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8848-2020 智能工厂 过程工业能源管控系统技术要求

  • GB/T 38848-2020  智能工厂  过程工业能源管控系统技术要求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5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8-03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6.1.2能源规划、能源目标与指标

    6.1.2.1能源规划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规划应与国家相关规划相一致。企业能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a) 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 企业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C 能源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d)能源需求及节能降耗目标; e)实现节能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6.1.2.2能源目标与指标

    过程工业企业制定能源目标、指标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规划期内年消耗的能源量和累计消耗的能源量的一致性; b)制定的能源目标、指标应落实到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等指标上; c)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等各项指标应分解落实到各个基层部门; d)当国家已有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时光伏发电标准规范范本,企业制定的目标、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过程工业企业制定能源目标、指标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规划期内年消耗的能源量和累计消耗的能源量的一致性; b)制定的能源目标、指标应落实到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等指标上; c)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等各项指标应分解落实到各个基层部门; d)当国家已有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时,企业制定的目标、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当行业已有标杆、能效对标数值时,企业在制定自已 的目标、指标时应进行参考,制定出既符合 企业自身发展又符合产业政策的目标、指标

    过程工业企业应按照GB/T23331一2012的要求制定能源方针: 能源方针确定了企业在能源管理方面的行动纲领、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及相关方做出 的承诺。 能源方针应根据过程工业行业用能特点及本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能耗水平,能源方针为企业制 定能源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能源方针宜与企业的总体发展宗旨和其他管理体系方针相协调。为提高效率,过程工业企业 宜书面制定总方针,其中应包括能源方针。 能源方针应定期评审和更新。能源方针的定期评审可以管理评审、专题会议或相关会议的形

    策划是过程工业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控体系的关键环节。策划是在全面调查、 分析过程工业企业用能状况的基础上,识别主要能源使用,寻求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以达到改进能源 责效的目的。过程工业企业应按照GB/T29456一2012中的策划流程概念,结合本企业特点,依据系统 生和分层次原则进行能源策划: a)系统性。针对过程工业企业能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各能源介质系统、各类专业管理,利用系统 方法,开展能源策划与评审。 D 分层次。过程工业企业在系统策划的基础上,对公司、二级厂部(分厂)、作业区(车间)等多个 管理层进行能源策划与评审,识别改进机会。在公司、二级厂部(分厂)、作业区(车间)级别都 应有能源绩效参数、基准、能源目标和指标来反映能源绩效的控制和改进机会。 策划结果应至少包括如下内容: a 能源基准; b) 能源绩效参数;X C 能源目标和指标; d) 能源管理实施方案。

    6. 1.4.2能源审计

    能源审计是企业策划的重要环节。过程工业企业应按照GB/T23331一2012的要求进行能源审 计。企业应将能源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形成文件,包括能源审计的职责、范围、时间间隔、方法、工具、主要 能源使用的确定、结果的输出以及再次能源审计的要求等。企业应将能源审计的过程及结果形成能源 审计报告,作为企业能源管控体系策划、实施和持续改进的依据

    6.1.4.3能源基准

    6.1.4.3.1能源基准的建立

    能源基准是用于比较能源绩效改进的起算基点。过程工业企业应在能源审计的基础上,根据企 使用和能源消耗的特点,选择建立适用的能源基准 过程工业企业应针对企业产品、系统、工序、设备设施或不同管理层次建立能源基准,以便于能源

    效的比较。企业对建立的能源基准应明确其范围和边界、量纲、统计计算期和计算方法,并形成文件。

    6.1.4.3.2能源标杆

    建立能源标杆的目的是使企业发现差距和找出改进的潜力。过程工业企业应建立能源标杆。在建 立能源标杆时,需明确标杆选取的方法,如: a)宜将国家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中的先进值、清洁生产标准中的先进指标、政府发布的行业能效对 标值等设为能源标杆; b)宜考虑参照国际、国内同类先进水平建立能源标杆; c)宜按本企业的最佳值或设计值建立能源标杆。 能#生

    标值等设为能源标杆; b)宜考虑参照国际、国内同类先进水平建立能源标杆; c)宜按本企业的最佳值或设计值建立能源标杆。 6.1.4.3.3能源基准的应用 过程工业企业应按照已建立的能源基准、能源标杆,对能源绩效进行分析,包括影响因素的变化 比较、分析、评估能源目标和指标,发现和确定改进的机会。企业应按规定的周期,对照能源基准和能源 标杆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企业应保持能源基准、能源标杆的记录。为了对不同时期的能源绩效进行 对比分析,能源基准应保持相对稳定。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对能源基准进行调整: a 相对应的能源绩效参数不能反映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关键情况,如生产工艺、产品结构、主 要设备发生了重大变化; b)生产组织和规模、能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其他预先规定的情况,如达到了规定的调整周期或技术变化,需要增加或改变能源基准

    6.1.4.3.3能源基准的应用

    6.1.4.4能源绩效参数

    能源绩效参数与监控对象(如用能设备、用能系统等)的能源绩效水平密切相关,能源绩效参数可反 映监控对象的运行情况。过程工业企业应通过对能源绩效参数的监视和测量,及时掌握监控对象的能 原绩效水平,采取控制措施,确保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能源绩效参数可以是直接测量的参数,也可 以是通过一定计算获得的参数。 能源绩效参数应考虑以下内容: a)能源绩效参数的识别。过程工业企业各类影响运行控制的能源绩效参数包括:能源消耗指标, 生产工艺参数指标、质量参数指标、管理指标及其他。某些参数并非直接表述能源消耗和能源 利用效率,但与监控对象的能源绩效水平间接相关,如设备作业率、设备状态参数、产品合格率 等,企业也可将此类参数作为能源绩效参数管理。 b 能源绩效参数的应用。能源绩效参数应用于建立能源基准、能源目标和指标、运行监控、监视 测量与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对能源绩效的监视和测量,监控能源绩效的水平,确保能源目标和 指标的实现。 过程工业企业应规定能源绩效参数确定方法、检测的方法和周期、异常情况的判定和处理、能源绩 效参数的分析和改进、能源绩效参数的评审更新等,形成文件并定期评审。当发现能源绩效参数不能有 效反映相关的能源绩效时,应更新或完善

    6.1.5.1 工艺管理

    GB/T 388482020

    6.1.5.2设备设施的配备与管理

    过程工业企业应合理匹配各系统的设备、设施,优化用能的情况。 过程工业企业使生产通用设备达到经济运行的状态,对电动机的经济运行管理应符合 GB/T12497的规定;对风机、泵类和空气压缩机的经济运行管理应符合GB/T13466的规定;对电力变 压器的经济运行管理应符合GB/T13462的规定;对锅炉的经济运行管理应符合GB/T17954、 ISGG0002和GB/T15317一2009的规定。 过程工业企业应制定设备、设施配置管理制度,确定重点用能设备设施,对其采购、使用和处置进行 有效控制。对于重点用能设备、设施管理应考虑以下内容: a)在采购新设备和选用替代设备时,应选用节能设备,不应选用国家已淘汰的高耗能设备; b 定期监控重点用能设备、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其经济运行; 进行合理的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以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 重点用能设备、设施的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 对淘汰或废弃的设备、设施要按国家相关要求进行处置,并保存处置记录

    6.1.5.3生产过程管理

    对于过程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应考虑以下内容: a)过程工业企业应制定生产工业流程的能源管理文件,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运行,包括: 1)定期对生产工艺流程的耗能状况进行评价; 2)对定期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最佳可行技术和良好操作规范并予以实施。 D 过程工业企业应制定产品生产、用能设备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其操作规程应有利于节能,并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各有关参数。 过程工业企业应制定能源消耗定额管、考核和奖惩办法的管理制度,将节能成效与人员绩效考 核结果挂钩。 d)过程工业企业应执行GB17167的规定,配备足够的能源计量器具,并对其维护和使用进行 管理

    6. 1.6 运行管理

    6.1.6.1能源信息管理

    能源信息管理应包括: 能源数据采集与基本处理; b) 能源管控系统的监控与调整; C) 能源信息的归档和管理; d) 能源地理信息管理; e)能源系统多媒体管理

    6.1.6.2能源管控系统故障管理

    能源管控系统故障管理应包括: a)能源管控系统事件及记录; b)工艺与设备故障的报警与分析; c)供配电、供水、供热、供氧、供燃气等专业安全管理应用。

    6.1.6.3基础能源管理

    基础能源管理应包括: a) 能源计划与实际管理; b)能源分析支持管理; c)能源质量管理; d)能源运行支持管理

    6.1.6.4专业管理子系统

    专业管理子系统应包括: a)故障及应急联动管理; b)一体化安全管理。

    6.1.7.1管理评审的输入

    GB/T38848—2020

    管理评审输入是指为管理评审提供的信息,充分、准确的信息是管理评审有效实施的前提。评审输 应包括: 审核的结果,包括内部审核、国家、地方或企业开展的能源审计的结果,以评价企业能源管控体 系是否有效运行。 b 相关方的反馈,以分析和明确外部对企业能效方面的最新要求,为企业调整能源方针、能源目 标和指标,确定相应的能源标杆提供依据。 C 能源管理的承诺与绩效,包括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运行效率、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企业在计 审时应提供各方面绩效的实际指标,以确定组织能源管理承诺和绩效实现的真实性,并与企业 的预期目标、能源标杆相比较,确定改进能源管理绩效的潜力。 d 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包括与能源标杆的比较、能源成本的变化等,以确认能源管控体 系运行的效果。 e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状况,以评价企业是否形成了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以 达到保持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的目的。 以往管理评审所确定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以达到进一步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 完善运行机制的能力。 g 能源管控体系的客观变化,包括企业产品、活动和服务的变化;新设备、新工艺和新开发项目能 源绩效的变化;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相关方的观点;节能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 进步;能源及原材料的变化等。 h)有关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和体系改进的建议

    6.1.7.2管理评审的输出

    管理评审输出是管理评审活动的结果,是最高管理者对过程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体系做出战略性决 策的重要依据。评审输出应包括: a)对企业能源管控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评价; b)决定能源管控体系和能源节约持续改进的措施,包括提高能源管理绩效、重点用能设备改造 重大节能技术引进、工艺流程改进等; c)能源发展战略、能源基准、能源绩效参数、能源方针、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变更以及支持实现能

    源管理方案变更的重大决策; 1)支持管理评审输出活动的资源需求

    6.1.8优化调度和控制

    6.1.8.1机构设置

    6.1.8.2生产调度任务

    过程工业企业的生产计划调度部门主要的工作任务为: a)依据生产作业计划和生产措施计划有效地、不间断地检查、督促生产进度; D 沟通生产信息,组织有关部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预防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使 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C 组织均衡的、有节奏的生产,保证企业科研生产作业计划的全面完成

    过程工业企业的生产计划调度部门主要的工作任务为: a) 依据生产作业计划和生产措施计划有效地、不间断地检查、督促生产进度; b) 沟通生产信息,组织有关部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预防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使 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c)组织均衡的、有节奏的生产,保证企业科研生产作业计划的全面完成

    6.1.8.3生产调度原则

    过程工业企业的生产调度工作遵循计划性、统一性、预见性、全面性、及时性的原则,做到 时、全面、有力。

    6.1.8.4优化内容

    过程工业企业应对能源管控系统进行工艺优化,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工艺流程优化; b)工艺布局优化; c)工艺参数优化。

    6.1.8.5优化控制系统基本要求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优化控制系统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优化控制系统与常规控制系统的接口满足常规控制系统安全优化的原则,优化控制系统投人 与退出不应对原常规控制系统产生任何扰动; b 单独配置的优化控制系统,形成完整的软硬件系统和独立的安全控制方式,系统能力保证一定 的裕量; 优化控制系统配置标准化通信接口与软件接口,方便与其他系统连接、加载其他高级优化算 法,并提供必要的参数调整手段; 优化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与常规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一致,采用与分散控制系统相同 的系统可靠性要求,

    6.1.8.6优化控制基本结构形式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优化控制系统应满足: a)优化控制系统采用上位分析站与下位控制站的系统结构,分别实现复杂数据运算功能与实

    GB/T38848—2020

    快速控制功能,也可单独配置某一个站执行特定的优化功能; b 独立配置的优化控制系统由上位分析站、下位控制站、网络交换系统、I/O单元与端子模组等 组合构成; c) 上位分析站通过通信方式从常规控制系统获取实时与历史数据,下位控制站从常规空控制系 统控制器直接获取过程参数并通过常规空控制系统输出指令至现场; d)上位分析站实现数据分析运算,输出控制目标与关键参数,下位控制站应实现过程参数的实时 控制; e)上位分析站与下位控制站应实现实时、定时或事件触发式信息交互; 上位分析站实现人机接口功能

    快速控制功能,也可单独配置某一个站执行特定的优化功能: b 独立配置的优化控制系统由上位分析站、下位控制站、网络交换系统、I/O单元与端子模组等 组合构成; c) 上位分析站通过通信方式从常规控制系统获取实时与历史数据,下位控制站从常规空控制系 统控制器直接获取过程参数并通过常规空控制系统输出指令至现场; d)上位分析站实现数据分析运算,输出控制目标与关键参数,下位控制站应实现过程参数的实时 控制; 上位分析站与下位控制站应实现实时、定时或事件触发式信息交互; 上位分析站实现人机接口功能

    6.1.8.7优化控制基本技术要求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优化空控制系统应满足基本技术要求有: 优化控制系统采用高可靠、易维护、易扩展、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硬件设备,以及标准化、模块化 可维护的软件系统,可稳定实现系统高级优化控制功能。 b)上位分析站方便加载高级优化算法,提供与其他优化系统的软硬件接口。若优化空控制系统 无复杂高级运算要求时,亦可简化配置上位分析站或采用离线编译器方式 下位控制站满足高精度、快速采样与是实时控制的要求。 d 优化控制系统设计独立的安全投退功能,运行人员可无条件切换至常规控制系统,并确保过程 安全无扰动,只有在优化控制系统工作正常后才可切换至优化控制。 优化控制系统应为现场维护人员提供对参数和系统进行维护的手段

    6.1.8.8优化控制目标

    a)采用预测、模糊、自适应等先进控制算法及其他优化控制技术提高重要参数的自动调节品质, 降低参数偏离与超限运行风险; b 利用优化技术调高能源管控系统对能源种类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好满足重要参数的自动调节 需求; c)采用其他优化控制技术优化运行参数与延长设备寿命。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管控系统运行分析诊断优化控制应包括以下目标: a)采用智能故障诊断、数据挖掘、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能源管控系统故障风险的在线预警; D 采用容错优化控制技术,引入辅助判据,甄别故障信号,降低设备误停运与保护拒动风险; C 其他转接数据库与运行巡检信息辅助技术,提高系统的异常工况处置能力

    6.2.1.1购入实物量的统计

    .2.1.2库存实物量的统

    GB/T38848—2020

    6.2.1.3消耗实物量的统计

    6.2.1.4主要产品综合能耗的统计

    过程工业企业应对主要产品综合能耗和各种能源消耗进行统计。应按GB/T2589一200 规定的方法统计产品综合能耗

    2.1.5过程工业企业能源输送分配内容的完整性

    能源输送分配的形式应包括: a 运输设备输送固体能源,包括煤炭、焦炭; b 管道输送的能源与耗能工质,包括燃料油、天然气、煤气、蒸汽、热水、压缩空气、氧气、液化 气等; c)输配电线路输送的电能。 能源输送分配统计的内容应包括: a)运输设备输送分配统计,包括输送量、输送损失量; b 管道输送能源统计,包括输送量、输送有效量、输送损失量、输送效率,蒸汽、热水的量采用熔值 统计。 输配电统计应包括输人电压、功率因数、变电压,配给各用户电量,输配电损失等

    6.2.1.6过程工业企业节能量计算的合理性

    节能量的计算应符合GB/T13234一2018、GB/T3486一1993的规定。

    6.2.1.7余热、余压的统计

    6.2.2 检查与控制

    6.2.2. 1监视与测量

    过程工业企业应建立程序,对能源绩效的关键特性进行监视与测量,程序应明确需监视与测量的能 原绩效关键特性,规定监视、测量的频次和方法。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绩效的关键特性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 主要能源使用和能源审计的输出; b) 与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变量; C 能源绩效参数; d 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对实现能源目标、能源指标方面的有效性: 实际能源消耗与预期的对比评价。 企业应保存监视与测量关键特性的记录。企业应制定和实施测量计划,且测量计划应与企业的规 模、复杂程度及监视和测量设备相适应。 企业应确定并定期审计测量需求,应确保用于监视测量关键特性的设备所提供的数据是准确的、可 重现的,并保存校准记录和采取其他方式以确保准确度和可重复性

    GB/T38848—2020

    企业应调查能源绩效中的重大偏差,开采取应对措施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管控系统用能监视与测量应包括以下内容: a)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基本用能单元的能源消耗量、能源质量、能源自产量及回收利用的余 能资源; b) 能源发生单元的能源产出量、能源质量、关键设备状态; c)能源存储单元、能源输配单元、放散设施的能源储存量、输人量、输出量、关键设备状态。 能源计量和能源监测设备应具有数据通信功能。监测设备应能实时、准确、可靠地从能源计量器具 采集数据,并应传输至能源管控系统

    6.2.2.2集中监视与控制

    企业应根据能源管理的要求和现场自动化系统的情况对公共能源设施(或区域能源设施)进行集中 管理,建立以远程监控为目标的集中管控模式,以提升系统的及时调控能力及处理异常的能力,从而有 效发挥通过优化调整的节能潜力。能源存储单元、能源输配单元、放散设施宜进行远程监控。能源发生 单元宜进行远程监视。 集中监视符合下列规定: a)集中监视的范围应包括能源发生单元、重大产耗能设备及能源输配设备、能源管网; b)集中监视的方法宜包括工艺流程图显示、设备状态显示、故障报警显示、数据显示、实时曲线显 示、历史曲线显示。 集中控制符合下列规定: a)集中控制的范围宜包括能源存储单元、能源输配单元、能源放散设施等; b集中控制应采用远 制相结合的方式

    6.2.2.3控制执行方式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优化控制系统的执行方式应满足: a)当采用指令参数辅助修正控制方式时,优化控制系统在常规控制系统原有算法功能外,通过优 化运算获取辅助判据或优化信号,对常规系统控制指令与参数进行辅助修正; 当采用算法功能局部替代控制方式时,优化控制系统使用不同原理与策略对常规控制系统的 同一控制功能进行优化运算,并局部替代常规控制算法功能

    6.2.2.4运行方式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优化控制系统的运行方式应满足: a)当采用独立运行指导方式时,优化控制系统从常规控制系统获取过程数据,结合外围分析数据 完成优化运算,输出相关控制目标与关键参数,对运行操作或目标参数提供指导,不直接实施 过程控制,不改变常规系统的控制方式; b 当采用下位控制站独立在线运行方式时,优化控制系统从常规控制系统获取过程数据,经过优 化控制系统下位控制站内固化的优化控制模块完成实时运算,输出相关控制指令与关键参数, 直接参与系统的相关过程控制; C 当采用上、下位系统联合运行优化方式时,优化控制系统从常规控制系统获取过程数据,结合 外部及上、下位交互数据,在上位分析站完成数据处理与优化运算,并通过下位控制站输出优 化控制指令,直接参与系统相关过程控制

    .2.2.5数据分析与应用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应满足:

    GB/T 388482020

    能源预测应根据能源的发生单元、存储单元、输配单元、固定用户、调整用户的不同工艺特征, 构建不同的预测算法模型; b) 能源预测算法模型可分为因素模型、时序模型、单位用量模型等,模型参数应随实时数据的变 化通过自学习进行调整; C) 能源计划按能源介质可分为电力供需计划、固态能源供需计划、液态能源供需计划、气态能源 供需计划、耗能工质供需计划; 能源平衡遵循提高余能回收率、减少不平衡放散、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的原则,采用合理调节、梯 级用能、优化调度等手段; e) 能源平衡采用经验平衡方法或模型平衡方法 企业应分析生产与设备运行的历史数据,指导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 名 数据分析应包括能源供需计划分析、能源供需实绩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历史同期技术经 济指标对比分析、同行业企业技术经济指标对比分析、技术经济指标标杆值对比分析

    6.2.3借鉴节能新技术、节能实践与经验

    6.2.3.1节能新技术

    6.2.3.2节能的实践和经验

    过程工业企业生产节能的实践和经验主要包括: a)生产工艺节能的重点应借鉴过程工业企业开发的具体工艺节能技术; b 过程工业企业宜采用系统节能的理论和方法,从系统合理用能的角度,对生产过程中能量的转 换、回收、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节能改造

    6.3.1.1数据采集系统架构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采集系统应: 能源数据采集系统由能源数据采集设备、能源计量终端组成,能源计量终端计量能获取各种 源信息;能源数据采集设备应直接采集各种能源计量终端的能源信息,汇总后在能源数据采 设备中转换、运算、存储。 b)能源数据采集系统所获取的能源信息应能通过互联网上传到能源管控应用系统

    6.3.1.2数据采集方法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采集方法应满足: a 采用具有通信功能的能源计量终端计量各种能源信息; D 采用能源数据采集设备直接采集各种能源计量终端的能源信息,汇总后在能源数据采集设备 中转换、运算、存储,最后通过传输网络上传到能源管控应用系统

    6.3.1.3数据采集功能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采集功能应包括

    工业企业能源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采集功能应包报

    GB/T38848—2020

    6.3.1.4工艺信号采集

    工艺信号应包括能源发生、使用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等,采集的方式分为两种: a)I/O方式; b)总线方式,

    6.3.1.5能源计量终端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终端应满足: a)能源数据采集系统配备的能源计量终端原则上是动态测量设备,并具有数据通信功能; b)能源数据采集系统配备的能源计量终端准确度等级符合GB17167的规定,经检定/校准合 格,并在检定/校准有效期内

    6.3.2.1外观要求

    系统设备外壳表面应清洁、无裂纹、无褪色及永久性污渍,无划痕和明显形变;数字显示应清目 ;开关按键应操作灵活、可靠;文字符号和标记应清晰

    6.3.2.2结构要求

    6.3.2.3性能要求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采集设备性能应满足: a)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不小于30000h; b)能源数据采集设备应采用低功耗设计; c)固定方式应采用挂式安装或导轨安装

    6.3.2.4数据处理功能

    6.3.2.5数据存储功能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存储功能应满足: a)能源数据采集设备具备数据存储功能,且存储时间不少于30d; b)能源数据采集设备存储的历史数据能按要求进行查询、提取。

    GB/T38848—2020

    6.3.2.6数据上传功能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上传功能应满足: 设备具备有线、无线等方式接人互联网的功能: b) 设备具备将能源信息通过互联网上传到能源管控应用系统的功能; 设备应实现能源管控应用系统发起的即时数据上传功能; d 设备应实现断点续传功能,在因互联网故障等原因未能将能源信息定时上传的情况下,待互联 网回复正常后能源数据采集设备可将存储的数据上报到能源管控应用系统; e) 设备应实现指定历史数据上传功能 设备应实现上传的能源信息AES加密功能; g 设备的传输信息应具有校验功能; h 设备传输的信息至少包括能源计量终端名称、能源计量终端编码、能源采集点名称、能源采集 点编码、能源分类编码、能源数据实时值、数据有效状态、采集时间等; 1 设备在传输信息失败时具有重试功能; 1 设备支持接收来自能源检测应用系统的查询指令。

    6.3.2.7身份认证功能

    能源数据采集设备接人能源管控应用系统时应提供身

    6.3.2.8时钟功能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采集设备的时钟功能应满足: 1)能源数据采集设备具备远程自动校时功能 b)能源数据采集设备具备时钟掉电保持功能及掉电后恢复功能

    6.3.2.9数据采集准确性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采集准确性应满足: a)能源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数据有效位数与现场对应计量器具的有效位数一致; b)能源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数据与现场对应计量器具的实际读数一致。

    6.3.3.1网络安全要求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网络安全要求应满足: 与企业其他信息化系统连接时通过防火墙进行数据及信息安全隔离; 与现场的工控网络或SCADA、OCS、PCS、PLC等工业控制系统连接时采取设置防火墙、单向 隔离、协议过滤等措施加以保护; 对无线组网采取严格的身份认证、安全监测等防护措施; d)确有必要通过远程访问能源网络时,采取虚拟专用网络(CVPN)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网络安全要求应满足: a) 与企业其他信息化系统连接时通过防火墙进行数据及信息安全隔离; 与现场的工控网络或SCADA、OCS、PCS、PLC等工业控制系统连接时采取设置防火墙、单向 隔离、协议过滤等措施加以保护; 对无线组网采取严格的身份认证、安全监测等防护措施; d)确有必要通过远程访问能源网络时,采取虚拟专用网络(CVPN)

    .3.3.2服务器安全要求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服务器安全要求应满足: a)建立控制服务器设备安全配置和审计制度,严格账户管理、口令管理 b)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库和操作系统安全补丁。

    6.3.3.3数据安全要求

    过程工业企业能源数据安全要求应满足: a)对关系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定期备份; b)对实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数据采取访问权限控制等措施加以保护

    6.3.3.4软件安全要求

    应用软件应支持访问权限控制、操作日志记录等功能。

    6.3.3.5制度安全要求

    过程工业企业应建立制度安全要求,应满足: a)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临机处置权限: b)严格控制移动存储介质和便携式计算机的使用

    3.4.1现场设备运行要

    施工组织设计GB/T38848—2020

    过程工业企业现场设备运行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现场自动化系统满足远程监控(或无人值守)的要求,主要动力设施(如变电站开关、调节阀门 电控设备等)运行稳定可靠并满足安全保护和自动化水平要求; b 根据远程监控或无人值守站所相关设备的机械、电气和控制特征,选择采集的信息点,确保信 息完整性; C 现场自动化系统或电气仪表设备具备向能源管控系统传输各类信息和数据的能力,并保证数 据传输可靠性; d 采集涉及设备和系统安全的信息和数据并传输到能源管控中心。

    6.3.4.2设备操控优先级别要求

    过程工业企业设备操控优先级别应符合以下要求: a)对于现场无人值守的站所,在机侧设置“现场/远程”权限转换硬开关,在现场控制室设置“现 场/远程”软切换开关,以实现“设备机旁手动控制、现场电气室控制柜、能源管控中心”的分层 操作,优先级从操控安全的角度按“设备机旁手动控制一→现场电气室控制柜→能源管控中心 由高到低: b) 正常生产情况下,将系统设置成能源管控中心操作,以实现集成扁平化的调度管理; 针对重要的、一且操控失效将严重影响设备、人身安全的远程控制装置,应考虑在计算机网络 系统失效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如设计“应急监视及操作”功能; d 对工艺限值的设定、控制限值的设定、控制和调整速度的控制等,上位监控界面设计与下位 PLC控制设计应很好的协同,以确保上、下级既紧密集成,又在安全上保持必要的独立。

    GB/T 388482020

    L1] GB/T30258—2013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2] GB/T30259—2013 水泥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3] GB/T 51050—2014 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和监测工程技术规范 [4] HG/T 4287—2012 石油和化工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57 YB/T4360—2014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技术规范

    技术交底L1] GB/T 30258—2013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2] GB/T30259—2013 水泥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3] GB/T 51050—2014 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和监测工程技术规范 [4] HG/T 4287—2012 石油和化工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57 YB/T4360—2014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技术规范

    ....
  • 能源标准 工业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