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221-2016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 DLT 5221-2016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4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5-09
  • 发 布 人: 青沐诚信咨询工作室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不具备、不包含或不提供人员长期活动的人工建造物。电缆 工程中主要包括供电缆敷设或安置附件、运行维护的电缆沟、保护 管、隧道、夹层、竖(斜)井和电缆工井等

    cable duct

    按规划电缆根数一次建成多孔管道的地下构筑物

    cable trough

    封闭式、盖板可开启的电缆构筑物园林设计图纸、效果图,盖板与地坪相齐或稍有 下

    cable tunnel

    容纳电缆数量较多、有供安装和巡视的通道、全封闭型的电 构筑物

    2.0.6电缆工井(简称工井)

    业人员安装接头或牵引电缆用的木

    2.0.7电缆护层电压限制器

    Shield voltage lin

    串接在电缆金属屏蔽(金属套)和大地之间,用来限制在系统 暂态过程中金属屏蔽(金属套)电压的装置

    使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的制造能显著减少水分含量的交联T

    parallel earth continuous conducto

    单芯电缆金属屏蔽(金属套)单点互联接地时,为抑制单相接 地故障电流形成的磁场对外界的影响和降低金属屏蔽(金属套)上 的感应电压,沿电缆线路敷设一根阻抗较低的导线。

    slip fixing

    使电缆随热胀冷缩可沿固定处轴向角度变化或稍有横移的固 定方式。

    2. 0. 11 刚性固定

    使电缆不随热胀冷缩发生位移的夹紧固定方式。

    2. 0. 12 压力箱

    rigid fixing

    pressure tank

    oil demand

    当电缆线路温度发生变化时,能确保电缆内的油压值在规定 范围内持续运行所需的油量,

    能持续安全运行的油压值

    2. 0. 15 暂态油

    normal oil pressure

    ransientoilpres

    当电缆温度突然发生变化而出现的暂时性油压值

    snake laying

    按定量参数要求减少电缆轴向热应力或有助自由伸缩量增天 而使电缆呈蛇形的敷设方式

    在电缆线路局部地段,把电缆敷设成圆弧形。如设在保护管 管道两端的工并处则用以吸收来自保护管中的电缆热伸缩量,如 设在大跨距的桥梁上则用以吸收由于桥梁主体热伸缩引起的电缆 伸缩量

    2. 0. 18 交叉互联

    相邻单元段电缆的金属屏蔽(金属套)交叉连接,使每个金属房 蔽(金属套的连续回路依次包围三相导体的一种特殊互联方式。

    计算电缆载流量采取热网分析法,以一维散热过程的热欧 法则所定义的物理量。

    3.0.1电缆线路路径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应与客种管线和 其他市政设施统一安排,且应征得城市规划部门同意。 3.0.2电缆线路路径应综合路径长度、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等 因素,统筹兼顾,做到技术可行、安全适用、环境友好、经济合理。 3.0.3供敷设电缆用的构筑物宜按电网远景规划一次建成。 3.0.4供敷设电缆用的保护管、电缆沟或直埋敷设的电缆不应平 行敷设于其他管线的正上方或正下方。 3.0.5电缆与电缆、管道、道路、建(构)筑物等之间的最小距离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一2007 表5.3.5的规定。

    3.0.6电缆跨越河流宜利用城市交通桥梁、交通隧道等公共设施

    3.0.6电缆跨越河流宜利用城市交通桥梁、交通隧道等公共

    4.1.1任何方式敷设的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表4.1.1所规

    4.1.1任何方式敷设的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表4.1.1所 定的弯曲半径

    表4.1.1电缆数设和运行时的最小弯曲半径

    注:D为成品电缆标称外径

    4.1.2电缆支架的层间垂直距离应满足电缆能方便地敷设和固 定,在多根电缆同层支架敷设时,有更换或增设任意电缆的可能 电缆支架之间最小净距不宜小于表4.1.2的规定

    表4.1.2电缆支架的层间允许最小净距(mm)

    注:1H为槽盒外壳高度:

    2D为电缆标称外径。

    4.1.3在电缆沟、隧道或电缆夹层内安装的电缆支架离底板和顶 板的净距不宜小于表4.1.3的规定

    4.1.3在电缆沟、隧道或电缆夹层内安装的电缆支架离底板和顶

    表4.1.3电缆支架离底板和顶板最小净距(mm)

    4.1.4电缆沟、隧道或工井内通道净宽不宜小于表4.1.4的规

    缆沟、隧道或工井内通道净宽允许最小位

    注1*浅沟内不设置支架时勿需有通道:

    2非封闭式工井参照电缆沟布置。

    4.1.5电缆线路的设计分段长度,除应满足电缆护层感应电压的 允许值外,还应结合制造能力、运输条件、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 4.1.6施工过程中,电缆敷设牵引力和侧压力不应超过本标准附 录A的允许值。 组

    4.2.1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应视

    4.2.1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应视工程条件、环境特点

    4.2.1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应视工程条件、环境特点和电缆类尖 型、数量等因素,以及满足运行可靠、便于维护和技术经济合理的 要求选择

    4.2.2不同敷设方式的电缆根数宜按表4.2.2选择

    4.2.2不同敷设方式的电缆根数宜按表4.2.2选择。

    表4.2.2敷设方式和规划电缆根数

    4.2.3电缆直埋敷设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易经常性开挖的地段,容易翻修的城区人行道下或道 路、建筑物边缘,可采用直埋敷设; 2地下管网较多的地段,可能有熔化金属、高温液体溢出的 地段,待开发有较频繁开挖的地段,不宜采用直埋敷设; 3有化学腐蚀或杂散电流腐蚀的土壤范围,不得采用直埋敷 设。 4.2.4电缆数量较多且不具备重复开挖条件时,可采用保护管敷 设。 4.2.5在有化学腐蚀液体或高温熔化金属溢流的地段,不得采用 电缆沟敷设

    4.2.6电缆隧道敷设方式的选择应符

    1电缆数量较多,且超过保护管、电缆沟合理布置数量时应 采用隧道敷设; 2位于有熔化金属、高温液体溢出的场所,宜采用隧道敷设; 3500kV电缆线路宜采用隧道敷设

    4.3.1电缆的埋设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表面距地面不应小于0.7m,当位于行车道或耕地下 时,应适当加深,且不宜小于1.0m;在引入建筑物、与地下建筑物 交叉及绕过建筑物时可浅埋,但应采取保护措施:

    2敷设于冻土地区时,电缆宜理埋在冻土层下,当条件受限制 时,应采取防止电缆受到损坏的措施。 4.3.2直埋敷设的电缆应沿其上、下紧邻侧全线铺以厚度不小于 00mm的细砂或土,并在其上覆盖宽度超出电缆两侧各50mm的 保护板。电缆敷设于预制钢筋混凝土槽盒时,应先在槽盒内垫厚 度不小于100mm的细砂或土,敷设电缆后,用细砂或土填满槽 盒,并盖上槽盒盖。

    2敷设子冻土地区时,电缆且理任伪 时,应采取防止电缆受到损坏的措施。 4.3.2直埋敷设的电缆应沿其上、下紧邻侧全线铺以厚度不小于 100mm的细砂或土,并在其上覆盖宽度超出电缆两侧各50mm的 保护板。电缆敷设于预制钢筋混凝土槽盒时,应先在槽盒内垫厚 度不小于100mm的细砂或土,敷设电缆后,用细砂或土填满槽 盒,并盖上槽盒盖。 4.3.3直理敷设时,电缆标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保护板或槽盒盖上层应全线铺设醒目的警示带; 2在电缆转弯、接头、进人建筑物等处及直线段每隔一定间 距应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间距不宜大于50m。 4.3.4直埋敷设电缆穿越城市交通道路和铁路路轨时,应采取保 护措施。

    1在保护板或槽盒盖上层应全线铺设醒目的警示带; 2在电缆转弯、接头、进人建筑物等处及直线段每隔一定间 距应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间距不宜大于50m。 4.3.4直埋敷设电缆穿越城市交通道路和铁路路轨时,应采取保 护措施

    4.4.1保护管设计应符合下列

    大于2.5° 6保护管需承受地面动荷载处可在管子镶接位置用钢筋混 凝土或支座作局部加固

    4.4.2保护管中的工并应符合下

    4.4.4工井两端的保护管孔口应封堵

    4.4.5在10%以上的斜坡保护管中.应在标高较高一端的工并

    内设置防止电缆因热伸缩而滑落的构件

    4.5.1电缆隧道与相邻建(构)筑物及管线最小间距应符合

    现行有关规范,且不宜小于表4.5.1的规定,当不能满足要求时, 应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必要措施

    表4.5.1电缆隧道与相邻建(构)筑物及管线最小间距(m)

    4.5.2电缆隧道的截面应按容纳的全部电缆及附属设施确定,电 览的布置应无碍安全运行,满足电缆敷设施工作业及日常维护巡 视等活动所需空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隧道内通道净高不宜小于1900mm,可供人员活动的 短距离空间或与其他管沟交叉的局部段净高,不应小于1400mm; 2电缆隧道内的安装电缆支架离地板距离应满足本标准第 4.1.3条的规定; 3电缆隧道内通道净宽应满足本标准第4.1.4条的规定。 4.5.3电缆隧道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 规范。

    4.5.5在隧道内66kV及以上的单芯电缆,应按电缆的热伸缩量 作蛇形敷设设计。蛇形弧的横向滑移量、热伸缩量和轴向力计算 方法参见附录C。

    4.5.6蛇形敷设的电缆固定于支架时,应垫以橡胶垫,并符合下

    1采用垂直蛇形应在每隔5~6个蛇形弧的顶部和靠近接买 部位用金属夹具把电缆固定于支架上,其余部位应用具有足够强

    度的绳索或夹具固定于支架上; 2采用水平蛇形敷设的电缆,应在每个蛇形半节距部位用夹 具把电缆固定于防火槽盒内或支架上; 3绳索绑扎强度应按受绑扎的单芯电缆通过最大短路电流 时所产生的电动力验算; 4在坡度大于10%的斜坡隧道内,把电缆直接放在支架上 (如采用垂直蛇形敷设)时,应在每个弧顶部位和靠近接头部位用 夹具把电缆固定于支架上,以防电缆热伸缩时位移。

    度的索或夹其固定于支架上; 2采用水平蛇形敷设的电缆,应在每个蛇形半节距部位用夹 具把电缆固定于防火槽盒内或支架上; 3绳索绑扎强度应按受绑扎的单芯电缆通过最大短路电流 时所产生的电动力验算; 4在坡度大于10%的斜坡隧道内,把电缆直接放在支架上 (如采用垂直蛇形敷设)时,应在每个弧顶部位和靠近接头部位用 夹具把电缆固定于支架上,以防电缆热伸缩时位移。 4.5.7隧道内电缆排列应按照电压等级“从高到低”、“强电至弱 电的控制和信号电缆、通信电缆”的顺序“自下而上”排列。不同电 压等级的电缆不宜敷设于同一层支架上。 4.5.8在电缆中间接头两侧应用固定夹具进行刚性固定,固定夹 具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 4.5.9电缆隧道的转弯半径应满足本标准第4.1.1条的规定。 4.5.10电缆隧道纵向坡度如超过10°,人员通道部位应设防滑 地坪或台阶。 4.5.11电缆隧道及工井应设置安全孔,安全孔的设置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沿隧道纵长不应少于2个;在城镇公共区域开挖式隧道的

    4.5.8在电缆中间接头两侧应用固定夹具进行刚性固定,固定夹

    4.5.11电缆隧道及工并应设置安全孔,安全孔的设置应符合

    1沿隧道纵长不应少于2个;在城镇公共区域开挖式隧道的 安全孔间距宜取200m左右,非开挖式隧道的安全孔间距宜根据 施工条件、电缆敷设及通风、消防等综合考虑确定;隧道首末端无 安全门时,宜在不大于5m处设置安全孔; 2位于公共区域的安全孔应使用防盗、防人侵装置; 3安全孔至少应有一处适合安装机具和设备的搬运,供人员 出人的安全孔直径不得小于700mm; 4安全孔内应设爬梯,通向安全门应设置步道或楼梯等设 施; 5露出地面的安全孔,宜避开公共交通设施。 4.5.12作业人员进出口净空尺寸一般应满足作业人员进出和敷

    设电缆作业所需空间。作业人员进出口宜结合隧道工井设置,露 出地面部分的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市容景观协调

    出地面部分的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市容景观协调。 4.5.13电缆隧道工井应有人员活动的空间,且宜符合下列规定: 1工井未超过5m高时,可设置爬梯; 2工井超过5m高时,宜设置楼梯,且每隔4m宜设置中间平 台; 3工并超过20m高且电缆数量多或重要性要求较高时,可 设置简易式电梯。 4.5.14电缆隧道与发电厂、变电站、直埋电缆、电缆保护管、电缆 沟及综合管廊的接口应满足下列要求: 1接口的设计应根据电缆接入、引出隧道的数量及位置确 定,并应适当预留空间。电缆隧道与电缆保护管接口处应按保护 管尺寸预留矩形孔或穿墙套管; 2接口处预留孔的尺寸及理埋深宜结合电缆在隧道外敷设的 土建型式确定,并应满足电缆敷设作业所需空间; 3接口处预留孔应满足电缆接入、引出隧道时防水封堵的要 求。 4电缆隧道与综合管廊接口应满足防盗、防火及防水要求; 5接口处的结构应有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4.5.15电缆隧道内附属设施应根据各地环境条件及运行需求来 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电缆隧道内的低压电源可采用三相四线式AC380V 220V,且应符合如下规定: 1)每个电源进线容量应满足该供电范围内全部设备同时投 入时用电的需要; 2)电源进线箱可兼作低压用电配电箱,在箱内除需安装计 量电表、照明电源总开关和动力用电总开关外,还应设置 单相三眼插座和三相四线的四眼插座;

    4.5.13电缆隧道工并应有人员活动的空间,且宜符合下

    1工井未超过5m高时,可设置爬梯; 2工井超过5m高时,宜设置楼梯,且每隔4m宜设置中间平 台; 3工井超过20m高且电缆数量多或重要性要求较高时,可 设置简易式电梯。

    4.5.14电缆隧道与发电厂、变电站、直理电缆、电缆保护管、电缆

    1接口的设计应根据电缆接入、引出隧道的数量及位置确 定,并应适当预留空间。电缆隧道与电缆保护管接口处应按保护 管尺寸预留矩形孔或穿墙套管: 2接口处预留孔的尺寸及埋深宜结合电缆在隧道外敷设的 土建型式确定,并应满足电缆敷设作业所需空间; 3接口处预留孔应满足电缆接入、引出隧道时防水封堵的要 求。 4电缆隧道与综合管廊接口应满足防盗、防火及防水要求; 5 接口处的结构应有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4)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配电线路的保护,应符合国家现行 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 2电缆隧道内的照明系统宜符合如下规定: 1)照明灯具应为防潮防爆型,在隧道内人行通道上的平均 照度不应小于101x,最小照度不应小于21x; 2)照明灯具的电源应由两路电源交叉供电;照明灯具在隧 道内应采用分段控制;照明灯开关应采用双控开关;照明 灯开关应设置在每个隧道人员进出口位置; 3)照明灯线宜采用管子或防火槽盒穿线方式;照明配电线 路应按负荷计算电流和灯端允许电压值选择导体截面 积,导线截面不应小于1.5mm硬铜导线 3在电缆隧道的规划和设计时,应同时设计通风系统和排水 系统。 4电缆隧道内的通风系统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形式 机械通风形式宜符合下列规定: 1)进风温度宜按照夏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选取,排风 温度不应超过40℃,进排风温差不应超过10℃; 2)隧道内最小断面处风速不宜大于5m/s; 3)进排风口应设置在室外空气较清洁地区,且下缘距室外 地坪不宜小于0.5m; 4)通风系统宜由温度控制启停,当隧道内环境温度达到 40℃时通风系统开始运行,当环境温度低于35℃时通风 系统停止运行; 5)通风系统发出的噪声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 6)在进排风孔处应加设能防止小动物进入隧道内的金属网格。 5隧道排水宜采用机械排水方式,并应本着“一防、二截、三 排”的原则进行排水设计、施工。隧道排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内应设置集水坑,为使积水能流向集水坑,在隧道底 板设置的泄水沟纵向坡度不宜小于0.5%:隧道内纵向

    式、运行维护要求等因素确定。 4.6.2净深小于0.6m的电缆沟,可把电缆敷设在沟底板上,不 设支架和施工通道。 4.6.3在不增加电缆导体截面且满足输送容量要求的前提下,电 缆沟内可回填细砂或土。 4.6.4在不回填的电缆沟内,电缆固定和热伸缩对策方法应符合 本标准第4.5.5条和第4.5.6条的规定。 4.6.5电缆沟应能实现排水通畅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沟的纵向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5%; 2沿排水方向在标高最低部位宜设集水坑及其泄水系统,必 要时应实施机械排水

    4.6.5电缆沟应能实现排水通畅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沟的纵向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5%; 2沿排水方向在标高最低部位宜设集水坑及其泄水系统, 要时应实施机械排水,

    4.6.6盖板下沉式的电缆沟宜沿线每隔一定距离设1处检修人

    4.7.1利用交通桥梁敷设电缆应符合下列规定

    数设电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桥梁上敷设的电缆和附件等重量应在桥梁设计允许承 载值之内; 2电缆敷设和附件安装,不得有损于桥梁结构的稳定性; 3电缆不得明敷在通行的路面上; 4在桥梁上敷设的电缆和附件,不得低于桥底距水面高度。 4.7.2在短跨距的桥梁人行道下敷设的电缆,除应符合本标准第 4.7.1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把电缆穿人内壁光滑、耐燃性良好的管子内或放入耐燃性 能良好的槽盒内,以防外界火源危及电缆;在外来人员不可能接触 到之处可裸露敷设,但应采取避免太阳直接照射的措施; 2在桥墩二端或在桥梁伸缩间隙处,应设电缆伸缩弧用以吸 收来自桥梁或电缆本身热伸缩量。

    4.7.3在长跨距的桥桁内或桥梁人行道下敷设电缆除应符合7

    标准第4.7.1条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电缆上采取适当的防火措施,以防外界火源危及电缆; 2在桥梁上敷设的电缆应考虑桥梁因受风力和车辆行驶时 的震动而导致电缆金属套出现疲劳的保护措施; 3在桥梁上敷设的66kV及以上的大截面电缆,宜作蛇形敷 设,用以吸收电缆本身的热伸缩量; 4在桥梁的伸缩间隙部位的一端,应按桥桁最大伸缩长度设 置电缆伸缩弧、用以吸收桥的热伸缩; 5在桥梁伸缩间隙的上方,宜把电缆放入能垂直、水平方向 转动的方向铰链架内,用以吸收桥梁的挠角

    4.8.4水下电缆与T.业管道之间水平距离不宜小于50m,受条件 限制时,不得小于15m。 4.8.5水下电缆引至岸上的区段,宜采取迁回形式敷设以预留适 当备用长度,并在岸边装设锚定装置。在浅水段宜把电缆放入保 护盒、沟槽内加以保护。 4.8.6水下电缆穿越防汛堤穿越点的标高,不应小于当地的最高 洪水位的标高

    4.8.6水下电缆穿越防汛堤穿越点的标高,不应小于当地的最高 洪水位的标高

    4.9.1垂直敷设电缆,需按电缆重量以及由电缆的热伸缩而产

    4.9.2敷设方式和固定方式宜按下列情况选择

    1高落差不大、电缆重量较轻时,宜采用直线敷设、顶部设夹 具固定方式;电缆的热伸缩由底部弯曲处吸收; 2电缆重量较大,由电缆的热伸缩所产生的轴向力不大的情 况下,宜采用直线敷设、多点固定方式;固定间距需按电缆重量和 由电缆热伸缩而产生的轴向力计算,夹具数量和安装位置计算可 按附录C.4; 3电缆重量大,由电缆的热伸缩所产生的轴向力较大的情况 下,宜采用蛇形敷设,并在蛇形弧顶部设置能横向滑动的夹具

    4.T0.1电缆终端和架空线相连,可采用电缆登杆(塔)方式。 4.10.2电缆登杆(塔)应设置电缆终端支架(或平台)、避雷器、接 地箱及接地引下线。终端支架的定位尺寸必须确保电缆终端各相 导体对接地部分和相间距离符合本标准第6.4.1条规定,并满足 带电导体对地面的安全距离。

    4.10.3在电缆登杆(塔)处,凡露出地面部分的电缆应套入且左

    一定机械强度的保护管加以保护。露出地面的保护管总长不应小 王2.5m.单芯电缆应采用非导磁材料制成的保护管。

    4.11电缆终端站(场)

    4.11.166kV及以上电缆与架空线路的连接,可采用电缆终端 站(场)方式,终端站(场)的站(场)址应征得规划部门同意,终端站 的防护围墙高度应不小于2.5m。 4.11.2电缆终端站(场)的站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2% (重现期)的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当站区场地设计标高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区别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以下三种不同 的措施: 1对场地标高采取措施时,场地设计标高应不低于洪水水位 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 2对站区采取防洪或防涝措施时,防洪或防涝设施标高应高 于上述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标高0.5m; 3采取可靠措施,使主要设备底座和生产建筑物室内地坪标 高不低于上述高水位。 4.11.3电缆终端站(场)场地设计标高宜高于或者局部高于站外 自然地面,以满足站区场地排水要求。 4.11.4电缆终端站(场)内的电缆终端、避雷器、支持绝缘子等设 施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定 DL/T 5352的规定。 #只级端站(场)保护要求时

    4.11.166kV及以上电缆与架空线路的连接,可采用电缆终端 站(场)方式,终端站(场)的站(场)址应征得规划部门同意,终端站 的防护围墙高度应不小于2.5m。

    1对场地标高采取措施时,场地设计标高应不低于洪水水位 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 2对站区采取防洪或防涝措施时,防洪或防涝设施标高应高 于上述洪水水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标高0.5m; 3采取可靠措施,使主要设备底座和生产建筑物室内地坪标 高不低于上述高水位。 4.11.3电缆终端站(场)场地设计标高宜高于或者局部高于站外 自然地面,以满足站区场地排水要求。

    4.11.6终端站(场)应设置接地

    部分应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招标投标部分应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5.1.1电缆线路设计应满足电缆线路运行性能,并充分考虑预期 使用功能。

    5.1.2额定电压和绝缘水平应满足下列要求,

    5.1.3电力电缆绝缘结构应按下列规定选择:

    1220kV及以上交流电缆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交联 聚乙烯绝缘或自容式充油电缆;10kV~110kV电缆宜选用交联聚 乙烯绝缘; 266kV及以上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应采用绝缘层与导体 屏蔽和绝缘屏蔽三层共挤干式交联工艺; 3用于66kV及以上的充油电缆应采用电缆绝缘油耐老化 特性良好的烷基苯合成油结构

    5.2绝缘屏蔽、金属套、铠装、外护套选择

    2.1 绝缘屏蔽或金属套、铠装、外护套宜按表5.2.1选择

    暖通空调设计、计算2.1绝缘屏蔽或金属套、铠装、外护套的

    ....
  • 电力标准 电缆标准
  • 相关专题: 电力电缆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