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OE 44-2022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T/CAOE 44-2022 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指南
统筹考虑现有的业务需求,科学论证生态站功能定位,体现“一站多能”,科学设置建设内容 指标,制定针对性建设方案。生态站的建设、运行维护、人员操作、仪器使用、数据处理、信息 存等阶段,均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好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生态站的建设宜参照下述程序开展,建站流程见图1。 a)充分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结合卫星遥感、现状调查等方式,识别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分 布、面积、生态现状和生态问题,确定生态站建设的监测需求和功能定位。 b)开展现场踏勘,调查周边海域使用情况,确定生态站站址,站址选择宜结合周边现有监测机 构、设施布局情况,实现一站多能。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现状设置标准样地。 C 根据监测需求和功能定位,确定主要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d)依据实施方案开展生态站建设、试运行和验收。
图1生态站建站流程图
根据监测目的和政策要求,可在被监测的海洋生态系统区域范围内或周边别墅图纸,新建或者依托现有监测 机构建设。基地选址宜环境适宜、交通方便
.1.2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综合监测基地应具有独立安全的办公场所,具备相应的业务用房和保障用房,满足样品存放、前期 处理、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需要,如建设在海岛等偏远地区还应具备必要的生活设施。综合监测基地基 础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A执行。
实验室建设参照GB/T32146.1执行。 实验室以能承担水文、气象、水质、沉积物、生物、碳储量及所在海洋生态系统特征性指标等的分 析检测为准则,配备相应设施和仪器设备。实验室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表B.1执行,可根据未来 监测需求的变化增加相应设施和仪器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校准,所使用的仪器设 备应在检定校准周期内。
在线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可通过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等方式传输至综合监测基地。综合监测基地 应配备监测数据的接收、储存、分析、共享所需的软硬件设备。生态站宜具备高清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获 取和遥感数据定标能力。数据采集及处理设备宜按照附录C执行。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及处理参照GI 21139执行。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档案业务运行参照HY/T058执行。
能覆盖生态站监测区域内所有海洋生态系统类型。 一海洋生态系统根据空间分布,可设置多个标准程 地。标准样地中可设置样方(样带),获取各项监测数据。各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站的标准样地选择及设 置宜按照本文件第7章中对应条款执行 标准样地宜设置标识物,标注生态站名称和地理坐标等信息
海洋监测平台建设宜参照以下要求开展: a)可依托海上平台、浮标、岸基站等不同载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参照标准宜按照附录D执行 b)可搭载水文、气象、水质、生物等在线监测系统,相关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表B.3和 附录E执行 c)应为所搭裁的在线监测系统提供电力供应、数据通讯、安全防护等保障。
6.4野外监测设施设备
6.4.1非在线监测设备
包括水文、气象、水质、沉积物、生物外业采样及监测通用设备,相关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表 B.2执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根据监测内容配备特需外业采样及监测设备,相关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日 执行。调查和监测方法参照GB/T12763、GB/T14914.2和GB17378执行。
6.4.2在线监测设施设备
准祥地和海洋蓝测平台可建 水质、生物等要素的在线监测系统终端,通过有 或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至综合监测基地数据集成平台。相关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表B 根据监测区域气象要素观测需求,设置地面气象观测场所和安全设施。安全设施参照QX4手 象监测方法参照GB/T33703和GB/T35221执行
7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站建设
长期、定点、持续监测区域内海草等生物群落及其生境,掌握海草床生态系统状况、海草分布 落结构特征,揭示海草等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相互关系,明确海草 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预警生态风险,为海草床保护修复提供支撑,
7.1.2 监测设备配置
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参照T/CAOE20.6执行。海洋生态系统监测通用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 执行,海草床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E表E.1执行。监测设施设备宜满足以下全部 或部分监测指标的监测需求: a)海草群落:分布面积、种类组成、密度、盖度、株冠高度、生物量等; b)水环境:水温、水深、盐度、PH、透明度、透光率、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亚硝酸盐、硝酸盐、 铵盐、活性磷酸盐、总有机碳、活性硅酸盐、油类等; C 沉积环境:粒度、有机碳、硫化物等; d 栖息生物群落:浮游生物、大型底栖生物、附着生物、鱼卵仔鱼、游泳动物等; e 碳储量:植物有机碳、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附着生物量、调落物生物量等; ? 现场影像:照片、视频等; g)威胁因素: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7.1.3标准样地的设置
应根据海草床生态系统实际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标准样地,单个标准样地面积应不 小于0.006hm。分布面积小于100hm的海草床生态系统,至少设置1个标准样地;分布面积大于10 m但小于1000hm的海草床生态系统,至少设置2个标准样地;分布面积大于1000hm的海草床生 态系统,至少设置3个标准样地。可选择若干标准样地开展海洋监测平台、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长期、定点、持续监测区域内红树等生物群落及其生境,掌握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植被分布及其 群落结构特征,揭示红树等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相互关系,明确红树林生 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预警生态风险,为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支撑。
7.2.2监测设备配置
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参 用设施设备宜按照附录B执行, 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E表E.2执行。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宜满足以下全部 或部分监测指标的监测需求:
a)红树林群落:面积、分布、林带宽度、物种、盖度、植株密度、株高、胸径、基径、幼苗密度、 幼树密度、气生根类型、气生根密度等; b)水环境:水温、水深、盐度、pH、透明度、透光率、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亚硝酸盐、硝酸盐、 铵盐、活性磷酸盐、总有机碳、活性硅酸盐、油类等; 沉积环境:沉积物粒度、有机碳、硫化物等; d)地形地貌:高程、沉积速率等; e)栖息生物群落:鸟类、大型底栖动物、底栖藻类、附着生物、沉积物微生物类群等; 碳储量:植物有机碳、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调落物生物量等; g)现场影像:照片、视频等; h)威胁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7.2.3标准样地的设置
应根据红树林生态系统实际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标准样地,单个标准样地面 于0.01hm。分布面积小于100hm2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至少设置1块标准样地;分布面积大子 n2但小于1000hm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至少设置2块标准样地;分布面积大于1000hm2的红树 系统,至少设置3块标准样地。可选择若干标准样地开展海洋监测平台、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长期、定点、持续监测区域内盐沼植物等生物群落及其生境,掌握盐沼生态系统状况、植被分布及 其群落结构特征,揭示盐沼植物等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相互关系,明确盐 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预警生态风险,为盐沼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支撑。
7.3.2监测设备配置
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参照T/CAOE20.4执行。海洋生态系统监测通用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 执行,盐沼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E表E.3执行。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宜满足以下全 部或部分监测指标的监测需求: a)植物群落:分布面积、种类组成、密度、盖度、生物量等; 水环境:水温、水深、盐度、PH、透明度、透光率、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亚硝酸盐、硝酸盐、 铵盐、活性磷酸盐、总有机碳、活性硅酸盐、油类等; c 沉积环境:粒度、有机碳、硫化物等; 地形地貌:高程、沉积速率等; 栖息生物群落:鸟类、大型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附着生物等; 碳储量:植物有机碳、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调落物生物量等; g 现场影像:照片、视频等; h)威胁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7.3.3标准样地的设置
应根据盐沼生态系统实际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标准样地,单个标准样地面积应不小 于0.006hm。分布面积小于100hm的盐沼生态系统,至少设置1块标准样地;分布面积大于100hm 但小于1000hm的盐沼生态系统,至少设置2块标准样地;分布面积大于1000hm的盐沼生态系统 至少设置3块标准样地。可选择若干标准样地、潮沟分布区域开展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掌握珊瑚礁分布边界,珊瑚及礁栖生 落结构特征、环境状况,揭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相互
明确珊瑚礁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预警生态风险,为珊瑚礁保护修复提供支撑
7.4.2监测设备配置
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参照T/CAOE20.5执行。监测通用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执行,珊瑚礁 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E表E.4执行。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宜满足以下全部或部分 监测指标的监测需求: a)珊瑚群落:造礁石珊瑚的种类组成、活珊瑚覆盖率、珊瑚死亡率、硬珊瑚补充量、珊瑚白化与 病害情况等; 水环境:水温、水深、透明度、盐度、pH、溶解氧、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 总氮、总磷、叶绿素a、浊度等; 沉积环境:沉积物粒度、沉降速率以及各底质类型覆盖率(礁石、碎石、沙、泥覆盖率)等; d 礁栖生物群落:大型底栖动物、大型藻类、游泳动物等; 现场影像:照片、视频等; 威胁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7.4.3标准样地的设置
应根据珊瑚礁实际分布情况,选择代表性断面设置标准样地。可选择若干标准样地开展海洋监 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长期、定点、持续监测区域内牡蛎等生物群落及其生境, 掌握牡蛎礁生态系统状况、牡蛎分布 落结构特征,揭示牡蛎、礁栖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相互关系,明确 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预警生态风险,为牡蛎礁保护修复提供支撑,
7.5.2监测设备配置
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参照T/CAOE20.7执行。 海洋生态系统监测通用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B 执行,牡蛎礁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E表E.5执行。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宜满足以下 全部或部分监测指标的监测需求: a)牡蛎礁礁体:斑块面积、礁体高度等; b)牡蛎群落:物种、密度、补充量、活体壳高、干肉重、干壳重等; c)水环境:水温、盐度、pH、溶解氧、流速等; 沉积环境:底质类型等; e 礁栖生物群落:大型底栖生物、浮游植物、游泳动物、鱼卵仔鱼等; f 现场影像:照片、视频等; g) 威胁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7.5.3标准样地的设置
应根据牡蛎礁生态系统实际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标准样地,单个标准样地面积应不 小于1hm。分布面积小于100hm的牡蛎礁生态系统,至少设置1块标准样地;分布面积大于100hm 但小于1000hm的牡蛎礁生态系统,至少设置2块标准样地;分布面积大于1000hm的牡蛎礁生态系 统,至少设置3块标准样地。可选择若于标准样地开展海洋监测平台、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相互关系,明确砂质海岸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预警生态风险,为砂质海岸保 护修复提供支撑。
7.6.2监测设备配置
监测方法参照T/CAOE20.8执行 配置宜按照附录B执行,砂质 海岸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配置宜按照附录E表E.6执行。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宜满足以下全部或 部分监测指标的监测需求: a)海滩特征:岸线、地形、微地貌、沉积物粒度等; b)近岸动力环境:潮流、波浪等; 栖息生物群落:潮间带生物、后滨植被等; d)水环境:粪大肠菌群、水色、水温、盐度、透明度、pH、油类、溶解氧等; 沉积环境:粪大肠菌群、油类、有机碳、硫化物等; 威胁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7.63标准样地的设置
可根据砂质海岸生态系统实际 性断面建设在线监测系统。
7.7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站
长期、定点、持续监测区域内所涵盖的各类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境,掌握各类海洋生态 系统状况、生物群落分布及其结构特征,揭示生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相互关 系,明确各类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问题,预警生态风险,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支撑。
7.7.2监测设备配置
监测区域内 所有海洋生态系统类型的监测需求,实验室面积可适当增大。根据建站实际需求,从各类海洋生态系 生态站建设内容中选取设施设备,基础设施设备及通用仪器配置宜按照附录B执行,所涵盖的各类典 型海洋生态系统特需设施设备宜从附录E中选取,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备,避免重复建设。河口、海 湾、海岛等复合生态系统宜增加设置入海径流、水动力、地形地貌、岸滩蚀淤、生态廊道、生态压力等 监测内容。
7.7.3标准样地的设置
可根据复合生态系统所涵盖的名 按照7.1~7.6中对应条款设
7.8其他生态系统生态站
海深场、泥质海岸、珍稀海洋物种 进行。结合监测区域内海洋生态系统特征,参照T/CAOE20.3~T/CAOE20.10确定生态站的监测指标, 并据此设置标准样地,选取相应设施设备。基础设施设备及通用仪器配置宜按照附录B执行,所涵盖 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特需设施设备宜从附录E中选取,可根据实际需求添加相应设施设备,
生态站应配备海洋生物生态、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气象等专业技术人员,人员数量宜不 人,可由生态站依托单位人员兼任。技术人员应通过培训,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所需的专业基 及仪器设备操作方法,熟知相关标准规范和工作要求,经确认具备相应技术能力后上岗。临时聘 及学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
制定站分、监测消致、实验、设施地设备、 官理规定,保障生念站的正吊运行。制定安 制度,应制定极端天气条件下以及船舶碰撞、人员落水等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预案。根据生态站功 ,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和绩效考核办法
建立生态站日常运行与维护流程, 制定包 行维护与巡查、故障维修、应急事故处理、综合 地日常工作、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的管理规定。记录存档各仪器设备的检出限及量程 验、校准和维护周期。建立简易的易损设备备品备件库
生态站建设完成后,宜根据前期确定的生态站监测需求、功能定位和建设方案,开展监测业务试运 行,包括设施设备配置情况、仪器设备运行情况和数据采集及传输情况,试运行时间宜不少于6个月。 经试运行确认生态站功能正常且满足需求的,可由相关专家组成评估验收组,依照生态站建设方案,对 宗合监测基地建设、标准样地及海洋监测平台设置、野外监测设备中的在线监测设施设备布设等方面进 行验收,并形成验收报告。
表B.2生态站非在线监测设备(续)
表B.3给出了生态站在线监测设施设备。
表B.3生态站在线监测设施设备
表B.3生态站在线监测设施设备(续)
附录C (资料性) 数据采集及处理设备 表C.1给出了生态站数据采集及处理设备。
表C.1生态站数据采集及处理设备
附录D (资料性) 海洋监测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参照标准 表D.1给出了生态站海洋监测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参照标准。
附录D (资料性) 海洋监测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参照标准 表D.1给出了生态站海洋监测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参照标准。
表D.1生态站海洋监测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参照标准
附录E (资料性)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 表E.1~E.7给出了生态站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
水利标准规范范本附录E (资料性) 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 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计
表E.1海草床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
表E.2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
表E.3盐沼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
表E.4珊瑚礁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续
锅炉标准表E.5牡蛎礁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
表E.6砂质海岸生态系统监测特需设施设备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