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510-2020 建筑物防雷装置跟踪检测技术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1.6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分区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4.1.6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分区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4.1.7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按附录C计算。
4.2基本要求与检测程序
4.2.2防雷装置接地电阻的测试,应在无降雨、无积水和非冻土条件下进行。 4.2.3仪器仪表和测量工具的精度应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检测前检查所使用的仪器仪表和测量工具 应符合使用规定,保证其在计量合格证有效期内并能正常使用。 4.2.4首次检测,应先通过查阅审核通过的防雷工程设计技术资料,了解被检方的防雷装置设计的基 本情况,然后进行现场防雷环境的调查。调查含以下内容: a)新建建筑物防雷类别; b)新建建筑物雷电防护区的划分。雷电防护区的划分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c)检查防雷装置施工资料绿化标准规范范本,检查接闪器、引下线的安装和敷设方式;检查接地形式、等电位连接 状况等应与防雷设计要求相符; d)低压配电接地形式、电涌保护器(SPD)的设置及安装工艺状况、管线布设和屏蔽措施等应与防 雷设计要求相符; e)填写现场调查表格。现场调查表格的填写见附录E。 4.2.5每次检测应绘制防雷测试点平面示意简图。天面检测时,应按GB50057的相关要求计算接闪器 的保护范围。示意简图与计算结果填入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的样式见附录F。 4.2.6检测记录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清楚,严禁涂改;原始记录必须有检测人员和复 核人员签字。改错时应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划一斜线将被修改的内容划去,然后在其右上角写上完整的正 确的内容。 4.2.7对检测数据应逐项对比、计算,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给出所检测项目的评定结论,提供检测报告。 检测单位应将检测报告连同原始记录一并存档,长期保存。 4.2.8防雷装置跟踪检测程序见附录A。
查看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装置的安装工艺、焊接状况、防腐措施、线缆敷设情况等项目,记录在 录表中。
5. 1. 2. 1土壤电阳率的测量
5. 1. 2. 2 接闪器高度的测量
1.2.3材料规格的测量
5.1.2.4连接状况的测量
5.1.2.5接地电阻的测量
使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防雷接地装 用于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的判定。
5. 1. 2. 6 辅助项目的测量
使用卷尺、直尺、温/湿度表、万用表等辅助测量工具,用于测量场所环境条件的辅助测试,
5.2.1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应根据工程进度实行跟踪检测制度,检测流程见附录A中图A.2。 5.2.2对存在防雷安全隐惠的防雷装置,整改后应复测。
5.2.1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应根据工程进度实行跟踪检测制度,检测流程见附录A中图A.2。
6.1.1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自然接地体材质、防腐措施与焊接工艺、与引下线连接,测量用材 规格、截面积、厚度、埋设深度,计算自然接地体的表面积。 3.1.2检查人工接地装置类型及规格、测量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材料规格尺寸、计算环形人工基础接 也体的表面积。 6.1.3检查、计算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与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之间的距离。 6.1.4测试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6.1.5以上检查、测试、计算的结果应符合设计与附录G中表G.1的要求。 6.1.6油气储罐、油气泵房等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接地装置应符合GB/T32937的相关要求。 6.1.7 接地电阻的测试方法见附录H。
6.2.1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引下线的设置、材质、规格(包括直径、截面积、厚度)、焊接工 艺、防腐措施。
6.2.2当利用柱筋作为引下线时,
a)应选用结构柱外侧柱筋; b)当柱筋仅为一根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 c)当柱筋不止一根,且有箍筋连接时,其截面积总和不应小于一根直径10mm钢筋的截面积; d)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周边结构柱设置。 6.2.3当引下线明敷时,检查其支持卡间距应均匀,水平或垂直部分0.5m~1.0m,弯曲部分0.3m~ 0.5m。 6.2.4检查引下线不应有明显机械损伤、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 6.2.5检查各类电气和电子线路与引下线之间距离。其水平净距不应小于1m,交叉净距不应小于0.3m。 3.2.6记录、测量引下线布置的总根数及每相邻两根引下线的距离。 6.2.7测试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每根引下线为一个检测点,按编号顺序测试引下线与接地 装置的电气连接。
6.2.8以上检查、测试、计算的结果应符合设计与附录G中表G.2的要求 6.2.9接地电阻的测试方法见附录H。
5.3.1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接闪内器的 线的焊接工艺、防腐工艺,测试接闪器的规 格(包括直径、截面积、厚度),计算接闪
6.3.2当接闪器明敷时,应检查:
a)支持卡间距应均匀,水平或垂直部分0.5m~1.0m,弯曲部分0.3m~0.5m; b)支持卡高度不宜小于150mm; c)过伸缩缝时应设置补偿器; d)接闪带应沿女儿墙外侧边缘敷设,与边缘距离不宜大于100mm。 6.3.3检查高于第一类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的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m 6.3.4检查接闪器不应有明显机械损伤、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 6.3.5 检查接闪器上不应绑扎或悬挂各类电气和电子线路。 6.3.6测试接闪器与每一根引下线的电气连接。 6.3.7 测试屋面电气设备和金属构件与防雷装置的电气连接。 6.3.8测试防侧击雷装置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 6.3.9以上检查、测试、计算的结果应符合设计与附录G中表G.3与表G.4的要求。 6.3.10接地电阻的测试方法见附录H
6.4.1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等电位连接环的布置、连接状况、材料、搭接形式。 6.4.2 测量等电位连接环的起始高度、环间距离、材料规格、搭接长度。 6.4.3测试等电位连接环与防雷引下线的电气连接。 6.4.4 以上检查、测试、计算的结果应符合设计与附录G中表G.5的要求。 6.4.5接地电阻的测试方法见附录H。
6.5.1查看施工图,确定等电位连接点位置。 6.5.2检查穿过各雷电防护区交界的金属部件,以及建筑物内的设备、金属管道、电缆桥架、电缆金 属外皮、金属构架、钢屋架、金属门窗等较大金属物,应就近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板)作等电 位连接,测试其电气连接。 6.5.3检查第一、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内的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 6.5.4 检查等电位连接线的材质、规格、连接方式及工艺。 6.5.5 测量等电位连接带的接地电阻。 6.5.6测量等电位连接带之间连接导体两端的电气连接。 6.5.7 以上检查、测试的结果应符合设计与附录G中表G.5的要求。 6.5.8接地电阻的测试方法见附录H。
6.1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屏蔽层电气连通。屏蔽层应保持电气连通,金属线槽宜采取全 端应接地,测试其电气连接。 6.2检查建筑物之间敷设的电缆。建筑物之间敷设的电缆,其屏蔽层两端应与各自建筑物的等 接带连接,测试其电气连接。
连接带连接,测试其电气连按
3.7.1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SPD安装的位置、数量、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应与设计相符合。 6.7.2当低压配电线路上安装多级SPD时,检查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 于10m,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5m,长度达不到要求应加装退耦元件。当SPD具有能量自 动配合功能时,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 6.7.3检查SPD表面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和烧灼痕或变形,SPD的标志应完整和清晰,状 态指示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6.7.4检查各级SPD的连接线应平直,其长度不宜超过0.5m,连接线的截面积应符合设计与附录G中 表G.5的要求 6.7.5测试SPD接地端子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应符合6.8.4的要求 6.7.6测量SPD的压敏电阻U㎡和泄露电流Iim应符合GB/T32937的相关规定。 6.7.7 以上检查、测试的结果应符合设计与附录G中表G.5的要求。 6.7.8接地电阻的测试方法见附录H。
6. 8 测试阻值的要求
6.8.1检测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 6.8.2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采用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2;第二类防 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2;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 组不宜大于302。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方法见附录I。 6.8.3当建筑物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共用接 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按各系统要求中的最小值确定。 6.8.4当采取电气连接、等电位连接和跨接连接时,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其过渡电阻不宜大于0.032, 其余建筑物不宜大于0.2Q。 6.8.5露天钢质储罐、泵房(棚)外侧的管道接地、直径大于或等于2.5m及容积大于或等于50m的 装置、覆土油罐的罐体及罐室的金属构件以及呼吸阀、量油孔等金属附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 2。 6.8.6地上油气管道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Q。 6.8.7距离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02。 6.8.8专设的静电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Q。 6.8.9 静电接地电阻值有特殊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当采取间接静电接地时,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M。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防雷装置跟踪检测程序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防雷装置跟踪检测程序
图A.1防雷装置跟踪检测程序框图
建筑物防雷装置跟踪检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爆炸和火灾环境分区
B.1爆炸性气体环境分区
3.2爆炸性粉尘环境分
C.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确定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按下式确定
=kNA (C.1) 式(C.1)中: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 K一 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山顶上或旷野的孤立建筑物 取2;金属屋面没有接地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 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 取1.5; 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a)]; 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
C.2年平均雷击大地密度的确定
雷击天地的年平均密度,应按以下方法之一确定: 由当地气象台、站的闪电监测资料确定,范围半径宜选择(5~8)km; 由当地气象台、站年平均雷暴日按式(C.2)确定。
式(C.2)中: T。一一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
C.3建筑物等效面积的计算方法
N = 0.1XTd
建筑物等效面积A应为其实际平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积。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A=LLW+ 2(L +元(200 H)J×10 .4) 式(C.3)、式(C.4)中: 一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m); 、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
式(C.3)、式(C.4)中: D一一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m); 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
图C.1建筑物的等效面积
.3.2当建筑物的高度小于100m,同时其周边在2D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这些建筑 勿不在所考虑建筑物以h=100(m)的保护范围内时,按式(C.4)算出的A可减去(D/2)×(这些建筑物与 沂考虑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10(km), 当四周在2D范围内都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0.3.3当建筑物的高度小于100m,同时其周边在2D范围内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按式(C.4) 章出的等效面积可减去D×(这些建筑物与所考虑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10°(km")。 当四周在2D范围内都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0.3.4当建筑物的高度等于或大于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应按等于建筑物的高计算;建筑物的 等效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C.3.5当建筑物的高度等于或大于100m,同时其周边在2H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且
C.3.5当建筑物的高度等于或大于100m,同时其周边在2H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且 不在所确定建筑物以滚球半径等于建筑物高度(m)的保护范围内时,按式(C.7)算出的等效面积可减去 H/2)×(这些建筑物与所确定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10(km)。 当四周在2H范围内都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3.6当建筑物的高度等于或大于100m,同时其周边2H范围内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按式(C.7 出的等效面积可减去HX(这些建筑物与所确定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10(km)。 当四周在2H范围内都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式(C.6)计算。
C.3.7建筑物各部位的高不同时,应沿建筑物周边逐点算出最大扩大宽度,其等效面积应按每点最大 扩大宽度外端的连接线所包围的面积计算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雷电防护区划分
雷电防护区的划分是将需要保护和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的雷 电防护区(LPZ)
雷电防护区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和后续防护区, 并符合图D.1的规定:
图D.1建筑物雷电防护区(LPZ)划分
D.2.1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并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内的 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0.2.2直击雷防护区(LPZ0):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 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D.2.3第一防护区(LPZ1):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且由于在界面处的分流,流经各 导体的电涌电流比LPZO区内的更小,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衰减程度取决与屏蔽措施。 D.2.4第二防护区(LP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
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敏感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
.2.5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敏感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 区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防雷装置跟踪检测现场调查表
E.1给出了防雷装置跟踪检测现场调查表格式样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防雷装置跟踪检测现场调查表
表E.1防雷装置跟踪检测现场调查表
表F.3测试项目结果记录
表F.3测试项目结果记
表F.4测试项目结果记录
房屋建筑标准规范范本表F.4测试项目结果记
表F.6SPD测试结果记
表F.6SPD测试结果记录
人防标准规范范本附录G (规范性附录) 建筑物防雷装置技术要求
防雷装置包括接地装置、引下线、接闪器、防侧击雷装置及雷电电磁脉冲防护装置等,表G. 5分别给出了其材料规格和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
表G.1接地装置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防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