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5184-2018 通信局(站)节能设计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指通信机柜内气流组织采用前进后出,机柜采用面对面、背对 背方式布置,形成冷、热通道,并将冷(热)通道进行封闭,以有效分 隔冷热风,提升送回风温差,提高冷风利用率和制冷效率的一种机 房气流组织措施。
2.l.10整流模块休眠(RectifierModuleStandby)
开关电源控制器通过采集实际负载电流路桥管理及其他,根据负载需求开启 全部或部分整流模块,将工作整流模块负载率调整到较高的效率 区间,提高开关电源系统的转换效率
Group D. yn11)
变压器接线组别中:D就是变压器的高压侧三角形接法,y表 示低压侧是星形接法,n是有中性点引出,11表示高低压之间的向 量差是30度。
2.1.12240V/336V直流供电系统(240V/336VDCPoWe)
通信用240V/336V直流供电系统是一种直流不间断供电系 统。系统主要由交流配电单元、整流模块、蓄电池组、直流配电单 元、电池管理单元、绝缘监测单元及监控模块等组成。当交流输人 正常时,整流模块将交流配电源输出的380V交流转换成240V 336V直流,并经直流配电单元给通信设备供电,同时给蓄电池充 电。当交流输入发生故障时,直接由蓄电池组给通信设备供电
3.1.1通信局(站)的选址应符合YD5003《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 范》的相关规定。
3.1:1通信局(站)的选址应不 范》的相关规定。 3.1.2通信局(站)总体规划和总平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其 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 3.1.3通信局(站)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能源设备 机房的位置,缩短能源供应输送距离。冷源机房宜位于或靠近冷 负荷中心位置集中设置。
3.2.1通信局(站)设计应控制其体形系数,体形不宜变化太大。 本形系数应符合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3.2.2通信局(站)各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包括透光幕墙)应符 合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3.2.3通信局(站)不宜设置大面积玻璃幕墙(包括透光幕墙)。 3.2.4常年无人值守的机房不宜设置外窗。 3.2.5夏热冬暖、夏热冬冷、温和地区的通信局(站)各朝向外窗 (包括透光幕墙)均应采取遮阳措施;寒冷地区的通信局(站)宜采 取遮阳措施。 3.2.6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通信局(站)的外门应采取 织泪恒块世
3.2.6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通信局(站)的外门应采取
3.2.7.通信局(站)电缆及管线通过围护结构的孔洞,应采用与围
护结构同等耐火极限的防火封堵材料封堵严密
3.2.8通信局(站)屋面、外墙和地下室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 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通信局(站)上下层房间温差较大 时,应保证上下层房间的地板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 温度。
3.2.9通信局(站)的空调室外机平台宜靠近空调室内机设置,室
3.乙.9通信同(站)的空调至外机平直靠近空调至内机设直, 外机平台宜敬开,朝向不宜为西向,面积应满足空调室外机散 需求。
3.3.1通信局(站)墙体应符合下列节能要求
1.采用节能墙体材料。 2.采用高效的建筑绝热材料。 3.寒冷、夏热冬冷及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当墙体采用轻质结 构时,应按GB5017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隔热 验算。 4.通信局(站)需保温的外墙应首选外保温构造,采用国家有 关标准、规范和本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荐的技术。
.3.2通信局(站)门窗应符合下列
1.采用高效节能玻璃。 2.采用高效节能门窗框材料。 3.采用高效节能门窗。 4.通信局(站)外门、外窗的气密性分级应符合GB/T7106 2008《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中第 4.1.2条的规定,应具有较好的防尘、防水、防火、抗风、隔热性能 且满足通信机房洁净度要求。 5.通信局(站)外门、外窗的保温性能分级应符合GB/T8484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的规定。 6.通信局(站)的机房宜选用具有保温性能且安装闭门器的防 火门。
3.3.3通信局(站)屋面应符合下列节能要求:
3.3.3 1.屋面应设保温隔热层,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采用倒置 式屋面、设置架空层或空气间层、屋顶绿化等保温隔热措施。 2.屋面保温隔热层宜选用吸水率低、密度和导热系数小、有 定强度且长期浸水不腐烂的材料。 3.3.4通信局(站)地面及楼板上铺设保温隔热层,宜采用硬质挤 塑聚苯板、泡沫玻璃保温板、橡塑保温板等板材或强度符合地面要 求的保温砂浆等材料。其燃烧性能不低于B1,符合GB50222《建 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3.3.5通信局(站)防静电活动地板应组装整齐,接缝严密,以降 低空调能耗。
3.3.5通信局(站)防静电活动地板应组装整齐,接缝严密
4.1.1通信机房的室内环境应符合表4.1.1的要求。
4.1.1通信机房的室内环境应符合表4.1.1的要求。
4通信设备及安装节能设计
注:1.当机柜或机架采用冷热通 度应以冷通道的测量参数为准;当通信设备未采用冷热通道分离方式布置时,主机房的 环境温度和露点温度应以送风区域的测量参数为准。 2.主机房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有推荐值和允许值,按推荐值设计的主 机房,对通信设备在可靠性、能耗、使用性能、寿命等方面更有利。当通信设备对环境温
度和相对湿度可以放宽要求时,主机房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可采用允许值进 行设计。 3.对于海拔高度超过1000m的通信机房,最高环境温度应按海拔高度每增加 300m降低1℃进行设计
行设计。 3.对于海拔高度超过1000m的通信机房,最高环境温度应按海拔高度每增加 300m降低1℃进行设计。 4.1.2重要基站机房环境应符合YD/T1821《通信中心机房环境 条件要求》的相关规定,普通基站机房环境应符合YD/T1712《中 小型电信机房环境要求》的相关规定。 4.1.3通信机房装修后的室内空气质量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外,尚应符合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 4.1.4通信机房的机架内部应采取防回流措施。 4.1.5通信设备宜采用正面吸、后出风方式。采用空调送风前进 后出方式时,通信设备机架前后面板的开孔率不得低于50%。 4.1.6通信设备应使用智能软件优化电源管理,以降低设备 能耗。
4.1.2重要基站机房环境应符合YD/T1821《通信中心机房环境
.2.1通信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要
4.2通信设备安装实施
1.应选择具有国际/国家/行业节能等级认证的设备;在满足 技术和服务指标的前提下,优先选用集成度高、重量轻、噪音低、易 于标准机架安装、低功耗、采用节能技术的设备。 2.在满足设备正常运行、维护要求的基础上,优先选用自然散 热产品,减少风扇的使用。 3.通信网扩容设备的新建机架采用竖插板件结构。 4.无线设备宜选用能够根据业务量负荷等运行情况进行小 区、载频、时隙或符号智能关断、射频通道智能关断的设备,在网络 负荷较低等情况下减小设备功耗
4.2.2在保证安全、维护方便的前提下,合理排列通信设备,并应
4.2.2在保证安全、维护方便的前提下,合理排列通信设备,并应 符合下列要求:
1.通信机房规划与布局应按照通信机房等级、业务发展规划 单机架设备功耗、机房条件等因素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同类机架 外形尺寸宜统一,以便于各种节能措施的实施。 2.通信机房设备机架列间距离应根据设备功耗、进排风要求 机架尺寸、维护要求等通过计算确定,最少不小于800mm。 3.通信机房设备排列时,机架气流组织要求为前进后出,机架 采用面对面、背对背方式布置,形成冷、热通道。 4.采用前后进风、上下出风等不规则气流组织方式的设备,宜 采用在设备机柜两侧或机柜内部增加导风装置等措施,使气流组 织符合前进后出的气流组织要求。 5.采用地板下送风方式的机房,通信设备底座应满足不同设 备机架规格,避免设备底座多次拆装影响机房环境和安全。 4.2.3合理组织网络、优化网络,采用各种节能新技术,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充分利用已有站址资源,共享机房、电源、空调、监控、消防 等设施。 2.对于已经腾退或不再承载业务的老旧退网通信设备,应尽 快完成下电,以节省能耗。 3.优化网络设计,简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利用率,避免设备 闲置。 4.制订无线网络方案时,应在满足覆盖指标和质量要求的前 提下,尽量减小基站覆盖的重叠区域,并合理采用各种覆盖增强技 术,以节省基站站址及设备资源。 5.宜采用分布式基站设备,将射频单元安装于室外,与基带单 元之间采用光纤连接以减少馈线损耗,采用自然散热方式以节省 空调能源消耗。 6.同站址有多个制式、多个频段基站设备时,宜采用软件定义 无线电(SDR)设备,减少设备数量及功耗。 7.建设室内覆盖系统时,不同制式的通信系统宜共用分布系
1.通信机房规划与布局应按照通信机房等级、业务发展规划、 单机架设备功耗、机房条件等因素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同类机架 外形尺寸宜统一,以便于各种节能措施的实施。 2.通信机房设备机架列间距离应根据设备功耗、进排风要求、 机架尺寸、维护要求等通过计算确定,最少不小于800mm。 3.通信机房设备排列时,机架气流组织要求为前进后出,机架 采用面对面、背对背方式布置,形成冷、热通道。 4.采用前后进风、上下出风等不规则气流组织方式的设备,宜 采用在设备机柜两侧或机柜内部增加导风装置等措施,使气流组 织符合前进后出的气流组织要求。 5.采用地板下送风方式的机房,通信设备底座应满足不同设 备机架规格,避免设备底座多次拆装影响机房环境和安全
1.充分利用已有站址资源,共享机房、电源、空调、监控、消防 等设施。 2.对于已经腾退或不再承载业务的老旧退网通信设备,应尽 快完成下电,以节省能耗。 3.优化网络设计,简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利用率,避免设备 闲置。 4.制订无线网络方案时,应在满足覆盖指标和质量要求的前 提下,尽量减小基站覆盖的重叠区域,并合理采用各种覆盖增强技 术,以节省基站站址及设备资源。 5.宜采用分布式基站设备,将射频单元安装于室外,与基带单 元之间采用光纤连接以减少馈线损耗,采用自然散热方式以节省 空调能源消耗。 6.同站址有多个制式、多个频段基站设备时,宜采用软件定义 无线电(SDR)设备,减少设备数量及功耗。 7.建设室内覆盖系统时,不同制式的通信系统宜共用分布系
统设施,减少相关器件、馈线的数量以及有源器件的使用。 8.组建传输网时,应优选先进、单位千兆比特能耗低的传输技 术进行网络组织,减少网络设备数量。 9.建设长途WDM系统时,优选超长距传输技术,减少光再生 站和光放站(OA)的设置。 10.在距离满足性能的条件下,优选ROADM设备,减少转接 设备数量。
5.1.1新建通信机房空调系统应满足国家节能、环保的相关要 求,并应根据建筑规模、安装通信设备散热量的特点、所在地区气 象条件、能源状态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其形式。 5.1.2改、扩建项目的空调系统形式应根据原有建筑物内空调方 式,结合改、扩建项目对空调系统的使用要求,综合考虑后确定。
1.对于通信设备功耗大、业务发展快且水资源丰富地区,宜采 用水冷式集中空调系统。 2.对于通信设备功耗大、业务发展快但水资源不能满足需要 地区,可通过技术对比采用风冷式集中空调系统或分散式空调 系统。 3.对于通信设备功耗大、发展快、室外气候干燥地区,可通过 技术对比采用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4.对于通信设备功耗小或业务发展慢地区,宜采用分散式空 调系统。 5.通信机房建筑内的附属生产部分,宜根据其规模和使用要 求,设置合理空调和采暖方式;如采用集中空调系统,宜建设独立 的空调系统。
5.1.4当机房封闭冷通道时,室内环境温度不宜低于28℃;封闭
5.1.5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在过渡季节及冬
应采用室外空气作为自然冷源,减少冷水主机运行时间。
5.1.6采用分散式空调系统时,机房专用空调机的能效比(EER) 应大于2.9W/W,且显热比应大于0.9。 5.1.7当机房局部安装高发热量设备时,应采用防止局部过热的 技术措施。
5.1.9空调室内机启停宜根据送风温度控制
1.10新建及现有基站类小型局站的空调节能方案应考虑所处 区的气象环境因素、机房建筑结构、设备布局、设备功耗、空调气 组织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出最优的综合节能方案。
5.2.1集中空调系统冷源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周边有连续稳定、可以利用的废热和工业余热且技术 论证合理时,可采用吸收式冷水机组。 2.建筑周边有连续稳定能够利用可再生冷源且技术经济合理 时,应优先选择可再生冷源。当采用可再生冷源受气候等因素的 限制无法保证时,应设置辅助冷源。 3.城市或区域的供电充足有保证时,空调系统的冷源宜采用 电动压缩式机组。 4.气候环境条件充许、技术经济合理时,宜用室外低温空气, 通过自然冷却方式作为空调系统冷源。 5.建筑物所在地具备连续稳定区域供冷条件,技术经济比较 合理时,数据中心冷源可由区域供冷站提供。 6.不具备第1款至第5款条件,天然气供应充足的地区,冷电 联合的能源综合利用率较高、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分布式燃气 冷电联供系统。
5.2.2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冷水主机、循环水泵和冷却塔按系
采用N十X配置(X=0N)
采用N十X配置(X0~N)。
5.2.3采用分散式空调系统时,空调设备按机房(模块)采用N十 X(1~2)配置,N<6时,X应为1;N>6时,X可为2。 5.2.4在寒冷和严寒地区采用分散式的空调系统时,空调设备宜 采用带自然冷源、节能模块的风冷智能双循环空调机组。 5.2.5冷水主机、循环水泵和冷却塔风机宜采用变频设备。 5.2.6冷水主机的性能系数应大于等于GB50189一2015《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4.2.10中的规定。 5.2.7冷冻水系统循环水泵应按GB50189一2015《公共建筑节能 设计标准》4.3.9中的规定选取耗电输冷比。 5.2.8空调室内机按机房(模块)采用N十X(1~2)配置,N<6 时,X为1;N>6时,X可为2。
5. 3 冷水输配系统
5.3.1空调水系统作用半径较小或各支管路压力损失差异较小 时,宜采用一级泵变流量系统;系统作用半径较大或系统各支路阻 力损失差异较大时,宜采用变流量二级泵系统。 5.3.2空调冷冻水系统供水温度不宜低于10℃。
力损失差异较大时,宜采用变流量二级泵系统。
5.4.1机房气流组织建设方案应根据机房内机柜散热量和特点 合理地选用,以提高空调系统效率。 5.4.2通信机房宜采用下部送风、上部回风方式。作为送风功能 使用的架空地板高度应根据送风量计算确定,但净高不应低于 350mm。架空地板下不应布放通信设备、电源等线缆。 5.4.3机房上送风时,机房送风距离10m以内的,宜采用静压箱 总风管直接开风口送风方式和送风帽送风方式;机房送风距离 15m以内的,宜采用送风管送风方式,风管、送风口的尺寸规格应 根据通信设备散热量计算确定;机房送风距离大于15m的,宜采 用两侧布置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方式。
5.4.4单机柜功耗在2.5kW~6kW时,气流组织宜采用架空地 板下送风、上回风方式(封闭冷或热通道)。 5.4.5单机柜功耗大于等于6kW时,气流组织应宜采用列间送 风、背板冷媒等与机柜功耗相匹配的气流组织方式。 5.4.6对于以室外自然冷源为主的机房空调降温系统,可根据实 际机房需要采用侧送风、上部回风方式,同时宜封闭热通道。 5.4.7电力设备机房根据机房面积、设备功耗和布置等选用适宜 的气流组织方式。
5.5.1通信机房空调室内机和室外机布置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 应短。 5.5.2空调室外机设计时应根据室外机散热所需的风量来确定
5.5.1通信机房空调室内机和室外机布置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
5.5.2空调室外机设计时,应根据室外机散热所需的风量来确定
6.1.1系统设计时,除保障供电可靠、技术先进外,宜考虑系统建 设及投资的有效性,以及实际运行中系统的经济、合理性。 6.1.2系统设计时,应根据近远期负荷容量需求合理设计,在满 足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应合理选定设备装机容量 并降低系统配置的穴余度,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损耗。 6.1.3设计应选择节能设备,减少设备自身能耗,提高系统的整 体节能效果。 6.1.4设计应提高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并积极进行谐波治理 提高供电质量,降低线路损耗。 6.1.5供配电及通信电源系统应设置在负荷中心,并应根据负荷 容量、供电距离及分布、用电设备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集中供电或 分散供电方式以及供电电压等级,降低导线使用量,合理选择导线 截面、线路敷设方案,降低配电线路损耗。 6.1.6在气象条件适合的地区,市电引人线路过长或无市电,且 负荷小于1000W的通信站点的主用电源宜采用太阳能电源或风 光互补电源。
6.2.1设备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国家认证机构确定的节能型设备 2.符合国家、行业节能标准的设备。 3.自身功耗低的变配电设备。
6.2.2变压器的选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变压器应选用低损耗、低噪声的节能型产品。 2.合理计算、选择变压器容量及配置数量。变压器容量和配 置数量应根据负荷情况,综合考虑投资和年运行费用,对负荷进行 合理分配,选用容量与用电负荷相适应的变压器,使其工作在高效 低耗区内。 3.变压器的三相负载尽量保持平衡。 4.应选用D.yn11接线组别的变压器。 5.变压器宜安装在通风良好的房间。
6.2.3:补偿设备的选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配电系统应根据负载情况选择适合类型的功率因数目动补 尝装置,功率因数经补偿后应达到0.9以上并满足当地供电部门 要求。 2.补偿基本无功功率的低压电容器组宜集中补偿。容量大 负载稳定且长期运行用电设备的无功功率宜单独就地补偿,以提 高设备的运行功率因数,降低线路的运行电流。 3.对配电系统功率因数可能超前的情况,应选择可双向补偿 的静止无功发生器(SVG)进行无功补偿。 4.配电系统中谐波电流较严重时,无功功率的补偿容量应考 虑谐波的影响。 5.补偿电容器所在线路的谐波较严重时,补偿电容器柜应配 置一定比例的电抗器
6.2.4滤波设备的选择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通信局(站)供电系统返回公共电网的谐波电流应符合 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的有关规定。 2.配电系统内总谐波电流含量(THDi)大于10%时,应配置 滤波器。 3.综合分析配电系统的负载及谐波含量,选用适合类型的滤 波设备。
4.设计中宜预留适当的滤波设备安装空间。
6.3.1设备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备的选型应合下列要求: 1.国家认证机构确定的节能型设备。 2.符合国家、行业节能标准的设备。 3.自身功耗低的通信电源设备。 6.3.2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宜采用具有整流模块休眠功能的 设备。 6.3.3通信电源系统宜逐步用240V/336V直流供电系统替代 一48V直流系统和UPS系统。 6.3.4针对通信设备的供电,通信电源系统宜采用一路市电和 路保障电源的双路供电架构,市电可直接供电至通信设备,减少电 源转换环节。
6.4.1通信局(站)灯具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灯具光源选用荧光灯、金卤灯、发光二极管灯等高效节能光 源;直管荧光灯应选用细管三基色荧光灯。 2.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电感镇流器,灯具功率因 数应在0.9以上。 3.天功率金卤灯应配用节能电感镇流器;功率较小者可配用 电子镇流器;灯具功率因数应在0.9以上。 4.灯具应选用效率高的产品;开敲式带反射罩的灯具效率不 小于75%;格栅灯具效率不小于65%。 6.4.2通信局(站)各房间和部位的照度参见GB50034《建筑照明 设计标准》和YD5003《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个别要求高的部位,可采用局部照明解决。 6.4.3灯具控制符合下列要求:
6.4.2通信局(站)各房间和部位的照度参见GB50034《建筑照明
1.机房内应合理设置照明灯具开关;位于维护通道的灯具独 立控制;机架列间照明分列控制。 2.走道、楼梯间等公共部位照明设置节能自熄开关。 3.宜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6.5.1供电系统应设置在负荷中心,以减少供电距离,缩短导线 长度,降低线路损耗。 6.5.2供电线路较长时,宜在满足设条件、载流量、热稳定、保 护配合及电压降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导线截面来降低线路损 耗。设计中宜计算、比较增加投资与回收年限,选出最佳方案。也 可根据线路长度、负荷电流情况,综合考虑电压降要求、线路及相 关设备投资成本、维护安全等因素,采用提高供电电压等级的方式 降低线路损耗。 东证包
7.1.1通信局(站)管理系统的设计内容应根据运营和维护需求, 在保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从节能角度出发,合理地进 行选择。
7.1.2通信局(站)的管理系统应具备开放性和兼容性,采用标
管理对象相适应,当被管理对
象采用分期建设时,管理系统在满足终期规划的同时,也应采用分 期建设的模式,且各子系统的建设界面应合理,避免建设交文 浪费。 7.1.4管理系统的功能应完善,具有能效分析和管理功能,使被
7.2.1通信局(站)管理系统优先选用节能型的硬件产品和节能 技术。 7.2.2通信局(站)管理系统宜提供多维度的PUE指标展示功能。 7.2.3通信局(站)设置电能监测与计量系统,系统宜按通信设 备、空调设备、照明插座、建筑动力和其他用电设备等进行分项监 测与计量。计量仪表宜选用具备通信功能的数学式仪表,根据需 要构成网络和管理系统,为节能管理提供基础。
7.2.1通信局(站)管理系统优先选用节能型的硬件产品和节能 技术。
7.2.4通信局(站)设有楼宇自控系统时,楼宇自控系统应配置完
善的软/硬件节能模块,并具有自动投入/切除的运行模式。 7.2.5通信局(站)设有集中空调系统时,空调自控系统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对冷水机组、循环水泵和冷却塔等进行启停控制和台数选 择控制。 2.合理设置计量装置,实现能耗计量功能,计量内容包含耗电 量、耗水量和燃料消耗量等。 3.监测未端机房专用空调的启停及运行状态。 4.根据累计运行时间或其他节能角度,对空调设备进行轮循 控制。 7.2.6管理系统具有使空调室内机协同运行的功能,避免竞争性 运行。 7. 2. 7 通信局(站)管理系统宜具备能效管理和报表管理功能。 7.2.8为充分保证节能效果,应加强系统节能运行的检查、记录
高速公路标准规范范本7.2.7通信局(站)管理系统宜具备能效管理和报表管理功能。
本规范条文中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以下写法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A,0.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A.0.2 表示严格,在正常的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A.0.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A.0.4 表示充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 用“可”。
《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离网型通信用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中小型电信机房环境要求》 《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 《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
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
通信局(站)节能设计规范
YD/T 51842018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产泛深入的调研,充分征 求国内有关专家意见固定资产标准,借鉴国内外相关通信局(站)节能设计的成 熟经验和标准,结合近年通信局(站)节能的新技术工程实践,并在 此基础上对原规范进行修订。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1.原有的4个章节变成7个章节; 2.增加了术语一个章节; 3.空调节能设计单独为一个章节; 4.建筑电气节能与供配电章节合并为电气节能章节; 5.新增管理系统节能章节。 本规范修订编制完成后对于通信局(站)的节能方案制定、工 程设计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是对通信局(站)的节能建设实施科学 性、先进性、规范性的技术保证
....- 通信标准
- 相关专题: 通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