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电力管沟设计指引2013(正文).pdf

  • 广州市电力管沟设计指引2013(正文).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2-17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3.1电缆排管所需扎数除按电网规划敷设电缆根数外,还需有适当1~3个备用 孔供更新电缆用,标准横断面宜参照但不限于附图设计。 4.3.2电缆排管管材应选用非磁性并符合环保要求的管材,强度符合所在道路荷 载要求。

    4.3.3电缆排管顶部土壤覆盖深度,在人行道下的不小于0.5米,在机动车道下 的不小于1米,且与电缆、管道(沟)及其他构筑物的交叉距离符合4.2.5的规 定。 4.3.4电缆排管一般采用Φ160~Φ225管径,且1孔敷设1根电缆用的管径宜符 合下式要求:

    d二电缆外径,mm; 2 一管子内径,mm。

    作井之间设置1~2处走向标识,标识样式按当地供电部门要求。4.4电缆沟4.4.1电缆沟的规模需按电网规划敷设电缆根数确定尺寸,但横过道路、道路路口、隧道的电力管沟不得采用电缆沟。标准横断面参照但不限于附图设计。4.4.2电缆支架的层间垂直距离,最小净距必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并且满足表4.4.2规定:表4.4.2电缆支架的层间允许最小净距(mm)电缆类型及敷设特征支架层间最小净距控制电缆120电力电缆每层多一根2d+50电力电力电缆每层一根d+50电缆电力电缆三根品字型布置2d+50注:d表示电缆最大外径。4.4.3电缆沟内安装的电缆支架离底板和顶板的最小净距宜满足:最下层垂直净距在50mm~100mm之间,最上层垂直净距在150mm~200mm之间。4.4.4电缆支架间纵向间距应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并且满足表4.4.4规定:表4.4.4电缆支架纵向的距离(mm)敷设方式电缆种类水平垂直中低压电缆800150010KV以上至35KV以下的高压电缆150020004.4.5电缆沟中间通道的净宽应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并且满足表4.4.5规定:表4.4.5电沟内通道净宽允许最小值(mm)11

    钢结构计算、软件4.4.6电缆沟的转弯半径应应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城市电力电

    沟的转弯半径应应参照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城市电力电缆线 术规定》,并且满足表4.4.6规定,在穿越路口处应根据转向设置工并

    表4.4.6电缆敷设允许最小弯曲半径

    4.4.14电缆支架的材料选型应符合下列规

    1.宜使用复合材料支架和钢筋混凝土预制支架: 2.表面光滑,无尖角和毛刺; 3.禁止采用易燃材料制作,符合工程防火要求。 4.4.15电缆沟每隔不超过200米设置防火墙一面,防火墙采用防火环保膨胀模块

    4.5.1工井应综合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状况、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和使用条件等 因素进行实施,满足结构的安全、耐久性,配电电缆的敷设、检修要求;建议按 本市通常做法施工,详见附图。 4.5.2设置工井的间距必须按敷设在同一道线路中重量最重,允许牵引力和允许 侧压力最小的一根电缆计算决定。 4.5.3工并长度应根据敷设在同一工并内最长的电缆接头以及能吸收来自排管内 电缆的热伸缩量所需的伸缩弧尺寸决定,且伸缩弧的尺寸应满足电缆在寿命周期 内电缆金属护套不出现疲劳现象。 4.5.4工并净宽应根据安装在同一工并内直径最大的电缆接头和接头数量以及施 工机具安置所需空间设计。工井净高应根据接头数量和接头之间净距离不小于 100mm设计,且净高不宜小于1.9m。 4.5.5每座封闭式工并的顶板宜设置直径不小于Φ800mm人孔两个。 4.5.6每座工井内的两侧除需预埋供安装立柱支架等铁件外,在顶板和底板以及 于排管接口部位,还需预埋供吊装电缆用的吊环以及供电缆敷设施工所需的拉环 4.5.7电缆排管在工作井内的管口施工完毕后必须用管盖进行防火封堵,封堵标 准需按供电部门要求进行。 4.5.8在10%以上的斜坡排管中,应在标高较高一端的工并内设置防止电缆因热 伸缩而滑落的构件。 4.5.9工井内应设置集水坑,向集水坑泄水坡度不应小于0.5%,集水坑下应设排 水管,宜选用PVC塑料管按2%的坡度接入附近的雨水检查并,并应在排水管的 上端设置止回阀

    5.1.1电缆隧道选线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电网规划要求,并依据《广州中心城 区电缆地下廊道规划》,充分考虑近期、远期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既有地 上地下构筑物、对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电缆隧道宜 按电网远景规划一次建成,如确无实施条件,也应为远期分段实施预留接口。 5.1.2电缆隧道净空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 的相关规定,满足施工工艺、结构变形和位移等要求,并满足电缆敷设、检修及 运行维护、安全防护的要求。 5.1.3电缆隧道设计应根据场地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隧道长度、工期和造 价要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既有和规划的地下管网、地上、地下构筑物、道路 状况等因素综合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后确定 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有必要时应进行技术设计。 5.1.4隧道位置应避免通过断层、崩塌、滑坡、流沙、溶洞、陷穴及偏压显著、 地下水丰富等地质不良地段;当绕避有困难时,应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5.1.5电缆隧道应注意与道路既有及规划管线相互避让,保持一定的覆土厚度, 并满足抗浮要求。覆土厚度应与采用的施工方法相适应,并得到规划部门批准 当无明确依据时,覆土厚度可取2一3m左右。 5.1.6电缆隧道应按永久性结构设计,其主体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且应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的规定,进行针对性的耐久 性设计。 5.17电缆隧道按其长度可分为四级

    5.1.7电缆隧道按其长度可分为

    表5.1.7电缆隧道按长度分级

    5.1.8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电缆隧道结构和结构构件在正常维护条件下应能保持 其使用功能,而不需要进行大修加固,且应符合电缆敷设、检修及运行维护要求, 并具有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5.1.9电缆隧道安全等级按隧道重要性划分,但不应低于二级,相应的结构重要 性系数根据安全等级确定。

    表5.1.9电缆隧道安全等级

    5.1.14结构分析所需的各种几何尺寸,以及所采用的计算图形、边界条件、荷载 的取值与组合、材料性能的计算指标、初始应力和变形状况等,应符合结构的实 际工作状况,并应具有相应的结构保证措施。 5.1.15结构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简化和近似假定,应有理论或试验的依据,或经 工程实践验证。计算结构的准确程度应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 5.1.16应根据结构形状、支撑条件和极限状态等建立合适的结构分析模型。 5.1.17地层模拟可采用弹性地基法。设计中的地基反力系数应充分考虑土体模量 荷载条件和支撑状况。 5.1.18钢筋混凝土结构电缆隧道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类别、环境条件和耐久性 要求等确定,且不得小于钢筋公称直径。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按《混凝土结构耐 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选取。 5.1.19钢筋混凝土结构电缆隧道的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为0.20mm。当处于腐蚀 性环境时,应根据腐蚀性程度和类别,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50476的规定对材料用量和有害物含量进行控制,并对最大裂缝宽度适当从 严控制。 5.1.20结构抗浮验算应考虑结构使用寿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最高地下水位,按照 最不利情况进行抗浮验算:在不考虑侧壁摩阻力时,其抗浮安全系数不小于1.05 在考虑侧壁摩阻力时,其抗浮安全系数不小于1.15。 5.1.21隧道主体结构计算应按结构的实际工作条件,并反映结构与周围地层的相 互作用;一般可只进行结构横断面的受力分析,空间受力作用明显处宜按空间结 构进行分析。

    5.2.1建设条件调查包含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调查、用地调查、已建、在建和规 划地上、地下建筑物调查(含一般道路桥梁、地铁和地下空间)、既有管线探测, 工河河涌调查和地形测量,水力电力设施、植被、建筑材料来源、居民生产生活 状况等调查。 5.2.2建设条件调查应编制相应的调查计划逐项完成,在调查过程中,如发现实 标情况与预计情况不符,应及时修正调查计划

    5.3.1电缆隧道勘察布孔时应与道路勘察结合考虑,并满足电缆隧道建设要求。 5.3.2电缆隧道勘察应根据所服务的工程阶段要求进行,大型工程一般可分为选 线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各阶段提供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表5.4.2电缆隧道与相邻地下构筑物最小净距(m)

    注1:上表适用与已建构筑物和管线,如遇待建构筑物和管线,宜针对待建对象特点参考表中 数值,必要时适当调整并取得待建构筑物和管线主管部门同意

    数值,必要时适当调整并取得待建构筑物和管线主管部门同意。 注2:如遇树木时,特殊树种如榕树等根系发达的树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处理。 5.4.3电缆隧道建设应符合地铁规划建设要求,并征求地铁主管部门的意见。电 缆隧道附近有在建或营运中地铁构筑物时,其间距应取得地铁主管部门同意。 5.4.4电缆隧道线路纵坡不应小于0.5%,高落差地段的电缆隧道中,通道不宜呈 阶梯状,且纵坡不宜大于15°。 5.4.5电缆隧道线路纵坡如超过10°,在人员通道部位应设防滑地坪。 5.4.6电缆隧道内通道净高不宜小于1.9m,在较短隧道中与其他的管沟交叉的局 部段,净高可降低,但不应小于1.4m。 5.4.7电缆隧道通道的净宽,不宜小于表5.4.7所列值。

    5.4.8电缆隧道横断面应根据电网规划负荷、电缆数量确定,宜参照附图设计。 5.4.9电缆隧道横断面应满足电缆支架布置要求,且包扩电缆支架在内的通风、 照明、消防、监控等附属设施均不得侵入电缆隧道通道净空

    5.4.8电缆隧道横断面应根据电网规划负荷、电缆数量确定,宜参照附图设计。 5.4.9电缆隧道横断面应满足电缆支架布置要求,且包扩电缆支架在内的通风、 照明、消防、监控等附属设施均不得侵入电缆隧道通道净空

    5.5.1电缆隧道施工方法可以分为明挖法和暗挖法。明挖法可分为明挖顺作法、 盖挖顺作法、盖挖逆作法、盖挖半作法,暗挖法可分为矿山法、盾构法和顶管 法,

    5.5.2明挖法优点是简单快捷、安全经济、缺点是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暗挖法 费用较高、速度较慢、有时安全风险稍高,优点是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5.5.3明挖法(本指引主要指明挖顺作法)主要采用放坡开挖、土钉墙、喷锚、 支护桩、桩锚、桩+内支撑等支护技术方案。 5.5.4矿山法可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理深及洞室净跨,地面环境要求 等选用全断面法、正反台阶法、中隔壁法(CD法)、交叉中隔壁(CRD法),单 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等。 5.5.5盾构法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对地面及周围环境影响 小,可适用多种地层。但对通过软硬交互地层、砂层及地下水发育地区应有足够 的辅助措施及技术对策。 5.5.6顶管法是隧道或地下管道穿越铁路、道路、河流或建筑物等各种障碍物时 采用的一种暗挖式施工方法,适用于软土或富水软土层,无需明挖土方,对地面 影响小,设备少、工序简单、工期短、速度快。 5.5.7施工方法应根据工期和造价要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要 求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同一工程可根据不同区段特点综合采取不同 的施工方法相结合以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5.6.1包含各种施工方法在内,作用在电缆隧道上的荷载,可按表5.6.1进行分 米

    表5.6.1荷载分类表

    注:当电缆隧道覆土厚度大于0.5m时,可不考虑车辆荷载冲击作用。

    5.6.6隧道结构按极限状态计算时,应根据各类荷载可能出现的组合状况分别按 承载能力状态和正常使用状态,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及相关规范规定,考虑施工和使用年限内发生的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 确定不同荷载组合时的组合系数。 5.6.7本规程所列之外的特殊荷载,在荷载计算组合时应作特殊处理,

    5.7.1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选用,并考 虑可靠性、耐久性、经济性。

    5.7.2一般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设计强度不得小于表5.7.2的规定。

    5.7.2一般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设计强度不得小于表5.7.2的规定。

    表5.7.2电缆隧道混凝土的最低设计强压

    注:1、一般环境条件下指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环境类别中的一类和

    5.7.4电缆隧道主体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 其抗渗等级应符合表5.7.4要求。

    5.7.4电缆隧道主体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其抗渗等级应符合表5.7.

    表5.7.4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

    5.7.5当有侵蚀性水经常作用时,所用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均应具有相应的抗侵蚀 性能。 5.7.6钢筋混凝土及所用的材料除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 求。 1、混凝土不得使用碱活性集料。 2、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钢筋的技术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 用钢》GB1499的规定 5.7.7主受力结构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必要时也可采用其他金属材料。混凝 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和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等应 符合耐久性要求,满足抗裂、抗渗、抗冻和抗侵蚀的需要。 5.7.8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也可采用 HRB335、HRBF335、HPB300和RRB400钢筋。 5.7.9喷射混凝土宜采用高性能湿喷射混凝土。 5.7.10喷锚支护采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喷射混凝土应优先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 酸盐水泥; 2、粗集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或卵石;喷射混凝土中的石子粒径不宜大 于16mm,喷射钢纤维混凝土中的石子粒径不宜大于10mm;集料级配宜采用连 续级配,细集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砂的含水 率宜控制在5%~7%; 3、锚杆的杆体直径宜为(20~32)mm,杆体材料宜采用HRB335、HRB400钢 筋;垫板材料宜采用Q235钢; 4、锚杆用的各种水泥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20;

    5、钢筋网材料可采用HPB300,直径宜为(6~12)mm。 5.7.11混凝土和喷射混凝土中掺加的各种外加剂,其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混凝土的强度及其与围岩的粘结力基本无影响,对混凝土和钢材无腐 蚀作用; 2、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影响不大(除速凝剂和缓凝剂外); 3、不易吸湿,易于保存;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 5.7.12喷射钢纤维混凝土中的钢纤维宜采用普通碳素钢制成,并满足下列要求: 1、宜用等效直径为(0.3~0.5)mm的方形或圆形断面; 2、长度宜为(20~25)mm,长度直径比宜为40~60; 3、抗拉强度不得小于380MPa,并不得有油渍和明显的锈蚀。 5.7.13暗挖隧道初衬的钢架宣用钢筋或H形、工字形、U形型钢制成,也可用 钢管或钢轨制成。

    5、钢筋网材料可采用HPB300,直径宜为(6~12)mm。 5.7.11混凝土和喷射混凝土中掺加的各种外加剂,其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混凝土的强度及其与围岩的粘结力基本无影响,对混凝土和钢材无腐 蚀作用; 2、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影响不大(除速凝剂和缓凝剂外); 3、不易吸湿,易于保存;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 5.7.12喷射钢纤维混凝土中的钢纤维宜采用普通碳素钢制成,并满足下列要求 1、宜用等效直径为(0.3~0.5)mm的方形或圆形断面; 2、长度宜为(20~25)mm,长度直径比宜为40~60; 3、抗拉强度不得小于380MPa,并不得有油渍和明显的锈蚀。 5.7.13暗挖隧道初衬的钢架宜用钢筋或H形、工字形、U形型钢制成,也可用 钢管或钢轨制成。

    5.8.6明挖隧道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

    1、明挖整体浇筑式结构沿线应设置变形缝。 2、不同工法结构形式隧道衔接处、结构断面形式明显改变处、与变电站按 口处、工作井室外侧、荷载和工程地质等条件发生显著改变处均设置变形缝。

    5.9.1暗挖隧道结构应按破损阶段法验算构件截面的强度。结构抗裂有要求时, 对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抗裂验算,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应验算其裂缝宽度。 5.9.2暗挖隧道应作衬砌结构,根据隧道围岩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和使用要求可 分别采用喷锚衬砌、复合式衬砌。 5.9.3衬砌结构类型和尺寸,应根据使用要求、围岩级别、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条件、隧道理置深度、结构受力特点,并结合工程施工条件、环境条件,通过工 程类比和结构计算综合分析确定。在施工阶段,还应根据现场监控量测调整支护 参数,必要时可通过试验分析确定。 5.9.4暗挖隧道衬砌设计应综合地质条件、断面形状、支护结构、施工条件等, 并应充分利用围岩的直承能力。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保证隧 道长期安全使用 5.9.5暗挖隧道应根据深、浅理隧道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围岩 压力。 5.9.6深理隧道中的整体式衬砌、浅理隧道中的整体或复合式衬砌应采用荷载结 构法计算。深埋隧道中复合式衬砌的二次衬砌也可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 5.9.7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隧道衬砌的内力和变形时,应通过计入弹性抗力体现 围岩对衬砌变形的约束作用。 5.9.8深理复合式衬砌按破损阶段验算构件截面的强度,应根据不同的荷载组合 分别采用不同的安全系数,并不小于表5.9.1所示的数值。验算施工阶段的强度

    时,安全系数可采用表5.9.8 “永久荷载+基本可变荷载+其它可变荷载”栏内的 数值乘以折减系数0.9。

    表5.9.8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安全系数

    5.9.9暗挖隧道衬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宜采用直墙圆拱式衬砌,VI级围岩的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隧道围岩较差地段应设仰拱。仰拱曲率半径应根据隧道断面形状、地质 条件、地下水、隧道宽度等条件确定。 3、围岩较差地段的衬砌应向围岩较好地段延伸,延伸长度宜为5~10m。 4、偏压衬砌段应向一般衬砌段延伸,延伸长度应根据偏压情况确定,一般 不小于10m。 5.9.10下列情况不应采用喷锚衬砌: 1、地下水发育或大面积淋水地段: 2、能造成衬砌腐蚀或膨胀性围岩的地段; 3、有其他特殊要求的隧道。 5.9.11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网网格应按矩形布置,钢筋间距宜为(100~300)mm; 2、钢筋网钢筋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30d(d为钢筋直径) 3、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20mm,当采用双层钢筋网时, 两层钢筋网之间的间隔距离应不小于60mm; 4、单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80mm,双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厚 度不应小于150mm; 5、钢筋网应配合锚杆一起使用,钢筋网宜与锚杆绑扎或焊接连接。 5.9.12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纤维掺量宜为干混合料质量的1.5%~4%(33kg/m3~96kg/m); 2、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5.9.13为提高喷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可采用合成纤维喷射混凝土,合成纤维喷 射混凝主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合成纤维喷射混凝土应根据试验确定其掺量。 当防水要求较高时,可采用强度等级大于C30的高性能喷射混凝土。 5.9.14锚杆支护设计应根据隧道围岩条件、隧道断面尺寸、作用部位、施工条件 等合理选择锚杆设计参数。锚杆种类如下: 1、全长粘结型锚杆:普通水泥砂浆锚杆、早强水泥砂浆锚杆、树脂锚杆、水 泥卷锚杆、中空注浆锚杆和自钻式注浆锚杆等。 2、端头锚固型锚杆:机械锚固锚杆、树脂锚固锚杆、快硬水泥卷端头锚杆等。 3、摩擦型锚杆:缝管锚杆、楔管锚杆、水胀锚杆等。 4、预应力注浆锚杆。 5.9.15永久支护的锚杆应为全长粘结型锚杆或预应力注浆锚杆。其他类型的锚杆 不能作为永久支护,当需作永久支护时,锚孔内必须注满砂浆或树脂。 5.9.16锚杆露头应设托板,托板长、宽、厚宜不小于150mm×150mm×6mm。 5.9.17在IⅢI、IV、V、VI级围岩条件下,锚杆应按系统锚杆设计,并符合下列规 定: 1、锚杆一般应沿隧道周边径向布置,当结构面或岩层层面明显时,锚杆应 与岩体主结构面或岩层层面呈大角度布置; 2、锚杆应按矩形排列或梅花形排列; 3、锚杆间距不得大于1.5m,间距较小时,可采用长短锚杆交错布置; 4、隧道系统锚杆长度一般不小于2.0m。 5.9.18在围岩条件较差地段或地面沉降有严格限制时,应在初期支护内增设钢架 钢架支护的一般规定如下: 1、钢架支护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隧道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 荷载; 2、钢架支护间距宜为(0.5~1.5)m; 3、采用钢架支护的地段连续使用钢架的数量不少于3榻;钢架支护榻与 之间必须用直径为(18~22)mm的钢筋连接,连接筋的间距不大于1m,并在 钢架支护内缘、外缘交错布置; 4、钢架应分节段制作, 全连接或焊接

    5、钢架与围岩之间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临空一侧的混凝 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 5.9.19在设置超前支护的地段,可设置钢架作为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超前大 管棚等的尾端支点。 5.9.20喷锚衬砌可采用工程类比法或数值计算,并结合现场监控量测进行设计。 5.9.21复合式衬砌是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及中间加防水层组合而成的衬砌形 式。复合式衬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复合式衬砌设计应综合包括围岩在内的支护结构、断面性质、开挖方法、 施工顺序和断面闭合时间等因素,力求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2、初期支护宜采用锚喷支护,即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支 护形式单独或组合使用,锚杆支护宜采用全长粘结锚杆。 3、锚喷支护基层平整度应符合D/≤1/6(D为初期支护基层相邻两凸面凹 进去的深度;L为基层两凸面的距离);二次衬砌宜采用模筑混凝土,二次衬砌 宜为等厚截面,连接圆顺。 4、初期支护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二次衬砌不应小于35mm。 5.9.22复合式衬砌可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设计,并通过理论分析进行验算。 5.9.23对软弱流变围岩、膨胀性围岩,隧道支护参数的确定还应计入围岩形变压 力继续增长的作用。 5.9.24黄土地区的隧道,应视黄土分类、物理力学性能和施工方法等确定衬砌结 构,并应采用曲墙有仰拱的衬砌,曲墙衬砌的边墙矢高不应小于弦长的1/8。 5.9.25黄土隧道宜采用复合式曲墙带仰拱衬砌,其初期支护宜采用钢架、钢筋网 喷射混凝土和锚杆支护,喷层厚度不得小于10cm,钢筋网钢筋直径宜为(612) mm。设锚杆时,其长度宜为(2.5~4)m,支护沿纵向每隔(5~10)m,应设 置环向变形缝,其宽度宜为(10~20)mm。 5.9.26位于隧道附近地表的冲沟、陷穴、裂缝应予回填、铺砌,并设置地表水的 引排设施。 5.9.27松散堆积层、含水砂层及软弱、膨胀性围岩的隧道设计应遵守下列规定:

    1、衬砌应采用曲墙有仰拱的结构;必要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架混 结构;

    2、通过松散堆积层或含水砂层时,施工前宜采取设置地表砂浆锚杆、从地 表或沿隧道周边向围岩注浆等预加固措施:施工中可采用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 注浆或管棚等超前支护措施; 3、通过软弱和膨胀性围岩时,宜采用圆形或接近圆形断面; 4、根据具体情况,应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作出妥善处理。 5.9.28穿越岩溶、洞穴的隧道,应根据空穴大小、充填情况及其与隧道的关系、 地下水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1、对空穴水的处理应因地制宜,米用截、堵、排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2、干、小的空穴,可采取堵塞封闭;有水且空穴较大,不宜堵塞封闭时,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梁、拱跨越: 3、当空穴岩壁强度不够或不稳定,可能影响隧道结构安全时,应采取支顶 锚固、注浆等措施。 5.9.29通过含瓦斯地层的隧道,应采取下列防瓦斯措施: 1、隧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的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5cm, 次衬砌模箱混凝土厚度不应小王40cm

    1、隧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的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5cm, 次衬砌模筑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40cm; 2、衬砌应采用单层或多层全封闭结构,并选用气密性建筑材料,提高混凝 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指标; 3、衬砌施工缝隙应严密封填; 4、应向衬砌背后或地层压注水泥砂浆,或采用内贴式、外贴式防瓦斯层: 加强封闭。 5.9.30通过放射性岩层的隧道,应根据放射性元素性质和放射强度,采用单层或 多层全封闭衬砌结构

    5.9.31竖并的布置

    1、竖井平面位置的选择应满足施工与运行的需要; 2、竖井断面宜采用圆形,井筒内应设置安全梯。 5.9.32竖井井口段、地质条件较差的井身段及马头门的上方宜设壁座,其形式 间距可根据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及衬砌类型确定。

    800mm。 2、竖井超过5m高时,宜设置楼梯,且每隔4m宜设置中间平台 5.9.34竖并超过20m高且电缆数量多或重要性要求较高时,可设置简易式电梯。 5.9.35对地下水进行疏干或降压可采用井点降水。当工程规模较小,施工条件简 单,且水量不大时,可采用重力排水或集水坑排水。 5.9.36并点降水方法可按表5.9.36选用

    表5.9.36各类井点降水方法适用范围

    5.9.37并点降水应使地下水位保持在基底以下0.5m。

    5.9.38降水井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井点距暗挖隧道结构不应小于2m; 2、井点应沿暗挖隧道布设,在隧道终点应延长1倍以上的隧道横断面长度 3、暗挖隧道如地面无条件布设井点时,可在隧道内设置水平井点或采取其 他隔水措施。 5.9.39超前导管或管棚的设计参数可按表5.9.39选用

    表5.9.39超前导管和管棚支护设计参数值

    主1:导管和管棚采用的钢管应

    注1:导管和管棚采用的钢管应直顺,其不钻入围岩部分可不钻孔

    采用的钢管纵向连接丝扣长度不小于150mm,管箍长200mm,并均采用厚壁钢

    注3:管棚采用的钢管纵向连接丝扣长度不小于150mm,管箍长200mm,并均采用厚壁钢 管制作。

    5.9.40导管和管棚注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浆液宜采用水泥或水泥砂浆; 2、注浆浆液必须充满钢管及周围的孔隙并密实,其注浆量和压力应根据实 验确定。 5.9.41注浆加固,在砂卵石地层中宜采用渗入注浆法;在砂层中宜采用劈裂注券 法;在粘土层中宜采用劈裂或电动硅化注浆法;在淤泥质软土层中,宜采用高压 喷射注浆法。 5.9.42隧道注浆,如条件允许宜在地面进行。否则,可在洞内沿周边超前预注浆, 或施做导洞后对隧道周边进行径向注浆, 5.9.43注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具有良好的可注性; 2、固结后收缩小,具有良好的粘结力和一定强度、抗渗、耐久和稳定性, 当地下水有侵蚀作用时,应采用耐侵蚀性的材料; 3、无毒并对环境污染小; 4、注浆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安全 5.9.44注浆浆液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注浆和高压喷射注浆宜采用水泥浆、粘土水泥浆或化学浆液; 2、壁后回填注浆宜采用水泥浆液、水泥砂浆或掺有石灰、粘土、粉煤灰等 水泥浆液; 3、注浆浆液配合比应经现场试验确定。 5.9.45注浆孔距应经计算确定;壁后回填注浆孔应在初期支护结构施工时预留 (理),其间距宜为(2~5)m;高压喷射注浆的喷射孔距宜为(0.4~2.0)m 5.9.46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注浆目的等控制注浆压力。注浆结束后应检查其 效果,不合格者应补浆。注浆浆液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开挖

    5.9.43注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5.9.44注浆浆液应符合下列规定:

    度、经济性等因素确定,宜优先采用圆形断面。 5.10.2盾构隧道的平面线形宜选用直线和大曲率半径的曲线,急转弯段的曲率半 径应大于盾构机的最小转弯半径。特殊地段无法满足时应设置方向变换竖井或者 采用特殊结构的盾构机。 5.10.3盾构法施工的电缆隧道的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径,局部地段无法满足 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5.10.4盾构隧道的最小坡度不得小于0.5%,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 5.10.5盾构法施工的平行隧道间的净距,应根据地质条件、盾构类型、理设深度 等因素确定,且不宜小于隧道外径,无法满足时应采取专项论证,并采取专门的 应对措施。

    采用特殊结构的盾构机。 5.10.3盾构法施工的电缆隧道的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径,局部地段无法满足 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5.10.4盾构隧道的最小坡度不得小于0.5%,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 5.10.5盾构法施工的平行隧道间的净距,应根据地质条件、盾构类型、理设深度 等因素确定,且不宜小于隧道外径,无法满足时应采取专项论证,并采取专门的 应对措施。 5.10.6垂直土压力大小宜根据隧道的覆土厚度、断面形状、外径和围岩条件等来 确定。 1、当覆土厚度不大于隧道外径时宜采用总覆土压力。 2、当覆土厚度大于隧道外径时可采用松弛土压力 3、当覆土厚度不小于两倍隧道外径且采用松弛土压力计算时宜设定一个土 压力下限值,一般取相当于两倍隧道外径覆土厚度的土压力值。 5.10.7地基抗力的作用范围、分布形状和大小应根据结构形式、变形特性、计算 方法等因素来确定。 5.10.8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计算的基本原则: 1、结构计算,必须对应于施工过程和运行状态下不同阶段的荷载进行; 2、管片环的计算尺寸应取隧道横断面的形心尺寸; 3、管片结构的计算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接头形式、拼装方式等因素确定。 5.10.9盾构法隧道宜选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层衬砌。 5.10.10在竖并的位置或预期需要拆除的区段,可采用钢管片或钢与钢筋混凝土 的复合管片。 5.10.11管片宜采用接头具有一定刚度的柔性结构,应限制荷载作用下变形和接

    5.10.6垂直土压力大小宜根据隧道的覆土厚度、断面形状、外径和围岩

    确定。 1、当覆土厚度不大于隧道外径时宜采用总覆土压力。 2、当覆土厚度大于隧道外径时可采用松弛土压力 3、当覆土厚度不小于两倍隧道外径且采用松弛土压力计算时宜设定一个土 压力下限值,一般取相当于两倍隧道外径覆土厚度的土压力值。 5.10.7地基抗力的作用范围、分布形状和大小应根据结构形式、变形特性、计算 方法等因素来确定。 5.10.8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计算的基本原则: 1、结构计算,必须对应于施工过程和运行状态下不同阶段的荷载进行; 2、管片环的计算尺寸应取隧道横断面的形心尺寸; 3、管片结构的计算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接头形式、拼装方式等因素确定

    5.10.8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计算的基本原则:

    1、结构计算,必须对应于施工过程和运行状态下不同阶段的荷载进行; 2、管片环的计算尺寸应取隧道横断面的形心尺寸; 3、管片结构的计算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接头形式、拼装方式等因素确定。 5.10.9盾构法隧道宜选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层衬砌。 5.10.10在竖并的位置或预期需要拆除的区段,可采用钢管片或钢与钢筋混凝土 的复合管片。 5.10.11管片宜采用接头具有一定刚度的柔性结构,应限制荷载作用下变形和接 头张开量,满足其受力和防水要求。 5.10.12管片的拼装方式有通缝拼装和错缝拼装两种,电缆隧道中应根据地质条 件、防水要求等确定。

    5.10.13楔形管片按其功能可分为左转弯环、右转弯环、通用楔形环和楔形垫板 环。使用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盾构隧道平、竖曲线的线路是通过不同管片衬砌环的组合来拟合的, 般有三种组合方式:①直线环+左转环+右转环;②左转环+右转环;③通用楔形 环。设计时应根据线路情况、结构使用功能、施工难易程度和经济性等因素来确 定。 2、楔形管片环的最大宽度宜采用标准管片宽度加上楔形量的一半。 3、通用楔形环宜采用两侧楔形设计。 4、楔形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一一楔形量; S一一标准管片环宽度; R一一设计曲线曲率半径; D一一隧道外径; m一一标准管片环使用数量; n一一楔形管片环使用数量。 5.10.14管片的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 1、电缆隧道管片的环宽应根据盾构机情况、隧道外径、曲线段拟合、施工 速度、防水性等来确定。 2、管片的厚度应根据隧道外径、管片自重、地质条件、使用阶段及施工阶 段的荷载情况等确定,钢筋混凝土管片厚度不得小于250mm。 3、管片的分块应根据隧道外径、拼装方式、盾构设备、结构分析、制作和 运输等来确定。 1)、分块数量不宜小于5块; 2)、封顶块管片(K型)宜设置在隧道上方,其尺寸宜小于相邻块(B 型)和标准块(A型)管片; 3)、应保证千斤顶不压缝操作;

    4)、采用通用形环时应注意各拼装点位的旋转设计。 4、封顶块管片按其插入方式可分为径向插入型管片和轴向插入型管片

    )、径向插入型管片的接头角度α依下式

    图5.10.13封顶块管片类型

    α = 0k/2 + W

    式中: α一一接头角度; k一一K型管片的分块角度; W 一一富裕量,一般取2°~5° 2)、封顶块宜采用轴向插入型管片,并设置一定的插入角度β,β的取值 应根据盾构机允许的搭接长度来确定。 3)、当封顶块的中心角和管片厚度较大时,宜采用设置接头角度的轴向插 入型管片。 5.10.15管片的接头结构应根据所需要的强度、组装的准确性、作业方便性和防 水性确定。设计时宜采用螺栓接头,采用螺栓接头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环向螺栓(管片块与块之间的连接螺栓)的配置应确保衬砌结构所要求 的强度和刚度。 2、纵向螺栓(管片环与环之间的连接螺栓)一般配置一排,其位置宜在距 离管片内侧1/4~1/2管片厚度的地方。 3、纵向螺栓的配置应满足错缝拼装和曲线施工时的选装要求,宜在圆周上 等间距配置或者分组等间距配置。 4、螺栓孔的直径应略大于螺栓的直径。 5.10.16管片上应设置可用于二次补浆的壁后注浆孔。混凝土平板型管片可将注 浆孔同时兼作起吊环使用,钢管片应另行设置起吊环。

    5.10.17细部设计 1、对管片应进行防蚀、防锈处理。 2、在使用钢制管片或球墨铸铁管片内浇筑二次衬砌混凝土时,必须事前在 这些管片上设置排气口。 3、钢管片应设置用于加固管片接头板和提高接头刚度的加劲板。 4、混凝土管片应在其边缘设置倒角等,以防止缺损。 5、管片上应标有管片类型和型号。 6、管片环朝向干斤顶的一面宜设置传力衬垫,防止环面混凝土被顶碎。 7、管片拼装精度要求高时宜在管片上设置定位标识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8、钢筋的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迎水面不应小于50mm,背水面不应小于 30mm; 2)、钢筋不宜设置接头,在螺栓孔、手孔和注浆孔等薄弱位置应设置相应 的孔口加强筋。 5.10.18管片制作和拼装的尺寸精度应根据管片种类、所用材料、制造方法等来 确定。 5.10.19竖并结构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城市规划要求,结合周 围地面既有建筑物、管线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保等的综合比较,合理选 择施工方法和结构型式。 5.10.20中间竖井的设置应根据电缆的敷设要求、运行检修、通风、消防等因素 确定。 5.10.21始发竖井和到达竖井尺寸确定原则: 1、盾构两侧应预留(0.75~2.00)m的作业空间。盾构下侧应预留盾构组 装、隧道内排水所需的空间。 2、当竖井为三通井或者四通井时,应满足电缆及设备的安装和运行维护要 求。 3、始发竖井在盾构前后应预留始发推进时碴土的运出、管片的运入及其它 作业需要的空间。 5.10.22始发竖并和到达竖的开口结构应满足下列要求:

    5.10.17细部设计

    1、开口结构尺寸应比盾构外径大10cm~20cm。 2、开口结构一般采用薄壁混凝土墙。始发和到达之前应按小分片拆除临时 挡土墙体,以确保施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开口结构应设置洞口密封圈,待壁后注浆浆液完全硬化后应浇筑洞口混 凝土。 5.10.23为控制隧道变形及地层沉陷,盾构法隧道必须进行壁后注浆。壁后注浆 可分为同步注浆、即时注浆和二次注浆。应根据地质条件、环境要求、设备情况 以及穿越建(构)筑物等选择合理的注浆方式和材料。 1、浆液材料应满足可充填性、流动性、粘度、强度、水密性、凝结时间、 收缩率、环保等要求。 2、以下情况应进行二次注浆: 1)、对地表沉降有严格要求或者需提高抗渗透效果时。 2)、同步注浆浆液未能填充密实时。 5.10.24盾构始发、到达、急曲线、小覆土部位围岩易出现不稳定现象,当可能 发生开挖面,地表面下陷时,应根据围岩条件、盾构型式、环境等因素,采 用注浆加固、高压旋喷加固法、冻结法、降低地下水位法、压气施工法或儿种方 法的组合等。 1、注浆加固应遵循下列原则: 1)、浆液材料应根据工程要求、水文地质情况确定,并进行室内配比试验 2)、注浆钻孔间距宜为单孔浆液扩散半径的1.4~1.7倍。 2、当始发井的洞口段处于砂性土或者有承压水地层时,宜采取降水措施。 降水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当降水深度为(3~6)m时,可采用井点降水;当深度大于6m时, 可采用深井降水。 2)、井点的布置应根据地层的渗透系数、降水范围及降水深度等因素确定 3、始发井洞门外侧土体可采用深层搅拌法加固;当洞门理深超过搅拌机械 加固深度、洞门有地下管线而采用搅拌桩有困难的情况下,可采用高压旋喷桩进 行地基加固。 4、当用其它方法文 可采用冻结法

    5、当施工过程中需要抢险、短时排除障碍及换刀作业时,宜优先采用压气 施工法。 5.10.25盾构穿越既有管线和建构筑物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必须进行事前调查,预测盾构推进带来的周围地基的变形和对既有建筑 物的影响。预测结果认为对已有建筑物的功能及结构上有可能带来障碍时,应根 居情况采取对策。 2、在通过重要建(构)筑物时应根据规范和相关产权单位的要求,以及经 验设定变形容许值,并在相应的位置布设监测点

    5.11.1顶管隧道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 构件的可靠度,以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5.11.2顶管隧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 按规定的荷载对结构的整体进行荷载效应分析:必要时,尚应对结构中受力状况 特殊的部分进行更详细的结构分析。 5.11.3顶管方法应根据顶管穿越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理深、沿线地形地 貌和地下障碍物情况,以及对现有建(构)筑物的保护要求等因素进行选择。 5.11.4顶管管径应根据设计功能及相关要求确定。管材的选择应根据管道用途、 管材受力特性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5.11.5顶管管位选择需符合以下条件: 1、应注意避开地下障碍物。 2、应有足够的覆土厚度,以保证施工时不影响地面建(构)筑物的安全。 3、应尽可能避开对顶管施工有不利影响的流沙、软淤土、硬结石土层等不 良土层。 4、有承压水时要分析承压水对顶管的影响。 5、穿越河道时,应布置在河床一定深度以下。 5.11.6顶管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

    5.11.6顶管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

    1、互相平行的管道水平间距应根据土层性质、管道直径和管道理 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宜大于1倍的管道外径:

    2、空间交叉管道的净间距,钢管不宜小于0.5倍管道外径,且不应小于1.0m 钢筋混凝土管不宜小于1倍管道外径,且不宜小于2m; 3、顶管底与建筑物基础底面相平时,直径小于1.5m的管道净距不宜小于2 倍管径,直径大于1.5m的管道净距不宜小于3m; 4、顶管底低于建筑基础底标高时,其间距尚应满足地基土体稳定性的要求。 5.11.7工作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工作井尺寸应按照顶管的管节长度、管节外径、顶管机尺寸、管底高程 等参数确定。 2、接收井的控制尺寸应根据顶管机外径、长度、顶管机在井内拆除和吊装 的需要以及工艺管道连接的要求等确定。 3、需计算顶管施工时顶推力对井身结构的影响。 4、尽可能减少工作井数量。 5、工作井的选址应尽量避开房屋、地下管线、池塘、架空线等不利于顶管 施工的场所

    2、空间交叉管道的净间距,钢管不宜小于0.5倍管道外径,且不应小于1.0n 钢筋混凝土管不宜小于1倍管道外径,且不宜小于2m; 3、顶管底与建筑物基础底面相平时,直径小于1.5m的管道净距不宜小于1 音管径,直径大于1.5m的管道净距不宜小于3m; 4、顶管底低于建筑基础底标高时,其间距尚应满足地基土体稳定性的要求 5.11.7工作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工作井尺寸应按照顶管的管节长度、管节外径、顶管机尺寸、管底高程 等参数确定。 2、接收井的控制尺寸应根据顶管机外径、长度、顶管机在井内拆除和吊装 的需要以及工艺管道连接的要求等确定。 3、需计算顶管施工时顶推力对井身结构的影响。 4、尽可能减少工作井数量。 5、工作井的选址应尽量避开房屋、地下管线、池塘、架空线等不利于顶管 施工的场所。 5.11.8中继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中继间的设计允许顶力不应大于管节相应设计转角的允许顶力; 2、中继间的允许转角宜大于1.2°; 3、中继间的合力中心应可调节; 4、中继间顶力富裕量,第一个中继间不宜小于40%,其余不宜小于30%; 5.11.9顶管的结构计算包括以下内容: 1、顶力的估算。计算完成一次顶进过程(从工作并至接收井)所需的最大 页推力。当估算的总顶推力大于管道允许顶力或工作井允许顶力时,需设置中组 间或增加减阻措施。 2、管道允许顶力。计算管段传力面允许的最大顶力。 3、管道强度计算。计算管壁截面的最大环向应力、最大纵向应力、最大组 合应力等。计算的应力应小于管壁截面的极限荷载值。 4、管壁稳定验算。计算管道管壁截面失稳临界压力。计算的临界压力应大 于管道外壁实际承受的水土压力值。 向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最大

    5.11.8中继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长期竖向变形,其变形量应不影响管道的正常使用。 6、钢筋混凝土管道裂缝宽度验算。计算钢筋混凝土管在长期效应作用下, 处于大偏心受拉或大偏心受压状态时,最大裂缝宽度,其计算值应不影响管道正 常使用。 5.11.10对于各种管材制成的顶管管段,必须满足性能要求,并符合施工工艺机 械配备要求。 5.11.11顶管施工宜采用的管段长度为(1.0~3.0)m,对于顶进大直径管道,宜 采用较长管段。 5.11.12工作井结构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城市规划要求,结合 周围地面既有建筑物、管线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保等的综合比较,合理 选择施工方法和结构形式。 111于作#检的

    L作开的位直按以下因系确定: 1、利用管线上的工艺井; 2、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 3、靠近电源和水源; 4、远离居民区和高压线 5、避免对周围建(构)筑物和设施产生不利的影响; 6、在有曲线又有直线的顶管中,工作井宜设在直线段的一端。 5.11.14工作井形状的选取应考虑两段隧道的交角、工作井的开口大小等因素 5.11.15工作井的最小长度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1、当按顶管机长度确定时,工作井的最小内净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灌溉水质标准L≥ I + 13 + k

    : 一一工作井的最小内净长度: 11一一顶管机下井时最小长度,如采用刃口顶管机应包括接管长度; 3一一千斤顶长度,一般可取2.5m; k一一后座和顶铁的厚度及安装富余量,可取1.6m 2、当按下井管节长度确定时,工作并的内净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一一工作井的最小内净长度: 11一一顶管机下并时最小长度,如采用刃口顶管机应包括接管长度 3一一千斤顶长度,一般可取2.5m; k一一后座和顶铁的厚度及安装富余量,可取1.6m 2、当按下并管节长度确定时,工作井的内净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l2一一下并管节长度:钢管一般可取6.0m,长距离顶管时可取8.0~10.0m;钢 筋混凝土管可取2.5~3.0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可取3.0~6.0m。 14一一留在井内的管道最小长度,可取0.5m。 5.11.16工作井最小宽度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1、浅工作井内净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D1+(2.0~2.4) 式中: B一一工作井的内净宽度; D1一一管道的外径。 2、深工作井内净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3D1+(2.0~2.4) 5.11.17工作井底板面深度可按公式计算: H= Hs+ Di+h 式中: H一一工作井底板面最小深度; Hs一一管顶覆土层厚度: h一一管底操作空间:钢管可取h=0.70~0.80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和 钢筋混凝土管等可取h=0.4~0.5m。 5.11.18对顶管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应制订详细的监测与 保护措施。 5.11.19对有地下水影响的顶管工程,应根据工程规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周围环培等要求、制定降排水方室

    中: 12一一下并管节长度:钢管一般可取6.0m,长距离顶管时可取8.0~10.0m;钢 筋混凝土管可取2.5~3.0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可取3.0~6.0m。 14一一留在井内的管道最小长度,可取0.5m。 5.11.16工作井最小宽度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1、浅工作井内净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D;+(2.0~2.4)

    式中: B一一工作井的内净宽度; D1一一管道的外径。 2、深工作井内净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3D1+(2.0~2.4) 5.11.17工作井底板面深度可按公式计算: H= Hs+ Di+h

    式中: H一一工作井底板面最小深度; Hs一一管顶覆土层厚度; h一一管底操作空间:钢管可取h=0.70~0.80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和 钢筋混凝土管等可取h=0.4~0.5m。 5.11.18对顶管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应制订详细的监测与 保护措施。 5.11.19对有地下水影响的顶管工程,应根据工程规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周围环境等要求,制定降排水方案。

    5.12.1电缆隧道防水设计应根据气候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结构特点、 施工方法、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以保证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要求。 5.12.2电缆隧道防水应遵循“防、堵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市政工艺、技术,保证电缆隧道结

    ....
  • 电力标准
  • 相关专题: 电力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