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198-2018 河南省中小学校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3.0.1中小学校智能化系统由信息化应用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 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和智能化系统室外管网等组成, 3.0.2中小学校智能化系统应适应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生活等信息化应用的发 展,根据其管理要求、建设投资、系统规模、系统功能等因素,由低至高可以分 为基础型、标准型、示范型三种类型,各类型学校按照表3.0.2的规定配置智能 化系统。
表3.0.2中小学校智能化系统配置表
注:O表示可配置:表示宜配置:●表示应
3.0.3中小学校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宜遵照总体规划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 系统的规模、内容应结合学校的近期、远期规划确定地铁标准规范范本,并制定分期实施方案。 3.0.4当一所学校有多个校区时,校园智能化系统应能实现多校区互联互通。 3.0.5中小学校智能化系统设计应具有可扩展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4.1.1信息化应用系统宜包括公共服务系统、校园智能卡应用系统、校园物业管 理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学校业务办公系统、图书管理系 统等子系统。 4.1.2在资源应用上应首先用好国家、省及其他渠道免费提供的应用系统和数字 资源,其次建好本校特色平台和资源,并与校外充分共享
4.2.1校园公共服务系统是指为师生校园日常生活信息化提供支持,向社会提供 学校开放信息的信息化服务,包括门户网站、家校互动、生活服务等。 4.2.2门户网站包含各种应用系统模块,应能实现信息发布、资料共享、教学服 务等功能,提供信息公开功能,供社会公众查询、获取。 4.2.3中小学校宜设置家校互动平台,具有校园安全、家校沟通、信息采集、校 园信息化等多种校园应用服务,实时反馈学生考勤、学习、考试、作业等日常情 况,可以实现学校与家长的实时沟通、信息反馈等教育信息互动功能,
4.3校园智能卡应用系统
4.3.1校园智能卡系统包括食堂就餐、学籍管理、考勤管理、考试管理、家校互 通、教学办公、图书借阅等在校内使用卡片进行消费或身份认证的基础应用子系 统,可实现各系统的一卡通。 4.3.2校园智能卡系统各应用子系统宜采用模块化设计,设计时可以根据中小学 校实际需求选择子系统。 4.3.3校园智能卡系统可基于专网建设,也可利用原有校园网划分虚拟局域网 (VLAN),供智能卡系统使用,但应做好网络安全隔离,
4.4校园物业管理系统
4.4.1校园物业管理系统应具有对校园建筑的物业经营、运行维护进行管理的功 能。 4.4.2校园物业管理系统宜包括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水电及设施管理等模 块,且应具有适应不同校园规模等级的应用模式。
4.5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4.5.1信息安全管理对象应包括物理和环境安全、网络安全、通信安全、设备和 计算安全、应用安全等。 4.5.2信息安全设备应具备信息访问认证、防火墙、入侵防御、主机与服务器漏 洞管理、行为管控、访问日志记录、特殊数据加密、防篡改、数据备份、恶意代 码防范等功能,并应支持IPv6网络协议。防杀病毒(木马)软件应支持在线升 级。 4.5.3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应具有安全风险管理、信息资产管理、系统脆弱性管理 安全预警管理、安全响应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功能,系统应具备机密性、完整 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并应满足网络审计的要求。 4.6多媒体教学系统 4.6.1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多媒体显示、多媒体扩声、多媒体中控等内 容。 4.6.2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室可分为普通多媒体教室、录播型多媒体教室、互动开 放教室和特色功能型多媒体教室,设计时需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4.6.3普通多媒体教室应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考试监控系统。 4.6.4录播型多媒体教室应包括教室基础设施、基础网络设施、多媒体教学系统 互动录播系统、视音频采集系统,宜包括物联网感知系统、远程管理系统等。 4.6.5互动开放教室应以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模式识别技术为基础,是结合 多种互动教学模式的开放化教室。应包括教室基础设施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 全自动高清录播系统、学情动态采集诊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信息发布系统 远程互动系统、物联网感知系统、智能照明系统、云端服务系统、移动终端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监控系统等。 1学校应具备智能型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实现教室内主要电子设备的集 中控制。 2教室应实现无线信号的无死角覆盖,使师生能够随时使用网络进行教学 同时应具备支持移动学习和交流的智能终端及配套设备,师机比达到1:1,生机 比不宜大于8:1。 3所有的设备宜设置可扩展接口。
4.7.1中小学校业务办公系统包含教学教研、教务工作、行政事务、财务工作、 设备资产管理等功能。 4.7.2教学教研管理包含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学科资源 学生学习等功能 4.7.3教务工作管理包含教师、学生和班级信息管理、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教 学评价管理、成绩管理、功能教室调度管理等功能,
4.8.1图书管理系统应实现学校图书的入库、借阅、催还、挂失、查询、统计等 能,支持信息的采集、检索、发布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 4.8.2音像电子图书阅览室设置计算机、云终端或平板电脑和相应软件管理平 台,可通过网络阅览音像、电子图书,并应优先接入教育城域网数字图书系统等 网络资源。
5.0.1智能化集成系统可集成信息设施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 统、机房综合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应能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采集、数据通讯、 实时信息和历史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现、联动控制功能,实现全过程的设备跟踪 处理和全方位的能耗统计分析和优化的节能管理。 5.0.2智能化集成系统包括智能化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和集成信息应用系统 智能化集成系统应具有标准化通信方式和信息交互的支持能力,应符合国际通用 接口标准、协议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0.3中小学校智能化集成系统应根据各建筑的其体功能、智能化系统的配置 情况、具体的管理需求,并本着适用、可靠的原则确定其功能要求。
6.3 综合布线系统
6.3.1综合布线系统应满足建筑和建筑群内信息网络、通信网络等系统布线的要 求,并应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业务对信息传输的要求。 6.3.2综合布线系统各建筑间主干链路宜采用光缆布线,各建筑物内布线标准宜 满足表6.3.2的要求,并应根据传输信息的重要性、保密性要求和防火要求选择 相应的线缆
建筑工作区和信息插座的设置应符合下列
1)普通教室、实验室的信息插座数量不应少于2个,并应至少有1个布置 在讲台处; 2)多媒体教室应预留的信息插座数量不宜少于3个,并应至少有2个布置 在讲台处; 3)办公室宜按5m10m划分工作区,且每个工作区应设1~3个信息插座 4)计算机教室宜按课桌位置布置信息插座; 5)根据学校管理及教学需求,决定学生宿舍是否设置信息插座; 6)在大开间场所可设置集合点(CP); 7)对于固定布线困难的场所,宜采用无线接入点(AP)方式布线。 6.3.4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的 有关规定
6.4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
6.4.1学校内应设置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系统,并应满足室内外移动通信用户语音 及数据通信业务的要求,系统设置应遵循“资源集约化设计、信号全覆盖、技术 合理、经济节约”的原则。 6.4.2当有多家移动通信业务系统时,系统宜采用合路方式。 6.4.3系统信号源的引入宜采用基站直接耦合信号或空间无线耦合信号的方式。 6.4.4对于可能需要屏蔽移动通信信号的局部区域,宜设置室内屏蔽系统, 6.4.5室内覆盖系统天线的设置,应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并按以下要求设计: 1)多天线小功率原则; 2)符合各接入系统最小耦合损耗(MCL)值: 3)天线置于楼层顶或侧墙时,宜采用隐蔽天线 6.4.6中小学校室内外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电磁卫生标准的 规定,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的有关规定
6.7.9无线网络系统宜根据中小学校的使用需求进行建设,并宜与学校有线网络 实现一体化管理。无线网络系统应设置准入认证管理系统,对接入用户进行访问 权限管理。 6.7.10室内部署无线AP宜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适合的设备类型;室外部署的无 线AP应具备防雷、防水、防尘等功能。 6.7.11中小学校宜建设智能化专网,满足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 统、公共广播系统等智能化系统的IP网络信息传输要求。 6.7.12中小学校智能化专网系统的构架层次应按中小学校的智能化系统建设规 模、管理业务需求进行设置
6.8.1中小学校有线电视系统根据使用需求可预留卫星接收或自办节目的通 接口。
学校有线电视系统宜依据表6.8.2进行建
表6.8.2:中小学有线电视系统建设标准
6.8.31PTV系统宜依托学校信息网络系统局域网进行建设 6.8.3有线电视系统机房宜与信息网络机房合用。 6.8.4在教室、会议室、礼堂、食堂和学生活动室等场所应设置电视 信息插座
6.9.1中小学校公共广播系统宜选用IP网络公共广播系统,系统功能宜根据学校 使用和管理的要求确定。 6.9.2公共广播系统宜在校园室外园区、体育场、教学楼走廊、教室内、办公楼 走廊、学生宿舍走廊、风雨操场、礼堂和食堂等区域设置;广播扬声器宜选用定 压扬声器或有源定阻网络扬声器
6.9.5广播扬声器的外形、色调、结构及安装架设方式应与环境相适应。 6.9.6公共广播IP网络功率放大器,额定输出功率不应小于其所驱动的广播扬 声器额定功率总和。 6.9.7公共广播系统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备实时发布语声广播功能; 2)应具有一个广播传声器处于最高广播优先级; 3)应具备定时、定区域播放不同音源功能 4)应具备中心统一编程管理与设定管理。 6.9.8当有多个信号源对同一广播分区进行广播时,优先级别高的信号应能自动 覆盖优先级别低的信号。 6.9.9公共广播系统可同时具有多种广播用途,室内系统宜与消防广播系统共用 未端设备。 6.9.10广播分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建筑楼公共区域广播可按楼层分区,也可做一个统一的分区; 发流八
6.9.7公共广播系统功能应符合下列规
6.9.10广播分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建筑楼公共区域广播可按楼层分区,也可做一个统一的分区; 2)各个教室应独立设广播分区; 3)校园室外广场、风雨操场等具有独立举办学校集体活动的功能区宜独立 设广播分区; 4)校园建筑室外与室内宜分别设广播分区; 5)广播扬声器音量需要由现场人员调节的场所,宜单独设广播分区; 6)每一个分区内广播扬声器的总功率不宜太大,并应同功率放大器的容量 相适应,
6.9.11公共广播信号源设备可包括IP网络广播主机、广播网络寻呼话简、警 报信号发生器、调谐器、DVD/MP3播放机及其他声频信号录放设备等,系统信号 原应根据系统用途和实际需要进行配置
6.10.1中小学校会议系统设置应按照使用人员情况、会场规模、应用需求的 不同,分档次、分等级设计,可根据使用需要,按以下系统选择配置: 1显示系统(LED屏显示、激光投影显示或液晶屏显示);
6.10.1中小学校会议系统设置应按照使用人员情况、会场规模、应用需求的 不同,分档次、分等级设计,可根据使用需要,按以下系统选择配置: 1显示系统(LED屏显示、激光投影显示或液晶屏显示); 2数字会议系统: 3音响扩声系统; 4视频会议系统; 5中央控制系统; 6同声传译系统; 7无纸化会议系统; 8电动会标系统; 9会议录播系统。 6.10.2中小学校至少应有1间会议室设置显示系统、数字会议系统和视频会 议系统,以满足召开普通会议、视频会议和远程培训会议的需求; 6.10.3数字会议系统宜具备会议签到、会议讨论、会议表决功能。 6.10.4多功能会议室音响扩声系统声学指标应满足《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 GB50371中会议类扩声系统声学技术一级标准规定,一般会议室音响扩声系统声 学指标应满足二级标准。 6.10.5会议室宜设置中央控制系统,以简化整个会议系统的操作,实现对会议 设备的集中控制。 6.10.6会议室宜设置会议录播系统,可实现对整个会议议程进行全程录像,并 具备在会后进行调取和回放功能。 6.10.7礼堂等大型会议厅,会议系统应结合多媒体系统、环境装修、用户需求 进行统一规划,并考虑多功能应用需求。 6.10.8中小学校风雨操场宜设置扩声系统,
6.11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6.11.1中小学校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宜采用B/S结构,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扩 展性、灵活性、安全性和易操作易维护性等特点。 6.11.2系统管理宜采用集中管控的模式,校园各个区域的信息显示及引导终端 上的显示内容由系统管理中心统一管理。 6.11.3系统联网通信依托校园信息网络进行建设。 6.11.4系统显示终端配置原则见表6.11.4。
表6.11.4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显示终端配置
注:○表示可设置①表示宜设置●表示应设
6.11.5各区域显示终端设备形式、尺寸和安装方式应与使用需求、建筑息体布 局及使用环境相适应。 6.11.6系统应具备信息采集、信息编辑、信息播控、信息显示、信息导览和远 程控制等功能,并应具备多种主流媒体格式文件的播放功能。 6.11.7系统应具备有线电视信号接入接口和学校办公自动化管理软件对接的 通信接口。
7.1.1中小学校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宜对如下设备或系统进行自动监控和集中管 理,达到提高管理水平、节约能源的目的: 1冷热源、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 2给水与排水系统: 3供配电系统: 4公共照明系统; 5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
7.2.1冷热源、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
7.2.1冷热源、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
7.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中小学校建筑制冷机房内的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冷水机组本身的自动控制 和安全保护均由机组自带的控制系统监控,应留有通信接口,并应采用开放的通 言协议,直接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交换数据。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实现制冷系统设备启、停的顺序控制,根据冷量消耗确 定冷水机组的运行台数。 2)中小学校建筑若采用地、水源热泵系统,均由设备本身自带的控制盘 监控,宜由供应商提供数据通信总线接口。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完成冷却塔风机 水泵启停和循环水温度控制。 3)热交换系统的自动调节系统应根据二次供水温度设定值控制一次侧温 度调节阀开度,使二次侧热水温度保持在设定范围, 4)中小学校建筑内新风机组、空调机组应能监测机组的运行参数等,实 现安全保护、自动启停、自动调节功能;当发生火灾时,应接受消防联动控制信 导连锁停机。 5)在定风量空调系统中,应根据回风或室内温度设定值,比例、积分连
续调节冷水阀或热水阀开度,保持回风或室内温度不变;可根据回风或室内湿度 设定值,开关量控制或连续调节加湿除湿过程,保持回风或室内湿度不变 6)中小学校的教室应检测细颗粒物PM2.5、CO,等空气质量指标,联动新 风系统的启停。 7)在大礼堂、报告厅等人流较多的场所,宜设置根据回风或室内CO2浓度 控制新风量的自动调节系统。
续调节冷水阀或热水阀开度,保持回风或室内温度不变;可根据回风或室内湿度 设定值,开关量控制或连续调节加湿除湿过程,保持回风或室内湿度不变 6)中小学校的教室应检测细颗粒物PM2.5、CO,等空气质量指标,联动新 风系统的启停。 7)在大礼堂、报告厅等人流较多的场所,宜设置根据回风或室内CO2浓度 控制新风量的自动调节系统。 7.2.2给水与排水系统: 1生活给水系统的生活水箱、水池,宜设置液位计测量水箱、水池液位,其 高、低I值宜用作控制给水泵,高、低II值用作报警。 2排水系统的污水池,宜设置液位计测量水池水位,其上限信号用于启动排 污泵,下限信号用于停泵。 7.2.3供配电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可对供配电系统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 电流、电压等电气参数进行监测,以及对断路器的分、合闻状态进行监测,对故 障跳闸进行报警。
7.2.2 给水与排水系纟
1生活给水系统的生活水箱、水池,宜设置液位计测量水箱、水池液位,其 高、低I值宜用作控制给水泵,高、低II值用作报警。 2排水系统的污水池,宜设置液位计测量水池水位,其上限信号用于启动排 污泵,下限信号用于停泵,
7.2. 3供配电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可对供配电系统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 电流、电压等电气参数进行监测,以及对断路器的分、合闸状态进行监测,对故 障跳闸进行报警
7.2.4公共照明系统
中小学校公共照明系统的监控宜采用分布式控制器,当采用独立控制系统 时,该系统应有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网络连接的通信接口;室内照明宜按分区时 间表程序开关控制,室外照明可按时间表程序开关控制,也可采用室外照度传感 器进行控制。室外照度传感器要求不低于IP65防护等级
7.2.5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
1电梯和自动扶梯宜设置运行状态显示及故障报警;宜对每台电梯的运行时 间进行累计。
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火灾信号应设有连锁控制。当系统接收火灾信号后, 应将全部客梯迫降至首层。 3电梯应设置五方对讲系统,电梯的基坑、轿厢、轿顶、电梯机房、消防 安防控制中心五方之间可以互相通话。
7.3.1中小学校能耗应分类计量。 7.3.2中小学校宜设置建筑能效监管系统,进行能耗分析和管理,实现能耗数 据在线、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 7.3.3电、热等能源消费和水资源消费的计量表具,包括电能表(含单相电能 表、三相电能表、多功能电能表)、水表、燃气表、热(冷)量表等,各类表具 应具备数据通讯接口并支持国家相关行业的通讯标准协议。学生宿舍计量表具或 配电系统应具有恶性负载识别功能,并作用于切断电源
8.1.1中、小学建筑的下列场所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设置机械排烟、防烟系统,雨淋或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固定消防水 炮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需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锁动作的场所和部位; 2食堂操作间等可能散发可燃气体的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3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 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规定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场所。 8.1.2学生宿舍楼的居室内宜设置火灾探测器,走廊内设置警报装置;大型地下 非机动车库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8.1.3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控室的中小学校,其未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 统的单体建筑应将消火栓按钮动作地址传至消防控制室。 8.1.4附设在建筑内的信息中心机房,其气体灭火系统宜采用气体灭火控制器直 接连接火灾探测器的方式。 8.1.5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需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合用控 制室时,可集中设置在消防/安防控制中心机房,各系统设备在室内应占有独立 的区域,且相互不应产生干扰。 8.1.6室外消防用水量大于25L/s的中小学校建筑,其非消防用电负荷应设置电 气火灾监控系统。 8.1.7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应以设置在低压配电系统首端为基本原 则,宜设置在第一级配电柜(箱)的出线端。在供电线路泄漏电流大于500mA 时,宜在其下一级配电柜(箱)设置。
8.1.8选择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时,应计及供电系统自然漏流的影 响。监控节点处漏电电流的动作设定值应根据所监控线路和设备正常漏流基础值
设定,监控节点处的漏电电流动作设定值应不小于正常漏流值与200mA之和,但 不宜大于500mA。 8.1.9配电系统及用电设备的正常泄漏电流以实测为准,设计时可参照附录B中 表B.1、表B.2和表B.3估算。 8.1.10中小学校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符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的相关规定
设定,监控节点处的漏电电流动作设定值应不小于正常漏流值与200mA之和,但 不大于500mA
8. 2. 1 一般规定
8.2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根据防护对象的使用功能、风险等级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现代 科学技术和管理措施,构成安全、可靠、实用、经济、先进、配套的安全技术防 范体系,设计应遵从以下原则: 1系统中部位的防护级别与被保护对象风险等级相适应; 2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以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人身安全为重点,构 建校区安全防范网; 3系统各被防护场所、部位协调统一、相互补偿、合理取舍; 4学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留有联网接口。 8.2.2应根据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按“纵深防护”的原则,确定防护周界、 监视区、防护区、禁区的范围。 8.2.3中小学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可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 出入口控制系统和电子巡查系统等。各系统宜独立运行,并应具有应急联动功能 各系统之间可协同工作。 8.2.4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管理应适用于校园的安全保卫、物业管理模式;系 统设计应与校园的应急预案机制相适应,并应预留与所在地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 管理平台的通信接口。 8.2.5学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出现故障时,应在24h内恢复功能,在系统恢复 前应采取有效的应急防范措施
前应采取有效的应急防范措施。
8.2.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列规定: 1应对建筑物的人员密集区域和重要部位及场所等进行监控,并应针对设防 区具体环境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摄像机,宜在重点区域设置音频拾取装置对重 点区域进行录音; 2学校大门口、学生宿舍楼(区)的出入口、校园主干道及校园内禁止停车 区域宜设置智能分析型摄像机,用于记录进出人员身份信息、进出时间、车辆行 驶动态等信息; 3应具有视频探测与监视、图像显示、记录与回放等功能,且图像质量、信 号压缩方式应满足相应的管理要求;图像的存储时间应不少于60d; 4视频图像处理与控制模式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用时序切换、矩阵切换或 数字视频网络交换等模式: 5前端摄像机宜采用主控或分控中心集中供电方式,供电电源应采用不间断 电源; 6新建项目应采用全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7学校大门口区域设置的摄像机应与公安机关监控平台进行联网; 8可结合考场监控系统和远程教学系统进行设置。
8.2.8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非法入侵、盗窃、破坏和抢劫等进行探测和报警的区域,宜设置入侵报 警系统; 2在室外区域宜设置具备可视对讲功能的报警柱或报警箱,以帮助中心实时 监控事发现场情况。 3在校园围墙区域应设置入侵探测装置,入侵探测装置可主动或被动的触发 报警信息,并能在现场及安防监控中心发出告警信号; 4系统宜独立运行,并宜其有网络接口和扩展接口,能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联动; 5系统探测设备应根据防护需求和设防特点进行选择,并应构成点、线、面 空间或其组合的立体探测防护; 6系统控制设备应满足系统规模、系统功能、信号传输方式及安全管理要求 应配备输出接口,可手动或自动操作,并应以有线或无线方式报警,同时应具有
防破坏报警功能。 7入侵探测器、紧急报警装置发出的报警信号应传送至安防监控室,紧急报 警装置应与属地接警中心联网。 8入侵报警系统布防、撤防、报警、故障等信息的保存时间应不少于30d。 8.2.9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重点区域的出入口、通道和重要部位及场所宜设置出入口控制系统; 2不同出入口应设定不同的出入权限,并应对设防区域的通行对象及通行时 间等进行实时控制和多级程序控制;重要出入口宜采用单出入口控制器实施一对 一控制管理,在同一管理区域的多个出入口,可以采用多出入口控制器实现一个 控制器对多个出入口的控制管理: 3学校大门口宜设置机动车阻车桩,防止机动车误操作对校园安全产生的威 胁; 4学校大门口宜设置对学生、教职员工、访客等人员进行身份识别的出入口 控制通道装置; 5系统的识别装置和执行机构应保证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宜具有防尾 随措施; 6学校大门口、停车场(库)出入口宜设置停车场管理系统,车辆出入识别 宜采用视频识别方式; 7出入口控制系统宜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相结合,统一平台管理,实现对出 入口的有效管理,保障校园的安全。 8设备供电要考虑主电源和备用电源供电两种供电方式,备用电源应保证系 统连续工作不少于48h,且执行设备能正常开启50次以上; 9出入口控制系统应满足人员逃生时的相关要求,当需要紧急疏散时,各闭 锁通道应开启,保障人员迅速安全通过。 8210由子洲季玄然应链全下列顿定
8.2.9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
2.10电子巡查系统应符合下列
1规模较大的校园宜设置电子巡查系统,且系统应能根据校园和建筑物的使 用功能和安全技术防范管理要求,通过预置巡查程序、信息识读器和信息钮等对 保安人员巡查的工作状态进行监督、记录,并应能对意外情况及时报警; 2对巡查实时性要求高的建筑物,宜采用在线式电子巡更系统,其他建筑可
采用离线式电子巡更系统 3系统管理主机应运用软件实现对巡查线路的设置、更改等管理,并应对未 查、未按规定线路及时间巡查等情况进行记录、报警; 4)在线式电子巡更系统应具有在巡查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及时报警功能, 离线式电子巡查系统应采用信息识读器或其他方式,对巡查行动、状态进行监督 和记录; 5)信息钮的安装位置应隐蔽,安装高度宜距地1.3~1.5m。 3.2.11学校安全防范技术设施基本配置应符合表8.2.11.1、表8.2.11.2、表 3. 2. 11. 3 的规定,
表8.2.11.1基础型中小学安全防范技术设施基本配置表
表8.2.11.2标准型中小学安全防范技术设施基本配置表
表8.2.11.3示范型中小学安全防范技术设施基本配置表
示宜设置:O表示可设置:●表示应设置。
注:表示宜设置:O表示可设置:●表示应设置。
学校应建立或指定相应的管理机构,参与本单位应急响应系统的规划设计 建设工作,提出联动需求和使用要求,具体实施本单位应急响应预案的日常管理 工作,应急响应系统的设置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应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为基础; 2应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的发展,建立结构化架构及网络化体系; 3应扩展和优化校园安全管理的应用功能
电网标准规范范本8.3.2应急响应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校园安全的事件进行就地实时报警,并将
应急响应中心; 2采取多种通信方式对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和校 安全事件实现就地报警和异地报警; 3校园范围内的应急指挥调度: 4紧急疏散与逃生紧急呼叫和导引; 5事故现场应急处置; 6接收上级应急指挥系统各类指令信息: 7建立各类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8.3.3应急响应系统宜具有以下功能: 1采集事故现场信息; 2多媒体信息显示。 8.3.4应急响应系统应设置以下设施: 1有线/无线通信、指挥和调度系统; 2紧急报警系统: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联动设施;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联动设施; 5紧急广播系统与信息发布与蔬散导引系统的联动设施, 8.3.5应急响应系统应设置以下应急预案: 1发生重大灾害时的应急联动预案; 2发生社会或校内群体卫生事件时的应急联动预案; 3发生校内安全事件时的应急联动预案; 4发生上级指挥系统下发的其他指令信息时的应急联动预案。 8.3.6应急响应中心宜配置总控室、决策会议室、操作室、维护室和设备间 工作用房。 8.3.7应急响应系统应纳入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应急管理体系。 8.3.8应急响应系统应配置与上一级应急响应系统信息互联的通信接口。
9.1.1中小学智能化机房包括信息网络机房、消防控制室、安防监控中心等。根 据机房的用途、管理要求及重要性确定机房设计标准,同一机房的不同部分可根 据实际情况按不同的标准进行设计。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室、电子实验室、重要设 备仪器用房、校园广播站等可参照信息网络机房进行设计。 9.1.2机房设计包括装饰装修、空气调节、供配电、照明、静电防护、防雷与 接地、网络与布线、智能化、给排水、消防与安全等设计要素。 9.1.3中小学智能化机房配置应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中关于教 育建筑的相关规定,设计标准应符合《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的相关规定。
9.2.1机房建筑布局、门窗、装修材料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相关规定。
9.2.2中小学智能化机房设计应满足《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中关于机 房设计标准的规定矿山标准规范范本,并满足表9.2.2的规定
表9.2.2中小学智能化机房设计标准配置
9.2.3电子信息设备应由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不间断电源系统应有自动和手 动旁路装置。确定不间断电源系统的基本容量时应留有余量,不间断电源系统的 基本容量可按下式计算:
....- 学校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