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0594-2021 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技术要求.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Q/GDW 10594-2021 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技术要求
7.1.1.1物理位置的选择
二级系统部署应选择符合以下要求的物理位置: 机房和办公场地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b 机房场地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高层或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如不可避免,采 效防水、防潮等措施。
7.1.1.2 物理访问控制
二级系统部署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机房各出入口安排专人值守或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出的人员、进出时间、 操作活动等; b 进入机房的来访人员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检验检疫标准,并限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 C)开发测试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分离。
7.1.1.3防盗窃和防破坏
二级系统部署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a)主要设备放置在机房内; b)室外设备放置于室外机柜/机箱内,机柜/机箱的外壳门安装防盗锁; C 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在设备、线缆、机柜等上设置详细不易除去的标识; d) 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可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 介质分类标识,存储在介质库或档案室中; 机房采取红外防盗报警等声光电报警技术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 机房设置有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范围没有盲点,
7. 1. 1. 4 防雷击
二级系统部署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a)机房、办公场所等建筑应安装、使用避雷装置,如避雷针; b)机房交流电源应设置接地保护,各机柜、设施和设备等电位接地:
c)室外设备存放机柜需要安装防雷设备
Q/GDW 105942021
二级系统部署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a)机房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具有自动灭火功能: b)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7.1. 1.6 防水和防潮
二级系统部署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a)与主机房无关的给排水管道不得穿过主机房,与主机房相关的给排水管道有可靠的防渗漏措 施; b) 机房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c)机房采取措施防止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7. 1. 1.7 防静申
7. 1. 1. 8 温湿度控制
二级系统机房应采用精密空调对温湿度进行自动控制,温度控制在23土1℃,湿度控制在40%~
7.1.1.9电力供应
二级系统电力供应满足以下要求: a)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将电力波动范围控制在10%以内; b)机房配备UPS等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主要设备在断电后2小时的正常运行要求; c)信息系统供电采用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输入电源采用双路自动切换供电方式。
7. 1. 1. 10电磁防护
二级系统的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7.1.2安全通信网络
7.1.2.1网络架构
二级系统网络结构应满足以下安全要求: a)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在管理信息大区和互联网大区。有外网交互功能的应用系统将前端部署在互 联网大区,禁止将存储公司商密数据的数据库部署在互联网大区,通过管理信息大区和互联网 大区边界的逻辑强隔离设备交换数据; 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 段; C 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将管理信息大区、互联网大 区分别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 对主要网络设备,保证其业务处理能力具备穴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e 网络各部分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并通过设置QoS保证重要业务应用获得充足的网络带宽 和流量:
Q/GDW105942021
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在图上标识设备名称、型号、IP地址等信息,并 提供网段划分、路由、安全策略等配置信息,
7. 1. 2. 2 通道传输
二级系统网络通道应满足以下安全要求: a) 管理信息大区的网络接入通道应是公司自建光纤专网、电力无线专网、租用的APN和第三方专 线; b) 管理信息大区和互联网大区系统采用电力专用光纤进行长距离通信时,采用网络访问控制、入 侵检测等措施保证通信安全; C 互联网大区系统租用电信运营商专线或光缆进行长距离通信时,采用链路加密、VPN、网络访 问控制、入侵检测等措施保证通信安全: d 政府、银行等第三方机构网络接入管理信息大区时,通过第三方网络接入区接入,并采取网络 防火墙或网络加密设备等防护措施; e 公司作业类、采集类等专用终端通过电信运营商专线/无线网络接入公司管理信息大区时,采 用安全接入网关接入,实现接入认证和数据传输加密; 采用校验码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利用密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 采用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密码算法对通信过程中的敏感信息字段进行加密。
7.1.2.3可信验证
二级系统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 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用程 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
7.1.3安全区域边界
7.1. 3. 1 边界防护
二级系统边界应满足以下边界防护要求: a 对接入管理信息大区、互联网大区的设备,采用桌面终端安全管理系统、IP/MAC地址绑定等 技术手段进行接入认证和控制,并阻断非授权设备的接入; 在管理信息大区采用专用的防违规外联系统、桌面终端安全管理系统等对非法外联设备进行定 位和阻断; c)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7.1.3.2访问控制
二级系统边界应满足以下访问控制要求: a) 根据信息系统访问需求,在与系统相关的边界处部署或利用现有的网络访问控制设备,配置必 需的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并启用访问控制功能,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 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b 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各边界处的网络访问控制设备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能 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 d 各边界处的网络访问控制设备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 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以拨号或VPN等方式接入网络的,采用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认证方式,并对用户访问权限进行严格限制:
)限制具有拨号、VPN等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
7.1.3.3入侵防范
Q/GDW 105942021
二级系统边界应满足以下入侵防范要求: a 根据信息系统访问需求,在与系统相关的边界处部署或利用现有的网络入侵检测/防御设备, 配置必需的网络入侵检测/防御策略,并启用相关功能,对来自外部的网络流量进行监测; b) 在网络边界处通过入侵检测/防御系统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 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 件时提供报警或阻断攻击。
7.1.3.4恶意代码防范
二级系统边界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 更新。
7.1. 3. 5 安全审计
二级系统边界应满足以下安全审计与监控要求: a)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 全事件进行审计; b)对各边界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c)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d)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7.1.3.6可信验证
二级系统可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 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 中心。
7.1.4安全计算环境
7.1.4. 1 身份鉴别
二级系统应满足以下身份鉴别要求: a)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应用系统基于公司统一权限管理用户账号和登录控制,不 能与公司统一权限集成的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b)用户身份信息不易被冒用,口令复杂度满足要求并定期更换。制定账号和口令安全策略,提供 并启用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限定用户口令的长度、复杂度、生存周 期等,口令长度不小于8位,且为学母和数学或特殊学符组合,用户名和口令不得相同,用户 在第一次登录系统时修改分发的初始口令; C 保证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存储安全,禁止应用软件明文存储口令,禁止在主机文件系统、数据库 及客户端浏览器的COOKIE中明文存储用户口令; d)对外服务的系统在登录时采用图形验证码增强身份认证安全。图形验证码随机生成,长度不得 小于4位字符,且包含字母与数字; e)系统提供并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Q/GDW105942021
限制同一用户连续失败登录次数; f)当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g)公司内部部署和使用的系统,当采用数字证书进行身份鉴别时,使用公司统一密码基础设施签 发的数字证书。涉及第三方业务的系统,采用国家主管机构认证的第三方数字证书。
7. 1. 4. 2 访问控制
二级系统应满足以下访问控制要求: a)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应用系统应基于公司统一权限平台提供权限分 配和访问控制功能,不能与公司统一权限平台集成的应提供专用的权限管理模块提供访问控制 功能; b)系统授予不同账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实现用户的权限分离,并在它们之间 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c)操作系统特权用户不可作为数据库管理员; d)对系统用户和权限进行梳理,删除测试账号,禁止匿名用户访问权限,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 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e)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 f)系统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客体的访问,访问控制的覆盖范 围包括与资源访问相关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并严格限制默认账户的访问权限; g)访问控制的粒度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级; h)应用系统分别在应用系统服务器和客户端检查用户访问权限
7.1. 4. 3 安全审
二级系统应满足以下安全审计要求: a 系统提供覆盖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 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重要安全相 关事件,至少包括:用户的添加和删除、审计功能的启动和关闭、审计策略的调整、权限变更 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重要的系统操作(如用户登录、退出)等;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系统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防止审计记录被非授权删除、修改或覆盖,维护审计活 动的完整性: e) 系统存储至少半年的日志记录; f 审计设备旁路部署,避免审计进程受到未预期的中断。
7.1.4.4入侵防范
二级系统应满足以下入侵防范要求: a) 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b 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 C 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 d 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 求; e) 系统采取关键查询字符串参数加密、过滤不安全字符、服务器端验证等措施防止用户绕过数据 有效性检验; 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漏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Q/GDW 105942021
g)严格控制能够直接操作主机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资源的存储过程,删除不必要的敏感存储过 程; h)当对远程数据库调用进行地址限制
7.1.4. 5 恶意代码防范
二级系统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或配置具有相应功能的软件,并定期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和恶 库。
7.1.4. 6 可信验证
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 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
7.1.4.7 数据完整性
级系统应能够检测到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
7.1.4.8数据备份恢复
二级系统应满足以下数据备份恢复要求: 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数据备份至少每天一次,已 有数据备份可完全恢复至备份执行时状态,备份介质场外存放; 系统利用公司三地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异地实时备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 场地。
7.1.4.9剩余信息保护
7.1.4.10个人信息保护
二级系统应满足以下个人信息保护要求: a)仅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用户个人信息; b)禁止未授权访问和非法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7.1. 5 安全管理中心
7. 1. 5. 1 系统管理
保证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
二级系统安全管理中心应满足以下系统管理要求: a) 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 些操作进行审计; 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系统资源配置、 系统加载和启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等
7. 1. 5. 2 审计管理
二级系统安全管理中心应满足以下审计管理要求: a)对审计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并 些操作进行审计:
Q/GDW105942021
通过审计管理员对审计记录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
7.2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
7.2.1安全物理环境
二级系统云计算基础设施对应的软硬件设备必须部署在中国境内
二级系统云计算基础设施对应的软硬件设备必须部署在中国境内
7.2.2安全通信网络
二级系统云计算安全通信网络应满足以下网格架构要求: 保证云计算平台不承载高于其安全保护等级的业务应用系统; b 实现不同云服务客户虚拟网络之间的隔离; 平台应通过SDN技术提供自定义安全机制,具有根据云服务客户业务需求提供通信传输、边界 防护、入侵防范等安全机制的能力: d 提供开放接口或开放性安全服务,允许云服务客户接入第三方安全产品或在云计算平台选择第 三方安全服务。
7.2.3安全区域边界
7.2.3.1访问控制
二级系统云计算安全区域边界应满足以下访问控制要求: a)在虚拟化网络边界部署虚拟交换机或虚拟防火墙并设置访问控制规则: b)在不同等级的网络区域边界部署虚拟交换机或虚拟防火墙并设置访问控制规则。
7. 2. 3. 2 入侵防范
二级系统云计算安全区域边界应满足以下入侵防范要求: a)能检测到云服务客户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并能记录攻击类型、攻击时间、攻击流量等: b)能检测到对虚拟网络节点的网络攻击行为,并能记录攻击类型、攻击时间、攻击流量等: c)能检测到虚拟机与宿主机、虚拟机与虚拟机之间的异常流量。
7.2.3.3安全审计
二级系统云计算安全区域边界应满足以下安全审计要求: a)对云服务商和云服务客户在远程管理时执行的特权命令进行审计,至少包括虚拟机删除、虚拟 机重启; b)保证云服务商对云服务客户系统和数据的操作可被云服务客户审计
7.2.4 安全计算环境
7.2.4.1访问控制
二级系统云计算安全计算环境应满足以下访问控制要求: a)保证当虚拟机迁移时,访问控制策略随其迁移; )允许云服务客户设置不同虚拟机之间的访问控制策略
7.2.4.2镜像和快照保折
云计算安全计算环境应满足以下镜像和快照保护
Q/GDW 105942021
a)针对重要业务系统提供加固的操作系统镜像或操作系统安全加固服务; b)提供虚拟机镜像、快照完整性校验功能,
7.2.4.3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
二级系统云计算安全计算环境应满足以下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要求: 确保云服务客户数据、用户个人信息等存储于中国境内,如需出境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 b 确保只有在云服务客户授权下,云服务商或第三方才具有云服务客户数据的管理权限; 确保虚拟机迁移过程中重要数据的完整性,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 施。
7.2.4.4数据备份恢复
二级系统云计算安全计算环境应满足以下数据备份恢复要求: a)云服务客户在本地保存其业务数据的备份; b)提供查询云服务客户数据及备份存储位置的能力
7.2.4.5剩余信息保护
二级系统云计算安全计算环境应满足以下剩余信息保护要求: a)保证虚拟机所使用的内存和存储空间回收时得到完全清除; b)云服务客户删除业务应用数据时,云计算平台将云存储中所有副本删除。
7.3.1安全物理环境
二级系统应为无线接入设备的安装选择合理位置,基站应部署在变电站或营业厅,并应防止过 物理设备本身应支持抗干扰
7.3. 2 安全区域边界
7.3.2. 1 边界防护
二级系统移动互联安全边界防护应保证不 无线网络边界之目的访回和数据流通过大 网关设备。
7. 3. 2. 2 访问控制
二级系统移动互联安全区域边界的无线接入设备开启接入认证功能,并且禁止使用Open/WEP等 脆弱的认证方式进行认证,如使用口令,长度不小于8位字符,
7.3. 2.3 入侵防范
Q/GDW105942021
7.3.3安全计算环境
二级系统移动互联安全计算环境应满足以下移动应用管控要求: a)具有选择应用软件安装、运行的功能; b)只允许系统管理者指定证书签名的应用软件安装和运行。
7.4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
7.4.1安全物理环境
二级系统物联网安全物理环境应满足以下感知节点设备物理防护要求: a)感知节点设备所处的物理环境不对感知节点设备造成物理破坏,如挤压、强振动; 感知节点设备在工作状态所处物理环境能正确反映环境状态(如温湿度传感器不能安装在阳光 直射区域)。 C 感知节点设备在工作状态所处物理环境不对感知节点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如强干扰、阻 挡屏蔽等; d) 关键感知节点设备具有可供长时间工作的电力供应(关键网关节点设备具有持久稳定的电力供 应能力)
7.4. 2 安全区域边界
7.4.2.1接入控制
二级系统物联网安全区域边界应满足以下接入控制要求: a)保证只有授权的感知节点可以接入; b)物联网终端在接入公司管理信息大区时,应经专线(含租用的虚拟专用线路)并采用加密认证 措施; c)物联网终端在接入公司互联网大区时,可采用互联网通道; d)物联网终端禁止交叉混接不同安全大区,如有需求的应通过公司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委的审 核后方可部署; e 边缘物联代理、物联网终端等设备,在接入管理信息大区时,应结合业务应用需求采用相应安 全接入网关、信息网络安全隔离装置实现双向认证和加密传输,或在管理信息大区外设置安全 接入区,通过安全接入区实现和管理信息大区的交互; f)边缘物联代理、物联网终端等设备,在互联网大区直接访问公司对内业务时,应采用公司安全 接入网关实现双向认证和加密传输,或在互联网大区外部署前置服务器,通过前置服务器进行 协议转换和数据归集,前置服务器访问公司互联网大区的公司对内业务时,应采用公司安全接 入网关实现双向认证和加密传输
7. 4. 2. 2 入侵防范
二级系统物联网安全区域边界应满足以下入侵防范要求: a)能够限制与感知节点通信的目标地址,以避免对陌生地址的攻击行为; b)能够限制与网关节点通信的目标地址,以避免对陌生地址的攻击行为
7.4.3安全计算环境
二级系统物联网安全计异 a)边缘物联代理应基于公司统一密码基础设施进行身份认证和加密保护,采用硬件密码模块 件密码模块等方式实现,硬件密码模块应采用通过国家有关检测机构认证的安全芯片:
Q/GDW 105942021
b)边缘物联代理应具备安全监测、审计和分析功能,应支持软件定义安全策略,并支持自动和联 动处置; 物联网终端、边缘物联代理设备应关闭设各调试接口,防范软硬件逆向工程; 物联网终端、边缘物联代理设备应支持本地及远程升级并校验升级包的合法性; 边缘物联代理应通过系统加固、可信计算等技术,保障边缘物联代理本体安全: 边缘物联代理应具备对自身应用、漏洞补丁等重要程序代码以及配置参数和控制指令等重要操 作的数字签名或验证能力。
8三级系统安全防护要求
8.1.1安全物理环境
8.1.1.1物理位置的选择
三级系统部署应选择符合以下要求的物理位置: a) 机房和办公场地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机房场地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高层或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如不可避免,采取有 效防水、防潮等措施。
8.1.1.2 物理访问控制
三级系统部署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a)机房各出入口安排专人值守或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出的人员、进出时间、 操作活动等; b) 进入机房的来访人员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限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 c) 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用物理方式隔断,在重要区域前设置交付或安装等 过渡区域; d开发测试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分离。
8.1.1.3防盗窃和防破坏
三级系统部署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a)主要设备放置在机房内; b)室外设备放置于室外机柜/机箱内,机柜/机箱的外壳门应安装防盗锁; 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在设备、线缆、机柜等上设置详细不易除去的标识; d)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可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 e)介质分类标识,存储在介质库或档案室中; 机房采取红外防盗报警等声光电报警技术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 g)机房设置有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范围没有盲点
8. 1. 1. 4 防雷击
二级系统部署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a)机房、办公场所等建筑安装、使用避雷装置,如避雷针; b)机房采取措施防止感应雷,如设置防雷安保器或过压保护装置等:
Q/GDW105942021
c)机房交流电源设置接地保护,各机柜、设施和设备等电位接地 d)室外设备存放机柜需要安装防雷设备,
8. 1. 1. 5 防火
三级系统部署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机房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具有自动灭火功能: b) 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C对机房划分区域进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隔离防火措施,
8.1.1.6防水和防潮
三级系统部署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a)与主机房无关的给排水管道不得穿过主机房,与主机房相关的给排水管道有可靠的防渗漏措 施; 机房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 机房采取措施防止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机房内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8. 1. 1.7 防静电
三级系统部署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采取措施防止静电的产生 例如采用静电消除器、佩戴防静电手环等
8. 1. 1. 8 温湿度控制
8. 1. 1. 9 电力供应
三级系统电力供应满足以下要求: a)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将电力波动范围控制在10%以内; b)配备UPS等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主要设备在断电后2小时内的正常运行要求; c)设置穴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输入电源采用双路自动切换供电方式; d)建立备用电源、发电车等备用供电系统
资料范本8. 1. 1. 10
三级系统电磁防护应满足以下要求: a)电源线和通信线缆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b)采用接地方式防止外界电磁干扰和设备寄生耦合干扰; c)对关键设备和磁介质实施电磁屏蔽。
8. 1.2安全通信网络
8. 1.2.1网络结构
三级系统网络结构应满足以下安全要求: a)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在管理信息大区和互联网大区。有外网交互功能的应用系统应将前端部 互联网大区,禁止将存储公司商密数据的将数据库部署在互联网大区,通过管理信息大区
Q/GDW 105942021
联网大区边界的逻辑强隔离设备交换数据: b)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 段; c)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将管理信息大区和互联网大 区分别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 d)主要网络设备保证其业务处理能力具备穴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e)网络各部分带宽能够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并通过设置QoS保证重要业务应用获得充足的网络 带宽和流量; f)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通过路由控制建立安全的访问路径; g)网络拓扑结构应采用亢余技术设计,提供主要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穴余, 避免关键节点存在单点故障: h)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在图上标识设备名称、型号、IP地址等信息,并 提供网段划分、路由、安全策略等配置信息
国家电网标准规范范本8.1.2.2通道传输
....- 技术标准 安全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