的自然 保护地和重要生境范围 6.2.7涉海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参照GB/T19485
2.7涉海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参照GB/T
7.1.1生态现状调查应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现场工作,生态现状调查范围应不小于评价范围, 调查方法参见附录B。 7.1.2生态现状评价应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尽量采用定量方法的原则。评价方法参见附录C。 7.1.3生态现状调查及评价工作成果应采用文字、表格和图件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参见附录B列出调 查结果统计表,按照附录D制作必要的图件。
7.2生态现状调查内容
7.2.1陆生生态现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评价范围内的植物区系、植被类型,植物群落结构及演替规 律,群落中的关键种、建群种、优势种;动物区系、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生态系统的类型、面积及空 间分布;重要物种的分布、生态学特征、种群现状,迁徙物种的主要迁徙路线、迁徙时间,重要生境的 分布及现状, 7.2.2水生生态现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评价范围内的水生生物、水生生境和渔业现状;重要物种的 分布、生态学特征、种群现状以及生境状况;鱼类等重要水生动物调查包括种类组成、种群结构、资源 时空分布,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重要生境的分布、环境条件以及洄游路线、洄游时间等行为习性。 7.2.3收集生态敏感区的相关规划资料、图件、数据,调查评价范围内生态敏感区主要保护对象、功 能区划、保护要求等。 7.2.4调查区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生物入侵和污染危害 等。调查已经存在的对生态保护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干扰因素。 7.2.5对于改扩建、分期实施的建设项目,调查既有工程、前期已实施工程的实际生态影响以及采取 的生态保护措施。
7.3生态现状调查要求
7.3.1引用的生态现状资料其调查时间宜在5年以内,用于回顾性评价或变化趋势分析的资料可不受 调查时间限制, 7.3.2当已有调查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应通过现场调查获取现状资料,现场调查遵循全面性、 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则。项目涉及生态敏感区时,应开展专题调查。 7.3.3工程永久占用或施工临时占用区域应在收集资料基础上开展详细调查,查明占用区域是否分布 有重要物种及重要生境。 7.3.4陆生生态一级、二级评价应结合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地形地貌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 去。开展样线、样方调查的,应合理确定样线、样方的数量、长度或面积,涵盖评价范围内不同的植被 类型及生境类型,山地区域还应结合海拔段、坡位、坡向进行布设。根据植物群落类型(宜以群系及以 下分类单位为调查单元)设置调查样地,一级评价每种群落类型设置的样方数量不少于5个,二级评价 不少于3个,调查时间宜选择植物生长旺盛季节;一级评价每种生境类型设置的野生动物调查样线数量 不少于5条,二级评价不少于3条,除了收集历史资料外,一级评价还应获得近1~2个完整年度不同 季节的现状资料,二级评价尽量获得野生动物繁殖期、越冬期、迁徙期等关键活动期的现状资料。 7.3.5水生生态一级、二级评价的调查点位、断面等应涵盖评价范围内的干流、支流、河口、湖库等 不同水域类型。一级评价应至少开展丰水期、枯水期(河流、湖库)或春季、秋季(入海河口、海域) 两期(季李)调查,二级评价至少获得一期(李)调查资料,涉及显著改变水文情势的项目应增加调查强 度。鱼类调查时间应包括主要繁殖期,水生生境调查内容应包括水域形态结构、水文情势、水体理化性 伏和底质等。 7.3.6三级评价现状调查以收集有效资料为主,可开展必要的遥感调查或现场校核。 7.3.7生态现状调查中还应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7.3.8涉海工程生态现状调查要求参照GB/T19485
.3对于改扩建、分期实施的建设项目, 应对既有工程、前期已实施工程的实际生态影响、已 主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存在问题进行评价。
8.1.1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应与现状评价内容相对应,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要求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等选择评价预测指标。 8.1.2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尽量采用定量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参见附录C。
8.2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及要求
一级、二级评价应根据现状评价内容选择以下全部或部分内容开展预测评价: a 采用图形叠置法分析工程占用的植被类型、面积及比例;通过引起地表沉陷或改变地表径流、 地下水水位、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对植被产生影响的,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方 法分析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等变化情况; b)结合工程的影响方式预测分析重要物种的分布、种群数量、生境状况等变化情况;分析施工活 动和运行产生的噪声、灯光等对重要物种的影响;涉及迁、洄游物种的,分析工程施工和运 行对迁徙、洄游行为的阻隔影响;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极危、濒危物种的,可采用 生境评价方法预测分析物种适宜生境的分布及面积变化、生境破碎化程度等,图示建设项目实 施后的物种适宜生境分布情况; 结合水文情势、水动力和冲淤、水质(包括水温)等影响预测结果,预测分析水生生境质量、 连通性以及产卵场、索镇场、越冬场等重要生境的变化情况,图示建设项目实施后的重要水生 生境分布情况;结合生境变化预测分析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的种类组成、种群结构、资源时空 分布等变化情况; d)采用图形叠置法分析工程占用的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及比例;结合生物量、生产力、生态系统 功能等变化情况预测分析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e)结合工程施工和运行引入外来物种的主要途径、物种生物学特性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参考 HJ624分析建设项目实施可能导致外来物种造成生态危害的风险; f)结合物种、生境以及生态系统变化情况,分析建设项目对所在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建 设项目通过时间或空间的累积作用方式产生的生态影响,如生境丧失、退化及破碎化、生态系 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g)涉及生态敏感区的,结合主要保护对象开展预测评价;涉及以自然景观、自然遗迹为主要保护 对象的生态敏感区时,分析工程施工对景观、遗迹完整性的影响,结合工程建筑物、构筑物或 其他设施的布局及设计,分析与景观、遗迹的协调性 2三级评价可采用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预测分析工程对土地利用、植被 动植物等的影响
a)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应对开采造成的植物群落及植被覆盖度变化、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重 生境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b)水利水电项目应对河流、湖泊等水体天然状态改变引起的水生生境变化、鱼类等重要水生生 的分布及种类组成、种群结构变化,水库淹没、工程占地引起的植物群落、重要物种的活
分布及重要生境变化,调水引起的生物入侵风险,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生物多样性 变化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C 公路、铁路、管线等线性工程应对植物群落及植被覆盖度变化、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重要 生境变化、生境连通性及破碎化程度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d) 农业、林业、渔业等建设项目应对土地利用类型或功能改变引起的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重 要生境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以及生物入侵风险等开展重点预测与 评价; e) 涉海工程海洋生态影响评价应符合GB/T19485的要求,对重要物种的活动、分布及重要生境 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变化、生物入侵风险以及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生物多样 性变化等开展重点预测与评价
9.1.1应针对生态影响的对象、范围、时段、程度,提出避让、减缓、修复、补偿、管理、监测、科 研等对策措施,分析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运行稳定性、生态保护和修复效果的可达性,选 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便于实施、运行稳定、长期有效的措施,明确措施的内容、设施的规模及工艺、 实施位置和时间、责任主体、实施保障、实施效果等,编制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生态保护措施设 计图,并估算(概算)生态保护投资。 9.1.2优先采取避让方案,源头防止生态破坏,包括通过选址选线调整或局部方案优化避让生态敏感 区,施工作业避让重要物种的繁殖期、越冬期、迁徙洄游期等关键活动期和特别保护期,取消或调整产 生显著不利影响的工程内容和施工方式等。优先采用生态友好的工程建设技术、工艺及材料等。 9.1.3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路,提出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必要时开展专题 研究和设计,确保生态保护措施有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采取自然的恢复措 施或绿色修复工艺,避免生态保护措施自身的不利影响。不应采取违背自然规律的措施,切实保护生物 多样性
9.2.1项目施工前应对工程占用区域可利用的表土进行剥离,单独堆存,加强表土堆存防护及管理, 确保有效回用。施工过程中,采取绿色施工工艺,减少地表开挖,合理设计高陡边坡支挡、加固措施, 减少对脆弱生态的扰动。
确保有效回用。施工过程中,采取绿色施工工艺,减少地表开挖,合理设计高陡边坡支挡、加固措施, 减少对脆弱生态的扰动。 9.2.2项目建设造成地表植被破坏的,应提出生态修复措施,充分考虑自然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制 定生态修复方案,优先使用原生表土和选用乡土物种,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构建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 的植物群落,最终形成可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的目标主要包括: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 的植被覆盖度和土壤肥力;维持物种种类和组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 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力;维持生境的连通性等。生态修复应综合考虑物理(非生物)方法、生物方法 和管理措施,结合项目施工工期、扰动范围,有条件的可提出“边施工、边修复”的措施要求。 2.2.3尽量减少对动植物的伤害和生境占用。项目建设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特有植物、古树名术等 造成不利影响的,应提出优化工程布置或设计、就地或迁地保护、加强观测等措施,具备移栽条件、长 势较好的尽量全部移裁。项目建设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特有动物及其生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应提出优 化工程施工方案、运行方式,实施物种救护,划定生境保护区域,开展生境保护和修复,构建活动廊道 或建设食源地等措施。采取增殖放流、人工繁育等措施恢复受损的重要生物资源。项目建设产生阻隔影
响的,应提出减缓阻隔、恢复生境连通的措施,如野生动物通道、过鱼设施等。项目建设和运行噪声、 灯光等对动物造成不利影响的,应提出优化工程施工方案、设计方案或降噪遮光等防护措施。 9.2.4矿山开采项目还应采取保护性开采技术或其他措施控制沉陷深度和保护地下水的生态功能。水 利水电项目还应结合工程实施前后的水文情势变化情况、已批复的所在河流生态流量(水量)管理与调 度方案等相关要求,确定合适的生态流量,具备调蓄能力且有生态需求的,应提出生态调度方案。涉及 阿流、湖泊或海域治理的,应尽量塑造近自然水域形态、底质、亲水岸线,尽量避免采取完全硬化措施。
9.3生态监测和环境管理
9.3.1结合项目规模、生态影响特点及所在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针对性地提出全生命周期、长期跟踪 或常规的生态监测计划,提出必要的科技支撑方案。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采掘类项目、新建100km 以上的高速公路及铁路项目、大型海上机场项目等应开展全生命周期生态监测;新建50~100km的高 速公路及铁路项目、新建码头项目、高等级航道项目、围填海项目以及占用或穿(跨)越生态敏感区的 其他项目应开展长期跟踪生态监测(施工期并延续至正式投运后5~10年),其他项目可根据情况开展 常规生态监测。 9.3.2生态监测计划应明确监测因子、方法、频次、点位等。开展全生命周期和长期跟踪生态监测的 目,其监测点位以代表性为原则,在生态敏感区可适当增加调查密度、频次。 9.3.3施工期重点监测施工活动干扰下生态保护目标的受影响状况,如植物群落变化、重要物种的活 动、分布变化、生境质量变化等,运行期重点监测对生态保护目标的实际影响、生态保护对策措施的有 效性以及生态修复效果等。有条件或有必要的,可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 9.3.4明确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管理原则与技术要求。可提出开展施工期工程环境监理、环境影响后 评价等环境管理和技术要求。
对生态现状、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生态保护对策措施等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从生态影响 通建设项目是否可行。
11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
生态影响评价完成后,应对生态影响评价主要内容与结论进行自查。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内容与格 式参见附录E。
生态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参见表A.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生态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
表A.1生态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
直接生态影响:临时、永久占地导致生境直接破坏或丧失:工程施工,运行导致个体直接死亡;物种迁徙(或润游)、扩散、种群交流受到阻隔;施工活动以及 乏行期嗪声、振动、灯光等对野生动物行为产生干扰:工程建设改变河流、湖泊等水体天然状态等 可接生间:水文情势 水生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地下水水位、土境理化特性变化导致动植物群落发生变化:生境面积和质量下降导致个体 死亡、种群数量下降或种群生存能力降低:资源减少及分布变化导致种群结构或种群动态发生变化:固阻隔影响造成种群间基因交流减少,导致小种群灭绝风险 增加:滞后效应(例如 积生量:落X城生境的球 现尺度上生境的多样性减少:不可逆转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持续退化等。 注4:影响程度可分为强、申、弱、无四个等级,可依据以下原则进行初步判断 强:生境受到严重破坏,水系开放连通性受到显著影响:野生动植物难以栖息繁衍(或生长紧殖),物种种类明显减少,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种群结构明显改变: 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 严重损害,生态系统稳定性难以维持:自然景观、自然遗迹受到水久性破坏:生态修复难度较大: b)中: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水系开放连通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或生长繁殖)受到一定程度干扰,物种种类减少,种群数量下降,种群 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有所下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干扰:自然景观、自然遗迹受到暂时性影响;通过采取 定措施上述不利影明可以得到减缓和控制,生态修复难度一般: 弱:生境受到暂时性破坏,水系开放连通性变化不大: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或生长紧殖)受到暂时性干扰,物种种类,种群数量、种群结构变化不大:生物多 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基本维持现状:自然景观、自然遗迹基本未受到破坏:在干扰消失后可以修复或自然恢复: d) 无:生境未受到破坏,水系开效连通性未受到影响: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或生长紧殖)未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维 持现状:自然景观、自然遗迹未受到破坏。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及结果统计
收集现有的可以反映生态现状或生态背景的资料,分为现状资料和历史资料,包括相关文字、 像等。引用资料应进行必要的现场校核
现场调查应遵循整体与重点相结 区域和关键时段的调查,并通过实地踏勘, 的准确性,以获取实际资料和数据。
3.3专家和公众咨询法
通过咨询有关专家,收集公众、社会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对项目的意见,发现现场踏勘中遗漏的相 关信息。专家和公众咨询应与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同步开展。
当资料收集、现场调查、专家和公众咨询获取的数据无法满足评价工作需要,或项目可能产生 长期累积影响时,可选用生态监测法。生态监测应根据监测因子的生态学特点和干扰活动的特 测位置和频次,有代表性地布点。生态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态监测规卖 标准分析方法;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调查,必要时需现场采样、实验室测定。
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方法。 遥感调查应辅以必要的实地调查工作。
B.6陆生、水生动植物调查方法
陆生、水生动植物野外调查所需要的仪器 具和常用的技术方法见HJ710.1~13。
B.7海洋生态调查方法
海洋生态调查方法见GB/T19485
B.8淡水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淡水渔业资源调查方法见SC/T9429。
淡水渔业资源调查方法见SC/T9429
B.9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见SC/T9402
B.10生态调查统计表格
B.10.1植物群落调查
表B.1植物群落调查结果统计
B.10.2重要物种调查
2重要野生植物调查结果统计表
表B.3重要野生动物调查结果统计表
表B.4古树名木调查结果统计表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生态现状及影响评价方法
列表清单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针对性强。 a)方法 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 点进行分析,并逐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影响。 b)应用 1)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分析; 2)进行生态保护措施的筛选; 3)进行物种或栖息地重要性或优先度比选
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变化的方向和程 度。 该方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简单明了。 图形叠置法有两种基本制作手段:指标法和3S叠图法。 a) 指标法 1)确定评价范围; 2)开展生态调查,收集评价范围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动植物等信息; 3) 识别影响并筛选评价因子,包括识别和分析主要生态问题; 4) 建立表征评价因子特性的指标体系,通过定性分析或定量方法对指标赋值或分级,依据 指标值进行区域划分; 5)将上述区划信息绘制在生态图上。 b 3S叠图法 1)选用符合要求的工作底图,底图范围应大于评价范围: 2) 在底图上描绘主要生态因子信息,如植被覆盖、动植物分布、河流水系、土地利用、生 态敏感区等; 3) 进行影响识别与筛选评价因子; 4) 运用3S技术,分析影响性质、方式和程度; 5 将影响因子图和底图叠加,得到生态影响评价图
生态机理分析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影响物种的生物学特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预测建 设项目生态影响的方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的工作步骤如下: a 调查环境背景现状,收集工程组成、建设、运行等有关资料; b 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洄游路线: 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描述其分布特点、结构特 征和演化特征; d 识别有无珍稀危物种、特有种等需要特别保护的物种; e) 预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 f)根据项目建成后的环境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或变化趋势 预测建设项目对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 评价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生物模拟试验,如环境条件、生物习性模拟试验、生物毒理 学试验、实地种植或放养试验等;或进行数学模拟,如种群增长模型的应用。 该方法需要与生物学、地理学、水文学、数学及其他多学科合作评价,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
C.4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指数法是利用同度量因素的相对值来表明因素变化状况的方法。指数法的难点在于需要建立表征生 态环境质量的标准体系并进行赋权和准确定量。综合指数法是从确定同度量因素出发,把不能直接对比 的事物变成能够同度量的方法。 a)单因子指数法 选定合适的评价标准,可进行生态因子现状或预测评价。例如,以同类型立地条件的森林植被覆盖 率为标准,可评价项目建设区的植被覆盖现状情况;以评价区现状植被盖度为标准,可评价项目建成后 植被盖度的变化率。 b)综合指数法 1)分析各生态因子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2)建立表征各生态因子特性的指标体系; 3)确定评价标准 4)建立评价函数曲线,将生态因子的现状值(开发建设活动前)与预测值(开发建设活动后) 转换为统一的无量纲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用1~0表示优劣(“1”表示最佳的、顶极的、 原始或人类干预甚少的生态状况,“0”表示最差的、极度破坏的、几乎无生物性的生态状 况),计算开发建设活动前后各因子质量的变化值: 5 根据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赋予权重; 6)将各因子的变化值综合,提出综合影响评价值
d)说明 建立评价函数曲线需要根据标准规定的指标值确定曲线的上、下限。对于大气、水环境等已有日 标准的因子,可直接采用不同级别的标准值作为上、下限;对于无明确标准的生态因子,可根折 的、评价要求和环境特点等选择相应的指标值,再确定上、下限。
类比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一般有生态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和生态 间题类比等。 a)方法 根据已有的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分析或预测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好类比对象(类比项 目)是进行类比分析或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该方法成败的关键。 类比对象的选择条件是:工程性质、工艺和规模与拟建项目基本相当,生态因子(地理、地质、气 侯、生物因素等)相似,项目建成已有一定时间,所产生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 类比对象确定后,需选择和确定类比因子及指标,并对类比对象开展调查与评价,再分析拟建项目 与类比对象的差异。根据类比对象与拟建项目的比较,做出类比分析结论, b)应用 1)进行生态影响识别(包括评价因子筛选): 2)以原始生态系统作为参照,可评价目标生态系统的质量; 3)进行生态影响的定性分析与评价; 4 进行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 5)预测生态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及其危害; 6)确定环保目标和寻求最有效、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
系统分析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 案的咨询方法。具体步骤包括:限定问题、确定目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提出备选方案和评价标准、 备选方案评估和提出最可行方案。 系统分析法因其能要善解决一些多目标动态性问题,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无其在进行区域开发 或解决优化方案选择问题时,系统分析法显示出其他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在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中使用系统分析的具体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综 合排序法、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等方法,
C.7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
式中:JPielou均匀度指数; S——调查区域内物种种类总数; P一调查区域内属于第i种的个体比例。 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相对应,计算公式为:
式中:D Simpson优势度指数; S—调查区域内物种种类总数; 调查区域内属于第种的个体比例。
C.8生态系统评价方法
P,In P)/ In s
植被覆盖度可用于定量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植被现状。 基于遥感估算植被覆盖度可根据区域特点和数据基础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植被指数法、回归模型 机器学习法等。 植被指数法主要是通过对各像元中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的分析,建立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的转换 关系。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如下:
式中:FVC 所计算像元的植被覆盖度: NDVI 所计算像元的NDVI值; NDVI, 纯植物像元的NDVI值; NDVI 完全无植被覆盖像元的NDVI值
C. 8. 2 生物量
生物量是指一定地段面积内某个时期生存着的活有机体的重量。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测定方 可采用实测与估算相结合的方法。
HIL19—2022
地上生物量估算可采用植被指数法、异速生长方程法等方法进行计算。基于植被指数的生物量纟 是通过实地测量的生物量数据和遥感植被指数建立统计模型,在遥感数据的基础上反演得到评价区 物量。
C. 8. 3 生产力
NPP(x,)= APAR(x,t) × (x,t)
PP(c,t)= APAR(x,t) × c(x,t) (C.6
式中:NPP净初级生产力; APAR植被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一光能转化率; 一时间; 空间位置。
式中:NPP一净初级生产力; APAR植被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一光能转化率; 一时间; 空间位置。
C. 8.4 生物完整性指数
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ofBioticIntegrity,IBI)已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湖泊、沼泽、海岸滩涂、水 库等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指示生物类群也由最初的鱼类扩展到底栖动物、着生藻类、维管植物、两 栖动物和鸟类等。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的工作步骤如下: a 结合工程影响特点和所在区域水生态系统特征,选择指示物种; b 根据指示物种种群特征,在指标库中确定指示物种状况参数指标; c)选择参考点(未开发建设、未受干扰的点或受干扰极小的点)和干扰点(已开发建设、受干扰 的点),采集参数指标数据,通过对参数指标值的分布范围分析、判别能力分析(敏感性分析) 和相关关系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d 确定每种参数指标值以及生物完整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参考点和干扰点的指数值; e 建立生物完整性指数的评分标准; f)评价项目建设前所在区域水生态系统状况,预测分析项目建设后水生态系统变化情况
C.8.5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陆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可参考HJ1173水库标准规范范本,根据生态系统类型选择适用指标
C.9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宏观尺度上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景 观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综合作用的结果 景观格局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直接而强烈影响,其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和破碎化。 景观变化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定性描述法、景观生态图叠置法和景观动态的定量化分析法。目 前较常用的方法是景观动态的定量化分析法,主要是对收集的景观数据进行解译或数字化处理,建立景
观类型图,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或建立动态模型对景观面积变化和景观类型转化等进行分析,揭示景 观的空间配置以及格局动态变化趋势。 景观指数是能够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定量化指标,分为三个级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应用尺度,即 块级别指数、斑块类型级别指数和景观级别指数,可根据需要选取相应的指标,采用FRAGSTATS等景 观格局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分析。涉及显著改变土地利用类型的矿山开采、大规模的农林业开发以及大中 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等可采用该方法对景观格局的现状及变化进行评价,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造成的 生境破碎化等累积生态影响也可采用该方法进行评价。常用的景观指数及其含义见表C.1。
数据标准表C.1常用的景观指数及其含义
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distributionmodels,SDMs)是基于物种分布信息和对应的环境变量数据对物 冲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的模型,产泛应用于频危物种保护、保护区规划、入侵物种控制及气候变化对生 物分布区影响预测等领域。目前已发展了多种多样的预测模型,每种模型因其原理、算法不同而各有优 势和局限,预测表现也存在差异。其中,基于最大熵理论建立的最大熵模型(maximumentropymodel MaxEnt),可以在分布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预测结果,是目前使用频率最多的物种分布模型 之一。基于MaxEnt模型开展生境评价的工作步骤如下: a)通过近年文献记录、现场调查收集物种分布点数据,并进行数据筛选;将分布点的经纬度数据 在Excel表格中汇总,统一为十进制度的格式,保存用于MaxEnt模型计算: b)选取环境变量数据以表现栖息生境的生物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植被特征和人为影响程度,在 ArcGIS软件中将环境变量统一边界和坐标系,并重采样为同一分辨率; C 使用MaxEnt软件建立物种分布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receiving 献。根据模型标准及图层栅格出现概率重分类,确定生境适宜性分级指数范围; d)将结果文件导入ArcGIS,获得物种适宜生境分布图叠加建设项目,分析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C.11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方法
....- 技术标准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