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547-2018 核电厂汽轮发电机组系统及布置设计规范.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DL/T 5547-2018 核电厂汽轮发电机组系统及布置设计规范
full speed unit
在50Hz的电网频率下正常运行时的转速为3000r/min的汽 轮发电机组;在60Hz电网频率下转速为3600r/min的汽轮发电 机组。
航天标准half speed unit
在50Hz的电网频率下正常运行时的转速为1500r/min的汽车 电机组:在60Hz电网频率下转速为1800r/min的汽轮发电机组
2.1.5热工设计流量
用于反应堆堆芯及蒸汽发生器热工性能等总体性能设计,确 定电站额定参数的流量。
机组在TMCR工况时核岛蒸汽发生器的供汽量与其正常持 量之和
VI(Nuclearisland) 核岛
3.1.1核电汽轮发电机组的工况应包括额定工况、夏李连续工 况、冬季连续工况和阀门全开工况等。 3.1.2汽轮发电机组额定工况的主蒸汽参数和流量应与核岛热 工设计流量相园配
3.1.3在额定工况(TMCR)下汽轮发电机组发出的功率为
1汽轮机主汽门人口的主蒸汽压力、湿度和流量应为额 定值; 2汽轮机的背压应根据冷却水设计温度确定; 3蒸汽发生器零排污,凝汽器补水率应为0%; 4 回热系统应正常投入,厂用辅助蒸汽用量应为零; 5 发电机的功率因数、氢压和冷却水温度应为额定值。 3.1.4 夏季连续工况(SCR)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汽轮机主汽门入口的主蒸汽压力、湿度和流量应为额 定值; 2 汽轮机背压应根据10%的夏季日平均水温确定; 3 蒸汽发生器零排污,凝汽器补水率应为0%; 4 回热系统应正常投入,厂用辅助蒸汽用量应为零; 5 发电机的功率因数和氢压应为额定值。 3.1.5 冬季连续工况(WCR)应符合下列规定: 1汽轮机主汽门入口的主蒸汽压力、湿度和流量应为额 定值; 2汽轮机背压应根据10%的冬季日平均水温确定,且汽轮
机背压不应低于阻塞背压; 3 蒸汽发生器零排污,凝汽器补水率应为0%; 4 回热系统应正常投人,厂用辅助蒸汽用量应为零; 5 发电机的功率因数和氢压应为额定值。 3.1.6 阀门全开工况(VWO)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汽轮机主汽门人口的主蒸汽压力和湿度应为额定值,主蒸 汽法具定光酒广工汇
1汽轮机主汽门人口的主蒸汽压力和湿度应为额定值,主 气流量宜为额定工况主蒸汽流量的1.03倍: 2其他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3.1.3条第2款~第5款 现定。
3.2汽轮发电机组选型
3.2.1汽轮发电机组设备应包括汽轮机、发电机及励磁设备、汽
3.2.1汽轮发电机组设备应包括汽轮机、发电机及励磁设备、汽 水分离再热器、凝汽器及喉部低压加热器。 3.2.2汽轮发电机组设备及其系统的设计应满足核岛对启停次 数、负荷变化率和寿命等方面的要求。 3.2.3汽轮发电机组应满足核蒸汽供应系统瞬变能力的 要求。
3.2.3汽轮发电机组应满足核蒸汽供应系统瞬变角
3.2.5在50Hz的电网频率下,汽轮发电机组应能在48.5Hz~
3.2.6汽轮发电机组设备的出力和性能应在TMCR工况下
3.2.7发电容量为600MWe等级以上的汽轮发电机组宜 速机组,发电容量为600MWe等级及以下的汽轮发电机组 全速机组。
1凝汽器热井的有效贮水量不应低于汽轮机在TMCR工况 运行时5min的凝结水量; 2在正常运行工况,凝汽器热井出口的凝结水含氧量不应大 于20ug/L,凝汽器出口凝结水的过冷度不应大于0.5℃; 3凝汽器的堵管率不应小于5%; 4凝汽器应设置相应的疏水扩容设施; 5凝汽器管板与管束材料的选择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发电 厂凝汽器及辅机冷却器管选材导则》DL/T712的规定。 3.2.11每台汽轮机宜设置2台汽水分离再热器,汽水分离再热 器的容量和热力性能应与汽轮机相匹配,且应满足汽轮机在正常 工况和瞬态工况下的运行要求。每台汽水分离再热器应设置独立 的疏水系统。 3.2.12汽水分离再热器宜设置一级汽水分离器和两级蒸汽再热 器。第一级再热器、第二级再热器的换热面积计算宜按TMCR工
3.2.13汽水分离器的出口蒸汽干度不应小于99.5%。 3.2.14汽水分离再热器和疏水箱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压力容器第3部分:设计》GB150.3、《热交换器》GB/T151和 《核电厂常规岛设备汽水分离再热器规范》GB/T34117的相关 规定。
3.2.13汽水分离器的出口蒸汽干度不应小于99.5%。
3.3堆一机一电容量匹配
3.3.1核电厂堆一机一电容量的匹配应遵循常规岛匹配核岛的 原则。 3.3.2汽轮发电机组的额定工况应与核岛热工设计流量(TDF) 工况相匹配
3.3.3发电机的额定容量应与汽轮机的额定功率
3.4常规岛对核岛要求的响
3.4.2汽轮机旁路阀的数量、分组、单阀的最小排放量和最大排
3.4.3主给水泵的容量、合数宜按核岛要求设置。
3.4.5启动给水泵的容量和台数应按核岛要求设置
电装置设计可按现行行业标准《轻水堆核电广假想管道破损事故 防护设计准则》EJ/T335的规定执行。
4汽轮机本体系统及设备
4.1.1汽水分离再热器系统的设计范围应包括以下部分:
1MSR加热蒸汽系统; 2MSR疏水系统; 3MSR扫汽系统; 4MSR超压保护系统; 5汽轮机再热蒸汽系统。 4.1.2MSR第一级再热器的加热蒸汽宜采用汽轮机抽气,系统 设计参数应按本规范第6.5.2条和第6.5.3条的规定选取。 4.1.3MSR第二级再热器的加热蒸汽宜采用主蒸汽,系统设计 参数应与主蒸汽系统设计参数相同。 4.1.4当MSR第二级再热蒸汽管道需要承担主蒸汽元余隔离 功能时,应根据核岛要求在管线上设置快速隔离阀门。 4.1.5MSR疏水系统应设置正常疏水和紧急疏水。分离器疏水 箱的正常疏水宜经疏水泵疏至除氧器;再热器疏水箱的正常疏水 宜疏至相应的高压加热器;当正常疏水不可用时,应通过紧急疏水 快速排放至凝汽器或其他接收设备。
.1.6MSR疏水系统应能保证疏水自流到分离器疏水箱和再
4.1.7疏水箱宜采用卧式圆筒形,每台疏水箱的有效贮水量不应 小于汽轮机在TMCR工况运行时30s的疏水量。 4.1.8每台汽水分离再热器宜设置1台分离器疏水箱、1台第
级再热器蔬水箱和1台第二级再热器疏水箱。
水泵的流量不应小于汽轮机在TMCR工况运行时每台分离器疏 水量的110%。
1分离器疏水箱正常水位与进入除氧器的疏水管道最高中 心线之间的水柱静压差; 2从分离器疏水箱出口到除氧器疏水人口之间的管道介质 流动阻力,并另加20%裕量;计算阻力时,流量应按TMCR工况 下疏水量计算: 3TMCR工况下除氧器的工作压力; 4分离器疏水箱TMCR工况下工作压力,取负值。 4.1.11MSR扫汽系统应保证有足够的吹扫蒸汽,吹扫蒸汽量宜 为加热蒸汽量的1%~3%。 4.1.12汽水分离再热器应设置超压泄放装置。泄放装置的泄放 量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压力容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150.1的规定进行计算。 4.1.13汽轮机再热蒸汽系统应包括高压缸排汽出口至MSR进 口的低温再热蒸汽管道和MSR出口至低/中压缸进口的高温再 热蒸汽管道。
4.1.14.汽轮机再热蒸汽管道的设讠
表4.1.15 管内介质流速范围
续表 4.1. 15
4.1.16第一级再热器加热蒸汽管道宜采用与抽气管道相同的管
1.16第一级再热器加热蒸汽管道宜采用与抽气管道相同的 道材料,第二级再热器加热蒸汽管道宜采用与主蒸汽管道相同 管道材料。
蒸汽管道宜采用优质碳素钢
,1.18疏水调节阀入口侧管道宜选用控铬的优质碳素钢或低
4.2.1轴封蒸汽系统的设计范围应包括以下部分: 1 汽轮机轴封供汽系统; 2车 轴封及门杆漏汽系统; 3轴封蒸汽溢流系统(如有)。 4.2.2轴封供汽应有主蒸汽和辅助蒸汽两个汽源。在辅助蒸汽 品质不能满足汽轮机要求时,轴封系统应由主蒸汽供汽。 4.2.3轴封蒸汽管道的设计参数应按下列原则选取: 1轴封蒸汽调节阀上游供汽管道的设计参数应与所连接汽 源管道的设计参数相同: 2轴封蒸汽调节阀下游供汽管道、轴封及门杆漏汽管道、溢 流管道的设计参数应按汽轮机制造厂要求的参数选取。 4.2.4轴封及门杆漏汽系统宜设1台轴封蒸汽冷却器及2台 100%容量的电动排气风机。
4.2.1轴封蒸汽系统的设计范围应包括以下部分: 1 汽轮机轴封供汽系统; 2 轴封及门杆漏汽系统; 3轴封蒸汽溢流系统(如有)。 4.2.2轴封供汽应有主蒸汽和辅助蒸汽两个汽源。在辅助蒸汽 品质不能满足汽轮机要求时,轴封系统应由主蒸汽供汽。 4.2.3轴封蒸汽管道的设计参数应按下列原则选取:
1轴封蒸汽调节阀上游供汽管道的设计参数应与所连接汽 源管道的设计参数相同: 2轴封蒸汽调节阀下游供汽管道、轴封及门杆漏汽管道、溢 流管道的设计参数应按汽轮机制造厂要求的参数选取。 4.2.4轴封及门杆漏汽系统宜设1台轴封蒸汽冷却器及2台 100%容量的电动排气风机。
4.2.5轴封蒸汽溢流可引入低压
4.2.7轴封蒸汽系统管道疏水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核 汽轮机防进水导则》NB/T25039的要求。
4.2.8轴封供汽母管应设置超压泄放装置。
1轴封蒸汽调节阀上游供汽管道宜与所连接供汽管道的材 质相同; 2轴封蒸汽调节阀下游供汽管道、轴封及门杆漏汽管道、溢 流管道等宜采用碳钢材料; 3介质为湿蒸汽的管道宜采用不锈钢材料,
4.3汽轮机润滑油系统
动的主油泵,设置1台100%容量的交流辅助油泵和1台满足 组紧急停机要求的直流事故油泵。交、直流润滑油泵宜集装在 滑油箱上。
4.3.4润滑油系统应设置2台100%容量的冷油器及切
油室和1个污油室。净油室和污油室的总有效容积不宜小于润滑 油系统油量的110%。
的设置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发电厂油气管道设计规程》DL/T 5204的规定。
油管道流速可取1.5m/s~2.0m/s,回油管道流速可取0.5m/s~ 1. 5m/s
4.3.11润滑油系统、顶轴油系统的管道和阀门应采用不
料,润滑油贮存系统管道宜采用不锈钢材料
4.4.1汽轮机控制油系统应包含油箱、供油泵、过滤器、冷油器、 蓄能器、再生装置等。
4.4.1汽轮机控制油系统应包含油箱、供油泵、过滤器、冷油器、 蓄能器、再生装置等。 4.4.2汽轮机控制油系统应设置1台抗燃油油箱。 4.4.3汽轮机控制油系统应设置2台100%容量供油泵及滤油 器组件。供油泵宜为变量柱塞式。 4.4.4汽轮机控制油系统应设置足够数量的蓄能器,蓄能器宜为 高压皮囊式。
4.4.6汽轮机控制油装置应设置围堰,围堰内有效容积不
4.5汽轮机本体疏水系统
4.5.1汽轮机本体疏水系统应包括疏水器或节流孔板
汽轮机本体疏水系统应包括疏水器或节流孔板、动力驱动 闵以及疏水管路等。
4.5.2汽轮机本体疏水系统应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确
4.5.3本体疏水系统耳来用气动疏水阀和疏水器开联的疏水方 式。气动疏水阀应能在主控室进行操作,疏水器应采用机械式。 4.5.4疏水管道和阀门的通流截面应按机组在各种运行工况下 最大疏水量设计,并应能满足在最小压差的情况下排出最大疏水 量的要求,且内径不应小于25mm。
5.5疏水管道应按系统要求连接到凝汽器壳体上或接入疏水
扩容器。连接到凝汽器的疏水管应布置在热井的最高水位之上。
5.1发电机密封油系统
5.1.2发电机密封油系统应包含油箱、密封油泵、过滤器、油一氢
5.1.4除排烟风机、回油箱等设备外,发电机密封油系统设备
5.1.5发电机密封油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核电
岛设计防火规范》GB/T50745、现行行业标准《发电厂油气管道设 规程》DL/T5204及《核电厂发电机氢油水系统技术条件》NB 25068的相关规定。
5.2发电机定子冷却水系统
5.2.1发电机定子冷却水系统设计范围应包括发电机定子线圈 冷却水供水接口和回水接口之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设备及管道组 成件。
5.2.2发电机定子冷却水系统应包括定子冷却水箱、冷去
5.2.4发电机定子冷却水系统设备和管道宜采用集装装置。5.2.5发电机定子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核电厂发电机氢油水系统技术条件》NB/T25068的相关规定。5.3发电机气体系统5.3.1发电机气体系统设计范围应包括氢气气源接口、二氧化碳气源接口、压缩空气气源接口和发电机之间的氢气、二氧化碳系统设备及管道组成件。5.3.2.氢气系统应包含气体控制装置、氢气干燥器、循环风机等设备;二氧化碳系统应包括气体供应装置、气体控制装置等设备。5.3.3发电机气体系统应保证在安全条件下实现发电机充氢、排氢、气体置换、于燥发电机内氢气。氢气纯度、湿度、氢压和氢温应满足发电机安全运行的要求。5.3.4发电机二氧化碳及氢气等气体的供应宜采用集中供气,也可设置气体汇流排。当采用气体汇流排时,汇流排中气瓶气体储量应满足发电机运行及检修用气量的需要,气体汇流排应设置相应减压阀门组并设置安全阀。5.3.5发电机气体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核电厂常规岛设计防火规范》GB/T50745、现行行业标准《发电厂油气管道设计规程》DL/T5204及《核电厂发电机氢油水系统技术条件》NB/T25068的相关规定。:15·
.1主蒸汽及汽轮机旁路系统
6.1.1主蒸汽及汽轮机旁路系统的设计范围应包括下列内容:
6.1.1 主蒸汽及汽轮机旁路系统的设计范围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从NI/CI分界线至汽轮机主汽门前管道; 从主蒸汽联箱至凝汽器旁路蒸汽排放接口; 主蒸汽及汽轮机旁路系统管道疏水、放气和排污。 6.1.2常规岛主蒸汽系统的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应与核岛主蒸 汽系统设计参数相同。
6.1.3汽轮机旁路系统的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劳路阀 相同; 2·旁路阀后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下游旁路蒸汽接收装置 干的最高工作压力,设计温度不应小于阀前设计压力等熔压降 旁路阀出口管道设计压力对应的温度。
6.1.5主蒸汽在进人汽轮机之前应有消除压力、流量
.1.6汽轮机旁路系统应有足够的容量和瞬态响应能力满足 电厂启动、负荷突降、带广用电运行、停机不停堆等要求。汽轮 旁路阀的设置应满足本规范第3.4.2条的要求。
6.1.7汽轮机旁路蒸汽宜排人凝汽器。
道宜单独接人蔬水扩容器或集管,不应与不同工作压力的其他系 统进行疏水转注或蔬水合并: 2汽轮机主汽阀前管道、主蒸汽母管/联箱以及管道的低位 点应设置疏水罐,疏水罐的公称通径不应小于DN200; 3管道疏水宜采用气动疏水阀和疏水器并联的疏水方式;气 动疏水阀应能在主控室进行操作,疏水器应采用机械式; 4疏水管道和阀门的通流截面应按机组在各种运行工况下 可能出现的最大疏水量设计,并应能满足在最小压差的情况下排 出可能出现最大水量的要求,且内径不应小于25mm。 6.1.9主蒸汽系统管道的介质流速宜在40m/s~55m/s范围内; 汽轮机旁路阀上游管道的介质流速宜在45m/s~80m/s范围内, 汽轮机旁路阀下游管道的介质流速宜在100m/s以内。 6.1.10主蒸汽、旁路系统主管道材料应选用控铬的优质碳素钢 或低合金钢。 6.1.11疏水阀或疏水器上游管道可选择与主管相同的材料,也 可选用低合金钢;疏水阀或疏水器下游管道宜选用低合金钢,也可 洗甲
6.2.1 给水系统设计范围应包括下列内容: 从除氧器出口到前置泵入口的低压给水管道: 2 从前置泵出口到主给水泵入口的中压给水管道(如有); 3从主给水泵出口到NI/CI分界处的高压给水管道; 4从主给水泵出口的给水再循环支管至除氧器的给水再循 环管道; 5从高压加热器出口母管至凝汽器的给水清洗管道,
6.2.2给水系统设计压力应按下列原则选取:
1对于低压给水管道,应取用除氧器加热蒸汽管道
汽轮机旁路蒸汽排入除氧器的情况下,还应计及其影响; 2对于中压给水管道,应取用前置泵特性曲线最高点对应的 压力与该泵进水侧压力之和; 3对于高压给水管道、给水再循环管道、给水系统清洗管道, 应按下列原则选取: 1对于定速给水泵出口至与核岛设计接口之间的管道,设 计压力应取用主给水泵特性曲线最高点对应的压力与该 泵进水侧压力之和; 2)对于调速给水泵出口至与核岛设计接口之间的管道,设 计压力应取用主给水泵铭牌工况下特性曲线最高点对应 的压力与该泵进水侧压力之和; 3)上述给水管道设计压力应计入泵组进水温度对压力的 修正。
1·对于低压给水管道,应取用除氧器加热蒸汽设计压力对应 的饱和温度;在汽轮机旁路蒸汽排入除氧器的情况下,还应计及其 影响; 2对于中压给水管道,取值应同低压给水管道: 3对于高压给水管道、给水再循环管道、给水系统清洗管道, 应取用TMCR工况下给水最后一级高压加热器抽汽设计压力对 应的馅和温底
除氧器的最天出力不应小于机组TMCR工况时给水 的110%。
6.2.7除氧器给水箱的有效贮水量不应小于3.5min机组
6.2.9除氧器宜设置加热和稳压蒸汽系统。
1AP1000和CAP系列堆型机组宜设置3台33.3%容量的 电动定速给水泵组: 2华龙一号堆型机组宜设置3台50%容量的电动调速给水 泵组; 31 EPR堆型机组宜设置4台33.3%容量的电动调速给水 泵组; 4VVER堆型机组宜设置5台25%容量的电动定速给水 泵组; 5其他堆型机组宜设置3台50%容量的电动定速或调速给 水泵组。
6.2.12给水泵组的扬程应按下列各项之和计算:
1从除氧器给水箱出口到NI/CI主给水设计分界点处的管 道介质流动阻力,并另加20%裕量。计算阻力时,流量应按机组 TMCR工况时的给水消耗量计; 2从除氧器给水箱出口到NI/CI主给水设计分界点处之间 的设备阻力; 3NI/CI主给水设计分界点处标高与除氧器正常水位间的 水柱静压差; 4核岛在NI/CI主给水设计分界点处要求的给水压力; 5TMCR工况下除氧器的工作压力,取负值。 6.2.13给水泵再循环流量应根据给水泵组的要求确定,再循环 阅宜选用可连续调节型。 6.2.14给水泵组可根据需要设置暖泵系统。当不设置暖泵系统
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维持备用泵入口的给水温度。
6.2.21给水系统管道的介质流速宜符合表6.2.21的规定
.2.22低压给水系统和中压给水系统的管道材料宜选用控铬
2.22低压给水系统和中压给水系统的管道材料宜选用控铬 质碳素钢。高压给水系统管道应选用控铬的优质碳素钢或低 金钢。
6.3.1启动给水系统设计范围应为从除氧器出口到主给水管道 接口,包括启动给水泵再循环系统。AP1000和CAP系列堆型的 启动给水系统属于核岛设计范围。
1启动给水泵入口管道应取用除氧器加热蒸汽管道设计压 力与除氧器最高水位至启动给水泵人口叶轮中心线水柱静压 之和; 2启动给水泵出口管道、再循环管道应取用高压给水管道设 计压力。
1启动给水泵人口管道应取用除氧器加热蒸汽管道设计用 对应的饱和温度; 2启动给水泵出口管道、再循环管道应取用高压给水管道计 温度。
3.5启动给水泵的流量宜为核岛所要求流量的110%
1从除氧器给水箱出口到主给水管道接口的管道介质流动 阻力,并另加20%裕量;计算阻力时,流量按核岛所要求的流量 计算; 2主给水管道接口标高与除氧器正常水位间的水柱静压差; 3主给水管道接口处的给水压力; 4除氧器的工作压力,取负值。 6.3.7启动给水泵再循环流量应根据启动给水泵的要求确定,再 循环阀宜选用可连续调节型。 6.3.8启动给水泵入口隔离阀与泵之间的管道应设置安全阀
6.3.8启动给水泵入口隔离阀与泵之间的管道应设置安全
6.4.1凝结水系统设计范围应包括下列内容:
1从凝汽器热井出口至除氧器凝结水人口的主凝结水管道 其中应包括凝结水泵再循环管道; 2从凝结水储水箱或除盐水箱出口至凝汽器等补水用户的 凝结水补水管道; 3从凝结水主管三通出口至各减温水用户接口的凝结水减 温水管道; 4从凝结水主管三通出口至凝结水储水箱或常规岛废液收 集系统接口的凝汽器热井高水位排水管道; 5凝结水其他管道。
1从凝汽器热井出口至除氧器凝结水人口的主凝结水管道, 其中应包括凝结水泵再循环管道; 2从凝结水储水箱或除盐水箱出口至凝汽器等补水用户的 凝结水补水管道; 3从凝结水主管三通出口至各减温水用户接口的凝结水减 温水管道; 4从凝结水主管三通出口至凝结水储水箱或常规岛废液收 集系统接口的凝汽器热井高水位排水管道; 5凝结水其他管道。 6.4.2凝结水管道设计压力应按以下原则选取: 1对于凝结水泵人口侧管道,应取用泵吸入口中心线至汽轮 机低压缸排汽接口处的水柱静压,且不小于0.35MPa(g),此时凝 汽器内按大气压力计算; 2对于凝结水泵出口侧管道,应取用泵出口阀关断情况下泵 的提升压力与进水侧凝汽器热井最高水位至泵吸人口中心线的水 柱静压力之和; 3当凝结水精处理装置设置升压泵,并与凝结水泵串联运 行时,升压泵出口侧管道的设计压力应取用升压泵出口阀关断 情况下凝结水泵和升压泵总的提升压力与进水侧压力之和,进 水侧压力应取凝汽器热井最高水位至泵吸入口中心线的水柱静 压力。
1对于凝结水泵人口侧管道,应取用泵吸入口中心线至汽轮 机低压缸排汽接口处的水柱静压,且不小于0.35MPa(g),此时凝 汽器内按大气压力计算; 2对于凝结水泵出口侧管道,应取用泵出口阀关断情况下泵 的提升压力与进水侧凝汽器热井最高水位至泵吸人口中心线的水 柱静压力之和; 3当凝结水精处理装置设置升压泵,并与凝结水泵串联运 行时,升压泵出口侧管道的设计压力应取用升压泵出口阀关断 情况下凝结水泵和升压泵总的提升压力与进水侧压力之和,进 水侧压力应取凝汽器热井最高水位至泵吸入口中心线的水柱静 压力
6.4.3凝结水管道设计温度应按以下原则选取
1对于凝结水泵入口侧管道,应取用汽轮机允许的最高排汽 玉力对应的饱和温度; 2对于凝结水泵出口至凝汽器喉部低加入口管道,应取用泵 入口侧管道的设计温度,并计及轴封冷却器温升的影响;
3对于凝汽器喉部低加出口至除氧器人口管道,应取用最高 级低压加热器抽汽管道设计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 6.4.47 凝结水系统宜设置3台50%最大凝结水量的电动凝结 水泵。 6.4.5 最大凝结水量应按下列各项之和的110%计算: TMCR工况凝汽量; 2 TMCR工况进入凝汽器的各项经常疏水量; 3 凝汽器的正常补水量; 4 回收至凝汽器的核岛蒸汽发生器最大排污水量。 6.4.6当备用凝结水泵短期投人运行时,应满足高压加热器和低 压加热器排人凝汽器的事故疏水量或旁路系统投入运行时凝结水 量输送的要求。
6.4.7凝结水泵的扬程应按下列名
1从凝汽器热井到除氧器凝结水人口的管道介质流动阻力, 并另加20%裕量;计算阻力时,流量按TMCR工况下凝结水量 计算; 2从凝汽器热井到除氧器凝结水人口之间的设备阻力,包括 除氧器雾化装置阻力; 3除氧器凝结水入口与凝汽器热井最低水位间的水柱静 压差; 4 除氧器最大工作压力; 5凝汽器的最高真空。 6.4.8凝结水系统应设置最小流量再循环系统。再循环流量应 根据凝结水泵的要求确定,且不应小于轴封冷却器的最小冷却水 流量。
结水精处理装置宜采用旁流连接。
计算宜按TMCR工况为设计工况,且管束堵管率不宜小于10%。 低压加热器水侧的通流能力应满足TMCR工况110%最大凝结 水量。
6.4.12布置于凝汽器外部的低压
1600MWe等级及以上机组宜设置双列低压加热器,并宜 设置大旁路; 2600MWe等级以下的机组宜设置单列低压加热器,并应 设置小旁路。 6.4.13布置于凝汽器外部低压加热器的旁路通流能力应与低压 加热器的容量相匹配。 6.4.14凝结水流量调节阀组的设置应满足机组启动、低负荷及 正常运行时除氧器水位调节的要求。 6.4.15凝结水泵人口管道的介质流速宜在0.5m/s~1.0m/s范
6.4.16凝结水管道材料应选用控铬的优质碳素钢
6.5.1汽轮机抽气系统的设计范围应为从汽轮机抽气接!
1汽轮机抽气口接出的抽汽管道设计压力应取用汽轮机 TMCR工况下该抽气压力的1.1倍,且不小于0.1MPa(g); 2从汽轮机低温再热蒸汽管道上接出的抽汽管道设计压力 应与低温再热蒸汽管道的设计压力相同。
6.5.5汽轮机抽气系统的疏水系统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1在气动止回阀前、管道低位点应设置疏水罐,疏水罐的公 称通径不宜小于DN200; 2疏水管道应单独接入疏水扩容器或集管,不应进行疏水转 注或蔬水合并; 3管道疏水宜采用气动疏水阀和机械式疏水器并联的疏水 方式;气动疏水阀应能在主控室进行操作,疏水器应采用机械式; 4疏水管道和阀门的通流截面应按机组在各种运行工况下 可能出现的最大疏水量设计,并应满足在最小压差的情况下排出 可能出现最大水量的要求,且内径不应小于25mm。 6.5.6抽汽管道的介质流速宜符合表6.5.6的规定
表6.5.6管内介质流速范围
6.5.7汽轮机抽气系统的管道宜采用低合金钢材料。 6.5.8抽汽管道疏水阀或疏水器上游管道宜选择与主管相同的 材料;疏水阀或疏水器下游管道宜选用低合金钢,也可选用不 锈钢。
6.6加热器疏水排气系统
1从高压加热器疏水排出口到下游设备接入口的高压加热 器疏水管道; 2从低压加热器疏水排出口到下游设备接入口的低压加热 器疏水管道,其中应包括低加疏水箱、疏水泵等相关设备; 3从除氧器排出口至下游设备接入口的除氧器溢流放水 管道;
4从高、低压加热器和除氧器排出口至下游设备接入口的 高、低压加热器和除氧器排气管道,其中应包括启动排气和运行排 气系统; 5从高、低压加热器和除氧器安全阀至厂房外的高、低压加 热器和除氧器安全阀排汽管道。
.6.2加热器疏水排气系统的设计压力、设计温度应按以下原
1靠压差自流的加热器疏水系统设计压力应取用汽轮机 TMCR工况下抽气压力的1.1倍,且不小于0.1MPa(g);当管道 中疏水静压引起压力升高值大于抽气压力的3%时,尚应计及静 压的影响; 2加热器疏水泵前系统设计压力应取用汽轮机TMCR工况 下抽气压力的1.1倍,且不小于0.1MPa(g);当管道中疏水静压 引起压力升高值大于抽气压力的3%时,尚应计及静压的影响;加 热器疏水泵后系统设计压力应取用泵出口阀关断情况下泵的扬程 与进水侧压力之和; 3加热器疏水系统设计温度应取用该加热器抽汽管道设计 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 4除氧器溢流放水管道的设计压力应取用除氧器加热蒸汽 管道设计压力加水柱静压,设计温度取用设计压力对应的饱和 温度; 5·高、低压加热器和除氧器排气管道的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 应取用同级抽汽管道的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 6高、低压加热器和除氧器安全阀排汽管道的设计压力和设 计温度应根据排汽管道水力计算中相应数据选取。 6.6.3加热器疏水应设置正常疏水和紧急疏水。正常疏水应采 用逐级自流方式,紧急疏水应单独引至疏水扩容器或凝汽器,疏水 调节阀的位置宜靠近接受介质的容器
10%的裕度,且不应小于正常蔬水量: 1最大负荷下管侧给水流量的10%: 2一根加热器管子破裂后两个断口流出的水量应按下式 计算:
1从低压加热器或疏示 到除氧器键结水人口务化装 置之间的管道介质流动阻力,并另加20%裕量;计算阻力时,流量 按汽轮机TMCR工况计算; 2除氧器凝结水人口与低压加热器或疏水箱正常水位之间 的水柱静压差; 3TMCR工况下除氧器的工作压力; 4TMCR工况下低压加热器或疏水箱内的真空,如为正压 时应取负值; 5从低压加热器或疏水箱出口到除氧器凝结水人口的设备 阻力,包括除氧器雾化装置。
6.6.9低加疏水泵应设置最小流量再循环系统电力弱电管理、论文,再衍
6.6.10除氧器应设置溢流放水管线,溢流放水宜排入疏水扩容 器或凝汽器
6.6.11加热器疏水调节阀应按以下原则进行选型:
1正常疏水调节阀应选用气动调节型阀门,其尺寸应满足所 有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疏水流量;气动调节阀在失气、失电、失信号 情况下阀门应关闭; 2.紧急疏水调节阀宜选用气动调节型阀门,其尺寸应满足所 有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疏水流量,且不应小于正常疏水阀的疏水流 量。气动调节阀在失气、失电、失信号情况下阀门应全开。
和除氧器的启动排气应向大气排放;高压加热器连续排气应单 独排向除氧器,除氧器和低压加热器的连续排气应单独排向凝 汽器,
量的0.5%考虑,且管径不得小于DN25。加热器连续排气管上 宜设置节流孔板或节流阀,也可在加热器内部设置节流孔板。
电气设备标准规范范本6.6.15加热器疏水管道的介质流速宜符合表6.6.15
加热器疏水管道的介质流速宜符合表6.6.15的规定
....- 相关专题: 核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