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441-2015 大气雷电环境评价技术规范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GB50057中雷击大地密度的计算公式(1)为: Ng=0. 1Td 式中: Td一一为区域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确定(GB50057), Ng的单位是:次/(km·a),利用雷暴日计算得到的Ng和6.1.3.2中统计的项目所在地 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按观测时间进行加权平均(见附录C) 即得到项目所在地的Ng值
7.1项目概况:经纬度、占地面积、桩基的深度
公路标准规范范本7.1项目概况:经纬度、占地面积、桩基的深度
DB34/T 24412015
7.2所用资料 7.3评价内容:雷电气候特征、雷电流散流特性和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7.4结论 (见附录 D)
7.2所用资料 7.3评价内容:雷电气候特征、雷电流散流特性和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7.4结论 (见附录 D)
项目所在市雷电气候特征分析方法
月所在市雷电气候特征分
A.1.1时空分布特征
A.1.1.1年际变化及趋势分析
DB34/T24412015
趋势分析的方法采用线性趋势法:建立地闪频次(Y)与时间序列(t)之间的一元线
Yi=b+bti,(i=1, 2, , n) (A.1) 式中: bo一回归常数; b一一回归系数(线性趋势); 一资料长度。 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b。和b,当b为正(负)时表示在统计时段内该要素是线性增加(减小 的。检验趋势是否显著,可通过计算 Y,与t之间的相关系数r,并对r进行t检验,以确定趋势 变化是否显著。
A.1.1.2月变化特征
A. 1. 1. 3日变化特征
日变化特征主要分析地闪(正地闪和负地闪)频次、平均雷电流强度(正地闪、负地闪)一天 布情况。
A. 1.1.4空间分布特征
A.1.2雷电流特征分析
统计地闪发生的频次和雷电流幅值特征,如表A.1所示:
表A.1地闪发生概况
DB34/T24412015
A.1.2.2雷电流幅值累积百分率分布
A.2项目所在地雷电气候特征分析方法
根据项目的占地面积,按照6.1.3.2中要求,统计项目所在地地闪频次及雷电流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分析雷电流强度的累计百分比,如表A.2所示:
表A.2雷电流分布特征统计表
DB34/T 24412015
图中: C 和C2 电流极 P, 和P2 电压极 M 接地电阻测量仪 h 测量电极埋设深度 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
图B.1等间距文纳四极法原理图
用等间距文纳四极法测量土壤电阻率时,两电极之间的距离a应大于等于电极埋设深度 倍,即a≥20h。最大的极间距离a可取拟建接地装置最大对角线的三分之二 电流极之间的距离不宜太大,一般不超过300m,否则引线间互感将对测量结果造成较大
B.1.3测量数据修正
表B.2季节修正系数表
表B.2季节修正系数表
水利管理DB34/T24412015
DB34/T24412015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计算 利用近K,年的雷暴日观测资料(Td)得到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为:Ngi=0.1Td,利用近K年 的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得到项目所在地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为Ng2。 为了客观地分析项目所在地的雷电灾害风险,考虑到目前雷暴日观测和闪电定位监测均存在一定的 优势和误差,在估算各种危险事件的次数和概率时,综合两种观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权重因子法进 行综合计算:
K,Ng1+K,N2 K +K,
DB34/T24412015
医院建设标准表D.1评价结论模板
....-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