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EIA B(218.1~218.4)-2012 光伏发电系统用电缆 (第1部分:一般要求);(第2部分:交直流传输电力电缆);(第3部分:控制电缆);(第4部分:计算机及仪表电缆).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2电缆的规格见表2
表3交流电缆绝缘标称厚度
表5绝缘的体积电阻率和电阻常数要求
给排水造价、定额、预算5.3多芯电缆的缆芯、内层和填充物
5.3多芯电缆的缆芯、内层和填充物
SR型电缆的绝缘线芯应平 以用合适的材料密实填充,也可以将内衬层嵌入绝缘线芯之间的空隙,以形成实际上的圆形。 内衬层应挤包在缆芯上。 挤包的内衬层应不粘连绝缘线芯。 5.3.2材料
以用合适的材料密实填充,也可以将内衬层嵌入绝缘线芯之间的空,以形成实际上的圆形 内衬层应挤包在缆芯上。 挤包的内衬层应不粘连绝缘线芯。 5.3.2材料 用于内村层和填充物的材料应适合电缆的运行温度并与电缆绝缘材料相兼容,并符合CEEIA
以用合适的材料密实填充,也可以将内衬层嵌入绝缘线芯之间的空隙,以形成实际上的圆形。
内衬层和附 减0.2
CEEIA B218. 22012
铜带的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的90%。 5.4.3铜丝屏蔽 铜丝屏蔽应由疏绕的软铜丝组成,其表面采用反向绕包的铜丝或铜带扎紧。相邻铜丝的间隙应不大 于4mm 金属屏蔽层中的铜丝总电阻应符合GB/T39562008要求。铜丝屏蔽的标称截面积应由采购方提 出,如果采购方没有提出,则由制造方规定。
钢带应为涂漆钢带或镀锌钢带。钢带应符合YB/T024一2008规定。 非磁性金属带应为铝带、铝合金带或不锈钢带等。 圆钢丝应为镀锌圆钢丝, 圆非磁性金属丝应为圆铜丝、镀锡铜丝、铝丝、铝合金丝或不锈钢丝等。 非磁性材料的种类应由采购方提出,如果采购方没有提出,则由制造方规定。 在选择铠装材料的时,尤其是铠装作为屏蔽层使用时,应特别考虑存在腐蚀的可能性,这不仅为了 机械安全,而且也为了电气安全。 除特殊结构外,用于交流回路的单芯电缆铠装应采用非磁性材料。 5.5.3电缆直径与铠装层尺寸的关系 铠装圆金属丝的标称直径和铠装金属带的标称厚度应分别不小于表7和表8规定的数值。
CEEIA B218. 22012
5.6.5直流电缆外护套厚度的标称值应符合表9的规定 最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值的85%一0.1m。
表9直流电缆外护套标称厚度
成品电缆应按表10规定的检测和试验,检查是否符合5的规定。
表10电缆的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表10(续)电缆的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光伏发电系统用电缆 第3部分:控制电缆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发布
CEEIA B218.32012
54.3铝塑复合带绕包屏板
5.4.3铝型麦合带锐包 铝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应由两层重叠绕包的铝塑复合带组成。重叠绕包率应不小于15%,金属面应 向内侧。 绕包时应在铝塑复合带下纵向放置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0.20m的圆铜丝或镀锡圆铜丝构成的引 流线,移动敷设软电缆的引流线应为7根结构的绞合软线。 组额复合带的标称厚度为0.05m~0.10m
5.4.4金属编织屏蔽
5.4.4金属编织屏题
编织层不允许整体接续,露出的铜丝头应修齐。每1㎡长度上允许更换金属线锭一次。 皇组目圆铜丝或镀锡圆锡丝的标称直径见表5的规定。
惠5编组用圆铜丝(镀锡圆铜丝)标称直径
5.4.5编织密度计算
5. 4.5.1 编织层覆盖密度按公式(1)计算
.4.5.1编织层覆盖密度按公式(1)计算
表7锁装金属带标称厚度和宽度
表8电缆外护套标称厚度
6.1试验条件应符合相应方式方法标准的规定。 6.2抽样试验频度及数量由制造商和采购方协议规定。如无协议,则按每10km电缆抽取1件样品 进行试验。 7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成品电缆应按表9规定的检测和试验,检查是否符合5的规定。
6.1试验条件应符合相应方式方法标准的规定 6.2抽样试验频度及数量由制造商和采购方协议规定。如无协议,则按每10km电缆抽取1件样品 进行试验。 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成品电缆应按表9规定的检测和试验,检查是否符合5的规定。
表9电缆的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表9(续)电缆的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CEEIA B218. 42012
5.3.1成缆元件的结构
a)对线组一—两根绝缘线芯相互绞合在一起,并标定为a线、b线: b)三线组一三根绝缘线芯相互绞合在一起,并标定为a线、b线、c线; c)四线组四根绝缘线芯相互绞合在一起,并标定为a线、b线、c线、d线。 5.3.2成缆元件的节距 成品电缆中,1.5mm及以下任一成缆元件的最大绞合节距应不大于100mm,2.5mm及耐火电缆 任一成缆元件的最大绞合节距应不大于120mm。电缆中的相邻非屏蔽成缆元件宜采用不同的绞合节距。 5.3.3成缆元件的识别 成缆元件可采用色带或数字或色谱识别。色带和色谱由制造商自定,也可根据客户要求确定。 5.4成缆元件分屏蔽 5.4.1,分屏蔽可采用铜带、铝带绕包或纵包,或铜丝编织形式。用于移动场合的电缆,其屏蔽应采用 铜丝编织形式。 5.4.2对于铜带、铝带屏蔽,屏蔽带下应纵向放一根截面不小于0.2mm的圆铜丝或镀锡圆铜丝作为 引流线,确保屏蔽的电气连续性。 屏蔽带的厚度为0.05mm~0.10mm,重叠绕包的重叠率应不低于25%,纵包重叠率应不低于15%。 金属塑料复合带的金属面应向内侧。屏蔽带应平整,不得漏包。 5.4.3对于编织屏蔽层,编织单线直径应不小于0.12mm,编织密度应不小于80%,编织层密度按 5.6.3.2计算。 5.4.4在屏蔽层的外面应绕包两层0.05mm厚的聚酯带或其它在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下不会 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每层的重叠率应不小于25%;或者绕包一层,重叠率应不小于50%。 5.5缆芯结构 5.5.1缆芯绞合 5.5.1.1成缆应按同心式绞合,最外层绞向为右向。 5.5.1.2固定敷设用电缆,成缆绞合节距应不大于成缆外径的20倍:移动敷设用软电缆,成缆绞合 节距应不大于成缆外径的16倍。 5.5.2缆芯包带 缆芯外面应绕包一层0.05mm厚的聚酯带或其它在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 吸湿性带材,绕包重叠率应不小于50%;或者绕包两层,每层的绕包重叠率应不小于25%。 5.6总屏蔽层 5.6.1屏蔽形式分圆铜丝编织、铜带或铝带绕包或纵包等形式。用于移动场合的软电缆,应采用圆铜 丝编织屏蔽。 5.6.2金属带、金属塑料复合带绕包或纵包 应采用厚度为0.05m~0.10mm的铜带或铝带重叠绕包或纵包,重叠率不小于15%。金属塑 料复合带的金属面应向内侧。包带时应在屏蔽带下纵向放置一根截面不小于0.5的圆铜丝或镀锡 圆铜丝作为引流线,确保屏蔽的电气连续性。
a)对线组一—两根绝缘线芯相互绞合在一起,并标定为a线、b线: b)三线组一三根绝缘线芯相互绞合在一起,并标定为a线、b线、c线; c)四线组一四根绝缘线芯相互绞合在一起,并标定为a线、b线、c线、d线。 5.3.2成缆元件的节距 成品电缆中,1.5mm及以下任一成缆元件的最大绞合节距应不大于100m,2.5mm及耐火电缆 任一成缆元件的最大绞合节距应不大于120mm。电缆中的相邻非屏蔽成缆元件宜采用不同的绞合节距。 5.3.3成缆元件的识别 成缆元件可采用色带或数字或色谱识别。色带和色谱由制造商自定,也可根据客户要求确定。 5.4成缆元件分屏蔽 5.4.1,分屏蔽可采用铜带、铝带绕包或纵包,或铜丝编织形式。用于移动场合的电缆,其屏蔽应采用 铜丝编织形式。 5.4.2对于铜带、铝带屏蔽,屏蔽带下应纵向放一根截面不小于0.2m的圆铜丝或镀锡圆铜丝作为 引流线,确保屏蔽的电气连续性。 屏蔽带的厚度为0.05mm~0.10mm,重叠绕包的重叠率应不低于25%,纵包重叠率应不低于15%。 金属塑料复合带的金属面应向内侧。屏蔽带应平整,不得漏包。 5.4.3对于编织屏蔽层,编织单线直径应不小于0.12m,编织密度应不小于80%,编织层密度按 5.6.3.2计算。 5.4.4在屏蔽层的外面应绕包两层0.05mm厚的聚酯带或其它在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下不会 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每层的重叠率应不小于25%;或者绕包一层,重叠率应不小于50%。 5.5缆芯结构 5.5.1缆芯绞合 5.5.1.1成缆应按同心式绞合,最外层绞向为右向。 5.5.1.2固定敷设用电缆,成缆绞合节距应不大于成缆外径的20倍:移动敷设用软电缆,成缆绞合 节距应不大于成缆外径的16倍。 5.5.2缆芯包带 缆芯外面应绕包一层0.05mm厚的聚酯带或其它在电缆正常运行时导体最高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 吸湿性带材,绕包重叠率应不小于50%;或者绕包两层,每层的绕包重叠率应不小于25%。 5.6总屏蔽层 5.6.1屏蔽形式分圆铜丝编织、铜带或铝带绕包或纵包等形式。用于移动场合的软电缆,应采用圆铜 丝编织屏蔽。 5.6.2金属带、金属塑料复合带绕包或纵包 应采用厚度为0.05m~0.10mm的铜带或铝带重叠绕包或纵包,重叠率不小于15%。金属塑 料复合带的金属面应向内侧。包带时应在屏蔽带下纵向放置一根截面不小于0.5的圆铜丝或镀锡 圆铜丝作为引流线,确保屏蔽的电气连续性。
5.6.3.2编织密度计算
阀门标准CEEIA B218.42012
成缆元件1kHz时的工作电容和电感电阻比L/R应不超过表5的规定
成缆元件1kHz时的工作电容和电感电阻比L/R应不超过表5的规定
6. 8 展能抑制系数
表6电缆的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CEEIA B218.42012
旅游标准表6(续)电缆的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 电力标准 电缆标准 计算机标准
- 相关专题: 光伏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