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225-2019 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NB/T102252019
1.0.1为规范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并工作,做到技术先进、方 法可靠、数据准确、分析解释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工作。 1.0.3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管材标准NB/T 102252019
测量钻孔直径沿孔深变化的一种测试方法
2.0.2 并斜测井 deviation log
deviation logging
deviation logging
测量钻孔方位角和顶角沿孔深变化,确定钻孔空间状态的 种测试方法。
2.0.4 电测井 electrical logging
temperaturelogging
temperaturelogging
利用人工电场和自然电场的传导原理,采用不同电极系测量 钻孔内地层和井液电阻率或电位的测试方法,包括电阻率测井和 自然电位测井。
测量钻孔地层天然伽马射线强度沿孔深变化的一种测试 方法。
利用人工放射源产生的伽马射线与介质之间的康普顿效应 测量孔周地层密度的一种测试方法。
2.0.7钻孔全景数字成像
利用光学成像与图像展开原理,通过对孔壁图像扫描,形厅 展开图像或虚拟岩芯图像的一种测试方法
boreholeteleviewer
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在钻孔内进行连续的全景数码摄像,以 视频图像方式实时记录孔壁和孔内情况的一种测试方法
2.0.9超声成像测井ultrasonic image logging
的反射特性,测试孔壁声学图像信
NB/T102252019
NB/T102252019
3.1.1地球物理测并方法应根据探测目的、地质及地球物理条 件合理选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应用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和现 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物探规范》NB/T10227的有关规定
1井径测井宜用于孔径现状测试,软弱夹层、裂隙及破碎 带的位置探测,孔内套管下入深度及其破损、变形、接续情况 探查。 2井斜测并宜用于钻孔孔身形态测试,地层、结构面及测 点空间位置测定和计算。 3井温测井宜用于地层温度测试,地温梯度参数计算,地 下水位判定,地下热源位置、涌水层位置及流动情况探测。 4电阻率测井宜用于钻孔岩性分层,含水层、软弱夹层 裂隙和破碎带位置探测,岩土体及井液电阻率测试,威淡水分界 面划分。 5自然电位测井宜用于钻孔岩性分层,含水层位置探测 咸淡水分界面划分,地层渗透性参数估算。 6自然伽马测井宜用于钻孔岩性分层,软弱夹层、裂隙和 破碎带位置探测。 7密度测井宜用于钻孔岩性分层,地层密度值测试和孔隙 度参数计算。 8钻孔全景数字成像和超声成像测井宜用于钻孔岩性分层, 地层、裂隙等的产状详查。 9钻孔摄像宜用于动态观察孔内地质现象
NB/T102252019
3.1.3地球物理测并适用条件应满足下列规定: 1并径测并测试段孔径应小于下并探管测量臂全放开直径。 2并斜测并测试段应无金属套管,且测区内应无较强的电 磁干扰。 3并温测并测试段应无套管或下有花管,并应在井液循环 基本结束、地层温度稳定后进行测试,测试前12h并液应无 扰动。 4电阻率测井和自然电位测并测试段应有井液且无套管: 并且测区内应无较强的工业游散电流、大地电流或电磁干扰;电 阻率测井被追踪地层应与相邻地层有明显电性差异;自然电位测 井被追踪地层应与相邻地层有明显自然电位差异。 5密度测并和自然伽马测并测试段不宜有多层或厚壁金属 套管;被追踪地层应是层状或似层状介质;密度测井被追踪地层 与其相邻层之间应存在明显密度差异。 6钻孔全景数字成像和钻孔摄像测试段应为无套管的清水 孔或干孔,孔壁干净。 7超声成像测并测试孔宜为垂直孔,测试段应有并液、无 套管,孔壁干净
3.2.1地球物理测井工作流程宜按图3.2.1进行。 3.2.2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收集和分析工区及邻区有关地质、钻探、物探及其他 技术资料。 2现场调查宜包括实地考察测区地质、交通及工作条件, 核对已收集的地质、钻探、物探及测绘资料等内容。 3.2.3地球物理测井方案或大纲宜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概况。 2地球物理测井目的、范围、依据和技术要求。
3.2.1地球物理测并工作流程宜按图3.2.1进行。
图3.2.1地球物理测井工作流程
3工区地球物理测并条件和测并环境条件初步分析,包括 以往工作程度和本次工作重点、难点。 4现场测井工作布置、测井工作内容、测井方法选择、测 试孔位置、工作量等。 5 组织机构及人员和仪器设备。 6工作进度计划与工期。 7 现场配合工作及要求。 现场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控制措施。 9 预期提交成果
3.3成果校审与资料归档
3.3.1地球物理测井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3.1地球物理测井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球物理测井记录应包括仪器检查记录、原始记录、资 科检查与评价和成果资料校审记录。 2原始记录应包括班报记录、测试数据或记录等。 3班报记录宜包括工程名称、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区、 则孔等编号,并径、套管情况、仪器名称和编号,测试数据或计 算机记录的文件名、曲线名称、编号及计算机存储目录,观测系 流主要参数,仪器观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记录,测量数据,工作 单位和操作人员等信息。 4计算机记录的文件编号、目录、文件名称或序号,应与 班报记录相符,计算机记录应及时备份。 5记录内容应齐全、准确,字迹清晰,不应涂改、擦去或 撕页。 3.3.2成果资料检查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场操作人员应对全部原始记录进行自检。 2专业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人员对原始记录进行检查和评价 抽查率不应少于30%。 3.3.3原始资料质量评价结果应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存在下列 清况之一者为不合格: 1记录不全。 2原始记录有涂改、擦去、撕页现象;计算机记录的文件 名错误,文件内容不符、不全。 3测试参数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任务要求;测试数据精 度、成像分辨率及清晰度不符合本规程要求。 4使用的仪器不符合本规程要求。 5使用的仪器无检查记录或检查不合格,或使用时间超过
1地球物理测井记录应包括仪器检查记录、原始记录、资 料检查与评价和成果资料校审记录。 2原始记录应包括班报记录、测试数据或记录等。 3班报记录宜包括工程名称、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区、 测孔等编号,井径、套管情况、仪器名称和编号,测试数据或计 算机记录的文件名、曲线名称、编号及计算机存储目录,观测系 统主要参数,仪器观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记录,测量数据,工作 单位和操作人员等信息。 4计算机记录的文件编号、目录、文件名称或序号,应与 班报记录相符,计算机记录应及时备份。 5记录内容应齐全、准确,字迹清晰,不应涂改、擦去或 撕页。
3.3.2成果资料检查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场操作人员应对全部原始记录进行自检。 2专业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人员对原始记录进行检查和评价 抽查率不应少于30%。
3.3.3原始资料质量评价结果应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存在下列 青况之一者为不合格: 1记录不全。 2原始记录有涂改、擦去、撕页现象;计算机记录的文件 名错误,文件内容不符、不全。 3测试参数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任务要求;测试数据精 度、成像分辨率及清晰度不符合本规程要求。 4使用的仪器不符合本规程要求。 5使用的仪器无检查记录或检查不合格,或使用时间超过
3.3.4地球物理测井测试成果应经过校核和审查,中间成果,
3.3.4地球物理测井测试成果应经过校核和审查,中间成果应 经过校核合格后方可提供使用。
1任务书、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方案或技术大纲。 2原始记录、检查及评价记录。 3中间性计算、分析资料,宜包括原始数据、数据校正 参数选取、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分析和解释资料等。 4 成果报告及附图、附表。 收集的设计、地质、钻探和物探等有关资料。 3.3.6 成果资料校核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原始资料和质量记录。 方法选择、工作布置、工作量、技术运用的合理性。 3 数据处理、参数选取、计算公式与结果、分析与解释。 成果报告及附图、附表。 3.3.7 成果资料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技术方案的执行情况,工作完成情况。 2 工作流程、方法选择、工作布置和技术运用的合理性。 3 数据处理、计算与分析和解释方法的合理性。 成果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5 成果结论的正确性和建议的合理性。 3.3.8 成果报告完成印刷和提交后应进行归档,归档资料宜包 括下列内容: 1 任务书、技术方案或大纲。 2 仪器设备检查记录、原始记录。 3 原始资料检查和评价记录、成果资料校审记录。 成果报告及附图、附表。 5 收集的设计、地质、钻探和物探等相关资料。
4.1仪器设备技术要求
4.1.1地球物理测井仪器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应具有实时显示、采集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存储、 传输功能。 2地面设备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应为一10℃~50℃。 3地面仪器线路之间、仪器对地、绞车集电环对地、供电 电源对地的绝缘电阻均应大于10MQ2。 4电缆芯对地、电极之间、并下仪器线路与外壳之间的绝 缘电阻均应大于2M2。 5井下电缆拉断力不宜小于2000N。 6深度计数装置允许偏差应为士2%。 7并下设备应具有耐压、抗震、防水功能,防水耐压值不 应低于3MPa。 4.1.2 电阻率测并和自然电位测井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 列规定: 1车 输入阻抗应大于8M2。 AB、MN插头和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0MQ/500V。 电压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1.0%,分辨率不应大于0.01mV。 4 电流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1.0%,分辨率不应大于0.01mA。 5 极化最大补偿范围不应窄于士1V。 6 对50Hz工频干扰抑制不应小于40dB。 7地面供电和测量导线电阻值应小于172/km,耐压值不 宜小于600V,过流能力不宜小于5A,对地的绝缘电阻应大 于5MQ
1仪器应具有实时显示、采集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存储、 传输功能。 2地面设备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应为一10℃~50℃。 3地面仪器线路之间、仪器对地、绞车集电环对地、供电 电源对地的绝缘电阻均应大于10MQ。 4电缆芯对地、电极之间、并下仪器线路与外壳之间的绝 缘电阻均应大于2M2。 5井下电缆拉断力不宜小于2000N。 6深度计数装置允许偏差应为士2%。 7井下设备应具有耐压、抗震、防水功能,防水耐压值不 应低王3MPa
4.1.2电阻率测井和自然电位测并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
1车 输入阻抗应大于8MQ2。 AB、MN插头和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0MQ2/500V。 电压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1.0%,分辨率不应大于0.01mV。 4 电流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1.0%,分辨率不应大于0.01mA。 极化最大补偿范围不应窄于士1V。 6 对50Hz工频干扰抑制不应小于40dB。 7 地面供电和测量导线电阻值应小于17α/km,耐压值不 宜小于600V,过流能力不宜小于5A,对地的绝缘电阻应大 于5M2。
4.1.3电阻率测并和自然电位测并并下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 合下列规定: 1电阻率测井应有二极、三极、对称四极装置可选;三极 装置中应有梯度电极系、电位电极系和微电极系可选。 2电极的直径不应大于2.5cm,单个电极的长度不应大 于3.0cm。 3自然电位测量电极宜为极化较稳定的铅电极。 4微电极系的地层电阻率探头应有稳妥的贴壁装置;微电 极系的并液电阻率探头应有稳妥的屏蔽装置。 4.1.4并温测并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有温度自校准功能。 仪器测量范围应为一10℃~十100℃。 3 测量值允许偏差应为士0.2℃,热惯性不应大于3s。 4.1.5 井径测并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量范围宜为40mm~$200mm。 2 测量值充许偏差应为士1.0mm。 3·配备井径刻度器的标准刻度值不应少于6个,且应在测 量范围内均匀分布。 4下井探管测量臂应有电动控制收放功能。 4.1.6井斜测井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仪器测量范围应为顶角0°~45、方位角0°~360°。 2顶角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0.2°;钻孔顶角0°~3°时,方 位角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5°;钻孔顶角大于3时,方位角测量允 许偏差应为士3°
4.1.7自然伽马测井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
1测量计数范围宜为0cps~32000cps。 2 应配备无源刻度环或标定器。 3 测量值涨落允许偏差应为士10%。 4.1.8 密度测井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NB/T102252019
1测量范围宜为1.0g/cm3~3.5g/cm。 2测量值允许偏差应为士0.03g/cm。 4.1.9钻孔全景数字成像、钻孔摄像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图像分辨率不应小于500像素/cm。 2图像采样速率不应小于20顿/s。 3垂直孔探管应内置电子罗盘,水平孔与倾斜孔探管宜内 置三维传感器,顶角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0.2°,方位角测量允许 偏差应为士3.0°。 4应配备良好的井下照明光源。 5全景数字成像仪器应具有随探管下放或上提进行同步自 动拼接展开图功能,且应具有编辑、三维岩芯制作、参数分析计 算功能。 6摄像仪器应具有随探管下放或上提实时同步录像及孔深、 方位、时间等参数同步显示功能。 4.1.10超声成像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超声频率范围宜为0.8MHz~15.0MHz。 2发射峰值电压宜为100V~1000V。 3 换能器最大旋转速率不应低于10圈/s。 4 动态范围不应低于80dB。 5 成像精度不宜低于50000点/m。 6 探管应内置电子罗盘,方位角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3.0° 4.1.11 1地球物理测井电缆长度标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深度标记应准确、明显、牢固。 2 深度标记间隔宜为10m,标记的相对误差应小于2%。 3新电缆标记前,在深井中电缆悬挂相当于井中仪器重量 的重物,其上下升降不应少于5次,待电缆伸长稳定后进行 标记。
1测量范围宜为1.0g/cm3~3.5g/cm。 2测量值允许偏差应为士0.03g/cm3。 4.1.9钻孔全景数字成像、钻孔摄像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图像分辨率不应小于500像素/cm。 2图像采样速率不应小于20顿/s。 3垂直孔探管应内置电子罗盘,水平孔与倾斜孔探管宜内 置三维传感器,顶角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0.2°,方位角测量允许 偏差应为3.0°。 4应配备良好的井下照明光源。 5全景数字成像仪器应具有随探管下放或上提进行同步自 动拼接展开图功能,且应具有编辑、三维岩芯制作、参数分析计 算功能。 6摄像仪器应具有随探管下放或上提实时同步录像及孔深
4.1.10超声成像仪器设备主要技未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超声频率范围宜为0.8MHz~15.0MHz。 2 发射峰值电压宜为100V1000V。 3 换能器最大旋转速率不应低于10圈/s。 4 动态范围不应低于80dB。 5 成像精度不宜低于50000点/m。 6 探管应内置电子罗盘,方位角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3.0°。 4.1.11 地球物理测井电缆长度标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深度标记应准确、明显、牢固。 2 深度标记间隔宜为10m,标记的相对误差应小于2%。 3新电缆标记前,在深井中电缆悬挂相当于井中仪器重量 的重物,其上下升降不应少于5次,待电缆伸长稳定后进行 标记。 4在距下井探管连接头10m~15m处,应设置电缆提升的
NB/T102252019
4.2仪器设备使用和保养
4.2.1仪器应建立档案,内容包括仪器合格证、说明书、使用 记录、维修记录、检查记录等,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4.2.2仪器应有标识牌,包括仪器名称、型号、出厂日期、编 号和仪器状态标识。
1仪器设备应按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和要求进行操作、维 护和保养。 2仪器设备应储放在清洁、干燥、无尘、阴凉、通风、无 强电磁辐射的库房内,对长期不使用的仪器应定期开机检查。 3使用的仪器应在检查合格有效期内。 4仪器设备在特殊环境下应做好防潮、保温等防护措施。 5仪器出现故障应及时维修,修复后应进行检查和验收 并记录处理过程
放射源使用和保管应符合下列
T使用射线装置或含有放射源仪器的单位应取得许可证: 放射源的使用管理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射线装置或含有放射源的仪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存放和 运输。操作射线装置或含有放射源的仪器应由穿戴符合防护要求 的专人负责,操作人员应佩戴射线剂量计,操作人员的辐射剂量 应记录建档,并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3.1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查,检查周期不应超过1年。 4.3.2定期检查内容应包括仪器设备的主要功能、技术指标和 系统参数是否符合要求,并应对仪器刻度进行校验。测井仪器检 查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4.3.3仪器设备期间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4.3.3仪器设备期间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个工区开展工作前和结束后,应对所用的仪器设备进 行现场检查。 2仪器设备在检查周期内出现使用频次过高、使用环境恶 劣、运输频繁等情况时,应增加检查次数。 3仪器设备在检查周期内出现故障,维修后应重新进行 检查。
5.1.1地球物理测井的现场工作应主要包括准备工作、测井参 数选择、观测和检查。
5.1.2现场测并前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对仪器及辅助设备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漏电、电 缆标记、探头及绞车性能。 2根据待测钻孔测井条件,应用直径略大于探管的重物进 行探孔,检查孔深、井液深度和孔内通畅情况
5.1.3并场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清理孔口周围异物和破碎松动岩块, 2应妥善安放仪器设备,固定绞车和井口滑轮,绞车和井 口滑轮的距离宜为5m~10m,仪器、绞车和井口滑轮应两两之 间保持通视。 3应对电缆与探管的接头部位进行防水处理。 5.1.4下井电缆在孔口应居中;井口滑轮或测量轮应与电缆紧 密接触,并应对准绞车滚筒中点。 5.1.5探管下井时,应在孔口进行仪器记录点对零。 5.1.6现场观测时应保持电缆升降速度稳定,电缆升降速度限 速应符合表5.1.6的规定
5.1.8同一钻孔多方法综合测并时,宜按井温、钻孔全景
成像、井径、井斜、自然伽马、密度、自然电位、电阻率、其他 测井的顺序进行。
NB/T102252019
表5.1.6电缆升降速度限速 测井方法 电缆升降速度限速(m/min) 视电阻率、自然电位、井液电阻率 5 微电极系、井径 3 井温、自然伽马、密度、钻孔全景数字成像、 2 超声成像、钻孔摄像 .1.9仪器采样间隔和记录长度选择应满足测试精度要求,同 测区工作参数宜保持一致。 5.1.10测并过程中,应及时校对测并深度与电缆记号的对应情 兄,每条测井曲线的开始和终止部分,不应漏校记号,曲线中部 不应连续漏校2个记号。 5.1.11当井下仪器下放到孔底,提升到套管脚附近、套管变径 处和孔口附近时,应提前减速。 5.1.12现场测试时,如仪器工作不正常或下并探管遇阻,应排 除故障,经检查正常后方可继续工作,并对相应测段进行复测。 5.1.13现场应填写每条测井曲线的班报记录,并应及时对测井 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不合格记录应查明原因后重测。 5.1.14测井方法计算公式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 5.1.15检查观测、重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查观测和重复观测应作为原始记录进行校审、归档。 2在观测值突变点、畸变段或仪器参数改变时,应进行重 复观测,重复观测的相对误差应小于3.5%。 3检查观测工作量不应少于总工作量的10%,检查曲线或 检查孔段宜在测区内均匀布置,在观测值突变点、异常段、可疑 点、地质条件变化段应布置检查点。 4检查观测的均方相对误差应小于5%。 5.1.16测并曲线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深度误差大于1%。 2曲线有5%以上的断记、漏记或畸变。 15
表5.1.6电缆升降速度限速
5.1.9仪器采样间隔和记录长度选择应满足测试精度要求,同 测区工作参数宜保持一致。 5.1.10测井过程中,应及时校对测井深度与电缆记号的对应情 况,每条测井曲线的开始和终止部分,不应漏校记号,曲线中部 不应连续漏校2个记号。 5.1.11当井下仪器下放到孔底,提升到套管脚附近、套管变径 处和孔口附近时,应提前减速。 5.1.12现场测试时,如仪器工作不正常或下并探管遇阻,应排 除故障,经检查正常后方可继续工作,并对相应测段进行复测。 5.1.13现场应填写每条测井曲线的班报记录,并应及时对测井 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不合格记录应查明原因后重测。
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不合格记录应查明原因后重测。
1检查观测和重复观测应作为原始记录进行校审、归档。 2在观测值突变点、畸变段或仪器参数改变时,应进行重 复观测,重复观测的相对误差应小于3.5%。 3检查观测工作量不应少于总工作量的10%,检查曲线或 检查孔段宜在测区内均匀布置,在观测值突变点、异常段、可疑 点、地质条件变化段应布置检查点。 4检查观测的均方相对误差应小于5%。
3检查观测不满足本规程第5.1.15条的规定。
5.2.1并径测井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为孔内密度测井、超声成像、全景数字成像等提供孔径 状态参数时,应在相应井段布置井径测井。 2测试水平孔、大角度斜孔或探查孔内套管变形及接续情 况时,宜采用多臂井径测井仪。 5.2.2井径测井应自下而上连续测试,测试时采样间距不宜大 于10mm。 5.2.3孔内有长套管时,套管中测试长度不应少于5m
5.2.3孔内有长套管时,套管中测试长度不应少于5m。
5.3.1并斜测并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钻孔延展形态时,应对全孔段测试。 2校准地层、地质现象及测点的空间位置时,测试段应包 含校准对象。 3为物探CT、超声成像、全景数字成像等提供孔段倾斜 状态参数时,测试段应包含相应孔深段。 4应根据任务目的确定测试点距,点距不宜大于2m。 5.3.2测前后应进行仪器挂零检查,顶角测试值允许偏差应 为±0.2°。 5.3.3井斜测井宜自下而上逐点测试至孔口。 5.3.4全孔段测试时,最深测点距实际孔底不应大于2m。 5.3.5井斜的方位角测试宜离开铁磁性套管10m后进行。 5.3.6 测点顶角大于0.5°时,应同时测试顶角和方位角。 5.3.7相邻测点间,两顶角差大于1.5°或方位角差大于20°时, 应加密测点。
NB/T102252019
5.3.8测试段孔径与并斜仪直径之差与并斜仪长度的比值应小
于0.035。当钻孔直径超过要求时,宜采用加长下井探管、满足 比值要求的方法进行测试,也可采用在同一深度上沿孔壁周围多 点测试的方法。
5.3.9同一钻孔中井斜测试需分段衔接进行时,衔接段应至少 重复2个测点。
5.3.10每个测试孔均应进行检查观测,检查观测应符合下列
1检查工作量不应小于20%。 2单孔不应少于3个检查观测点。 3检查观测点宜均匀分布,方位角或倾角变化较大的井段 应有检查观测点。 4顶角测试绝对误差不应大于0.2;钻孔顶角0°~3时, 方位角测试绝对误差不应大于5°;钻孔项角大于3°时,方位角 则试绝对误差不应大于3°
5.4.1并温测并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孔孔径宜大于56mm。 2判定钻孔地下水位时,水下测试深度不宜少于5m或水 下测试时间不宜少于3min。 3探查地层温度及地温梯度,或查找地下热源位置时,应 选择工区内深度较大、有代表性的孔进行全孔段测试。 4配合其他测井方法确定涌水层位置和规模及流动情况时 宜进行多次或多孔段测试。 5.4.2井温测井应在停钻12h后、其他测井方法测试之前进行, 测试前不应扰动井液。
5.4.3测试稳态地温前,并液应静止24h以上,并应测试
NB/T102252019
不应大于0.3℃。 5.4.4井温测井前,应先用仪器自校功能进行仪器检查。 5.4.5井温探头下井前应确认温度传感器与空气或井液的接触 畅通。 5. 4. 63 现场测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应在探管温度与开始测量位置环境温度一致后进行。 2 应采用连续测试方式、自上而下进行测试,采样间距不 宜大于20mm。 遇到温度异常时应放慢测试速度。 5.4.7 每次测试完成后应及时检查探管,若有探管漏水、感温 头堵塞现象,应排除故障后重测。 5.4.8井温曲线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测试应在探管温度与开始测量位置环境温度一致后进行 2应采用连续测试方式、自上而下进行测试,采样间距不 宜大于20mm。 3 遇到温度异常时应放慢测试速度。 5.4.7 每次测试完成后应及时检查探管,若有探管漏水、感温 头堵塞现象,应排除故障后重测
5.4.8并温曲线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测并速度大于规定限速,不能反映孔内温度变化。 2多处或较长孔段异常变形且未进行检查观测
5.5.1电测井工作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孔孔径宜为56mm~130mm。 2探测层厚度较大,或用于钻孔岩性分层、计算含水层孔 隙度参数时,可采用电阻率测井,探测装置可选择二极、三极、 对称四极装置,三极装置中可选择梯度电极系、电位电极系。 3探测层厚度较薄,或用于探查软弱夹层、裂隙和破碎带 及渗透性地层的界面位置和厚度时,宜采用微电极系电阻率 测井。 4地层大角度倾斜时,电阻率测并宜选用电位电极系。 5探查含水、渗透性地层的位置及厚度,宜采用自然电位 测井和微电极系电阻率测井。 6划分咸淡水分界面或采用井液淡化法、投盐扩散法和注 入法时,宜采用井液电阻率测井或自然电位测井
NB/T102252019
5.5.2电阻率测井电极距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一测区,应选择统一的电极距。 2选择的电极距宜小于目的层厚度,且应大于孔径的3倍。 3微电极系的电极距应小于最小孔径;梯度电极距宜为 37.5mm,电位电极距宜为50.0mm。 4井液电阻率法电极距宜为20.0mm~50.0mm。 5.5.3电阻率测井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前,应根据采用的电极系装置校核或计算其装置系 数K。 2垂直孔在电缆提升和下降时均可测试,倾斜孔应在电缆 提升时测试。 3使用金属重锤时,测量电极应距离重锤2m以上。 4地面供电极、测量极及导线之间,应避免干扰,分开布 放;采用两极装置时,地面电极间距应大于50倍井下电极距。 5应采用连续测试方式,采样间距不应大于10mm。 6不同地层视电阻率值差异较大时,可在视电阻率低值段 补充小量程的详测曲线。 7测试曲线出现突变点、畸变线段、负值或在金属套管中 不归零时,应进行重复观测。 8接地电极在地面时,重复观测可改变电流,但不应改变 接地位置,
5.5.4自然电位测并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单电极下井测试方式,地面测量电极应固定在参 考电位稳定处。 2地面测量电极宜采用不极化电极;下井探管宜采用电化 学性质稳定的铅电极,下并前应清除其上的氧化物 3自然电位测井应在循环井液后优先测试。 4测试前,宜进行电位基线选取试验,试验宜在泥岩或粉 砂质岩层段上进行。
NB/T1022520
5测试前,辨清各测量电极的极性,应使曲线异常右向为 正、左向为负。 6垂直孔在电缆提升和下降时均可测试,倾斜孔宜采用电 缆提升方式测试。 7使用金属重锤时,测量电极应距离重锤2m以上。 8有工业杂散电流干扰的地区,可用套管或电缆铠皮做N 电极,也可观测自然电位梯度曲线。 9应采用连续观测方式,采样间距不应大于10mm。 10测试曲线出现突变点和畸变线段时,应进行重复观测, 经基线校正后,重复观测与原测的绝对误差应小于2mV。 11检查观测应与原测的曲线形态一致,经基线校正后,两 者绝对误差应小于2mV
5.5.5微电极系电阻率测井时,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测井目的选择电极系。进行地层渗透性判断时, 应至少观测2条不同电极距的曲线,或同时采用梯度电极系和电 位电极系测试;进行地层电阻率测试时,宜选用电位电极系;精 细划分地层界面时,宜采用梯度电极系。 2当电极长度大于最小电极距的1/5时,测试前应通过实 验方法测定装置系数。 3地面供电极、测量极及导线之间,应分开布放,避免 干扰。 4电极系装置下并前,应试验其贴壁装置打开方法。 5.有工业杂散电流干扰的地区,宜采用梯度电极系进行 测试。 6测试应在电缆提升时进行,宜测试至孔口或已知深度的 金属套管脚处,测试过程中应保持电极系贴壁。 7应采用连续测试方式,采样间距不应大于5mm。 8测试曲线出现突变点、畸变线段、负值或在金属套管中 不归零时,应进行重复观测。
9接地电极在地面时,重复观测可改变电流吊环标准,但不应改变 接地位置。
5.5.6并液电阻率测并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测井目的选择电极系装置。 2当电极长度大于最小电极距的1/5时,测试前应通过实 验方法测定其装置系数。 3应采用连续测试方式,并在电缆下降时测试,采样间距 不应大于5mm。 4地面供电极、测量极及导线之间,应分开布放,避免干 扰,电极间距大于50倍井下电极距。 5测试过程中,应保持供电电流稳定。 6测试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曲线的变化,发现并下探管测 量通道内有物体或泥块阻塞、井液流通不畅现象时,应进行重复 观测
5.5.7开展井液淡化法、投盐扩散法和注入法进行并液电阻率
1测试应在清水孔中、其他测井工作后进行。 2井液投盐或淡化前,应测试初始井液电阻率βo曲线;应 根据β。曲线、地下水流速确定投盐量、后续井液电阻率测井的 时间间隔和测试方案。 3淡化方案应采用钻机注水循环洗孔方式实施,应使全孔 井液均匀淡化。 4投盐扩散法可在缆绳上绑扎多个长条柱状盐袋对井液进 行盐化,盐袋间距5m~10m,钻孔上部偏稀、下部略密。 5注入法投盐形成的盐柱长度不宜少于5m,盐柱电阻率 值不宜大于原有井液电阻率值的1/4。 6应根据测试方案确定的间隔时间测试淡化或盐化后并液 电阻率曲线,测试方式、测试方向和其他测试条件应与。曲线 相同,并记录每条曲线的起止时间,精确到分钟。
NB/T1022520
7对单一含水层的钻孔,应测试3条以上在含水层段差异 明显的曲线;对存在纵向补给关系的钻孔,应测试4条以上反映 补给全过程的曲线,且最后2条曲线的界面位置接近不变。 8井液盐化12h后曲线无明显变化,可采用抽水或注水方 式进行测试,并应记录抽水或注水量及水位。 9并液淡化或投盐36h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可终止测试
5.6.1自然伽马测井工作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孔孔径宜为56mm~130mm,宜无金属套管。 2划分钻孔地层岩性,确定含泥夹层、裂隙和破碎带的位 置和厚度时,可进行辐射强度相对测量。 5.6.2在有金属套管孔段进行伽马强度测试时,应进行伽马强 度衰减对比测试,确定测试值的修正方法。 5.6.3测试前,应在已知岩层孔段进行读数涨落试验,测试时 间应大于仪器各档位时间常数的10倍,根据读数涨落情况,选 取正式测试时的最佳时间常数。同一测区应采用同一时间常数。 5.6.4测试应采用连续测试方式,测试时采样间隔不宜大 于20mm。 5.6.5垂直孔在电缆提升和下降时均可测试,倾斜孔应在电缆 提升时测试。
5.7.1密度测井工作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孔孔径宜为56mm~130mm,孔内金属套管不宜超 过1层。 2孔壁有泥饼时,宜采用双源距同时测试或采用两种不同 源距分别测试。 3密度测井前石油化工标准规范范本,宜先进行井径测试。
....-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