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3574.7-2019 聚变装置铁磁性系统结构设计准则 第7部分:制造与检测

  • DB34/T 3574.7-2019  聚变装置铁磁性系统结构设计准则 第7部分:制造与检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16K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7-2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2.6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

    5.2.6.1构件设计时应尽量减少焊缝的数量和尺寸。 5.2.6.2构件设计时应避免焊缝过于集中。 5.2. 6.3应合理安排焊接装配顺序。

    5. 2. 7预防焊接变形的措施

    5.2.7.1应合理设计焊缝位置。 5.2.7.2应合理选择焊缝尺寸和形状。 5.2.7.3尽可能减少焊缝数量,减小焊缝长度。 5.2.7.4可预计发生缩短的尺寸在焊前预留出来 5.2.7.5应合理选择焊接装配程序。 5.2.7.6选择合理的焊接顺序和方向。

    给排水工艺、技术5.2.8焊接质量检查

    5.2.8.1焊工应具有规定的有效资格证。 5.2.8.2焊接设备型号、电源极性等焊接参数应满足要求。 5.2.8.3原材料检查应与合格证及国家标准相符合。 5.2.8.4工艺文件应齐全、表达清楚。! 5.2.8.5涉及真空室内部件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施焊前应进行焊接工艺试验。 5.2.8.6 应清除多层焊层间存在的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 5.2.8.7 焊缝两侧咬边的总长度,不应超过该焊缝长度的10%。 5.2.8.8液压强度试验常用水进行,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25~1.5倍。

    5.3.1.1螺栓机械性能应满足相应性能等级要求,螺栓尺寸应满足GB/T5782的要求;螺母尺寸应满 足GB/T6170的要求;垫圈尺寸应满足GB/T93的要求。 5.3.1.2螺栓、螺母、垫圈需经过探伤检测,并提供探伤检测报告。 5.3.1.3螺栓、螺母、垫圈需进行性能等级检测测试,并提供相应的性能测试报告,

    DB34/T 3574. 72019

    5.3.1.4螺栓入库应按规格分类存放,并防雨、防潮。遇有螺栓、螺母不配套,螺纹损伤时,不应使 用。螺栓、螺母、垫圈有锈蚀,应抽样检查紧固轴力,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 5.3.1.5螺栓等不得被泥土、油污粘染,保持洁净、干燥状态。必须按批号,同批内配套使用,不应 混放、混用。 5.3.1.6操作工具如电动扳手、手动扳手等应经过标定,符合螺栓紧固的设计要求,

    5.3.2.1应满足GB/T1237、GB/T3098.1的要求。 5.3.2.2装配前检查摩擦面,试件的摩擦系数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浮锈用钢丝刷除掉,油污、油漆清 除干净。 5.3.2.3螺栓头和螺母下面应放置平垫圈,用以增大承压面积。 5.3.2.4螺栓丝扣损伤,螺栓应自由穿入螺孔,不准许强行打入。 5.3.2.5每个螺栓一端不可垫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垫圈,并且不可采用大螺母代替垫圈。螺栓拧紧后, 外露螺纹不应少于两扣。 5.3.2.6对于设计有要求防松动的螺栓、锚固螺栓需采用有防松装置的螺母(即双螺母)或者弹簧垫 圈,或者用人工方法采取防松措施。 5.3.2.7对于承受动荷载或重要部位的螺栓连接,需按照设计要求放置弹簧垫圈,弹簧垫圈应设置在 螺母一侧。 5.3.2.8双头螺栓的轴心线应与工件垂直,用角尺进行检验。 5.3.2.9装配双头螺栓时,应先将螺纹和螺孔的接触面清理干净,再用手轻轻地把螺母拧到螺纹的终 止处,如果遇到拧不进的情况,不应用扳手强行拧紧,以避免损坏螺纹。 5.3.2.10连接处应平整,板边、孔边无毛刺;接头处有翘曲、变形必须进行校正,并防止损伤摩擦面, 保证摩擦面紧贴。 5.3.2.11扭剪型高强螺栓紧固应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为初拧。初拧紧固到螺栓标准轴力(即设计预拉 力)的60%~80%,初拧的扭矩值不应小于终拧扭矩值的30%。第二次紧固为终拧,终拧时扭剪型螺 栓应将梅花卡头掉。为使螺栓群中所有螺栓均匀受力,初拧、终拧都应按一定顺序进行

    5.4.1应制定合理的《作业指导书》和《热处理作业检验指导书》。 5.4.2严格按确定的《热处理作业检验指导书(或热处理工艺卡)》中具体工艺参数执行,包括热处 理设备、装炉方式、装炉量、加热升温方式、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冷却介质、冷却介质温 度、渗剂种类、渗剂流量、感应加热温度、限时加热时间及电参数(阳极电压、阳极电流等)。 5.4.3经热处理后的试件及其焊缝区域的综合力学性能应满足要求。

    应根据被检物的材质、加工种类、加工过程及使用过程等来选择检测方法。 对有无损检测要求的角接接头、T形接头及所有制造加工成型件经检测后均应满足规定值。 经无损检测后的产品内腔残余物应满足规定要求,

    5.6.1真空室内部件面向等离子体的面, 环向总体误差和极向总体误差应满足规定值。 5.6.2包层和偏滤器支撑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5.6.3真空室内部件及其支撑应确保它们的安装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DB34/T3574.72019

    5.6.4 5.6.5包层下边界和偏滤器上边界应保持规定的距离。 5.6.6 应充分考虑真空室内空间、包层和偏滤器的大小及其管林系统的布置等制定较合理的装配顺序。 5.6.7 应尽量使用最简便的方法和通用工具进行装配。 5.6.8真空室内部件装配应按照规定的装配顺序进行。

    5.7高热负荷测试要求

    室内部件中包层和偏滤器样件均应满足在经规定循环次数的热负荷测试后,应观测零部件在辐 表面红外温度温升不能超过20%,并通过事后超声无损检测和有损分析验证。

    5.8力学性能测试要求

    内部件组成材料应具备经高温拉伸、压缩、弯曲和冲击等试验后,满足规定寿命要求。

    真空室内部件寿命应满足聚变装置长脉冲稳态运行要求,并应大于或等于聚变装置内部部件维

    5. 9. 2化学要求

    5.9.3接地和绝缘要求

    信息技术标准规范范本按DB34/T3574.1的规定执行。

    按DB34/T3574.1的规定执行

    5.9. 4 地震要求

    按DB34/T3574.1的规定执行。

    按DB34/T3574.1的规定执行。

    消防安全按DB34/T3574.1的规定执行

    7.1制造和检测过程中应考虑潜在的安全风险。 7.2制造和检测过程中应使维护人员能够安全方便的进行零部件维护 7.3制造和检测应考虑涉及安全性组件的测试和检查。 7.4在测试及调试中应有符合相关安全要求的警示标识。 7.5对制造和检测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应有应急预案。

    ....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聚变装置铁磁性系统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