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783-2019 水电水利地下工程地质超前预报技术规程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L/T 57832019
3.0.1地质超前预报实施前,应根据前期勘察设计成果及相关资料编制实施方案,现场 测试后应及时编制简报,项目完成后应提交地质超前预报结果总报告。 3.0.2 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人员与设备安全。 3.0.3 地质超前预报内容应包括: 1 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发育带预报,推断其位置、范围、产状及含水性; 2 突水、突泥预报,推断其范围、规模和性质; 3 岩溶预报,推断其发育范围和规模,是否充水; 推断围岩稳定性,提供设计变更、支护类型调整、二次衬砌时间等建议。 3.0.4 地质超前预报可划分为短距离预报和长距离预报,其方法选择按下列规定执行: 1 短距离预报:预报长度小于30m,宜采用地质分析法、地质雷达法、红外探测法 地质超前钻探法等; 长距离预报:预报长度30m200m,宜采用瞬变电磁法、弹性波反射法等。 3.0.5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地下工程,应进行综合地质超前预报: 灰岩等岩溶发育地区; 埋深大于600m的地下工程; 3长度大于1000m的地下工程; 4穿越江、河、湖等水域的地下工程。 3.0.6应在现场工作完成后48小时内提交地质超前预报简报,如发现岩溶、突水、突派 等重大地质异常,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 3.0.7地质超前预报应配备专业人员和仪器设备,且仪器设备经专门部门检定合格,性 能满足要求。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3.0.8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流程宜报
4.1.1 地质分析法可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地下工程的地质超前预报。 4.1.2 地质分析法应收集、分析前期勘察设计资料。 4.1.3 地质分析法宜采用地面地质调查和地下地质素描。 4.1.4 地质分析法预报前宜搜集测区的下列资料: 1 地下工程建设范围和地下工程设计条件; 2 地形图: 3 区域地质图和区域水文地质图: 4 地质灾害发育概况及地质灾害分布图; 5 监测与测试资料; 影像资料。
DL/T 57832019
4.2.1 地面地质调查应在地下地质素描前进行。 4.2.2 地面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调查测区岩体产状特征; 调查测区断裂构造与节理发育规律; 3 调查测区内岩溶带发育部位、走向、形态: 准 4 调查测区地表水特征: 5 确认地层、岩性在地下工程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 4.2.3 应根据地面地质调查结果,结合前期勘察设计资料,核实和修正超前地质预报重 点区段。
4.2.1 地面地质调查应在地下地质素描前进行。 4.2.2 地面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调查测区岩体产状特征; 2 调查测区断裂构造与节理发育规律; 3 调查测区内岩溶带发育部位、走向、形态: 准 4 调查测区地表水特征: 5 确认地层、岩性在地下工程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 4.2.3 应根据地面地质调查结果,结合前期勘察设计资料,核实和修正超前地质预报重 点区段。
4.3.1 地下地质素描应对工作面进行地质素描, 4.3.2 地下地质素描应在开挖工作面出现后及时进行。 4.3.3地下地质素描应包括下列内容:
DL7T5783 201S 1 对地下工程工作面地质情况进行描述与记录,宜包括岩性、结构、节理裂隙、硬 度、风化程度、涌水状态、特殊地层等; 2对地下水进行调查与分析,宜包括地下水类型、水量、出水点分布等; 3对地下工程围岩分级提出建议, 4.3.4 工作面地质素描应按附录B格式进行,特殊地段应采集岩样标本。
5.0.2 超前地质钻探宜采用冲击钻和回转取芯钻,一般地段采用冲击钻,复杂地段采用 回转取芯钻。 5.0.3 超前地质钻探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2 钻探过程中应进行现场钻探记录,保存影像资料; 3 应绘制钻孔柱状成果图。 5.0.4 钻孔数量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 断层、节理密集带每勘探循环宜钻1孔; 2 富水破碎带、富水岩溶发育区每勘探循环宜钻3~5个孔,发现岩溶时,可适当增加 5.0.5 钻孔孔深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复杂地质条件地段,超前钻探应终孔于地下工程开挖轮廓线正前方5m10m; 2 连续预报时前后两循环钻孔重叠3m~5m。 5.0.6 地下工程开挖轮廓线周边钻孔的外插角宜为15°~45°。 5.0.7 钻孔直径应满足钻探取芯、取样和孔内测试的要求,并应符合现行《水力发电工 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的规定。 5.0.8 超前地质钻探柱状图绘制按附录C格式进行
6.1.1 地质超前预报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宜采用电磁波法、弹性波反射法、红外探测法等。 6.1.2 物探仪器及其附属设备应满足预报要求。 6.1.3 地球物理探测应用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探测目标体应与周围介质存在物性差异: 应具备观测系统布置所需要的场地空间; 3 应满足探测信号激发和采集的背景要求。 6.1.4 在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下,宜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地质超前预报。 6.1.5 物探记录应包括仪器检定记录、仪器检查记录、数据原始记录、数据检查和评价 记录、成果校审记录。 6.1.6 物探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应结合地质、设计和施工资料综合分析
6.1.1 地质超前预报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宜采用电磁波法、弹性波反射法、红外探测法等 6.1.2 物探仪器及其附属设备应满足预报要求。 6.1.3 地球物理探测应用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探测目标体应与周围介质存在物性差异: 2 应具备观测系统布置所需要的场地空间; 3 应满足探测信号激发和采集的背景要求。 6.1.4 在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下,宜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地质超前预报。 6.1.5 物探记录应包括仪器检定记录、仪器检查记录、数据原始记录、数据检查和评价 记录、成果校审记录。 6.1.6 物探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应结合地质、设计和施工资料综合分析
6.2.1 地质雷达法可用于岩溶、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以及含水不良地质体探测 6.2.2 地质雷达法应用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不良地质体与围岩应存在介电特性差异,电磁波反射信号特征明显: 2 测试面应相对平缓,无障碍 3 工作面附近不宜存在金属构件、车辆等电磁波干扰源: 6.2.3 地质雷达法进行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不宜小于5m。 服务平台 6.2.4 地质雷达法预报距离宜为20m~30m,在岩溶、破碎带等复杂地质条件地段预排 离宜为10m15m。 6.2.5 地质雷达法数据采集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 宜选用点测面法; 2 天线频率宜选择50MHz~100MHz; 3 测线布置宜采用两横两竖或一横三竖; 4 采样时窗宜为200ns1000ns,采样间隔宜为0.8ns~1.6ns;
6.2.1 地质雷达法可用于岩溶、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以及含水不良地质体探测 6.2.2 地质雷达法应用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不良地质体与围岩应存在介电特性差异,电磁波反射信号特征明显: 2 测试面应相对平缓,无障碍 工作面附近不宜存在金属构件、车辆等电磁波干扰源: 6.2.3 地质雷达法进行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不宜小于5m。 服务平台 6.2.4 地质雷达法预报距离宜为20m~30m,在岩溶、破碎带等复杂地质条件地段预报距 离宜为10m15m。 6.2.5 地质雷达法数据采集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宜选用点测面法; 2 天线频率宜选择50MHz~100MHz; 3 测线布置宜采用两横两竖或一横三竖; 采样时窗宜为200ns~1000ns,采样间隔宜为0.8ns~1.6ns; 天线支撑器材应选用绝缘材料;
测试过程中,应保持工作天线的平面与探测面基本平行,虽 7 重点异常区应重复探测,重复性较差时应查明原因; 8 检查记录与原始记录应波形一致,异常位置无明显变化。 6.2.6 地质雷达数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为不合格: 1 记录信噪比低,有效信号无法识别: 2 记录坐标与测线坐标误差大于20cm。 6.2.7 地质雷达数据处理方法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应采用滤波去除干扰波; 2 应采用反褶积压制多次反射波: 3 宜采用偏移归位倾斜层反射波界面。 6.2.8 地质雷达资料解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复核、筛选干扰异常: 2 判断识别反射波波形、能量强度、初始相位等特征; 3 在地质分析基础上,确定异常特征,给出地质解释结果
6.3.1 瞬变电磁法可用于探测含水不良地质体。 6.3.2 瞬变电磁法应用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不良地质体与围岩存在电阻率差异: 2 围岩电性稳定,异常范围和幅值等特征可以被测量和追踪: 3 接收站附近不宜存在金属构件,采集时宜切断施工用电。 6.3.3 瞬变电磁法现场工作装置宜采用小面积多回线大电流发射装置和多匝小线圈或中 心屏蔽磁探头接收装置,发射线圈边长宜为2m~5m,线圈匝数宜为4~8匝; 6.3.4 1 宜采用线型、U型或扇型观测方式,测点点距宜为1m~10m; 2宜在洞外拼装线圈支撑框架,仪器连接前应将施工台架退离工作面30m~50m; 线圈与工作面应保持平行; 3 4装置测量中心宜与测点重合,误差应小于接收线框边长的10%; 5在可疑点、突变点,应重复观测。
6.3.5当单个测点观测曲线与重复观测或检查观测曲线形态和幅值不一致时,数据应判 定为不合格
6.3.6 瞬变电磁法数据处理、解释和图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资料处理前,应检查原始数据记录、测点编录、仪器工作记录; 应校正发送电流切断时间的影响; 3 应进行数据归一化、滤波等处理; 4 应根据瞬变电磁响应的时间特征、测深曲线特性划分背景场及异常场,确定地质 电性模型,划分异常; 5图件应包括工作布置图、视电阻率断面图、地质解释图
6.4.1 弹性波反射法可用于断层破碎带、岩溶、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探测。 6.4.2 弹性波反射法应用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不良地质体与围岩存在波阻抗差异; 2 不良地质体应大于有效波波长的1/4; 3 现场测试应无振动干扰。 6.4.3 弹性波反射法预报距离宜为150m~200m,在岩溶、破碎带等复杂地质条件均 报距离宜为100m以内。 6.4.4 弹性波反射法进行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不宜小于10m。 6.4.5 弹性波反射法采集与记录应满足下列要求: 接收传感器与围岩之间应充分耦合; 2 激发与接收应同步,接收延迟误差应小于3ms; 3有效记录道数应不小于工作道数的75%; 息服务平台 记录应清晰,初至波起跳明显; 5 检查记录与观测记录波形应一致或相似。 6.4.6 数据处理、解释和图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剔除不合格记录道: 2 应对干扰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应对反射波记录同相轴进行相位追踪对比: 4 应推断反射界面的距离、位置、规模,与洞轴方向的夹角;
DL/T 57832019
图件应包括观测系统布置图、 偏移面图 反射层提取图和地质解释图。
6.5.1 红外探测法可用于含水不良地质体的定性预报。 6.5.2 红外探测法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不良地质体与围岩应存在红外温度差异: 2 工作面附近应无照明灯源、风筒、大型机器运转等高能热源场: 3 环境温度应保持稳定。 6.5.3 红外探测法预报距离宜为5m~30m,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不小于5m。 6.5.4 红外探测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工作面宜布置4条测线,每条测线6个测点; 洞身宜布置46条测线,每条长度宜为50m~60m,测点间距宜为5m。 6.5.5 红外探测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作面红外探测应在开挖出碴完成后进行,洞身红外探测应在初期支护混凝土干 燥后进行。 2每个测点探测次数应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 3 遇数值突变点,应重复探测; 接近不良地质段,应加密测点; 5 在同一测线,仪器与测点距离应保持一致。 6.5.6 红外探测数据处理、解释和图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绘制红外辐射曲线图,分析红外探测曲线特征; 2 应计算测线场强差值; 3 应结合围岩岩性、含水性综合解释判断; 4 图件应包括红外辐射曲线图、温度场等值线图和地质解释图。 6.5.7 红外探测现场数据应按附录D格式进行。
6.5.1 红外探测法可用于含水不良地质体的定性预报。 6.5.2 红外探测法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不良地质体与围岩应存在红外温度差异; 2 工作面附近应无照明灯源、风筒、大型机器运转等高能热源场: 环境温度应保持稳定。 6.5.3 红外探测法预报距离宜为5m~30m,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不小于5m。 6.5.4 红外探测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工作面宜布置4条测线,每条测线6个测点; 2 洞身宜布置46条测线,每条长度宜为50m~60m,测点间距宜为5m。 6.5.5 红外探测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作面红外探测应在开挖出碴完成后进行,洞身红外探测应在初期支护混凝土干 燥后进行。 2每个测点探测次数应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 3 遇数值突变点,应重复探测; 接近不良地质段,应加密测点; 5 在同一测线,仪器与测点距离应保持一致。 6.5.6 红外探测数据处理、解释和图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绘制红外辐射由线图,分析红外探测曲线特征; 2 应计算测线场强差值; 3 应结合围岩岩性、含水性综合解释判断; 图件应包括红外辐射曲线图、温度场等值线图和地质解释图。 6.5.7 红外探测现场数据应按附录D格式进行。
7.0.1超前导洞法可用于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岩溶、有害气体和含水不良 前预报
7.0.2 超前导洞预报方法宜采用平行超前导洞法和正洞超前导洞法。 7.0.3 超前导洞法地质预报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对导洞围岩进行地质编录: 2 应进行岩体密度、岩体强度等物理力学试验; 3 应进行不良地质体预报。 7.0.4 超前导洞法地质预报结果应包含下列内容: 1 围岩地质信息; 2 岩溶、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的分布位置、范围、产状、充填物等; 3 岩体地下水情况; 4 高地应力段岩体地质信息; 5 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危害源分布情况; 7.0.5 超前导洞法图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地质展视图,纵横比例宜为1:100~1:500; 2 正洞平面简图,比例宜为1:100~1:500: 3 导洞工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横向比例宜为1:5001:5000,纵向比例宜为1:200 1:5000
8.0.1 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完成后,应编制地质超前预报成果总报告 8.0.2 地质超前预报成果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 ? 4 工作方法与原理; 5 地质超前预报结果: 6分析与解释; 7 结论和建议; 8 附图与附表。 8.0.3 成果报告应进行校核和审查。
A.0.1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流程见图A
0.1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流程见图A.0.1
附录A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流程
B.0.1工作面地质素描记录见表B.0.1
DL/T 57832019
附录B工作面地质素描记录表
表B.0.1工作面地质素描记录表
C.0.1超前地质钻探柱状图见表C.0.1。
DL/T 57832019
附录C超前地质钻探柱状图
附录C超前地质钻探柱状图
表C.0.1超前地质钻探柱状图
D.0.1红外探测野外记录表见表D.0.1。
附录D红外探测野外记录表
附录D红外探测野外记录表
表D.0.1红外探测野外记录表
工作面红外探测数据记录表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规定”或“应 ...执行”
《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 《水电水利工程物探规程》DL/T5010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地质规程》DL/T5109 《水电水利工程水库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DL/T5336
DL/T 5783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水电水利地下工程地质超前预报技术规程
3基本规定 (23) 4地质分析法 (25) 4.2地面地质调查 (25) 5超前地质钻探法. .(26) 6地球物理探测法. . (27) 6.1一般规定. .. (27) 6.2地质雷达法 ... (27) 6.3瞬变电磁法 ..(28) 6.4弹性波反射法 (28) 6.5红外探测法 .(28) 超前导洞法 (289) 8成果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3.0.1水电水利地下工程地质超前预报实施方案是地质超前预报工作的基础资料,应全 面了解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条件,分析和掌握该区域存在的主要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问题、主要地质灾害隐患及其分布范围等,列出实施计划文件,规范 操作。当施工过程中揭示围岩情况与方案不符时,应调整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工程概况;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3地质超前预报的目的、工作量、工作方法、原理等; 4地质超前预报组织机构、人力、设备等; 5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安全措施; 6成果报告的提交方式及时限等; 7其他需说明的内容。 3.0.2 地下工程地质超前预报安全防护规定: 1地质超前预报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地下工程施工安全规定: 2首次上岗的工作人员必须参加安全培训,应在技术熟练人员的指导下工作: 3工作人员进入施工区域必须穿戴安全工作服(含油气、瓦斯地层的地下工程必须 穿戴纯棉工作服)、防护靴、安全帽和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4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应在爆破、清碴、排险作业完成后进行,首先巡察工作面顶部 及四周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注意钻探工作面是否还有危石存在,对危险情况及时进行 治理,确保预报人员的安全; 服 5高空作业要求台架平稳牢固,操作人员在台架作业时应系安全带,凡患有高血压, 心脏病等不适应登高作业的人员不得上架作业。 6弹性波反射法应遵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相关规定进行爆破作业。 3.0.5地下工程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是指根据现场条件,以地质分析为基础,采取超前地 质钻探、地球物理探测、超前导洞等多种方法进行预报。 地下工程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的应用情况见表1所示。
3.0.6建设单位应根据地质超前预报提出的重大地质异常情况,召开由建设单位、设计 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地质超前预报等各方参加的会议,给出指导性意见,对预报的围 岩灾害情况,应及时处理;施工单位应针对预报的围岩灾害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工序,采 取安全应对措施,消除隐患,保障施工安全;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单位采取的措施进行监督 以保证施工质量。 3.0.7 地质超前预报仪器设备应性能稳定、结构合理、构件牢固可靠、抗震、防潮、绝 缘性良好,应定期检查、标定和保养。
DL/T 57832019
4.2.1地面地质调查主要用于了解地下工程所处地段地质结构,用以推断前方 况
5.0.2冲击钻和回转取芯钻应合理搭配使用,减少占用工作面时间。 5.03超前地质钻探记录包括:钻孔位置、开孔时间、终孔时间、孔深、钻进压力、钻
5.0.2 冲击钻和回转取芯钻应合理搭配使用,减少占用工作面时间。
5.0.2冲击钻和回转取芯钻应合理搭配使用,减少占用工作面时间。
5.0.3超前地质钻探记录包括:钻孔位置、开孔时间、终孔时间、孔深、钻进压力、钻 进速度随钻孔深度变化特征、冲洗液颜色和流量变化、涌砂、空洞、振动、卡钻位置、突 进里程、冲击器声音的变化等。
1仪器主机和主要传感器件应存放在干燥、清洁、阴凉、无强电磁辐射的库房内,应 标识,出入库应检查; 2仪器设备维修应提交送修报告,维修情况应有维修记录,维修后应检验: 3仪器设备长途运输应使用专用仪器箱及相应的减震措施,在人工长距离搬运时应使 用专用背包; 4工作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技术指标应符合物探设备质量规定,建议在同一测 区进行多台同类仪器设备一致性对比试验; 5现场工作开工前、工作中和收工后,应检查仪器设备; 6仪器设备工作不正常时,应排除故障并经检查正常后才能继续工作。 6.1.4物探具有多解性,解决的办法是根据勘探对象的不同物理性质,采取两种或以上 物探方法进行探测并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 6.1.5数据原始记录应包括:仪器班报(工程名称,测区、测线、测点和钻孔编号,工 作单位和操作人员姓名,仪器名称和型号,仪器主要工作技术参数,观测系统主要参数)、 爆炸班报、观测数据或记录、计算机记录、仪器观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记录、重复和检查 观测记录等。观测记录应目标信号清晰、背景相对单一、时窗位置适中。 6.1.6物探图件应包括工作布置图、物探数据处理成果图和物探成果地质解释图,工作 布置图应包括物探测线布置图、物探数据采集点布置图等;物探成果图宜包括曲线图、点 位图、等值线图等;物探成果地质解释图应标出地质异常、地质界线、地质构造的位置和 产状等,标明与地下工程里程的关系。 文
当地质情况复杂时,应选择两种或以上不同频率的天线;当多个频率的天线均能 则深度要求时,应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线。 雷达法测线布置如图1所示,可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
图1 地质雷达法测线布置示意图
6.2.7对雷达数据处理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删除无用道、水平比例归一化、静校正、
6.2.7对雷达数据处理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删除无用道、水平比例归一化、静校正、 调整增益、二维滤波、一维巴特沃斯带通滤波等处理方法。
6.3.3 中心屏蔽接收磁探头可等效为对应尺寸的线圈。 6.3.4 在异常附近应加密测点,若曲线衰减变缓时,应扩大时间范围,重复观测 6.3.6瞬变电磁数据处理宜消除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互感效应,成果解释图应对瞬变 电磁资料进行定性或定量解释,地质解释与物性资料相对应
6.4.3在地下工程曲线段,弹性波反射法预报距离应根据洞室曲半径调整。 6.4.5接收孔位和激发孔位宜与设定位置一致,孔深满足测试要求,以保证耦合剂、套 管、炸药等安置到位,耦合剂可采用环氧树脂或锚固剂等。 有效记录道数不应小于工作道数的75%是指有效弹性波道数不少于设备理论工作道 数的75%,如不满足,应重新采集数据。 6.4.6数据处理时应压制地震记录中的干扰波,主要包括:管波、声波、面波、随机的 施工干扰波等。 数据处理应包括坏道剔除与内插、谱分析与滤波、干扰波压制、衰减计算、增益补充 反射波提取、偏移成像等步骤。 资料解释应结合地质勘察资料、设计资料、施工地质资料、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和弹性 反射波成果图等,推断地下工禾 良地质体存在情况
5.1红外探测法不适用于岩溶极其发育地段城镇建设标准,且不能探测含水量、水压等具体参类
6.5.4如图2所示,工作面测点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洞身观测断面上的测点宜布置在 拱顶、拱腰、边墙和底板中线等处。
拱顶、拱腰、边墙和底板中线等处
(a)工作面测点布置图
(b)洞身测点布置图
图2 红外探测法测线布置示意图
对比分析全部探测曲线: 计算工作面和洞身的最大场强差值, 断是否存在隐蔽水体或含水构造
计算工作面和洞身的最大场强差值,由异常场定性推断是否存在隐蔽水体或含水构造。
7.0.3超前导洞地质编录应包含边墙、拱顶、底板和工作面的地质描述。对超前导洞穿越 的地层分布、岩性、构造分布、不良地质体带分布、特殊地层分布、洞内涌水及塌方点分 布等进行地质分析。在超前导洞中宜采用地质调绘、物探、地质超前钻探等方法航空标准,防止导 洞的开挖引起地质灾害。 7.0.5超前导洞竣工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应包含地层岩性、褶曲、断裂的分布与产状;破碎 带、塌变形地段的位置、性质及规模;地下水出露的位置、水质、水量、水温;分段围 岩分级等。
....- 水利标准
- 相关专题: 水电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