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012-2019 基于风险预控的火力发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求

  • DL/T 2012-2019  基于风险预控的火力发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求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001.1K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8-1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1.4 组织职责激励

    4. 1. 4. 1 组织

    4.1.4.1.1根据规定和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应确定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编制企业组织机 构图。 4.1.4.1.2企业应成立跨部门相关专门委员会,包括安全生产委员会及专项委员会、专家委员 人黛

    4.1.4.1.1根据规定和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应确定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编制企业组 构图。

    4.1.4.1.2企业应成立跨部门相关专门委员会铁路图纸,包括安全生产委员会及专项委员会、专家委员 会等。

    4. 1. 4. 2 职责

    4.1.4.3激励约束

    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责任追究和奖罚激励约束机制,应明确: a)奖罚激励方式,包括物资、精神,待遇、晋升、亲情关爱等; b)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做到全覆盖; c)责任追究和奖罚标准应根据工作过程和绩效等综合确定

    4. 1. 5. 1投入

    4.1.5.1.1明确投入项目种类,应分为

    a)生产费用; b)专项投入,包括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科技、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c)保险费用等,

    4.1.5.1.2建立并保持投入保障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投入计划,包括费用额度,适用范围等; b)费用管理办法,包括审批与使用等; c)监督管理,年度审核报告。

    4. 1. 5. 2 科技

    4.1.5.2.1建立企业科技管理组织体系。

    4.1.5.2.2建立并保持企业科技管理制度程序,

    4. 1.5. 3 信息化

    a) 管理数据库; A b) 辅助企业工作的实施与监督; c) 实时监控、识别、预警; d) 统计、分析、辅助决策; e) 信息系统安全。

    4.1.5.3.2建立并保持信息化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信息化系统的策划、开发、使用及维护等

    4. 2. 1一般要求

    风险预控管理应满足: a)不同辨识评估方法相互衔接,形成系统的辨识评估: b)通过建立机制,确保预控措施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并有效落实; 风险预控以安全生产为核心,并统一考虑职业健康、环保、节能等方面要求; d)风险预控是人员、设备设施、过程控制等要素管理的基础

    4.2.2辨识评估方法

    针对生产区域、设备、生产工艺、作业任务等不同辨识评估目的,分别建立具体的辨识 评估方法和模式,要求: a) 明确风险辨识评估准备,包括目的、范围、方法,人员组成、资料收集等 b) 辨识评估对象包括设备、设施、材料、工器具、环境及人员等; C) 危险源辨识和危害因素分析应全面、系统、准确: d 采用适用的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明确重大危险源; e) 预控措施应具体、有针对性、可操作; 建立企业基础风险数据库,编制企业风险概述

    4. 2. 3管控方案

    4.2.3.1制定具体的风险管控方案,建立系统的风险管控策略,将风险预控措施与实际生产工 作相融合,确保有效落地实施。 4.2.3.2制定危险源控制方案,应包括:防护与控制、监测与告知、预警与应急处置等。 4.2.3.3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方案,应包括:生产技术标准、设备设施质量完好标准、作业标 等。 4.2.3.4制定职业健康专项方案,应包括:个体防护劳保用品配备、职业病治疗与建档跟踪等。 4.2.3.5制定环境保护管控专项方案,应包括:碳和废气排放、煤尘和粉尘污染、废水和固废 处理、土地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管控标准、生产措施与技术改造。 4.2.3.6制定节能管控专项方案,应包括:煤耗、厂用电率、补水率、汽耗、辅机单耗等方面 的目标、规划、生产措施与技术改进。

    4.2.3.1制定具体的风险管控方案,建立系统的风险管控策略,将风险预控措施与

    建立并保持从辨识评估到现场实施的全过程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保、节能风险预控 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W a) 辨识评估的组织与周期; b) 动态辨识评估机制,将基础辨识评估、基于问题和变化的辨识评估及作业前再辨识 评估相结合; C) 现场落实机制,将风险预控与安全生产标准化、隐患排查等工作相衔接; d) 风险预控效果分析与改进机制; e 保障机制,包括培训与责任追究等。

    建立并保持变更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变更过程管理,包括审批、相关方告知等; b) 变更内容及影响范围; c) 变更专项辨识评估,预控措施; d)措施实施及效果评价。

    4. 3. 1一般要求

    人员管理应满足: a) 人员全过程系统化管理; 员工的意识、经验、能力应胜任本职工作; 培训应坚持按需施教、精准培训、分级分类原则: d)相关方人员管理应与企业人员管理相衔接。

    4.3.2.1建立岗位规范,应明确:

    a)岗位任职条件; b) 职责权限; c)工作内容与标准。

    4.3.2.2建立并保持员工入职管理制度程序,应

    a)编制员工需求计划; b)员工入职管理,包括招聘、考核、体检、实习试用、合同签订、录用、上岗、辞退 等。

    建立并保持培训教育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培训需求与计划,包括培训对象、大纲、内容、形式; b 培训资源,包括师资、资金; 员工培训教育管理,包括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复训; d) 员工或生产条件、法规标准变化时的培训; 住信 ) 宣传教育形式与方案; f 效果分析评估、总结

    建立并保持班组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班组长及成员职责; b) 员工传帮带,能力培养; C) 团队协作、自保与互保; d) 班前、班后会; e) 日常班组活动,包括安全生产活动; f) 班组内务

    4.3.5.1建立激励员工成长的氛围环境, 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条件、亲情友情、团 作对家庭影响、成长机会、幸福指数、自我实现等。

    4.3.5.2建立激励员工成长方案与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员工技能鉴定制度,包括鉴定对象、申报条件、类别、级别、周期、程序、聘用、 待遇等要求; 6 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规划原则、依据、步骤及措施等; C) 企业员工发展规划,包括岗位目标、晋升通道、实现方法、组织措施等; d 员工评价机制,包括员工绩效成就、对员工的认可与激励、制约发展因素、员工满 意度、需求愿望等,

    4. 3. 6 沟通参与

    4.3.6.1建立激励机制,积极沟通,鼓励员工主动参与生产管理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及时 举报发现的问题,

    4.3.6.2建立并保持信息沟通管理制度程序,应明

    a)安全生产举报的渠道和平台; b)举报管理,包括审查登记、受理告知、检查处理、反馈等。 相关方

    4. 3. 7 相关方

    4. 3. 7. 1承包商

    4.3.7.1.2建立并保持承包商全过程管理制度程

    信息服务〉 a) 承包商的选择; b) 作业人员的准入; c) 承包商的监督管控; d) 履约评价及处置; e) 工程监理管理。

    建立并保持供应商全过程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供应商全过程管理,包括认证、选择、现场服务控制、履约评价及处置等: b)参与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的供应商等同于承包商进行管理。

    4. 3. 7. 3 访问者

    建立并保持进入工作场所的访问者、学习人员的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访问区域范围、风险及个体防护等相关要求; b)告知、培训及引导陪同等

    4. 4. 1±一般要求

    a) 设备设施质量标准; b) 设备操作标准; c) 作业现场环境标准; d) 检验标准; e) 管理制度程序。 4.1.2 规范设备设施基础管理,应包括: a) 设备设施命名及编码; b) 设备设施标志与标识; C) 技术图册,明确生产系统与设备图册及竣工图等; d) 设备设施台账,明确设备规范及安装调试、检修、缺陷、变更等记录; e 设备设施分工。

    4.4.2.1建立设备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标准,主要包括:

    a) 金属部件材质、组织和性能; b) 锅炉水压、安全门试验; C) 防磨防爆; d) 汽轮机参数指标以及定期试验; e) 水、汽、油、燃煤、氢气品质; f 电气设备绝缘;/ g) 电测仪器仪表误差; h) 电压品质; i) 电气设备防误闭锁; i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投入率、动作正确率; k) 热工自动调节品质以及热工保护投入率、动作正确率; 1 电力二次系统防护; m) 烟尘、SO2、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废水水质,厂界噪声、粉尘浓度、辐射; n) 灰坝、大坝沉降、位移; 0) 旋转机械振动及瓦温; P) 设备润滑。

    4.4.3.1设施分为建筑设施和安全设施,分类建立设施台帐

    4.4.3.2建立建筑设施质量控制标准,应包括:

    4.3.3 建立安全设施质量控制标准,应包括: a) 爬梯、平台、通道、防护栏杆、盖板、格栅、防小动物板; b) 区域隔离; C) 脚手架及临时平台; 转动机械防护罩(网); e) 安全色、安全警示线、安全标志; )静电与防雷装置。

    4.4.5消防设备设施

    信息服务平台 a) 水消防系统、特殊消防系统设计; b) 消防车、灭火器等消防设备配置; c) 消防站建设。 .4.5.2 制定消防系统及设备设施操作和维护技术规程。 4.5. 3 建立并保持消防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消防设备、设施、器材、装备台账; b) 消防系统停用许可; 消防设备、设施、器材、装备的检查、试验、维护、检修

    4. 4. 6 高风险区域

    4.4.6.1确定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高风险生产场所,作为重点管理专项区域,建立清单,应包

    4.4.6.2建立相关高风险区域安全质量控制标准,应包括:

    a)设备设施布置; b)设备设施质量完好; c)防雷、防爆、防火要求; d)安全标志标识; e)监控系统; f)应急设施配置

    1.6.3建立并保持相关高风险区域管理制度程序,

    a)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登记、建档、备案、监控; b) 生产作业管理; 门禁要求; d)应急管理。

    4. 4. 7危险化学品

    4.4.7.1编制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4.4.7.2建立并保持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程序,

    a)危险化学品台帐: b)过程管理,包括需求、购置、运输、接卸、储存、领用、使用、回收、销毁等; c安全措施及现场处置方案。

    8.1按照特种设备管理要求,建立高风险作业 设备的质量控制标准及操作规程, 注:设备包括:电梯、起重机械、滑车、卷扬机、吊具、钢丝绳、气瓶、叉车、铲车、装载机等

    4.4.8.2建立并保持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程序,应

    a) 特种设备台账,技术规程等技术档案; A 投运前的注册、检验; C) 在役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 d) 设备停用、注销、过户、迁移、重新启用; 专项应急预案。

    4.4.9.1建立并保持工器具质量控制标准及使用

    注:工器具包括:安全工器具:电动、手动、气动工具,电焊机:临时电源盘(箱)

    4.4.10个体防护装备

    4.4.10.2建立并保持个体防护装备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4. 5. 1一般要求

    过程控制应满足: a) 生产过程控制应根据设备、工艺、人员作业、环境等协调统一确定; b 制定制度程序应符合生产要求和职业健康、安全、环保要求; 建立工艺标准、运行规程和检修规程; d) 建立人员安全作业标准以及作业文件; e 保持技术文件的完整并及时更新。

    4. 5. 2. 1工程建设

    4.5.2.1.1建立项目建设质量控制标准和技术标准

    4.5.2.1.1建立项目建设质量控制标准和技术标准

    a)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等各环节的过程质量控制; b)项目环保、安全、职业健康预评价; c)工程文件管理; d)竣工验收

    4.5.2.2生产准备

    建立并保持生产准备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生产准备大纲,包括技术资料、规程及系统图等; b) 辅助生产设施准备,信息化建设; C) 物资准备; ? 人员培训; e) 设备代保管; f) 生产人员参与调试。

    4. 5. 3. 1调度

    建立并保持生产调度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调度术语与流程; b)涉网设备调度要求; c)调度记录和台账。

    4. 5. 3. 2交接班

    建立并保持交接班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交接班前检查及要求; b)班前、班后会要求。

    4.5.3.3巡回检查

    建立并保持巡回检查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检查范围、时间、频次、路线和内容; b)异常情况处理; c检查数据记录。

    建立并保持运行值班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监盘、异常工况处理; b) 设备操作、保护投退; c)运行日志、报表、台账管理; d)钥匙管理。

    4. 5. 3.5 规程、系统图修订

    建立并保持运行规程、系统图修订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常规修订周期及系统变更后的修订; b)审核、批准权限及流程; c)相关培训要求。

    4.5.3.6运行培训

    建立并保持运行培训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信息服务 a) 技术问答; b) 仿真机培训: 事故预想; d)反事故演习。

    4.5.3.7运行分析

    建立并保持运行分析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分析重点内容,包括运行指标、设备缺陷、操作情况以及其他异常情况; b)分析类别,包括岗位、专题分析以及运行综合分析

    4.5.4定期技术分析

    4. 5. 4. 1技术监督

    4.5.4.1.1建立技术监督管理网络。

    4.5.4.1.2建立并保持技术监督管理制度程序,应目

    a)技术监督内容及标准; b)定期技术监督工作要求; c)技术监督预警。

    4. 5. 4. 2定期工作

    4.5.4.2.2建立并保持定期工作管理制度程序,

    a)工作计划和方案的编制; b) 人员、工器具、物资准备; c) 定期轮换、试验项目及周期,趋势分析: d) 试验设备、计量仪表及器具管理; e) 定期工作中断、延期以及不合格项处理等

    4.5.4.3设备可靠性

    建立并保持设备可靠性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可靠性目标 b)可靠性数据统计分析与报送等。

    4.5.5维护检修改造

    4.5.5.1.1建立点检标准

    4.5.5.1.2建立并保持设备点检管理制度程序,应包括:

    a)点检计划与实施; b)数据记录: c)设备状态趋势分析。

    4. 5. 5. 2缺陶

    4.5.5.2.1建立缺陷分级分类标准。

    4.5.5.2.2建立并保持缺陷管理制度程序,应明

    a)缺陷的发现、录入、确认、策划、消除、验收、延期等全过程管理; b)统计分析。

    4. 5. 5.3日常维护

    4.5.5.3.1建立维护保养标准

    4.5.5.3.2建立并保持设备维护管理制度程序,

    a)设备巡检,包括巡检标准、周期等; b)设备定期工作,包括维护项目、周期、作业过程控制、验收等。

    4.5.5.4检修策略

    4.5.5.4.1建立定期检修与状态检修标准

    a)定期检修和状态检修项目; b)定期检修、状态检修计划与实施; c)质量验收。

    4.5.5.5等级检修

    4.5.5.5.1建立设备等级检修质量和现场管理标

    4.5.5.5.2建立并保持等级检修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b) 检修准备,包括检修项目、检修文件; c) 检修作业过程控制; d) 检修质量验收; e检修总结与评价

    4. 5. 5. 6技术改造

    建立并保持技术改造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改造方案; b)项目过程管理; c)项目竣工验收及后评价。

    4.5. 6 生产物资

    4.5.6.1建立备品备件标准。

    4.5.6.2建立并保持生产物资管理制度程序,应

    a) 需求计划; b) 采购与验收; 仓储管理,包括建账、出入库、报废、保养等 备品备件定额

    4.5.7.1编制高风险作业清单,将风险预控措施与生产任务其他要求相结合,建立

    4.5.7.2根据生产作业类别,建立规范化的作业文件,应包括:

    (1)工作票; (2)操作票; (3)检修作业文件。

    (1)工作票; (2)操作票; (3)检修作业文件。

    4.5.7.3建立并保持生产作业管理制度程序,应

    a)高风险作业方案与作业文件的编制:

    b)作业许可; c) 作业文件办理; d)现场交底、检查、签字,

    b)作业许可; c)作业文件办理; d)现场交底、检查、签字,

    4. 5. 8 交通运输

    建立并保持交通运输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驾驶员与车辆档案; b) 车辆检查、维护、保养; C 交通运输安全措施; d)驾驶员培训。

    建立并保持治安保卫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人员与车辆出入管理; b) 高风险区域、要害部位的闭锁、监控、巡查; C) 安保系统配置及管理; d) 电力设施保护; e)盗窃及扰乱生产秩序的治安行为报告与处置。

    4.5.10.1组织机构

    建立企业应急组织机构,明确职责。 4.5.10.2应急预案 4.5.10.2.1 明确企业应急预案架构,制定相互衔接的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编制应急处置 卡。 4.5.10.2.2 建立并保持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备案: b) 应急培训、演练、评价。 4.5.10.3 救援队伍 4.5.10.3.1 明确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范。 4.5.10.3.2 建立并保持应急救援队伍制度程序 4.5.10.4应急物资 4.5.10.4.1 建立应急物资配备标准, 4.5.10.4.2 建立并保持应急物资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应急救援装备、物资的调用、维护等, 4.5.10.5 联动机制 4.5.10.5.1 明确外部救援资源信息。 4.5.10.5.2 建立与地方、周边企业及其它社会力量的应急联动机制

    DL/T2012—20194.6监督4.6.1一般要求监督管理应满足:a)统筹策划,建立企业系统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隐患、违章、未遂的监督管理,监督业务保障措施的有效落实;c)审计评价企业体系实施效果及评审体系合理性。4. 6.2监督机制4.6.2.1建立监督管理机制,要求:a)调查、检查、审计相结合;全面与专项相结合;c)定期与动态相结合;d)监测记录与实地查看相结合;e)结果与过程相结合。4.6.2.2建立并保持监督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监督方案,包括责任部门和人员、方式、方法、内容及标准;监督过程管理,包括组织、问题反馈、整改跟踪等。4.6.3违章建立并保持员工行为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员工行为控制的主体责任;监督检查方式,包括检查、作业观察、考核等;违章的纠正、教育及处置等全过程管理;员工行为档案的建立与管理;e)行为改进管理涂料标准规范范本,包括不安全行为的统计、分析,矫正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等;f)未遂事件的报告、调查、分析与改进。4. 6.4隐患4. 6.4.1建立与风险预控管理相衔接的隐患分类分级管控标准。4.6.4.2建立并保持隐患排查与治理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a)隐患排查和治理的主体责任;b)隐患排查的方式、方法、内容、周期等;c)隐患的认定、报告、评估、预警、控制、治理、验收等全过程管理;d)e)责任追究与督办;f)统计分析与信息报送。4.6.5事件与事故4.6.5.1建立事件与事故等级划分标准:4.6.5.2建立并保持事件与事故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16

    a) 报告、调查、原因分析; b) 责任认定、人员处理、整改措施等; c) 调查报告编制与发布; d)统计分析及信息报送。

    a) 报告、调查、原因分析; b) 责任认定、人员处理、整改措施等; C) 调查报告编制与发布; d)统计分析及信息报送。

    4.6.6.1基于本标准,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综合审核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内容,应包括

    依法合规性; b) 体系依从性; c) 企业绩效; d)企业诚信。

    a)依法合规性; b) 体系依从性; c) 企业绩效; d)企业诚信。

    a)审核评价周期、方法; b) 审核评价人员要求; c) 审核评价的组织与程序; d) 结果认定与发布; e)问题分析、改进措施与实施。

    建立并保持体系评审制度程序,应明确: a)评审周期、组织; b)评审内容,包括体系要素设置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及有效性 问题分析与对标管理建材标准,制定改进措施,践行管理最佳实践; d)将改进措施与企业规划相结合,实现闭环管理,持续改进。

    ....
  • 生产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