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504-2021 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对工程环境影响,复核并明确设计目标,提出系统的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方案。 2.0.2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应对收集资料的可靠性、代表性和一致性进行分析。资料 精度应满足水电工程各阶段设计深度的要求。 2.0.3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应包括枢纽工程环境保护设计和移民安置环境保护设计, 其中枢纽工程环境保护设计主要包括生态流量泄放设施与生态调度、水温恢复措施、水 环境保护、水生生态保护、陆生生态保护、景观规划与设计、大气环境保护、声环境保 护、固体废物处置、人群健康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移民安置环境保护设计 主要包括水环境保护、水生生态保护、陆生生态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声环境保护、固 体废物处置和人群健康保护。 2.0.4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应结合工程特性、项目区环境特点和工程环境影响,从场 址、布局、工艺、设备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 2.0.5水电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招标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环境保护措施的设 计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初拟环境保护措施类型和规模,估算环境保护投资 2可行性研究阶段应选定环境保护措施类型、位置和工艺,确定规模和设计标准 进行主要建筑物工程结构设计,编制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3招标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应针对具体环境保护措施开展专项设计,复核环境保护 措施规模和布置方案,优化工艺设计,深化结构设计。 2.0.6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水平年应根据枢纽工程、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水平年,结合 环境保护设施的使用年限综合确定。 2.0.7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设计应结合工程区域的环境条件、工程环境影 响特点和环境保护目标,开展系统规划和分项设计。对于受工程建设和运行影响较大的 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的保护措施应进行重点设计;对于相同类型的环境保护措施可进行 典型设计。重要设计参数应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确定。 2.0.8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迁复建企业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的防治措施设计,
设计和移民安置环境保护设计,
其中枢纽工程环境保护设计主要包括生态流量泄放设施与生态调度、水温恢复措施、水 环境保护、水生生态保护、陆生生态保护、景观规划与设计、大气环境保护、声环境保 护、固体废物处置、人群健康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移民安置环境保护设计 主要包括水环境保护、水生生态保护、陆生生态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声环境保护、固 体废物处置和人群健康保护
1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初拟环境保护措施类型和规模,估算环境保护投资暖通空调图纸、图集, 2可行性研究阶段应选定环境保护措施类型、位置和工艺,确定规模和设计标准 进行主要建筑物工程结构设计,编制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3招标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应针对具体环境保护措施开展专项设计,复核环境保护 措施规模和布置方案,优化工艺设计,深化结构设计。 2.0.6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水平年应根据枢纽工程、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水平年,结合 环境保护设施的使用年限综合确定。 2.0.7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设计应结合工程区域的环境条件、工程环境影 响特点和环境保护目标,开展系统规划和分项设计。对于受工程建设和运行影响较大的 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的保护措施应进行重点设计;对于相同类型的环境保护措施可进行 典型设计。重要设计参数应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确定。 2.0.8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迁复建企业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的防治措施设计, 应控相应标业的龙机宝块行
2.0.9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设计报告目录宜符合本规范附录
.9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设计报告目录宜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3生态流量泄放设施与生态调度
3.1.1生态流量泄放设施与生态调度设计应以减缓水电工程蓄水、运行产生的水文情势 影响为目标,并满足生态和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3.1.2生态调度设计应结合电站运行方式,考虑生态流量需求分析结果和天然径流特 点,遵循单个电站与梯级电站联合调度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枢纽工程已有过流设施、专 用设施、生态机组等泄放生态流量,确定生态调度方案。
3.2.1生态流量泄放设施设计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规范》NB/T 35091的有关规定计算生态流量。 3.2.2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方案应结合枢纽工程运行调度方案和主要泄水建筑物特性,从 水工结构与布置、施工条件、措施运行管理要求、工程投资及泄放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 比选后确定。生态流量泄放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满足水量、水质要求的情况下,生态流量泄放宜优先利用枢纽工程已有过流 设施。 2生态流量泄放专用设施及生态机组的设置应选择地形、地质条件满足要求的区 域布置,并与枢纽工程总体布置相协调。 3.2.3生态流量泄放专用设施建筑物尺寸应通过泄流能力计算确定。生态流量泄放专用 设施的设计等级和标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 DL5180的有关规定, 3.2.4生态流量泄放专用设施设计应提出建筑物布置、水力与结构设计、金属结构设计 设施运行调度方案和管理要求。 3.2.5生态机组设计应根据场地条件合理布局,提出总体布置方案、结构设计、设备选 型和运行管理方案。
3.2.7生态流量泄放设施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2.7 生态流量泄放设施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工艺设计参数表。 2 土建工程量表。 3设备及材料清单。 4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平面布置图。 5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结构图
3.3.1生态调度设计应根据河段水生生态敏感对象类型,结合梯级电站建成运行后水环 境及水生生态变化趋势分析,复核并明确生态调度保护目标。 3.3.2生态调度方案应在考虑自然环境及梯级电站运行管理等约束条件,分析梯级电站 已有调度运行方式与生态调度保护目标需求符合性的基础上制定,提出生态调度图。 3.3.3生态调度设计应满足生态环境对水位、流量及其变化过程的需求,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生态调度应维护工程河段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满足典型鱼类产卵对水文过程的 需求。 2生态调度应满足河谷林或湿地维持其生态系统稳定对水文过程的需求。 3.3.4生态调度设计方案应纳入主体工程调度运行规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生态调度设计应提出水电工程生态调度方案以及梯级电站联合生态调度运行要 求。 2生态调度设计方案宜包括专项试验、生态监测和效果评估等内容。
4.1.1水温恢复措施设计应以减缓水电工程运行产生的下泄水温影响为目标。 4.1.2水温恢复措施设计应根据敏感对象的水温需求,分析水库水温分层情况,考虑枢 纽工程总体布置、水库和电站运行方式等因素,采取分层取水设施、下游水温恢复等措 施。
4.2.1分层取水设施设计应根据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复核计算水库水温和下泄水温。水 温计算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水温计算规范》NB/T35094的有关规定执行。 4.2.2分层取水设施设计应在复核确定水温恢复目标及影响程度基础上,根据电站进水 口布置条件,通过取水水温恢复程度、施工、运行、投资等方面综合比选确定分层取水 方案。分层取水设施设计应根据电站进水口型式,结合水库运行水位涨落规律,合理选 择分层取水设施类型。
4.2.3分层取水设施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取水设施过流能力要求,通过电站进水口流态计算、物理模型试验确定 分层取水设施建筑物的结构型式和尺寸。 2电站分层取水进水口设计应开展进水口建筑物布置、水力设计、结构设计与地 基处理设计,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5180 和《水电站分层取水进水口设计规范》NB/T35053的有关规定。 4.2.4分层取水设施设计应开展分层取水闸门、启闭机及拦污栅等设计,并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水电站分层取水进水口设计规范》NB/T35053的有关规定。 4.2.5分层取水设施设计应根据环境特点、结构形式及电站运行管理要求等,制定安全 经济、合理的运行管理方案,并提出水温监测方案。 4.2.6电站进水口地形狭窄的区域,可采用挡水幕墙减缓水温影响。水库水位变幅较小 的,可采用电站进水口前置挡墙减缓水温影响。
1工艺设计参数表。 2 土建工程量表。 3设备及材料清单。 4分层取水设施平面布置图和剖面图。 5分层取水建筑物结构设计图。 分层取水闸门及启闭设备布置图,
工艺设计参数表。 2 土建工程量表。 3设备及材料清单。 4分层取水设施平面布置图和剖面图。 5分层取水建筑物结构设计图。 6分层取水闸门及启闭设备布置图。
4.3下游水温恢复措施
.3.1工程下游水温恢复措施设计应在复核水温恢复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布置条件 选择延长输水渠道、修建晒水池等措施,提出工艺参数、布置方案和结构设计。 .3.2工程下游水温恢复措施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工艺设计参数表。 2土建工程量表。 3 设备及材料清单。 4水温恢复措施平面布置图。 5 输水渠道横面图。 晒水池结构图
5.1.1水环境保护设计应以减小水电工程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保护水环境 质量、维护水环境功能为目标, 5.1.2水环境保护设计应针对水环境保护目标采取生产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及水库 污染源治理等措施。处理后的废水、污水宜优先回用或综合利用。 5.1.3废水、污水处理设计应根据项目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或再生利用去向合 理确定处理目标。
5.2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
5.2.1砂石料加工废水设计处理规模应根据施工期高峰用水量确定,宜按用水量的 70%~80%计算。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系统设计进水水质特性参数应通过实验或类比确 定。
70%~80%计算。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系统设计进水水质特性参数应通过实验或类比确 定。 5.2.2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工艺应根据废水特性、场地条件、排放或回用要求比选确定 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场地条件宽裕时宜采用沉淀池处理工艺。 2场地条件受限时宜采用成套设备处理工艺 5.2.3砂石料加工废水沉淀池处理工艺设计应提出表面负荷、停留时间等参数,并应符
5.2.2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工艺应根据废水特性、场地条件、排放或回用要求比选确定。
5.2.4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结构设计应符合下
1主要建筑物设计应根据工艺参数确定选型,并进行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建 筑物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建筑结构荷载规 范》GB50009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建筑物基础设计应考 惠荷载、地下水位、地质条件,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2输水管道设计应进行水力计算、管道设计及附属构筑物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有关规定
5.2.5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设计应根据处理目标要求、处理工艺类型等提
5.2.5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设计应根据处理目标要求、处理工艺类型等提出运行管理方 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调节池、沉淀池等有泥沙沉积的处理单元应提出清掏周期、清掏方式和泥渣 处理方案等要求。 2对工艺设备应提出维护及检修要求。 3对废水处理系统所使用的各类药剂应根据其理化特性提出管护要求。 5.2.6石 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工艺设计参数表。 2土建工程量表。 3设备及材料清单。 4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 5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平面布置图。 6建筑物单体结构图。
5.3修配系统废水处理
5.3.1修配系统废水设计处理规模应根据施工期高峰用水量确定,宜按用水量的80%~ 90%计算。修配系统废水处理系统设计进水水质特性参数应通过试验或类比确定 5.3.2修配系统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应根据废水源强特性提出隔油去除效率、停留时间等 参数,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和《含油污水处理工程 技术规范》HJ580的有关规定。 5.3.3修配系统废水处理结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5.2.4条中第1、2款的规定。 5.3.4修配系统废水处理设计应根据处理目标要求、处理工艺类型等提出运行管理方 案,明确清掏周期、清掏方式及泥渣处理方案等要求。 5.3.5修配系统废水处理产生的废油、油泥、浮渣和污泥应按危险废物接收和处理要求 处置。
5.3.6修配系统废水处理设计应提出下列
修配系统废水处理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工艺设计参数表。 土建工程量表。 设备及材料清单
修配系统废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 修配系统废水处理系统平面布置图。 建筑物单体结构图。
5.4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处理
5.4.1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设计处理规模应根据施工期高峰期骨料二次冲洗、拌和系统 和场地冲洗用水量确定。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处理系统设计进水水质特性参数应通过实 验或类比确定。
5.4.1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设计处理规模应根据施工期高峰期骨料二次冲洗、拌和系统 和场地冲洗用水量确定。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处理系统设计进水水质特性参数应通过实 验或类比确定。 5.4.2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宜采用沉淀池处理工艺,骨料二次冲洗废水处理可根据场地 条件选用沉淀池处理工艺或成套设备处理工艺。 5.4.3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与骨料二次冲洗废水沉淀池处理工艺设计应提出表面负荷、 停留时间等参数,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有关规定。 5.4.4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与骨料二次冲洗废水处理结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5.2.4条 中第1、2款的规定, 5.4.5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与骨料二次冲洗废水处理设计应根据处理目标要求、处理工 艺类型等提出运行管理方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有泥沙沉积的处理单元应提出清掏周期、清掏方式及泥渣处理方案等要求。 2对废水处理系统所使用的各类药剂应根据其理化特性提出管护要求。 5.4.6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与骨料二次冲洗废水处理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工艺设计参数表。 2土建工程量表。 3设备及材料清单。
对有泥沙沉积的处理单元应提出清掏周期、 2对废水处理系统所使用的各类药剂应根据其 4.6 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与骨料二次冲洗废水处 1 工艺设计参数表。 2土建工程量表。 3设备及材料清单。 4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 5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处理系统平面布置图 6建筑物单体结构图。
5.1基坑排水设计处理规模应根据基坑规模、 施工用水量、地下水情况、区域降水 等综合确定,并应考虑基坑排水产生特征。基坑排水处理系统设计进水水质特性参
应通过试验或类比确定。
5.5.3基坑排水处理系统结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5.2.4条中第1、2款的规定。
1对调节池、沉淀池等有泥沙沉积的处理单元应提出清掏周期、清掏方式及泥 理方案等要求。 2对基坑排水处理系统所使用的各类药剂应根据其理化特性提出管护要求。 5.5基坑排水处理系统设计应提出下了成果图表
工艺设计参数表。 2土建工程量表。 3设备及材料清单。 4基坑排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 5基坑排水处理系统平面布置图。 6建筑物单体结构图。
5.6.1洞室排水设计处理规模应根据洞室施工期高峰用水量和混入的洞室渗水量确定。 洞室排水处理系统设计进水水质特性参数应通过试验或类比确定。 5.6.2洞室排水处理工艺设计应提出表面负荷、停留时间等参数,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有关规定 5.6.3洞室排水处理结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5.2.4条中第1、2款的规定。 5.6.4洞室排水处理设计应根据处理目标要求、处理工艺类型等提出运行管理方案,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沉淀池等有泥沙沉积的处理单元应提出清掏周期、清掏方式及泥渣处理方案 等要求。 2对洞室排水处理系统所使用的各类药剂应根据其理化特性提出管护要求 5.6.5洞室排水处理系统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工艺设计参数表。 2 土建工程量表。 3设备及材料清单。 4洞室排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 5洞室排水处理系统平面布置图。 6 建筑物单体结构设计图,
工艺设计参数表。 2 土建工程量表。 3 设备及材料清单。 4洞室排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 5洞室排水处理系统平面布置图 建筑物单体结构设计图。
5.7.1生活污水设计处理规模应根据规划人口及用水量确定,宜按用水量的80%~90% 计算。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设计进水水质特性参数应通过现场监测或类比确定。 5.7.2生活污水处理前端应设置化粪池进行预处理,化粪池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 5.7.3生活污水处理设计应优先考虑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无市政污水管网系统覆盖 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污水处理量为1,000m/d及以上时,宜采用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2污水处理量小于1,000m/d时,宜采用成套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 3对于零星生活污水,可采用小型移动处理设备或收集后就近运送至已建污水处 理厂进行处理。 5.7.4生活污水处理结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5.2.4条中第1、2款的规定 5.7.5生活污水处理设计应根据处理目标要求、处理工艺类型等提出运行管理方案,并 符合下列要求: 1对调节池、沉淀池等有淤泥沉积的处理单元应提出清掏周期、清掏方式及泥渣 处理方案等要求。 2对工艺设备应提出维护及检修要求。 3对污水处理系统所使用的各类药剂应根据其理化特性提出管护要求。 5.7.6生活污水处理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工艺设计参数表。 2土建工程量表。 3设备及材料清单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 5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平面布置图。 6建筑物单体结构图。
要求: 1对于生活污染源,应提出库周乡镇生活污水的截污纳管、终端处理等要求。 2对于工业污染源,应提出库周企业污水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和在线监测等要求 3对于畜禽养殖污染源,应提出库周养殖场环境保护设施规划和畜禽粪便资源化 利用等要求。 4对于面源污染源,应提出库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要求。 5.8.5水库水质保护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库底污染源清理工程量表。 2工艺设计参数表。 3土建工程量表。 4设备及材料清单。 5水库水域水质管理规划总平面图。 6库周污染源治理方案总平面图。
1.1水生生态保护设计应以保护珍稀特有物种、重要经济物种,以及重要水域生态 老为目标。
1.2水生生态保护设计应按照流域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的总体要求,结合电站枢纽工 计和环境条件,遵循生态保护与恢复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栖息地保护、过鱼与鱼类增殖放流措施相结合的综合保护方案
6.2.1栖息地保护设计应以维持保护对象种群资源的延续,保护息地生态功能的完整 性和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为目标。 6.2.2栖息地保护设计应根据保护对象的需求,结合工程特点及河流形态、水文特征和 水生生物重要生境分布情况,比选确定方案。 6.2.3栖息地保护设计应优先采取避让措施,具备条件的河流宜将整条河流划定为栖息 地;难以避让时,应根据保护对象的生态习性、河流特征及栖息地受影响程度采取修复 重建措施降低工程建设和运行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6.2.4栖息地保护措施工艺设计应在收集和调查主要保护对象繁殖习性和适宜生境条 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点选择生境修复、索饵场保护、产卵场保护和人工辅助措施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生境修复应保持河流的自然特征,合理利用河流地形、水系等条件,维护河流
水生生物重要生境分布情况,比选确定方案, 6.2.3栖息地保护设计应优先采取避让措施,具备条件的河流宜将整条河流划定为栖息 地;难以避让时,应根据保护对象的生态习性、河流特征及栖息地受影响程度采取修复 重建措施降低工程建设和运行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6.2.4栖息地保护措施工艺设计应在收集和调查主要保护对象繁殖习性和适宜生境条 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点选择生境修复、索饵场保护、产卵场保护和人工辅助措施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生境修复应保持河流的自然特征,合理利用河流地形、水系等条件,维护河流 的天然婉蜓性,维护和塑造河流的深潭浅滩格局,营造多样性的河流生境。 2索饵场保护措施应根据水生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底质以及有机质、避难所、多 样性水流条件、深潭浅滩分布等方面确定措施的选址、规模和布局方案。 3产卵场保护措施应根据水生动物繁殖所需的地形、底质、水深、流速、水温、 容解氧等条件确定措施的选址、规模和布局方案。 4栖息地保护可结合实际条件规划布置人工鱼礁、人工鱼巢等功能设施,并明确 人工辅助措施的设置地点和规模
6.2.5栖息地保护措施设计应根据栖息地保护工艺要求,结合场地水文、地形、地质和 外部交通条件进行合理布置
6.2.6栖息地保护措施结构设计应符合下
1永久性水工建筑物基础设计应考虑荷载、地下水位、地质条件,并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 关规定。 2主要建筑物设计应根据工艺参数确定选型,并进行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场 平和构筑物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和《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6.2.7栖息地保护设计应提出栖息地监测体系和保护效果长期动态监测与评估方案。
6.2.7栖息地保护设计应提出栖息地监测体系和保护效果长期动态监测与评估方案。
1土建工程量表。 2设备及材料清单。 3 栖息地保护范围图。 4栖息地保护设施平面布置图。 5建筑物单体结构设计图。
6.3.1过鱼设施设计应以减缓水电工程建设对鱼类的阻隔影响,满足鱼类完成生活史和 上下游鱼类种群基因交流为目标。 5.3.2过鱼设施设计应根据工程所在河段鱼类资源及其分布、鱼类洄游习性等调查结 果,确定过鱼对象的种类与大小、过鱼规模和过鱼季节。 5.3.3过鱼设施设计,应根据工程上下游水位差,结合工程枢纽布置、运行方式、过鱼 对象及其生态习性,以及河流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等,综合比较后选择鱼道、仿自然 通道、鱼闻、升鱼机或集运鱼系统等类型
6.3.4过鱼设施类型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下游水位差较小时,宜采用鱼道、仿自然通道或鱼闸。 2上下游水位差较大时,宜采用升鱼机或集运鱼系统。 6.3.5过鱼设施设计应根据鱼类生态习性,在模型试验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工艺、布置、
结构、运行管理方案。
6.3.6过鱼设施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3.6 过鱼设施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工艺设计参数表。 2土建工程量表。 3设备及材料清单。 4过鱼方案工艺流程图。 5过鱼设施总平面布置图。 6 建筑物单体结构设计图。 7金属结构布置图。
.6 过鱼设施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 工艺设计参数表。 2 土建工程量表。 3 设备及材料清单。 4过鱼方案工艺流程图。 5过鱼设施总平面布置图。 6 建筑物单体结构设计图。 7金属结构布置图。
6.4.1鱼类增殖放流设计应以保护珍稀特有鱼类和受影响程度大且难以形成自然种群 的鱼类,补充重要经济鱼类资源量为目标。 6.4.2鱼类增殖放流设计应结合工程所在区域鱼类受影响程度、鱼类亲本的可获得性、 放流水域生境条件和生态承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鱼类增殖放流对象和规模。 6.4.3鱼类增殖放流方案应根据增殖放流对象和规模,结合工程所在地土地资源以及河 流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合理确定, 6.4.4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应根据增殖放流任务要求和场地条件,确定场址、工艺、布 置、结构、放流和运行管理方案。 6.4.5鱼类增殖放流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工艺设计参数表。 2土建工程量表。 3设备及材料清单。 4增殖放流鱼类特征参数表。 5鱼类增殖放流站工艺流程图。 6鱼类增殖放流站平面布置图。 7建筑物单体结构设计图, 8鱼类增殖放流站放流点位布置图
7.1.1陆生生态保护设计应以保护珍稀、频危、特有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术等重要物种, 以及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和食源地为目标 7.1.2陆生生态保护设计应按照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遵循生态保护与 恢复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7.2陆生生态系统保护
7.2.1陆生生态系统保护设计应以满足维护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目标。 7.2.2陆生生态系统保护设计应根据陆生生态系统受工程影响程度,结合区域适生生境 类型与分布情况,以及工程占地规划确定总体保护方案,可采取避让、生态修复、营建 动物通道及管理等措施
动物通道及管理等措施 7.2.3陆生生态系统保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涉及重点保护动植物栖息地的,应优先采取避让措施。难以避让时,应采取减 缓、补偿和修复等措施,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涉及生态脆弱区的,应采取改善灌溉条件、土壤改良、区域生态修复等措施, 恢复生物多样性。 3涉及动物迁通道的,应设置生物廊道以恢复系统连通性, 7.2.4陆生生态系统保护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土建工程量表。 2设备及材料清单。 3陆生生态系统保护设施总布置图。 4陆生生态系统保护设施结构设计图
7.2.3陆生生态系统保护设计应符合下列
3.1重要物种保护设计应以维护种群结构为目标。 3.2重要物种保护设计应根据保护要求,针对保护对象受影响特点,结合区域适生
.1重要物种保护设计应以维护种群结构
境条件确定保护方案。
7.3.3重要陆生植物保护设计应优先采取就地保护措施。难以就地保护时,应采取迁地 保护、保护小区、种质资源保护等措施,并辅以管理措施。重要陆生植物保护设计应符 合下列要求: 1就地保护设计应根据珍稀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保护要求、保护条件及已有的保 护基础,制定就地保护方案,根据需要采取围栏或围墙防护、挂牌或立牌警示、支撑加 固、避雷措施。 2迁地保护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类珍稀危植物及古树名木的生 态学特性,选择适宜的迁地保护方案和技术措施。迁地保护方案应结合迁地保护对象的 规模和数量、迁入地场地条件、施工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后 确定。 3保护小区设计应根据保护对象的要求和方式,从物种分布、生境条件、交通条 件、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费用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确定保护小区位置、范围和 舰划布局。 4种质资源保护设计应明确种籽采集和保存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7.3.4重要陆生动物保护设计应采取栖息地保护、迁徙廊道、救护站等措施,并应符合下 列要求: 1栖息地保护设计应根据保护对象的栖息、食源和繁殖地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明 确栖息地保护的位置和范围。 2迁徙廊道设计应根据保护对象的生态学特性及迁活动情况,明确迁徒廊道的位 置、长度、宽度和高度,以及相应的仿生态学要求。 3救护站设计应根据救护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情况,明确救护站的位置、规模 和配套设施。
7.3.5重要物种保护措施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工艺设计参数表。 2 土建工程量表。 3重要物种分布位置图。 4重要物种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 5 植株栽植典型设计图
围栏典型设计图。 植物保护小区典型设计图。
7.4.1植被修复设计应根据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和植物群落特征,结合区域地形地 貌、气候特征及人为干扰情况等,提出修复措施,恢复工程区域生态功能。 7.4.2植被修复设计应根据原生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特征,采用植被恢复、特殊植被修 复等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迹地等区域植被恢复设计应根据立地条件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明确植物物 种选择、配置、抚育、管护等要求。 2特殊植被修复、生态脆弱区的植被修复设计应在栽植技术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技术方案。
7.4.3植被修复措施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
工艺设计参数表。 2 土建工程量表。 3 植被修复措施平面布置图 植被修复措施典型设计图
7.5.1消落带治理设计应根据水位变幅、坡度特征、成陆时间、土地土壤质地等主要因 素,遵循合理、适用及可操作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采取保留保护和生态修 复措施。
7.5.2保留保护设计应提出保留保护消落区管理要求和观测方案,以发现并解法 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工程措施设计应提出营造植物立地条件的要求,并提出总体布局、工艺设计和 结构设计。
建湿地植被景观。消落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予以增强。 3生态修复设计应结合治理方案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4对生态修复工程量较大的工程,应提出在全面修复工程实施前选取典型区域进 行适当规模的治理试点方案。 7.5.4消落带治理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土建工程量表。 2消落带治理措施平面布置图。 3消落带治理措施典型设计图。
使用功能为目标。 7.6.2土壤环境保护设计应根据区域环境条件,针对工程影响,分别采取土壤浸没、主 襄潜育化、盐碱化、沙化和土壤污染等防治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土壤浸没防治设计应提出修筑防护堤和排水沟等措施。 2土壤潜育化防治设计应提出修排水沟、渠、并,优化耕作方式,增强透气性等 措施。 3土壤盐碱化防治设计应提出修建排水工程控制地下水位、生物化学及田间管理 等措施。 4土壤沙化防治设计应提出林草措施为主,配套灌溉、土壤改良等综合措施。 5土壤污染防治设计应提出污染源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及由间管理等措施, 7.6.3土壤环境保护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土建工程量表。 2土壤环境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
1.1景观规划与设计应以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生态修复和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为 口 1.2景观规划与设计应综合考虑水电工程总体布局、景观保护要求、景观资源开发 游需求等因素,并与地方旅游规划相协调
8.1.1景观规划与设计应以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生态修复和提升人居环境品 标。
8.1.2景观规划与设计应综合考虑水电工程总体布局、景观保护要求、景观资源开发及 旅游需求等因素,并与地方旅游规划相协调
8.2.1景观规划应在水电工程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区域环境及场地条件,综合 考虑各方需求,提出规划目标,制定规划方案。 8.2.2景观规划应注重景观风貌的打造和整体的规划布局,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景观风貌应基于自然山水和电站枢纽工程,构建电站自然山水风貌基底,同时 挖掘地域文化和电站企业特色,融入景观规划。 2规划布局应根据完整统一,主次分明,因地制宜,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面 结合的原则,结合水电站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工程布局,按景观类型、空间性质或活动 功能明确功能分区。 8.23景观规划应根据水电工程总体布局划分为枢纽区、水库区、工程运行管理营地区
2规划布局应根据完整统一,主次分明,因地制宜,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面 结合的原则,结合水电站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工程布局,按景观类型、空间性质或活动 功能明确功能分区。 8.2.3景观规划应根据水电工程总体布局划分为枢纽区、水库区、工程运行管理营地区、 形象展示区、道路绿化区、临时占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并结合各区特点明确重点规划区 域、规划功能、景观风貌特色、节点布置方案。 8.2.4景观专项规划应在景观分区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应主要包括植物配置规划、景观 照明规划、交通组织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建设时序规划, 8.2.5景观规划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景观资源一览表。 2 景观规划指标表。 3景观规划区位图。 4景观规划总平面图。 5景观功能分区图。
景观规划分区平面图。 重要景观节点平面图及效果图。
以地貌景观设计为基础,开展水电主体工程景观设计、景观建筑物设计、环境设施设计、 种植设计、景观照明设计和辅助设施设计。 8.3.2景观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文化元素,并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地貌景观设计应充分了解当地自然地貌特征,结合项目规划布局,对地貌进行 分类评定,并采取相应措施。 2水电主体工程景观应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及周边环境条件提出枢纽区、水库、营 地等设计。 3景观建筑物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条件,提出造型、材质和色彩,体现地域文 化和民族特色。 4环境设施设计应根据主要功能、人的行为习惯和分区规划提出景观设施小品设 计和铺装设计。 5种植设计应从总体规划设计植物造景中的平面布局、功能、空间、尺度、形态 等角度统筹安排,满足场地总体设计对植物布局的要求。 6景观照明设计应以功能性照明为主,考虑生态和环保要求,避免光污染影响。 7辅助设施设计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延续主体建筑物、构筑物风格和样式 增加景观异质性、多样性、稳定性。 8是观设计
8.3.3景观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9.1.1大气环境保护设计应以防治粉尘、扬尘污染,维护大气环境功能、保护大气环境 质量为目标。
9.1.2大气环境保护应综合考虑工程影响区大气污染源类型、源强、主要污染物及其特 性、敏感对象等因素进行设计,分别针对开挖爆破、施工生产和交通粉尘、扬尘污染采 取防治措施。
9.2开挖爆破粉尘防治
9.2.1开挖爆破粉尘防治设计宜采用低扬尘开挖爆破技术,开挖爆破集中区宜采用 水、喷雾等措施。 9.2.2洒水、喷雾等措施设计应确定频次、时间和范围,以及需要配置的设施和设备 9.2.3开挖爆破粉尘防治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设备及材料清单。 2喷雾措施管线平面布置图
9.3施工生产粉尘防治
9.3.1施工生产粉尘防治设计宜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要求,针对不同作业场所,采取措施,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作业宜采取低尘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洒水降尘等措施。 2砂石加工系统粉尘防治设计宜采用湿法降尘、尘源密闭和通风降尘等方式。 3混凝土加工系统粉尘防治宜采用封闭式混凝土拌和楼并设置除尘设备。 9.3.2砂石加工湿法降尘设备及混凝土加工系统除尘设备应明确设备类型、除尘能力和 效果,并提出维护管理要求。洒水降尘措施设计应确定频次、时间和范围,以及需要配 置的设施和设备。
9.3.3施工生产粉尘防治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管道标准设备及材料清单。 2 除尘设备工艺流程图。 5 除尘设备平面图。
设备及材料清单。 2 除尘设备工艺流程图。 3除尘设备平面图。
9.4.1交通扬尘防治设计可采用封闭运输、洒水降尘、硬化路面、道路绿化等措施,并 立符合下列要求: 1封闭运输应明确封闭运输的方式, 2洒水降尘措施应提出洒水频次、时间和范围,并明确洒水配备的设施设备。 3硬化路面措施应明确硬化路面路段和质量要求并加强道路养护、交通管制及车 辆清洗。 4道路绿化应结合景观要求,提出树种搭配和种植技术要求。 9.4.2交通扬尘防治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设备及材料清单。 2交通扬尘防治设计平面布置图
10.1.1声环境保护设计应以防治噪声污染、维护区域声环境功能,保护声环境质量为 目标。 10.1.2声环境保护应综合考虑工程影响区噪声源类型和源强、传播途径、敏感对象等 因素进行设计,分别针对施工生产噪声、交通噪声和爆破噪声采取隔声降噪措施
玩具标准10.2施工生产噪声防治
10.2.1施工生产噪声防治设计应提出施工企业布置、生产工艺要求和降噪、隔声措施 并根据受影响对象的防护要求提出防护措施。 10.2.2施工生产噪声防治设计应明确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控制要求,并提出合理安排 作业时间的要求。 10.2.3高噪声作业单元噪声防治宜根据源强特性和敏感对象保护要求,设置声屏障、 隔声罩、隔声间及隔振、阻尼等处理设施。 10.2.4对医院、学校、疗养区、居民区等重要环境敏感对象,宜设置封闭阳台、双层 窗、封闭式走廊等隔声降噪设施。隔声降噪设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 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有关规定。 10.2.5施工生产噪声防治设计应提出下列成果图表: 1工艺设计参数表。 2土建工程量表。 3设备及材料清单。 4声屏障平面布置图。 5声屏障典型断面设计图。
....-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 水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