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C 05-2019 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标准(中国建筑学会正版标准).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6.1.1主机房、辅助区及不间断电源系统电池室的温度、相对 湿度、室内空气质量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 范》CB50174的有关规定。 6.1.2主机房的空气含尘浓度,在静态或动态条件下测试,每 立方米空气中粒径大于或等于0.5um的悬浮粒子数应少于 17600000粒。 6.1.3根据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行规划,应制定空调系统在系统 分区、设备选择、运行控制等方面的部分负荷运行方案,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对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供暖空调系 统末端应分区服务、分区控制: 2应综合末端分区情况和建设规划,选配系统设备的台数 与容量; 3水系统、风系统应采用变频技术: 4冷水机组应采用变频技术。 6.1.4空调系统应按照区域、系统和用途分别设置用能计量设 备或装置。 6.1.5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和温和地区数据中心的空调系统 应设有利用自然冷源的技术措施。 6.1.6不应采用电能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热 热源。 6.1.7应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6.1.8给水、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
6.1.9用水器具和设备应满足节水产品的要求。
工程造价标准规范范本6.1.9用水器县和设备应满足节水产品的要
6.2.1主机房气流组织应合理,冷热通道隔离,评价总分值为9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主机房气流组织冷热通道隔离,得4分; 2主机房气流组织采用CFD模拟优化,得5分。 6.2.2数据中心辅助区和周边区域有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时 设置热回收系统有效利用数据中心产生的余(废)热,评价分 值为10分。 1数据中心的供暖热源由数据中心余热回收提供且达到 50%,得7分; 2其他热需求采用数据中心余热回收达到50%以上 得3分。 6.2.3单机架功率大于8kW的机柜应设有专项解决措施,评价 分值为10分
6.2.1主机房气流组织应合理,冷热通道隔离,评价总分值为9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主机房气流组织冷热通道隔离,得4分; 2主机房气流组织采用CFD模拟优化,得5分。 6.2.2数据中心辅助区和周边区域有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时 设置热回收系统有效利用数据中心产生的余(废)热,评价分 值为10分。 1数据中心的供暖热源由数据中心余热回收提供且达到 50%,得7分; 2其他热需求采用数据中心余热回收达到50%以上 得3分。 6.2.3单机架功率大于8kW的机柜应设有专项解决措施,评价 分值为10分
6.2.4空调系统冷热源机组的能效比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评价总分值为20分 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电机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直燃型漠 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性能系数提高6%以上,得8分; 2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单位制冷量蒸汽 耗量降低6%以上,得4分; 3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组、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 组的能效比提高6%以上,得4分; 4多联式空调机组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提高8%以上
得4分。 6.2.5空测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 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 定值低20%及以上,得4分;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 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 规定,得4分。评价总分值为8分。 6.2.6机房内空调末端采用风系统时,对送风管道、送风地板 架空层的楼板或地面采取必要的保冷措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 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地板送风时,对冷池四壁采取了保冷措施,得3分: 2采用风管送风时,对送风管道采取了保冷措施,得2分
6.2.7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评价总 分值为4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得1分; 2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30MPa,得1分; 3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 力,得2分。 6.2.8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用水设备和管网漏损,评价总分值为4 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好 的管材、管件,得1分; 2室外理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得1分; 3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运 行阶段,提供用水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 得2分。 6.2.9按用途设置水表,评价总分值为6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 分并累计: 1按使用用途,对空调系统、卫生间、景观及绿化、非传
6.2.7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评价总 分值为4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得1分; 2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30MPa,得1分; 3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 力,得2分。 6.2.8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用水设备和管网漏损,评价总分值为4 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好 的管材、管件,得1分; 2室外理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得1分; 3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运 行阶段,提供用水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 得2分。 6.2.9按用途设置水表,评价总分值为6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 分并累计: 1按使用用途,对空调系统、卫生间、景观及绿化、非传
统水源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得2分; 2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得4分。 6.2.10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2分,按下列规则 分别评分并累计: 1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喷灌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 式,得4分; 2采用冷却塔节水措施、节水型冷却塔设备或节水冷却技 术,得6分; 3其他用水采用了节水技术或措施,得2分。 6.2.11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12分,按表6.2.11 所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表6.2.11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评分规即
7智能化系统与信息系统
7.1.1安全防范系统、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CB50314、《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 范》CB50339、《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建筑电 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B50303、《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50174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的 有关规定。 7.1.2配电设施和低压配电监测系统的电能计量仪表设置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第3部分:电能能效要求 和测量方法》CB/T32910.3的有关规定。 7.1.3电能计量仪表不应与供电部门计量表共用互感器,且不 应与计费电能表串接。 7.1.4数据中心冷却、办公和生活设施用水应进行实时监测和 计量。 7.1.5空调系统运行应能进行状态参数监控和报警。 7.1.6应对柴油发电机系统运行参数进行监控,并计量燃油消 耗量。采用三联供的数据中心应对天然气用气量进行定期计量。 7.1.7传输系统设计应优先考虑有线网络,并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的有关规定。若 采用无线传输技术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线电寻呼网设 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YD/T5099的有关规定。 7.1.8应构筑符合数据中心运行管理与节能监测要求的数据库。 7.1.9IT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微型计算机能效限定值及 能效等级》GB28380及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应积极采用先进的 节能技术。
7.1.1安全防范系统、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CB50314、《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 范》CB50339、《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CB50348、《建筑电 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B50303、《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50174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的 有关规定。 7.1.2配电设施和低压配电监测系统的电能计量仪表设置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第3部分:电能能效要求 和测量方法》CB/T32910.3的有关规定。 7.1.3电能计量仪表不应与供电部门计量表共用互感器,且不 应与计费电能表串接。 7.1.4数据中心冷却、办公和生活设施用水应进行实时监测和 计量。 7.1.5空调系统运行应能进行状态参数监控和报警。 7.1.6应对柴油发电机系统运行参数进行监控,并计量燃油消 耗量。采用三联供的数据中心应对天然气用气量进行定期计量。 7.1.7传输系统设计应优先考虑有线网络,并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的有关规定。若 采用无线传输技术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线电寻呼网设 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YD/T5099的有关规定。 7.1.8应构筑符合数据中心运行管理与节能监测要求的数据库。 7.1.9IT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微型计算机能效限定值及 能效等级》GB28380及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应积极采用先进的 节能技术
7.2.1采用智能化平台,为物联网应用提供物联网终端(接入 网关)、网络及业务的能力和资源,根据物联网应用特点提供不 同的信息传送通道。评分分值为15分。 7.2.2采用智能控制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 分别评分并累计: 1智能化控制系统具有集中显示、管理及控制功能 得4分; 2采用智能照明管理系统对照明系统进行智能管理 得2分; 3采用智能配电控制系统对配电系统进行实时智能管理 得2分; 4采用智能空调控制系统对空调系统进行实时智能管理 得2分。 7.2.3智能化系统的硬件设备及控制程序应定期进行检查校验 和保养,智能化系统的计量器具定期进行计量。评价总分值为 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每年对能源监控系统硬件设备及控制程序进行检查校验 和保养,得10分; 2每年应对计量器具,如电表、温湿度计等进行计量校 准,得5分。
7.2.4与具有资质的回收处理企业签署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 协议,并建立电器电子产品与回收处理企业的对应关系表,评 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数据中心与有资质的回收处理企业签署电器电子产品回
7.2.4与具有资质的回收处理企业签署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 协议,并建立电器电子产品与回收处理企业的对应关系表,评 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数据中心与有资质的回收处理企业签署电器电子产品回
收处理协议,得5分; 2数据中心建立电器电子产品与回收处理企业对应关系 表,得5分。 7.2.5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降低信息系统数据存储、 维护成本,提升数据传输效率,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 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IT存储系统能够提供准实时数据访间(任意请求响应时 间超过1min),得1分;IT存储系统能够支持实时数据访间(任 意请求响应时间小于1min),得2分; 2能够采用基于云协议(包括但不限于RestFul/S3)进行 数据访问,得1分; 3能够支持Hadoop或其他大数据计算平台挂接使用, 得2分。 7.2.6计算系统和存储系统采用高密度设计,评价总分值为20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计算机系统支持采用直流电源、模块化集中供电, 得2分; 2计算系统能够达到每标准机柜提供32路处理器部署能 力,得2分;能够达到每标准机柜提供大于32路处理器部署能 力,得3分; 3存储系统采用全闪存设计的,平均每标准机架单元 1U)提供实际有效容量24TB部署能力,得3分;平均每标准 机架单元(1U)提供实际有效容量大于48TB部署能力, 得5分; 4存储系统使用重复数据删除及压缩技术,数据读写性能 损失低于10%的,得5分; 5存储系统采用机械硬盘的,使用情性气体盘体,得2分; 采用3.5英寸(1英寸=2.54cm)机械硬盘的,按照整套系统平均 每标准机架单元(1U)部署3.5英寸硬盘数量大于6个小于等于 15个的,得3分;大于16个的,得5分
7.2.7计算系统及存储系统可多点互通,评价总分值为10分, 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数据中心采用的计算系统及存储系统部署两站点数据互 通,得3分;部署三站点及以上数据互通,得5分; 2数据中心提供跨数据中心管理能力,得5分。 7.2.8存储系统宜根据数据的读写频次,进行数据热三类分级 管理,来进行设置存储位置,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 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数据每月读写20次以上的,存放于在线热数据存储上, 得5分; 2数据每月读写小于20次的,从在线热数据存储上迁移到 近线温数据存储上,得5分; 3数据每年读写小于等于20次的,宜从近线温数据存储上 迁移到离线冷数据存储上,得5分
7.2.7计算系统及存储系统可多点互通,评价总分值为10分, 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数据中心采用的计算系统及存储系统部署两站点数据互 通,得3分;部署三站点及以上数据互通,得5分; 2数据中心提供跨数据中心管理能力,得5分。 7.2.8存储系统宜根据数据的读写频次,进行数据热三类分级 管理,来进行设置存储位置,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 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数据每月读写20次以上的,存放于在线热数据存储上, 得5分; 2数据每月读写小于20次的,从在线热数据存储上迁移到 近线温数据存储上,得5分; 3数据每年读写小于等于20次的,宜从近线温数据存储上 迁移到离线冷数据存储上,得5分。
8.1.1数据中心应具有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 8.1.2应建立完善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资料及文档管理 体系。 8.1.3应建立完善的资源与能源节约管理制度。 8.1.4数据中心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等设施设备应工作正 常,且符合设计要求。 8.1.5数据中心动环监控、BA、消防监控、安防监控等弱电监 控系统应工作正常,且运行记录应完整。 8.1.6废水、废气排放应达标,噪声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8.1.7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废旧材料的处置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8.1.8对数据中心(含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 办公区域室内外空气质量应进行定期检测
8.2.1数据中心运维部门获得有关管理体系认证,评价总分值 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具有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CB/T 23331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得2分; 2具有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得2分; 3具有IS09000标准体系认证,得1分; 4具有其他相关认证机构认可,经评审认可,得1分。 8.2.2建立能效管理组织和完善的能效管理制度,评价总分值 为20分,并按以下规则评分并累计:
8.2.1数据中心运维部门获得有关管理体系认证,评价总分值 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具有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CB/T 23331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得2分; 2具有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得2分: 3其有IS09000标准体系认证,得1分; 4具有其他相关认证机构认可,经评审认可,得1分。 8.2.2建立能效管理组织和完善的能效管理制度,评价总分值 为20分,并按以下规厕评分并累计
1数据中心的组织架构中有专门能效管理部门的,得1分; 2有能效管理的评审和持续改进的相关要求,得1分; 3有完善的能效管理方针、明确的能效目标及考核指标, 得2分; 4有合理完善的节电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的,得2分; 5有合理完善的节油、节气、节水、节材操作规程及管理 制度的,得2分; 6制定的能效优化规程及管理制度具有明确的责任人, 得2分; 7具有定期的能效分析、优化机制,且被良好执行, 得2分; 8具有完善的能效评价策略和方法,得3分; 9具有能效持续优化的路线图,且能效得到持续优化, 得5分。 8.2.3实施能源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以 下规则评分并累计: 1数据中心运维工作的考核体系中包含能源资源管理激励 机制,得2分; 2与客户的数据中心租用合同中包含节能条款,得2分; 3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得4分。 8.2.4运维管理体系完整、完善,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以 下规则评分并累计: 1管理制度全面,涵盖人员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 等,得5分; 2维护作业计划内容期实,维护记录准确详尽,计划被严 路执行,得4分; 3MOP、SOP、EOP完善合理、内容翔实,符合现场维护 需要,得3分; 4检查日常维护记录表、出人登记表、演练计划等清晰可 查,得3分。
8.2.5有完善的废弃物处理管理制度、处置流程,评价总分值 为6分,并按以下规则评分并累计: 1数据中心运行管理单位具有完整的废弃物回收及管理办 法,得3分: 2数据中心废弃物的处理被严格执行,得3分。 8.2.6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管理制度,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以 下规则评分并累计: 1数据中心有排污的相关管理制度,得2分: 2数据中心有完整的污水处理记录,数据完整可查, 得2分; 3有定期的污水水质检测,检测报告完整,得2分。 8.2.7有完善的边界噪声管理制度,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以 下规则评分并累计: 1有数据中心边界噪声管理制度,得2分; 2边界噪声测量合格,得3分。 8.2.8有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以下规 则评分并累计: 1数据中心应有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得4分; 2建立完善的培训记录材料、培训文档,得4分。 8.2.9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具有持续的运维优化策略及技术应用, 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以下规则评分并累计: 1有完整的基础设施测试报告,且测试结果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和数据中 心设计要求,得5分; 2有完整的针对不同运行场景的优化策略,且能效得到优 化的,得4分; 3有完整、持续的优化记录,得3分; 4有针对性地根据设备系统运行发现的间题进行调整,且 正明有效的,得3分。 8.2.10对机房空气质量进行定期检测及优化,评价总分值为6
分,并按以下规则评分并累计: 1 建立了定期检测机房内污染物的制度,得2分; 2 定期对机房进行检测,检测报告完整、规范,得2分; 3 有针对污染物的处理及改进办法,得2分。 8.2.11采取措施加强数据中心园区的景观美化及环境卫生管 理,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以下规则评分并累计: 1园区绿化及景观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环境卫生设施设置 标准》CJJ27的强制要求,得2分; 2日常维护人员任务清楚、责任明晰且工作日志完善 得3分。
9.1.1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时,应按本章规定对加分项进行评价。 加分项包括性能提升和创新两部分。 9.1.2加分项的附加得分为各加分项得分之和。当附加得分大 于10分时,应取为10分。
9.2.1建立数据中心低能耗运行模式,采取措施降低年EEUE
9.2.1建立数据中心低能耗运行模式,采取措施降低年EEUE 值,并按表9.2.1中规则评分:
9.2.1建立数据中心低能耗运行模式,采取措施降低年EEUE 值,并按表9.2.1中规则评分:
表9.2.1年EEUE值得分规则表
9.2.2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规定值的提高或降低幅度满足 表9.2.2的要求,评价分值为1分。 9.2.3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系统全年能源综合利用率 不低于70%,评价分值为1分。 9.2.4采取措施对系统排放燃油进行回收利用,评价分值 为1分。
表9.2.2冷、热源机组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GB50189的提高或降低媒度
9.2.5数据中心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 资源,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建筑 性能,评价分值为1分。 9.2.6在数据中心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行维护阶段中有两 个或两个以上阶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评价分值 为1分。 9.2.7数据中心采用新型高效服务器,评价分值为2分。 9.2.8对数据中心进行碳排放计算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单 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评价分值为2分。 9.2.9采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其他创新技术,并 有显著效益,评价总分值为2分,采取一项技术得1分,采取两 项及以上技术得2分
9.2.5效据中心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 资源,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建筑 性能,评价分值为1分。 9.2.6在数据中心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行维护阶段中有两 个或两个以上阶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评价分值 为1分。 9.2.7数据中心采用新型高效服务器,评价分值为2分。 9.2.8对数据中心进行碳排放计算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单 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评价分值为2分。 9.2.9采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其他创新技术,并 有显著效益,评价总分值为2分,采取一项技术得1分,采取两 项及以上技术得2分。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么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0.1随着我国信息化、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以及智慧城市的建 没需要,数据中心作为实施这些需求的重要基础设施,已成为 我国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资产。数据中心作为信息化发展 的重要体现载体,其自身存在的能耗高、资源消耗高、环境负 荷大等特性,驱须通过有效的技术途径实现其绿色化性能的提 升。本标准的编制,将充分结合我国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结 合数据中心功能特性及运行特性,确定可指导数据中心绿色化 建设、运营的评价标准,推进数据中心的绿色化发展。 1.0.2本条规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即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数据 中心的绿色性能评价。 1.0.3我国各地区在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而因地制宜又是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原则。对绿色数据中心的 平价,也应综合考虑数据中心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等 条件和特点,对数据中心全生命期内基础设施和系统的资源 利用水平、系统运行水平,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统筹兼顾,总体平衡。 1.0.4本标准重点在于对数据中心绿色性能进行评价,而针对 数据中心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建 筑要求和技术性能要求并未全部涵盖。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应 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为前提条件,故参与评价的绿 色数据中心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1.1单体建筑中包含数据中心时,可参评绿色数据中心;可 参评绿色数据中心的建筑群是指各参评建筑均为数据中心运行 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数据中心能源系统、供配电系统 或运行管理用房等。当需要对包含数据中心的某单栋建筑进行 评价时,由于有些评价指标是针对该工程项目设定的,或该工 程项目中其他建筑也采用了相同的技术方案,难以仅基于该单 栋建筑进行评价,此时,应以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为 基准进行评价。
3.1.2绿色数据中心的评价划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
设计评价不仅针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还应对绿色 技术的实施进行核实,待通过数据中心工程验收后方可评定设 计阶段绿色性能等级。运行评价除对绿色数据中心设计中采取 的“绿色措施”进行评价外,还要对绿色数据中心在运行后的 管理以及运行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以确保“绿色技术及措施” 能够在运营中有效的应用以及在节能环保方面产生实际的效果。 此外,由于数据中心在投人运营初期的较长时间内处于部分负 荷运行状态,因此运行评价只对投人运营部分进行评价。 3.1.3当前,国外先进的数据中心机房EEUE值通常小于1.3, 而我国的大多数数据中心的EEUE值在2.0~3.0之间。《北京市新 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指出:北京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建和 扩建互联网数据服务中的数据中心(EEUE值在1.4以下的云计算 数据中心除外);禁止新建和扩建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中的
数据中心(EEUE值在1.4以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除外)。《上海市 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手加强本市 互联网数据中心统筹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用能限额, 新建互联网数据中心EEUE值严格控制在1.3以下,改建互联网 数据中心EEUE值严格控制在1.4以下。 EEUE是评价数据中心绿色性能的关键指标,本标准将 EEUE的指标要求作为参与绿色数据中心评价的基本条件,目的 是督促各方提高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不必要的设备耗 能。对于北京市、上海市等地已明确提出地方数据中心EEUE要 求的地区,绿色数据中心的评价还应符合地方的政策要求。 3.1.4本条对申请评价方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绿色数据中心 注重全生命期内能源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性能,申请评价方 应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进行控制,综合考虑性能、安 全、耐久、经济和美观等因素,优化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选 用,综合评估建筑规模、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总体平衡,并 按本标准的要求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档。 3.1.5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机构依据有关管理制度文件确定。本 条对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机构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绿色数据中 心评价机构应按照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审查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 害、文档,并在评价报告中确定等级。对申请运行评价的数据 中心,评价机构还应组织现场考察,进一步审核规划设计要求 的落实情况以及数据中心的实际性能和运行效果。 3.1.6本条对数据中心绿色性能测评单位资质提出要求
3.2.1本条明确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组成。本标准统筹考虑 数据中心功能特点及运行使用要求,重点突出数据中心在资源 节约、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绿色化要求。 3.2.2控制项是绿色数据中心的必要条件。但当其中某条文不 适应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所在区域条件时、该条文可不参评。
3.2.3本条明确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方法。对于具体的参评建筑 而言,它们在建设规模、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 客观上存在差异,对不适用的评分项条文不予评定。这样,适 用于各参评建筑的评分项的条文数量和总分值可能不一样。对 此,计算参评建筑某类指标评分项的实际得分值与适用于参评 建筑的评分项总分值的比率,反映参评建筑实际实施的“绿色 措施”和(或)效果占理论上可以实施的全部“绿色措施”和 (或)效果的相对得分情况。 3.2.4为了鼓励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提升和创新, 计算总得分时还计入了加分项的附加得分。 3.2.5本条明确绿色数据中心评价等级确定的基本原则。考虑 到各类指标重要性方面的相对差异,计算总得分时引人了权重。 3.2.6控制项是绿色数据中心的必要条件。评价绿色数据中心 时应在所有控制项均已满足的基础上进行。在满足全部控制项 和每类指标最低得分的前提下,绿色数据中心按总得分确定 等级。
4.1.1针对设置在建筑物内局部区域的数据中心,在确定主机 房位置时要综合考虑设备运输、管线敷设、雷电感应、结构荷 载、水患及空调系统室外设备的安装位置等间题。设备运输方 面,数据中心主要涉及冷冻、空调、不间断电源(UPS)、变压 器和高低压配电等大型设备的运输,运输线路应尽量短。管线 主要有电缆和冷媒管,敷设线路应尽量短。雷电感应方面,为 减少雷击造成的电磁感应侵害,主机房宜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 心部位,并尽量远离建筑物外墙结构柱(其柱内钢筋作为防雷 引下线)。结构荷载方面,由于主机房的活荷载标准值远远大于 建筑的其他部分,从经济角度考虑,主机房宜选择在建筑物的 低层部位。水患方面,数据中心不宜设置在地下室的最底层, 当设置在地下室的最底层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管道泄漏、消 防排水等水溃损失。机房专用空调的主机与室外机在高差和距 离上应满足选型产品的技术参数要求,因此在确定主机房位置 时,应考虑机房专用空调室外机的安装位置。 4.1.2能源供应情况是数据中心可靠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数 据中心电力供给应充足可靠、通信应快速畅通,采用水蒸发冷 却方式的数据中心,水源应充足。能源供应条件及系统设计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的相关规定。 4.1.3一些建筑材料及制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暴露出间题,已 被证明不适宜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或者不适宜在某些地区的建 筑中使用。绿色数据中心中不应采用国家和当地有关主管部门 向社会公布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4.1.4设置天量的没有功能的纯装饰性构件,不符合绿色建筑 节约资源的要求。而通过使用装饰和功能一体化构件,利用功 能构件作为建筑造型的语言,可以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表 达美学效果,并节约资源。对于不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 物、辅助绿化等作用的飘板、格栅、构架和塔、球、曲面等装 饰性构件,应对其造价进行控制。 数据中心功能性较强,常规数据中心造型简单,但目前也 出现一些数据中心追求个性化设计的要求,采用一些没有功能 的纯装饰性构件。从资源节约角度考虑,数据中心应尽量减少 纯装饰性构件的出现。 4.1.5数据中心设计应根据数据中心的使用性质、数据丢失或 网络中断在经济或社会上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确定所属级别。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各组成部分可参照相同等级的技术要求进行 设计,也可按照不同等级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为保证系统各 个组成部分的有效协同与衔接,鼓励采用相同等级确定设计 要求。 此外,针对分期建设的数据中心,能源系统、供配电系统, 愉配系统等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数据中心分阶段运行特性, 从数据中心安全可靠运行、能源系统经济高效运行等方面进行 综合分析与论证,进行各系统容量的合理规划
4.2.1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根据《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通 (2013)13号)对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要求,采取资源优先的基 本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条件,引导大型数据中心优先在能 源相对富集、气候条件良好、自然灾害较少的地区建设,推进 “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是指气侯适宜、靠近能源(紧邻能源富集地区)、地质灾害 较少的地区,包括河北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南 省、山东省。
4.2.2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大型数据中心分期建设的项目指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明确规 定的分期建设项目,其总平面布局应统筹安排,综合考虑近期、 远期运行的要求。近远期工程应统一规划,近期工程应集中、 紧、合理布置,应与远期工程合理衔接,实现近期项自高效, 稳定运行,并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4.2.3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股和运行阶段评价。
鼓励员工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场地出入口与公交和 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从场地出人口起,延续至被选择的 公交站点或轨道交通最近入口为止。线路如需穿越马路,需选 择人行横道、天桥、地下通道。步行过程中通过的垂直距离可 以不计入步行距离内;由于选择人行横道、天桥、地下通道产 生的额外水平距离,应计入步行距离内。对于远离城市中心的 数据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无法利用或利用不便时,应配置 满足大部分员工上下班的交通班车(包括租赁)及其停车场、 站点,为少数员工配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场地。 停车场所包括针对自行车和机动车两类。鼓励使用自行车 等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绿色出行。自行车停车场所应规模适 度、布局合理,符合使用者出行习惯。机动车停车设施包括采 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合理设计地面 停车位,合理设置充电桩,并需要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要求,地面停车位应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适度设置,并科 学管理、合理组织交通流线,不应对人行、活动场所产生干扰。 4.2.4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数据 中心为建筑中的一部分时可不参评。 采用低冲击开发(LID)和绿色基础设施(包括下沉式绿 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及以上时可得分。
4.2.5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我国区域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天。一般民用建筑强 调夏季“隔热”,冬季“保温”,而数据中心的主机房则不同, 其同样强调夏季的隔热,但在进人过渡季和冬季后,降低保温 性能有利于散热,反而对数据中心的室内环境保持和节能有利。 由于所处地域的差别,不能对全国的数据中心做出定量的统一 规定,因此要求通过动态能耗分析,采取有效的被动技术降低 数据中心的制冷需求
4.2.6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数据中心用能强度高,区域热岛效应显著,场地及建筑设 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热岛效应。户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 广场、游憩场和停车场。遮阴措施包括绿化遮阴、构筑物遮阴 建筑自遮挡。乔木遮阴面积按照成年乔木平均遮阴半径取4m 棕榈科乔木平均遮阴半径取2m;构筑物遮阴面积按照构筑物正 投影面积计算。建筑自遮挡面积按照夏至日8:00~16:00内有4h 处于建筑阴影区域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计算。 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应采用低反射系数材料,常用的花岗 石和广场砖有各种颜色和深浅,应在设计时提出要求,运营时 提供检测报告,或现场观察颜色深度未超过沥青,也不是镜面 光洁的,即可大致认定满足要求。绿化屋面面和不计入此款中
4.2.7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股和运行阶股评价。
本条文从建筑结构体系方面,从结构体系类型和建材用量 去考虑,要求建筑所使用的建材对环境影响小,资源消耗少。 钢结构、砌体结构(黏土砖砌体除外)、木结构和预制混凝 土结构等结构体系,建筑材料处于集中生产,现场施工成分相 对较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影响均较低,是数据中心 宜采用的节约型结构体系。
根据建筑类型、用途、所处地域和气候环境的不同,可能 上述结构体系以外的其他结构体系同样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 影响小的特点,可以提交针对性论证报告,评审专家综合考虑 承重结构体系等方面因索后,判定结构体系的节约性水平。
4.2.8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4.2.10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在保证室内工作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在建筑室内空间 尽量多地采用可重复使用的灵活隔墙,或采用无隔墙只有矮隔 断的大开间散开式空间,可减少室内空间重新布置时对建筑构 件的破坏,节约材料,同时为使用期间构配件的替换和将来建 筑拆除后构配件的再利用创造条件。 “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在拆除过程中应基本不影响与 之相接的其他隔墙,拆御后可进行再次利用。是否具有可拆卸 节点,也是认定某隔断(墙)是否属于“可重复使用的隔断 (墙)”的一个关键点,例如用砂浆砌筑的砌体隔墙不算可重复 使用的隔墙
4.2.11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数据中心一般为多层建筑,结构形式规则,具有采用装配 式建设的基础条件。本条旨在鼓励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的预制 构件设计、建造绿色建筑。本条所指“预制构件”包括各种结 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如钢结构构件及混凝土的预制梁、预制 柱、预制墙板、预制楼梯、雨篷、栏杆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 下,使用工厂化方式生产的预制构件,既能减少材料浪费,又 能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可为将来建筑拆除后构件的替 换和再利用创造条件。
4.2.12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运行阶段评价
建材本地化是减少运输过程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 染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条鼓励使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提高 就地取材制成的建筑产品所占的比例。运输距离指建筑材料的 最后一个生产工厂或场地到施工现场的距离。
本条旨在鼓励数据中心采用国家和地方推荐的先进建筑材 料、建筑制品和建筑工艺目录,便于建设工程采用质量好的建 筑材料或产品,确保工程质量。
5.1.1在布线过程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无疑是杂乱的线路。 错综复杂的线路不但会在视觉上令人晕,更会造成效率低下, 增加维护难度和维护成本。根据机房的总体布局以及规划情况, 合理布置电力机房,使供电电源尽量靠近负荷中心,减少较长 送电距离造成的损耗。 5.1.2数据中心随时随刻都在存储、处理数据,并且信息系统 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必须确保其电源的稳定性,否则会导致数 据丢失,严重会导致数据中心停止运作。 5.1.3本条所指的谐波含量均指31次以内谐波含量。过低的功 率因数将会导致设备利用率降低。谐波过高一方面不满足电网 的电能质量管理要求,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保护器件和发电机组 选择容量放大、设备和导体发热、损耗增加,并且会向外辐射 干扰信号。 5.1.4本条所指UPS指双变换在线式交流不间断电源。由于大 量高次谐波电流的出现,导致输人功率因数下降,无功功率损 耗增大,导致供电电网的利用率下降。为了保证供电环境清洁, 要求UPS必须具有高输入功率因数,否则就会导致对输入市电 电压的严重破坏,并且会向外辐射干扰信号。 5.1.5本条所指开关电源包含48V开关电源、240V开关电源和 336V开关电源。由于大量高次谐波电流的出现,导致输入功率 因数下降,无功功率损耗增大,导致供电电网的利用率下降。 为了保证供电环境清洁,要求开关电源设备必须具有高输入功 率因数,否则就会导致对输人市电电压的严重破坏,并且会向
外辐射干扰信号。 5.1.7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CB50034规定了各 类型建筑物和空间应达到的照度要求以及照明功率密度的现行 值和目标值。
5.2.1本条适用于绿色数据中心的运行评价。
设备容量利用率是影响设备运行效率的最重要因素,设备 容量利用率低时,不仅会造成资源(投人成本)的浪费,还会 降低设备的工作效率,造成供电能源的浪费。因此,设备容量 利用率是标志数据中心绿色程度的重要数据。 供电设备容量利用率是设备实际运行输出容量与设备标称 输出容量的比值。在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内能达到的最大设备 容量利用率评估方法如下: (1)系统规划总供电容量。 (2)考虑因素包括: ①实际需要的最大机架数和平均机架功率; ②根据制冷能力能达到的最大机架功率密度: ③根据油机能提供的最大供电功率; ④根据不间断电源供电系统能达到的最大供电能力; ③根据制冷设备和系统能达到的最大制冷能力。 (3)取以上五个限值的最小值,计算设备容量利用率。
5.2.2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股评价。
变压器长期带载运行,降低其损耗对节能具有较好效果。 节能型变压器是指产品性能参数中空载、负载损耗比现行国家 标准《干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GB/T10228平均降低 10%以上的千式变压器、非晶合晶变压器。
5.2.3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股和运行阶段评价
传统UPS为工频机,UPS高频化后效率高、设备体积小、 重量轻、对市电电压波动的适应能力较强、输人功率因数高、
输入电流的谐波含量低、噪声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符合节 能发展趋势。 5.2.4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相对于UPS,开关电源系统在可维护性和效率方面具有一 定优势。 5.2.5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输入电流的谐波含量低、噪声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符合节 能发展趋势。
5.2.5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股和运行阶段评价。
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CB50034一2013规定了各 类型建筑物和空间应达到的照度要求以及照明功率密度的现行 值和目标值。
5.2.6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可再生能源是指来自大自然并可自动再生的能源,数据中 心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风能。尤其是规模较大 的数据中心,屋顶和墙面、附属设施顶棚等均可安装太阳能组 件利用太阳能发电。数据中心负荷较大且负荷稳定,完全可以 就近接入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是指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与数据中心 的设计负荷的比例。
5.2.7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绿色电源利用率是指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的电量占数据中心 总用电量的比例。 为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进一步 完善风电、光伏发电的补贴机制,2017年1月18日,国家发展 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试行可 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拟在 全国范围内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自愿认购,通 知规定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开展认购工作。 5.2.8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设备中铅、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不含十漠
5.2.10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低烟无卤电线是指电线的绝缘层材料卤素物质,通过辐照 交联工艺从而使电线达到阻燃的效果。在燃烧的情况下,不释 放含卤气体,烟雾浓度低,寿命长,耐高温,绿色环保。
6.1.1温度和相对湿度是保证电子信息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环 镜指标,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变化率也应该严格控制, 如果温度变化率太高,当温度升高时,部分机架和设备由于热 情性还处于较低的温度,遇到热湿空气就可能发生结露,一旦 结露,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6.1.2本条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 的要求。电子信息设备对室内空气的洁净度有较高要求,空气 中含尘浓度高,会使得设备吸人灰尘,时间一长,电子元件上 的灰尘越积越多,会影响设备散热及正常工作。因此,必须将 主机房的空气含尘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且,机房内的灰 尘粒子不能是导电的、铁磁性的和腐蚀性的粒子。 6.1.3大中型数据中心建成后,从投人运行至达到最大装机容 量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甚至可以达到数年,在完全进入正常运 行阶段后仍有可能出现较大的负荷变化。如果没有完善的部分 负荷运行方案,在实际运行时会由于系统不具备调节可能性造 成巨大的能量浪费。 传统数据中心的空调系统根据IT设备最大热负荷设计,一 般为多台空调同时运行,制冷能力往往有富余。基于此,机房 空调可采取联网智能运行的方式,与IT设备联动节能。当业务 量减少、部分区域关闭IT设备时,区域热负荷会下降,联动节 能通过自动关闭部分空调或压缩机仅开风扇的方式,根据热负 荷自动调节空调制冷量、送风量,实现节能。当业务量增多、 负载率高、IT设备重新开启时,空调逐步恢复运行。机房空调
联网智能运行技术,还能彻底解决同一机房内空调竞争性运行 的现象,即制冷与加热并存、加湿与除湿并存现象,减少能耗。 6.1.4当空调系统能耗未分项计量时,不利于掌握系统和设备 的能耗分布,难以发现能耗不合理之处。因此,在空调系统设 计时必须考感这个问题,使暖通空调系统各能耗环节如冷热源、 输配系统、末端装置等都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有助于分析各 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合合理,发现问题开提出改进施。 6.1.5对于室外温度在全年中有较长时间段低于数据中心室内 温度的地区,利用自然冷源是最为有效的节能措施之一,敌设 为控制项。对于实际运行时全年的自然冷量利用率,因不同地 区差异较大,故暂不做出明确规定。 6.1.6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 本国策。高品位的电能直接转换为低品位的热能作为供暖或空 调系统的供热热源热效率低、运行费用高,应限制这种“高质 低用”的能源转换利用方式。评价时应注意检查热源形式。空 调系统的除湿再热可不作为“供热热源”认定。 6.1.7结合数据中心所在地区的可利用水资源状况、气象条件、 地质条件及市政设施和当地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城市水环境 专项规划等,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地选择用水方案。水资源规 划方案应综合考虑数据中心的空调制冷方式对用水的需求和景 观、浇灌及办公生活用水定额,并考虑停水情况下的备用水源 的供给,数据中心分期建设应考虑后期扩容造成用水量的变化。 水资源规划方案应包括如下内容: (1)当地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地区水资源状况、气象资 料、地质条件及市政设施等; (2)确定节水用水定额、编制用水量估算表、水平衡表, 用水定额应从点体区域用水上考虑,通过计算空调冷水机组的 耗水量,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地方用水标准及其他相关用水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科 学、合理地确定:
(3)给水排水系统设计方案介绍; (4)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的相关说明; (5)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对雨水、再生水及海水等水资 源的用水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确定雨水、再生水及海水等水资源利用的方法、规模、处理工 艺流程等。 景观水补水严禁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可采 用地表水和非传统水源;取用建筑场地外的地表水时,应事先 取得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可;采用雨水和中水作为水源时, 水景规模应根据设计可收集利用的雨水或中水量确定。 6.1.8数据中心内大量的IT设备和辅助其安全运行的电气动力 设备、精密空调设备及各支持系统电缆、电线,其对水尤为敏 感,水渍会致使整个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因此,数据中心给水 排水系统在满足数据中心的制冷、加湿、办公等用水需求的同 时,应尽量避免数据中心设备被水浸渍的风险。应严格控制冷 却水和加湿用水的水质,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和污水排放等设施。 实行雨污分流地区的项目,室外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污分流。 使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和《建筑中水设计 标准》CB50336的有关规定。 6.1.9用水器具的选用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 器具》CJ/T164及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CB/T18870的要求
6.2.1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主机房内良好的气流组织有利于提高空调的送风温度,
(3)给水排水系统设计方案介绍; (4)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的相关说明: (5)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对雨水、再生水及海水等水资 源的用水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确定雨水、再生水及海水等水资源利用的方法、规模、处理工 流程等。 景观水补水严禁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可采 用地表水和非传统水源:取用建筑场地外的地表水时,应事先 取得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可;采用雨水和中水作为水源时, 水景规模应根据设计可收集利用的雨水或中水量确定。 6.1.8数据中心内大量的IT设备和辅助其安全运行的电气动力 设备、精密空调设备及各支持系统电缆、电线,其对水尤为敏 感,水渍会致使整个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因此,数据中心给水 排水系统在满足数据中心的制冷、加湿、办公等用水需求的同 时,应尽量避免数据中心设备被水浸渍的风险。应严格控制冷 却水和加湿用水的水质,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和污水排放等设施。 实行雨污分流地区的项目,室外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污分流。 使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和《建筑中水设计 标准》GB50336的有关规定。 6.1.9用水器具的选用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 器具》CJ/T164及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GB/T18870的要求
6.2.1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主机房内良好的气流组织有利于提高空调的送风温度,进
主机房内良好的气流组织有利于提高空调的送风温度,进
等方案一般只能解决每机柜发热量3~8kW的机房,无法满足更 高热密度设备冷却要求,主要原因有:制冷量不足、冷风无法 合理送到设备进风口、无法针对不同高发热量设备按需送风、 冷量利用率低等。针对高热密度信息设备可采取的专项解决方 案有高热密度设备集中布置集中处理、热点局部解决、高热密 度封闭机柜柜内冷却、芯片直接冷却等
6.2.4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为提高空调冷热源能效,实现数据中心及空调系统的高效 运行。对电机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机组,直燃型和蒸汽型 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等,其能效指标比 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规定值的提 高或降低幅度满足表1要求
表1空调机组能效指标比现行国 蒸标涯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规定值的提高或降低幅度
1空调机组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6.2.5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项目 中无条文所列设备时,其对应分值不参评。 耗电输冷(热)比反映了供暖空调水系统中循环水泵的耗
6.2.5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项目 中无条文所列设备时,其对应分值不参评。 耗电输冷(热)比反映了供暖空调水系统中循环水泵的耗
电与冷(热)负荷的关系,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反映了风机 的能效水平,规定相关数值是为了保证风机、水泵的选择在合 理范围内,以降低输送能耗。 6.2.6本条适用于各类数据中心建筑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 评价。 项目中无条文所列冷风输送系统时,本条不参评。 冷风温度较低,采用地板送风时,如楼板或地面没有有效 的保冷措施,会由于传热造成冷量浪费,同时有造成相邻楼层 楼板表面结露的危险。保冷材料和厚度的确定参照相关规范中 风管保冷的规定执行。同样冷风管如果不做保冷也会造成冷量 浪费同时有风管外壁结露的危险。 保冷层材料与厚度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 计导则》CB/T8175和《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范》CB50736的相关规定确定。
6.2.7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超压出流量在使用过程中流失,不易被人们察觉和认识, 属“隐形”水量浪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筑给水系统超压 出流的控制,主要体现在给水系统合理压力分区、采取减压措 施等方面。 应充分利用市政压力供水,作为一项节水条款,《建筑给水 排水设计规范》CB50015一2003(2009年版)中明确要求“应 利用室外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在执行本条款过程中需要 做到:掌握用水点的供水压力、水量等要求;明确用水器具、 设备的水压、水量要求;设计控制超压出流的控制措施,如管 网压力分区、减压阀、减压孔板等设置。
6.2.8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好的 管材、管件
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运行 阶段,提供用水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 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必须符合现行产品行业标准的 要求。 水平衡测试是对用水单位进行科学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是进一步做好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的基础。 水平衡测试是加强用水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 合理用水的一项基础工作。按水平衡测试要求设置水表关键在 于分级设置水表计量、分项设置水表计量。分级越多、分项越 细,水平衡测试的结果越精确。 6.2.9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按使用用途、付费或管理单元情况,对不同用户的用水分 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并据此施行计量收费,以 实现“用者付费”,达到鼓励行为节水的目的,同时还可统计各 种用途的用水量和分析渗漏水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各管 理单元通常是分别付费,或即使是不分别付费,也可以根据用 水计量情况,对不同管理单元进行节水绩效考核,促进行为 水
6.2.10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传统的绿化灌溉多采用直接浇灌方式,不但会浪费大量的 水,还会出现跑水现象,使水流到人行道、街道或车行道上, 影响周边环境。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 等节水灌溉方式,同时还可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 调节控制器。 冷却塔的耗水量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主要由飘水、排污和 盗水等因素造成,蒸发耗水量所占的比例越高,不必要的耗水 量越低,系统也就越节水;改善冷却水系统水质可以保护制冷 机组和提高换热效率。应设置水处理装置和化学加药装置改善 水质,减少排污耗水量。
7.1.1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宜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和控制主机房和辅助区的温度、露点温度或相对 显度、压差、粒子浓度、照度等环境参数,当环境参数超出设 定值时,应报警并记录。核心设备区及高密设备区宜设置机柜 微环境监控系统; (2)场地设备监控系统包括对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空 周设备、冷水机组、新风系统、柴油发电机组、配电箱(柜) 等设备的监视、控制、报警和测量; (3)主机房内有可能发生水患的部位应设置漏水检测和报 警装置;强制排水设备的运行状态应纳入监控系统; (4)监控的主要参数应纳入设备监控系统,通信协议应满 足设备监控系统的要求; (5)安全防范系统宜包括视频监控系统、人侵报警系统和 出入口控制系统等。A级数据中心主机房的视频监控应无盲区; (6)智能化系统应具备显示、记录、控制、报警、提示及 整势和能耗分析功能 7.1.2电能监测系统具有当前累计电量采集功能,并具有计量 数据输出和标准通信接口,并接入机房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中。 7.1.3电量计量仪表精度应不低于1级,计量互感器精度应不低 于0.5级,计量仪表采样周期不大于15min,校准周期应符合用 能管理相关规定。 .1.4应按分级计量原则对不同来源、不同使用功能和不同使 用区域的用水分别设置计量装置,进行用量管理和统计。计量
器具的设置位置可参照团体标准《数据中心用水技术导则》T BIE001一2017的相关规定实施,水表计量精度应高于1级,校 准周期应符合用能管理相关规定。 安装的智能数字水表,具有当前累计水流量采集功能,并 具有计量数据输出和标准通信接口,并接入机房环境和设备监 控系统中。 7.1.5空调系统运行状态参数包括系统开关、制冷、加热、加 湿、除湿、水阀开度和水流量,空调系统报警参数包括空调系 统送风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系统传感器故障、压缩机压力 加湿器水位、风量等参数。监测数据应具有计量数据输出和标 准通信接口接入,并入机房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中。 温湿度计量器具的温度允许误差应不大于±1℃,相对湿度 允许误差应不大于±5.0%RH。计量仪表采样周期不大于15min 校准周期应符合用能管理相关规定。 7.1.6柴油发电机系统的监控参数包括系统输出功率、频率 电压、功率因数等。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能单 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的有关规定。 7.1.7传输系统应保持前后端协议的一致性。传输系统前端采 集设备和末端管理设备通信方式和协议不一致的,应配置信息 转换器。宜进行网关设备参数远程调整、升级等操作。 7.1.8数据库可选用大型、关系型、非关系型网络数据库及部 分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定时将底层性能数据、监测设备、非 实时监测能耗、数据中心分布、建筑、用户权限等信息保存入 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时必须保证每个测量点位都有唯一代码和 相应的物理地点描述。若需要在多个系统间进行数据传输,则 应确保每两个系统间对于同一个测量点都具有各自唯一的代码 进行匹配并定期更新。 7.1.9绿色数据中心内使用的IT设备,均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 且通过节能环保认证的设备,其中包括并不限于:
设备应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高密度设计、全闪存 架构、重复数据删除及压缩技术、大容量海量存储等新技术, 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及空间的占用。 IT系统应支持跨数据中心的部署及管理,降低人力管理 成本。
7.2.1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由于互联网应用类型较多,不同的应用对通道模式、传辅 速率、处理模式不尽相同,因此智能化平台要根据应用特点提 供不同的传输通道,按需分配不同的资源。 7.2.2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7.2.3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运行阶段评价。 对能源监控系统硬件设备及控制程序进行检查校验和保养 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服务器运行状况检查,计量表计通信状态 及数据检查,软件运行维护,数据备份等。
7.2.4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运行阶段评价。 有资质的回收处理企业是指按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 许可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13号)要求获 得资质许可的相关企业。 7.2.5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7.2.6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7.2.7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7.2.8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8.1.1本标准涉及的运行维护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即在数据 中心内,为电子信息设备提供运行保障的设施),并不是网络或 IT设施。 数据中心运行维护管理中完善、合理的运维管理体系是保 障数据中心各个系统和设备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实 现节能、降耗的关键所在。因此数据中心运行维护管理方须制 定完善的维护作业计划,且严格按照维护作业计划对设备和系 统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制定有涵盖数据中心核心基础设施设 备的EOP(应急处理流程)、MOP(维护操作流程)、SOP(标准 操作流程),为运维人员的操作、维护、应急处理等提供指导。 同时数据中心运行维护管理的过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 中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标准》GB/T51314、《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管理办法》等标准有关要求,并按照标准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 制度。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运维维护宜按不同的设计和建设等级 进行,因此在数据中心评价中也应适当结合设计和建设等级去 衡量其运维管理体系。 8.1.2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包括高低压配电、发电机组、不 间断电源、冷机、水泵、冷塔等大量设备,同时有动环监控, BA、消防系统、安防系统等弱电智能化系统。数据中心的各个 系统庞大而复杂,因此数据中心应具有完善的档案资料管理制 度,设计图纸、设计说明、设备说明书、使用手册等分类管理, 便于运维人员学习和使用,并能够正确、有效地对数据中心进
行运行、维护、管理。
8.1.3未便用关然气的数据中心不参评节气有关环节
数据中心运营管理单位应有完整的节电、节水、节油、节 气(如有)、节材及绿化的管理制度,并说明实施效果。 节能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节电、节油、节气(如有)、节水等 节约能源的方案、管理模式和应用机制。 节材管理制度主要是减少数据中心运维过程中耗材消耗的 相关管理规定。 绿化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苗木、绿植养护、用水计量和化学 药品的使用制度等。 8.1.4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运行阶段评价。 数据中心建筑设置的节电、节油、节气(如有)、节水设 施,如自然制冷设备、变频控制设备、智能灯光设备、热能回 收设备、遮阳设备、雨水收集处理设备等,均应工作正常,才 能实现预期目标,因此有必要考察其实际运行情况。 8.1.5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运行阶段评价。 为了掌握数据中心各系统运行情况,需要对数据中心各类 设施、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数据中心各弱电监控系统必须正 常运行,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 50174中相关要求,并能够实时监测各设备、各系统的运行状 态,并能够为应急处置、节能控制等提供数据和分析指导。 8.1.6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运行阶段评价。 废水达标排放适用于采用水冷式冷水机组+冷却塔方式制冷 的数据中心。对于采用风冷直接膨胀式制冷、风冷冷水机组方 式制冷的数据中心,由于耗水量很少,且不需对所使用的水进 行特别化学处理,一般不会产生水污染,本条可以不参评。 废气达标排放适用于采用燃油发电机、燃气发电机等产生 废气的数据中心。对于不使用燃油发电机、燃气发电机的数据 中心,一般不会产生废气污染,本条可以不参评。 8.1.7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运行阶段评价
8.1.5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运行阶段评价。
本条适用于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各种废旧材料的处置管理, 如各种废油、冷却液、废旧蓄电池及电解液、废旧制冷剂、化 学制剂、固体废弃物等。对于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废旧材料的 数据中心,本条可以不参评。
8.1.8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运行阶段评价。
数据中心主机房的空气粒子浓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的规定,空气中的硫、盐雾等有 害污架物质会对电子信息设备产生腐蚀,进而影响设备使用寿 命。因此应定期监测数据中心室内外空气质量。数据中心一般 在封闭方式下运行,办公场所一般会位于机房楼内部。机房及 办公场所装饰装修以及家具等释放的污染气体不容易释放到外 界,可能对长期工作在数据中心内运维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有 害影响。数据中心办公区域室内空气质量管理应有管理制度 并进行定期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 气质量标准》CB/T18883、《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 范》CB50325等的相关规定。
8.2.1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运行阶段评价
本条文目的在于为数据中心运行管理提供技术保障。现行 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是组织内建立起完 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注重过程的控制,优化 组织的活动,实现能源管理仿真和预期能源消耗和使用目标。 数据中心运行管理单位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可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环保支出,降低成本的目 的。数据中心运营管理公司应具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定期进行 管理人员的培训。 IS09000族标准是现代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结晶,提供 了建立质量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要
求。按照ISO9000族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能发挥企业质量管理 的实际功效,同时也为顾客和第三方认可打好基础
8.2.2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运行阶段评价
专门的能效管理的组织和完善的制度是保障能效管理工作 落地执行的关键所在。专门的能效管理组织指有专门部门负责 数据中心节能减排工作,完善的能效管理制度指制度应涵盖电 源、水源、燃油、燃气,材料消耗等,且被严格执行。能效管 理制度应明确责任人、能效采集及分析周期。此外,针对能效 分析的技术数据,能为现有设备设施运维方案的优化调整提供 技术依据。 数据中心运营管理单位应有明确的能效管理常设机构,同 时制定明确的能效目标和考核指标,约束能效管理工作的落地 和执行。 数据中心运行管理单位应有完整的能效管理制度,并提交 实施效果的证明材料。能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运行过程中的节 能方案,节能管理模式、机制及奖惩;节水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运行过程中的节水方案,节水管理机制等;节材管理制度主要 包括运行和维护过程中的耗材管理规定,更换标准等。管理制 的执行需要有明确的责任人,有定期分析机制,并通过分析 数据对系统进行优化。 8.2.3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运行阶段评价。如被评项目中不 存在租用者时,第2款可不参评。 管理是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手段,必须把管理业绩与节 能、节约资源情况挂钩。因此要求运维管理单位在保证建筑的 使用性能要求、.投诉率低于规定值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 与建筑用能系统的能耗状况、水资源和各类耗材的使用情况直 接挂钩。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更有效的节能方式。
8.2.4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运行阶段评价
运维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制度、维护作业计划、流程体系等, 日常运维过程中严格依照制度和计划执行运维工作
数据中心运行管理中完善、合理的运维管理体系是保障数 据中心各个系统和设备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节 能、降耗的关键所在。因此数据中心不仅要制定完善的维护作 业计划,且严格按照维护作业计划对设备和系统进行日常维护 保养。其制定的EOP、MOP、SOP等清晰、符合现场运维需求 为运维人员的操作、维护、应急处理等提供指导。
8.2.5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运行阶股评价
8.2.6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运行阶段评价。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应有完整的验收测试方案及优化策略, 并根据运行数据对各系统进行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在峻工时的 验收测试应有完整的设备调试和测试记录,综合测试结果应符 合数据中心设计要求。数据中心在运营期间应根据不同的负荷 率、不同的季节条件采取不同的优化策略,是在保证系统安全 运行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原系统进行参数、模式的优 化提升,从而使各系统保持更好的能效水平。 8.2.10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运行阶段评价
9.1.1为了鼓励绿色数据中心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技术、 管理上的创新和提高,设立了加分项。加分项包括规定性方向 和可选方向两类,前者有具体指标要求,侧重于“提升”;后者 则没有具体指标,侧重于“创新”。 9.1.2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加分项最高可 得10分,实际得分累加在总得分中。某些加分项是对前面章节 中评分项的提高,符合条件时,加分项和相应评分项可都得分。
9.2.1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运行阶段评价。 EEUE值是评价数据中心能效最重要的指标,应尽量降低。 9.2.2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数据中心空调能耗占比较高,冷热源设备能效的提升可有 效降低数据中心空调能耗,降低整体能源消耗。因此,本加分 项对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能效要求。
三联供技术可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是非常高效的用能技 术。数据中心具有全年冷、电负荷相对稳定的特点,具有采用 三联供技术的客观条件。
9.2.4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从节约资源角度,燃油回收利用可减少燃油总量的消耗。 此外 安全阀标准,燃油的回收利用也能降低场地污染物排放
25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本条主要自的是为了鼓励设计创新,通过对数据中心设计 方案的优化,降低建造和运营成本,提高绿色数据中心绿色性 能水平。例如,建筑设计充分体现建筑形体设计与场地微气候 结合紧密,应用自然遮阳等被动式技术优先的理念,设计策略 明显有利于降低空调、供暖、照明、通风、电梯等负荷需求、 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或促进运行阶段节能等。
9.2.6本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 BIM技术支持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信息管理和利用。在建筑工 程建设的各阶段支持基于BIM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可以极大地 提升建筑工程信息化整体水平,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之间 的写作配合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有效地避 免由于数据不通畅带来的重复性劳动,大大提高整个工程的质 量和效率,并显著降低成本。
车库设计规范和图纸9.2.7本条适用于数据中心的设计阶股和运行阶段评价。
液冷技术降低散热能耗90%~95%,降低服务器本牙能耗 10%~20%,相较于采用光伏太阳能、水力发电、自然湖水制冷 等可再生能源,该技术应用没有地理位置限制,具有普遍的推 广价值
....- 数据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