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545-2018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规范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cooling sector
由若干相邻的冷却三角组成的一个功能单元,称为冷却扇段。 每个冷却扇段由一组进水阀、出水阀、放空阀、排气装置等控制 运行。
nitial temperaturedifference(ITD
标准血压ialtemperaturedifference(lTD)
间接空冷散热器冷却水进口温度与散热器入口空气温度的 差值。
single flow pass
singleflowpass
循环冷却水从冷却柱一端进入,不改变方向直接从冷却柱的 另一端流出
2. 0. 10 双流程
doubleflowpass
oubleflowpass
端通过水室折返到另半侧翅片管后流出,进水和出水在冷却柱同 一端,流入翅片管和流出翅片管内的水流方向相反。 2.0.11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 natural draughtindirectdry coolingtower 利用冷却塔内外空气密度差形成的空气自然对流作用冷却空 冷散热器内循环冷却水的设施
coolingtower
利用冷却塔内外空气密度差形成的空气自然对流作用冷却空 冷散热器内循环冷却水的设施,
2.0.12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
drycoolingtower
利用风机形成的空气强制对流作用冷却空冷散热器内循环冷 却水的设施。
2.0.13排烟间接空冷塔
fluegasdischarge
有烟窗排放烟气功能的自然通风间
wideningplatform
冷却三角在塔周垂直布置时,冷却三角顶部与间接空冷塔塔 体之间的封闭结构,
2.0.15设计环境风速
在空冷塔外零米地面以上10m标高处未扰动环境空气的 10min平均流速。
3.0.1间接空冷系统宜采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当有以下条件 限制且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可采用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 1厂址占地受限,布置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有困难; 2冬季气温低或供热机组采用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防冻 困难。
3.0.2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和混合式凝汽器间接
统的选择应综合凝汽器端差、循环冷却水和凝结水水质控制、系统 耗电量以及混合式凝汽器和调压水轮机的设计制造水平等因素, 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确定。
3.0.3辅机驱动用汽轮机的排汽冷却设施宜与主机冷却设施合
3.0.4在最冷月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一10℃的地区采用间接空 冷系统时,应采取特殊的防冻措施;在夏季气温较高地区使用时, 宜采取合理的配置规模和度夏设计措施;在高环境风速地区使用 时,宜采取防大风措施;在环境空气质量较差地区,包括空气中飘 浮物或沙尘较多地区使用时,宜采用加强散热器清洗系统的设计。 3.0.5对于单机容量为600MW级及以上机组,每台机组宜配置 1座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 3.0.6间接空冷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应与单元机组的自动化水平
3.0.6间接空冷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应与单元机组的自动化水
3.0.7间接空冷系统应纳入单元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监礼
间接空冷系统气象参数选
4.0.1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所需的气象资料和深度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基础资料及其深度规定》DL/T5507 的有关要求。 4.0.2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气温应按参证气象站典型年的气象资 料确定,典型年的选择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 术规程》DL/T5158的有关要求。
4.0.1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所需的气象资料和深度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基础资料及其深度规定》DL/T5507 的有关要求。
4.0.2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气温应按参证气象站典型年的气象资
排列,气温分级不宜大于2℃。典型年气温累积小时数统计表内 容应包括各级气温对应出现的小时数、累计出现小时数、累积频率 等统计资料。
4.0.4间接空冷系统环境风资料宜符合下列规定:
1统计分析最近10年全年、各季和逐月的各风向风频、平均 风速、最大风速; 2统计分析最近10年全年和夏季的风速大于3m/s的各风 向出现次数、风频、平均风速; 3统计分析最近10年当环境气温大于或等于26.0℃,且 10min平均风速大于或等于4m/s及5m/s同时出现的各风向出 现次数、风频、平均风速。 4.0.5当厂址与气象站海拔高度不一致时,应对环境气温和大气 压力进行修正。
4.0.5当厂址与气象站海拔高度不一致时,应对环境气温和大气
4.0.6间接空冷系统设计时应分析论证所选参证气象站对厂址
的代表性,不能确切分析参证气象站资料对厂址区域的代表性时, 应在厂址区域设立空冷气象观测站进行对比分析。厂址空冷气象 观测站的相关技术要求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
技术规程》DL/T5158的规定。
4.0.7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宜收集厂址区域的逆温分布资料,相关 技术要求宜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 DL/T5158的规定。 4.0.8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应对厂址附近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以 下分析: 1在沙尘暴频发地区,应对沙尘暴的频发季节、一次沙尘暴 的最长持续时间、沙尘暴强度、主导风向、最大风速等进行分析 统计; 2宜对可能影响间接空冷散热器性能的粉尘、植物飞絮等脏 污环境条件进行分析。
5.0.1 间接空冷塔与周围建筑物相对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不宜布置在直接空冷平台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 2 不宜布置在机械通风湿冷塔的冬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3 不宜布置在粉尘源的全年主导风向下风侧; 4 宜远离露天热源,并不宜布置在露天热源夏季主导风向下 风侧。 5.0.2散热器在塔内水平布置时,塔间净距应按零米标高对应塔 管支拉中心之间版窗计管,执盟东拨用垂直东置时拨间净版应
5.0.2散热器在塔内水平布置时,塔间净距应按零米标高对应塔
1散热器塔内水平布置的塔间净距不宜小于4倍较大的进 风口高度,且不应小于0.5倍较大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塔筒支 柱中心零米处直径; 2散热器塔周垂直布置的塔间净距不宜小于3倍较高的散 热器高度,且不应小于0.5倍较大的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塔筒支 柱中心零米处直径; 3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的塔间净距 宜符合下列规定: 1)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和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垂直 布置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两塔散热器高度之和的 1.5倍; 2)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垂直布置、自然通风间接空 冷塔散热器水平布置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机械通风间 接空冷塔散热器高度的1.5倍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进
风口高度2倍之和; 3)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水平布置、自然通风间接空 冷塔散热器垂直布置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机械通风间 接空冷塔进风口高度的2倍与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 器高度1.5倍之和; 4)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和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散热器水平 布置时,塔间净距不宜小于两塔进风口高度之和的2倍。 4 间接空冷塔与周围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净距可按下式
Lmin≥0.4H+h
式中:Lmin 间接空冷塔与周围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净距 (m); H一间接空冷塔最外围进风面有效高度(m); h一一间接空冷塔周围建(构)筑物有效阻风高度(m)。 对于靠近冷却塔的特别高大的障碍物,应通过专项研究评估 其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不利影响。
式中:Lmin 间接空冷塔与周围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净距 (m); H一间接空冷塔最外围进风面有效高度(m); h一一间接空冷塔周围建(构)筑物有效阻风高度(m)。 对于靠近冷却塔的特别高大的障碍物,应通过专项研究评估 其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不利影响。 5.0.5当厂址所在地对烟窗有限高要求或经论证采用排烟间接 空冷塔技术经济更优时,经环境影响评价达标后可采用排烟间接 空冷塔。 5.0.6当两台机组的间接空冷塔零米标高差大于2m时,宜采用 单元制。 5.0.7间接空冷塔的位置不宜布置在循环冷却水系统较低点。 5.0.8不影响间接空冷塔散热性能和安全运行的设施,可结合相 关工艺系统布置及总平面布置的要求设置于间接空冷塔内。 5.0.9当间接空冷塔内放置有防火要求的设施时,应根据现行国 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的要求设 置消防通道及配套的消防设施。 5.0.10间接空冷塔塔筒的几何尺寸应满足间接空冷塔的热力性 能要求,并应结合结构合理、施工方便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
5.0.5当厂址所在地对烟窗有限高要求或经论证采用排烟间
定。当采用双曲线型钢筋混凝土塔筒时,间接空冷塔塔筒的儿何 尺寸宜按表5.0.10的规定取值
10双曲线型间接空冷塔塔简壳体推荐
5.0.11自然通风排烟间接空冷塔烟道宜设在相邻两个冷却扇段 之间,宜与间接空冷塔大门结合设置。 5.0.12表面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循环水泵房宜靠近间接空冷 塔布置,可根据机组台数分建或合建;混合式凝汽器间接空冷系统 循环水泵组宜靠近凝汽器布置
5.0.13间接空冷系统宜在间接空冷塔或主设备附近设置电子设
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选择
6.1.1间接空冷系统各设计工况应与空冷汽轮机各设计工况 对应,设计和计算参数选择应以空冷汽轮机对应工况的参数 依据。
6.1.1间接空冷系统各设计工况应与空冷汽轮机各设计工况相
6.1.2间接空冷系统的设计工况宜在设计气温条件下,达到空冷
汽轮机最大连续出力工况背压和出力的要求。以最大连续出力工 况出力作为机组铭牌出力的空冷机组,应根据夏季计算气温校核 夏季计算背压和夏季出力;以现行国家标准《固定式发电用汽轮机 规范》GB/T5578确定铭牌出力的空冷机组,应在夏季计算气温 条件下,达到空冷汽轮机铭牌出力工况背压和出力的要求。
6.2间接空冷系统设计参数选择
6.2.3设计环境风速应根据厂址参证气象站或厂址空冷气象
厂址空冷气象观测站统计资料确定,设计大气压力宜采用多年
6.2.5设计相对湿度和夏季相对湿度宜根据厂址参证气象站
6.2.6初始温差应根据气象条件、主机选型、厂址布置等条件通 过技术经济比较优化计算确定。设计初始温差值宜在25℃~ 35℃范围内选择。 6.2.7对设有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的电厂,夏季计算背压对应的饱 和蒸汽温度应与凝结水精处理系统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耐温程度相 匹配。
6.2.6初始温差应根据气象条件、主机选型、厂址布置等条件通 过技术经济比较优化计算确定。设计初始温差值宜在25℃~ 35℃范围内选择。
.2.7对设有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的电 和蒸汽温度应与凝结水精处理系统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耐温程度相 匹配。
间接空冷系统热力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间接空冷散热器的换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6.3.1间接空冷系统热力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6.3间接空冷系统计算
式中:Q 间接空冷散热器换热量(W); K一总传热系数[W/(m·℃)];与散热器水侧流速和 空气侧风速有关,关系式由制造厂提供或通过试验 给出; S 散热器传热面积(m); F,一非逆流换热修正系数; Atm 传热平均温差(℃); 通过散热器的迎面质量风速[kg/(sm)]; 2 散热器水侧流速(m/s);
式中:ND 简接空冷塔的风筒有效高度产生的抽力(Pa); H 间接空冷塔的有效抽风高度(m);散热器垂直布置 时宜采用散热器中部至塔顶的高差,散热器水平 布置时宜采用散热器顶部的平均值至塔顶的 高差; g——重力加速度(m/s); 6.3.3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各部位通风阻力计算宜符合下列 要求: 1采用与所设计的间接空冷塔相同或相似的原型塔的实测 数据; 2当缺乏上述数据时,可按本规范第6.3.4条和第6.3.5条 规定的经验方法计算。
6.3.4自然通风间接空冷
式中:△Pb 百叶窗通风阻力(Pa); Cb 系数,通过试验获得; m 指数,通过试验获得; Ub 一气流通过百叶窗的迎面风速(m/s) 2散热器进口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Phi 散热器进口的阻力(Pa); Khi 散热器三角形进口阻力系数;
△Phi = Khi X 2 K=51.6011.335α+0.0094α
Uh 通过散热器迎风面空气流速(m/s); α—冷却三角顶角(),40≤α≤70 3散热器出口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Pho一 散热器出口阻力(Pa); Kho一一散热器三角形出口阻力系数 4散热器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h 气流通过散热器的阻力(Pa); Ch一 系数,通过试验获得; n—指数,通过试验获得。 5气流通过塔筒支柱阻力可按下列公式
Uh △Pho= KhoX 02 XP2 2 Kh=14.015—0.2929α+0.0017α
△Ph = Ch × Uh Xp
d一一塔筒支柱迎空气流动方向的宽度(m); Re—雷诺数(103
6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至风筒底部截面之间阻力可 按下列公式计算:
冷塔进口转弯向上及收缩阻力系数计算
7间接空冷塔出口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 空冷塔出口阻力(Pa); U 间接空冷塔出口空气流速(m/s); P。—间接空冷塔出口热空气密度(kg/m)。 8空气通过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总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TPAP+APAPADIADLADLAD
式中:TP2 空气通过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总阻力(Pa)。 6.3.5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通风阻力可按下列经验方法进行 计算: 1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APa=0.55×号×g
式中:△P一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阻力(Pa); U一—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进风口断面的空气流速(m/s)。 2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气流转弯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 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气流转弯阻力(Pa); K,气流转弯阻力系数,可取0.5。 3支撑梁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P 支撑梁阻力(Pa); K, 支撑梁阻力系数; UI 通过支撑梁处的空气流速(m/s); 支撑梁处气流有效面积(m); A。一一塔体围护横截面积(m)。 4风筒圈梁进口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中:△P.— 风简圈梁进口阻力(Pa); K。——风筒圈梁进口阻力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A.0.1 的规定取值; 附录A.0.2的规定取值。 5 风筒进口渐缩段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P。 风简渐缩段阻力(Pa);
△P。= K。× Ui Xp
K 风筒渐缩段阻力系数; 风筒喉部截面积的空气流速(m/s); C——风筒进口逐渐缩小缓冲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 A.0.3的规定取值; 风筒喉部截面积(m); 风筒渐缩段进口截面积(m); 风筒进口渐缩段面积比阻力修正系数; 入一—摩擦系数,可采用0.03; 一—风筒进口渐缩角(°)。 风筒出口扩散段阻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TP=△P,+△Phi+△Pho+△Ph+△Pa+△P,+△P (6.3.5
TP=△P,+△Phi+△Pho+△P+△Pa+△P+△P+
AP.+AP.+△P
式中:TP;一空气通过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总阻力(Pa)。 6.3.6间接空冷散热器的水力计算宜采用与所设计的散热器 相同的实测数据或与所设计的散热器相似的实测数据;当缺乏 上述数据时,可按下列经验方法计算圆形管束间接空冷散热器 水阻: 1冷却管束内的水阻可按下式计算:
Rc =2.925× Uw
式中:Rc一冷却管束的水阻(mH2O); Uw—冷却管束内平均流速(m/s); dz冷却管束内径(mm); R1一一水温修正系数,可按本标准附录B.0.1的规定 取值; L;全流程冷却管束总长度(m)。 2冷却管束流入、流出管端水阻可按本规范附录B.0.2的 规定取值,对应的流速为冷却管束内平均流速。 3水室进口水阻和出口水阻可按本规范附录B.0.2的规定 取值,对应的流速为与水室相接的循环冷却水进水管和出水管的 流速。 4间接空冷散热器总水阻可按下式计算:
1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应根据典型年小时气温条件,结 合不同末级叶片的汽轮机特性和系统布置,确定最佳的汽轮机背 压、凝汽器的型式和面积、空冷散热器型式和面积、冷却水量、循环 水泵参数、循环水管管径及空冷塔的塔型等; 2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应按下列两阶段进行: 1)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初步优化,确定设计气温: 优化间接空冷系统初始温差工程技术,确定汽轮机设计背压、空冷 系统配置、凝汽器型式和面积; 2)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确定的空冷汽轮机特性、空 冷设备特性和气象条件等因素进一步对空冷系统设计参 数进行优化,确定合理的冷却水量、空冷散热器面积、空 冷塔的塔型、主要循环水管管径及经济配置等。 3间接空冷系统的优化计算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主要优化 参数宜包含如下内容: 1)冷却水量; 2)凝汽器的换热面积、流程数、壳体与背压个数,凝汽器内 冷却水管的管径、壁厚、根数和长度等; 3)循环水泵的台数、运行方式; 4)主要循环水管管径; 5)空冷散热器型式、冷却三角顶角、高度和数量,空冷散热 器面积; 6)自然通风间接空冷塔零米直径、高度、出口直径、喉部直 径等主要塔型参数;机械通风间接空冷塔的迎风面风速、 单元数、轴流风机规格及所配电动机的规格、台数。 4在满足热力性能和总平面布置要求的前提下,间接空冷塔 的塔型宜满足本规范5.0.10条的规定; 5循环水量可通过循环水泵的最佳运行台数进行选择,运行 循环水量占总循环水量的百分数可按表6.3.7的规定选取:
表6.3.7运行循环水量百分数
6.3.8间接空冷系统优化计算宜采用年费用最小法,计算方法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范》DL/T5339的 规定。 6.3.9水锤计算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 范》DL/T5339的规定。
6.3.9水锤计算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 范》DL/T5339的规定。
6.3.9水锤计算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规
6.4间接空冷系统设计裕量
6.4.1散热器制造厂应提供间接空冷散热器管束传热系数水电标准规范范本,开宜 同时提供试验室试验报告和冷却元件性能试验报告,必要时可提 供工程应用测试报告。由试验室试验所得的传热系数,在实际工 程应用计算时宜按乘以0.80~0.85的折减系数计算。 6.4.2间接空冷系统宜留有适当的设计裕量,设计工况的冷却塔 出水温度裕量宜为0.5℃~1.5℃,夏季计算工况的冷却塔出水温 度裕量宜为1℃~3℃,以现行国家标准《固定式发电用汽轮机规 范》GB/T5578确定铭牌出力时,夏季冷却塔出水温度裕量宜取 高值。
出水温度裕量宜为0.5℃1.5℃,夏季计算工况的冷却塔出水温 度裕量宜为1℃~3℃,以现行国家标准《固定式发电用汽轮机规 范》GB/T5578确定铭牌出力时,夏季冷却塔出水温度裕量宜取 高值。
....- 相关专题: 火力发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