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004-2018 电力企业管理体系整合导则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厂日的、对家和适用范围不同: 1)质量管理体系针对产品质量进行过程控制,满足顾客要求并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 2)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实现环境保护,体现社会责任;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使企业能够提供安全与健康的工作场所,消除危险源并降低职业健 康和安全风险(包括系统性缺陷),维护并改善企业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绩效: 4)能源管理体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b)过程控制的切入点不同: 1)质量管理体系从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切入,将管理体系分为体系策划、资源职责管理、产品 实现、测量分析和持续改进,进行过程控制; 2)环境管理体系从环境因素识别和分析切入,提高环境绩效,进行风险控制;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从危险源辨识切入,对风险的可接受程度进行评价,制定管理方案 并进行控制: 4)能源管理体系从能源使用、能源消耗的识别和分析切入,进行过程管控,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实现能源目标。 c)根据不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具体内容上存在的差异
4.5管理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融合
4.5.1企业标雅体系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基础,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应符合DL/T485的要求, 并根据企业特点满足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 4.5.2企业整合两个及以上管理体系,应将通用要求合并,特定要求保留,减少文件化信息的重复编 制并提高实施效率。以四个管理体系整合为例: a)对四个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如成文信息的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合规性评价、监视和 测量、纠正与预防措施、改进等,可编制共用的管理标准,纳入企业标准体系; b)对四个管理体系的特定要求,如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能源评审、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应急准备与响应等,可独立编制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或作业指导书,纳入企业标准体系,也可 直接将原管理体系的文件纳入企业标准体系。 4.5.3企业管理体系整合后,一套企业标准可同时满足多个管理体系的要求,兼顾各管理体系的差异 和个性。
路桥图纸5管理体系整合框架模式
5.1.1理解组织及其环
DL/T1004—2018
。企业环境可在企业战略发展报告、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年度经营分析报告中体现。外部和内部因 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a)外部因素: 1)国际、国内、地区或当地社会和文化、政治、法律、法规、金融、技术、经济、自然环境 和竞争环境; 2)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和变化趋势: 3)与外部相关方的诉求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4)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5)主管或监管部门的要求。 b)内部因素: 1)采用的标准、指南、模型; 2)组织架构; 3)决策形成; 4)企业文化: 5)体系之间的关键接口,引起的潜在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流程; 6)与内部相关方间诉求和价值观的关系,如员工利益; 7)能力、资源、技能和知识管理,如资金、时间、人力、过程、技术和系统; 8)信息化。
企业应识别、确定影响企业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并定期监视和评审。 a)与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1)政府; 2)社会团体; 3)投资人; 4)客户; 5)合作伙伴,包括利益相关方; 6)员工。 b)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1)顾客期望: 2)社会责任; 3)员工利益。
5.1.3确定整合管理体系的边界与范围
5.1.3.1企业应确定整合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确定其范围: a)5.1.1中提及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b)5.1.2中提及的相关方需求和期望; c)企业产品和服务实现的过程、风险和活动。 5.1.3.2本标准适用于设计、施工、发电、电网等各类型企业的过程、活动、场所及人员,一般应包括 但不限于)以下活动: a)质量管理过程、产品和服务; b)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并改进其绩效的活动;
)能够控制或能 影响的环境因素有关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d)对能源绩效有影响的活动
5.1.4确定整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5.1.4.1企业应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整合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 相互作用。 企业应确定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企业的应用,且应: a)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 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c)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资源、分配过程的职责和权限; d)按照5.1的要求应对风险和机遇; e)评价和改进过程,实施所需的变更。 5.1.4.2企业应保持成文信息支持过程运行,保留成文信息以确保其过程按策划进行
5.3.1制定整合管理体系方针
制定、实施和保持整合管理体系方针,最高管理者应: a)在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SWOT)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整合管理体系方针; b)确保方针体现企业的宗旨、经营理念、环境意识、安全保障、职业健康和社会责任,并支持其 战略方向; c)为制定整合管理体系目标提供框架; d)满足适用要求的承诺和合规义务; e)持续改进整合管理体系的承诺。
5.3.2沟通整合管理体系方针
整合管理体系方针应: a)作为形成文件的信息,并可获取; b)在企业内得到沟通、理解、应用和评审; c)适宜时,可向有关相关方提供。
5.4.1企业应完善组织治理机制,宜明确 Fo正业H 采用清单或图表形式,列出相关管理体系的要求、责任部门、成文信息等。 5.4.2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企业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得到分配、沟通和理解,以: a)确保整合管理体系要求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b)确定管理体系整合所需的过程,融入企业的业务过程;
a)确保整合管理体系要求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b)确定管理体系整合所需的过程,融入企业的业务过程; c)确保建立和实施整合管理体系达到预期的结果; d)报告管理体系的绩效以及改进机会,特别是向最高管理者报告; e)确保在策划和实施管理体系变更时保持其完整性。
5.5.1.1企业根据4.5.2的要求进行整合管理体系策划,应考虑:
0.5.1.1 a)合规义务和相关方要求。 b)按5.1.1、5.1.2提及的因素和要求,识别、确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确保: 1)整合管理体系能获得预期结果; 2)增强有利影响; 3)预防或减少不利影响; 4)应对风险和机遇,制定措施; 5)评价措施的有效性; 6)实现改进。 c) 目标、方法、时间、人员、资源等。 5.5.1.2 企业风险和机遇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评估管理体系并形成成文信息。 5.5.1.3整合管理体系的成文信息,予以保留或公布。
合管理体系目标应: a)与整合管理体系方针保持一致; b)与企业所识别出的风险和机遇,以及为达到整合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所必需的绩效指标相关联; c)体现对顾客满意、环境保护、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节能降耗和合规义务的承诺; d)具体的、可测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基于时间的原则(SMART原则); e)可沟通的; f)引入新管理体系要求时,评审其可行性和兼容性; g)适当时,进行调整、更新:
h)持续改进。 5.5.2.2当策划实现整合管理体系目标时,企业应确定: a)需要做什么; b)需要什么样的资源; c)谁负责; d)何时完成; e)如何评价结果
h)持续改进。 5.5.2.2当策划实现整合管理体系目标时,企业应确定: a)需要做什么; b)需要什么样的资源; c)谁负责; d)何时完成; e)如何评价结果
5.5.3因素识别与评价
因素识别与评价,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a)识别影响产品和服务的风险和机遇,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应对方法。 b)对所有的工作场所、设施和相关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确定重大危险源并评价其风险程度,制 定风险控制措施,设计运行控制标准和应急预案。 c)识别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及其造成的环境影响,制定相应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编制必要的环境运行控制标准和应急预案。 d)识别能源种类和来源,对生产过程和相关活动中的用能状况进行排查和分析,评价过去和现在 的能源使用情况和能源消耗水平;确定与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设施、设备、系统、过程的能源 绩效现状,评估未来的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
企业应: a)确定并获取与其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管理的合规义务: b)确定如何将这些合规义务应用于企业; c)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加以考虑; d)建立并保持合规义务的成文信息
当企业需要对整合管理体系进行变更时,应考虑: a)变更的目的及其潜在后果; b)整合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c)资源的可获得性; d)职责或权限的分配
5.6.1.1 企业应确定并提供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整合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包括 a) 人力资源; b) 基础设施; c) 财务资源; d)技术资源; e) 信息和知识资源。 5.6.1.2 企业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整合管理体系时应考虑
a)人力资源; b)基础设施; c)财务资源; d)技术资源; e)信息和知识资源。
a)现有内部资源的能力和约束; b)需要从外部供方获得的资源。 5.6.1.31 企业应确定并配备所需的人员以有效实施管理体系。 5.6.1.4企业应确定、提供并维护所需的基础设施,确保运行过程,并获得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5.6.1.5企业应确定、提供并维护所需的环境,确保运行过程,并获得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5.6.1.6当利用监视和测量资源来验证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要求时,企业应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以 确保结果有效和可靠。监视和测量资源符合GB/T19001—20167.1.5的要求。 5.6.17企业应确定必要的知识,确保运行过程,并获得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a) 确定其控制范围内的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这些人员从事的工作影响整合管理体系绩效和有效 性的程度。 b)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和工作经历进行能力评价,确保这些人员具备所需的能力。 c)适用时,采取措施获得所需的能力,并评价措施的有效性,措施包括: 1)继续教育; 2)辅导或重新分配工作; 3)聘用或雇佣具备能力的人员等。 d)保留适当成文信息,作为人员能力的证据。
企业应确保其控制范围内的相关工作人员知晓 a)整合管理体系方针; b)相关的整合管理体系目标; c)对整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改进整合管理体系绩效的益处; d)不符合整合管理体系要求的后果
a)沟通什么; b)何时沟通; c)与谁沟通; d)如何沟通; e)由谁负责。 5.6.4.2 企业应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安排: a) 在企业内部不同层次和职能进行内部沟通: b) 接收、记录和回应来自利益相关方的相关沟通。 5.6.4.3 企业信息的内部和外部交流,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明确信息交流所需的过程; b) 按照合规义务,明确内容、时机、对象、方式; c)确保交流的信息与管理体系形成的信息一致,并真实可信; d)适当时,保留成文信息作为信息交流的证据。 5.6.4.4企业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
a)员工参与协商过程; b)与合同方的协商,包括确保
5.6.5.1整合管理体系成文信息应符合如下要求:
5.7.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为满足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要求,并实施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企业应通过以下措施对所 进行策划、实施和控制: a)确定产品和服务以及整合管理体系的要求:
b)建立整合管理体系所需过程的运行准则,推荐以标准的形式存在,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质 量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能源管理等体系所需的运行策划和控制的准则; c) 按照运行准则实施过程控制 d)确定达成整合管理体系符合性所需的适宜、充分的资源; e) 保持必要的成文信息,以证明过程已按策划得到实施; f)整合管理体系运行控制还应包括外部供方,将承包商作为企业常规资源纳入,进行控制。
5.7.2产品和服务的要
5.7.2.1顾客沟通
企业应建立与顾客和相关方的沟通渠道,并建立顾客和相关方反馈信息档案。沟通的内容应包括: a)提供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信息; b)处理问询、合同或订单,包括更改; c)获取有关产品和服务的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投诉; d)处置或控制顾客财产; e)关系重大时,制定应急措施的特定要求。
5.7.2.2产品和服务要求的确定
在确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时,企业应确保: a)产品和服务的要求的规定,包括: 1)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2)安健环、节能要求; 3)企业认为的必要要求。 b)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所声明的要求。
5.7.2.3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评审
评审应在企业做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承诺之前进行,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 寺,评审结果和实施措施应传达到相关人员。评审的内容如下: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企业规定的要求; d)适用于产品和服务的法律法规要求; e)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要求。
5.7.2.4产品和服务要求的更改
若产品和服务要求发生更改,企业应确保相关的成文信息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 的要求。
5.7.3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开发
5.7.3.1企业应建立、实施并保持适当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以确保设计和开发的各阶段均受控。 5.7.3.2设计和开发的策划应形成文件,并满足:
适当时,应考虑环境管理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DL/T:10042018
一适当时,应考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能源绩效改进的机会和运行控制。 5.7.3.3企业应针对所设计和开发输入的具体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确定必需的要求。企业应考虑: a)功能和性能要求; b)来源于以前类似设计和开发活动的信息; c)法律法规要求; d)企业承诺实施的标准或行业规范; e)由产品和服务性质所导致的潜在的失效后果。 针对设计和开发的目的,输入应是充分和适宜的,且应完整、清楚。 相互矛盾的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得到解决。 企业应保留有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成文信息。 5.7.3.4企业应对设计和开发过程进行控制,以确保: a)规定拟获得的结果 b)实施评审活动,以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c)实施验证活动,以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 d)实施确认活动,以确保形成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预期用途; e)针对评审、验证和确认过程中确定的问题采取必要措施; f)保留这些活动的成文信息。 注:设计和开发的评审、验证和确认具有不同目的。根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具体情况,可单独或以任意组合的 方式进行。 5.7.3.5企业应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 a)满足输入的要求; b)满足后续产品和服务提供过程的需要; c)包括或引用监视和测量的要求,适当时,包括接收准则; d)规定产品和服务特性,这些特性对于预期的风险、产品安全和产品正常提供是必需的。 企业应保留有关设计和开发输出的成文信息。 5.7.3.6设计和开发变更,包括: a)企业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 b)应对设计更改进行适当的评审、验证和确认,内容包括已更改的部分和受关联影响的部分,并 在实施更改前获批准; c)更改以文件的方式通知到各相关方,撤回并清楚标识受更改影响的文件
5.7.3.4企业应对设计和开发过程进行控制,
5.7.3.6设计和开发变更,包括:
5.7.4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在下列情况下,企业应确定对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实施的控制: a)符合GB/T19001—20168.4.1的要求; b)对外包过程进行控制,以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c)在进入工作场所之前,确定、评估与消除例如产品、危险材料或物质、原材料、设备或服务有 关的潜在危险源并降低职业健康与安全风险; d)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适当时,确定产品和服务采购的环境要求,以及对能源使用、能源消耗 和能源效率的影响: e)与外部供方(包括合同方)沟通企业的相关环境要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协商与沟通的
要求,以及对能源绩效的评价; f)考虑提供与其产品和服务的运输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相关的潜在重大环 境影响的信息需求
5.7.4.2控制类型和程度
企业应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不会对企业 生不利影响。企业应: a)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保持在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之中: b)规定对外部供方的控制及输出结果的控制; c)考虑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对企业稳定地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 的潜在影响,以及由外部供方实施控制的有效性; d)确定必要的验证或其他活动,以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满足要求。
5.7.4.3提供给外部供方的信息
企业应确保在与外部供方沟通之前所确定的要求是充分和适宜的。企业应与外部供方沟通以下要求: a)需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 b)对产品和服务及其放行的批准,对方法、过程和设备的批准; c)人员资格、能力; d)企业对外部供方绩效的控制和监视; e)企业或其顾客拟在外部供方现场实施的验证或确认活动。
5.7.5生产和服务的提供
企业应结合产品和服务的性质, 识别开确定广 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控制条件,对生产过程 理、职业健康安全、关键工序、节能减排、防护与标识等实施全过程控制。
5.7.5.2电力设计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电力设计企业应确保勘测、咨询、设计、技术经济、设计服务等主要过程受控,受控条件一股应 包括(但不限于): a)确定勘测设计(包括咨询)应遵循的技术标准、设计深度,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性能指标、安全 功效等; b)确定勘测设计过程控制的各类管理标准、岗位标准; c)必要的监视测量资源,如测量仪器、试验仪器; d)对勘测设计成品进行校审,对设计服务过程进行评价,以验证其符合性; e)提供勘测设备、设计软件、办公设施等基础设施和环境; f) 确定勘测、设计、校核、审核、批准等各级人员的资格要求,并确保配备相应的人员; g) 对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勘测过程或需要采用特殊的检验/验证方法的其他过 程,在勘测大纲中应进行有效确认与安排; h)采取措施防止人为错误
电力施工企业产品和服务
控,受控条件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a)确定施工安装过程应遵循的技术标准、验收规范; b)确定施工安装过程控制的管理标准、岗位标准; c)配备必要的监视测量资源,包括测量仪器、测试仪表、现场试验及实验室,并定期对其进行鉴 定或校验: d)对各过程实施检验验收,以验证产品和过程的符合性; e)提供施工机械、特种设备、办公设施等基础设施和环境; f)确定电工、焊接、起重机械、压力容器、钢筋机械等特殊作业岗位的人员资格,并确保配备满 足资格的人员; g)对焊接、大体积混凝土浇灌、地基处理等不能由后续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特殊过程,应进行 专项确认,制定专项作业指导书,识别确定相关人员的资格和能力; h)采取措施防止人为错误; i)从生命周期的观点出发,考虑自身可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j)控制施工过程与场所的安全风险。
控,受控条件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a)确定施工安装过程应遵循的技术标准、验收规范; b)确定施工安装过程控制的管理标准、岗位标准; c)配备必要的监视测量资源,包括测量仪器、测试仪表、现场试验及实验室,并定期对其进行鉴 定或校验: d)对各过程实施检验验收,以验证产品和过程的符合性; e)提供施工机械、特种设备、办公设施等基础设施和环境; f)确定电工、焊接、起重机械、压力容器、钢筋机械等特殊作业岗位的人员资格,并确保配备满 足资格的人员; g)对焊接、大体积混凝土浇灌、地基处理等不能由后续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特殊过程,应进行 专项确认,制定专项作业指导书,识别确定相关人员的资格和能力; h)采取措施防止人为错误; i)从生命周期的观点出发,考虑自身可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j)控制施工过程与场所的安全风险。
5.7.5.4发电企业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a)建立、实施并保持运行管理准则,针对过程要求编制(修订)运行操作规范、应急预案、作业 指导书等,形成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岗位标准,对发电运行的过程进行控制: b)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对电能质量(电压、频率)或热能质量(温度、压力)及有功无功负荷 等进行监视和测量; c)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持适宜的环境; d)运行值班人员除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须经岗位技能培训并考试合格方能上岗; e)对生产中出现的不合格,及时进行处置,采取纠正措施; f)对生产过程中的事件和重要参数进行记录并保存,确保其可追溯性; g)对设备设施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发电设备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5.7.5.5供电企业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供电企业应确保其运行、检修、测量、检验和试验管理、设备设施管理、营销服务等主要环节受 控,受控条件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a)确定电网运行和维护所需的技术标准,如电力调度、电网运行与监控、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 等技术标准; b)确定运行、检修、营销服务等过程所需的管理标准和岗位标准; c)配备必要的监视测量资源; d)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持适宜的环境; e)配备胜任的人员; f)采取措施防止人为错误。
5.7.5.6标识与防护
为满足产品和服务状态识别和必要的可追溯性要求,企业应对产品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各阶段产 活成品与半成品)和服务进行标识与防护,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a)对各类过程管控记录(包括图纸、纪要、试验结果等)编号标识,作为产品状态记录; b)对各类过程管控输出的成文信息进行签署,作为产品和服务验证的记录:
DL/T10042018
c)对试验检验的样本或试样进 d)对各生产场所、活动的特征进行安全标识; e)对外部采购的物资、设备进行防护与标识,以防止丢失、损坏和变质 f)对发电生产流程、场所、设备设施、工器具、物资以及安健环等方面规范标识。
5.7.5.7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
企业应爱护在其控制下或其使用的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还应: a)对企业使用的或构成产品和服务一部分的顾客和外部供方财产,企业应予以识别、验证、保护 和防护; b)若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情况,企业应向顾客或外部供方报告, 并保留所发生情况的成文信息; C)符合相关管理体系的特定要求。
5.7.5.8交付后的活动
电力企业应根据产品和服务的特性,考虑到法律法规、产品和服务潜在的不良因素、产品使用和 预期寿命,以及顾客的反馈和要求,交付后的活动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a)回复顾客的咨询与询问; b)设计交底与设计服务; c)设备、材料保修或技术支持; d)生产运行培训; 及时处理客户反馈。
5.7.5.9更改控制
企业应对生产或服务提供的更改进行必要的评审和控制,以确保持续地符合要求。 企业应保留成文信息,包括有关更改评审的结果、授权进行更改的人员以及根据评审所采取的 青施。
5.7.6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5.7.6.1企业应根据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在适当的控制阶段,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验证,确保产品和服务 的要求得到满足后,向顾客放行产品、交付服务。 5.7.6.2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批准或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在未圆满完成策划安排之前,不应向顾 客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5.7.6.3企业应保留有关产品和服务放行的成文信息。成文信息应包括: a)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 可泊潮到授拉动行人品的信自
5.7.7应急准备和响应
: a)通过策划的措施做好响应紧急情况的准备,以预防或减轻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b)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做出响应; c)根据紧急情况和潜在影响的程度,采取相适应的措施预防或减轻紧急情况带来的后果; d)必要时,应定期演练上述应急预案、处置方案或业务连续性控制方案;
e)定期评审这些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案,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及演练后,应对其完善或 修订; f)适宜时,向相关方(包括在企业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提供应急准备和响应相关的信息和培训; g)保持必要的文件化信息,以确保过程按策划予以实施, .7.7.2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 a)重大安健环因素、主要能源使用的基本情况; b)可能产生的人身伤害、设备损失及环境影响; c)应急处理人员及其职责; d)应急措施; e)应急报告程序及通信方式; f)紧急安全疏散措施; g)现场医疗救护; h)物资准备及检查周期。 .7.7.3紧急情况发生后,企业应: a)在做好信息报告的同时,按专项预案的应急响应程序原则处置,按对应的现场处置方案处置和 启动应急救援工作,并控制事态的扩大: b)应急处置结束后,应向有关部门上报突发事件报告,造成事故的,在事故结束后按事故类别 上报; c)策划应急响应时,应充分考虑相关方的需求,包括应急服务机构、涉及的相邻企业或居民
e)定期评审这些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案,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及演练后,应对其完善或 修订; f)适宜时,向相关方(包括在企业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提供应急准备和响应相关的信息和培训; g)1 保持必要的文件化信息,以确保过程按策划予以实施 5.7.7.2 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 a)重大安健环因素、主要能源使用的基本情况; b)可能产生的人身伤害、设备损失及环境影响; c)应急处理人员及其职责; d)应急措施; e)应急报告程序及通信方式; f)紧急安全疏散措施; g)现场医疗救护; h)物资准备及检查周期。 5.7.7.3 紧急情况发生后,企业应: a) 在做好信息报告的同时,按专项预案的应急响应程序原则处置,按对应的现场处置方案处置和 启动应急救援工作,并控制事态的扩大: b)应急处置结束后,应向有关部门上报突发事件报告,造成事故的,在事故结束后按事故类别 上报; C)策划应急响应时,应充分者虑相关方的需求,包括应急服机构、涉及的相邻企业或居民
5.7.8不合格输出的控制
5.7.8.1企业应确保对不合格要求的输出进行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5.7.8.2企业应根据不合格的性质及其对产品和服务的影响采取适当措施。这也适用于在产品交付之后 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以及在服务提供期间或之后发现的不合格服务。 5.7.8.3适用时,企业应通过下列一种或几种途径处置不合格输出 a)纠正; b)隔离、限制、退货或暂停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c)告知顾客; d)获得让步接收的授权。 对不合格输出进行纠正之后应验证其是否符合要求。 5.7.8.4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其原因,并采取措施以避免其再度发生。 5.7.8.5企业应保留成文信息,作为不合格、事件控制和处置的证据。
5.8.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为确保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对其整合管理体系的绩效进行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企业应对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活动进行策划,应确定: a)监视和测量的对象; b)监视和测量的时间; c)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DL/T10042018
d)分析和评价监测、测量结果的时机。
5.8.1.2 监视、测量
5.8.1.2.1企业应对以下影响整合管理体系绩效的关键因素和关键过程进行监礼
a)法律法规遵守情况; b)组织战略实施、方针承诺情况; c)目标与指标的实现程度; d)产品和服务质量; e)整合管理体系的过程控制; f)相关方满意情况; g)事故、事件的响应与报告。 5.8.1.2.2 企业通常可采用以下方式对整合管理体系或独立管理体系的过程、绩效进行监视、测量: a) 例行的、常规的监督检查,如日常安全、质量、环境检查; b) 专项监督检查,如节假日安全检查、冬季安全检查、质量专项检查、环境专项检查等; 能源消耗量的监测与计量,如单位时间内的煤耗量,单位时间内燃气、蒸汽、水、电、油等的 消耗量; d)有关运行参数的监视与计量,如压力、流量、温度、相对湿度、洁净度、千米数等运行参数; e) 绩效目标监视测量,如召开生产调度会、工程协调会、年终工作会、绩效考核等; f) 客户满意度监视测量,如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用户意见调查、顾客座谈等; g) 员工满意度监视测量,如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员工座谈、员工意见信箱等; h)2 外部供方绩效监视测量,包括资质、业绩、经营状况、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 i) 风险与机遇监视测量,如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专项风险检查与评价等。 5.8.1.2.3对于整合管理体系,企业宜进行综合的监视、测量策划与实施,也可对相应的管理体系要求 单独进行。但不论何种方式,监视、测量结果可用于确定: a)管理绩效提升的根本原因; b) 改进的优先次序和创新机会; c)各类资源使用的重点; d)企业应保留监视和测量的相关记录。
5.8.13分析与评价
5.8.1.3.1企业应对监视、测量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包括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因果分析等, 找出整合管理体系运行数据和信息内在的关联关系,以评价: a)目标与计划达成情况; b)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 c)相关方的满意程度; d)整合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 e) 针对风险和机遇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f) 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挑战的应对能力。 5.8.1.3.2绩效评价的输入,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a) 监视、测量数据和信息的分析结果; b) 战略与目标实施计划; c)内外部环境变化; d)识别的风险与机遇;
5.8.1.3.1企业应对监视、测量获得的数据利 感进行 找出整合管理体系运行数据和信息内在的关联关系,以 a)目标与计划达成情况; b)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 c)相关方的满意程度; d)整合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 e) 针对风险和机遇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f) 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挑战的应对能力。 5.8.1.3.2绩效评价的输入,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a) 监视、测量数据和信息的分析结果; b) 战略与目标实施计划; c)[ 内外部环境变化; d)识别的风险与机遇:
DL/T10042018
e)相关方信息; f)整合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 g)整合管理体系运行过程数据及其趋势。 .8.1.3.3绩效评价的输出,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a)例行检查、专项检查分析报告; b)质量分析报告、能源利用分析报告; c)绩效考核报告; d)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满意度分析报告、员工满意度分析报告; e)外部供方绩效评价分析报告; f)内外部环境变化分析报告、相关方需求变化分析报告; g)风险与内控管理评价报告。 必要时,应建立信息交流过程档案标准,就有关整体绩效和整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信息进行内部和外部 交流。
5.8.1.4合规性评价
企业开展合规性评价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 a)企业应定期对合规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合规性评价。合规性评价可由归口管理部门企业自评或 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价。 b)企业应确定合规性评价的频次、时机、方法,可针对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综合评 价,也可针对专项要求进行评价。 c) 合规性评价可与其他评价活动结合进行,如管理评审、监督检查、内部审核等活动,下列活动 的输出可作为合规性评价的输入: 1)审核结果; 2)监管机构检查结果; 3)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分析; 4)对事件和风险评价记录的评审; 5)对设施、设备、区域的巡视、检查结果; 6)对项目或工作的评审(包括外部评审); 7)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分析。 d)应保留合规性评价的记录和评价结果,并编制合规性评价报告提交管理评审
5.8.2.1企业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整合管理体系实施内部审核,以提供信息确定整合管理体系是否: a)符合企业对整合管理体系策划的安排和各相关标准的要求; b)得到了正确的实施与保持; c)有效运行并满足企业的方针和目标。 5.8.2.2内部审核应覆盖整合管理体系的全部要求、所有活动和相关区域,可对整合管理体系中的某 个体系实施单独审核,也可对两个以上体系或整合管理体系进行结合审核。 5.8.2.3企业选择内部审核人员时,应确保审核过程客观公正,与被审核的活动无责任关系、无偏见以 及无利益冲突。若企业的人员能力不能达到内部审核要求时,企业可聘用外部人员或委托外部组织实 施内部审核。 5.8.2.4整合管理体系归口管理部门(或人员)负责编制与管理内部审核方案,配置审核方案所确定的 资源,审核方案一般应包括:
a)审核时间; b)审核目的与审核依据; c)审核组成员; d)审核范围和主要审核的内容; e)审核发现的不符合: f)审核结论。 5.8.2.11审核组应向企业最高管理者和相关部门报告审核结果。 5.8.2.12受审核部门 必要时应制 并组织实施
5.8.3.1最高管理层应按照策划的时间间隔对整合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地保持适宜性、充 分性和有效性,并与企业战略方向一致。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层根据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开展的活动, 可作为单独的活动开展,也可与其他业务活动一起开展(如战略策划、运营会议、年度工作会议等), 年宜至少进行一次管理评审。 5.8.3.2在下列情况下,企业应进行专项管理评审: a)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会影响组织战略、方针或目标有重大改变时; b)内部机构或资源发生重大变化时; c)连续发生相关方投诉时; d) 发生重大事故(如产品或服务质量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环境事故、职业伤害等)。 5.8.3.3 整合管理体系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评审的总体策划,收集与汇总输入信息。管理评审输入应 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企业方针、中长期规划的执行情况; b)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C)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
d)应对风险和机遗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e)相关方反馈意见(包括投诉、抱怨、表扬); f)组织整体绩效、同业对标情况: g)产品或服务的符合性; h)监视和测量结果; i)合规性评价结果; j)质量、安全、职业健康、环境、能源事件回顾; k)不合格和纠正措施实施情况; 1)内审、外审结果; m)外部合作方绩效; n)资源的充分性(包括人员、财务、技术、设备设施、知识等); o)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实施情况; p)需要改进的问题。 3.4依据管理评审结果,整合管理体系归口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管理评审输出报告钢结构标准规范范本,经最高管理者批 发放企业各部门执行。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以下内容: a)方针、目标、中长期规划的适宜性及其改进措施; b)整合管理体系有效性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措施; c)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改进措施; d)组织整体绩效的改进措施; e)与相关方需求有关的改进措施; f)资源需求; g)其他改进措施。 3.5整合管理体系归口管理部门跟踪检查管理评审改进措施及其实施情况,并作为下一次管理评审 入。
....- 电力标准
- 相关专题: 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