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925-2018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4.1技术管理通用规定
4.1.1应根据DL/T261要求,对热工自动化系统与设备,按重要性进行A、B、C三类分类,按设备 质量和维修质量进行一、二、三级设备可靠性评级、编制清册和统计台账,进行可靠性管理与评估。 4.1.2应对因热工自动化系统的设备隐患、故障引起的运行机组和辅机跳闸故障,按DL/T261规定进 行分类、分级统计与管理。按DL/T1340要求制订切实可操作的故障应急处理预案,定期进行反事故 演习和故障应急处理能力的评估。 4.1.3应根据DL/T774规定,结合系统与设备的重要性分类和可靠性级别、在线运行质量和实际可操 作性,制订热工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维修周期并实施管理。 4.1.4应依据法规和标准规定,参考DCS制造厂提供的维修文件、同类型机组的检修经验和系统及设 备状态评估结果,并综合考虑维修设备配置、维修人员能力、资金投入、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合 理确定控制系统及设备的检修方式、检修周期,制订控制系统运行维护与检修试验工作质量过程控制 计划。 4.1.5控制系统及设备检修,应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杜绝各类违章,确保安全。应从检修准备 开始,制订各项计划和具体措施,完善程序文件,推行工序管理,做好检修、验收和检修后评估工 作,实行标准化作业。应按DLT1056的规定进行全过程技术监督与可靠性管理,并根据作业流程利 质量要求设置验收控制点(H点或W点,涉及控制系统安全性能及重要功能的检修、试验验收项目: 应采取“H”验收方式;其他检修、试验验收项日,可采用“W”验收方式)。 4.1.6应对DCS内、外部设备(包括软件功能)运行工况实行全方位管理,及时发现与处理运行中发 生的设备故障、缺陷和不安全问题,无法处理消除的应采取防止故障与缺陷扩大的防范措施。影响发 电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遗留缺陷,应制订整改计划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 4.1.7应保证DCS技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将检修试验、运行维护与技术管理有效结合,制订、健全 对应的各项技术规程、规章制度,为专业人员开展检修、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4.1.8应健全专业管理制度,加强专业人员的标准与安全意识教育和专业技能与规范操作培训,确保 所有影响分散控制系统和设备可靠性的运行维护与检修试验质量的工作,都由合格的专业人员、使用 合格的工具、并在规定的受控条件下,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规程、细则或其他相应文件要求进行,
4.2检修与维护通用规定
.2.1机组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与维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下: a)停机定期检修工作,应包括设备和部件的清扫与检查、易损部件的更换、所有接线和接插件紧 固、检修后控制系统基本性能与应用功能试验、监控功能核查与动态试验、检修与试验后 验收。 b)定期维护工作,应包括测量参数显示与准确度抽查、模拟量控制系统(MCS)运行品质、开 关量控制系统运行状态、当前趋势记录曲线和历史趋势记录曲线检查,相应设备的在线试验、 缺陷消除、故障应急处理和故障应急处理演练等。 c)口常维护工作,应包括硬件、软件工作状态巡检、异常状态与故障分析处理,定期试验与部件 更换等。 2.2热工自动化系统的检修与试验周期,原则上随机组检修周期进行;但可根据设备运行状况和 OL/T261确定的原则及时进行调整与管理,以确保检测参数准确、保护联锁动作可靠、控制策略合 理、系统运行稳定。
铁路标准规范范本DL/T19252018
4.2.3应根据DL/T774、DL/T656、DL/T657、DL/T658和DL/T659相关规程要求,进行相关控制系 统基本性能与应用功能的全面检查、试验和调整,以保证各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检查、试验和调整 工作内容与时间,可参考DL片261要求确定后,列入机组检修计划。 4.2.4热工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配置及维修史换的仪表准确度,应符合DL/T261确定的原则。 4.2.5热工试验室应符合DL/T5004规定,计量仪器配置准确度、数量与范围,应满足机组运行维 护、检修与试验的需求。 4.2.6应通过维修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技术档案资料,实行从设备选型、使用、检修、维护、检测到 报废的全过程计算机管理,及时掌握设备在整个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应通过数据统计和设备检定的溯 源数据分析,为设备的改造提供依据,以促进设备的完好率、准确率和检修工艺质量的不断提高。 4.2.7应重视维修接口管理工作。实行检修维护外包的发电厂,所有参与热工自动化系统与设备检 修、维护工作的单位,应确定检修、维护项目的工作联系人,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各单位和部门的技 术管理职资及义务,并确保接口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4.2.8制订并有效执行各项规程管理规定,认真落实各项热控系统反事故措施,应包括: a)单点信号保护列有清单并已采取有效防误动措施,信号变化率保护设置合理。 b)列出重要阀门和设备在控制电源失去后的状态清单,并充分了解其对机组的安全影响。 4.2.9所有进入控制、保护、联锁系统的就地一次检测元件以及可能造成机组跳闸的就地部件,均应 通过设备挂牌的颜色予以区别,其中用于主保护动作信号的A类设备应挂红色标牌,用于联锁与报警 信号的A类设备应挂黄色标牌:人员进入电子设备间和工程师站也应采取有效管理措施,
5.1基本检修项目及质量要求
5.1.1检修前期工作
5.1.1.1检修准备工作,应满足以下要求: a)检修前一个月,应根据检修方式类别,完成检修项月和检修文件包的编制。 b)检修开工前,应组织召开检修分析会,确定检修主要任务,开展对应的检修准备工作。 5.1.1.2# 机组检修停运前,应进行下列基本检查和测试,做好记录,发现的问题列入检修任务: a) 检查电源系统、过程控制单元、I/O柜的模件及附属设备的运行状态。 b 检查各工作站(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历史站、服务器等)和网络交换、通信设备运行状况,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与数据库系统的运行状况。 C) 检查报警系统,对重要异常信息(如元余失去、异常切换、重要信号丢失、数据溢出、总线频 繁切换等)做好详细记录。 d 测试电子设备间的温度、湿度及含尘量,检查冷却风扇运转情况和现场总线、远程I/O就地机 柜的环境条件。 5.1.1.3 机组停运后,控制系统未停电前,应做好下列基本工作和记录,发现的问题列入检修任务: a) 电源的亢余试验,各级电源电压的检查、测试、记录和溯源比较。 b) 进行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数据库系统运行状况的检查和异常问题记录。 C 检查控制系统日常维护消缺记录、遗留缺陷记录和停运前检查记录,汇总停机处理问题。 d)完成控制系统软件和数据的完全备份
5.1.2停运后硬件检修
6.1.2.1控制系统人机接口设备检修,按下述步骤与要求进行:
a)确认待检修设备已与供电电源可靠分离后,打开机箱外壳。 b)检查内部线路板及元器件应无任何异常,连线应无断线,各部件设备、板卡及连接件应安装牛 固无松动,安装螺钉齐全。 c)清扫机壳内、外部件及散热风扇,清扫后应清洁、无灰、无污渍,散热风扇转动灵活。 d)装好机箱外壳,检查设备电源电压等级应设定正确。 e)接通电源启动后,设备应无异音、异味等异常现象发生,能正常地启动并进入操作系统,自检 过程无出错信息,各状态指示灯及界面显示正常;检查散热风扇转动应正常无卡涩,方向正 确:对于正常工作时不带显示或操作设备(键盘或鼠标)的服务站,可接上显示或操作设备进 行检查。 2.2控制系统硬件检修,按下述步骤与要求进行: a)机组及与控制系统相关的各系统设备停运,控制系统退出运行。 b)停运待检修的子系统和设备电源。 c)对每个需清扫的模件的机柜和插槽编号、跳线设置做好详细、准确的记录。 d)清扫模件、散热风扇等部件;检查其外观应清洁无灰、无污溃、无明显损伤和烧焦痕迹,插件 无锈蚀、插针无弯曲、断裂:模件上的各部件应安装牢固,跳线和插针等设置正确、接插口 靠;熔丝完好,型号和容量准确无误;所有模件标识应正确清晰。 e 检查控制站模件的掉电保护开关或跳线设置应正确:带有后备电池的模件,其后备电池应按照 制造厂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检查更换;更换新电池时,应确保失电时间在允许范围内。 f 模件检查完毕,机柜、机架和槽位清扫干净后,按照模件上的机柜和插槽编号将模件逐个装回 到相应槽位中,就位应准确无误、可靠。 g)模件就位后,存细检查模件的各连接电缆(如扁平连接电缆等)应接插到位、牢固无松动且处 下自然状态,若有固定螺丝或卡锁,则应紧固固定螺丝并将卡锁入扣。 h)模件通电前,对带有熔丝的模件应核对熔丝齐全,容量正确:通电后各指示灯应指示正确,散 热风扇运转正常。 配有显示器或键盘/鼠标接口的控制站,若有必要则连接显示和操作设备(键盘、鼠标)进行 检查。
控制系统软件检查,按下述步骤与要求进行: a)控制系统逻辑组态修改等工作完成后,须再次进行软件备份。 b)根据制造厂提供的软件列表检查核对,应用软件应完整。 c)根据系统启动情况检查,确认软件系统完整。 d)启动应用系统软件过程应无异常,无出错信息提示(对于上电自启的系统,此过程在操作系统 启动后自动进行)。 e) 分别启动各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和服务站的其他应用软件,应无出错报警。 使用提供的实用程序工具,扫描并检查软件系统完整性。 g)启动计算机控制系统自身监控、查错、白诊断软件,检查其功能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5.1.4信息安全防护
.1.4.1应实施有针对性的防病毒侵害、 与信 户措施,并定期滚动修订、完善,使机组同时具有实时在线监测网络攻击行为和在线防护网络 为的能力。
5.1.4.2控制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应坚持“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原则实
5.1.4.2控制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应坚持“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
DL/T19252018
5.1.5控制系统设备检查验收
.1.5.1现场检查,应满足下列要求: a)控制系统盘、柜所有孔洞,应密封完好。 b)控制系统中各项检查、检修项质量,应符合规定要求。 c 测量模件的备用通道,已按在线运行通道要求进行初步设置。 d)控制系统各项性能及功能试验,应按试验方案试验完毕,技术指标符合规定要求。 e)打印机打印纸装配完好,通电后运行正常。 f 检查控制系统故障报警和自诊断记录,应无异常。 g) 各控制子系统已投运,运行正常。 h) 相关控制系统设备、部件及配套的内外部环境质量,满足机组投运要求。 .1.5.2 下列检修记录应齐全、完整、规范、数据正确,若有不合格项应单独列出清单: a) 核查停运前设备异常记录及检修后异常问题处理结果,应无遗漏处理项。 b) 绝缘电阻测试,应符合标称值要求。 C) 模拟I/O模件精度检验记录,并附有各类模件检验合格率归类统计表。 d)计算机设备及系统的部件性能检查、试验记录。 e)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功能试验记录。 f)控制系统设备、部件修理及更换记录(应附有修理更换原因等详细说明)。 g)软件检查、修改记录(应附有详细说明及修改审批单)。 .1.5.3检修前、后的控制系统软件备份,应质量可靠且做好标记,存放在规定处。
5.2试验项目与技术标准
满足DL/T774要求。
满足DL/T774要求!
6.1检修与试验通用要求
6.1.1安全注意事项
6.1.1.1进入燃气轮机各舱室工作时,应履行相关手续和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同时申请退出二氧化碳 保护系统,关闭二氧化碳出口手动阀门。 6.1.1.2在燃气轮机透平间、燃料模块间(阀组间)、滑油模块等易燃易爆危险区域工作时,应使用铜 质(防爆)工具。 6.1.1.3进入压气机入口风道、排气扩压段等密闭空间,应履行有限空间作业相关手续
6.1.1.4进入透平间、排气扩压段等高温区域时,应穿耐高温防护服、耐高温手套,必要时应戴正压式 呼吸器。 6.1.1.5若发现燃料泄蒲,应快速退出该相关区域,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消除泄漏。 6.1.1.6非专业人员不得随意拆解具有辐射特性的点火装置激励器,检查点火装置内部设备时做好防辐 射措施,穿戴防辐射服装,拆解下的点火激励器应装入特殊辐射防护装置内保存。
6.1.2电缆绝缘与接地检查(除仪表有单独规
6.1.2.1测量环境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45%~75%进行时,选用直流电压为500V的绝缘电 阻表测量电缆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0MS2,测量前置器输入/输出端子和地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应 小于20M2,测量时应隔离相应的卡件。 6.1.2.2机柜处断开屏蔽电缆的屏蔽接地连接,测量电缆屏蔽层对地绝缘不应小于20M2;恢复接地 连接,现场侧测量屏蔽层接地电阻应小于42。 6.1.2.3与其他系统连接时,系统与被连接系统应作为:个整体考虑并保证屏鼓层点接地
6.2易燃气体检漏装置
6.2.1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6.2.1.1检修维护过程安全应满足以下要求
2.1.1检修维护过程安全应满足以下要求: a)运行中仪开盖前应保证断电。 b)一次元件在安装或校验过程中,应避免与手直接接触。 c)传感器标定检查时,不应将传感器暴露在易燃气体或蒸汽的高浓度水平。 2.1.2检查检测器回路,应符合下述要求: a) 检测器应安装在爆炸混合物最可能聚集的区域,且测量比空气轻的天然气成分(如甲烷)时应 布置在靠近外壳的顶部,测量比空气重的微量气体(如丁烷)时应布置在靠近外壳的底部。 b) 检测器外壳应无裂纹、破损。 c 检查电源开关断开状态、接通状态电阻和熔丝容量,应符合要求。 d)信号电缆绝缘电阻和屏蔽层接地电阻,应符合6.1.2要求
6.2.2调校项目和技术要求
6.2.2.2按下述要求进行探头校验
DL/T1925 2018
c)在系统发生易燃气体超限报警后,应及时对报警探头进行校验。 d)新更换的探头或卡件待上电稳定运行后,应重新校验探头或系统
6.3.1超声波流量计量装置
6.3.1.1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
检修项目与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拆卸流量计时,应做好管道和流量计法兰接口封堵;拆卸的流量计应用专用固定支架进行固 定,防止声道探头、电缆发生碰磨损坏。 b)检查、清扫仪器外壳、外露部件后,表面应光洁完好,铭牌标志应清楚,各部件应清洁无尘 完整无损,无锈蚀和变形现象。 c)检查电缆引线孔应密封良好,屏蔽线接地应连接可靠,接线端子板应标志清晰、接线紧固。 d)检查电源开关断开状态、接通状态电阻和熔丝容量,应符合要求。 e)检查天然气取样管伴热电缆和信号电缆、外壳应无裂纹、破损;测量电缆绝缘与屏蔽层接地电 阻,应符合6.1.2要求。 f 测量伴热电缆电阻,应满足生产厂家标称值要求。 g)其他要求按GB/T18604的规定进行。
6.3.1.2调校项目和技术要求
a)计量结算用超声波流量计,应送有相关资质检定机构校验。 6)检查显示应清晰、完整无缺,指示灯亮、灭正常且无故障代码显示。 c)测量装置供电电压,应符合制造厂要求
6.3.2燃料流量测量装置
量测量可采用差压式、涡街、涡轮和超声波流量计进行测量。孔板喷嘴的安装与使用,按GB/ 和GB/T2624.3的规定进行。涡街流量计按JB/T9249的规定进行。涡轮流量计按GB/T2139 进行。
6.4.1燃烧脉动监视装置
.4.1.1检修项目与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F 电缆绝缘与接地检查,应符合6.1.2要求。 b)传感器外观应清洁、固定牢固、螺纹无损,清理探头安装孔,保证孔内无杂物。 c)探头安装完毕锁位时,锁位线的固定方向应与探头紧力方向一致,并保证探头每个方向所受拉 力均等;检查确认与测量表面接触可靠,与延伸电缆连接紧固。 d)检查前置器型号正确,紧固前置器数据接口防止脱落。 e) 检查探头安装密封及绝热可靠性,应符合要求。 4.1.2 调校项日与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a)探头设备应送有相关资质检定机构校验,按照检验周期要求进行检定
.4.1.1检修项目与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aF 电缆绝缘与接地检查,应符合6.1.2要求。 b)传感器外观应清洁、固定牢固、螺纹无损,清理探头安装孔,保证孔内无杂物。 c)探头安装完毕锁位时,锁位线的固定方向应与探头紧力方向一致,并保证探头每个方向所受拉 力均等;检查确认与测量表面接触可靠,与延伸电缆连接紧固。 d)检查前置器型号正确,紧固前置器数据接口防止脱落。 e) 检查探头安装密封及绝热可靠性,应符合要求。 4.1.2 调校项日与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a)探头设备应送有相关资质检定机构校验,按照检验周期要求进行检定
b)检查显示应清晰、完整无缺,指示灯亮、灭正常且无故障代码显示。 c)检查输入电压应符合标称值。 d)进行抗干扰能力测试,结果应符合要求
6.4.3火焰检测装置
6.4.3.1检修项目与质量,应满足下述要求:
a)清洁探头,检查镜片、光红、敏感元件、放大器、插座等,如有部件老化和烧损及时进行更换。
DL/T 1925 2018
DL/T 1925 2018
b)探头重新安装后,应检查确认其安装牢固,与取样套管间以及与冷却水管的连接应密封可靠。 c)当探头安装位置改变或探头固定管重新更换后,应重新调试火检。 d 更换损伤电缆,紧固接线(轻拉接线应无松动),检查接线盒防水、防尘、防爆设施应正常。 e 测量点火电缆绝缘电阻,应符合6.1.2要求。 检查传感器的正、负极性接线正确。 .4.3.2 调校项目与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述要求: a) 通电后,测量装置电源电压,应符合标称值要求。 b) 试验火检自检功能,确认火检信号处理模件与探头放大器工作性能正常。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根据制造厂提供的光照响应范围进行下列光照响应试验: 1)在基准条件下,调整光源的亮度,用照度计测试光照度在规定的范围内变化,火焰检测装 置的光照度响应误差应符合产品说明书指标要求。 2)调整光源的输出频率,在规定的范围内变化,火焰检测装置均应有响应,其火焰脉动响应 频率误差限应符合产品说明书指标要求。 d)无条件进行上述试验的,可采川具有脉动频率的可见光试验,检查、观察、记录火焰检测探头 对闪烁光和平光的鉴别能力以及对光强弱变化的敏感程度,应符合要求。 e)试验火检处理模件在频率高设定的阈值时,确认火焰已经建立,反应灵敏,其范围应符合燃 气轮机运行的实际要求。 f)火焰显示可以进行模拟量调校的装置,应进行火焰显示校准
6.5.1电涡流式监测保护装置
5.1.1检修项日与质量,按下述要求进行: a 当环境环境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45%~75%时,选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电阻 表,测量传感器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0M2;测量前置器输入/输出端子和地之间的绝缘 电阻,不应小于20M2:机柜处测量电缆绝缘和电缆屏蔽层接地连接,应符合6.1.2要求。 b)现场安装维护应检查以下项日: 1)被测体表面应该平整光滑,不应存在凸起、洞眼、刻痕、凹槽等缺陷。 2)传感器应清洁、固定牢固、螺纹无损,其调整螺杆的转动应能使传感器平衡均匀地移动, 与被测物体间的安装间隙,应满足厂家设计要求。 3)传感器的安装支架应牢固,有足够刚性;安装支架的固有频率应是测试最大频率的10倍 以.上,当探头保护套管的长度大于300mm时,应有辅助支承,以防止套管共振。 4)振动探头外壳应接地。 5)探头延伸电缆应与探头和前置器配置使用,其固定与走向不存在损伤电缆的隐患;探头电 缆连接延伸至接线盒的全程应远离强电磁干扰源和高温区,并有可靠的全程绝缘和金属防 护措施,盘放直径不应小于规定值。 5.1.2调校项目与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述要求: a)传感器标定和监视保护装置功能测试,按DL/T774要求进行。 b)现场检修调试,应在燃气轮机处于安全冷态且检修(或安装)工作基本正常结束后进行;调试 过程,需测量非接触式探头间隙时,塞尺不应强行插入。 c)进行传感器检修或安装时,应按下述要求进行: 1)轴向位移测量传感器更换检修时,检查其中心轴线应与测量表面垂直;在转子定零后进行 整套调试,按制造厂的规定用千斤顶推动转子,使推力盘紧靠工作或非工作推力瓦面:通
过百分表读出推力间隙,遂步调整螺杆进行传感器和被测面的间隙调整,当传感器端面至 轴面的间隙为设计值,前置器的输出电压为规定值时定位。 2)转速、偏心、键相测量传感器安装时,当对轴标志为凸面时按凸台面来确定,当对轴标志 为由凹口时则按轴的平滑面确定,采用塞尺测量传感器端面与被测轴之间的间隙,当传感 器端面和被测面压紧塞尺(塞尺置于规定值)时,紧传感器紧固螺母。 3)轴承振动传感器安装定位时,应用高精度方用表检测前置器输出电压,调整传感器端面至 轴面的间隙到规定值时定位,然后拧紧传感器紧固螺母。 4)绝对振动传感器安装时,应正对轴线且与接触表而接触牢固,传感器与延伸电缆应可靠 连接。
6.5.2转速监视与保护装置
6.5.2.1检修项目与质量,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检查被测体表面应该平整光滑,应无凸起、洞眼、刻痕、凹槽等缺陷。 b)传感器的安装支架应牢固,有足够刚性。 c)传感器应清洁、固定牢固、螺纹无损,其调整螺杆的转动应能使传感器均匀地移动。 d)传感器信号线的走向和接地等应符合规范要求。 6.5.2.2调校项目与技术标准,应满足下述要求: a)传感器标定和转速监视保护装置功能测试,按DL/T774要求进行。 b)现场检修(安装)调试,应符合下述要求: 1)燃气轮机处于安全冷态状态且安装工作基本结束,前述各项工作正常完成。 2)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工作,在燃气轮机专业人员配合下进行。 3)各传感器安装位置应与测速模块的编号对应,并做好记录,现场应有相应标识。 4)安装时,应尽量保证传感器插头一端的扳手操作面和齿盘的平面保持平行,如果安装间 的平行度无法同时满足,应优先保证平行度符合要求。 5)安装间隙:霍尔效应的测速传感器根据测速齿盘的大小宜保持在1.6mm~2.2mm范 内,磁阻式转速传感器宜在1mm左右,安装定位后拧紧传感器紧固螺母,记录磁阻式1 感器的电阻值。
.2.1检修项目与质量,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检查被测体表面应该平整光滑,应无凸起、洞眼、刻痕、凹槽等缺陷。 b)传感器的安装支架应牢固,有足够刚性。 c)传感器应清洁、固定牢固、螺纹无损,其调整螺杆的转动应能使传感器均匀地移动。 d)传感器信号线的走向和接地等应符合规范要求。 .2.2调校项目与技术标准,应满足下述要求: a)传感器标定和转速监视保护装置功能测试,按DL/T774要求进行。 b)现场检修(安装)调试,应符合下述要求: 1)燃气轮机处于安全冷态状态且安装工作基本结束,前述各项工作正常完成。 2)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工作,在燃气轮机专业人员配合下进行。 3)各传感器安装位置应与测速模块的编号对应,并做好记录,现场应有相应标识。 4)安装时,应尽量保证传感器插头一端的扳手操作面和齿盘的平面保持平行,如果安装间隙 的平行度无法同时满足,应优先保证平行度符合要求。 5)安装间隙:霍尔效应的测速传感器根据测速齿盘的大小宜保持在1.6mm~2.2mm范围 内,磁阻式转速传感器宜在1mm左右,安装定位后拧紧传感器紧固螺母,记录磁阻式传 感器的中阻值。
6.6行程测量与控制仪表
6.6.1IGV角度测量装置
6.1.1检修项目与质量,应满足下述要求: a)进口导叶的转动角度通过LVDT或角度编码器确定。 b)LVDT芯/杆外表光滑、无弯曲,插入线圈中测试,应顺滑无明显碰磨:检查LVDT芯/杆如有 过度磨损现象及时更换。 C 紧固件应无松动和损伤。 d)调整前检查性校准,建立液压油,在控制软件中模拟操作条件,先发出IGV指令的0%、 25%、50%、75%、100%输出信号,然后用量角器测量IGV角度并确认与反馈值相同,依次 记录每一校准点位置反馈值、执行机构和操作装置的实际位置,如偏差大于允许误差值,应进 行调校。
6.6.1.1检修项目与质量,应满足下述要求:
)LVDT调校按下述步骤进行!
1)用校验设备对传感器静态特性进行检查,其线性范围和灵敏度应符合要求。
2)有多支LVDT穴余配置时,应调试穴余LVDT输出电压间偏差小于0.1%:静态传动测试 时测量并记录LVDT中间值偏差,当超出允许误差范围时,应重新调整和传动试验。 b)IGV校准按下述步骤进行: 1)安全检查:IGV校准前应确认燃气轮机处于停机状态,断开燃气轮机盘车电源。 2)外观检查:IGV伺服装置表面涂层应光洁、完好,无剥落、碰伤及划痕等缺陷,紧固件不 应有松动和损伤等现象,铭牌及标志内容应正确。 3)建立液压油,在控制软件中模拟操作条件,先强制阀门全开全关儿次,排尽伺服阀管路里 的空气,然后强制IGV全开及全关,并分别在全开及全关位置就地实测IGV角度,将其 设定为IGV的最大及最小角度。 4)发出IGV指令的0%、25%、50%、75%、100%输出信号,然后用量角器测量IGV角度并 确认与反馈值相同,依次记录每一校准点。 5 位置反馈值、执行机构和操作装置的实际位置,应保持一致,偏差应满足制造厂规定,如 偏差大于允许误差值,应进行调校。 6)具备自动校准功能的,在控制软件里进行:不具备自动校准功能的,检查调整零偏,但要 确保服阀失电时关闭,偏差较大不可调整时,可更护 刻博次校
低压变频系统、电动执行机构、气动执行机构、电磁阀及伺服阀的检修项日与质量要求、 日与技术要求,见GB/T34578一2017中5.9的规定。
其他仪表按照DL/T774要求执行
7共用系统、电气线路与测量管路
7.1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7.1.1.1进入工作现场应穿戴好工作服装、劳保于套、防护眼镜等劳动保护用具。 7.1.1.2设备维修前,应检查、分析、了解设备故障发生的原因、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并采取 相应的措施, 7.1.1.3需要动火作业的,应按照要求进行审批,开具动火工作票,做好安全措施,并配备现场监护人 和消防器材,易燃易爆物品全部消理,留出必要的安全距离。 7.1.1.4需要登高作业时应按照要求佩戴安全带,登高作业下方应摆放警示牌,提醒路人注意高空 坠物。 7.1.1.5 设备维修前,应先检查确认电、液、气动力源已断开,并挂上“禁止操作有人工作”或“禁 止合闸有人工作”的警示牌并有专人监护。
DL/T 1925 2018
等)的干扰防护技术措施,在机组检修、运行、维护巾严格执行。 7.2.5.3机组运行维护中,应确保控制系统所处环境符合设计与规程要求,控制系统柜与电缆 封堵、防火、防水、防干扰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其他要求如下: a)取源部件检修、中间环节检修与试验、测量管路及仪表阀及电气线路,满足DL/T774 b)天然气区域电缆沟盖板应用沙子填实。
7.3测试项目与质量要求
7.3.1.1电源压应满足下迷指标要求: a)220V(110V)交流电源的电压波动不大于土5%。 b)220V(110V)直流电源的电压波动不大于土5%。 c) 48V直流电源的电压波动不大于土5%。 d)24V直流电源的电压波动不大于土5%。 e)直流输出交流纹波各档数值应小于50mV。 f)110VDC接地检查,110V两端对地电压应分别为十55VDC、一55VDC,.H无异常报警, 7.3.1.2电源切换试验,交流输入切换试验满足DL/T774要求,应定期切换可靠,无扰动。
7.3.1.1电源电压应满足下述指标要求: a)220V(110V)交流电源的电压波动不大于土5%。 b)220V(110V)直流电源的电压波动不大于土5%。 c)48V直流电源的电压波动不大于土5%。 d)24V直流电源的电压波动不大于土5%。 e)直流输出交流纹波各档数值应小于50mV。 f)110VDC接地检查,110V两端对地电压应分别为十55VDC、一55VDC,.H无异常报警, 7.3.1.2电源切换试验,交流输入切换试验满足DL/T774要求,应定期切换可靠,无扰动。
7.3.2.1测量控制系统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 7.3.2.2对要求“.·点接地”的控制系统,拆除电缆屏蔽线与接地间的连接,测量电缆屏蔽线与地间的 绝缘电阻,应大于线路绝缘电阻允诈值:恢复连接后,现场始端测量电缆屏蔽与地间的电阻不应大于 4。 7.3.2.3对要求“两点接地”的控制系统,其等电位电缆的面积,应能够为控制系统提供较低的接地阻 抗,在任何情况下,保证二点间的电势差不大于设计规定值。
测试控制系统电源重要信号电缆(重要的测量、控制与保护联锁信号电缆)绝缘电阻, DL/T774要求,其中高压点火电缆应按照6.1.4.1执行
按照DL/T774要求,进行测量管路密封性试验
7.4.1.1投运前的电源系统验收,应满足下列要求: a)各供电电源系统工作正常,电源质量测试记录完整,且符合技术指标要求。 b)各级电源熔丝完好,电源开关容量正确,标志清晰,记录完整。 C)电源切换等试验正常,记录定整、规范。
DL/T19252018
运行中应做下列维护工作: 定期(每年至少一次)进行系统电源切换试验,确认系统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切换可靠,切换时 间符合标称值要求。 定期测试、记录电源系统各档电压、归档并溯源比较,如发现电源电压异常,应及时处理。
7.4.1.2运行中应做下列维护工作
7.4.2.1投运前应进行下列验收:
a)热控测量管路、槽管、支架、底座、柜、盒的漆色完好,符合规定要求。 6 检查热工自动化设备涉及的防爆、防腐、防冻、防水、防高温、防火、防下扰、防尘和保护用 设备防人为误动措施完好,符合规定要求。 检查热工自动化所有电缆和测量管路孔洞、盘的封堵符合规定要求。 d)热控设备标牌颜色,应符合GB/T34578一2017要求。 4.2.2运行中维护工作,应满足下列要求: a)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内进行热工自动化设备检修、校验时,要做好防护措施。 b)寒冷季节,定期检查汽、气、测量管路的伴热效果,应满足防冻要求。 定期检查热工自动化设备涉及的防腐、防水、防高温、防干扰、防尘和保护用设备的防人为误 动措施,应完好、有效。
4.3.1检修后,应进行下列的验收: a)气源质量检查应符合要求,记录完整。 b)气源试验项目正常,记录完整。 c)各减压阀设定正确,记录完整。 4.3.2运行中,应进行下列维护工作: a 定期检查过滤减压阀,发现过滤减压阀内沉积有油、水时,应及时排放:定期清理或更换过滤 器的滤网和滤芯,确保过滤器功能满足运行要求。 b)定期检查气源系统的各部件自身及连接处,应无泄漏。 c)当气源工作压力偏离设定值时,应及时调节针型阀和过滤减压阀,使气源压力恢复正常。 d)定期检查气源自动再生下燥装置工作状况,更换干燥介质。 e)每年入冬前应进行一次气源质量测试。
4.4.1检修后,应进行下列验收工作: a 检修后的电气线路敷设沿途环境、防护等满足安全、可靠要求,电缆接线正确、紧固。 b) 检查各电缆、设备和线路绝缘电阻测量,应记录完整。 c) 检查电缆敷设和布线记录,应详纠、齐全。 4.4.2运行中应做好下列维护工作: a)各标志牌如有缺损或丢失,应予以更换或补齐。 b)穿线套管应无脱落情况,轴承箱内的导线引出口应无渗油现象。 C 各屏蔽接地和相互间的连接应良好。 d)各电缆线路均应固定牢固,有脱落或下坠的电缆应及时了以固定。 e) 电缆敷设途径孔洞的封堵、热体的隔热措施应完好,现场设备的防雨、防燃、防人为误 应可靠。
f)高温区域的电缆不应有氧化、腐蚀、破损,振动区域的电缆不应有碰磨、接线松动。 )隐蔽项日的工作、验收、签证记录齐全。
7.4.5.1检修后,应进行下列的验收: a)各检修项目质量应符合要求,记录完整、规范。 b)测量管路严密性试验和汽、气、水、油系统测量管路耐压试验结果应符合要求,记录完整、 规范。 测量管路投运后,应无泄漏、堵塞。 d) 隐蔽项日的工作、验收、签证记录齐全。 .4.5.2 应进行下列维护工作: a 定期对测量管路进行吹扫,以防堵塞;当测量参数反应迟缓时,应及时进行吹扫。 b) 定期对过滤减压阀进行放水。 c) 定期检查汽水测量系统并进行排污,及时排除取样或管路泄漏点。 d) 寒冷季来临前,检查管路保温、伴热带和加热器等防冻措施应完好:寒冷季节中应经常检查售 热效果,及时消除过热或不加热放障。 e) 定期检查各阀门手轮及管路标志,应齐全无缺
8燃气轮机控制系统检修与试验
8.1.1基本检修项目与要求
检修安全应满足下列要文
a)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b)办理好工作票,做好危险点分析和危险点控制措施。 )工作前确认工作成员精神状态良好。 d)工作前先验电,确认无电后再工作。 e)正确使用工器具,工作时轻拿轻放,防止设备损坏。 f) 在有爆炸危险的区域工作前,应在静电释放球处释放静电,使用铜质(防爆)工具,交出火种 和移动通信设备,着装符合防爆要求。 g 接触控制系统模件前,应戴防静电手环或采取相应防静电措施。 h) 工作前仔细核对设备名称及编码,核对无误后方可工作。 .1.2 系统停运前检查画而,不符合下列要求的做好详细记录,列入检修项目: a) 显示的工艺流程及参数应与工艺流程相符。 同参数显示偏差不应大于测量系统允许综合误差。 c) 系统中应无坏点信号。 d 停机过程中,检查系统各部分的工作情况,应无异常。 .1.3 系统停电后,应进行以下检查: a 相关的电源、气源、接地和环境条件,按第7章的要求进行检查。 ) 硬件检查应包括:控制模件设置检查、I/O模件设置检查、系统网络和通信设备检查、通电前 接地系统及电缆连接检查。 .1.4 系统通电后的检查和试验,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DL/T 19252018
a)硬件检查及试验应包括:电源模件、通信模件和控制模件等的无扰动切换。 b)软件检查及试验应包括:参数量程及报警限值,控制软件逻辑、定值、参数设置,控制系统相 关画面显示。 c)外围设备检修,除按照DL/T774相关要求执行外,应确认燃气轮机控制系统有关的主、辅设 备可控性和调节裕量满足运行要求,执行机构及其附件应满足下述要求: 1)紧固件应无松动和损伤:阀门、执行机构行程方向标志清楚。 2)执行机构使用的气源、控制油质量符合要求,气源、控制油管路接头严密不漏气、漏油。 3)检查行程开关类型,应为耐高温防爆型;关闭开关型阀门,该阀门关位行程开关应动作正 确、可靠:开启开关型阀门,该阀门开位行程开关应动作正确、可靠。
玻璃钢管标准3.1.2 试验项目与要求
8.1.2.1试验安全应满足下列要求!
a)系统已检修完毕。 b)接至测量单元回路的所有设备已按有关规定检修、校验完毕并符合技术要求。 c)就地设备至本系统的接线,已正确连接并接触良好。 .2设备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 a)I/O模件通道测试,按照DL/T774的要求执行。 b)压气机进气系统反吹装置、压气机水洗装置、罩壳通风装置、CO2火灾保护装置等独立的控制 系统检修、试验后的基本性能和功能试验,按照DL/T774相关要求执行。 2.3执行设备校验,应满足下列要求: a)伺服型执行机构校准: 1)通过伺服阀测试工具给伺服阀加信号,使油缸带动阀门在上下极限位置间运动。 2)阀门应运动灵活,无卡涩、爬行现象,记录阀门的最大实际行程,应符合设计行程要求。 b)气动执行机构校准要求如下: 1)通过手操器或操作员站操作,输出量程的0%、25%、50%、75%、100%信号,然后发出 100%、75%、50%、25%、0%输出信号:依次记录每调校点位置反馈值、执行机构和 操作装置的实际位置。 2)定位器、执行机构零位和满度、位置变送器、基本误差和回程误差、不灵敏区(死区)、 空载全行程时间、自锁性能等调校和气源压力变化影响试验等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c)开关型执行机构校准要求如下: 1)通过使电磁阀通电或断电,使气/油缸(气/油路)带动阀门在上下极限位置间运动。 2)阀门应能灵活运动,无卡涩、爬行现象。记录阀门的活动时间与最大实际行程,应符合设 计行程要求。 d)IGV位置应进行如下校准: 1)通过伺服阀测试工具给伺服阀加信号,使油缸带动连杆在上下极限位置间(依照设备制造 商的要求确定)运动,连杆应运动灵活,光卡涩、爬行现象。 2)记录连杆的最大实际行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对丁具有非中弧线叶片的IGV机构,IGV 关闭最小角度、最小运行角度、开启最大角度应满足要求。 3)校准步骤参考6.1.8.2.2。 e)HCO(间隙优化)功能试验步骤如下: 1)机组停运,燃气轮机顶轴油系统及润滑油系统投运H正常。 2)检查系统、管路接头、各回油截止阀等,应无泄漏。 3)通过HCO系统液压装置,将转子由原米的副推位置沿着逆气流方向移动2.4mm3mm
a)伺服型执行机构校准:
距离至主推位置,使燃气轮机的透平动叶叶顶间隙减小,同时压气机端的相应间隙增 然后相同步骤进行反方向试验。 4)检查主、副腔室压力应正常。 5)检查主、副腔室自动冲洗正常。 f)电磁阅试验步骤如下: 1)电磁阀线圈供电回路送电,电源应指示正常。 2)远方操作该电磁阀,电磁阀动作应正确可靠,灵活无卡涩,吸合时应无异常声音。 检查行程开关类型应为高温防爆型,接线紧固,进行如下试验与调整: 1)对应于控制指令0%,执行机构至全关位置时,调整下限限位开关动作。 2)对应于控制指令100%,执行机构至全开位置时,调整上限限位开关动作。 3)关闭开关型阀门,该阀门至全关位置时,调整下限限位开关动作。 4)开启开关行阀门,该阀门至全开位置时,调整上限限位开关动作。 h)防喘阀自动活动试验功能应满足如下要求: 1)在燃气轮机启动初期,防喘阀应能口动关闭后再打开进行自动检测。 2)燃气轮机井网后防喘阀立即关闭。 3)防喘阀活动期间,观察阀门动作过程,应灵活、可靠、无卡涩,各阀纠动作同步。 汽轮机工汽门活动性试验按照DL/T774要求进行。
8.1.3.1准备工作
水利标准规范范本8.1.3.1.1安全注意事项如下
a)系统已检修完毕。 b)连接至测量单元回路的所有设备已按有关规定检修、校验完毕并符合技术要求。 c)就地设备至本系统的接线,已正确连接并接触良好。 8.1.3.1.2投运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a)燃气轮机检修工作全部完毕,经检查符合质量要求并具备投运条件,燃气轮机盘车正常运行。 b)热工自动化信号、测量和控制系统全面检查正确无误后,已恢复正常运行,显示无异常。 c)燃气轮机无跳闸保护信号,启动条件满足。 d)余热锅炉及汽轮机等主、辅设备满足启动条件
8.1.3.2系统各功能投运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