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2202-2022 输变电工程生态影响防控技术导则.pdf

  • Q/GDW 12202-2022  输变电工程生态影响防控技术导则.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4-2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立即下载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Q/GDW 12202-2022  输变电工程生态影响防控技术导则

    Q/GDW122022022

    5.3.3.1在林地区域,针对线路工程对植被、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生态影响,宜采用高跨林区方案。 5.3.3.2线路工程设计应考虑森林草原火灾对线路运行的影响,宜增加杆塔高度,抬高线高,空中跨 越林木。导线与主要树种自然生长高度的垂直距离应满足GB50545、GB50665、GB50790、Q/GDW 11675的要求。

    5.3.4杆塔视觉优化

    5.3.4.1在景观敏感区域, 针对线路工程的视觉影响, 宜优化塔位选择与杆塔设计,减弱视觉冲击 5.3.4.2杆塔视觉优化要求如下

    5.3.4.1在景观敏感区域,针对线路工程的视觉影响保温标准规范范本,宜优化塔位选择与杆塔设计,减弱视觉冲击。

    3.4.2杆塔视觉优化要求如下: 塔位选择应充分利用起伏地貌(山体)对视线的遮挡,优先考虑山谷或山腰位置,以减小杆塔 视见可能和频率。 杆塔设计宜尽量减小基础根开,合理控制杆塔高度,缩小杆塔体积,减小视见可能;或采用与 6 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景观塔型。 杆塔表面可考虑涂装成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颜色,减小视觉影响。

    5.3.5.1在易风化或易受雨水冲刷的边坡区域,针对输变电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宜设计边坡防护措 施。 5.3.5.2边坡防护措施宜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全部或局部防护,防护方式优先采用植物防护,对不易生 长植物的边坡,宜根据其土石性质、高度及坡度选择浆砌石、干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具体要求参照GE 50433,GB.51018

    5.3.5.2边坡防护措施宜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全部或局部防护,防护方式优先采用植物 长植物的边坡,宜根据其土石性质、高度及坡度选择浆砌石、干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具 50433、GB 51018

    5.3.6.2截(排)水沟要求如下:

    a) 截(排)水沟按其断面形式一般可采用矩形、梯形两种型式。截水沟用于拦截并排导上游汇水 和地面径流,保证边坡的稳定和主体工程的安全,同时防止地面径流产生的水土流失;排水沟 一般布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者较低一端,用以排导截水沟不能容纳的径流。具体要求参照 GB 50433、GB51018。 b 截(排)水沟末端应设置消能防冲或沉砂措施,以减少汇水对地表的集中冲刷,

    6建设施工阶段防控技术

    向途径,因地制宜采用生态影响防控技术 6.1.2输变电工程施工阶段生态影响防控的重点为规范施工活动,减少临时占地,缩短施工 护植被、野生动物和土壤资源,减轻人为扰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Q/GDW122022022

    6.2.1.1针对输变电工程施工对土地利用、植被、水体、野生动物的生态影响,应优先采用避让措施。 6.2.1.2施工临时占地及活动范围宜避开植被茂盛区域,选用裸地、荒地等;宜避开野生动物活动频 繁区域或栖息场所,宜避开并远离水体

    6. 2.2限定施工活动范围

    2.2.1针对输变电工程施工对土地利用、植被、野生动物的生态影响,应限定施工活动范围。 2.2.2施工过程中宜设置围栏、边界线(绳、桩)等,限定土建施工、材料转运、设备安装和 动的范围,严格规范施工,以减轻生态扰动。

    6.2.3控制施工临时占地

    2.3.2控制施工临时占地要求如下: 变电工程施工应严格控制临时道路、材料堆场和临建区等临时占地面积;线路工程施工应严格 控制牵张场、穿(跨)越场地施工区、材料堆场和临建区等临时占地面积。 6 临时施工场地(牵张场、材料堆场、临建区、弃土场)宜设置在生态敏感区域外。 C 建设条件充许时宜采用永临结合的方式,如变电工程进站道路与施工临时道路共用、施工辅助 设施与运行设施共用、施工临时排水沟与永久排水管网共用,线路施工临时道路与现有道路共 用等,以减少临时占地面积。

    6.2.4优化导线展放方式

    针对输电线络放线对表 采用不落地放线方式,以减少对土壤和植被的 采用无人机、直升机等设备先展放牵引绳

    6.2.5.1在施工临时场地、道路或堆场(堆土、石、渣、料等)周边,边坡坡脚、风蚀严重或有明确 保护要求的扰动裸露地、暴雨集中或需控制雨水溅蚀的区域等,针对输变电工程施工的水土流失和大气 扬尘影响,应进行临时挡护。 6.2.5.2临时拦挡宜选用装土(沙)的编织袋或草袋;临时苦盖或铺垫宜选用密目网、土工布或彩条 布等,具体要求参照GB50433、GB51018

    6.2. 6 土壤隔离保护

    2.6.1针对输变电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对表层土壤、植被的损伤,应对表层土壤进行隔离保护 2.6.2含油料的机械、设备下方宜铺设吸油毡布,防止油料跑、冒、滴、漏;牵张场、材料堆 时占地区域宜铺垫钢板、彩条布、毡布、草垫、棕垫、木板等隔离表层土壤。

    6. 2. 7 表土剥离、存放与回覆

    7.1针对输变电工程土石方开挖对表层土壤破坏区域,应先进行表土剥离。 7.2表土剥离、存放与回覆要求如下: 根据表土厚度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表土剥离的厚度和施工方式,具体要求参照SL575。 6 剥离的表土应单独集中存放,并采取临时拦挡、苦盖、排水等防护措施,具体要求参照GB50433。 C 施工结束后,根据扰动土地利用类型回覆表土,覆土厚度应根据土地利用方向确定,具体要求 参照SL575、GB51018

    Q/GDW122022022

    6.2.8余土(石、渣)处置

    3.1针对余土(石、渣),应按照设计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合理处置,禁止随意弃土弃滔 B.2施工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余土(石、渣)平摊位置,必要时先设置挡护设施后进行平摊; 平摊条件的,应考虑外运综合利用或设置弃渣场等方式合理处置。

    6.2.9.1在需要复耕或植被恢复的受扰动区域和拆迁迹地,应及时开展土地整治。 6.2.9.2土地整治按整平方式一般分为全面整地、局部整地和阶地式整地,应根据原土地利用类型、 占地性质、立地条件及恢复利用方向等综合确定平整方式,相关标准与方法参照GB50433、GB51018、 TD/T1036

    6.2.10.1针对输变电工程占用林地、草地等区域,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 6.2.10.2植被恢复应结合原始地貌,选取乡土树、草种,采用撒播草籽、铺植草皮、(乔)灌草结合 恢复等方式进行,确保成活率,具体方法参照GB/T15776、GB/T19535.1。

    6.2.11固体废物收集处理

    6.2.12废污水收集、回用与处理

    6.2.12.1针对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应及时进行收集、处理与回用。 6.2.12.2工程施工废水宜经沉淀池沉淀后回用;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优先利用市政公共服务设施或其他 现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无法利用相关设施的应设置化粪池、移动厕所等设施收集处理,并由环卫 部门定期清运,禁止随意排放。

    6.2.13控制施工噪声

    6.2.13.1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或珍稀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区域,针对输变电工程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 影响,应控制施工噪声。 6.2.13.2施工期宜选用低噪声的打桩机、牵引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高噪声机械设备宜布置在场地 中央,施工作业时宜采取隔离、围挡等降噪措施:应限制车辆鸣笛,严格控制主要噪声源夜间施工

    6.2.14施工人员管理

    3.2.14.1针对植被保护,应禁正施工人员在林区和草原吸烟、生火及滥采、滥挖或滥伐。 6.2. 14.2施工人员管理要求如下:

    6.3.1索道运输与溜槽清运

    Q/GDW122022022

    6.3.1.1在高差较大且交通不便的山丘区,针对植被保护,宜采用架空索道运输。在工程施工前,应 根据地形、跨度、长度、运重等因素,选取循环式、往复式或缆式吊车索道的类型,具体设置方法参照 Q/GDW1418、Q/GDW11189。 6.3.1.2在有一定高差地形、需要外运弃土(石、渣)且交通不便的区域,针对植被保护,宜采用溜 槽清运。在工程施工区域附近的合适位置,架设钢(木)槽,将需要外运的弃土(石、渣)通过钢(木) 槽清运至平坦易于机械运输的区域

    6.3.2设置警示标识

    3.2.1在珍稀保护植物分布区域,应设置植物保护警示牌,设置型式及方法参照Q/GDW250。 3.2.2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或珍稀保护野生动物分布的区域,应设置野生动物保护警示牌 型式及方法参照Q/GDW250。

    6.3.3移栽裁与围栏

    3.1在珍稀保护植物分布区域,应对珍稀保护植物进行植株移裁或围栏保护。 3.2移栽与围栏保护要求如下: a 施工前应将占地范围内的珍稀保护植物移栽至其他适宜区域,并确保移栽成活,移栽方法参照 GB/T15776 6) 针对施工场地附近的珍稀保护植物,应设置硬质围栏对植物四周进行围挡,围栏与树干的距离 应不小于3m,与灌丛或草丛的距离应不小于1m

    6.3.4草皮剥离、养护与回铺

    3.4.1在高原草甸等特殊区域,针对占地范围内的草皮应进行专项保护 3.4.2施工前应先进行草皮剥离,并根据草皮存放时间采取合适的养护方法,工程完工后将原 植于原地块

    5.1在北方风沙区域,宜设置草方格、石方格等沙障进行防风固沙。 5.2沙障设置要求如下: a)草方格沙障一般选用麦草、稻草、芦苇、柴草等材料扎设,规格通常为1.0m×1.0m,地 露部分高度10cm~12cm,沙埋部分不小于20cm。 砾(碎)石沙障一般选用细碎砾石、碎石等,全面铺设时厚度通常为3cm~8cm,格装铺 规格通常为1.0m×1.0m,高度0.1m~0.3m。

    任万风区蚁 5.2沙障设置要求如下: a)草方格沙障一般选用麦草、稻草、芦、柴草等材料扎设,规格通常为1.0m×1.0m,地上外 露部分高度10cm~12cm,沙埋部分不小于20cm。 砾(碎)石沙障一般选用细碎砾石、碎石等,全面铺设时厚度通常为3cm~8cm,格装铺设时 规格通常为1.0m×1.0m,高度0.1m~0.3m。

    6.3.6塔基基坑盖板

    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针对野生动物保护,应在塔基基坑开挖的停工间歇加盖基坑盖板, 生动物掉落受伤

    6. 3. 7 围堰、护筒

    3.7.1在水域或湿地区域,针对水生生态环境和水生动、植物保护,宜采取围堰或护筒施工。 3.7.2工程施工前,先行打设钢板桩、木桩修筑围堰,或打设钢护筒,隔离施工活动区域与附 和水生动、植物。

    Q/GDW122022022

    6.3.8优化施工时段

    6.3.8.1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针对野生动物保护,施工活动应根据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避开 其重要生理活动期,如鸟类繁殖期、迁徒期等。 6.3.8.2在易发生水土流失区域,针对输变电工程施工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宜优化施工时段,避开 降雨集中时段进行土石方开挖活动,并尽可能缩短工期,减少扰动时间。

    7.1.1输变电工程的运行维护应包 的维护,必要时可对受影响区域开展生 7.1.2输变电工程运行维护阶段的生 控重点为优化运行检修方案、规范运行维护活 人为扰动,加强对植被、截排水沟、护坡等防控措施和设施的定期巡检和维护

    72.1限定巡检路线和

    巡检路线在生态敏感区或珍稀保护 植物分布区域内,宜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注意避开野生 动物栖息场所、珍稀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区等生态敏感区域。

    7.2.2无人机或直升机巡检

    针对巡查检修可能造成的植被损伤和生态扰动,宜采用无人机或直升机巡检技术,通过空中飞行检 测,分辨和判断可能存在的故障。

    7.2.3装设远程监控装置

    伤和生态扰动,宜在杆塔相应 位置装设远程监控装置,通过远 可能存在的故障

    7.2.4装设护鸟装置

    在杆塔相应位置装设人工鸟巢、人工栖鸟架或鸟巢挡板等护鸟装置,以辅助、保护鸟类筑巢 栖息。 在杆塔或导地线相应位置装设驱鸟装置,预防鸟类撞击。

    7.2.5设置防攀爬网

    在猿、猴等具备攀爬能力的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针对该类野生动物保护,宜在杆塔塔身相应 设防攀爬网,避免野生动物因攀爬杆塔受到伤害

    Q/GDW122022022

    不同类型生态敏感区适用的针对性生态影响防控技术推荐表

    生态敏感区适用的针对性生态影响防控技术推

    注:文件中所有通用防控技术均适用于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影响防控。

    Q/GDW122022022

    输变电工程生态影响防控技术导则

    Q/GDW122022022

    编制主要原则,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结构和内容 5条文说明.

    主要原则, 12 也标准文件的关系.. .12 工作过程. 吉构和内容.. 13 13

    Q/GDW122022022

    本文件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a)不具体区分电压等级,但内容应满足不同电压等级线路对生态环境保护深度的要求。 b)输变电工程生态影响防控中涉及诸多原则性、管理性要求或规定,本文件参照以往工程实践经 验对此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并尽可能细化。 c)兼顾引导性、要点性与实操性的统一,引导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规范生态影响防控技术 的运用,指导可研、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各阶段生态影响防控技术措施的落实,提升输变电 工程生态影响防控的效果。 d)输变电工程对不同类型生态敏感区应采取针对性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体系中针对性防控技术 部分已涵盖不同类型生态敏感区可采取的各项生态影响防控技术,因此为避免重复,不再针对 不同类型生态敏感区提出生态影响防控技术措施。 e)输变电工程生态影响总体而言相对较小,不会破坏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不会导致生 态灾害,其影响是局部和轻微的,因此本文件主要在受影响的生态要素层面提出防控技术措施, 不涉及生态风险、应急预案等相关内容。 f)附录中根据生态敏感区的不同类型推荐了适用的针对性生态影响防控技术,所有通用防控技术 均适用于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影响防控。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文件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文件规定的技术指标不低于所引用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除本文件规定内容外,还应符合 国家及电力行业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本文件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2020年2月,项目启动; 2020年3月,成立技术导则编写组; 2020年4月 矿产标准,完成技术导则大纲编写,组织召开大纲研讨会; 2020年5月,完成技术导则初稿编写,并召开编写组内部讨论会; 2020年7月,修改完善,完成技术导则讨论稿编写; 2020年9月,完成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写,召开征求意见稿专家审查会; 2021年4月,完成技术导则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

    2020年2月,项目启动; 2020年3月,成立技术导则编写组; 2020年4月,完成技术导则大纲编写,组织召开大纲研讨会; 2020年5月,完成技术导则初稿编写,并召开编写组内部讨论会; 2020年7月,修改完善,完成技术导则讨论稿编写; 2020年9月,完成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写,召开征求意见稿专家审查会: 2021年4月,完成技术导则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

    2021年6月,召开技术导则送审稿审查会,并进行修改完善,

    Q/GDW122022022

    本文件第4.1条中,HJ19中要求建设项目生态恢复应按照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的次序提出, 输变电工程亦应遵循;HJ19中要求建设项目生态恢复、补偿等措施须坚持预防与恢复相结合,预防优 先,恢复补偿为辅,即预防与恢复相结合原则;全面防控与重点防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防控既要考虑工 程建设全过程、全区域的全面性农业标准,又要考虑山丘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及基础开挖等敏感阶段的重 点防控;自然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是指生态影响防控的目标是尽可能保持或恢复扰动区域原有生态功 能,兼顾视觉美观,与区域景观相协调;技术可行是指技术上要求实施的技术措施在实践操作中具有可 行性;经济合理是指经济上要求有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保证,但同时文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可行性原则,风险最小、效益最大原则,自然修复和人为措 施相结合原则及自然原则、美学原则是恢复生态学中实施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而输变电工程建设不会 引起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其生态影响主要是对生态系统内某一要素的影响,如植被、小范围的 土地利用功能等,因此单个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生态影响防控的层面也仅局限于此,无需在生态系统的层 面上展开或是上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且基本不存在生态风险,结合输变电工程生态影响的特征, 总结出本条中的防控原则。 本文件第4.2条中,HJ1113、SL640中对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技术要求必须落实到 设计文件中,其中包含了诸多生态影响防控的具体要求;除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文件、水土保持方案及 其批复文件外,输变电工程涉及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时,根据主管部门和法律法规要求编制的生态 环境影响的专题报告及相应批复文件或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工程涉及生态敏感区的协议文件也是生态影 响防控必须遵循的专题咨询文件,本文件予以明确, 本文件第4.3条中,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生态敏感区的管控要求日趋严格,即使是法律法规中规定 可以进入的区域,输变电工程穿(跨)越生态敏感区时也必须在不可避让性方面予以充分论证。 本文件第4.4条中,生态保护宣传、教育与培训是提高输变电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生态 保护意识、积极主动落实生态管控技术的重要保证,可结合工程设计交底、岗前培训开展培训,可邀请 生态环保专家举办讲座开展教育,可采用印刷纸质宣传材料、设置宣传展板、播放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和 途径开展宣传。 本文件第5、6、7章中,土地利用、植被、野生动物、水体、土壤是输变电工程生态影响的主要方 面,也是HJ24和HJ19中规定的输变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景观影响是输变电工程需重点

    Q/GDW122022022

    ....
  •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