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408-2015 ±800kV及以上特高压直流工程阀厅设计导则.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同的投影形状,防火墙水平翼墙的高度应高于
5.2.1.6巡视走道设置原则
巡视走道根据运维检修要求设置,宜将其设置 变压器对侧的墙面上,具体要求如下: a 巡视走道宽度与高度应根据人员、设备安装检修要求确定,内部净空尺寸不宜大于0.9m×2.2m; 巡视走道长度应以巡视至全部阀塔为原则; 巡视走道顶部的安装高度宜与屋架下弦齐平: d) 巡视走道与高压阀塔间的空气净距计算时,应按人对高压设备的安全原则确定,留足够的安全 裕度: e)巡视走道内不宜设置阀控制单元室(valvecontrolunit,以下简称VCU室)。
5.3.1.1换流变压器本体宜布置在阀厅外侧,其阀侧套管宜插入阀厅布置。 5.3.1.2换流变压器的布置应考虑搬运及更换备用换流变压器的要求。 5.3.1.3换流变压器布置时,应优先满足阀侧套管端部对墙空气净距,宜通过调整换流变压器基础 度满足对地空气净距要求
5.3.2.1换流阀分为二重阀和四重阀两种结构型式,宜采用悬吊式钢筋标准规范范本,布置在阀厅内。 5.3.2.2换流阀布置应便于换流变压器接线。 5.3.2.3换流阀布置宜有利于减少换流阀控制光纤的长度。 5.3.2.4换流阀内冷系统管道不宜设置在换流阀正上方。
5.3.3.1穿墙套管布置应便于直流场接线,并满足户外检修要求。 5.3.3.2穿墙套管的安装高度和水平位置应根据它的对地空气净距,以及与其他电气设备之间的空气 净距确定。
5.3.3.3穿墙套管检测及补气装置应放置在户外,方便运维检修。 5.3.3.44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穿墙套管户外侧置高于户内侧,倾斜角度为10°~15° 5.3.3.566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穿墙套管户外侧的正上方,应安装防不均匀湿闪雨棚。
3.4.1阀厅内避雷器种类由电气主接线与绝缘配合研究确定,一般有极线避雷器、中性线避雷器、 避雷器、六脉动桥避雷器、换流变阀侧避雷器。 3.4.2阀厅内避雷器按照接线要求,紧邻被保护设备布置,可采用悬吊式和支持式。 3.4.3避雷器压力释放口不应朝向主设备。
5.3.5.1阀厅内每个直流穿墙套管各设置一台接地开关,星形接线换流变压器组中性点或其连接母线 上设置一台接地开关,三角形接线换流变压器组任一相或其连接母线上设置一台接地开关,共设置4台 接地开关;800kV及以上直流穿墙套管接地开关宜为立地式,其他宜为侧墙式。 5.3.5.2换流变压器接地开关静触头宜安装在阀侧套管端部的均压罩或与其连接的母线的金具上。 5.3.5.3高低压直流穿墙套管接地开关静触头宜安装在套管端部的均压球或与其连接的其他金具上。 5.3.5.4接地开关静触头不应安装在由悬垂绝缘子固定的金具上。
5.3.6 电流测量装置
5.3.7.1阀厅内支柱绝缘子宜采用瓷绝缘子,悬垂绝缘子宜采用复合棒形绝缘子。 5.3.7.2绝缘子设计应满足爬距、干弧距离、机械荷载等要求。 5.3.7.3支柱绝缘子插入均压球部分不宜设置伞裙
5.4导体选型和金具设计
5.4.1三维仿真计算
5.4.1.1阀厅设计中应采用合理的仿真工具,建立三维模型。 5.4.1.2 阀厅三维仿真模型参数应与工程实际设备参数一致。 5.4.1.3 阀厅三维仿真模型格式与属性应具备通用性。 5.4.1.4 阀厅设计应完成三维电磁模型仿真计算,确定阀厅内电场与电位分布。 5.4.1.5 阀厅设计可建立阀厅温度仿真模型,确定阀厅内各区域的热场分布,及各电气连接处温升特 性
5.4.1.1阀厅设计中应采用合理的仿真工具,建立三维模型。 5.4.1.2 阀厅三维仿真模型参数应与工程实际设备参数一致。 5.4.1.3 阀厅三维仿真模型格式与属性应具备通用性。 5.4.1.4 阀厅设计应完成三维电磁模型仿真计算,确定阀厅内电场与电位分布。 5.4.1.5 阀厅设计可建立阀厅温度仿真模型,确定阀厅内各区域的热场分布,及各电气连接处
5.4.2.1阀厅内置设置管母、软导线两种导体。
Q/GDW114082015
并应满足载流量要求。土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阀厅内宜使用内外径分别为280mm和300mm的管母 软导线宜采用四分裂和六分裂型式 5.4.2.3导体选型时还应综合机械强度、地震烈度等因素,导体材料满足DL/T5222要求
5.4.3.1金具设计应依据阀厅内电气主设备布置,确定其连接方式(软连接或硬连接)、固定方式、 压方式和连接角度等。 5.4.3.2阀厅金具设计应以阀厅三维仿真结果为基础,并校核电气、机械、发热等性能。 5.4.3.3 阀厅金具连接端子通流密度应满足DL/T5222要求。 5.4.3.4 金具设计需综合考虑地震引起的电气设备摆动幅度和安装检修要求。 5.4.3.5 高端阀厅金具宜采用均压球,低端阀厅金具可采用均压球或均压环。 5.4.3.6 金具若采用螺栓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满足GB50149要求, 5.4.3.7 金具连接处应在连接接触面涂敷电力复合脂,电力复合脂应符合DL/T373要求。 5.4.3.8 金具开洞部位应有倒角,以不起晕为准则。 5.4.3.9 与主设备连接的金具和导体,应满足主设备端子荷载要求,
5.4.4接线端子通流能力与温升
5.4.4.1阀厅内金具与设备连接端子的设计应考虑通流回路最大电流和端子金属材质的影响。 5.4.4.2针对不同端子金属材质,其通流密度参见表A.1所示,应满足其电气安装位置的电流大 小要求。 5.4.4.3端子板螺栓开孔尺寸为Φ18mm,孔间距取50mm。端子板表面按正常处理工艺处理即可,出 厂后不应对端子板进行特殊打磨处理。 5.4.4.4安装时螺栓紧固力宜采用100%标准螺栓紧固力。 5.4.4.5金具安装和更换时,应先使用细砂纸打磨去除表面氧化层,用丙酮清洗打磨面,再用干净的 白棉布或卫生纸擦拭干净,再进行安装连接。
.1.1阀厅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和耐火等级应符合表
表1阀斤火灾危险性类别和耐火等级
6.1.2阀厅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安全等级 结构重要性系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建筑物中各类结构 构件使用阶段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安全等级相同,对其中部分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根据其重要性 适当调整,但不得低于三级。阀厅钢屋盖结构重要性系数宜采用1.15。
表2阀厅设计使用年限、结构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
Q/GDW114082015
6.2.1阀厅建筑布置
6.2.1.1阀厅与控制楼应采用联合布置。当设有户内直流场时,阀厅与户内直流场宜采用联合布置。 6.2.1.2阀厅建筑物室内地坪标高应高于阀厅外换流变广场地面150mm,当工艺有特殊要求或建筑物 预期沉降量较大时,可适当增加室内外高差。 6.2.1.3阀厅出入口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每幢阀厅零米层应设置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出入口应通往室外,另一个出入口宜与控制楼连 : 每幢阀厅应有一个出入口作为运输通道,其净空尺寸应满足阀厅内最大设备的搬运和换流阀安 装检修用升降机的出入要求; ) 阀厅出入口门应向室外方向或控制楼方向开启: 阀厅出入口门的内侧应加设400mm高的活动挡板。 6.2.1.4 阀厅内部应根据工艺要求设置架空视走道,巡视走道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巡视走道的临空侧应采用钢丝网围栏封闭,顶部宜采用钢丝网封闭; b 阀厅内部设有膨胀水箱时,巡视走道或马道宜通至该区域; 巡视走道应与控制楼连通,其通行门应向控制楼方向开启。 6.2.1.5 阀厅与控制楼之间应设置固定式观察窗,观察窗的尺寸和位置应便于控制楼内工作人员观察 阅厅内部设备的运行情况 6.2.1.6 阀厅外墙不应设置采光窗。当阀厅外墙设置百叶窗或排烟风机时,应采取可靠的电磁屏蔽, 6.2.1.7阀厅外墙的适当部位应设置带安全护笼和防攀援措施的屋面巡视检修爬梯,阀厅屋面的屋脊 部位宜设置水平巡视通道。 屋面巡视检修爬梯和巡视通道应与主体结构之间牢固连接
6.2.2阀厅墙面围护结构
2.2.1阀厅墙体围护材料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表3的规定,墙体采用复合压型钢板时,其 部保温材料应为不燃性材料
表3阀厅墙体围护材料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6.2.2.2阀厅与换流变压器之间防火墙的室内侧应衬以单层压型钢板。阀厅与换流变压器之间防火墙 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砌体填充墙时,防火墙的室外侧可采用外墙涂料饰面或衬以单层压型钢板。 6.2.2.3极1、极2低端阀厅采用面对面联合布置时,隔墙两侧应衬以单层压型钢板。
Q/GDW114082015
6.2.2.4阀厅其余墙体0.45m标高以 应衬以单层压型钢板。 6.2.2.5换流变压器阀侧套管穿越阀厅与换流变压器之间防火墙的孔洞部位应采用满足3.00h耐火 限要求的PAROC结构岩棉复合防火板进 行防火封场
6.2.3阀厅屋面围护结构
6.2.4.1阀厅室内地坪应满足设备安装和检修荷载要求。 6.2.4.2阀厅室内地坪宜设置防水、防潮层。 6.2.4.3阀厅室内地坪应采用耐磨、抗冲击、抗静电、不起尘、防潮、光滑、易清洁的饰面材料。 6.2.4.4阀厅室内电缆沟盖板的材质和颜色宜与室内地面装饰面层一致。
6.2.5.1 阀厅门窗应满足阀厅整体电磁屏蔽效能指标要求。 6.2.5.2 阀厅门窗应满足40dB(A)隔声性能指标要求。 6.2.5.3 阀厅与控制楼之间的门和窗(观察窗)均应满足1.50h耐火极限要求。 6.2.5.4 阀厅门窗的气密性指标不应低于GB/T7106规定的7级,
6.2.6阀厅电磁屏蔽
6.2.6.1为保证阀厅内电气设备稳定运行、防止电磁波的干扰,阀厅应根据工艺要求采取六面体电 屏蔽措施。 6.2.6.2阀厅墙体、屋面的内层压型钢板应作为电磁屏蔽体,压型钢板与压型钢板、压型钢板与彩 收边包角板应在边缘部位进行搭接,板的重合宽度不应小于50mm,并应采用间距不大于300mm的 滋屏蔽自钻自攻螺钉进行导电连接。换流变压器、中性线和直流极线等穿墙套管孔洞周围的电磁屏
6.2.6.1为保证阀厅内电气设备稳定运行、防止电磁波的干扰,阀厅应根据工艺要求采取六面体电磁 屏蔽措施。 6.2.6.2阀厅墙体、屋面的内层压型钢板应作为电磁屏蔽体,压型钢板与压型钢板、压型钢板与彩钢 收边包角板应在边缘部位进行搭接,板的重合宽度不应小于50mm,并应采用间距不大于300mm的电 磁屏蔽自钻自攻螺钉进行导电连接。换流变压器、中性线和直流极线等穿墙套管孔洞周围的电磁屏蔽
Q/GDW114082015
6.2.7阀厅气密性能
阀厅运行期间室内应维持5Pa~10Pa的微正压(通过中央空调系统提供),以防止室外灰尘渗入 满足晶闸管阀组对于空气洁净度的要求,阀厅应具有优良的气密性能,建筑围护结构的所有缝隙均应 封堵密实。
6.2.8阀厅隔声降噪
阀厅应采取科学合理的隔声降噪措施, 如选用隔声性能良好的建筑围护材料和门窗,选用吸声性能良好的保温芯材,加强孔洞封堵措施等 有效吸收声波、并有效阻断声波的传播路径
6.3.1阀厅结构形式
3.1.1低端阀厅中间隔墙宜采用钢柱+防火板结构;换流变间的防火墙均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 3.1.2阀厅与换流变之间的防火墙,在地震加速度不低于0.15g,防火墙长度不小于80m,温差较大 地区,宜采用钢+框架混凝土填充墙结构,其他地区宜采用钢+现浇混凝土结构;阀厅其余墙面宜采 钢结构。
6.3.2阀厅屋架及支撑
6.3.2.1阀厅屋架
6.3.2.2阀厅屋盖支撑
1阀厅屋盖支撑系统包括横向支撑、竖向支撑、纵向支撑和系杆,要求如下: 上、下弦横向水平支撑应布置在阀厅两端的第一柱间或第二柱间,当阀厅超过60m时,在阀厅 中间还应设置一道或几道支撑:
Q/GDW114082015
b)在屋架上下弦端节间设置纵向水平支撑,纵向支撑于横向支撑应布置为封闭型; c)对于梯形屋架,当阀厅跨度<=30m时,应在屋架跨中和两端的竖杆平面内个布置一道垂直支 撑,当跨度>30m时,应在屋架跨度1/3处和两端的竖杆平面内各布置一道垂直支撑; d)在未设置竖向支撑的屋架节间,屋架上、下弦应设置通长的水平系杆; e) 所有横向支撑、纵向支撑、竖向支撑和系杆均应与屋架、托架等杆件或擦条组成几何不变的 架形式; 传递风力和水平地震作用的支撑,应能使外力由作用点尽快传递到结构的支座; g 在地震区应适当增加支撑,并加强支撑节点的连接强度;。 h)有屋盖的支撑布置,宜符合GB50011的规定; i)支撑杆宜采用型钢,设置交叉支撑时,支撑杆的长细比限值可取350。 2.2.2阀厅屋盖支撑体系的布置、钢结构柱间支撑的布置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刚度布置应满 洁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要求。
b)在屋架上下弦端节间设置纵向水平支撑,纵向支撑于横向支撑应布置为封闭型: c)对于梯形屋架,当阀厅跨度<=30m时,应在屋架跨中和两端的竖杆平面内个布置一道垂直支 撑,当跨度>30m时,应在屋架跨度1/3处和两端的竖杆平面内各布置一道垂直支撑; d)在未设置竖向支撑的屋架节间,屋架上、下弦应设置通长的水平系杆; 所有横向支撑、纵向支撑、竖向支撑和系杆均应与屋架、托架等杆件或標条组成儿何不变的桁 架形式; f) 传递风力和水平地震作用的支撑,应能使外力由作用点尽快传递到结构的支座; 在地震区应适当增加支撑,并加强支撑节点的连接强度;。 h 有屋盖的支撑布置,宜符合GB50011的规定; 1 支撑杆宜采用型钢,设置交叉支撑时,支撑杆的长细比限值可取350。 3.2.2.2阀厅屋盖支撑体系的布置、钢结构柱间支撑的布置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刚度布置应满 足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要求。
6.3.3阀厅柱及柱间支撑
6.3.3.1阀厅相
6.3.3.1.1高端阀厅柱宜采用实腹式等截面钢柱。低端阀厅柱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或实腹式等截面 钢柱。 6.3.3.1.2阀厅钢柱的长细比,轴压比小于0.2时不宜大于150;轴压比不小于0.2时,不宜大于 120×/235/f,(公式中f,代表钢材屈服强度,单位为N/mm)。 6.3.3.1.3阀厅主承载框排架钢柱应采用刚性固定柱脚。山墙抗风柱可采用铰接柱脚和刚性固定 柱脚。 6.3.3.1.4柱脚应能可靠传递柱身承载力,宜采用埋入式、插入式柱脚。 6.3.3.1.5柱脚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实腹式钢柱宜采用埋入式、插入式柱脚的埋入深度,应由计算确定,且不得小于钢柱截面高度 的2.5倍; ) 格构式柱采用插入式柱脚的埋入深度,应由计算确定,其最下插入深度不得小于单肢截面高度 (或外径)的2.5倍,且不得小于柱总宽度的0.5倍。
6.3.3.2阀厅柱间支撑
6.3.3.2.1高端阀厅的纵向抗侧力体系,应采用柱间支撑体系。
3.3.2.1高端阀厅的纵向抗侧力体系,应采用柱间支撑体系。 3.3.2.2当低端阀厅为面对面建筑时,纵向抗侧力体系可采用混凝土剪力墙和框架。要求如下: a)阀厅的各纵向柱列,应在阀厅单元中部布置一道柱间支撑,宜在两端设置柱间支撑。 b) 柱间支撑的设置应与屋盖支撑布置相协调,一般均与屋盖上、下弦横向支撑及垂直支撑设在同 一柱距内。 C 应满足阀厅纵向刚度的要求,同时还应考虑柱间支撑的设置对阀厅结构温度变形的影响,及由 此产生的附加应力。 d) 柱间支撑宜采用X形支撑,条件限值也可采用V形、入形及其他形式的支撑。X行支撑斜杆 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宜大于55度 支撑的下节点和构造措施,应保证将地震作用直接传给基础。 柱间支撑宜采用整根型钢。
.3.2.1高端阀厅的纵同抗侧力体系,应采用柱间支撑体系。 3.2.2当低端阀厅为面对面建筑时,纵向抗侧力体系可采用混凝土剪力墙和框架。要求如下: a)阀厅的各纵向柱列,应在阀厅单元中部布置一道柱间支撑,宜在两端设置柱间支撑, b)柱间支撑的设置应与屋盖支撑布置相协调,一般均与屋盖上、下弦横向支撑及垂直支撑设在同 一柱距内。 C 应满足阀厅纵向刚度的要求,同时还应考虑柱间支撑的设置对阀厅结构温度变形的影响,及由 此产生的附加应力。 d 柱间支撑宜采用X形支撑,条件限值也可采用V形、入形及其他形式的支撑。X行支撑斜杆 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宜大于55度 e 支撑的下节点和构造措施,应保证将地震作用直接传给基础。 柱间支撑宜采用整根型钢。
6.3.3.2.3柱间支撑杆件的长细比,不宜超过表4的规定
6.3.3.2.3柱间支撑杆件的长细比,不宜超过表4的规定
Q/GDW114082015
表4柱间支撑杆件长细比与地震烈度关系表
6.3.4阀厅抗震设计
6.3.4.1阀厅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应采用不小于两个核实的不同力学模 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6.3.4.2 可采用时程分析法对阀厅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6.3.4.3 抗震计算中应考虑悬挂阀塔的影响。 6.3.4.4 阀厅的阻尼比,可依据屋盖和围护墙的类型,取0.045~0.05。 6.3.4.5 阀厅的抗震计算,宜采用考虑屋盖弹性变形的空间分析方法。 6.3.4.6 阀厅屋盖竖向支撑桁架的腹杆应能承受和传递屋盖的水平地震作用,其连接的承载力应大于 腹杆的承载力,并满足构造要求。 6.3.4.7 屋盖横向水平支撑。纵向水平支撑的交叉斜杆均可按拉杆设计,并取相同的截面面积。 6.3.4.8 设置柱间支撑的柱列应计入支撑杆件屈曲后的地震作用效应。 6.3.4.9 柱间X形支撑、V形和入形支撑应考虑拉压杆共同作用, 6.3.4.10柱间支撑于构件的连接,不应小于支撑杆件塑性承载力的1.2倍。
6.3.5阀厅结构构件防火
6.3.5.1阀厅结构柱、结构梁及屋 和耐火极限应符合表5的规定。
6.3.5.1阀厅结构柱、结构梁及屋
表4阀厅结构构件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6.3.5.2阀厅钢结构防火应符合GB50016的有关规定。阀厅钢柱宜采用厚涂型防火涂料,厚度不小于 30mm,外侧包裹压型钢板;阀厅屋架宜采用薄涂型防火涂料,厚度为5.5mm。宜在钢结构涂刷完底漆 (2道)和中间漆(2道)后,再涂抹防火涂料,
7.1.1.1换流阀内冷系统应采用水冷
7.1.1.2换流站每极阀厅应独立设置一套阀冷却系统,面对面换流站宜按整流侧和逆变侧分别设置 套阀冷却系统。
Q/GDW114082015
7.1.2.1换流阀内冷却应采用闭式单循环冷却水系统, 7.1.2.2当内循环介质水通过共用集管进入换流阀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各阀体之间的流量分配均匀, 7.1.2.3进入换流阀的内循环介质水的最低水温应高于换流阀散热器外表面的结露温度。 7.1.2.4阀厅内管道、阀门应采用不锈钢材料。
7.1.3阀厅内管道布置
7.1.3.1阀厅内管道布置应满足与电气设备的带点距离要求,应避免与光缆桥架、通风管道、土建 梁、柱及屋架发生冲突。 7.1.3.2与换流阀相连接的支管上的手动阀门及仪表应布置在巡视走道附近便于操作和检修的 地方。 7.1.3.3 阀厅内管道的支撑或固定点应设置在土建钢梁上,其最大间距应满足国家有关施工验收规范 的规定。 7.1.3.4当膨胀水箱设置在阀厅内时,巡视走道或马道宜通至该区域;当膨胀水箱设置在阀厅外时, 应设置检修平台和通向检修平台的楼梯。
7.2通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7.2.1.1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GB50019、GB50229、GB50016和DL/T5218 的有关规定。 日平均温度稳定不大于5℃的日数,累年平均不小于90d的地区,规定为采暖地区。符合下列条件 之一的地区,规定为采暖过渡地区: a)日平均温度稳定不大于5℃的日数,累年平均为45d~59d,同时,累年最冷月相对湿度不应小 于75%,且冬季日照率累年平均不应大于25%; b)日平均温度稳定不大于5℃的日数,累年平均为60d~80d。 7.2.1.2位于采暖地区的阀厅应设置采暖,当工艺要求需要设置采暖时,非采暖地区的阀厅和控制楼 工艺房间可设置采暖。 7.2.1.3阀厅降温宜采用通风方案,当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空调方案。 7.2.1.4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设计应考虑节能运行的措施。 7.2.1.5空调机组制冷工质应采用环保型,能耗等级应为2级及以上。 7.2.1.6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的噪声级,应符合GBJ87和 GB3096的规定。 7.2.1.7通风和空调系统的风管应采用非燃材料制作;接触腐蚀性介质的风管及挠性接头,可采用难 然材料制作。通风系统的保温材料、消声材料及其粘接剂等,应采用非燃材料或难燃材料。 7.2.1.8采暖和空调压力水管不应穿过电气和通信盘柜中间和上方 7.2.1.9通风、空调系统应在便于操作、观察和不宜碰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查和计量装置
7.2.2.1阀厅采暖方式宜采用分散电采暖。 当站区周边有可利用的热源设施或站内具备设置电(或天 然气)锅炉的条件时,可设置集中热水供暖, 7.2.2.2阀厅冬季采暖室内计算温度详见表6
Q/GDW114082015
Q/GDW114082015
表6阀厅冬季采暖室内计算温度
阀厅采暖热负荷计算时应考虑设备散热量,即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高度附加 热量,可按基本耗热量的15%计算;冷风渗透附加耗热量,可按基本耗热量的50%计算。 7.2.2.3位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的控制楼经常开启的外门,当不设门斗和前室时,宜设置热风幕 7.2.2.4暖风机的送风温度不应低于35℃,不宜高于55℃。
和过滤要求应遵.2.4的有天规定,通风系统应米用机研 进风、机械排风,每个阀厅通风系统宜独立设置,通风设备应设100%备用, 7.2.3.2阀厅电缆隧道和电缆夹层的通风设计:电缆隧道和电缆夹层宜采用机械通风,换气次数应不 少于每小时6次;电缆隧道和电缆夹层不应作为其他通风系统的吸风地点;采用机械通风的电缆隧道和 电缆夹层,当发生火灾时应能自动切断 通风机电源。 7.2.3.3空调机房宜设置自然进风、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宜按换气次数不小于每小时3次计算。 7.2.3.4 阀厅应设置灾后机械排烟系统,换气次数宜按每小时0.25~0.5次计算。 7.2.3.5 当利用空调系统进行排烟时,应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并应设有将空气调节系统手动切换为 排烟系统的装置,室内排烟口宜设置在能有效排除有害气体的位置。 7.2.3.6 在风沙较大地区,通风口应考虑防风沙措施。 7.2.3.7 在严寒及寒冷地区,通风系统的进风口应考虑防寒措施。 7.2.3.8 在楼板或屋面布置的通风设备应设置减振基础,其他地方布置的通风设备宜设置减振基础, 风机进、出口宜设柔性接头与管道连接。 7.2.3.9 需要长期运行的通风系统风机除设置手动启停装置外,宜设置根据房间温度设定值或时间设 定值自动启停的控制装置。
Q/GDW114082015
房间的空调设备(包括) 简的2×100%配置;阀冷控制设备室等 可的室内设计参数应根据工艺要求确 要求时可按表7选用;运行人员工作区和 备区宜分别设置空调分系统或独立设置空调系统;对于全空气集中空调系统,控制楼空调房间 换气次数(指送风)不宜小于每小时5次
表7与阀厅相关功能设备室内温湿度计算参数
7.2.4.2阀厅功能设备房间采用全空气集中空调系统时,新风量的确定:新风量不应小于空调系统总送 风量的10%;有人值班房间应有满足卫生要求需要的每人30m/h的新鲜空气量:当周围环境较好时, 过渡季节宜大量使用新风,室内正压值不宜超过30Pa。 7.2.4.3当阀厅及相关功能设备间采用全空气集中式空调系统,宜设置回风机:不同季节的新风 量变化较大,其他排风出路不能适应风量变化要求时;风管道系统阻力较大,装设回风机技术经济 合理时。 7.2.4.4全空气集中空调系统的漏风量,宜按系统风量的10%计算;空调系统的计算压力损失,宜采 用10%~15%的附加值。 7.2.4.5全空气集中空调系统的送、回风机应与所服务区域的消防系统联动控制,当火灾报警后应关 闭送、回风机。 7.2.4.6空调系统所有室外电动执行机构和传感器应为防雨型,室外布置的空气处理设备、风管、电 动执行机构和传感器应设置防雨设施。 7.2.4.7阀厅及功能设备间空调系统宜设置集中监控系统。 7.2.4.8寒冷和严寒地区阀厅及主控楼空气处理设备宜布置在室内。 7.2.4.9空调机房布置要求:空调机房宜设置在控制楼,阀厅空调机房宜靠近阀厅;空调机房的设备 布置和管道连接,应符合工艺流程,便于安装、操作与维修;空调机组与配电盘之间的距离和主要通道 的宽度不应小于1.5m;空调机组非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0.8m。兼作检修用的通道宽度,应根据空 调机组过滤器的种类及规格和操作阀门的距离确定;空调机房的地面宜有0.005的排水坡度,并应设地 漏、明沟以及清洗过滤器的水池。当空调机房布置在楼板上时,还应有防水、排水措施;排放空调机 机内冷凝水的排水管应设水封。 7.2.4.10空调系统的风管,应设防火阀的位置:穿越空调机房的隔墙和楼板处,通过重要设备或火 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穿越变形缝处的两侧。 7.2.4.11空调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和非燃烧体楼板,如必须穿过,应在穿过处设置防火阀,且在防 火阀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保温材料应采用非燃材料,穿越处的空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填塞。 7.2.4.12阀厅及控制楼新风进风口应设置在室外空气较洁净的地点,新风应过滤。 7.2.4.13空调送风口和空调室内机不应布置在电气盘管、干式变压器及蓄电池的正上方。 7.2.4.14有消声要求的空气调节系统,其风管内的风速宜按表8选用,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 管,其风速可采用8m/s10m/s。
房地产标准规范范本表8空调风管内的风速
Q/GDW114082015
7.2.4.15空调送、回风口的风速,宜按表9选用
调送、回风口的风速,宜
表9空调送,回风口的风速
7.2.4.16在风沙较大地区,空调新风口应考虑防风沙措施。在严寒及寒冷地区,应考虑防寒措施。 7.2.4.17 采用气体灭火的房间,通风进、排风口应设置电动关闭阀门,火灾时应能自动关闭。 7.2.4.18 在楼板或屋面布置的空调设备应设置减振基础,其他地方布置的空调设备宜设置减振基 础,风机、空调机和水泵进、出口宜设柔性接头与管道连接。 7.2.4.19 空调系统的消声和隔振设计应根据工艺和使用要求、噪声和振动的频率特性及传播方式, 通过计算确定
3.2.4在阀厅内针对阀塔和回风管、进风口设置吸气式烟雾探测器。同时对每个阀塔配置紫外火焰 则器,每个阀塔的弧光应能被至少2个紫外火焰探测器同时监测 3.2.5吸气式烟雾探测系统和紫外火焰探测器两类探测器同时探测到火灾信号时,应闭锁对应的直 系统安全生产标准规范范本,闭锁逻辑视工程具体条件确定
7.3.3移动式灭火器配置
....- 相关专题: 高压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