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 1673-2014 油气管道滑坡灾害监测规范.pdf

  • Q/SY 1673-2014  油气管道滑坡灾害监测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6.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9-24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Q/SY 1673-2014  油气管道滑坡灾害监测规范

    监测内容与监测等级对应

    1.3.1.1滑坡变形监测精度,根据其变形量确定,监测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1/10。

    1.3.1.1滑坡变形监测精度有色金属标准,根据其变形量确定,监测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1/10。

    7.3.1.1滑坡变形监测精度,根据其变形量确定,监测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1

    7.3.1.2在端变变形阶段和等速变形阶段,应在技术经济许可条件下采用高精度的监测方法并延长 监测周期。 7.3.1.3在变形加剧和急剧变形阶段,应加密监测频率。 7.3.1.4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突变值应检查核对,并加强现场调查,加密观测频率。 7.3.1.5应急监测宜采用精密大地测量技术和GPS变形测量技术。

    7.3.2地表位移监测

    7.3.2.1地表位移监测的网点布设、观测方法与技术要求、监测数据处理分析等,见附录B。 7.3.2.2运营期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早期识别和稳定性观测宜采用大量程电测位移计来实现,且 宜与管道应变监测传感器同时安装,参见附录C。

    7.3.3深部位移监测

    深部位移监测点的布设、观测仪器的使用和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等,参见附录D。

    7.3.4支护结构变形监测

    3.5坡体的稳定性判识

    坡体稳定性判识方法参见附录E

    坡体稳定性判识方法参见附录E。

    7.4支护结构应力监测

    7.4.1支护结构应力监测宜针对抗滑桩、锚杆(锚索)等整体性好的支护结构进行监测。 7.4.2锚杆(锚索)应力监测应抽样进行。用作监测的每根锚杆宜布设1个至3个应力测点,长期 监测的锚杆数不应小于3根,且不少于总数的3%5%。预应力锚索监测宜采用锚索测力计。 7.4.3抗滑桩应力监测宜选取典型剖面上的抗滑桩进行。可监测抗滑桩内一根主钢筋上不同位置的 应力变化。抗滑桩应力监测宜采用钢筋计

    7.5.1.1监测截面上应变传感器宜按图1所示的方式安装。

    7.5.1.1监测截面上应变传感器宜按图1所示的方式安装

    截面上应变传感器的安装

    7.5.1.2应变监测截面应选择在应力集中的管段。 7.5.1.3应变监测截面顶部宜设置管体位移观测点。 7.5.1.4应变监测截面上应至少设置1支温度传感器。 7.5.1.5应变传感器的选型应考虑长期稳定性、准确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 7.5.1.6应变传感器应安装在管道金属表层,传感器安装的剥离强度应满足监测的要求。

    7.5.1.7安装传感器时损坏的管道防腐层应按照SY/T5918的规定修复

    7.5.2应变监测截面布设

    7.5.2.1应变监测截面应避开阴极保护测试线焊接处和管道焊口。 7.5.2.2 管道在滑坡变形区域内纵向敷设时,应变监测截面的布设应至少包含A和B两个区域,见 图2。 7.5.2.3 管道在滑坡变形区域内横向敷设时,应变监测截面的布设应至少包含A,B和C三个区域, 见图3。 7.5.2.4 当遇通过滑坡区域的管线有变壁厚的结构设计时,应在薄壁管线段增设应变监测截面

    7.5.2.1应变监测截面应避开阴极保护测试线焊接处和管道焊口。 7.5.2.2 管道在滑坡变形区域内纵向敷设时,应变监测截面的布设应至少包含A和B两个区域,见 图2。 7.5.2.3 管道在滑坡变形区域内横向敷设时,应变监测截面的布设应至少包含A,B和C三个区域, 见图3。

    7.5.2.1应变监测截面应避开阴极保护测试线焊接处和管道焊口。

    7.5.3应变传感器安装

    7.5.3.1应变传感器安装前应进行检验和测试,安装时应按照仪器出厂使用手册标明的技术要求 执行。 7.5.3.2 应变传感器安装工序包括防腐层去除、传感器黏接(焊接)、防腐层修复、传感器初始值标 定等。 7.5.3.3安装应变传感器部位的管道防腐层去除,不应造成管道金属表层出现划痕、损伤。完全清 洁后应对该处管道的壁厚进行测定。 7.5.3.4应变传感器在满足剥离强度的条件下,宜选用金属黏结剂黏接和无熔池焊接的安装工艺, 且安装的传感器应带有与外界隔离的保护装置。 7.5.3.5对安装传感器部位的防腐修复宜采用黏弹体防腐膏抹覆,加盖黏弹体胶带的补伤方式;应 在应变监测截面安装位置加装补强设施。 7.5.3.6按SY/T5918的规定,对安装后的应变监测截面进行全截面防腐检漏。 7.5.3.7安装后的应变传感器应进行初始值标定,按管道理地回填后测取3次数据的平均值计

    7.5.4管体应变数据的计算

    7.5.4.1滑坡作用下监测截面附加纵向应变

    按照图1的安装方法,监测截面圆周上任一点的纵向应变按公式(1)计算:

    7.5.4.2轴向应变和弯曲应变

    监测截面平均轴向应变按公式(2)计算:

    监测截面弯曲应变按公式(3)计算: (3) 2 式中: Ee 截面轴向应变; Eb 截面弯曲应变; Emax 截面上最大应变; Emin 截面上最小应变。

    7.5.5管道应变分析与阅值确定

    按照GB50470的要求,管道截面轴向的组合应变应不大于规定的轴向应变容许值。

    式中: 由于内压和温度变化产生的管道轴向应变; E 弹性敷设产生的弯曲应变; Emax 监测的管道拉伸应变; Emin 监测的管道压缩应变; [e.1 管道轴向容许拉伸应变:

    一管道轴向容许压缩应变。

    7.5.6管道应力分析与阈值确定

    7.5.6.1管体附加轴向应力阅值为管体安全运行的可接受上限,一旦超阅值,会造成管道安全事故 的发生。 7.5.6.2埋地管道管体轴向应力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监测前管体已有的轴向应力(至少包含温差应 力、内压产生的轴向应力和弹性敷设产生的弯曲应力);二是监测后土体移动附加给管体的轴向应力。 前者可以按照已知参数来计算(弹性敷设的弯曲应力推荐采用通过测量管道弯曲半径的方法估算)。 后者通过应变监测,将计算的管道轴向应变在弹性变形条件下按胡克定律转换为管体的轴向应力。 7.5.6.3滑坡区埋地管道轴向应力按公式(6)计算

    0.=o, +6, + 6. + 0

    式中: L 埋地管道轴向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6, 温差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内压产生的波桑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6。 外荷载产生的轴向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弹性敷设、重力或外荷载作用产生的名义弯曲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其中,按照安装和运行时的温差计算,6,按管道实际运行内压计算,6。和按实测管道变形或 变监测实测变化值计算

    中: の一埋地管道的当量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一管道的环向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5.6.5滑坡区埋地管道轴向应力阀值的确定:按照ASMEB31.8:2007中833.3条款管道强度 核的规定,埋地管道的轴向应力合计和组合当量应力不应大于管材最低屈服强度。.的90%

    因此,管道轴向应力阅值应满足该规定的要求 那么,当α>0时,管道轴向允许附加最大拉应力按公式(8)计算:

    常用管道充许附加应力國值可参照附录G

    管道轴向允许附加最大压应力按公式(9)计算

    对于明显受地下水影响的滑坡(不稳定斜坡),应至少在主滑方向上设置1个地下水观测点。

    勘察作业的,应结合勘察钻孔布设;可与深部位移监测仪器同孔安装

    7.6.3江(湖)水位监测

    8.2.1滑坡有变形迹象或管体附加应力超过充许附加应力的30%,发布蓝色预警。 8.2.2滑坡处于蠕变变形阶段或管体附加应力超过允许附加应力的60%,发布黄色预警。 8.2.3滑坡处于匀速变形阶段或管体附加应力超过允许附加应力的90%,发布红色预警, 8.2.4依据管体附加应力发布的红色预警,应充分验证所使用仪器、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结 合现场表征和前期监测数据做综合判断。 8.2.5依据滑坡变形监测发布的红色预警 应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监定

    宜提高监测的频次,加强现场的巡查。 应对周边自然地理和人为活动的变化进行详细调查,了解灾害的规模、可能诱发的成因以及对管 道的影响范围,研判灾害的发展趋势

    B. 3. 2 黄色预臀

    应提高监测频次,至少每3d一次。 进行滑坡的勘察工作。 对坡体的稳定性和对管道的危害性进行评估。 组织包括地质灾害、管道设计、风险监测等方面专家对灾害体进行综合评价。 必要时开展治理和防护工程措施,并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启动相应的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组织包括管道设计、地质灾害、风险监测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评估,依据专家意见开展应

    9数据分析及成果资料

    9.1.1监测数据的采集宜采用自动化方式并形成监测数据库,根据需要形成趋势预报模型、图形处 理和险情预警系统等。 9.1.2每次监测应作原始记录并及时进行监测数据整理。 9.1.3宜建立数据资料分析处理系统,进行平滑滤波、曲线拟合、绘制时程曲线和相关分析等数据 处理。 9.1.4资料整理中管道滑坡的命名应符合5.2的规定

    9.1.1监测数据的采集宜采用自动化方式并形成监测数据库,根据需要形成趋势预报模型、图形处 理和险情预警系统等。 9.1.2每次监测应作原始记录并及时进行监测数据整理。 9.1.3宜建立数据资料分析处理系统,进行平滑滤波、曲线拟合、绘制时程曲线和相关分析等数据 处理。 9.1.4资料整理中管道滑坡的命名应符合5.2的规定,

    监测报告应包括: 监测工作概况:应包括任务依据、时间、测网布置、监测方法、仪器设备及完成工作量。 b) 监测经过:应包括补设监测桩、复测、加测情况等。 监测网布置平面图。 位移矢量图。 e 位移或降雨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位移与降雨量相关曲线图。 位移与地下水动态相关曲线图、深部位移曲线图,比例视需要确定。 g) 应力变化曲线 h) 监测记录、气象资料、访问记录、 照片等原始资料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宜进行监测的坡体

    4.1.1在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并)突然十枯、井(钻孔)水位 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A.1.2在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 A.1.3在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 A.1.4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A.1.5坡体四周岩体(土体)出现小型塌和松弛现象。 A.1.6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A.1.7树木出现枯菱或歪斜等

    A.2.1发育有圈椅状、马蹄状地形或坡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 周围斜坡明显不协调的斜坡, A.2.2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的斜坡。 A.2.3 有明显的裂缝,裂缝在近期有加长、加宽现象的斜坡。 A.2.4 上下陡中部缓的折线山坡,山坡上部成马蹄形的环状地形,且汇水面积大。 1.2.5 上部存在洼地,下部坡脚较两侧更多地伸入河床的斜坡。 A.2.6 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或两条沟谷的源头在坡面上部转向并汇合的斜坡, 4.2.7 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的斜坡。 A.2.8 坡脚有泉水出露或泥土挤出、塌频繁的斜坡。 A.2.9 坡面树木东倒西企或坡面树木主十朝坡下弯曲的斜坡。 A.2.10 受水流冲刷、淘蚀的山区河流凹岸,黄土地区高阶地前缘斜坡。 4.2.11 坡度在20°~40°的黏性土、黄土、类黄土和各种成因的松散、松软沉积物(崩积、坡积、 洪积和人工堆积等)等斜坡,坡顶有水库、沟渠或农田灌溉等现象或坡体前缘土石松散的斜坡,

    A.2.1发育有圈椅状、马蹄状地形或坡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 周围斜坡明显不协调的斜坡。 A.2.2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的斜坡。 A.2.3 有明显的裂缝,裂缝在近期有加长、加宽现象的斜坡。 A.2.4 上下陡中部缓的折线山坡,山坡上部成马蹄形的环状地形,且汇水面积大。 1.2.5 上部存在洼地,下部坡脚较两侧更多地伸入河床的斜坡。 A.2.6 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或两条沟谷的源头在坡面上部转向并汇合的斜坡, 4.2.7 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的斜坡。 A.2.8 坡脚有泉水出露或泥土挤出、塌频繁的斜坡。 1.2.9 坡面树木东倒西企或坡面树木主十朝坡下弯曲的斜坡。 A.2.10 受水流冲刷、淘蚀的山区河流凹岸,黄土地区高阶地前缘斜坡。 A.2.11 坡度在20°~40°的黏性土、黄土、类黄土和各种成因的松散、松软沉积物(崩积、坡积 洪积和人工堆积等)等斜坡,坡顶有水库、沟渠或农田灌溉等现象或坡体前缘土石松散的斜坡

    1.3.1有在斜坡上部或坡顶堆填加载的斜坡。 .3.2周边有采石、劈山放炮或坡体附近有采矿作业的斜坡, A.3.3坡面或坡脚有人工开挖、取土作业的斜坡

    1.3.1有在斜坡上部或坡顶堆填加载的斜坡。 .3.2周边有采石、劈山放炮或坡体附近有采矿作业的斜坡, A.3.3坡面或坡脚有人工开挖、取土作业的斜坡

    .3.1有在斜坡上部或坡顶堆填加载的斜坡。

    B.1地表位移监测网点布设

    B. 1. 1监测控制网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地表位移监测技术要求

    B.1.1.1应采用经典大地测量或GPS控制测 方式布设平面控制网和垂直控制网 点的位移,因此布网的图形应与滑坡体的形状相适应。 B.1.1.3监测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选取已有的大地坐标体系,应与施工控制坐标保持一致。 B.1.1.4在整个监测控制网中, 应全少理设 个以上基准点

    B.1.2监测网点布设

    B.1.2.1在管道周边5m范围内不币设监测点。 B.1.2.2监测点位布置必须安全、可靠、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并能满足监测设计及精度要求,便 于长期监测, B.1.2.3监测点网型选择应根据滑坡体的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通视条件和实 测要求布设。监测点网型是由监测线(即监测剖面)、监测点组成,应形成点、线、面的三维立体监 测体系,以全面监测滑坡体的变形量、变形方向及其时、空动态和发展趋势,满足预报的要求。常用 监测网型有十字网型、方格网型、放射网型、任意网型、对标网型、多层网型等 B.1.2.4对于关键部位,如可能形成的滑动带、重点监测部位和可疑处以及滑坡体的裂缝处、前 缘、后缘、滑舌和地质分界等部位,应适当加密布点。 B.1.2.5在监测过程中,通过发现斜坡监测点的空间变形量差异,正确分析滑坡体的原因以及滑坡 影响范围,从而及时增设、适当调整监测部位,以确定斜坡的运动方向、滑坡性质及规模

    B.2观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B.2.1水平位移监测

    B.2.1.1根据GB50026的规定,可采用边角交会、测边交会、后方测边交会、基准线法、极坐标 方法、GPS静态相对定位法等。 B.2.1.2在选择监测方法时,可根据滑坡体本身的特征进行合理选择。当滑坡体开始处于螨变阶 段,变形量较小时,应优先考虑采用边角前方交会或后方交会;而当滑坡体处于加速阶段,变形速率 较快时,可考测边交会方法或极坐标方法。 B.2.1.3各种方法的技术要求应按DZ/T0221的规定执行。 B.2.1.4各种方法的使用和适应性见表B.1

    B.2.2垂直位移监测

    .2.2.1 .2.2.2各种方法的技术要求应按相应的规范和技术标准执行。 8.2.2.3各种方法的使用和适应性见表B.2。

    .2.2.1 .2.2.2各种方法的技术要求应按相应的规范和技术标准执行。 8.2.2.3各种方法的使用和适应性见表B.2。

    表B.1地表水平位移监测方法适应性

    表B.2地表垂直位移监测方法适应性

    B.3.1监测控制网的平差

    3.1.1首次建立的(或经检验点位稳定的)监测控制网,宜采用固定基准下的参数平差法(包 有限制条件的参数平差法)。 3.1.2对于个别点位不稳定的监测控制网,宜采用秩亏自由网平差,平差中各期资料应采用同 标系统,并选择一个适当的稳定的起算基准

    B.3.2监测控制网的稳定性检验

    B.3.3监测数据预处理

    B.3.3.1任意观测元素(如高差、方向值、偏离值、倾斜值等)在野外观测中均具有本身的观测检 核方法,如限差所规定的水准测量线路的闭合差、两次读数之差等,这部分内容应参考有关的规范要 求,在野外观测时同步检查。

    求,在野外观测时同步检查。 B.3.3.2室内检核的内容应包括: a)校核各项原始记录:检查各次变形值的计算是否有误。 b) 原始资料的统计分析:对监测网观测资料,可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检验粗差。 原始实测值的逻辑分析:通过对监测点实测值的一致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来分析原始实测值 的可靠性。 B.3.3.3对于滑坡监测而言,经常受到外界影响,其观测数据或多或少会存在奇异值,在变形数据 处理和分析前必须剔除,并利用已有的相邻测次或相邻测点的可靠资料进行插补。插补可按内在物理 联系或数学方法(线性内插、拉格朗日内插)进行插值。 B.3.3.3.1按内在物理联系进行插值: 按照物理意义,根据对已测资料的逻辑分析,找出主要原因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再利用这种关 系,将缺漏值插补出来,或者参考其他变形监测点变化情况进行插补。比如,在滑坡监测中,可以选 择和该点同一面的其他点位,若该几点地质条件基本一致,且前期变形速率基本一致,则可以参考 这段这些点位的变形速率进行插补,从而保证了数据的联系性和完整性。 B.3.3.3.2按数学方法进行插值有以下两种方法: a)线性内插法:由某两个实测值内插此两值之间的观测值时,可按公式(B.1)计算。

    B.3.3.2室内检核的内容应包括!

    式中: y—效应量; 一自变量。 在选择插补方法时,应根据滑坡体本身变形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B.3.4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B.3.4.1监测资料整理

    各期坐标及位移量成果表、位移一时间过程曲线图和位移失量图是滑坡体变形最为基本和直观的 反映,应按以下要求进行整理: a 每期的坐标成果表(水平、高程)及位移量:整理测量成果应按表B.3、表B.4规定的内 容,按照DL/T5178中相关变形量的正负号的规定,即向下滑为正,向左为正,反之为负。 可以利用EXCEL软件编制程序,计算相邻位移量、累积位移量、合位移方位角 b)绘制位移量、速率一时间过程曲线图:将观测资料按照时间顺序绘制成时间过程曲线,

    Q/SY1673—2014将其与地下水位、降雨量等相关影响因子的过程线对比,研究相互影响的关系c)合位移矢量方向图(平面、剖面):滑坡体监测点合位移矢量方向图有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起点就是该监测点的平面图位置或面图位置;矢量方向表示为滑坡体变形方向,平面图根据相邻(或累计)位移量△X,△Y的值求得方位角,剖面图根据相邻(或累计)位移量△S,△H的值求得倾伏角;矢量长度表示为变形量,平面图根据相邻(或累计)位移量△X,△Y的值求得△S,剖面图根据相邻(或累计)位移量△X,△Y,△H的值求得△S。表B.3水平变形成果表某滑坡水平变形成果表首期成果上期成果本期成果相邻位移变化量及速率累积位移变化量及速率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点名XYXXYAXAYA.S△XAYA.S变形mm/dmm/dmmmmmmmmmmmmmmmmm方向测点1测点n表B.4垂直位移变形成果表某滑坡垂直位移变形成果表首期成果上期成果本期成果相邻位移变化量及速率年月累积相邻位移变化量及速率点名年日日日ZZNAZmm/dmmm/dmmmmmm测点1....测点7B.3. 4.2监测成果分析由于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和过程非常复杂,个性特征明显,对滑坡的变形演化阶段,一方面应掌握滑坡的时间演化规律,根据变形一时间监测曲线从时间的角度判断滑坡所处的演化阶段;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对滑坡宏观变形破坏迹象,尤其是地表裂缝的特性以及滑坡体不同部位的监测成果的分析,从空间的角度判断斜坡所处的变形发展阶段。然后,将从两个不同角度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宏观上综合确定斜坡所处的变形演化阶段。a)时间效应分析:滑坡从时间演化的角度来看一般要经历蠕动变形、等速变形、加速变形、临滑四个基本变形阶段(见图B.1)。位移量、速率、加速度与时间曲线较好地反映了滑坡体变形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分析:滑动发生变形过程中,会形成滑坡各个部位的构造形迹。应通过对滑坡构造形迹的展布规律和特征采用宏观调查法(见表B.5)以及监测的监测点位移量空间差异性进行空间效应分析。空间效应主要基于合位移矢量方向图和裂缝分布图的基础进行分析。16

    斜坡变形演化阶段示意

    表B.5滑坡宏观调查法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大量程电测位移计

    大量程电测位移计由精密电位计传感器、自伸缩式恒力传动机构和塑包不锈钢拉绳组成, 图C.1

    大量程电测位移计由精密电位计传感器、自伸缩式恒力传动机构和塑包不锈钢拉绳组成, C.1。

    传感器一端固定在管道上,另一端(传感器主体)则固定在滑坡体地表,中间通过不锈钢拉绳 伸缩式恒力传动机构连接。当地表位移后,通过不锈钢拉绳传递,传感器将位移的变化转变为电 变化,再通过采集设备读取其变化量。

    C.3 安装的基本要求

    图C.1大量程电测位移计原理图

    C.3.1大量程电测位移计宜与应变监测同时安装,位移计在管道上的固定端应选在应变监测截面安 装位置。 C.3.2大量程电测位移计在地表应固定在坡体可能滑动方向、管道固定端的下方。

    D.1深部位移监测点的布设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深部位移监测技术要求

    D.1.2深部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坡体的主滑轴线上,并可对坡体上局部滑动和可能具有的多层滑动 面进行观测, D.1.3深部位移监测钻孔应穿过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的基岩面以下不小于2m。

    D.2.1推荐采用固定式钻孔倾斜仪或多点位移计测量岩土的深部位移。 D.2.2钻孔倾斜仪最大深度不宜超过90m,对100m以上的高边坡,可用多级测斜孔组合的方法进 行监测,由于测斜仪在滑面处量程有限,不宜用于滑动量大的滑坡。 D.2.3多点位移计应参照地勘资料设定孔深、位移点数和位移点位置,

    D.3固定式测斜仪技术要求

    D.3.1钻孔与安装应与仪器出厂使用手册标明的技术要求相同。 D.3.2测斜仪安装前应测定钻孔或测斜管的垂直度,不得超出传感器满量程的30%。对测斜管导向 槽应做好永久标记以确定倾斜变形的正方向。 D.3.3依照安装次序将测斜仪传感器按同一方向和接杆(管)连接,调整校直后固定可靠。测试各 传感器的正反向是否与厂商标注的方向一致,同时注意观察读数的稳定性。 D.3.4把连接好的传感器放人测斜管,并使其正方向对准测斜管的正方向导槽。下放时使用接在系 流底部的钢缆绳,安装过程中钢缆绳须固定在防绞棒上以免与电缆缠绕。当将第二组轮放入测斜管 时,由于杆系中备有万向节,故应注意校直后再继续导入。 D.3.5安装完成后必须进行测斜仪的初始值标定后再回填灌浆。初始值可按现场需要进行设定和 调整。

    排水标准规范范本D.4多点位移计技术要求

    ).4.1钻孔与安装应与仪器出厂使用手册标明的技术要求相同。 D.4.2安装埋设前应将所有仪器进行建档,每套多点位移计要有一个组号,每组中每支位移传感器 要有一个点号。记录各点传感器的出厂编号,以及连接测杆的长度。 D.4.3组装时从锚头一端开始,将第一节测杆旋上锚头并带胶拧紧,测杆的另一头用测杆接头连接 下一节测杆并带胶紧。当第一节和第二节测杆连接好后穿人第一节护管,护管一头与密封头连接 胶粘),另一头用护管接头连接(胶粘)下一节护管,然后依次连接测杆和护管直到规定的长度 为止。 D.4.4当最深测点的测杆和护管连接超过第二深测点位置时,按以上方法连接第二深测点的测杆及

    锚头和护管及密封头,依次类推完成剩余测点的组装。 D.4.5安装时应每隔约2m左右距离,将测杆护管(包括排气管)等排列整齐,用自锁扎带捆扎在 一起。 D.4.6当测杆和护管安装完成后安装传感器,先将测杆护管(PVC管)分别插在传感器护管(不锈 钢管)内,将传感器与测杆连接拧紧,再将传感器护管连接到基座上。 D.4.7安装完成后必须进行各传感器的初始值标定后再回填灌浆。初始值可按现场需要进行设定和 调整。 D.4.8土质斜坡宜采用膨胀土灌浆,岩质坡体宜采用水泥沙浆灌浆

    市政定额、预算D.5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D.5.1定期测量位移计的数值,计算观测孔内不同深度土体的位移量。 D.5.2累计位移一深度曲线,即绘制累计位移随深度的变化,对边(滑)坡体的形态特征做出初步 判断。 D.5.3相对位移一深度曲线,即绘制相对位移随深度的变化,分析位移是急剧变化还是缓慢变化。 D.5.4位移一时间曲线,即位移过程曲线,分析位移是持续增长、呈起伏变化或趋于稳定。 D.5.5 位移方向一深度曲线,即绘制每一计算点的位移方向变化。 D.5.6 根据位移量的变化分析判断滑动带(面)的层位、滑坡体滑动厚度,分析不同深度的变形 特征。

    日D.1深部位移曲线基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