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739-2020 信息技术 RFID标签 动态环境下识读距离测量方法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测量系统结构参见附录A中的图A.1。其中,激光测距传感器测量范围为(0~40)m,最大允许 误差为±1mm/m,RFID读写器发射功率可调可控。RFID标签在距地面高度1m水平轨道上运动,运 动速度宜小于30m/min,且RFID读写器天线与标签的几何中心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4.3.1单标签识读距离
单标签识读距离测量系统布置参见附录B中的图B.1,具体测量步骤如下: a)在货物传输带上架设工作台,工作台一端放置反光板,另一端放置单个RFID标签,设定工 作台高度和货物传输带传输速度; b)安装传感器,系统一侧安置光学升降平台,光学升降平台一端安装激光测距传感器,另 端安置RFID读写器天线,调节光学升降平台,使得激光测距传感器发出的测距光束正对反射板, RFID读写器天线辐射方向指向RFID标签; 注:调节光学升降平台,检查反射板上的激光点位置,若无明显偏移,表明测距光束正对反射板;若有明显偏移 调整反射板或激光测距传感器的角度,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测距光束正对反射板。 c)传输带连同工作台向激光测距传感器方向运动,RFID标签进入RFID读写器天线辐射场。当 RFID读写器大线感应到RFID标签反射的射频信号时,RFID读写器产生跳变信号; d)测距,RFID读写器通过串口通信的方式将c)步骤产生的跳变信号发送给激光测距传感器 启动测距程序,测量激光测距传感器到反射板的距离值,即RFID读写器天线到RFID标签的距离, 为本次测量获得的动态环境下RFID标签的识读距离。
邮政标准4.3.2多标签防碰撞识读距离
多标签防碰撞识读距离测量系统布置参见附录C中的图C.1,具体测量步骤如下: a)在货物传输带上架设工作台,工作台一端放置反光板,另一端放置多个RFID标签,标签数 目作为已知参数输入系统,标签排列应按照图1的规则进行布置,设定工作台高度和货物传输带传 输速度; b)安装传感器,系统一侧安置光学升降平台,光学升降平台一端安装激光测距传感器,另 端安置RFID读写器天线,调节光学升降平台,使得激光测距传感器发出的测距光束正对反射板 RFID读写器天线辐射方向指向RFID标签群几何中心; 注:调节光学升降平台,检查反射板上的激光点位置,若无明显偏移,表明测距光束正对反射板;若有明显偏移, 调整反射板或激光测距传感器的角度,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测距光束正对反射板。 c)传输带连同工作台向激光测距传感器方向运动,RFID标签进入RFID读写器天线辐射场。当 RFID读写器天线感应到所有RFID标签反射的射频信号时,RFID读写器产生跳变信号; d)测距,RFID读写器通过串口通信的方式将c)步骤产生的跳变信号发送给激光测距传感器 启动测距程序,测量激光测距传感器到反射板的距离值,即RFID读写器天线到RFID标签群的距离 为本次测量获得的动态环境下RFID多标签防碰撞识读距离
注:图中的泡沫板是针对普通RFID标签测量时使用,电导率宜为10S/m~15S/m。针对抗金属标签等特殊 测量时可选用其他介质,并在原始记录中记载
图中的泡沫板是针对普通RFID标签测量时使用,电导率宜为10S/m~15S/m。针对抗金属标签等特殊RFID 量时可选用其他介质,并在原始记录中记载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测量系统结构示意图
测量系统结构如图A.1所示。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测量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A.1测量系统结构示意图
标签识读距离测量系统布置如图B.1所示。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单标签识读距离测量系统布置示意图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单标签识读距离测量系统布置示意图
图B.1单标签识读距离测量系统布置示意图
签防碰撞识读距离测量系统布置如图C.1所示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多标签防碰撞识读距离测量系统布置示意图
上海标准规范范本.1多标签防碰撞识读距离测量系统布置示意图
使用激光测距传感器对 贝塞尔公式计算单次RFID标签 识读距离测量的标准偏差a,作为距离示 其计算见公式(D.1)
, 2. 2距离的标准不确
D.2.3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设备安装规范D.2.4覆盖因子(k=2)时的计算扩展不确定压
距仪检测RFID标签识读距离,测量的扩展不确
....-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 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