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2728-2014 集装箱式数据中心总体技术要求.pdf

  • YD/T 2728-2014  集装箱式数据中心总体技术要求.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9-06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单个主设备柜平均功耗建议不大于20kW,所有主设备总功耗不大于440kW(40英尺集装箱,22个主 设备机柜)。 双排排布方式,建议机柜深度不大于800mm,高度不大于2200mm,宽度支持19英寸标准插箱安装, 前操作,前维护,机柜风道形式为前进侧出,后方不需要维护通道。

    7.3横向机柜,兼容业界各种通用服务器放置方案

    横向机柜,兼容业界各种通用服务器放置方案 横向机柜,兼容业界各种通用服务器放置方案如图2所示。

    优点:支持业界800mm~1200mm深的各种服务器机柜的安装,箱内实现前后维护,并可实现集装 箱多尺寸服务器混合部署;多舱设计,支持独立温控,可实现单舱制冷;分舱设计,容灾安全性更高; 能获得最大的布局密度,前后维护通道空间充足。 缺点:集装箱侧面需预留维护空间。 单个主设备柜平均功耗建议不大于20kW,所有主设备总功耗不大于360kW(40英尺集装箱,18个主 设备机柜)。 建议机柜尺寸深度1000mm,高度小于2200mm;宽度支持19英寸标准插箱安装,冷通道宽度914mm 热通道宽度609mm;服务器等信息设备深度不超过850mm。 支持液冷模块顶置,侧,底置安装部薯。

    建筑工程标准规范范本7.4制冷系统节能要求

    室内信息设备的风扇应该有根据业务量和环境温度调速的功能。 机架内和集装箱内尽量防止冷热气流混合。例如当服务器等设备在机架上未满配时,机架上未占用 的空间应安装挡风板,避免热空气回流到前面冷空气区而降低整体制冷效率。机房送回风风道尽量密封。 尽可能采用水冷、乙二醇辅助制冷等节能的制冷系统。 空调系统室内外机组的风扇、泵都要尽量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在内部设备热耗较低或环境温度较低 的情况下,调低整个空调系统的运行速度,从而减少制冷能量的消耗

    机柜应配置一整套可拆卸、可更换的固定式配电单元(PDU),用于机柜设备电源的引入、分配、 保护、分合、接插(插座或端子)等。同一个机柜内,交流配电和直流配电不应混用(机柜散热风扇配 电除外)。集装箱内空间有限,电缆、配电柜、走线均按380V/220V输出设计,建议配置上以交流设备 为主。

    8.1.2交流配电单元

    配电单元应能引入A、B双路电源,彼此完全独立(包括接地线),分别给机柜中的设备提供负载分 担或主备工作方式的两路电源。对于无双路供电需求的机柜也可只引入一路电源。 配电单元的输入电源一般采用单相三线制电源(220V),特殊情况下可采用三相四线制电源(380V) 也可视供电安全的特殊要求,采用四路电源引入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一电源频率:50Hz; 每路输入电流允许最大值:推荐16A,或32A(根据用户需求); 一输出分路电流允许最大值:推荐10A,或16A(根据用户需求)。 机柜电源输入应设置独立的过流、短路保护装置,各输出分路宜设置独立的过流、短路保护装置, 保护装置可选用交流用空气开关(推荐)或熔断器式隔离开关,安装在总输入或输出分路相线上, 方便操作和更换,并满足其散热要求,保护装置的额定值应与总输入或输出分路额定值相匹配。

    8.1.3配电单元接线端子

    接线端子组应符合GB14048.7和GB14048.8的相关要求,选用带接线片(铜线耳)、扣板、接线腔 等防止线头松散部件的螺纹型(螺栓型、柱式等)接线端子。相关要求包括。 一一端子应能够与导线可靠导通,并紧固连接、不易松动,确保与导线间能够长期保持必须的接触 压力; 端子导电性能良好,耐机械应力(压力、扭力等)疲劳、耐磨损、耐锈蚀; 一端子与端子排的设计安全可靠、方便操作,能够较好地防止线头间相互触碰以及接线时由于零 件(如垫圈、螺母等)跌落而造成事故: 一端子应有清晰、明显的标识;端子外应设安全盖板及明显标识,防止误操作及触电: 一端子接线部件(如螺栓、垫片、铜鼻等)应配置齐全。

    描座应优先选用符合EC60320要求的C13/C14两极带接地单相描座(电流为16A时,采用符合IEC 50320要求的C19/C20两极带接地单相插座),严禁采用“万用插座”。插座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两极带接地单相插座标准外形示意

    集装箱数据中心的的交流配电系统、UPS、油机的占地面积应按满足集装箱数据中心终 预留。

    箱数据中心的的交流配电系统、UPS、油机的占地面积应按满足集装箱数据中心终期发展目标

    集装箱数据中心的的交流配电系统容量应满足集装箱内所有数据设备、空调及其它负荷的用电量; 后备油机容量应满足集装箱内所有数据设备、空调及其它需要保证负荷的用电量。 集装箱数据中心具备一类市电供电时,油机可不考虑备用,其总容量应能满足全部保证负荷的供电 要求;供电方式为二类市电供电时,油机应考虑一台或多台备用,当其中任意一台油机不能运行时,其 余的油机应能满足全部保证负荷的供电要求。 集装箱数据中心内使用直流电源供电的通信设备的电源配置方式遵从相关通信标准

    8.2.2UPS供电系统

    从输入配电设备开始到输出配电,UPS供电系统都应避免单点故障(并机的单母线除外) UPS设备整流器和静态路的输入开关应接在不同的输入端子上。 UPS要支持给集装箱内部制冷用的风扇、照明等设备的供电。 对于A级、B级IDC机房,UPS供电系统系统宜采用双总线分布穴余供电模式或者双总线十STS分布 几余供电模式;对于C级IDC机房,UPS供电系统可采用并联穴余系统或可靠性更高的并机系统。 机房内电源线应与信号线分架敷设。 UPS供电系统(含输入、输出配电设备)应可以方便扩容。 IDC机房应采用双变换在线式UPS。 对于A级、B级IDC机房,宜采用YD/T1095中I类双变换在线式UPS;对于C级IDC机房,可采用YD/T 095中I或I类双变换在线式UPS。 每个UPS输入配电屏都应具备两路交流电源输入,且两路交流电源输入宜引自不同的母线段、 UPS输出侧二级配电屏、列头配电柜等配电设备应具备两路交流电源输入,每路容量均应满足后端 设备的总用电需求。 所有的电源柜应能监测输入电压值、电流值和各输出分路的状态;还应具有现场显示输入总电压、 总电流的装置。 新有并机IPS系统的案路输入必须县辅率、相位完全相周的同一路交流由

    8.2.3UPS备电时间

    A级机房的UPS系统蓄电池后备时间宜满足系统设计负荷工作3Omin以上,B级、C级机房的UPS系统 蓄电池后备时间宜满足系统设计负荷工作10min以上。 大容量后备蓄电池组宜选择单体端电压为2V的蓄电池组。 每台UPS连接的蓄电池不宜超过两组,最大不能超过四组。

    8.2.4供电系统部署要求

    集装箱数据中心供电系统部署宜与传统的数据中心机房保持一致,其供配电建设应按YD/T25 定的热行。

    9车载设备机械性能要求

    内部车载设备包括机架、电子设备、管路线路、配套设备均要能承受海、陆、空运输过程中的冲击、 振动、碰撞、 集装箱机房供应方可以参考相关标准拟定相应的测试方案,以保证满足运输需求。 机房设备运抵目的地后,供需双方对交货进行以下方面验收。

    内部设备的机械构件、电路板没有明显的断裂、残余变形、裂纹、严重划伤和其它机械损伤; 一上电工作正常,各项性能参数指标符合需求。

    内部车载设备要根据应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抗地震等级,按YD5083的要求进行设计与验收。建议试 验针对内部车载设备,而无需对整个机房进行抗震测试。 堆叠的集装箱机房要考虑相应的抗震需求,可通过集装箱间的固定措施来满足

    10.1集装箱机房交流电源线的引入

    低压理地电缆应选用铠装电缆或穿钢管理地引入集装箱中心机房中,理地长度不宣小于15m(当高 压电力电缆已采用埋地敷设时,低压侧一般不作要求),电缆金属铠装层和钢管两端应就近与变压器地 网和机房地网连通。 集装箱中心机房内所有交流用电及配电设备均应采取接地保护;交流保护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上 引入,严禁采用中性线作为交流保护地线。

    10.2集装箱机房室内的等电位连接设计

    不小于16mm;也可采用沿集装箱机房的内周长或走线架铺设水平接地汇集线,即机柜分别与接地汇集 线连接,接地汇集线再与主接地排进行连接。接地汇集线采用25mm×3mm的扁铜带。 集装箱机房内安装的设备应和集装箱内的其它金属部件绝缘。连接示意如图6所示,

    10.3集装箱并柜或堆叠的等电位连接设计

    图6机房的等电位连接示意

    的MET引入,和集装箱接地网互联。 集装箱进行水平并柜时,每一个业务集装箱应通过 和配电集装精进行日连

    10.4接地线材及布线方式

    接地线、接地汇集线需根据设备故障电流和结构应力进行选择。接地引下线应采用40mm×4mm的 热镀锌扁钢,或截面积为95mm的多股铜缆,接地引下线需要与MET进行防松脱设计。 主接地排(MET)应靠近交流防雷箱和配电箱,交流防雷箱接地线长度应不大于1m。 交流电源线、光缆,空调电源线、配电箱接地线、室内接地排引下线在室内走线架上布线时应与机 房内部信号电缆保持一定的空间间隔。

    集装箱交流电源的防雷设计遵照GB50343和YD5098,设置三级防雷器。 防雷器的配置需要根据环境进行选择,集装箱从外部取电的总配电柜放置第一级防雷器,集装箱内 部配电柜集成第二级防雷,机柜内的配电单元实现防雷的第三级防护,每一级防雷器需要能实现协调防 护 建议第一级防雷器选择最大放电电流为100kA(8/20μs);第二级防雷器选择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 (8/20μs);建议第三级防护的最大放电电流为10kA。两级防雷器之间的退耦距离(电源线长度)应不 小于5m

    11监控与消防系统要求

    监控是对箱体内设备的运行状态、动力及机房环境进行检测、综合评估并实现对执行部件操作控制 改善设备运行环境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动力(交直流电源、蓄电池、油机)、箱体环境、箱体热管理系 统、安防系统,基础设备(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消防系统等。 监控系统应具备告警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的基本功能。

    箱体内动力系统监控:

    集装箱内应该有专用的监控服务器负责收集主供电的电压、电流变化量值以及过压、欠压、过流等 伏态信息。经过监控服务器的汇总,通过TCP/IP协议按CS或BS的方式由远端的计算机调用。集装箱体内 的动态PUE值和各子系统的功率值可由安装在服务器上的驻留软件计算输出。 如便用交流供电建议每机柜使用带以太网接口的PDU分线盒,PDU的每路输出均可独立控制通断: PDU内部的嵌入式系统能够计算每路输出的功率值

    箱体内运行环境监控: 集装箱内应该有专用的监控服务器负责收集箱体内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监控项目应至少包括温度 湿度、烟雾报警、水浸、门磁和防盗。集装箱内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建议采用带有RS485接口的智能传感 器,以实现全数字的环境监控。也可使用全IP的智能传感系统,即所有的传感器均具有以太网接口,整 个监控系统可由服务器通过箱体内的交换机或是HUB来采集信息状态以供远端的计算机查阅,并且应该 提供至少一个KVM供箱内的使用维护者检查和设置箱内的传感器。 对于前后维护的机柜,每个机柜均应设置2套温湿度传感器,分别监测进风和出风处的温湿度。单面 维护的机柜可仅设置一套传感器。 箱体内的动力系统监控和运行环境监控的监控服务器可合二为一

    11.4.1出入门控制系统

    箱体机房每个门区应有门禁控制。当门区采用单面控制时,每个受控门区设置1个读卡器、1个电控 锁和1个出门按钮;当门区采用双面控制时,每个受控门区设置2个读卡器、1个电控锁。每个电控锁按单 扇门和双扇门分单门锁和双门锁。 火灾发生时,消防联动系统可将门禁控制器电源切断,门禁自动释放

    11.4.2入侵报警系统

    在机房防护区应设置不同原理的探测器,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声音复核装置,宜设置声光显示装 置,利用探测器和其他防护装置实现对禁区的出入口、通道、通风口、天窗等立体交叉设防。

    11.4.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集装箱设备机房应设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即在机房周界监视区域内进行视频探测、图像实时监视和 有效记录、回放,不应有盲区。如机房前后维护走道,空调间,过度间均应为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监控 区内。

    基础设备包括服务器、存储、安全以及网络设备。 服务器的管理要求提供独立的管理通道,采用统一的IPMI管理接口,FE组网。 存储,安全以及网络设备可通过对应的设备开发对应的接口,按照管理软件具有能解耦上下文的插 件模块,保持管理系统的开发性、解耦能力。

    消防系统应该作为单独的系统处理, 温湿度传感器和烟感传感器可以同时

    集装箱内应装配合气体灭火系统的报警装置。在机房内设置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或与吸气式探 测器相组合的两级探测器:在集装箱的进口处,设置气体灭火控制盘及紧急启动、停止按钮;在集装箱 门内上部设置报警、喷射各阶段响应的声光报警装置;在集装箱门外上方设置放气显示灯及蜂鸣器。只 有当两级探测器均发出报警信号后,气体灭火控制盘才向钢瓶发出放气动作信号,同时接受其返回信号。 集装箱内主配电箱(柜)内进线处应设置剩余电流检测点。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值宜为500mA。 电气火灾报警系统控制器应安装在本建筑物的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内,由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统一管理。 集装箱内探测、报警传输和50V以下供电的控制线路应采用耐压不低于交流300V/500V的多股绝缘导 线或电缆。线路敷设应穿保护管或线槽明敷设。所穿钢管和金属线槽均应有涂防火涂料等防火保护措施。 进行IDC机房规划时,依据GB50370中的规定:气体灭火系统喷头的最小保护高度应大于300mm。 当架空地板净空高度≥300mm时,地板下宜布置气体灭火喷头。机房和地板下需同时保护,按照一个防 护分区考虑气体灭火系统。

    11.7监控系统设计基本要求

    11.7监控系统设计基本要求

    对箱体动力、环境、安防、设备、消防系统实施集中监控管理,通过实时监视系统和设备的运 记录和处理相关数据,及时侦测和上报故障,可实现系统的集中维护管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的安全性。

    11.7.2监控系统的兼容性设计

    监控系统的兼容性设计要求如下。 监控系统的引入不应影响被监控设备正常工作,不应改变具有内部自动控制功能的设备的原有功 能; 一监控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被监控设备处于任何工作状态下,监控系统均能正常工作; 司时监控设备本身不应产生影响被监控设备正常工作的电磁干扰: 一监控系统应能监控具有不同接地要求的多种设备,任何监控点的接入均不应破坏被监控设备的按 地系统; 监控系统应独立组网,避免对业务通道的数据传输产生影响

    11.7.3监控系统的高可用性设讯

    11.7.4监控系统的可扩展性设计

    机房分级分类标准见YD/T2441

    13机房与外网连接要求

    集装箱式数据中心与外网连接时,可通过双绞线、同轴电缆或者光缆与外网进行网络连接。与 的信号线缆应做好防雷设计,建议采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

    A.1单排机柜放置方案

    单排机柜,通用服务器,液冷换热器底置方累

    底置方案如图A.1所示。

    底置方案如图A.1所示。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单排机柜放置方案

    优点是制冷模块在地板下面,降低了因水管漏水对设备的影响;缺点是增加了设备机架的安装难度; 制冷模块维护不方便;散热能力要受到开孔地板通孔率的影响。 单个主设备柜平均功耗建议不大于20kW,所有主设备总功耗不大于360kW(40英尺集装箱,18个主 设备机柜)。 建议机柜深度900mm,高2000mm,宽度支持19英寸标准插箱安装;冷通道宽度800mm,热通道宽 度500mm。 服务器等信息设备深度不超过750mm。

    1.1.2单排机柜,通用服务器,液冷换热器顶置

    顶置方案如图A.2所示。

    优点是相对水冷换热器底置方案,无开孔板对通风量的影响,所以散热能力更强;缺点是制冷模块 维护不方便:水管漏水、冷凝水对设备有一定风险;集装箱重心偏心。 单个主设备柜平均功耗建议不大于20kW,所有主设备总功耗不大于360kW(40英尺集装箱,18个主 设备机柜)。 建议机柜深度900mm,高2000mm,宽度支持19英寸标准插箱安装;冷通道宽度800mm,热通道宽 度500mm. 服务器等信息设备深度不超过750mm。 A.13单排机柜,通用服务器:液冷换热器侧置方案

    侧置方案如图A.3所示。

    优点是水平送风和回风路径较短,制冷系统效率高闸阀标准,机柜内设备冷却均匀,同时制冷模块维护方便, 漏水影响小;缺点是制冷模块占用机架的布局空间,不利于提高整个集装箱数据中心的装机容量, 单个主设备柜平均功耗建议不大于20kW,所有主设备总功耗不大于280kW(40英尺集装箱,14个主 设备机柜)。 建议机柜深度900mm,高2200mm,宽度支持19英寸标准插箱安装;冷通道宽度800mm,热通道宽 度500mm。

    .1.4单排机柜,通用服务器,精密空调侧置方

    空调方案适宜于单机架功率密度较低的数据中心,由于信息设备发热是集装箱数据中心环境温升最 主要来源,因此集装箱内以显热为主,空调系统应采用大风量、小焰差的机房专用空调。 优点是精密空调室内机与室外机可集成在一个集装箱内,外部不需要连接任何制冷设备,因而集装 箱部署非常灵活;缺点是制冷能力有限,集装箱的设备集成度较低:适合部署在室外以利于废热的排放, 不适合放在现有封闭的建筑房间内。 由于集装箱的空间特点,精密空调设置在设备机柜列中是最佳布局,设备机柜排出的热空气直接被 空调吸入,空调排出的冷空气又可以直接被相邻的设备机柜吸入。下面是两个具体的布局方案 一空调室外机占用集装箱空间,如图A.4所示

    图A.4占用空间方案

    空调室外机不占用集装箱空间,如图A.5所示。

    图A.5不占用空间方案

    单个主设备柜平均功耗建议不大于6kW,所有主设备总功耗不大于80kW(40英尺集装箱,13个主设 备机柜)。 建议机柜深度900mm电缆标准规范范本,高2200mm,宽度支持19英寸标准插箱安装;冷通道宽度800mm,热通道宽 度500mm;服务器等信息设备深度不超过750mm。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空调室内机和室外机的数量。采用小规格空调系统,整个集装箱长度上制冷 量分布更均匀,但是空调数量增加也会导致总故障率显著增加

    ....
  • 数据标准
  • 相关专题: 数据中心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