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X101-3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作为余。 3)支持数据的建筑物主十采用4对对绞电缆时,1根4对对绞电缆可支 1台SW(或HUB)交换机)或1个SW群(或HUB群): A.当采用SW群(或HUB群)时,每1个SW群(或HUB群)备用1~2根 4对对绞电缆作为穴余。 B.当未用SW群(或HUB群)时,每2~4台SW(或HUB)备用1根4 对对绞电缆作为穴余。 4.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4.1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 线设备(C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4.2CD宜安装在进线间或设备间,并可与入口设施或BD合用场地。 4.3CD配线设备内、外侧的容量应与建筑物内连接BD配线设备的建筑群 主干筑线容量及建筑物外部引入的建筑群主干缆线容量相一致。 4.4确定建筑群子系统缆线的路由、根数及敷设方式。 4.5确定建筑群于线电缆、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缆的引入及保 护。 5.综合布线系统的电信间设计 5.1电信间主要为楼层安装配线设备(为机柜、机架、机箱等安装方式) 和楼层计算机网络设备(HUB或SW)的场地,并可考虑在该场地设置缆 线竖并、等电位接地体、电源插座、UPS配电箱等设施。在场地面积满足
作为余。 3)支持数据的建筑物主干采用4对对绞电缆时,1根4对对绞电缆可1 1台SW(或HUB)交换机)或1个SW群(或HUB群): A.当采用SW群(或HUB群)时,每1个SW群(或HUB群)备用1~2根 4对对绞电缆作为穴余。 B.当未用SW群(或HUB群)时,每2~4台SW(或HUB)备用1根4 对对绞电缆作为穴余。 4.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4.1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 线设备(CD)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4.2CD宜安装在进线间或设备间,并可与入口设施或BD合用场地。 4.3CD配线设备内、外侧的容量应与建筑物内连接BD配线设备的建筑覆 主干筑线容量及建筑物外部引入的建筑群主干缆线容量相一致。 4.4确定建筑群子系统缆线的路由、根数及敷设方式。 4.5确定建筑群于线电缆、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缆的引入及保 护。 5.综合布线系统的电信间设计 5.1电信间主要为楼层安装配线设备(为机柜、机架、机箱等安装方式) 和楼层计算机网络设备(HUB或SW)的场地,并可考虑在该场地设置缆 线竖并、等电位接地体、电源插座、UPS配电箱等设施。在场地面积满足
5.5电信间的数量应按所服务的楼层范围及工作区面积来确定。如果该层 信息点数量不大于400个,配线电缆长度在90m范围以内,宜设置1个 电信间:当超出这一范围时宜设2个或多个电信间:每层的信息点数量软 少绿化标准规范范本,水平缆线长度不大于90m的情况下,宜几个楼层合设一个电信间。 5.6电信间应与强电间分开设置,电信间内或紧邻处应设置缆线竖井。 5.7电信间的设备安装和电源要求,应符合第6.11条和6.12条的规定
6.7.2设备间宜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线缆竖并位置,有利于主干缆线的引入 6.7.3设备间的位置宜便于设备接地。 6..4设备间应尽量远离高低压变配电、电机、X射线、无线电发射等有 干扰源存在的场地, 5.7.5设备间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0~35℃之间,相对湿度应保持20%~ 80%,并应有良好的通风。若设备间内安装有程控用户交换机或计算机 网络设备时,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应符合相关规定, 5.7.6设备间内应有足够的设备安装空间,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m2 该面积不包括程控用户交换机、计算机网络设备等设施所需的面积在内。 6.7.7设备间梁下净高不应小于2.5m,采用外开双扇门,门宽不应小于 1.5m. 5.8设备间应防止有害气体(如氯、碳水化合物、化氢、氮氧化物、二 氧化碳等)侵入,并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尘埃含量限值宜符合下表的规 定。 表3 尘埃限值 尘埃题粒的最大直径(μm) 0.5 ? 5 灰尘颗粒的最大浓度(粒子数/m)1.4×107×1052 2.4×1051.3×10
对于光缆至大楼(FTTB)、至用户(FTTH)、至桌面(FTTO)的应用 及光缆数量日益增多的现状,进线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许多的商用建 筑物地下一层环境条件已大大改善,也可以安装电、光缆的配线架设备及 通信设施。在不具备设置单独进线间或入楼电、光缆数量及入口设施容量 较小时,建筑物也可以在入口处采用地沟或设置较小的空间完成缆线的成 端与盘长,入口设施则可安装在设备间,但宜设置单独的场地,以便功能 分区, 7.4建筑群主干电缆和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缆及天线馈线等室 外缆线进入建筑物时,应在进线间成端转换成室内电缆、光缆,并在缆线 的终端处可由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设置入口设施,入口设施中的配线设备 应按引入的电、光缆容量配置, 7.5电信业务经营者在进线间设置的入口配线设备应与BD或CD之间邀设 相应的连接电缆、光缆,实现路由互通。缆线类型与容量应与配线设备相 一致。 乙6在进线间缆线入口处的管孔数量应满足建筑物之间、外部接入业务及 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缆线接入的需求,并应留有2~4孔的余量。 7.7进线间应设置管道入口。 7.8进线间应满足缆线的数设路由、成端位置及数量、光的盘长空间和 镜线的弯曲径、充气维护设备、配线设备安装所要的场地空间和面积 79进线间的大小应按进线间的进线管道最终容量及入口设施的最终容量
对于光缆至大楼(FTTB)、至用户(FTTH)、至桌面(FTTO)的应用 及光缆数量日益增多的现状,进线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许多的商用建 筑物地下一层环境条件已大大改善,也可以安装电、光缆的配线架设备及 通信设施。在不具备设置单独进线间或入楼电、光缆数量及入口设施容量 较小时,建筑物也可以在入口处采用地沟或设置较小的空间完成缆线的成 端与盘长,入口设施则可安装在设备间,但宜设置单独的场地,以便功能 分区, 7.4建筑群主干电缆和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缆及天线馈线等室 外缆线进入建筑物时,应在进线间成端转换成室内电缆、光缆,并在缆线 的终端处可由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设置入口设施,入口设施中的配线设备 应按引入的电、光缆容量配置, 乙5电信业务经营者在进线间设置的入口配线设备应与BD或CD之间熟设 相应的连接电缆、光缆,实现路由互通。缆线类型与容量应与配线设备相 一致。 乙6在进线间缆线入口处的管孔数量应满足建筑物之间、外部接入业务及 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缆线接入的需求,并应留有2~4孔的余量。 7.7进线间应设置管道入口。 7.8进线间应满足缆线的敷设路由、成端位置及数量、光筑的盘长空间和 镜线的弯曲径、充气维护设备、配线设备安装所要的场地空间和面积 7.9进线间的大小应按进线间的进线管道最终容量及入口设施的最终容量
设计。同时应考虑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安装入口设施等设备的面积。 7.10进线间宜靠近外墙和在地下设置,以便于缆线引入,进线间设计应 符合下列规定: 7.10.1进线间应采用相应防火级别的防火门,门向外开,宽度不小于 1000mm 7.10.2进线间应防止渗水,宜设有抽排水装置。 7.10.3进线问应与布线系统垂直竖并连通。 7.10.4进线间应设置防有害气体措施和通风装置,排风量按换气次数不 少于5次/h确定。 7.11与进线间无关的管道不宜通过。 乙.12进线间入口管道口所有布放缆线和空闲的管孔应采取防火材料封堵 做好防水处理。 乙.13进线间如安装配线设备和信息通信设施时,应符合设备安装设计的 要求。 8.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设计 8.1管理应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筑线、信息 插座模块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 8.2管理应对设备间、电信间、进线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筑线、信息 点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内容包括:管理方式、标识、色 标、连接等。这些内容的实施,将给今后维护和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有
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别是较为复杂的综合布线系统如果采用 计算机进行管理,其效果将十分明显,自前,市场上已有商用的管理软件 可供使用者选用,综合布线的各种配线设备,应用色标区分干线电缆、配 线电缆或设备端点同时还应采用标签表明端接区域、物理位置、编号 容量、规格等、以便维护人员在现场一目了然地加以识别。管理宜符合下 列规定: 8.2.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宜采用计算机进行文档记录与保存,简单且规模 较小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可按图纸资料等纸质文档进行管理,并做到记录 准确、及时更新、便于查阅:文档资料应实现汉字化。 8.2.2综合布线的每一电缆、光缆、配线设备、端接点、接地装置、敷设 管线等组成部分均应给定唯一的标识符,并设置标签,标识符应采用相同 数量的字母和数字等标明, 8.2.3电缆和光缆的两端均应标明相同的标识符。 8.2.4设备间、电信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统一的色标区别各类业 务与用途的配线区。 8.3所有标签应保持清晰,并满足使用环境要求。 8.4在每个配线区实现线路管理的方式是在各色标区域之间按应用的要求 采用跳线连接。色标用来区分配线设备的性质,分别由按性质划分的配线
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别是较为复杂的综合布线系统如果采用 计算机进行管理,其效果将十分明显,自前,市场上已有商用的管理软件 可供使用者选用,综合布线的各种配线设备,应用色标区分干线电缆、配 线电缆或设备端点,同时,还应采用标签表明端接区域、物理位置、编号 容量、规格等以便维护人员在现场一目了然地加以识别。管理宜符合下 列规定: 8.2.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宜采用计算机进行文档记录与保存,简单且规模 较小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可按图纸资料等纸质文档进行管理,并做到记录 准确、及时更新、便于查阅:文档资料应实现汉字化。 8.2.2综合布线的每一电缆、光缆、配线设备、端接点、接地装置、敷设 管线等组成部分均应给定唯一的标识符,并设置标签,标识符应采用相同 数量的字母和数字等标明, 3.2.3电缆和光缆的两端均应标明相同的标识符。 3.2.4设备间、电信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统一的色标区别各类业 务与用途的配线区。 3.3所有标签应保持清晰,并满足使用环境要求。 B.4在每个配线区实现线路管理的方式是在各色标区域之间按应用的要求 采用跳线连接。色标用来区分配线设备的性质,分别由按性质划分的配线
模块组成,且按垂直或水平结构进行排列。 综合布线系统使用的标签可来用粘贴型和插入型。 电缆和光缆的两端应采用不易脱落和磨损的不干胶条标明相同的编号 8.5对于规模较大的布线系统工程,为提高布线工程维护水平与网络安全 宜采用电子配线设备对信息点或配线设备进行管理,以显示与记录配线设 备的连接、使用及变更状况。 8.6电子配线设备目前应用的技术有多种,在工程设计中应考虑到电子配 线设备的功能、管理范围、组网方式、管理软件、工程投资等方面,合理 地加以选用。 8.5综合布线系统相关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应包括:设备和缆线的用途 更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输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 占用器件编号,色标,链路与信道的功能和各项主要指标参数及完好状况 做障记录等,还应包括设备位置和缆线走向等内容,
综合布线系统配线模块与缆线的连接及配置
主:1.当用户程控交换机、计算机网络交换机、电源设备等另设机房时, 综合布线设备可独立安装在设备间,这时的设备间面积可小一些 如左图所示, 2.当用户程控交换机机房另设,或单独组建计算机网络时,综合布 线的配线设备可与网络设备合用一个设备间,如右图所示, 3.图中设备布置尺寸仅作参考,实际工程需依所选设备确定。
配线设备和网络设备合用的设备间
注:1.本图为综合布线系统与弱电系统合用弱电问的设备布置图, 2.配线及网络设备机柜内的设备安装、接线及维护均在柜前操作 3.图中的W1为线槽的宽度,W2为BAS箱的宽度,W3为BAS线 槽的宽度,W4为有线电视箱宽度,W5为有线电视线槽的宽度 W6为安防箱宽度,W7为安防线槽的宽度,W8为广播箱宽度
W9为广播槽的宽度,W10为火灾报餐箱的宽度,W11为火灾报 警线槽的宽度,S1为配线及网络设备机柜的厚度,S2为其他弱 电箱的厚度, 3.综合布线系统的线槽建议采用金属线槽,
1.工业级布线系统应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视频、控制等信息的传递 并能应用于高温、潮湿、电磁干扰、撞击、振动、腐蚀气体、灰尘等恶劣 环境中。 2.工业布线应用于工业环境中具有良好环境条件的办公区或控制室和生产 区之间的交界场所或生产区的信息点,工业级连接器件也可应用于室外环 境中。
3.在工业设备较为集中的区域应设置现场配线设备, 4.工业级布线系统宜采用星形网络拓扑结构。 5.工业级配线设备应根据环境条件确定IP的防护等级。 6.工业级布线系统产品选用应符合IP标准所提出的保护要求,国际防护 (IP)定级如下表所示内容要求
国际防护(IP)定级
注:12位数用来区别防护等级,第1位针对固体物质,第2位针对液供
2如IP67级别就等同于防护灰尘吸入和可沉浸在水下15cm~1m深度
1.综合布线电缆与附近可能产生高电平电磁十扰的电动机、电力变压器、 谢频应用设备等电器设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间距。 2.综合布线系统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相应的缆线和配线设备,或采取防护 错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2.1当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场强低于3V/m时,宜采用非屏蔽 电缆和非屏蔽配线设备。 2.2当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场强高于3V/m时,或用户对电磁 兼容性有较高要求时,可采用屏藏布线系统和光缆布线系统。 2.3当综合布线路由上存在干扰源,且不能满足最小净距要求时,宜来用 金属管线进行屏蔽,或采用屏布线系统及光缆布线系统, 3.在电信间、设备间及进线间应设置楼层或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4.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的接地系统,如单独设置接地体时,接地 电阻不应大于4Q。如布线系统的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 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 5.楼层安装的各个配线柜(架、箱)应采用适当截面的绝缘铜导线单独布 线至就近的等电位接地装置,也可采用竖并内等电位接地铜排引到建筑物 共用接地装置,铜导线的截面应符合设计要求。 6.缆线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屏蔽电缆屏微层的两端应做等电位连接并接 地。
1.综合布线电缆与附近可能产生高电平电磁十扰的电动机、电力变压器、 谢频应用设备等电器设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间距。 2.综合布线系统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相应的缆线和配线设备,或采取防护 错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2.1当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场强低于3V/m时,宜采用非屏蔽 电缆和非屏蔽配线设备。 2.2当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场强高于3V/m时,或用户对电磁 兼容性有较高要求时,可采用屏藏布线系统和光缆布线系统。 2.3当综合布线路由上存在于扰源,且不能满足最小净距要求时,宜来用 金属管线进行屏蔽,或采用屏布线系统及光缆布线系统, 3.在电信间、设备间及进线间应设置楼层或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4,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共用接地的接地系统,如单独设置接地体时,接地 电阻不应大于4Q。如布线系统的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 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 5.楼层安装的各个配线柜(架、箱)应采用适当截面的绝缘铜导线单独布 线至就近的等电位接地装置,也可采用竖井内等电位接地铜排引到建筑物 共用接地装置,铜导线的截面应符合设计要求。 6.缆线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屏蔽电缆屏微层的两端应做等电位连接并接 地
7.综合布线的电缆采用金属线槽或钢管敷设时,线槽或钢管应保持连续的 电气连接,并应有不少于两点的良好接地。 8.当缆线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电统、光缆的金属护套或金属件应 在入口处就近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 9,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应选用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 保护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10.综合布线系统选择缆线和配线设备时,应根据用户要求,并结合建筑物 的环境状况进行考虑。 当建筑物在建或已建成但尚未投入运行时,为确定综合布线系统的选 型,应测定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干扰场强度,对系统与其他干扰源之间的距 离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进行摸底,根据取得的数据和资料,用规范中规定的 各项指标要求进行衡量,选择合适的器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光缆布线具有最佳的防电磁干扰性能,既能防电磁泄漏,也不受外界 电磁干扰影响,在电磁干扰较严重的情况下,是比较理想的防电磁干扰布 线系统。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设计原则,在满足电气防 护各项指标的前提下,应首选屏蔽缆线和屏蔽配线设备或采用必要的屏额 措施进行布线,待光缆和光电转换设备价格下降后,也可采用光缆布线。 总之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 如果局部地段与电力线等平行数设,或接近电动机、电力变压器等干
7.综合布线的电缆采用金属线槽或钢管数设时,线槽或钢管应保持连续的 电气连接,并应有不少于两点的良好接地。 8.当缆线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电统、光缆的金属护套或金属件应 在入口处就近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 9.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应选用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 保护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10.综合布线系统选择缆线和配线设备时,应根据用户要求,并结合建筑物 的环境状况进行考虑。 当建筑物在建或已建成但尚未投入运行时,为确定综合布线系统的选 型,应测定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干扰场强度,对系统与其他干扰源之间的距 离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进行摸底,根据取得的数据和资料,用规范中规定的 各项指标要求进行衡量,选择合适的器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光缆布线具有最佳的防电磁干扰性能,既能防电磁泄漏,也不受外界 电磁干扰影响,在电磁干扰较严重的情况下,是比较理想的防电磁干扰布 线系统。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设计原则,在满足电气防 护各项指标的前提下,应首选屏蔽缆线和屏蔽配线设备或采用必要的屏额 措施进行布线,待光缆和光电转换设备价格下降后,也可采用光缆布线。 总之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 如果局部地段与电力线等平行设或接近电动机、电力变压器等干
扰源,且不能满足最小净距要求时,可采用钢管或金属线槽等局部措施加 以屏蔽处理, 11.对于屏蔽布线系统的接地做法,一般在配线设备(FD、BD、CD)的 安装机柜(机架)内设有接地端子,接地端子与屏藏模块的屏蔽罩相连通 机柜(机架)接地端子则经过接地导体连至大楼等电位接地体。为了保证 全程屏蔽效果,终端设备的屏截金属罩可通过相应的方式与TN一S系统的 PE线接地,但PE地不属于综合布线系统接地的设计范围。 2.随着各种类型的电子信息系统在建筑物内的大量设置,各种干扰源将 会影响到综合布线电缆的传输质量与安全。下表列出的射频应用设备又称 为ISM设备,我国目前常用的ISM设备大致有15种
CISPR推荐设备及我国常见ISM设备一览表
注: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称CISPR。
综合布线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
综合布线电缆与电气设备的最小间距
墙上敷设的综合布线电缆、光缆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
:如墙壁电缆敷设高度超过6000mm时,与避雷引下线的交叉间距应按下式计算 S>0.05L 式中:S一交叉间距(mm); L一交叉处避雷引下线距地面的高度(mm)
注:如增壁电缆敷设高度超过6000mm时,与避雷引下线的交文间距应按下式计算: S≥0.05L 式中:S一交叉间距(mm); L一交叉处避雷引下线距地面的高度(mm)
注: 1.地板下线槽敷设方式是将综合布线的线沿线槽敷设到地面出线盒或墙上 的信息插座,综合布线的线槽宜与电源线槽分别设置,且每隔4~8m或转 弯处设置一个分线盒或出线盒,这种方法可提供良好的机械性保护、减少 电气十扰、提高安全性,但安装费用较高,并增加了楼面荷载,适用于大 开间工作环境, 2.地面垫层下金属线槽数设方式是将综合布线的缆线沿线槽数设到地面出线; 或分线盒。由于地面出线盒和分线盒不依赖于墙或柱体而直接走地面垫层 这种方式造用于大升间或需要打隔断的场所.地面垫层的厚度≥650mm
1.护壁板电缆管道布线法是沿建筑物护壁板数设电缆管道,通常用于墙上装有较多信息插座 的小楼层区,前面的盖板是活动的,信息插座可安装在洛管道的任何位置上,电源线和 综合布线电缆可走不同的接地金属管通道,或用金属隔板隔开。 2.地板上导管布线法是沿地板表面敷设金属导管,导管槽固定在地板上,布缆后再盖紧盖 板。这种方法具有快速而容易安装的优点,适用于人员流动量不大的普通办公室,一般 不要在过道或主楼层区使用。 3.模压电镜管道布线法是将金属模压管道固定在天花板与墙面接合处的过道和各房同的墙 上,过道管道走主路由统线,进入各房同的分支电缆用小套管穿过墙壁,这种方法外观 较好,但灵活性较差,
1.接线盒的安装高度由工程设计 确定, 2.双排孔或三排孔小砌块墙体可机 据孔的宽度尺寸参照本图设置, 3.电线管在小砌块墙上数设时严 禁打凿, 4.管线敷设方案I在90mm隔墙 上的安装,其他方案在空心确 块为190mm上的安装,
: 1.本图中砌块厚190mm, 2.箱体外形尺寸B、H、C,安装 尺寸b、h由工程设计确定。 3.方案I由预制混凝土框架安装. 4.方案II适用于较厚箱体,两侧砖需 加钢筋加固, 5.方案Ⅲ适用于箱体明装。 6.金属箱体需与附近金属管线相连 保证良好接地。
注:1.配线箱外形尺寸B、H、C,安装尺寸 b、h由工程设计确定. 2.加强龙骨须在石膏板安装前施工, 3.木枋宽随竖向龙骨长随龙骨中距,
注:在1.22m高的光纤配线架(柜)中可安装624根光纤,2.13m高的配线 架可安装1056根光纤,可用于建筑群或一幢大楼中所有光纤的集中管理。
注: 1.光纤配线架(箱)一般安装在设备间,用以连接公用系统的引入光缆, 建筑群或建筑物干线光筑、应用设备跳线光缆等。 2.配线架(箱)应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半封闭式机架内的光纤熔接头 与活接头部分,应具有防尘装置。机架上可安装所有标准配线架、抽屉 和配件。光缆可由机架(柜)的顶、底及两侧进出。门的开启角应不小 于120°,间不大于2mm.钢材结构件应镀锌处理,非金属材料应 具有阻燃性能。 3.配线架(箱)内应具有充裕的空间,保证在光缆引入机架时,使便光缆的 弯曲半径不小于光统直径的15倍:纤芯和尾纤不论在何处转弯时,其曲 率半径应大于40mm
1.光纤配线架的作用 光纤配线架适用于光纤信道中的端接和管理,可以完成光缆与尾纤自 和端接,还可以在面板上安装各种类型的光纤适配器,实现光缆与光纤踪 间的插接。 2.光纤配线架的特点 2.1集光缆光纤熔接、尾纤收容、跳接线收容等三种功能于一体。 2.2余长收容在两个特制的半圆塑料绕线盘上,保证光纤的弯曲半径大于 37.5mm 2.3面板安装光纤适配器,如:ST、SC、SFF,
2.4采用抽屉式结构,安装时只要抽出箱体,就可以在机柜正面进行盘绕、端 接等工作, 2.5自带面板、熔接盘和绕线盘,只要配备适配器和尾纤(或光纤连接器)就 可进行端接和跳线。 3.光纤配线架的结构 光纤配线架由箱体、光纤连接盘、面板三部分构成,如下图所示,
4.光纤配线架的施工步聚 4.1用双手从两侧轻拾面板后,将箱体向自己方向拉即可抽出箱体( 能全部抽出)。 4.2将光缆端部剪去约1m长,然后取适当长度(约1.5m),剥除外 层护套。从光缆开剥处取金属加强芯(如果光缆有加强芯的话)约85 mm长度后剪去其余部分,并将金属加强芯固定在接地桩上,并用尼 龙榨带将光缆扎紧使其稳固。开剥后的光筑束管用PVC(约O.9m) 保护软管置换后,盘在绕线盘上并引入熔接盘,在熔接盘入口处用扎 带扎紧PVC软管,如图所示, 4.3取1.5m长的光纤尾纤,在离连接器头0.9m处(根据适配器位置 不同稍有长短)剥出光纤,并在连接器根部和外护套根部贴上同号的 标识纸。将尾纤的连接器头固定在适配器面板的适配器上,将尾纤盘 在绕线盘上并引入熔接盘。用扎带将尾纤固定在熔接盘片入口处,如 图所示。 4.4将熔接盘移至箱体外进行光纤熔接:熔接点用热缩套管保护,并 入熔接盘内的热束管卡座内。完成后将熔接盘固定在箱体内并理顺、 固定光纤,如图所示。 4.5将箱体推回光纤配线架机架后,光纤配线架安装完毕。
图1交叉连接线示意图
1.交叉连接用于实现配线架不同配线区之同的物理连接,如干线子系统配线区(白区)、水平子系 统配线区(蓝区)和设备配线区(紫区)等。图1是干线子系统与应用设备配线区之间的交叉连 接示意图,各配线区之间用背板开,以提供走线空间 2.继各子系统线缆与配线架间的连接完成之后,首先将托架安装到配线模块的项部和底部的支撑腿上 用来保持交又连接线,如图2所示, 3.将交叉连接线插入到包含指定线对的连接块项部高齿两侧的槽中,用手指轻轻的将交叉连接线压 下,如图3所示, 4.使用冲击工具将交叉连接线线对压入连接块并切去无用的导线头,如图4所示, 5.在交叉连接线一端连接完成后,再将交连接线拾起,使其穿过相应的扇形槽,并用手指伸入线对 中下拉造当距离以建立连接线的松弛部分,如图5所示, 6.将交叉连接线对的另一端引至另一配线区要端接处的扇形槽中,并留松弛部分后,在相应连接块 的位置重复第3、4步,最终完成交叉连接线的连接 线缆在!
图5将交叉连接线穿过扇形槽
注:在墙上或托架上安装好配线板后,线缆端接有如下步骤: 1.先把底部IDC配线模块上要端接的24条4对对绞电缆牵引到位,每个配线槽 中布放6条,左边的线缆端接在配线模块的左半部分,右边的线缆端接在配 线模块的右半部分。在配线板的内边缘处将每个统线束松驰地捆起来,并在 每条筑线上标记出剥除线外皮的位置,然后解升捆扎,在标记处刻痕,刻 好痕后再放回原处,暂不要剥去外皮,见图1, 2.当所有4个缆束都刻好痕放回原处后,安装IDC配线模块(用铆钉),在每条 镜线刻痕点之外最少15cm处将缆线切断,并将刻痕的外皮滑掉,然后沿着 配线模块的边缘将4对导线拉进前面的线槽中,用索引条上的高齿将一对导
综合布线大对数电缆穿管最小管径
注:1表中的数据是以电的参考外径计算得出的、电绩参考外径详见下表
2.布放椭圆形或扁平形缆线和大对数主干电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为50%,弯管道为40%,
大对数电缆(非屏藏)规格
4芯及以下光缆穿保护管最小管径保护管保护管穿光缆根数光缆规格234567891011121314种类保护管最小管径(mm)2芯SC15254芯402芯MT1525404芯2芯PC20324芯FPC502芯JDG20324芯KBG4芯以上光缆穿保护管最小管径保护管最小管径(mm)光缆规格递走向普通碳素锅电线套管(MT)聚氯乙烯硬质电线管(PC)和套接紧定式钢管(JDG)和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SC)聚氢乙烯半硬质电线管(FPC)1套接扣压式薄壁钢管(KBG)注:直线管道151515156芯1.表中的数据是以光缆的参考外径计弯管造15202015算得出的园林养护管理,光缆参考外径详见第直线管道151515158芯2020451页.弯管道1520直线管道152020152.4芯及以下光缆所穿保护管最小管径12芯弯管道20252520的截面利用率为27.5%直线管道1520201516芯3.4芯以上主干光缆所穿保护管最小管弯管道20252520径,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为50%,直线营道2025252018芯弯管道为40%,弯管道20252525直线管道253232 3224芯弯管道32404040综合布线光缆穿管最小管径图集号08X1013审核张宜校对孙兰必设计朱立形页453
1.当光镜引入口与设备间距离较远时可设进线间。由进线间敷设至设备间的光窥,往往从地下或 半地下层进线间由电信间爬梯引至所在楼层。因引上光缆不能只靠最上层拐弯部位受力固定 所以引上光缆应进行分段固定,即要沿爬梯作适当绑扎。对无铠装光缆,应衬垫胶皮后扎系 对拐弯受力部位,还应套胶管保护。在进线间可将室外光缆转换为室内光缆,也可引至光配 线架进行转换。 2.当室外光缆引入口位于设备间,不必设进线间时,室外光缆可直接端接于光配线架(箱)上 或经由个光缆进线设备箱(分接箱),转换为室内光缆后再敷设至主配线渠或网络交换机 3.光缆布放应有允余,一般室外光缆引入时预留长度为5~10m,室内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 为3~5m,在光配线架(箱)中通常都有盘纤装置。
阶段验收项目验收内容验收方式阶段验收项目验收内容验收方式2.管道缆线(4)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隐截工程签证(7)衰减串音比功率和;(1)缆线规格;(8)等电平远端串音;3.埋式缆线(2)数设位置、深度;隐截工程签证(9)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3)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10)回液损耗;电、光缆布(4)回土夯实质量.1.工程电气性能测试(11)传播时延;峻工检验放(楼间)(1)缆线规格;系统测试(12)传播时延偏差;4.通道缆线(2)安装位置,路由;隐蔽工程签证(13)插入损耗;(3)土建设计符合工艺要求。(14)直流环路电阻;5.其他(1)通信线路与其他设施的间距;随工检验或隐(15)设计中特殊规定的测试内容2)进线室设施安装、施工质量。截工程签证(16)屏蔽层的导通。1.8位模块式通用插2.光纤特性测试(1)衰减;峻工检验座(2)长度,缆线终接2.光纤连接器件符合工艺要求。随工检验1.管理系统级别符合设计要求。随工检验3.各类跳线(1)专用标识符类型及组成;4.配线模块2.标识符与标签设置(2)标签设置;随工检验(1)连接图;管理系统3)标签材质及色标(2)长度;(1)记录信息;(3)衰减;3.记录和报告(2)报告;随工检验系统测试1.工程电气性能测试(4)近端串音;峻工检验(3)工程图纸.(5)近端串音功率和;1.工技术文件清点、交接技术文件随工检验工程总验收(6)衰减串音比;2.工程验收评价考核工程质量,确认验收结果,随工检验注:系统测试内容的验收也可在随工中进行检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图集号08X1013审核张宜越校对孙兰设计朱立形页52
合布线系统对绞线永久链路或信道测试项目及技术指标的含义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缆(链路/信道)性能指标测试记录
1.综合布线工程包括电缆系统电气性能测试及光纤系统性能测试,电缆系 统测试项目应根据布线信道或链路的设计等级和布线系统的类别要求制定 各项测试结果应有详细记录,作为工资料的一部分。测试记录内容和形 参照左表。 2.对绞电缆及光纤布线系统的现场测试仪要求如下: 2.1应能测试信道与链路的性能指标: 2.2应具有针对不同布线系统等级的相应精度,应考虑测试仪的功能、电 源、使用方法等因素: 2.3测试仅精度应定期检测核电厂标准规范范本,每次现场测试前仪表厂家应出示测试仪的精 度有效期限证明。 3.测试仪表应具有测试结果的保存功能并提供输出端口,将所有存的测 试数据输出至计算机和打印机,测试数据必须不被修改,并进行维护和文 档管理。测试仪表应提供所有测试项目、概要和详细的报告。测试仪表宜 提供汉化的通用人机界面,
1.接线图的测试,主要测试水平电缆终接在工作区或电信间配线设备的8 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的安装连接正确或错误。正确的线对组合为:1/2、3 /6、4/5、7/8,分为非屏蔽和屏蔽两类,对于非RJ45的连接方式按 相关规定要求列出结果。 布线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正确或不正确的连接图测试情况,其体如1 图所示。
22所列的关键频率建议值。 5.4近端串音功率和(PSNEXT):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 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和布线两端的近端串音功率和值应 符合第5-15页表23的规定,并可参考第5一15页表24所列的关键频率 建议值。 5.5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串音比(ACR):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 级,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和布线两端的ACR值可用以下 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可参考第5一19页表38所列关键频率的ACR建议值, 线对i与线对k间ACR值的计算公式
....- 布线标准
- 相关专题: 布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