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2435.2-2017 通信电源和机房环境节能技术指南 第2部分:应用条件.pdf

  • YD/T 2435.2-2017  通信电源和机房环境节能技术指南 第2部分:应用条件.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7.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7-1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YD/T2435.22017 Sn 所采用的设备或方案参见附录A中提到的相关标准要求: 应优化机房供配电方案,减少配电线路损耗; 宜采用休眠技术、高压直流供电等有助于节能的技术; 宜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材料。

    4.2机房环境节能要求

    机房环境的节能要求如下; 应执行YD/T2345.1一2011中4.3的要求; 一所采用的设备或方案参见附录A中提到的相关标准要求; 一应合理调整机房设备布局及合理设定空调温湿度; 一宜采用智能新风、智能热交换、热管等节能技术; 宜选用能效比高的制冷设备; 宜采用空调自适应技术及中央空调变频技术等随着负荷的变化实时调整的技术。

    蝶阀标准5.1直流电源系统休眠技术

    为了提高直流电源系统的运行效率,根据实际的负载使用情况和系统最佳工作点情况,调节整流模 快工作状态,使某些模块处于休眠状态,从而提高模块的负载率,实现电源系统损耗降低的技术。当模 块负载电流增加时,由监控模块唤醒功率模块进入工作状态。该技术应用于并联穴余模块构成的直流电 源系统中,通过控制开启或关闭穴余模块的数量,动态调整运行模块的负载率,从而使整个系统工作在 较高的效率状态中。

    系统休眠技术的技术特性如下: 保持工作在最佳效率区间: 提高整流模块的使用寿命; 实现同步老化

    系统休眠技术的技术特性如下: 保持工作在最佳效率区间: 提高整流模块的使用寿命: 实现同步老化。

    直流供电系统的休眠功能宜满足YD/T1058一2015中4.14的要求。 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休眠技术应在系统满足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的条件下应用: 当系统出现模块故障、控制器失效、市电异常等情况时,模块应自动退出休眠工作状态;当异 常情况消失并进入正常运行状态时,方可再启动休眠工作状态。

    5.2通信用高压直流供电技术

    高压直流供电系统主要由交流配电单元、整流单元、蓄电池组和直流配电等组成。正常情况下,整 流器将交流电变换成240V/336V直流电,再通过直流配电设备供给通信设备,同时给蓄电池组充电。 当交流输入电源出现故障时,由蓄电池组为通信设备供电。高压直流供电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高压直流供电工作原理示意

    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如下: 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应符合YD/T2378一2011的要求; 通信用336V直流供电系统应符合YD/T2089一2016的要求: 高压直流供电技术应用于可采用高压直流供电的通信设备,且电压等级应与通信设备的输入电 压范围匹配。 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儿点: 直流系统的直流输出回路中,正、负极均不能接地,采用悬浮方式供电; 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系统安全,系统应具备绝缘监察功能,且具有对地绝缘下降报 警和支路定位功能: 输出全程正负极各级配电都应安装过流保护装置,过流保护装置应采用熔断器或直流断路器

    .3并联有源谐波治理技术

    并联有源谐波治理技术

    通信供电系统中的谐波源一般是电流型的,适合采用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进行谐波治理。并联型 有源电力滤波器由指令电流运算电路和补偿电流发生电路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指令电流运算电路通过外 部的电流互感器实时采集电流信号,从负载电流中分离出谐波电流分量和基波无功电流,通过控制回路, 生成与电网谱波电流幅值相等、极性相反的补偿电流注入电网,对谱波电流进行补偿或抵消的技术。

    并联有源滤波技术的技术特性为: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可动态滤除谐波,能够对频率和幅值 的谐波电流补偿。

    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如下: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应符合YD/T2323一2011的要求; 一交流供电系统总谐波电流含量大于10%时宜采用有源滤波技术进行谐波治理。 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采用有源滤波技术时,应与后端设备协调工作; 对于谐波源设备集中的场合应采用就地治理或区域治理方式: 对于谐波源设备分散的场合应采用变压器低压侧集中治理的方式

    5.4太阳能光伏供电技术

    当光照满足条件时,太阳电池组件产生一定的电动势,通过组件的串并联形成太阳能电池方阵,使 得方阵电压达到系统对输入电压的要求,并向负载提供稳定供电的同时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技术。而当 光照不满足条件时,蓄电池组向负载提供能量,满足负载用电需求

    太阳能供电技术的技术特性如下。 a)无需燃料费用。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的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 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光伏系统运动部件很少,基本没有噪声。

    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如下: 通信用太阳电源系统应符合GB/T26264一2010的要求; 太阳能光伏供电系统适合于年平均日照小时数大于2000h的地区: 适用于供电保障不完善和高海拔区域:

    通信局站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供电类型包括独立运行光伏发电系统和混合型光伏发 电系统两种。其中混合型光伏发电系统有光/电混合型、光/风混合型和光/油混合型三种主要应 用。对于光/电混合系统推荐使用嵌入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嵌入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 符合YD/T3087—2016的要求。 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该技术的应用应考虑该系统能量密度低。太阳光照射到地球的能量能流密度低,最大只有 1kW/m,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占地面积较大,对日照长度和辐照度要求较高。 该技术的应用应考虑日照不稳定的特性。日照强度受各种因素(季节、地点、气候等)的影响, 不能维持常量。应注意系统获得的能源同四季、昼夜及阴晴等气象条件有关。 该技术的应用应考虑该系统初期投资高

    风力发电技术将通过风机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并经过整流得到稳定的 供给直流负载。当负载为交流负载时,发电机输出的直流电再通过逆变器输出交流电供给负载

    风力发电技术的特性如下: a)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它取之不尽; )风力发电机的风能利用率较低,加之系统传输损耗等,风力发电系统的总体效率低。

    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如下。 通信用风能电源系统应符合GB/T26263一2010的要求: 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如年平均风速大于3.5m/s或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不小于100W/m 的地区; 适用于市电资源缺乏的偏远地区、海岛等地区或其他出于节能考虑的通信基站、视频监控点、 接入网点等场合。 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进行选址设计之前,应汇集或测量当地风能资源、其他天气及地理环境数据,包括每月的风 速、风向数据、年风频数据、每年最长的持续无风时数、每年最大的风速及发生月份、韦布尔 (Weble)分布系数等。 对于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为了保证系统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风电系统需使用蓄电池储能 蓄电池组增加了系统成本、规模和维护工作量。 风力发电机组旋转运动部件多,因此风力发电机组应定期维护和检修

    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如下。 通信用风能电源系统应符合GB/T26263一2010的要求: 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如年平均风速大于3.5m/s或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不小于100W/m 的地区; 适用于市电资源缺乏的偏远地区、海岛等地区或其他出于节能考虑的通信基站、视频监控点、 接入网点等场合。 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进行选址设计之前,应汇集或测量当地风能资源、其他天气及地理环境数据,包括每月的风 速、风向数据、年风频数据、每年最长的持续无风时数、每年最大的风速及发生月份、韦布尔 (Weble)分布系数等。 对于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为了保证系统供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风电系统需使用蓄电池储能, 蓄电池组增加了系统成本、规模和维护工作量。 风力发电机组旋转运动部件多,因此风力发电机组应定期维护和检修

    5.6氢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由储氢单元、供氢单元、供氧单元(可选)、燃料电池单元、DC/DC变换单元、监控单元、配电单 元、水热综合管理单元(可选)等组成的,电池阳极上的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被分解为质子和电子,带 阳电荷的质子穿过隔膜到达阴极,带阴电荷的电子则在外部电路运行,从而产生电能。通信用氢燃料电 池直流供电系统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氢燃料电池供电系统结构示意

    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特性如下。 a)氢燃料电池将氢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其转换效率高。 b)通信用氢燃料电池输出电能较连续稳定,只要保证氢气的供应就可持续发电。 c)由于燃料电池的燃料气体在反应前应脱除硫及其化合物,发电过程中没有燃烧,不排放氮的氧 化物和硫的氧化物,减轻了对大气的污染。当燃料电池以纯氢为燃料时,它的化学反应产物仅 为水。 d)氢的来源极为丰富

    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如下: 通信用氢燃料电池供电系统应符合《通信用氢燃料电池供电系统》的要求; 通信用氢燃料电池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其工作温度低于100℃。 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氢气瓶储氢系统应选用抗压能力、防撞能力和防火能力均达到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品,或者采 用固态氢化合物储氢,推荐优先选用碳纤维储气瓶。 燃料电池系统若安装在户外,距离建筑物应大于3m,距离人行道、马路、停车场等人群应大

    5.7优先市电直供技术

    优先市电直供技术是优先采用市电直接供电,减少能量转换环节,从而提高系统效率的方法,有以 下两种供电方式。 “市电十保障电源”供电:一路为市电供电,另一路为保障电源(高压直流或交流不间断电源)供 电。有两种运行模:一种是市电优先直供,另一种为市电和保障电源同时给负载供电。系统结构如图3 所示

    图3“市电+保障电源”技术原理示意

    交流不间断电源ECO模式原理如图4所示。此工作模式是在交流不间断电源的旁路加一个简单的 滤波装置进行供电。正常运行时,整个系统工作在ECO模式,即旁路加滤波回路供电,其效率比双变 换模式高5%左右。当交流电出现异常状况(超过系统设定的门限值)时转回双变换模式,

    图4交流UPS的ECO方式原理示意

    YD/T2435.2—2017 5.7.2 特性

    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a)该技术的应用应以保证整个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前提。 b)当市电发生异常时,系统应切回不间断供电模式,不应影响负载的正常工

    5.8高温铅酸蓄电池技术

    高温铅酸蓄电池改进了壳体结构及材料、铅膏配方、隔板、电解液等方面,从而能够适应更宽的温 度范围,可长期在35℃及以下环境条件下正常使用的铅酸蓄电池耐高温技术

    高温铅酸蓄电池的技术特性如下。 提高高温使用寿命。

    高温铅酸蓄电池的技术特性如下。 提高高温使用寿命。

    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如下。 通信用高温型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应符合YD/T2657一2013的要求。 高温铅酸蓄电池一般应用于在室外或偏远基站中,可长期应用在35℃及以下的环境条件下 运行。 该技术的应用时注意,若环境温度超过35℃时,应采取温控措施来改善环境温度

    6机房环境设备节能技术应用条件

    新风技术是采用空气交换的原理,将热压下自动流动或机械驱动的空气,在净化和湿度处理后对基 站、机房进行自然降温,同时排出基站、机房内的热空气,有效地将机房内的热量向外迁移,实现室内 的散热。对比采用机械制冷方式,自然热压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电能消耗和运营成本,一般配合空调联 动使用,可以延长空调使用寿命。新风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

    图5新风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如下。 新风系统应符合YD/T1969一2009的要求。 新风技术用于自然冷源充足,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的时间长,空气洁净度较高,湿度均衡的 地区。 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基站、机房安装新风节能系统之前,应对基站、机房本身、周围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环境进行 必要的勘查和论证。不宜在灰尘比较大的公路、工厂、道路旁等安装新风系统。 不宜在不满足湿度要求的基站、机房使用新风系统。 温差过大的地区使用,系统应有混风功能。 新风使用过程会受外部环境影响,引入新风的洁净度应符合YD/T1821一2008的要求。

    6.2空气一空气热交换技术

    智能热交换技术是通过显热传热的方式,在室外温度较低时,通过换热器,利用室内外空气的温差 专热,消除通信机房的显热量的技术。智能热交换设备主要是由换热器、室内侧风机、室外侧风机、通 风管道和智能控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图6为其结构示意。智能热交换设备两侧空气进口段分别设置静 压箱,保证两侧空气进入换热器后充分与换热合金接触。换热器内部分为两组独立气体通道,分别通过 室内和室外空气,由换热合金板完全隔离

    图6板式空气换热器结构示意

    换热器采用隔绝式显热传热,室内外空气相互隔离,避免了室外空气对室内空气的污染,机房 度、洁净度可充分保证。

    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如下。 一热交换系统应符合YD/T1968一2009的要求。 适用于自然冷源充足,外界环境温度和通信机房设定温度应在10℃以上的温差。 室外环境不适合安装新风直接引入系统的地区。 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由于该换热方式要通过热交换器进行,其效率低于新风系统。 若是节能改造项目,应与机房原有空调系统有机结合,改造方案的通风方式和气流组织应结合 原有制冷系统确定,确保机房温控效果。 室外空气洁净度将影响换热芯体室外侧气道的积灰,应定时清理。

    热管是一种高效传热器件,其依靠内部工质的气液相变来实现能量转移的技术。热管换热器包括蒸 发器、冷凝器、风机、控制器和衔接管路等部件。工作时,热管蒸发器内部工质通过风机强制换热、吸 文通信机房内部的热量后发生相变,相变后工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气态工质上升流向冷凝器,在冷凝器 内凝结为液体并释放出热量,工质在重力作用下回流到蒸发器,如此循环。工作原理如图7所示,

    热管技术的特性如下: a)系统没有压缩驱动部件; b)热管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流体阻力小等特性: c)换热只有热交换,无质交换,日常维护工作量小。

    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如下。 热管系统应符合YD/T2770一2014的要求。 该技术适用于发热量较小的基站、机房。 宜应用在机房室外温度全年低于15℃,时间高于2000h的区域, 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热管系统中的冷凝器应高于蒸发器安装,

    YD/T2435.2=2017

    制冷剂泵系统由制冷剂泵、换热器、控制模块、温度压力传感器以及贮液器等部件组成,安装在风 冷冷凝器室外一侧,充分利用室外低温环境,减少压缩机的运行功率及工作时间,达到节能的目。 带有制冷剂泵节能技术的机房空调设备具有以下三种运行模式 a)压缩机循环模式。当室外环境温度高于设定值时,空调压缩机工作,利用压缩制冷原理提供制 冷量。此时制冷剂泵不开启。 b 混合制冷模式。当室外环境温度降低至设定值时,制冷剂泵开启,压缩机和制冷剂泵同时工作, 提供更高的冷量,并降低功耗。 制冷剂泵循环模式。当室外环境温度继续降低至某低温设定值时,制冷剂泵工作,压缩机关闭。 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热后汽化的制冷剂进入室外侧风冷冷凝器,与室外低温空气热交换后冷却 为液态,通过制冷剂泵克服系统阻力后输送至蒸发器,吸收机房的热量,达到降温节能的效果。 图8为制冷剂泵循环流程

    图8制冷剂泵循环原理示意

    制冷剂泵技术特性如下。 a)制冷剂泵系统与风冷型机房精密空调相比,全年能效比高。 b 间接利用自然冷源,对机房内空气质量不产生任何影响。 c)制冷剂泵节能技术利用机房空调的风机、换热器,减少了系统部件,减少了占地面积,节省了 设备投资。 d)制冷剂泵循环时利用了室外自然冷源,无需起动压缩机,大大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如下。 通信用制冷剂泵系统应符合YD/T2557一2013的要求。 适用于全年1/3以上时间,机房室外干球温度低于15℃以下的地区 适用于各种风冷机房空调机的节能改造。

    6.5空调自适应控制技术

    空调自适应节能是对机房内环境温度和空调设备能进 行监控和控制的动态监控系统,即通过检测机 房内不同位置的环境温度,当检测某一区域温度异常(温湿度过高或者过低)时通过信号指令来控制附 丘空调设备加大或者减少制冷输出的技术。 空调自适应节能示意如图9所示。

    图9空调自适应原理示意

    空调自适应技术的特性如下。 将压缩机的启停区间由设定温度拉开为温度区间控制,提高了回风温度,达到节能效果。 待机状态时,风机间歇性运行,室内环境温度低于室内外温差平衡温度时,风机完全停止运行。 低负荷时停机温度将远低于正常停机温度,同时,将开机温度提高,保证空调运行于最佳工作 状态,且减少了压缩机启停次数,并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如下。 空调自适应控制系统应符合YD/T2166一2010的要求。 适用于显热量大,冷量有所富裕的通信机房、计算机房和全年都需要制冷的各类机房

    6.6中央空调变频技才

    对数据中心中央空调系统的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冷却塔风机和末端冷冻水型机房空调 风机采用变频技术,利用变频调速技术做到空调末端按需供冷,从而实现系统节能的技术。

    当所需风量、冷量变化时,利用变频器 来调节风量、冷量,从而提高系统能效。

    采用中央空调变频技术时应根据负载特性选择变频器。 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变频器容量应与实际电机匹配, 应注意变频器的防护等级是否与现场的情况相匹配

    YD/T2435.2—2017 应充分考虑变频器的运转对水泵及空调系统可能会产生的谐波问题、功率因数减低、噪声大、 振动、负载匹配、发热等问题,确保空调系统的稳定正常运行。 水泵变频应配备相应的流量分配措施。

    应充分考虑变频器的运转对水泵及空调系统可能会产生的谐波问题、功率因数减低、噪声大、 振动、负载匹配、发热等问题,确保空调系统的稳定正常运行。 水泵变频应配备相应的流量分配措施。

    由湿膜本体和布水系统组成的,室外干热空气径流到湿膜表面时,湿膜表面的水份蒸发吸热, 尘的制冷、加湿和过滤空气的技术。其原理示意如图10所示

    湿膜加湿技术的技术特点如下: a)由于利用等恰加湿技术,其能耗低; b)由于能够通过湿膜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具有空气过滤、洗涤的作用; c)无白粉、无过加湿现象,加湿能力可自我调节。

    该技术适用于新风系统和室内独立加湿的环境。 该技术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应具备自来水源;在北方应用时应有防冻措施; 应定期检查清洗或更换湿膜

    钢结构设计图纸图10湿膜加湿原理示意

    6.8冷却塔水侧自然冷却技术

    在常规空调水系统基础上增设部分管路和设备,当室外湿球温度低到设定值时,关闭冷水机组,让 流经冷却塔的循环冷却水直接或间接间空调系统供冷,提供机房空调所需的冷量;用冷却塔来替代冷水 机组供冷,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 冷却塔水侧自然冷却技术含开式冷却塔加热交换器模式和闭式冷却塔直接供冷模式,具体如图11 和图12所示

    图11开式冷却塔加热交换器供冷系统原理

    图12冷却塔供冷(闭式冷却塔)系统原理

    冷却塔水侧自然冷却技术特性如下: a)减少冷水机组的运行时间汽车标准,延长冷水机组的使用寿命: b)降低制冷机房的噪声; c)对通信机房洁净度没有影响。

    ....
  • 通信标准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 通信电源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