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EPI 45-2022 煤矿露天采场植被重建技术指南.pdf

  • T/CAEPI 45-2022  煤矿露天采场植被重建技术指南.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6-18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CAEPI 45-2022  煤矿露天采场植被重建技术指南

    c)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相关调查表格参见附录A中的表A.3 d)重要生物如土著、珍稀、危及特有物种的种类分布、资源量、种质资源保护情况及其完成生活 史所需的水流、水温、底质等生境因子情况等; e)主要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资源量、入侵时间、危害、防治措施及效果等; f)其他相关调查要求可参照DB11/T1721执行

    5.3土壤环境调查和分析

    装修标准规范范本5.3.1土壤环境调查应至少包括:

    a)土壤类型、质地、厚度、坡面特征、含水量、容重、酸碱度、有机质、营养元素含量和重金属含 量等; b)不同类型土壤的微生物(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种类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特别是参与营养元 素循环的固氮菌、硝化菌和氨化菌等;

    5.3.2土壤环境调查内容还可包括:

    a)土壤中的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磷酸酶等) b)微生物群落对碳、氮、磷、钾、硫等生物元素的利用和转化能力是否能够满足该类型植被对土壤 肥力的要求。

    5.4植被类型调查要求

    5.4.1植被调查应包括采坑及其周边植物的种类、密度及分布、生境条件、生态需水量等, 5.4.2可采用现场调查、路线调查和访问调查等方法,调查时应记录露天煤矿所在地周边植物的分布 先锋植物的种类、优势植物的种类、建群植物的种类等。 5.4.3植物样方调查表的内容应包括:样地的地理坐标、样方号、样方面积、群落类型、种类、海拔 坡度、坡向、调查时间,以及样方内的植物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乔木胸径、冠幅等。草本类植 物、乔木和灌木类植物样方调查表分别见附录B中的表B.1、表B.2。 5.4.4应调查露天煤矿周边地区的植物种苗供应及种子库情况

    5.5气候环境调查要求

    5.1应调查采场所在区域的气候类型,以及降水、气温、光照、积温、无霜期、风速、风向等

    查采场所在区域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和环境危害

    o.1,1 地形重望应付合8之相天安求, 同时应避开拟保留现状物,并满足蓄排水要求。 6.1.2采场边坡应沿等高线方向设置水平台阶,台阶应有2%~3%的反坡水平阶。每级边坡坡长不宜超 过10m,超过10m时,应进行分级。 6.1.3边坡及顶部应有排水及控制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排水沟断面应能及时排泄山坡洪(雨)水,并 应与生态治理排水系统相结合。 6.1.4边坡坡面应自然平顺、相对稳定,应无浮石、滚石以及松动坡体,平台阶面应平整

    2.1岩质边坡坡度宜小于60°。岩质边坡垂直高度超过12m时应分段设置台阶,每段台阶高 m~12 m 宽度宜为 4 m~8 ma

    君质边坡坡度宜小于60°。岩质边坡垂直高度超过12m时应分段设置台阶,每段台阶高度宜为 m,宽度宜为4m~8m 坡面表层的危石、浮石及杂物应清理移动至稳定坡面的低洼或平整区域。局部不稳定块体应清 用锚杆(索)或其他有效措施加固

    6m~12m,宽度宜为4m~8m

    6.3土质边坡地形技术要求

    土质边坡坡度宜小于35° 。坡度人于35 一定危险时,宜设置护坡。土质边坡垂直高度走

    6.4土石质边坡地形技术要求

    土石质边坡坡度宜小于40°。 坡度大于40°且有一定危险时,宜设置护坡。土石质边坡垂直 宽度宜为4m~8m

    6.5平台(含运输道路)地形技术要求

    6.6采场底盘地形技术要求

    6.6.1底盘应根据采坑现状,治理成一个整面或多个平台。

    6.7地形重塑水土保持技术要求

    重塑水土保持措施应按照GB50433的相关规定

    7.1.1种植土壤的相关理化技术要求,应按CJ/T340相关规定执行。

    7.1.2种植土厚度应根据选用的植物种类确定,具体按TD/T1036执行。 7.1.3种植土壤的厚度及理化指标应满足7.1.1条要求。当无法满足时,应采取客土措施。 7.1.4覆土后应有防止土壤被雨水冲刷的措施。

    7.2边坡土壤重构技术要求

    7.3平台(含运输道路)土壤重构技术要求

    平台、道路需绿化种植时,应采用整体覆土的方法,覆土厚度应根据重建植被类型确定, 015m

    7.4采场底盘士壤重构技术要求

    易底盘土壤重构的相关要求可参照7.3条执行,

    7.5.1可根据拟重建植被对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稳定性的要求接种适宜的微生物种群,接种微生物种群应 选择性引入可增强植物抗逆和抗病虫害的微生物菌剂,慎用变异性强且存在潜在危害的病原微生物。选 择和使用微生物菌剂时,应首先评估其生态与环境安全性,并满足HJ/T415的相关要求。 7.5.2添加外接菌种时应选择合适的时间以及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并根据土壤微生物分解枯枝落叶 的情况确定外接菌种的频率和用量。 7.5.3可通过评估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确定是否添加适量水溶性或缓释型营养物质元素 添加营养物质时应考虑施加时间、方法和频率等因素。 7.5.4可通过评估土壤酸碱度、重金属含量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材料对微生物 的生长环境进行修复,相关方法和材料应符合LY/T1970的规定, 7.5.5微生物群落再造后,可评估微生物群落组成能否有效提高土壤肥力,相关取样和分析方法应参考 CJ/T340的相关规定。

    8陆域植被重建技术要求

    8.1.1宜选择耐干旱、耐贫等抗逆性强的适生植物种。 8.1.2应优先选择易获取、生长迅速、易形成覆盖层、根系发达的植物。在25°以上陡坡地种植时 应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科学选择植物。 B.1.3应按照GB6141、GB6142、GB7908、GB/T18247.4、GB/T18247.7等的规定,选择相应的植物 种子

    3.1.1宜选择耐干旱、耐贫等抗逆性强的适生植物种, 8.1.2应优先选择易获取、生长迅速、易形成覆盖层、根系发达的植物。在25°以上陡 应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科学选择植物

    1.3应按照GB6141、GB6142、GB7908、GB/T18247.4、GB/T18247.7等的规定,选择相应 子

    T/CAEPI 452022

    8.1.4 应按照GB6000、LY/T1000、CJ/T24的规定,选择栽植苗木。 8.1.5 应选择与矿区处于同一气候带的植物品种,不同区域的推荐性植物种类选择参见附录C中的附 表C.1。

    8.2.1边坡植物应以藤蔓植物、须根系灌木、草本或组合种植为主,并应能尽快形成覆盖面。 3.2.2平台(含运输道路)应以灌木、草本或组合种植为主,并应尽快形成群落层次。 3.2.3采场底盘可种植乔木、灌木、藤蔓或草本,或组合种植,并应能形成多相林或稳定植物群落

    8.3.1边坡植被重建

    8.3.1.1对采场坡度不大于35°的土质、土石质稳定坡面,结合立地条件,可采用三层结构或五层结构 生态植被毯植被重建技术,

    3.1.2对采场坡度在35°~45°的土质、土石质边坡,可采用砾石、卵石或利用矿山、尾矿

    8.3.1.2对采场坡度在35°~45°的土质、土石质边坡,可采用砾石、卵石或利用矿山

    石料形成坡面防护框架。框架宜采用拱形、矩形、菱形、“人”字形,用Mio水泥砂浆浆砌片石,埋深不 小于0.08m。

    8.3.1.3在土质、土石结合的开挖和堆弃的稳定坡面,坡度在35°~45°时,可采用三维网植被重建技 术

    8.3.1.4对采场坡度小于45°的坡面及废弃土石堆积坡面,可直接采用生态植被袋植被重建技术。对更 大坡度的坡面可综合采取土工格栅、钢筋笼、铁丝网等加筋措施。 8.3.1.5对采场坡度不大于45°的土质、土石质稳定边坡,可使用带互锁结构的混凝土预制空心砖植被重 建技术,砖内应客土栽植植物。 8.3.1.6在岩质、土石混合的缺少植物生长土壤条件的边坡,坡度不大于55°时,应采用土工格室的坡 面植被重建技术。

    8.3.1.8对于各类坡度超过45°的稳定边坡,将坡面平整后,可采用喷播技术,将种子、肥料、基质、

    8.3.1.10岩面垂直绿化应满足以下要求:

    a)开采创面坡度大于75°的地段,不宜进行土方处理; b)地形、地貌较好的地段,宜作为历史遗迹保持原貌; c)地形、地貌不好的地段,可采用岩面垂直绿化技术进行植被恢复,主要包括利用微地形筑槽法

    c)地形、地貌不好的地段,可采用岩面垂直绿化技术进行植被恢复,主要包括利用微地形筑槽法、

    地形与锚杆结合法、直接打锚杆筑槽法等: d)坡度大于75°的开采创面,高度小于50m的复杂岩石坡面,可采用格构梁+生态植被袋的方法进 行植被重建。 8.3.1.11在坡度不大于25°的坡面,覆盖外运表土后,可选取该地域附近的原生植物进行栽种。 8.3.1.12 利用藤蔓植物攀爬、葡甸、垂吊的特性,可对山坡、墙面、岩石、坡面进行绿化或垂直绿化。 不同坡面朝向应选择不同光耐性植物,选择藤蔓植物时应考虑植物性状(如耐阳性、耐荫性)、攀爬方 式及高度等因素。 8.3.1.13在极端困难场地条件的坡面、崩塌地、泥石流冲积扇等区域,宜采用保育基盘植被重建技术。 8.3.1.14可将特制的草棒用螺纹钢和钢丝网按一定间距固定在坡面上,用镀锌铁丝进行斜网格拉紧: 再将草棒按一定间距排列,覆土后种植。 8.3.1.15 5通过生产线将植物种子按一定比例均匀地播撤在两层布质或纸质无纺布中间,经行缝、针刺 及胶粘等工序,可制成草包,装土,将其垒积在坡面形成草坪

    8.3.2平台(含运输道路)植被重建

    在平台挖穴栽植苗木时,密度为60~120穴/亩,每穴同时点播4~5粒种子,亦可与少量草种 物混播,所裁植的苗木应满足移裁要求

    8.3.2.2平台种植草坪或地被植物时,应满足

    a)种子材料可按照穴播、条播或撒播方式进行播种: b)营养体繁殖材料可按照穴植、条植的方式进行人工种植; c)播种后应覆土,覆土深度应符合相关设计要求, 8.3.2.3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播种后应采取有利于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的措施,温润地区则可视气候 和土壤水分状况确定。 8.3.2.4播种后应采取加盖覆盖物(如草毡、能降解无纺布)等水土保持措施,并应满足GB50433的 相关规定。

    8.3.3底盘植被重建

    8.3.3.1采场底盘种植草坪或地被植物时,种植方法及保护措施应参照8.3.2.2、8.3.2.4执

    a)乔、灌木栽植前应将场地内的渣土、树根及其他杂物清除干净; b)按照设计要求对裁植穴(槽)定点放线; c)按照直径大于土球或裸根苗根系展幅40cm~60cm挖栽植穴(槽),穴深宜为穴径的3/4~4/5, 裁植穴(槽)应垂直开挖,保证上口与下底相等

    1)应根据场地条件和乔木规格,采取三角支撑、四柱支撑、联排支撑及软牵拉等苗木固定措施。

    9.1水域环境质量要求

    9.1.1.1挺水、浮叶、漂浮植物种植区域的水体pH宜在6.0~7.5。在盐碱地区种植初期,水体含盐量 应控制在1.5%以下,植物成活后含盐量可放宽至2.0%。 9.1.1.2沉水植物水质应洁净,水体pH宜在6.0~8.0,水体的化学需氧量应控制在15mg/L以下,水 体含盐量应在1.5%以下。透明度不宜小于种植水深的1/3。 9.1.1.3氨氮含量偏高的污染水体宜种植挺水、浮叶植物及小型漂浮植物,可根据污染程度适当选择部 分大型漂浮植物。

    1.2.1挺水、浮叶植物宜选择肥沃、疏松的土壤,pH宜在6.0~7.5;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消 土厚度不应小于30 cm。

    9.1.2.2沉水植物底泥厚度应在20cm以上,质地以松软为好,肥力中等

    9.2.1.1湿生植物生长环境条件应与植被重建区域条件相似。 9.2.1.2湿生植物应具有环境净化功能、观赏价值。 9.2.1.3湿生植物应抗病虫害能力强,便于繁殖、栽培和管理。 9.2.1.4具有护坡功能的植物应有足够的覆盖度,且根系应能穿透岸坡的潜在滑动面 9.2.1.5湿生植物应根系发达,可忍受水淹或干旱的情况变化

    9.2.1.1湿生植物生长环境条件应与植被重建区域条件相似 9.2.1.2湿生植物应具有环境净化功能、观赏价值。 9.2.1.3湿生植物应抗病虫害能力强,便于繁殖、栽培和管理。 9.2.1.4具有护坡功能的植物应有足够的覆盖度,且根系应能穿透岸坡的潜在滑动面 9.2.1.5湿生植物应根系发达,可忍受水淹或于旱的情况变化

    9. 2. 2水生植物

    9.2.2.1水生植物应满足以下要求

    a)耐粗放管理,满足日常养护中删剪、清除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等养护频度低的需求; b 自然生长或通过建植密度、删剪等人工干预控制覆盖度; c)生长速度快,分生能力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性,能够适应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 d)具有净化水质功能:

    e)对本地生态环境无危害,生态安全,无侵人性: f)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g)选择的种苗应植株健壮、新芽饱满、根系完整、无病虫害、无枯枝叶。 9.2.2.2根据岸坡的水位变化情况,从水体向陆地过渡宜依次配置沉水植物带、漂浮及浮叶植物带、挺 水植物带、湿生植物带(包括湿生草本、灌木和乔木),并满足以下条件: a)沉水植物生长水体的水质应清洁,并有稳定的土壤环境,植物适宜的水深范围为30~200cm 种植区应确保每日3h以上光照; b)浮叶及漂浮植物以营养生长为主,对氮的需求量高,应选择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且 能季节性休眠的物种,浮叶植物适宜水深范围为20cm~100cm,漂浮植物通常对水深没有上限要求,种 植区域应光照充足; c)挺水植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存,且能在无土环境生长,应选择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的物种 适宜水深范围为0cm40cm,种植区域应光照充足。

    9.2.3水生根茎、球茎及种子植物应满足以下

    9.2.4适合水生的植物,可参照选择以下植

    a)常用水生植物,参见附录D; b)水生植物种苗质量等级要求,参见附录E; c)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参见附录F

    9.3水生植物群落建植

    9.3.1坡岸植物群落

    9.3.1.1应根据坡岸水位的梯度变化,构建条带式植物群落,按水位高低依次布置为乔灌草防护带、挺 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 9.3.1.2靠近陆地的区域应运用垂直混交技术构建“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群落,在林间可营造小型水 塘,形成“森林一沼泽”复合湿地系统。 9.3.1.3靠近水域地段的植被应以种植低矮湿生丛生植物的幼苗为主,种植坑深宜为15cm~25cm,坑 径宜为 30 cm~40 cm,种植密度宜为1 丛/m~3 丛/m。

    9.3.2水生植物群落

    9.3.2.1水生植物群落重建配置时,应按照水下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根生植物、挺水植物的群落 配置,水体宜具有2/3明水面,浮水、浮叶根生植物覆盖的水面面积不宜超过1/3。

    9.3.2.2小型水面植被恢复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也可适当撒播漂浮和浮叶植物的繁殖体。大型水面植被 恢复应以适量撒播沉水、漂浮和浮叶植物的繁殖体为主。 9.3.2.3常水位以下的植被应以种植高大挺水植物的幼苗或繁殖体为主,种植坑深宜为15cmcm 25cm、宽宜为3cm~5cm,种植密度宜为25株/m~30株/m。 9.3.2.4沉水植被应能形成抗逆性强的“水下森林”,为鱼类、底栖动物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空间。 9.3.2.5挺水、浮叶、沉水植物可选择容器种植、直接种植等方法。直接种植时可采用容器苗种植和扦 插种植形式。 9.3.2.6漂浮植物种植时应将种苗均匀放于水体表面,轻拿轻放,确保根系完整,叶面完好,不得将植 物体重叠、倒置。 9.3.2.7在水体富营养化、水面相对平缓的水域,可采用人工植物生态浮岛技术 9.3.3湿地植物群落。 9.3.3.1植物群落建植前,应充分调查区域的水文、地形、土壤等环境特征和现有植被状况,构建与自

    3.3.2 在湿地植被退化严重的区域,应优先引入适应性强且对未来生物群落发展具有促进作 物种。

    9.3.4.1挺水、浮叶植物种植的水温宜在15°℃以上,气温低于5C时不宜种植 9.3.4.2沉水植物播种宜在春、夏季进行,移植或扦插在生长期均可进行。 9.3.4.3漂浮植物的种植时间宜为春末至秋季。

    3.5应根据种苗规格、质量、设计要求,确定种植密度,常用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可见附录G

    9.3.5应根据种苗规格、质量、设计要求,确定种植密度,常用水生植物的种植密

    m,并采取保持水分的覆盖措施, 0.1.2应根据地形地貌及重建植被类型,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平缓地段宜采用沟灌、滴灌或喷灌 坡度较大的地段宜采用穴灌和滴灌,高低起伏的地段宜采用穴灌,条件便利的也宜采用移动式灌溉水车,

    10.2.1 新播种的场地应采取相应的覆盖措施,并及时检查和补植、补播及追肥。 0. 2. 2 新造幼林应采取围栏封育,幼林郁闭前应采取及时除草、松土、培土、摘芽等措施。 0.2.3 种植后1~2年生长期内应结合降雨或浇水情况适量追肥。 10.2.4湿地植物在初、中期应控制湿地水位,促使植物根茎向下生长。 10.2.5在植物生长期应根据需要及时刘割,并处理利用。对不耐寒植物,冬季来临前应做好防冻措

    .3.1种植前应对植物材料进 不得引入有病虫害的植物材料 0.3.2应加强日常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发生病虫害后,应及时进行治理

    10.4.1可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建后的植被情况进行监测,监测指标包括物 种丰富度、植株高度、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等。 10.4.2可对土壤微生物再造群落的组成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方法可参考CJ/T340的相关规定。 10.4.3可根据水域环境水质变化的监测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和换水措施。 10.4.4应按照GB/T51240的规定进行水土保持监测。

    10.5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

    10.5.1应对植被重建区植物的有害生物定期监测调查,发现林业有害生物或发生危害时,应及时预警并 及早防治,减少灾害损失。 10.5.2清理的外来物种应按规定消毒掩埋或送到指定地点销毁。 10.5.3监测发现植被退化或出现群落负向演替时,应积极采取更换品种、强化抚育等措施。 10.5.4水域环境发生异变或突变时,应采取应急置换和防衍生次生风险措施。 10.5.5涉及水域的植被重建区,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和围挡装置

    11.1植被重建过程评估

    11.1.1煤矿露天米场植被重建过程的评估,应至少包括: a)材料生产、运输、安装及施工、维护及回收等全生命周期效果评价; b)重建过程所引起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及碳排放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1.1.2可根据植被重建过程各环节建立碳足迹核算体系,定量分析重建过程中能源和材料消耗,识别 能耗量大的方案、阶段、材料、过程等,并提出减少能源和材料消耗和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11.1.3应分析植被重建阶段的特点,识别节能、减排、降污等方面的指标,建立节能减排核算指标体 系,评价植被建植过程的减排效果。

    11.2植被重建后评估

    图1植被重建过程评估

    11.2.1植被重建宜在2~3年后进行重建效果评估,评估指标宜包括7个类别的14个评估指标,可参见 图2。 11.2.2可根据重建植被类型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选择相应的评估指标,具体评估方法可见附录I中的表 L.1~1.2

    图2植被重建后评估指标

    T/CAEPI 452022 附录A (资料性) 露天采场相关水环境调查表 表A.1~表A.3分别给出了露天采场水系连通性调查表、底泥监测调查表、水生植物分布调查表等水环境相关调查表。 表人1水系连通性调查表

    TIGAEPIL452022

    T/CAEPI 452022

    表A.2底泥监测调查表

    表A.2底泥监测调查表

    表A.3水生植物分布调查表

    土方机械标准规范范本表A.3水生植物分布调查表

    T/CAEPI 452022

    TIGAEPL4R2024

    表B.2乔木和灌木类植物样方调查表

    表B.2乔木和灌木类植物样方调查表

    TIGAPL5202

    紧固件标准表D1常用水生精物名录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