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__35~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2016年版)(国网基建部2016年5月).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__35~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2016年版)(国网基建部2016年5月)
(1)根据系统条件、外部条件选用适用的通用设计方案, 选用通用设计方案时,首先应根据工程规模和设备型式在基本方案中直接选择。站址位手大 风沙、高海拔或寒冷地区时,应选择相应的通用设计实施方案。方案选定后,应认真核实设计边 界条件是否与通用设计一致(如系统短路水平、无功配置、主变容量和出线规模等),核实工程
环境条件(海拔、风速、温度、地耐力等)是否在通用设计假定设计条件范围内,以及外部条件 变化引起的方案调整等。 个别工程远期规模与通用设计不一致时,应因地制宜,分析基本方案后,在保证电气主接线 方案不变、不影响整个方案布置格局的前提下,允许110(66)kV出线规模增减1~2回、10kV和 35kV出线规模增减2~4回。 (2)无直接适用的基本方案时,基本模块合理拼接调整。 当无可直接适用的基本方案时,从中找出适用的基本模块,按照通用设计同类型基本方案的 设计原则,合理通过基本模块和子模块的拼接和调整,形成所需要的设计方案。 1)对于户外变电站,当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如线路走廊受限等),不能直接应用基本方案 时,可选用同规模同类型的基本方案,通过该方案“基本模块”的拼接和局部调整形成设计方案, 其技术性能指标不能低于基本方案。设计文件中应提供相关部门的依据性文件,说明所使用的基 本方案编号和方案拼接调整情况,并对拼接方案和基本方案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2)对于户内变电站,当外部环境条件受限(如地理位置或噪音要求等),不能直接应用基 本方案时,应因地制宜,在分析同类型基本方案后,从中找出适用的“基本模块”,通过对“基 本模块”的合理拼接和局部调整形成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满足本类型基本方案的设计原则,其 支术性能指标不能低于同类型基本方案。设计文件中应提供相关部门的依据性文件,说明设计所 使用的“基本模块”编号和方案拼接调整情况,并对设计方案和同规模基本方案的技术性能指标 进行对比分析。 模块的拼接中,道路中心线是模块拼接衔接线,应注意不同模块道路宽度,如有不同应按总 市置要求进行调整。模块的拼接中,当以围墙为拼接基准时,应注意对道路、主变压器引线、电 缆沟位置的调整。拼接时可先对道路、围墙,然后调整主变压器引线的挂点位置。如主变压器弓引 线偏角过大而影响相间风偏安全距离,或影响导线对构架安全距离时,可将模块整体移位,然后 周整主变压器引线的挂点位置,以获得最佳拼接效果。 (3)加入外围部分完成整体设计,形成完整的初步设计文件。 1)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规章。 2)工程设计有关规程、规范。 3)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文件。 4)可行性研空报告及评审文件
5)设计合同或设计委托文件。 6)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水土保持、环境保护、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压覆矿产、文物保 护、消防和劳动安全卫生等相关依据。
(1)核实详细资料。 根据初步设计评审及批复意见,核对工程系统参数,核实详勘资料,开展电气、力学等计算 客实通用设计方案。 (2)编制施工图。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要求,根据工程具体条件,以施 工图通用设计卷册目录、图纸为基础,合理选用相关标准化套用图,编制完成全部施工图。 (3)核实厂家资料。 设备中标后,应及时核对厂家资料是否满足通用设备技术及接口要求,不符合规范的应要求 家修改后重新提供
屋面标准规范范本4.5特殊环境条件下实施方案应用
第二篇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通用设讯
第5章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通用设计技术方案组合
建设规模围墙内占地面积/总序号方案编号接线型式总布置及配电装置(本期/远期)建筑面积大风沙地区实出线:110kV2/3回,10kV本期单母线三分段,远期单户内GIS,电缆出线:10kV:施方案28/42回:每台主变10kV侧母线四分段。户内开关柜,电缆出线。高海拨地区实无功:并联电容器2组。0. 3726/1315施方案主变:2/4×50MVA:出线:110kV:线变组(或单母线全户内一幢楼双层布置:110kV2/4回,10kV48/96[回:分段):10kV:本期单母线110kV:户内GIS,电缆出线;6110A25通用方案0. 4171/3384每台主变10kV侧无功:并联四分段环形,远期单母线八10kV:户内开关柜,电缆出电容器2组。分段环形。线。通用方案主变:2/3×50MVA:出线:110kV:单母线分段;10kV:全户内一幢楼布置;110kV110kv3/4回,10kV24/36回:110A26本期单母线三分段,远期单户内GIS,电缆出线:10kV:大风沙地区实0. 2840/957每台主变10kV侧无功:并联母线四分段。户内开关柜,电缆出线。施方案电容器2组。13
DK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通用设计技术导则
6.1概述 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技术原则依据电力行业相关设计规定,总结了 10kV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经验,同时结合国网公司通用设计、通用设 备、标准施工工艺及两型一化相关要求进行编制。 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通用设计16个典型方案均遵循设计技术导则编制 完成,当实际工程与通用设计方案有差异时应根据导则原则合理调整。 初步设计深度技术导则参见《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110(66)智能变电站 模块化建设分册(2015年版)》,如与本导则不一致以本导则为准。 6.2电气部分 6.2.1电气主接线图 电气主接线根据初步设计所确定的接线形式开展施工图设计。 (1)110kV最终规模2线2变采用内桥接线或线变组接线;2线3变时采用扩大内桥 接线;3线3变时采用线变组、扩大内桥或内桥+线变组接线;4回出线以上时采用单母线分 设接线或环入环出接线。 (2)35kV出线6回及以上时采用单母分段接线。 (3)10kV接线含2台主变时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3台主变出线回路数在36回以 ·时采用单母线三分段接线,36回及以上时采用单母线分段环形接线;当每台主变带12回 及以上出线时,每台主变采用双分支接线。 (4)主变中性点接地方式。110kV主变经隔离开关接地,依据出线线路总长度及出线 线路性质确定35、10kV系统采用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或小电阻接地方式。 6.2.2电气总平面 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应满足总体规划要求,并应遵循通用设计及“两型三新一化”变电站 设计要求,使站内工艺布置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利,配电装置引线流畅,及其其他 相关专业配合协调。 出线方向应适应各电压等级线路走廊要求,尽量减少线路交叉和迁回。 站内电缆沟、管布置在满足安全及使用要求下,应力求最短线路、最少转弯,可适当集 1布置,减少交叉。高压电缆与低压电缆分沟敷设。低压电缆沟宽度应采用800mm×800mm 规格,高压电缆沟宽度应采用1000mm×1000mm、1200mm×1000mm、1200mm×1400mm1200m
6.2.1电气主接线图
X1600mm等规格。站内户外电缆(理管)在满足工艺要求下应减少理深。不设置电缆支沟, 采用直理或穿管方式敷设, 6.2.3配电装置 110kV配电装置主要考虑采用户外AIS配电装置、户外GIS配电装置、户内GIS配电装 置等。10kV及35kV配电装置均采用户内交流金属封闭开关柜。主变压器分为户外、户内两 冲布置形式。 6.2.3.1户外配电装置 (1)总体要求 户外配电装置的布置,导体、电气设备、架构的选择,应满足在当地环境条件下止常运 行、安装检修、短路和过电压时的安全要求,并满足规划容量要求。 户外高压配电装置各回路相序排列宜一致,按面对出线,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远到 近的顺序,相序为A,B,C。 110kV户外敬开式配电装置采用断路器单列式布置和双列式布置两种形式。 (2)主母线设计 户外散开式配电装置母线采用软母线。软母线的设置应考虑在不同天气条件、运行工况 下母线周围的电气距离校验。 (3)跨线设计(核实) 110kV各跨导线以上人状况为最大荷载条件。跨线耐张绝缘子串仅限于根部可以三相同 时上人,三相上人总重(人及工具)不超过1000N/相;跨线中部有引下线处仅可以单相上 人,单相上人总重(人及工具)不超过1500N/相。主变进线挡不考虑三相同时上人: 各跨导线在安装紧线时应采用上滑轮牵引方案,牵引线与地面的夹角不大于45°,并 严格控制放线速度,以满足构架的荷载条件。安装紧线时梁上上人荷载不应超过2000N。 主变架构的设计仅考虑110kV主变进线档导线的荷载,不考虑主变上节油箱的起吊重 量,主变检修需起吊上节油箱时,必须采用吊车进行。 110kV配电装置母线弧垂按1m设计,出线弧垂按0.6m设计。 (4)出线构架设计 当屋外配电装置采用架空出线时,其出线构架应满足线路张力要求及进线档充许偏角要 求。如果出线零档线采用同塔双回路,则终端塔宜设在两出线间隔的垂直平分线上 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出线挂环常规控制水平张力为110kV导线5kN/相、地线3kN/根。实 示工程中出线梁要求受力受线路情况影响较大,应根据线路资料进行复核
此外,当连续布置开关柜较长时,在不同母线段之间应设置维护通道。
6.2.3.4主变压器及站用变压器的布置 (1)户外油浸变压器 油量为2500kg及以上的屋外油浸变压器之
(3)干式站用变压器 站用变宜与开关柜并柜布置,或布置于单独小室内,设置于室内的无外壳干式变压器 其外廓与四周墙壁的净距不应小于600mm。干式变压器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000mm,并应满 足巡视维修的要求。 6.2.4设备安装 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安装应根据标准工艺库的要求,设计工艺标准化与安装效果感观度相 结合,结合工程总体实际安装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合适的设备安装工艺。典型设备 安装主要分为变压器安装、组合电器安装、AIS设备安装、电容器电抗器安装、母线安装、
6.2.4.2变压器安装
主变本体上的端子箱、机构箱引出的电缆应采用不锈钢槽盒保护,槽盒大小应与箱底开 孔尺寸一致,高度为箱底至基础,与端子箱、机构箱的连接采用螺栓。 当主变压器户外布置时,端子箱、机构箱引出的电缆采用热镀锌钢管保护,以方便穿越 卵石层至电缆沟。 (7)站用变压器安装 1)油浸式站用变压器的油枕上的油位计朝向应便于观祭; 2)站用变压器高、低压套管引出线采用硬母线连接时统一加装热缩套 3)户外布置的变压器低压侧母线穿墙若采用环氧树脂绝缘板封堵则需在其上方设置雨 篷,以防漏水并损坏绝缘; 6.2.4.3组合电器安装 GIS底座建议采用焊接固定在水平预埋钢板的基础上,也可采用地脚螺栓或化学锚栓方 式固定。 对于GIS出线套管支架,其高度应能保证套管最低部位距离地面不小于2500mm。 在GIS配电装置间隔内,应设置一条贯穿所有GIS间隔的接地母线或环形接地母线。将 GIS配电装置的接地线引至接地母线,由接地母线再与接地网连接;接地点的接触面和接地 连线的截面积应能安全地通过故障接地电流;接地引线与设备本体采用螺栓搭接。 智能控制柜的基础宜采用螺栓固定于基础槽钢上,不宜采用点焊。箱柜底座与主接地网 连接牢靠,可开启门应采用软铜绞线可靠接地。 6.2.4.4AIS设备的安装 (1)断路器安装 断路器设置移动式操作平台,不设置固定式操作平台: (2)电流、电压互感器的安装 互感器本体与接地网两处可靠接地,电容式套管末屏、PT的N端、二次备用线圈一端 可靠接地;采用高位布置时,安装在支架上,用螺栓与支架固定;每个支架应有两个接地点, 接地点高度与其它设备接地点一致: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安装在中性点非直接按地系统中,可在电压互感器上装设消谐器,亦 可在开口三角端子上接人电阻。 (3)避雷器安装 采用高位布置时,安装在支架上,用螺栓与支架固定;每个支架应有一个接地点,接地点 高度与其它设备接地点一致;避雷器两接线端子应对地绝缘,其绝缘水平应与电网额定电压
6.2.4.3组合电器安装
的级别一致。 在线监测仪安装高度可按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压力释放口方向合理; (4)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的安装 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的设备支架采用地脚螺栓固定,地脚螺栓一次浇注在土建基础上 每个支架应分别设有上下两组接地件,下接地件应设置两个。 (5)穿墙套管安装 穿墙套管垂直安装时,法兰应向上,水平安装时,法兰应在外; 1500A及以上的穿墙套管直接固定在钢板上时,套管周围不应形成闭合回路;600A及以 上母线穿墙套管端部的金属夹板(紧固件除外)应采用非磁性材料
6. 2.4.5电容器安装
(1)电容器外壳应与固定电位连接牢固可靠(螺栓压接); (2)网门应装设行程开关,并需装设电磁锁或机械编码锁。对于活动式网门上的电缆 应采用多股软铜线电缆。 (3)围栏内应铺设碎石(设备基础以外),围栏基础作出挡油坎,围栏应采用非金属合 成材料; (4)空芯串联电抗器之间及其与周围钢构件之间净距要等于或大于制造厂要求的数值 钢构件不应构成闭合回路
6.2.4.6母线安装
积守线女装 在空气中含盐量较大的沿海地区或周围气体对铝有明显腐蚀的场所,宜选用防腐型铝绞 线或铜绞线。 (2)硬导体安装 1)硬导体除满足工作电流、机械强度和电晕等要求外,导体形状还应满足:电流分布 均匀;机械强度高;散热良好;有利于提高电晕起始电压;安装检修简单,连接方便。 2)硬导体和电器连接处,应装设伸缩接头或采取防震措施。 6.2.4.7开关柜的安装 宏靓山法思宝杰扭其础辅钢
6.2.4.7开关柜的安装
(2)开关柜的底部框架应放置在基础槽钢上,可用地脚螺钉将其与基础槽钢相连或用 电焊与基础槽钢焊牢。
6.2.5交流站用电系统 全站宜配置两台站用变压器,每台站用变压器容量按全站计算负荷选择;当全站只有 台主变压器时,其中一台站用变压器的电源宜从站外引接。也可本期仅设置一台站用变压器, 站用电另一回路自站外引接, 站用电低压系统应采用三相四线制,系统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额定电压380/220V。 站用电低压母线采用单母线接线,两回380V进线配置失压自投装置。 站用电负荷由站用配电屏直配供电。 负荷计算采用换算系数法,站用变压器容量按下式计算: S≥K1 · P1+P2+P3 式中,S一一站用变压器容量(kVA);K1一一站用动力负何换算系数,一般取K1=0.85; P1一一站用动力负荷之和(kW);P2一一站用电热负荷之和(kW);P3一一站用照明负荷之和 (kW)。) 负荷类型与计算系统详见下表:
变电站采用构架避雷针与独立避雷针联合构成全站配电装置和建筑物防直击雷保护。 独立避雷针(含悬挂独立避雷线的架构)的接地电阻在土壤电阻率不大于5002·m的地 区不应大于102。 独立避雷针(线)宜设独立的接地装置。在非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其接地电阻不宜超过 10Q。当有困难时,该接地装置可与主接地网连接,但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 35kV及以下设备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之间,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15m。 独立避雷针不应设在人经常通行的地方,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出入口等的距离 不宜小于3m,否则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砾石或沥青地面,也可铺设混凝土地面。 独立避雷针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变电站电气设备接地部分、架构接地部分之间的空气 中距离,应符合下式的要求: Sa≥0.2Ri+0.1h; 式中Sa为空气中距离,Ri为避雷针的冲击接地电阻,h为避雷针校验点的高度。 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与发电厂或变电站接地网间的地中距离,应符合下式的要求:Se ≥0.3Ri; Se为地中距离。 避雷线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设备接地部分以及架构接地部分间的 空气中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一端绝缘另一端接地的避雷线:Sa≥0.2Ri+0.1(h+△1): 式中,h为避雷线支柱的高度,△1为避雷线上校验的雷击点与接地支柱的距离: 对两端接地的避雷线: Sa≥ β [0. 2Ri+0. 1 (h+△1) ] ; 式中β为避雷线分流系数,△1为避雷线上校验的雷击点与最近支柱间的距离。 避雷线的接地装置与发电厂或变电站接地网间的地中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对一端绝 缘另一端接地的避雷线,应按Se≥0.3Ri校验。对两端接地的避雷线应按下式校验: Se≥0.3BRi; 除上述要求外,对避雷针和避雷线,Sa不宜小于5m,Se不宜小于3m。 装有避雷针和避雷线的架构上的照明灯电源线,均必须采用直接理人地下的带金属外皮 的电缆或穿入金属管的导线。电缆外皮或金属管理地长度在10m以上,才允许与35kV及以 下配电装置的接地网及低压配电装置相连接。 当采用全户内布置,所有电气设备均布置在户内,只需在建筑顶部设置的避雷带对全站
独立避雷针(含悬挂独立避雷线的架构)的接地电阻在土壤电阻率不大于5002·m的地 区不应大于102。 独立避雷针(线)宜设独立的接地装置。在非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其接地电阻不宜超过 10Q。当有困难时,该接地装置可与主接地网连接,但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 35kV及以下设备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之间,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15m。 独立避雷针不应设在人经常通行的地方,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出入口等的距离 不宜小于3m,否则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砾石或沥青地面,也可铺设混凝土地面。 独立避雷针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变电站电气设备接地部分、架构接地部分之间的空气 中距离,应符合下式的要求: Sa≥0.2Ri+0.1h; 式中Sa为空气中距离,Ri为避雷针的冲击接地电阻,h为避雷针校验点的高度。 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与发电厂或变电站接地网间的地中距离,应符合下式的要求:Se ≥0.3Ri; Se为地中距离。 避雷线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发电,和变电站电气设备接地部分以及架构接地部分间的 空气中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一端绝缘另一端接地的避雷线:Sa≥0.2Ri+0.1(h+△1): 式中,h为避雷线支柱的高度,△1为避雷线上校验的雷击点与接地支柱的距离: 对两端接地的避雷线: Sa≥ β [0. 2Ri+0. 1 (h+△1) ] ; 式中β为避雷线分流系数,△1为避雷线上校验的雷击点与最近支柱间的距离。 避雷线的接地装置与发电厂或变电站接地网间的地中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对一端绝 缘另一端接地的避雷线,应按Se≥0.3Ri校验。对两端接地的避雷线应按下式校验: Se≥0.3BRi; 除上述要求外,对避雷针和避雷线,Sa不宜小于5m,Se不宜小于3m。 装有避雷针和避雷线的架构上的照明灯电源线,均必须采用直接理人地下的带金属外皮 的电缆或穿入金属管的导线。电缆外皮或金属管理地长度在10m以上,才允许与35kV及以 下配电装置的接地网及低压配电装置相连接。 当采用全户内布置,所有电气设备均布置在户内,只需在建筑顶部设置的避雷带对全站
进行防直击雷保护。该避雷带的网络为8m10m,每隔1020m设引下线接地。上述接地引 下线应与主接地网连接,并在连接处加装集中接地装置。其地下连接点至变压器及其他设备 接地线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之间,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15m。 上述接地引下线应与主接地网连接,并在连接处加装集中接地装置。峡谷地区的发电 和变电站宜用避雷线保护。已在相邻高建筑物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或设备,可不装设直击雷 保护装置。屋顶上的设备金属外壳、电缆金属外皮和建筑物金属构件均应接地。 6.2.6.2站内接地 有效接地和低电阻接地系统中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装置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一般股情况下 应符合R≤2000I,其中R为考虑到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I为计算用的流经接地装置的 入地短路电流。当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可通过技术比较增大接地电阻 但不得大于5Q。 不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和高电阻接地系统中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装置保护接地的接地电 阻应符合R≤120I,但不应大于4Q。 人工接地网的外缘应闭合,外缘各角应做成圆弧形,圆弧的半径不宜小于均压带间距的 半。接地网内应敷设水平均压带。接地网理深不宜小于0.8m。接地网均压带可采用等间 距或不等间距布置,两根均压带之间间距不宜大于10m。 35kV及以上变电站接地网边缘经常有人出入的走道处,应铺设砾石、沥青路面或在地 下装设两条与接地网相连的均压带。 变电站的接地装置应与线路的避雷线相连,且有便于分开的连接点。 变电站电气装置中下列部位应采用专门敷设的接地线接地, a)110kV及以上钢筋混凝土构件支座上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 b)箱式变电站的金属箱体; c)直接接地的变压器中性点; d)变压器、高压并联电抗器中性点所接消弧线圈、接地电抗器、电阻器或变压器等的 接地端子; e)GIS的接地端子; f)避雷器,避雷针、线等的接地端。 接地装置的电位可按Ug=IR计算,其中I为计算用短路电流,R为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接地网外的地表面最大跨步电位差为: Usmax=KsmaxXUg:
其中Ksmax为最大跨步电位差系数。 最大接触电位差为: Utmax=KtmaxxUg; 其中Ktmax为最大接触电位差系数。 当人工接地网局部地带的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超过规定值,可采取局部增设水平均 压带或垂直接地极、铺设砾石地面或沥青地面的措施。 在有效接地系统及低电阻接地系统中,变电站电气装置中电气设备接地线的截面应按接 地短路电流进行热稳定校验。钢接地线的短时温度不应超过400℃,铜接地线不应超为450 C。校验不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和高电阻接地系统中电气设备接地线的热稳定时,敷设在地 上的接地线长时间温度不应大于150℃,敷设在地下的接地线长时间温度不应大于100℃。 根据热稳定条件,未考虑腐蚀时,接地线的最小截面应符合下式要求 SgigCgXte Sg接地线的最小截面,Ig流过接地线的短路电流稳定值,te短路的等效持续时间,Cg 接地线材料的热稳定系数,根据材料的种类、性能及最高充许温度和短路前接地线的初始温 度确定。 6.2.7照明 6.2.7.1照明种类 变电站的照明种类可分为:止常照明、应急照明。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 户外配电装置考虑设置正常照明,不设应急照明。场区道路照明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主控通信楼、户内配电装置和其他房间除设置止常照明外,根据需要设置应急照明。 变电站装设应急照明的场所见下表。
变电站宜装设应急照明的工作场所可参照下表
值班变电站应尽量简化
6.2.7.2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6. 2. 7. 4 供电系统
采用大功率细管径荧光灯。 蓄电池室采用防爆灯具,若采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时可不设置防爆灯具(空调)。 隧道照明采用24V电压灯具,卫生间采用防潮灯具。
推荐的各房间和场地采用灯具见下表:
6.2.7.6照明开关、插座的选择和安装
6.2.8电缆敷设及防火
交流系统中电力电缆导体的相间额定电压,不得低于使用回路的工作线电压。中性点直 接接地或经低电阻接地的系统,接地保护动作不超过1min切除故障时,不应低于100%的 更用回路工作相电压。除上述供电系统外,其他系统不宜低于133%的使用回路工作相电压; 在单相接地故障可能持续8h以上,或发电机回路等安全性要求较高时,宜采用173%的使 用回路工作相电压。 低压电缆宜选用聚氯乙烯或交联聚乙烯型挤塑绝缘类型,高压电缆宜选用交联聚乙烯绝 缘类型。 一15℃以下低温坏境,应按低温条件和绝缘类型要求,选用交联聚乙烯、聚乙烯绝缘、 时寒橡皮绝缘电缆。低温环境不宜选用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在人员密集的公共设施,以及有 低毒阻燃性防火要求的场所,可选用交联聚乙烯或乙丙橡皮等不含卤素的绝缘电缆。防火有 氏毒性要求时,不宜选用聚氯乙烯电缆。 电力电缆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最大工作电流作用下的电缆导体温度,不得超过电缆使用寿命的充许值。持续工作 回路的电缆导体工作温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 2)最大短路电流和短路时间作用下的电缆导体温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 3)最大工作电流作用下连接回路的电压降,不得超过该回路允许值。 4)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截面除应符合上述1~3款的要求外,尚宜按电缆的初始投资 与使用寿命期间的运行费用综合经济的原则选择。 5)多芯电力电缆导体最小截面,不宜小于2.5mm2。 6)对非熔断器保护回路,应按满足短路热稳定条件确定电缆导体允许最小截面
6.2.8.2电/光缆敷设通道
电缆转弯半径,阻燃型号、控缆的布置方式(如光缆放在最上层等)防火隔板。 (1)两个间隔共用一条电缆通道; (2)当采用GIS配电装置时,沿汇控柜平行布置一条电缆通道; (3)二次设备室位于建筑一层,无电缆层时可采用电缆沟作为屏柜电缆进出通道;若 二次设备室位于建筑二层及以上,采用架空活动地板层作为电缆通道,电缆或光缆数量较多 时,还可视情况选择带电缆小支架的活动地板托架,以便于电缆规划路由和绑扎。 6.2.8.3敷设方式 (1)光缆敷设可视条件采用槽盒、桥架或支架敷设方式,宜采用槽盒或桥架敷设方式 并辅以穿管敷设式过渡。 (2)根据电缆和光缆敷设的特点,工程中应在核算敷设断面电缆、光缆数量的基础上 按实际需求设计电缆通道截面积。 (3)在电缆(光缆)敷设时需考虑其转弯半径的要求。①对于常用于地上变电站的聚 氯乙烯绝缘电缆来说(包括单芯及多芯),裸铅包护套的电缆其转弯半径应为其外径的15 倍,加铠装的电缆其转弯半径应为其外径的20倍;②对于常用于地下变电站的交联聚氯乙 缔绝缘电缆来说:多芯且加铠装的电缆其转弯半径应为其外径的15倍,多芯不加铠装的电 缆其转弯半径应为其外径的20倍,单芯的电缆其转弯半径应为其外径的25倍;③光缆转弯 半径应大于其自身直径的20倍。 (4)在满足电缆(光缆)敷设容量要求的前提下,永久性建筑之间主通道宜采用小型 清水混凝土电缆沟。 (5)在满足电缆(光缆)敷设容量要求的前提下,配电装置场地主通道宜采用地面金 属桥架,金属桥架需根据工程环境条件满足防火和耐腐蚀等要求。 (6)在满足电缆(光缆)敷设容量要求的前提下,GIS室内电缆沟通道宜采用光缆槽 盒,光缆槽盒需根据工程环境条件满足防火和耐腐蚀等要求。 (7)光缆在垂直敷设时,应特别注意光缆的承重问题,一般每两层要将光缆固定一次: 光缆穿墙或穿楼层时,要加带护口的保护用塑料管,并且要用阻燃的填充物将管子填埋;在 站内也可以预先敷设定量的塑料管道,待以后要敷设光缆时再用牵引或真空法布放电缆。 (8)同一通道内电缆数量较多时,若在同一侧的多层支架上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电压等级由高至低的电力电缆、强电至弱电的控制和信号电缆、通讯电缆“由 上而下”的顺序排列。当水平通道中含有35kV以上高压电缆,或为满足引入柜盘的电缆符 合允许弯曲半径要求时,宜按“由下而上”的顺序排列:
2)支架层数受通道空间限制时,35kV及以下的相邻电压等级的高压电力电缆可排列于 司一层支架上;1kV及以下电缆电缆也可与强电控制和信号电缆配置在同一层支架上; 3)同一重要回路的工作与备用电缆实行耐火分隔时,应配置在不同层的支架上。 (9)同一层支架上电缆排列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和信号电缆可紧靠或多层重叠: 2)除交流系统用单芯电力电缆的同一回路可采取品子型(三叶型)配置外,对重要的 同一回路多根电力电缆,不宜重叠: 3)除交流系统用单芯电缆情况外,电力电缆相互间宜有1倍电缆外径的空隙。 (10)电缆直理敷设万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通路少于6根的35kV及以下电力电缆,在站内通往远距离辅助设施等不易经常 性开挖的地段,宜采用直理; 2)站内地下管网较多的地段,可能有熔化金属、高温液体溢出的场所,不宜采用直理 3)在化学腐蚀或杂散电流腐蚀的土壤范围内,不得采用直理。 (11)抑制电气干扰强度的弱电回路控制和信号电缆,敷设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1)与电力电缆并行敷设时相互间距,在可能范围内宜远离;对电压高、电流大的电力 电缆间距宜更远; 2)敷设于配电装置内的控制和信号电缆,与耦合电容器或电容式电压互感、避雷器或 避雷针接地处的距离,宜在可能范围内远离; 3)沿控制和信号电缆可平行敷设屏线,也可将电缆敷设于钢制管或盒中, (12)电缆若敷设在保护管内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电缆保护管内壁应光滑无毛刺,其选择,应满足使用条件所需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I、需采用穿管抑制对控制电缆的电气干扰时,应采用钢管。II、交流 单芯电缆以单根穿管时,不得采用未分隔磁路的钢管; 2)部分和全部露出在空气中的电缆保护管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I、防火或机械 生要求高的场所,宜采用钢质管,并应采取涂漆或镀锌包塑等适合环境耐久要求的防腐处理 II、满足工程条件自熄性要求时,可采用阻燃型塑料管。部分埋入混凝土中等有耐冲击的使 用场所,塑料管应具备相应承压能力,且宜采用可挠性的塑料管; 3)地中埋设的保护管,应满足埋深下的抗压和耐环境腐蚀性的要求;管枕配置跨距 宜按管路底部未均匀夯实时满足抗弯矩条件确定;在通过不均匀沉降的回填土地段或地震活 动频发地区,管路纠向连接应采用可热式管接头。同一通道的由继新量轿多时,宣采用排管
4)保护管管径与穿过电缆数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管宜只穿1根电缆。 徐发电厂、变电站等重要性场所外,对一台电动机所有回路或同一设备的低压电动机所有回 路,可在每管合穿不多于3根电力电缆或多根控制电缆。II、管的内径,不宜小于电缆外行 或多根电缆包络外径的1.5倍。排管的管孔内径,不宜小于75mm; 5)单根保护管使用时,宜符合下列规定:I、每根电缆保护管的弯头不宜超过3个, 直角弯不宜超过2个。IⅡI、地下埋管距地面深度不宜小于0.5m;与铁路交叉处距路基不宜 小于1.0m;距排水沟底不宜小于0.3m。IⅢI、并列管相互间宜留有不小于20mm的空隙; 6)使用排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I、管孔数宜按发展预留适当备用。IⅡI、导体工价 温度相差大的电缆,宜分别配置于适当间距的不同排管组。IⅢI、管路顶部土壤覆盖厚度不宜 小于0.5m。1V、管路应置于经整平夯实主层且有足以保持连续平直的垫块上,级纵向排水场 度不宜小于0.2%。V、管路纵向连接处的弯曲度,应符合牵引电缆时不致损伤的要求。V 管孔端口应采取防止损伤电缆的处理措施。 6.2.8.4电缆孔、洞的封堵 (1)盘柜类封堵 1)低压柜柜底用耐火隔板、无机堵料及有机堵料组合封堵,封堵厚度与楼板相同。 (2)电缆穿侧墙类封堵 1)建筑物侧墙一次电缆留孔用耐火隔板、防火包或者无机堵料、有机堵料组合封堵 封堵厚度与墙相同。 2)电缆桥架贯穿内墙扎封堵用耐火隔板、无机堵料、有机堵料组合封堵,封堵厚度与 墙相同。 3)电缆桥架贯穿接外墙孔封堵用耐火隔板、无机堵料、有机堵料组合封堵,封堵厚度上 墙相同。 (3)电缆穿管类封堵 1)电缆穿管孔洞用有机堵料封堵。封堵厚度>50mm。 (4)端子箱类封堵 1)端子箱用有机堵料封堵,封堵厚度>120mm。 (5)电缆竖井封堵 1)电缆竖井用角钢,耐火隔板、防火包、有机堵料组合封堵,封堵厚度与楼板相同, (6) 电缆穿楼板孔洞封堵 1)楼板预留孔洞用角钢,耐火隔板、扎花钢板及防火包组合封堵,封堵厚度与楼板店
注:1.复杂保护或继电器凸出屏面时,不宜采用最小尺寸。 2.直流屏、事故照明屏等动力屏的背面间距不宜小于1000mm。 3.屏背面至屏背面之间的距离,当屏背面地坪上设有电缆沟盖板时,可适当放大。 4.当二次设备室内二次设备采用前接线、前显示式装置时,屏柜可采用靠墙布置或背靠 背布置,屏正面开门,屏后面不开门。当采用背靠背布置时,屏柜背部之间距离不小于200mm。 5.预制舱内二次设备应采用前接线、前显示式装置,屏柜采用双列靠墙布置,屏正面开 门,屏后面不开门。两列屏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200mm。 (5)舱内设置1~2面集中接口柜,宜结合进线口位置布置在长边侧屏柜两端。 (6)预制舱内的远期屏柜宜在本期安装好空屏柜,并预留好相关布线。永久性备用的 屏位宜布置在靠近舱门的位置,并敷设盖板。 6.3.1.2二次屏(柜)的选择及安装 (1)室(舱)内屏(柜)的选择 1)屏(柜)的尺寸。二次设备室(舱)内柜体尺寸应统一。间隔层二次设备、通信设 备及直流设备等二次设备靠墙布置采用前接线前显示设备时,屏柜宜采用2260mm×800mm× 600mm(高×宽×深,高度中包含60mm眉头);设备不靠墙布置采用后接线设备时,屏柜宜采 用2260mm×600mm×600mm(高×宽×深,高度中包含60mm眉头);站控层服务器柜可采用 2260mm×600mm×900mm(高×宽×深,高度中包含60mm眉头)屏柜;当二次设备室内屏柜采 用靠墙与不靠墙布置两种布置形式时,屏柜宽度宜统一为800mm。 2)屏(柜)的结构。二次设备室可采用独立屏柜,预制舱内的屏柜可采用与预制舱 体化制造的机架式结构。采用独立屏柜时,设备不靠墙布置采用后接线设备时,屏(柜)前 后开门;设备靠墙布置采用前接线前显示设备时,屏(柜)前开门。屏(柜)应采用垂直自 立、柜门内嵌式的柜式结构,前门宜为玻璃门(不包括通信设备屏柜),正视屏(柜)体转 轴在右边,门把手在左边,
3)屏(柜)的颜色。全站二次系统设备屏(柜)体颜色应统一。 4)前开门屏(柜)内的布置。 a)站内所有前接线前显示式装置的安装固定点及装置前 面板(液晶面板)位置应统一,保证整体美观且便于装置安装、拆除及现场布线。 b)装置布置于在柜体右侧(面对屏柜,下同),装置前面板采用右轴旋转或向上打开方 式,竖走线槽布置在在柜体左侧,横走线槽置于装置下部。 c)装置安装固定点与装置前面板距离宜为130mm,安装固定点至装置后部距离应不大 于350mm,装置前面板宽度宜为447mm,装置前面板与柜门面距离宜为85mm。 d)竖向线槽宽度不应小于100mm,并满足光纤弯曲半径的要求。竖向线槽深度应考虑 巨内走线的数量,以满足柜体内所有走线要求。走线槽等均采用金属专用盖板(材质与柜体 面板材质一致)封装,并方便拆装。 e)端子排统一设置在柜体下部,并采用横端子排布置方式。 (2)预制式智能控制柜的选择 1)柜的结构。柜结构为柜前后开门、垂直自立、柜门内嵌式的柜式结构,正视柜体转 轴在右边,门把手在左边, 2)柜的颜色。全站预制式智能控制柜柜体颜色应统一。 3)柜的要求。 a)宜采用双层不锈钢结构,内层密闭,夹层通风;当采用户外布置时,柜体的防护等 级至少应达到IP55。 b)宜具有散热和加热除湿装置,在温湿度传感器达到预设条件时肩动。柜内温湿度宜 宜由本间隔测控装置进行监视。 c)应根据具体外部环境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柜体。预制式智能控制柜内部的环境应能够 满足保护、测控、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等二次元件的长年正常工作温度、电磁干扰、防水防 尘条件,不影响其运行寿命。 (3)屏柜的安装 采用前开门屏(柜)时,宜在屏(柜)底部中间开孔,开孔尺寸为300mm×200mm;采 用前后开门屏(柜)时,宜在屏(柜)底部两侧开孔,开孔尺寸为300mm×150mm。 6.3.2二次回路设计 6.3.2.1二次回路的基本要求
(2)断路器的控制回路应满足下列要求:应有电源监视,并宜监视跳、合绕组回路 的完整性;有防止断路器“跳跃”的电气闭锁装置;应使用断路器机构内的防跳回路 (3)断路器控制电源消失及控制回路断线应发出报警信号。 (4)保护双套配置的设备,相应的断路器可配置两组跳闸线圈。 (5)在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的110kV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的状态量信号应同 时接入开、闭两个状态信号。 (6)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动作等信号应通过站控层网络直接接入站控层主机,装置 告警、故障信号应通过硬接点接入计算机监控系统。 (7)测量回路的电流回路额定电流可选1A或5A;电压回路宜为100V。 6.3.2.2二次“虚回路”的基本要求 (1)根据保护原理及自动化方案,应绘制SV信息流图及GOOSE信息流图,表达设备间 罗辑关系。SV信息流图反映设备间电流电压数据流的连接,GOOSE信息流图反映设备控制 原理和信号传输要求等内容。 (2)以SV/GOOSE信息流图为基础,根据IED制造厂商提供的具体设备虚端子图(表) 及原理接线图,绘制SV/GOOSE信息配置信息及光缆回路。 (3)SV/GOOSE信息流图应包含信息传输回路图。信息传输回路图表示SV和GOOSE信 息的实际传输路径,包括中间环节交换机。同时信息流中应包括保护原理和控制、信号、闭 锁等信息。 (4)SV/GOOSE信息逻辑配置应包含模拟量开入、开关量开入、开关量开出的分类,将 智能设备之间的虚端子通过直观的形式连接起来。信息逻辑配置应包含信息内容、起点设备 名称、起点设备虚端子号、起点设备数据属性、终点设备名称、终点设备虚端子号、终点设 备数据属性。 6.3.3二次网络设计 6.3.3.1站控层网络 (1)可传输MMS报文和GOOSE报文。 (2)站控层网络宜采用单星型以太网络,站控层交换机可按二次设备室(舱)或按电压 等级配置交换机,并相互级联。 (3)站控层/间隔层MMS信息应在站控层网络传输。站控层/间隔层MMS信息应具备间 隔层设备支持的全部功能,其内容应包含四遥信息及故障录波报告信息,四遥信息主要包含 保护、测控、故障录波装置的模拟量、设备参数、定值区号及定值、自检信息、保护动作事
牛及参数、设备告警、软压板遥控、断路器/闸遥控、远方复归、同期控制等。 (4)站控层/间隔层GOOSE信息可在站控层网络传输。主要用于间隔层设备间通信,其 内容可包含站域保护后备保护跳闸信息、过负荷联切、低频低压减负荷、35(10)kV多合 装置GOOSE信息、测控联闭锁信息等。 6.3.3.2过程层网络 (1)110kV间隔层设备与过程层设备之间宜采用点对点方式传输GOOSE、SV报文。当 全站配置有故障录波、母差保护或备自投装置时,110kV过程层可设置单星形以太网络, GOOSE报文与SV报文共网传输。过程层宜集中设置过程层交换机。 (2)35(10)kV不宜单独设置过程层网络,当110kV过程层设置单星形以太网络时,主 变压器35(10)kV过程层设备宜接入110kV过程层网络。G00SE报文通过站控层网络传输。 (3)过程层SV信息主要用于过程层设备与间隔层设备间通信,其内容应包含合并单元 与保护测控集成装置、故障录波、PMU、电能表等装置间传输的电流、电压采样值信息。 (4)过程层GO0OSE信息主要用于过程层设备与间隔层设备间通信,其内容应包含合并 单元、智能终端与保护、测控、故障录波等装置间传输的一次设备本体位置/告警信息、合 详单元/智能终端自检信息、保护跳闸/重合闸信息、测控遥控合闸/分闸信息以及保护失灵 启动和保护联闭锁信息等。 6.3.4二次设备的选择及配置 6.3.4.1控制保护设备 控制开关的选择应符合该二次回路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分断电流、操作频繁率、电寿 命和控制接线等的要求。 二次回路的保护设备用于切除二次回路的短路故障,并作为回路检修、调试时断开交 直流电源之用。二次电源回路宜采用自动开关。 对具有双套配置的快速主保护和断路器具有双跳闸线圈的安装单位,其控制回路和继电 呆护、自动装置回路应分设独立的自动开关,并由不同的直流母线段分别向双套主保护供电 控制回路、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屏内电源消失时应有报警信号。 凡两个及以上安装单位公用的保护或自动装置的供电回路,应装设专用的自动开关。 6.3.4.2小母线 控制屏及保护屏顶不宜设置小母线。35(10)kV开关柜顶宜设置小母线,小母线宜采用4 imm的绝缘铜棒。
6.3.4二次设备的选择及配置
6.3.4.1控制保护设备 控制开关的选择应符合该二次回路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分断电流、操作频繁率、电寿 命和控制接线等的要求。 二次回路的保护设备用于切除二次回路的短路故障,并作为回路检修、调试时断开交 直流电源之用。二次电源回路宜采用自动开关。 对具有双套配置的快速主保护和断路器具有双跳闸线圈的安装单位,其控制回路和继电 保护、自动装置回路应分设独立的自动开关,并由不同的直流母线段分别向双套主保护供电 控制回路、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屏内电源消失时应有报警信号。 凡两个及以上安装单位公用的保护或自动装置的供电回路,应装设专用的自动开关。 6.3.4.2小母线 控制屏及保护屏顶不宜设置小母线。35(10)kV开关柜顶宜设置小母线,小母线宜采用Φ imm的绝缘铜棒。 6.3. 4.3端子排
端子排应由阻燃材料构成。端子的导电部分应为铜质。潮湿地区宜采用防潮端子。 每个安装单位应有其独立的端子排。同一屏上有儿个安装单位时,各安装单位端子排的 排列应与屏面布置相配合。 当一个安装单位的端子过多或一个屏上仅有一个安装单位时,可将端子排成组地布置在 屏的两侧。 每一安装单位的端子排应编有顺序号,并宜在最后留25端子作为备用。当条件许口 时,各组端子排之间也宜留1~2个备用端子。在端子排组两端应有终端端子。 正、负电源之间以及经常带电的正电源与合闸或跳闸回路之间的端子排,应以一个空端 子隔开。 6.3.4.4虚端子 GOOSE、SV输入输出信号为网络上传递的变量,与传统屏柜的端子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为了便于形象地理解和应用GOOSE、SV信号,这些信号的逻辑连接点称为虚端子。 装置GOOSE输入定义采用虚端子的概念,在以“GOIN”为前缀的GGIO逻辑节点实例 中定义DO信号,DO信号与GOOSE外部输入虚端子一一对应,通过该GGIO中DO的描述和dU 可以确切描述该信号的含义。 在SCD文件中每个装置的LLNO逻辑节点中的Inputs部分定义了该装置输人的GOOSH 连线,每一个GOOSE连线包含了装置内部输入虚端子信号和外部装置的输出信号信息,虚端 子与每个外部输出信号为一一对应关系。 装置采样值输入定义采用虚端子的概念,在以“SVIN”为前缀的GGIO逻辑节点实例中 定义DO信号,DO信号与采样值外部输入虚端子一一对应,通过该GGIO中DO的描述和dU 可以确切描述该信号的含义,作为采样值连线的依据。 在SCD文件中每个装置的LLNO逻辑节点中的Inputs部分定义了该装置输入的采样值连 线,每一个采样值连线包含了装置内部输入虚端子信号和外部装置的输出信号信息,虚端子 与每个外部输出采样值为一一对应关系。Extref中的IntAddr描述了内部输入采样值的引 用地址,应填写与之相对应的以“SVIN”为前缀的GGIO中DO信号的引用名,引用地址的 洛式为“LD/LN.DO”。 6.3.4.5预制舱内布线及外部光电缆接口 (1)预制舱内应设置配电箱、开关面板、插座等,舱内所有线缆均应采用暗敷方式, (2)预制舱应设置两个进线口,宜采用两端进线。 (3)电缆宜直接从舱内各柜体直接引至舱外
(4)舱内宜采用下走线方式,舱底部设置槽盒,不设置槽盒盖。 (5)舱内与舱外光纤联系应采用预制光缆,预制光缴宜采用小型化接头。
6.3.4.6控制电缆 (1)控制电缆的选型应符合现行的GB50217及DL/T5136、DL/T5137的有关规定 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及计算机测控装置所有二次回路的电缆均应使用屏蔽电缆。 (2)信号回路电缆截面宜采用1.5mm2,控制回路及交流电压采集回路电缆截面宜采用 2.5mm,电流采集回路电缆截面宜采用4mm。 (3)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等设备本体与智能控制柜之间的控制、 信号回路宜采用预制电缆连接。 (4)预制电缆的使用应遵循以下配置原则: 1)预制电缆应自带航空插头,宜采用体积小、集成密度高,防护性能高,机械性能强 急定性好的航空插头。 2)宜实现一次设备本体与智能控制柜之间标准的输入、输出,以提高抗干扰能力、适 应现场工作环境、便于施工、提高现场实施质量。 3)当一次设备本体至就地控制柜间路径满足预制电缆敷设要求时(全程无电缆穿管) 无先选用双端预制电缆。应准确测算双端预制电缆长度,避免出现电缆长度不足或过长情况 顶制电缆余长有足够的收纳空间。 4)当电缆采用穿管敷设时,宜采用单端预制电缆,预制端宜设置在智能控制柜侧。预 制缆端采用圆形连接器且满足穿管要求时也可采用双端预制。 5)预制电缆采用双端预制且为穿管敷设方式下,宜采用小型化连接器。 6)在满足试验、调试要求前提下,预制电缆插座端宜直接引至二次装置背板端子排, 预制电缆规格宜按推荐规格选择
6. 3. 4. 6 控制电织
6.3.4.7光缆和网线
(1)光缆选择。 1)除线路纵联保护专用光纤外,其余宜采用缓变型多模光纤。 2)室内不同屏柜间二次装置连接宜采用尾缆或软装光缆。柜内二次装置间连接宜采用 挑线,柜内跳线宜采用单芯或多芯跳线。 3)室外光缆可根据敷设方式采用无金属、阻燃、加强芯光缆或铠装光缆,缆芯一般采 用紧套光纤。 4)光缆芯数宜选取4芯、8芯、12芯和24芯,每根光缆或尾缆应至少预留2芯备 用芯,一般预留20%备用芯。 (2)同一室(舱)内站控层网络宜采用网线连接;跨室(舱)或数据级联时站控层网 各宜采用光缆连接。 (3)双套保护的电流、电压,以及GOOSE跳闸控制回路等需要增强可靠性的两套系统 应采用各自独立的光缆。 (4光缆起点、终点为同一对象的多个相关装置时(在同一智能控制柜内对应一套继电 呆护的多个装置),可合用同一根光缆进行连接,一根光缆的芯数不宜超过24芯。 (5)跨房间、跨场地不同屏柜间二次装置连接宜采用预制光缆。 (6)预制光缆的使用应遵循以下配置原则: 1)预制光缆应自带连接器,宜采用体积小、集成密度高,防护性能高,机械性能强 定性好的连接器。 2)为了保证光缆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应采用密封性能良好和便于接续的光缆接头 宜采用标准化的光纤接口、熔接或插接工艺,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选用无需现场熔接的预制光 览组件。 3)室外预制光缆可采用双端预制方式,也可采用单端预制方式。 4)双端预制光缆应准确测算预制光缆敷设长度,避免出现光缆长度不足或过长情况。 可利用柜体底部或特制槽盒两种方式进行光缆余长收纳。 (7)应根据室外光缆、尾缆、跳线不同的性能指标、布线要求预先规划合理的柜内布线 案,有效利用线缆收纳设备,合理收纳线缆余长及备用芯,满足柜内布线整洁美观、柜内 布线分区清楚、线缆标识明晰的要求,便于运行维护。 6.3.5一体化电源 6.3.5.1系统组成及功能要求 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由站用交流电源、直流电源、交流不间断电源、逆变电源(可
选)、直流变换电源(DC/DC)等装置组成,并统一监视控制,共享直流电源的蓄电池组。 系统应具有监视交流电源进线开关、交流电源母线分段开关、直流电源交流进线开关 充电装置输出开关、蓄电池组输出保护电器、直流母线分段开关、交流不间断电源输入开关、 直流变换电源输入开关等的状态的功能,上述开关宜选择智能型断路器,具备远方控制及通 信功能。系统应具有控制交流电源切换、充电装置充电方式转换及上述开关投切等功能。 系统应具有监视站用交流电源、直流电源、蓄电池组、交流不间断电源、逆变电源、直 流变换电源等设备的运行参数的功能
注:注:事故初期(1min)的冲击负荷,按如下原则统计: 1)低电压、母线保护、低频减载等跳闸回路按实际数量统计 2)控制、信号和保护回路等按实际负荷统计。
当蓄电池的容量小于300Ah时,宜采用组柜方式布置在二次设备室内;当蓄电池的容量 在300Ah及以上时应设专用的蓄电池室,采用组架安装方式布置于专用蓄电池室内。 馈线开关选用专用直流空气开关,各直流回路的空气开关的额定电流进行选择计算暖通空调管理,分 贵线开关与总开关额定电流级差应保证3倍及以上。 电缆截面的选择计算,根据负荷性质、负荷容量、压降要求、供电距离和电缆材质计算 直流各进出线回路以及蓄电池回路的电缆截面。直流柜与直流分电柜间的电缆截面,应根据 分电柜最大负荷电流选择。 蓄电池组引出线为电缆时,其正极和负极的引出线不应共用一根电缆。由直流柜和直流 分电柜引出的控制、信号和保护馈线应选择铜芯电缆。 各安装单位的控制、信号电源,宜由电源屏或电源分屏的馈线以辐射状供电,供电线应 设保护及监视设备。 6.3.5.3不间断电源系统 不间断电源UPS的供电负荷包括:1)计算机监控系统:2)电能计费系统:3)火灾
报警系统: 4)系统调度调信系统
(3)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子系统应取得当地消防部门认 正。火灾探测区域应按独立房(套)间划分。火灾探测区域有二次设备室、蓄电池室可燃介 质电容器室、各级电压等级配电装置室、油浸变压器及电缆竖井等。应根据所探测区域的不 司,配置不同类型和原理的探测器或探测器组合。火灾报警控制器应设置在二次设备室或警 卫室靠近门口处。当火灾发生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可及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显示发生火灾 的地点。 (4)环境监测子系统。环境监测设备包括环境数据处理单元1套、温度传感器、湿度 专感器、风速传感器(可选)、水浸探头(可选)、SF6探测器等。各类型传感器根据环境测 点的实际需求配置,数据处理单元布置于二次设备室,传感器安装于设备现场。 (5)预制舱辅助设施。 1)预制舱内应配置照明、消防、暖通、图像监控、通信、环境监控等设备,各设备应 接入站内相应智能辅助控制子系统。 2)照明设施。舱内照明设正常照明和应急照明。应急照明电源宜引自直流分屏,也可 自带蓄电池,应急时间不小于60min。正常照明应采用嵌入式LED灯带。各照明开关应设 置于门口处,嵌入式安装,开关面板底部距地面高度为1.3m。 4)火灾报警设施。舱内火灾探测及报警系统和消防控制设备选择执行《火灾自动报警 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规定。舱内应配置2个火灾报警烟感探测装置,火灾报警烟感探 测装置采用吸顶布置。 5)消防设施。舱内配置5kg手提式灭火器2个,置于门口处。 6)暖通设施。正常工作状态下舱内温度宜控制在(18~25)℃范围内,相对湿度为45%~
(9)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屏(柜)内的交流供电电源的中性线不应接入等电位接地网。 6.3.8.2防雷 必要时,在各种装置的交、直流电源输入处设电源防雷器。 6.3.8.3抗干扰 (1)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所有二次回路的电缆均应使用屏蔽电缆。 (2)交流电流和交流电压回路、交流和直流回路、强电和弱电回路,以及来自开关场 电压互感器二次的四根引入线和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绕组的两根引入线均应使用各自独立 的电缆。 (3)双套配置的保护装置的跳闸回路均应使用各自独立的光(电)缆。 (4)经长电缆跳闸回路,宜采取增加出口继电器动作功率等措施,防止误动。 (5)制造部门应提高微机保护抗电磁骚扰水平和防护等级,光耦开入的动作电压应控 制在额定直流电源电压的55%~70%范围以内。 (6)针对来自系统操作、故障、直流接地等异常情况,应采取有效防误动措施,防止 呆护装置单一元件损坏可能引起的不正确动作。 (7)所有涉及直接跳闸的重要回路应采用动作电压在额定直流电源电压的55%~70%范 围以内的中间继电器,并要求其动作功率不低于5W。 (8)遵循保护装置24V开人电源不出保护室的原则,以免引进十扰。 (9)经过配电装置的通信网络连线均采用光纤介质。 (10)合理规划二次电缆的敷设路径,尽可能离开高压母线、避雷器和避雷针的接地点 并联电容器、CVT、结合电容及电容式套管等设备,避免和减少迁回,缩短二次电缆的长度。
冶金标准6. 3. 8. 3 抗干扰
6.4.3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注:如有软弱土或特殊地基处理方式引起的土石方量变化可调整相应项目
....- 国家标准 家电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