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376-2015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设计规范.pdf

  • Q/GDW 11376-2015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2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6.2电压等级与接入电网方案

    2.1根据储能系统所在配电网接入条件和功率容量配置等因素,提出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的电压等级, 2.2根据接入条件,提出储能系统接入方案,必要时要提出接入比选方案。 2.3 必要时应对提出的10kV及以上几种接入方案进行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和电能质量计算: a 针对设计水平年储能系统满功率充、放电运行工况下的正常最大、最小负荷运行方式,检修运 行方式,以及事故运行方式进行潮流计算。应避免出现线路功率越限。 b) 对储能系统并网点进行满功率充放电情况下的三相短路电流计算,为一次设备选型、保护装置 配置及定值整定和更换提供依据。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应进行电能质量计算。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后公共连接点处的电能质量应 满足GB/T14549、GB/T24337、GB/T12325、GB/T15543、GB/T12326的有关规定

    6.3电气参数设计和接口要求

    应根据储能系统规划容量、分期建设情况、 供电范围、附近区域负荷情况、接入电压等级和出线回路数等条件土地标准,通过技术比较后确定。用于储能系

    统接入配电网的主要电气设备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主变压器的参数应包括台数、额定电压、容量、阻抗、调压方式(有载或无励磁)、调压范围、 接线组别、分接头以及中性点接地方式,并应符合GB/T17468、GB/T6451、GB24790的有关 规定。 b) 储能系统的电能质量、无功调节能力、异常响应特性等,应满足Q/GDW564的有关规定。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的线路参数应包括线路型号及长度等。 6.3.2储能系统应在并网点设置易于操作、可闭锁、且具有明显断开点的装置,以确保电力设施检修 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储能系统应在并网点处安装可靠的解列保护装置,当电网或储能系统内部发生故 障时,能够可靠动作,断开与电网的连接。

    7.1.1二次接入系统设计应包括继电保护、自动控制、调度自动化、电能量计量装置及电能信息采集 终端和通信系统。 7.1.2二次接入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 Q/GDW564 的规定。

    呼线及主文 保护配置。 7.2.2储能系统应具备防非计划性孤岛保护功能,并与其它保护配合

    7.3.1储能系统的调度关系,应根据储能系统所处地区、安装容量和接入配电网电压等级等条件确定 7.3.2储能系统的远动设备和调度数据网设备配置方案,应根据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要求和储能系统接 入方式确定,明确通信规约、通信速率或带宽、远动信息采集和控制信息传输要求,并应符合DL/T5002 的相关规定。 7.3.3通过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的储能系统,应具备接收调度遥控、遥调指令调节储能系统工作 模式、有功出力和无功出力的功能, 7.3.4通过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的储能系统,应遵循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要求,并配置二次系 统安全防护设备

    7.3.2储能系统的远动设备和调度数据网设备配置方案,应根据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要求和储能系统 入方式确定,明确通信规约、通信速率或带宽、远动信息采集和控制信息传输要求,并应符合DL/T50 的相关规定。

    7.4.1储能系统应配置电能计量装置和电能信息采集装置,并应根据数据网和通信通道条件,确定 能信息传输方案。

    7.4.2储能系统电能量计量装置应符合DL/T5202和DL/T448的有关规定。

    a)电能计量装置应具备双向有功和四象限无功计量功能。 b) 通过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储能系统的上网电量关口点应配置相同的两块表计:按 主/副方式运行。 c) 关口表的技术性能应符合DL/T614、DL/T645和DL/T448的有关规定 7.4.4确定电能表准确度等级的选型。 7.4.5确定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准确度等级的选型。 7.4.6储能系统应配置电能信息采集终端,终端应符合DL/T698系列标准的有关规定

    7.5.1应根据储能系统的调度关系、所处位置、安装容量、接入配电网电压等级以及相关通信网络

    7.5.1应根据储能系统的调度关系、所处位置、安装容量、接入配电网电压等级以及

    状,确定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的通信, 7.5.2通过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的储能系统至调度端应具备一路可靠的调度通信通道。 7.6二次供电

    7.5.2通过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的储能系统至调度端应具备一路可靠的调度通信通道。 7.6二次供电 储能系统站内设备后备电源宜从电池本体取电。 7.7电能质量在线监测 通过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的储能系统在公共连接点装设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应符合 GB/T19862的有关规定。 8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8.1提出各接入方案的投资估算,主要包括送出线路部分投资、相关变电部分投资、调度端接入投 资等。 8.2对各接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主要包括方案近远期适应性、方案潮流分布等对系统运行的影 响,以及投资估算等,并提出推荐方案。

    8.1提出各接入方案的投资估算,主要包括送出线路部分投资、相关变电部分投资、调度端接入 资等。 8.2对各接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主要包括方案近远期适应性、方案潮流分布等对系统运行的 响,以及投资估算等,并提出推荐方案。

    诸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设计规范

    本标准的编制的主要原则是遵守现有相关法律、条例、标准和导则等服务质量标准,兼顾电网运行和储能系统 展的要求。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参考了现有Q/GDW564《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Q/GDW696《储能系 统接入配电网运行控制规范》和Q/GDW697《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监控系统功能规范》,以及储能技术 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设计规范,为我国今后储能系统接入电网设计需要做好技术准备,确保 储能系统接入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2013年4月,项目启动,中国电科院 在征求配合单位意见后明确了各单位分工,确定了编写工作的具体时间节点。 2013年5月,中国电科院针对配合单位关于大纲的反馈意见对大纲进行了修改。 2013年610月,编写工作组根据国内外储能系统的发展及电网需求编制了标准的初稿V1.0,确 定了标准框架和初步内容。 2014年6月,编写工作组在北京召开初稿审查会议,对初稿V1.0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对初 高V1.0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完善,形成本标准的初稿V2.0。 2014年8月,本标准编写组在对标准的初稿V2.0进行深入讨论与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修改 和完善,形成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2014年10月,编写单位征求了公司系统单位意见,根据返回的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完善 形成送审稿。 2014年11月,编写工作组在北京召开送审稿审查会议,根据审查意见对送审稿进行了修改完善, 形成报批稿。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4)455号文)的要求编写。本 准的主题章包括5章,分别为4、5、6、7、8章,在设计时首先进行的是接入系统条件分析瓦楞纸箱标准,然后是 次接入系统设计和二次接入系统设计,最后根据两者的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得出最优设计。 六、条文说明 本标准内容的主要条款分析和说明如下:

    本标准第5.4条中,通过220/380V电压等级并网的储能系统,可不用设计此条款。 本标准第6.2.2条中,提出的接入系统方案应是经初步判断后基本可行的方案,一般是两个及以上, 供进一步必选。 本标准第6.2.3条中,通过220/380V电压等级并网的储能系统,可不用设计此条款。 本标准第7.7条中,储能系统站内设备后备电源宜考虑从电池本体取电。主要是因为从技术角度看 是可以实现的,储能系统的本体容量比一般后备电源的容量大很多,二者合并还可以节省部分投资费用。

    本标准第5.4条中,通过220/380V 本标准第6.2.2条中,提出的接入系统方案应是经初步判断后基本可行的方案,一般是两个及以 供进一步必选, 本标准第6.2.3条中,通过220/380V电压等级并网的储能系统,可不用设计此条款。 本标准第7.7条中,储能系统站内设备后备电源宜考虑从电池本体取电。主要是因为从技术角度 是可以实现的,储能系统的本体容量比一般后备电源的容量大很多,二者合并还可以节省部分投资费用

    ....
  • 相关专题: 配电网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