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216-2014 1000kV变电站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2.2环境评价结论
说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批复意见及结论。
4.2.3进出线走廊条件
说明站址周围环境,出线走廊条件。近 规划情况,本期出线方向及出线情况
角钢标准4.2.4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的内容
结合站址自然条件及建站条件、进出线走廊情况,说明站址征地拆迁建筑及设施移改等的内容。具 体应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类型,征地面积总量、房屋拆迁总量、林木砍伐总量、以及对工程投资有较大 影响的其他重要移改设施总量。
4.2.5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
a)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1)简述站区地形地貌、地层分布、地质构造、岩土分类、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主要指 标,不良地质作用,软弱层和不稳定与特殊性岩土层的分布情况。 2)站区抗震设防烈度及确定的依据,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3)站址区地下水类型、埋藏深度,土壤酸碱度;场地地基土和地下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的评 价。 4)建筑场地类别和建筑场地地段类别。 b)水文气象 1)一般包括气温、气压、降雨量、湿度、蒸发量、日照、雷暴日数、风速和风向、积雪(覆冰 享度、土壤冻结深度,以及大气污染(如盐雾污染、工业污染等), 2)说明站址频率为1%的高水(潮)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或说明站址频率为1%的山洪流量 根据需要,简述河流冲刷、山洪影响、站区周围场地汇水、水系环境变化等因素对站址防洪、排涝、排 共措施的影响。
4.3主要技术原则及存在问题
4.3.1主要技术方案
包括电气主接线、主要设备选择、配电装 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系统保护、调度自 化、通信、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他二次系统、 竖向布置、建(构)筑方案、地基处理方案
4.3.2标准化成果应用
4.3.3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说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4.3.4提请在设计评审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
a)有关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拆迁赔偿、水源、电源、道路和大件设备运输等问题。 b) 总概算(投资)存在的问题。 C 设计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 d) 主要设备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 e 重大技术问题沟通汇报和批复意见等支持性文件。 f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4.3.5提高变电站设计使用寿命的技术措施
应说明提高变电站设计使用寿命的技术措施,必要时专题论证
4.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主要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统计表(推荐方案)
简述与变电站有关的电力系统现状及系统发展规划。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规模和设备参数 进行校核,如有重大变化时,应提出相应的论证报告。
兑明变电站远期及本期主变规模:扩建工程应说明已建(在建)主变规模。
变电站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方向和分期建设情
5.2.3无功补偿装置
远期及本期高、低压侧装设的无功补偿设备(高低压并联电抗器、并联电容器及其他型式补偿装 置),说明其型式、组数、容量、装设位置等:扩建工程应说明已建(在建)规模。
5.3.1主变型式及参数选择,包括容量、组数、绕组数、接线组别、主抽头电压、调压方式(有载或无 励磁、调压范围、分接头档位数)及阻抗等参数的选择。 5.3.2对电气主接线提出要求。 5.3.3说明各电压等级母线通流容量,相关电气设备额定电流。 5.3.4说明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5.3.5提出高压并联电抗器、串补参数要求,必要时进行专题研究。 5.3.6提出主变及高压并联电抗器中性点接地方式,若经小电抗接地时,应提出小电抗器相关参数。 5.3.7说明断路器是否装设分、合闸电阻。当装设分、合闸电阻时,需论述必要性,并提出参数要求 和装设位置 5.3.8 说明是否装设1000kV隔离开关的投切电阻。 5.3.9对同杆架设线路,应提出线路侧接地开关的开合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电压和电流值。 5.3.10必要时有关部门应对谐波含量及限制措施作专题研究。 5.3.11主要电气参数的确定应满足通用设备的选用要求,若不满足应重点论述
统专业图纸可参考表2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
表2电力系统图纸目次表
5.4.1图纸深度要求
1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
应表示现有1000kV、500kV主要电厂和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导线截面和长度
5.4.1.2电力系统远景地理接线图
应表示与本工程设计方案有关1000kV、500kV的规划电厂、变电站和线路等。 5.4.1.3变电站投产年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图
5.5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5.5.1电力系统部分计算项目见表3,具体工程可视需要增减。计算书不列入设计文件,一般只引述 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但必须存档妥善保存,以备查用
Q/GDW112162014
表3电力系统计算项目目次表
5.5.2 计算书深度
相关设计、计算应给出明确的边界条件,如:变电站各电压侧的负荷、交换功率、运行方式、线 路杆塔参数等。
应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计算出近期、远期归算至相关母线的系统阻抗。
5.5.2.2调压计算
5.5.2.3过电压计算
5.5.2.4同杆架设线路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
应计算同杆架设线路的变电站线路侧接地开关的开合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电压
6.1.1说明变电站本期、远期建设规模(包括主变压器容量和组数,出线回路数及其名称,无功补偿 装置的容量和组数等)。对改扩建工程应分别说明工程规划规模、已建情况和本期建设规模。 6.1.2论述电气主接线方案及其比选结果(包括各级电压远期、本期接线,分期建设方式及过渡方案 等)。分析论证电气主接线方案的技术经济合理性,以及对电力系统和分期建设的适应性。说明采用的 通用设计方案,未采用时应说明理由 6.1.3说明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包括主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并联电抗器中性点接地方式等)
6.2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6.2.1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包括计算水平年、接线、运行方式及系统容量等),并列出短 路电流计算结果。 6.2.2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原则和依据。包括系统条件、变电站自然条件、环境状况、污 移等级、地震烈度等。
6.2.3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结果,包括选型及主要技术规范,导体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结果 表、主要设备参数同时标注在电气主接线图中(含断路器合闸电阻值、隔离开关投切电阻阻值、线路侧 接地开关型式等),改、扩建工程应校验原设备参数。 6.2.4根据变电站所在地区地震烈度要求,说明电气设备的抗震要求。 6.2.5说明通用设备的应用情况,未采用时应说明理由。 6.2.6说明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情况
6.3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器合闸电阻配置情况,隔离开关投切电阻配置情况。必要时进行专题论述。 6.3.2说明变电站的雷电侵入过电压、操作过电压保护方式。必要时进行专题论述。 6.3.3说明变电站自然条件、环境状况、污移等级;提出电气设备的外绝缘要求和绝缘子串的型式 片数选择,对于高海拔地区应说明海拔修正计算依据
6.4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6.4.1说明各级电压出线走廊规划、站区自然环境因素等对电气总布置的影响。 6.4.2进行电气总平面布置方案比较,分析论证方案的技术经济合理性,以及对分期建设的适应性 提出优选结论。说明采用的通用设计方案,未采用时应说明理由。 6.4.3说明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型式选择、配电装置尺寸及近远期结合的合理性。当有专题论证时,应 引述其结论。 6.4.4根据变电站所在地区地震烈度要求,说明配电装置的抗震措施
6.5.1说明站用工作/备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必要时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6.5.2 说明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工作/备用变压器选择结果。 6.5.3简要说明站用配电装置的布置及设备选型。 6.5.4说明工作照明、应急照明、检修电源和消防电源等的供电方式,并说明主要场所的照明及其控 制方式。照明采用清洁能源时,要求论证必要性及进行经济技术分析。 6.5.5站外电源引接方案设计应在工程设计时同步完成,包括线路及对侧变电站间隔扩建内容。提交 的设计文件深度应满足初步设计要求。
6.6.1说明变电站的防直击雷保护方式。 6.6.2说明变电站土壤电阻率和腐蚀性情况,说明接地材料选择、接地装置设计技术原则及接触电位 差和跨步电位差计算结果,说明需要采取的降阻、隔离措施和防腐措施方案,不同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 北较。 6.6.3改建、扩建工程应对原有地网进行校验。
6.6.1说明变电站的防直击雷保护方式。
6.6.1说明变电站的防直击雷保护方式
气专业图纸可参考表4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
Q/GDW11216—2014
表4电气部分图纸目次表
6.8.2图纸深度要求
6.8.2.1电气主接线图
电气主接线应表示本期及远期接线(扩建工程还应表示现状)。现状、本期及远期预留部分应加以 区分。 应表示主变压器接入各级电压母线的方式;表示各电压等级的电气接线方式以及设备配置情况; 表示中性点接地方式及补偿设备;标注图中设备主要技术参数和导体的型号;各级电压出线回路应标注 名称和导体的型号
6.8.2.2电气总平面布置图
应表示主要电气设备、站区建(构)筑物、电缆设施及道路等的布置。应表示各级电压配电装置 的间隔配置及进出线排列。母线和出线应标注相序,同名双回线路应核对两端对应的间隔编号顺序。布 置图应表明方位、标注位置尺寸,并附必要的说明及图例。
6.8.2.3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断面布置图
应表示配电装置的布置 (包括设备、构架、母线等各设施的安装布直,以及导线与接方式)。 平面布置图应表示进出线(包括进出线高抗)排列及间隔配置;表示道路等设施,并标注布置尺 寸和母线、进出线相序。 断面图应按不同类型间隔出图,并表示设备安装位置、尺寸、标高、导线引接方式、电气距离校 验等,且表示本间隔的接线示意,
6.8.2.4主变压器平断面布置图
应表示主变压器布置及外形(包括主变冷却器),并示意防火隔墙位置。主变有备用相时应一并表 示。并应表示主变压器各电压侧回路引接方式和主要电气设备的布置(包括主变中性点回路)、电气距 离校验。
6.8.2.5高压并联电抗器平断面布置图
应表示电抗器及其回路设施(包括电压互感器、避雷器、中性点设备、导线构架、防火墙等)的 布置、导线连接方式、电气距离校验等,并标注布置尺寸。可与相应电压等级的平断面布置图合并出图。
无功补偿装置平断面布置
平面布置图应表示补偿设备、站用变压器、母线、相应建(构)筑物的布置和尺寸、相序。断面 图应表示设备安装位置、尺寸、标高、导线引接方式、电气距离校验等。表示本间隔的接线示意。
6.8.2.7站用电接线图
应表示站用工作及备用电源的引接方式。应表示站用母线的接线方式。标注设备型号、回路 主要设备及元件参数等。
3.8.2.8站外电源进线侧设备平断面布置图
应表示站外电源站内部分设备的布置(包括设备、构架等各设施的安装布置,以及外接的电缆或 空线的引接方式)。
6.8.2.9站用电室平面布置图
应表示站用开关柜、站用电柜、分段、母线桥的布置及尺寸。应表示室内通道(包括维护和操作 道)、出入口位置等,并标注有关尺寸。当站用变布置在站用电室内或两者相邻布置时,应表示其布 位置及相应尺寸。
6.8.2.10全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应表示需要进行保护的电气设备、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并标注其高度。应表示避雷针(线 布置位置,并标注其高度。应绘出对不同保护高度的保护范围。宜将保护范围计算结果表示于图中
6.8.2.11全站主接地网平面布置图
6.9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9.1电气部分计算项目见表5,具体工程可视需要增减。计算书不列入设计文件,一般只引述计算条 和计算结果,但必须存档妥善保存,以备查用
表5电气部分计算项目目次表
6. 9.2 计算书深度
6.9.2.1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Q/GDW112162014
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包括计算接线、运行方式及系统容量等),并列出短路电流计 结果。对导体和电器的动稳定、热稳定以及电器的开断电流应进行选择计算和校验,并列出选择结果表 本项计算的成品应包括:短路电流计算阻抗图、短路电流计算结果表、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结果表
6.9.2.2站用电负荷统计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应进行站用电负荷 及站用变压器容量选择表。应计算在正常运行
6.9.2.3导体的电气及力学计算
应进行导体的电气及力学计算,对管母线力学计算应校验管母线应力、挠度。当采用支撑式管母 线时,应校验支柱绝缘子抗弯负荷。当采用悬吊式管母线时,应校验管母线位移及构架受力。 本项计算的成品应包括导体选择结果表
6.9.2.4过电压及绝配合计算
应进行过电压及绝缘配合计算
6.9.2.5配电装置的电气校核计算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对配电装置间隔宽度、架构的高度、宽度、跨线最大弧垂以及各种状态的 气净距进行校验
6.9.2.6接地装置计算
应计算接地电阻、接地装置截面、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并说明需采取的保护措施
应计算接地电阻、接地装置截面、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并说明需采取的保
6. 9. 2. 7防雷计算
6.9.2.8母线电磁感应电压计算
7.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7.1.1一次系统概况
简述一次系统的概况和特点。
7.1.2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概述与本工程有关的系统继电保护现状,包括配置、通道使用情况、运行情况,并对存在的问 进行分析。
7.1.3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分析一次系统对继电保护配置的特殊要求,论述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原则。提出与本工程相关线路 保护、远方跳闸保护、过电压保护、自动重合闸、短引线保护、母线保护、断路器保护、失灵保护、故 障录波系统、专用故障测距等的配置及组柜方案。 a)对于线路改接(或元接),当对侧保护需要调整时,应提出相应的保护设备配置或改造方案。 b)当线路装设串联补偿装置或串联电抗器等设备时,提出本站线路保护及相邻线路保护配置适应性 要求,并提出解决方案。 c)根据系统过电压计算结论提出电压稳控装置配置及组柜方案。 )当采用分布式母差、分布式故障录波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及实施方案。
7.1.4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子站
提出本站保护及故障录波信息管理子站的配置及组柜方案 综合考虑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组网方案, 出保护及故障录波信息的采集、组网及远传方案
7.1.5 安全自动装置
根据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专题研究结论 失步解列装置的配置及组柜方案。
7. 1. 6 其它要求
7.1.6.1提出保护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包括通道数量、带宽、接口方式等 7.1.6.2提出对断路器、交直流电源等的技术要求。 7.1.6.3提出对电流及电压互感器的技术要求。 7.1.6.4提出系统继电保护与变电站监控系统接口设计方案,说明继电保护设备通信规约要求,对于 改扩建变电站,新配置继电保护装置规约与原有保护装置不一致时,应提出解决方案。
7.1.6.1提出保护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包括通道数量、带宽、接口方式等
7. 2.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 2. 2 远动系统
1.2.3关口电能计量系统
7.2.3.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各相关电网电能量计量(费)建设要求,提出本工程计费、考核关口计量点设置原则,明确关口 表和电能量采集处理终端配置方案出口产品标准,提出电能量信息传送及通道配置要求。提出计量关口点对互感器的 精度要求。
7.2.4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要求,结合本工程在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本工 方案和通道配置要求
7.2.5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根据相关调度端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要求,结合本工程各应用系统与网络信息交换、 信息传输和安全隔离的要求焊接标准,提出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分区方案、设备配置要求及示意图。
2.6相量测量装置(PMU
根据相关电网实时动态测量系统总体建设要求及可研结论,提出相量测量装置配置方案、采集信 息内容及对通道等相关技术要求。
....- 相关专题: 变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