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609-2016 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建设导则.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6.2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通讯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和应急广播系统的适用范围如下
D/GDW11609201
视频监控系统适用范围:视频监控系统适用于水电站重要生产区域、设备运行状态监视区域、 户外设备安装区域、蓄水库区、大项、交通通道、重要的疏散通道及主要施工作业区域等,需 要进行实时可视化观察、监视并可进行录像; 应急广播系统适用范围:应急广播适用于办公区域、生产区域、重要通道、主要施工作业区域 及电站外部应急疏散区等。
线材标准6. 2. 2 系统建设
视频监控系统和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要求如下: 在工程准备期开始视频监控和应急广播通讯系统的建设,其前端设备随主体工程施工的进展同 步延伸,以覆盖主要施工区域; b 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时宜根据用途不同,采取不同的建设要求: 用于人员定位和疏散的摄像机,宜采用满足低光照度或附带辅助光源,距摄像机10m的 有效视频范围内,其图像中应能清晰分辨人员面部特征; 2)用于设备运行状态或表计监视的摄像机,宜采用满足低光照度或附带辅助光源,可清晰分 辨设备的运行状态,或能明确读出表计读数。 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应满足电站内所有办公区域、设备区域、过道、生产区域、主要施工作业区 域能收听到应急指挥播,应满足应急疏散及GB50116一2013的相关要求; 已建成的工业电视、安保视频监控系统,应通过接口统一接入中心平台,实现联动协作;无法 达到建设要求的视频监控布点,应进行完善
6.3水工(地质)安全预警系统
水工(地质)安全预警系统的适用范围如下: a)水工安全预警系统适用于对水电站运行期水工设施运行状态、水库水情、重大地质灾害隐惠等 预警,满足水电站水库大坝的安全要求; 6 地质安全预警系统适用于水电站建设期地下洞室群开挖过程中超前地质预测,掌握地下洞室开 挖断面前方断层、破碎带、溶洞、暗河及其它不良地质带的位置和形态。
6. 3. 2 系统建设
水工(地质)安全预警系统的建设要求如下: )水工安全预警系统宜通过现有相关水工自动化监测系统接入重要水工、水情监测数据,实现水 工设施、水情的安全分析和预警; b)地质预警系统应在工程筹建期开始系统建设。
6.4环境安全监控系统
不境安全监控系统的适用范围如下: 水电站建设期,环境安全监控系统对水电站地下洞室群主要作业面的气体含量、粉尘含量和通 风风速监测与控制。环境安全监控系统应预留与电站通风监控系统的通讯接口,并可实现对电 站永久通风设备的控制和接入电站通风监控系统。以下区域应设置监测点:进厂交通洞、地下 厂房、主变洞、尾闸洞、引水隧洞、尾水隧洞、 通风兼安全洞等施工区域
Q/GDW116092016
6. 4. 2 系统建设
环境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要求如下: a)环境安全监测系统应与水电站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在工程筹建期开始系统的建设,系统 的前端设备随工程施工的进展同步延伸,以覆盖地下厂房主要施工区域: b 环境安全监测系统应接入已建成投运的消防、温湿度、SF6等重要环境监测数据,并完善相关 监测点; C 环境安全监测系统对消防系统,仅通过接口接入监测信号,不改变原有消防系统设计和联动控 制方式。
防坠保护系统应在竖井(斜井)开挖、浇筑和压力钢管安装等作业平台上配置防坠保护设备;在 机两侧轨道、出线杆塔等场所应在基建期建立永久性防坠保护系统;对临时性设备维修、安装、检测 高空作业,应安装临时性防坠保护装置
安全监测中心适用于人员定位、通信联络、视频监视和应急广播、水工(地质)安全预警、环境 全监控、防坠保护的集中安全监测。
6. 6. 2 系统建设
安全监测中心的建设要求如下: a)中心应独立建设或纳入电站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建设; b)中心应配置满足运行要求的硬件设施和集中管理应用平台,通过接口接入“五系统”中的相关 监测信息、安全信息、事件记录、音视频等,实现“五系统”集中的实时监测功能; C 中心平台软件应整合各子系统应用功能,统一数据库、用户授权、资源调度和接口服务。平台 客户端软件可多点部署,并发访问 d 中心平台计算机和软件应满足GB/T9813—2000、GB/T20271—2006、GB/T21050—2007、GB/T 22239—2008有关计算机和信息安全的规定要求; e 中心平台软件宜预留与上级平台联网控制接口
Q/GDW116092016
D/GDW116092016
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包括一》 用于实时监测人机交互客户端软件和工 大屏业不系统 系统功能框图如图1
占“五系统一中心”安全!
系统采用五层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汇集传输层、子系统接入层、平台服务层和表示会话层。 次结构如图2。
Q/GDW116092016
Q/GDW116092016
注:图中设备为示意说明,对系统建设无指示性
数据采集层:由各子系统底层传感器、智能模块构成,如温湿度探头、烟感温感、气体探头 求救信号装置、风机、视频摄像机等,负责采集各类监测数据,或将操作命令转换为物理状态: 汇集传输层:通过现场工业控制网络、以太网,将数据传输到子系统服务器: 子系统接入层:各个功能子系统主机或服务器通过汇集传输层接入到数据采集设备,实现功能 子系统的数据存储、处理、分析: 平台服务层:平台服务器通过接口接入各功能子系统,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存储、处理、运算; 通过接口,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提供用户和交互服务; 表示会话层:通过大屏显示系统、各类工作站呈现系统状态、事件、视频等,并接受控制人员 发送人机交互指令,传送到服务平台进行处理,反馈处理结果,
8.1人员定位系统功能
8.1.1人员定位功能
人员定位应具有以下功能: a)在电子地图中呈现人员定位标记功能,明确标记各定位标识点,实时呈现各定位点的人员活动 情况,展示人员定位的详细信息; b)统计每个定位区域或定位点的当前人员数、详细人员的功能:
c)查找人员当前位置,协助人员搜救的功能 d)查询、回放人员在指定时间段活动轨迹的功能: e)人员进入指定区域报警的功能
8.1.2门禁系统及辅助定位功能
门禁系统及辅助定位应具有以下功能: a) 新开卡、授权、销卡功能; b) 门闸通行时鉴权放行或禁止通行功能; c) 事件记录功能; d) 门禁或控制器发生故障或异常的告警功能; e) 追溯查询功能: f) 通过门禁实现人员辅助定位功能
8.1.3紧急求救信号系统功能
紧急求救信号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a)求救人员“主动呼救”功能: b) “紧急事件”记录并以声音进行提示的功能; 在电子地图中显示求救人员的位置信息的功能; d 在大屏显示系统或工作站中自动弹出求救点关联视频图像的功能。
8.2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通讯功能
8.2.1视频监控系统功能
视频监控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a)在客户端工作站或大屏系统中浏览实时现场图像的功能; b) 在电子地图中呈现所有摄像机点位的功能; c) 摄像机云镜控制功能; d) 视频画面亮度、对比度、色调调整功能; 实时视频、录像回放画面的快照功能; f) 本地录像功能及回放功能: g) 集中录像存储、检索和回放功能: 视频浏览、录像回放的权限控制功能
8.2.2应急广播系统功能
D/GDW116092016
应急广播系统功能如下: a) 应具有多点语音播放功能; b) 应具有语音对讲功能; C) 宜具有终端音量控制、终端监听功能: d) 宜具有会话监听、控制、录音功能; e) 宜具有设备状态监测功能; 宜具有设备管理功能,包括设备增加、删除、参数配置、设备状态监视等。
8.3水工(地质)安全预警系统功能
8.3.1水工设施预警系统功能
Q/GDW 116092016
水工设施预警系统功能如下: a)应具有呈现水工建筑物位移、沉降、扬压力、渗水量等重要安全数据的功能: b)宜具有比对历史数据,分析监测数据的动态变化值,实现预警的功能。
8.3.2水情预警系统功能
水情预警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a 呈现水库水位、出入库流量、降雨量等监测量的功能; b) 测量值变化趋势分析和呈现功能; C 计算增速,判定增速是否超越阈值,实现预警的功能。
8.3.3地质预警系统功能
系统应能通过探测设备获取隧洞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带(断层、薄弱面、溶洞、富水带等)的位置 和形态。具体情况如下: a)对于IⅢ类及以上类别围岩,需中长距离(大于100m)获取隧洞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带的位置 和形态; b 对于IV类、V类围岩,需短距离(小于50m)获取隧洞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带的位置和形态: C 对于复杂地质(即I、IV、V类围岩混合)条件下的不良地质预报可采用长、短距离相结合的 超前地质预报方式
8.4环境安全监控系统功能
8.4. 1消防监控系统功能
消防监控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a)在电子地图中呈现报警点位置的功能: b)呈现消防报警状态和重 动设备状态的功能
8.4.2通风控制系统功能
通风控制系统宜具有以下功能: )实时监测重要风机运行状态的功能: b)通过鉴权认证后,实现远程对风机的启动和停止控制的功能。
8.4.3环境监测系统功能
环境监测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a 在电子地图中呈现温湿度、噪声、粉尘、氧含量、风速、水质等各监测点布点和实时监测数据 的功能; 记录和存储实时监测数据的功能: C)阅值判定产生告警事件并进行联动的功能。
8.4.4SF.监测系统功能
SF6监测系统功能如下: 应具有通过电子地图呈现SFc监测布点和实时监测数据的功能; 应具有记录和存储实时监测数据的功能: c) 应具有呈现相关风机的运行状态的功能; d)宜具有远程控制风机的启停功能:
应具有阅值判定产生告警事件,并联动声光警示
8.5防坠保护系统功能
D/GDW11609201
防坠保护系统功能如下: a)宜具有探测警示区域人员活动,向安全监测中心发送警示事件,并进行联动处理的功能; b) 应具有实时监控提升设备荷载的功能,并具有超载保护报警、限载启动和作业平台防坠保护等 功能; c 宜具有远程监视实施防坠保护监护的功能; d 应具有监控指挥人员通过应急广播系统对现场进行喊话的功能。
8.6安全监测中心功能
安全监测中心应具有以下功能: a 通过电子地图或HMI视图实现场景导航功能; b) 在电子地图中呈现子系统监测布点和监测数据的功能; C) 自定义修改电子地图、监测点位、联动控制策略等功能; d) 集中统一管理各类系统资源的功能: e) 资源模糊搜索功能,满足对资源的快速查找和信息应用; f) 音视频实时预览、回放、画面切换、画面分割等功能; g) 安全监测后台服务功能; h) 事件管理功能; i) 用户及授权管理功能: j 系统自诊断功能; k) 与第三方业务系统的接口功能
9.1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
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如下: a) 系统漏读率应小于等于0.0001; b) 精确定位精度应小于等于5m; c) 最大监控识别卡容量不应低于1000张; d) 并发识别数量不应少于80张; e) 识别卡电池单次充电使用时间不应低于6个月; f) 历史记录存储时间不应少于6个月: g) 系统对定位基站的巡检周期应小于等于30s; h) 门禁读卡器读卡速度应小于等于0.1s; i) 门禁读卡距离应在0m~3m之间: j) 门禁控制器开门时间应在1s~180s可调: k) 读卡开门时间应小于等于0.1s。
9.2视频监控与应急广播通信系统技术要求
9.2.1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Q/GDW116092016
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如下: a 图像分辨率:实时图像分辨率应大于等于720P; b) 图像清晰度:实时图像水平清晰度应大于等于800TVL; 顿数应大于等于25fps; d) 照度:彩色应小于等于1.0Lx,应黑白小于等于0.01Lx; e) 图像动态范围应大于等于60db: f) 室外设备(箱)防护等级应大于等于IP65: S 信号从前端设备传输到监控平台显示终端的时延应小于等于1s; h) 控制时延(监控平台显示终端点击至图像显示)应小于等于2s i 图像存储时间不应少于30天,重点安防出入口的图像存储时间不应少于90天; j 视频监控所采用的音视频编码应满足GB/T25724一2010的技术要求; k 视频监控系统其它技术要求应满足Q/GDW517.1一2014第10条"通信网络及图像质量要求” 的规定。
9.2.2应急广播通信系统技术要求
9.3地质预警系统主要技术要求
9.3.1设备技术要求
设备技术要求如下: a)主机应采用安全防爆、全密封结构,防护等级应达到IP54以上: 预警系统主机应采用蓄电池供电,工作时间不低于8h; c) 传感器可采用三分量传感器; d) 中长距离地质超前预报精度应控制在距离的3%以内; 短距离地质超前预报精度应控制在0.5m以内
9.3.2系统技术要求
系统技术要求如下: a 地质超前预测的传感器布点应采用立体布点方式,可获取前方三维数据,确定不良地质体的位 置与形态; b) 系统应具有完全交换式操作和实时在线式帮助,对现场勘探处理或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能进行自动分析; 系统应通过传输网络将原始数据及处理结果及时传输到安全监测中心服务器,并能够在安全监 测中心显示处理结果。
9.4环境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9.4.1消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消防设施技术要求应满足GB501162013、GB50872—2014和DL50272015的 9.4.2SF。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9.4.2SF.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SF6监控系统技术要求如下: a)SF。气体浓度报警阅值:0ppm1500ppm可调
b)氧气检测浓度:1%~25%;
9.4.3通风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通风控制系统应满足NB/T350402014的规定:
9.4.4温湿度传感器技术要求
9.4.5风速、粉尘、氧气传感器技术
风速、粉尘、氧气传感器技术要求如下: a)风速测量的精度应小于等于(0.3±0.03V)m/s; b)粉尘测量的精度应小于等于±10%; c)氧气测量的精度应小于等于±3%FS
9.5防坠保护系统技术要求
9.5.1防坠水平生命线系统技术要求
D/GDW116092016
防坠水平生命线系统技术要求如下: a)锚固点:断裂强度应大于等于50kN,抗拉强度应大于等于50kN; b)中间支架:应采用不锈钢材质,抗拉强度大于等于12kN; c 缓冲器:抗拉强度应大于45kN: d)水平滑动器:应为不锈钢材质,抗拉强度应大于12kN,最大承重应大于等于1.36kN; e) 水平钢缆:应为不锈钢材质,断裂强度应大于36kN,每隔15米应设置中间支架,且满足C 8918—2006中的其他要求。
9.5.2防坠水平生命线系统监控技术要求
防坠水平生命线系统监控技术要求如下: a)红外探测器响应时间应小于3s; b) 视频监控图像分辨率应大于等于720P C 视频资料存储时间应大于等于30天: d)语音呼叫器:声压输出应大于等于60db,传输响应时间应小于等于1s
9.5.3提升设备超载保护装置技术要求
提升设备超载保护装置技术要求如下: a) 钢丝绳应满足GB8918—2006中的要求; 6) 超载保护装置的动作误差应小于等于3%: C 超载保护装置的系统综合显示误差应小于等于5%: d) 超载保护装置应能在载荷达到额定起重量的90%时预报警,并在载荷达到额定起重量的110% 前中止吊笼启动:
Q/GDW116092016
Q/GDW116092016
e)传感器过载能力不应小于1.5倍; f)传感器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 g)电气控制箱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
9.5.4提升设备防坠器技术要求
提升设备防坠器技术要求如下: a 防坠器在最小终端荷载(相当于罐内只乘一人)时,最大允许负加速度不应大于50m/s,负加 速度持续时间不应超过0.25s;在最大终端荷载时的负加速度,钢丝绳制动防坠器不应小于 10m/s; 防坠器主拉杆的安全系数不应低于13;其他零件按届服极限计算,安全系数不应低于2,无屈 服极限的材料,按极限强度计算,安全系数不应低于5; c 防坠器动作空行程时间(从断绳瞬间到开始制动的时间)不应超过0.25s: d) 防坠器两组抓捕机构制动时的动作时间差,用罐笼通过的距离来表示,不应超过0.5m; 防坠器制动绳的安全系数,按动载荷计算不应小于3,按静载荷计算不应小于6; 罐笼正常运行时,制动绳与抓捕机构中楔子之间的间隙应保持5mm~8mm; 缓冲绳的安全系数,按动载荷计算不应小于3,按静载荷计算不应小于6; h 缓冲绳的余留长度应为制动距离的2~3倍。
9.6安全监测中心技术要求
.1大屏显示单元技术要
9.6.2拼接控制器技术要求
拼接控制器技术要求如下: a) 输出分辨率不应低于1080P; b) 宜配置VGA/HDMI输入接口,信号延迟小于200mS; 宜配置KVM或RGB矩阵,满足更多的业务系统工作站信号接入和控制; d) 宜具备高清视频解码显示、高清数字视频录像回放、模拟视频接入、视频会议接入功能; e) 宜具备多种视频信号任意拼接显示能力。
10系统安全及其他要求
10.1.1安全监测中心电源系统防雷要求应符合GB50057一2010的规定。 10.1.2前端设备信号宜采用光纤接入安全监测中心设备机房,对于直接接入的信号系统应对信号进行 防雷处理。 10.1.3安全监测中心接地体埋设位置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0.2防水、防潮要求
Q/GDW116092016
10.2.1安全监测中心地面、墙面应做防结构渗水、墙面凝水、外部漫水、防潮处理。 10.2.2洞室内设备防水防潮等级应满足相应防护等级要求
10.3.1安全监测中心装修应执行GB50222一2015,所使用的材料应执行防火规范的各项条例。 10.3.2安全监测中心的火灾自动报警配置应符合GB50116一2013的要求。
10.4.1安全监测中心设备机房内尘埃的粒径大于或等于0.5um的个数应小于等于1.8x107粒/m。 10.4.2其他区域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应符合GB/T17095—1997的规定。 10.4.3安全监测中心卫生条件应满足GBZ1—2010规范要求。 10.4.4对安装在易受到外力破坏的现场设备,应设置牢固的防护罩。
10.5无线基站电磁辐射要求
10.5.1用于人员定位或网络通信的无线基站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值应低于GB8702一2014规定 公众曝露控制限制标准,或满足豁免范围要求 10.5.2无线基站电磁辐射不可干扰电站现有继电保护或自动控制装置。 10.5.3无线通信宜采用国家规定的公共频段, 不可采用未经获准的私有频段
10.6子系统或设备自诊断要求
10.6.1平台系统设备宜具有自诊断功能。 10.6.2自诊断应包括在线状态、网络负荷、系统负荷、内部错误等,可通过定时报告、上位机召 告警事件等方式发送诊断信息。
10.7供配电系统要求
10.8.1室内线缆敷设应采取吊挂方式,并应套金属管保护;室外线缆敷设宜采取架空方式。电缆敷 后,应悬挂警示标牌。 10.8.2在电站电缆沟或电缆桥架形成后国家电网标准规范范本,室内线缆敷设应改走电缆沟或电缆桥架
10.9二次安防要求 10.9.1系统安全防护应按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防护基本要求和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安全防护规定执 行。 10.9.2安全监测中心安防系统建设参照GB50395—2007和GB50396—2007执行。
次安防要求 10.9.1系统安全防护应按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防护基本要求和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安全防护规定投 10.9.2安全监测中心安防系统建设参照GB50395—2007和GB503962007执行。
11.1.1施工中的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及防火措施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行有关标准以及建设 单位有关安全管理的标准制度的规定。 11.1.2安装设备到货经验收后,方可进行现场安装。 11.1.3安全监测中心线路施工应满足GB50311—2007的有关规定要求。 11.1.4设备安装应符合GB50254—2014的有关规定要求。 11.1.5布线、设备安装应考虑根据工程进展情况方便后期移动。 11.1.6无线基站设备布点时,应充分考虑对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装置的辐射影响,避免造成保护装置 误动。 11.1.7 防坠器的主要受力部位和部件,应经过无损探伤检查。 11.1.8 防坠器应进行脱钩试验,确认动作可靠后方可投入使用, 11.1.9 动力电缆与控制、信号电缆须分离敷设,敷设线路和安装设备等不应对现场其它施工造成安全 隐惠。
11.1.1施工中的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及防火措施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行有关标准 单位有关安全管理的标准制度的规定
系统的通信情况和整体功能的实现进行检查和试验。 各分系统安装完成后,应对各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性能进行检查、测试。系统测试的内容如下: 系统通电,确认所有装置状态正常; b) 通信检查,确认各部分通信均正常; ) 按功能进行逐一测试,各种功能应能正确执行: d) 按照系统性能要求,通过模拟信号源施加模拟信号并进行测量,确保测量的准确度; e 通过安全监测中心主站对各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 f) 应对系统进行连续通电试运行,试运行时间不应少于72h; g 调试过程中应做好调试记录。
11.3.1各子系统调试完成后工字钢标准,应根据合同要求、设计文件、规程规范进行阶段验收。 11.3.2在水电站“五系统一中心”安全监控功能全部实现后,应对整个系统进行验收。 11.3.3验收时应提供完备的产品说明书、各系统的试验报告、集成调试报告、峻工验收报告以及设计 图纸等资料
....- 相关专题: 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