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变电工程土建分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建部2022年3月版).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2022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变电工程土建分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建部2022年3月版)
前 言
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2011~2016 年,国
家电网公司陆续组织出版了《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一) 施工工艺示范手册》《国家电网
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二) 施工工艺示范光盘》《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三) 工艺
标准库》《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四) 典型施工方法》《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
艺(五) 典型施工方法演示光盘》《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六) 标准工艺设计图集》系
列成果,对提升输变电工程质量工艺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输变电工程建设领域新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大量应用,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更新发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原标准工艺已
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需进行系统修编,提升其先进性与适用性。
立足新发展阶段,为更好地适应输变电工程高质量建设及绿色建造要求,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组织相
关省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对原标准工艺体系进行了全面修编。将原《国家电网公司输
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一)~(六)系列成果,按照变电工程、架空线路工程、电缆工程专业进行系统
优化、整合,单独成册。各专业内,分别按照工艺流程、工艺标准、工艺示范、设计图例四个要素进行
修订、完善。对继续沿用的施工工艺,依据最新技术标准进行内容更新。删除落后淘汰的施工工艺,增
加使用新设备、新材料而产生的新工艺。最终呈现出一套面向输变电工程建设一线,先进适用、指导性
强、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的标准工艺成果。
本分册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 变电工程土建分册》,主要框架是以分部工程
为“章”,以分项工程为“节”,具体划分为工程测量与土石方工程、地基工程、基础工程等共 8 章 158
节。每节分为工艺流程、工艺标准、工艺示范、设计图例四部分内容。其中“工艺流程”给出施工工艺
操作流程图(关键工序以“★”标识),并对关键工序的控制进行施工要点详细说明(侧重于施工过程)。
“工艺标准”给出施工工艺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侧重于成品效果)。“工艺示范”展示出现场实物照片,
直观反映关键工序施工要点和成品安装效果。“设计图例”给出 CAD 工艺设计图,对某些工艺在文字上
表达不清的要求、施工图没有画出工艺节点详图的情况加以形象说明。
本分册编写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建部牵头,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
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主要参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系统内的很多专家也提出
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本分册的出版凝聚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建设战线上广大质量管理、技术人员
的心血和智慧,在此向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点的个数,不应少于2个。 (4)控制网点应考虑永久使用,理设坚固,不应理设在道路、河岸、新填土、将要建设或堆料的地 方,以及受振动影响的范围内。临时基准点设置须在基坑开挖前15天完成,位置选择应避免对施工影 响。工程竣工后设置永久基准点,并加装防护措施及悬挂警示标牌。 (5)控制网点埋设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冻深和场地设计标高确定,采用深埋式和浅埋式两种。每 观测区域内,至少应设置一个深埋式控制网点。 (6)控制网点埋设要求:C20混凝土现场浇灌,长、宽、高尺寸一般为250mm×250mm×600mm(突 出地面150mm),标心为直径25mm、长度为250mm,控制网点帽头宜用铜或不锈钢制成,如用普通钢 代替,应注意防锈
埋设深度,基础形式根据实际工
设深度,基础形式根据实际工程定
(a)铭牌(1:10):(b)场地沉降观测点(1:10)
角钢标准本节适用于变电站建(构)筑物工程中沉降观测点、位移监测点的施工及 艺流租
本节适用于变电站建(构)筑物工程中沉降观测点、位移监测点的施工及验收。
1.2.1测量仪器检校
使用的测量仪器应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检定合格,选用的测量仪 器、量具精度应满足《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一2020)要求,并报 送监理项目部审核,通过后方可投人使用。
1.2.2沉降位移监测点均
(1)沉降观测点应根据地质条件及建筑结构特点,在能反映建筑物
监测点施工工艺流程图
(1)沉降观测点应根据地质条件及建筑结构特点,在能反映建筑物 监测点施工工艺流程图 及地基变形特征处进行布设。 (2)按照图纸设计要求,点位在受力体上的方向,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或根据观测点的点数,将 划分为若干个观测闭合环,然后按闭合环确定观测点。 (3)斜坡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应布设在场地周邻的稳定区域且不少于3点,宜采用带有强制对中装 的观测墩
1.2.3沉降变形监测
(1)测量应由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每次测量均应按规定填写测量记录及质量验收 记录并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复核确认。 (2)斜坡位移监测可采用二等或三等精度。对局部斜坡或人工高边坡,不应低于四等精度。当有特 殊要求时,应另行确定监测精度。
(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宜在下列位置布设: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等交接处的两侧。 3)主要设备基础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 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及膨胀土、湿陷性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 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2)沉降观测点应及时埋设,安设稳定牢固,观测点标识上部有突出的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 (3)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上方及周围不应有阻碍测量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确定离开墙(柱) 面和地面的距离,符合观测需要。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形式采用外露L式或嵌人式(盒式标志),外露L 式观测点距离外装饰墙面120mm,稳固埋设,高度以高于室内(外)地坪(土0.000m)0.2~0.5m为宜。 时于建筑立面后期有贴面装饰的建(构)筑物,宜选用嵌入式标识(盒式标识)。 (4)重型设备基础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埋设位置应从设备基础底板边缘引出,应视立尺需要离开电气
设备一定距离,观测点高度高于土0.000m150mm,截面尺寸一般为250mm×250mm,标心直径为20mm、 长度为400mm,标志点帽头宜用铜或不锈钢制成,如用普通钢代替,应注意防锈。观测点基础应与设备 基础同时施工。 (5)位移观测基准点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对水平位移观测、基坑监测或边坡监测,基准点数对 特等和一等不应少于4个,对其他等级不应少于3个。当采用视准线法和小角度法时,当不便设置基准 点时,可选择稳定的方向标志作为方向基准。
(a)建筑物沉降观测点:(b)1一1剖面图
于变电站建(构)筑物工程中基坑与沟槽开挖的
点详图:(b)沉降观测标详图(1:20):(c)铭牌(1:10):(d)4一A
施工单位编制基础开挖施工方案,报监理审核。若基坑深度超过 3m,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超过5m时由业主项目部组织对方案开展 专家论证,
基坑(槽)开挖前,应先根据图纸和现场土质、水文情况,进行测 量定位及放坡系数验算
1.2.3采用降水措施(如需)
(1)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基坑(槽)四侧或两侧挖好临时排 水沟和集水井,或采用井点降水,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500~ 1000mm,降水工作应持续至基础施工完成。 (2)雨期施工时,基坑(槽)应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 并在基槽两侧设置挡水或排水措施,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同 时应经常检查边坡和支撑情况,以防止坑壁受水浸泡造成塌方。
基坑与沟槽开挖 施工工艺流程图
(1)土方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和施工方案相一致,并应遵循“开挖支撑,先撑后挖,分 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2)当开挖基坑(槽)的土体含水量大、基坑较深、受到场地限制或土质较差时,应采取加固支撑 防护措施。 (3)基坑开挖尽量防止对地基土的扰动。人工挖土,基坑挖好后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时,应在基 底标高以上预留150~300mm,待下道工序开始再挖至设计标高。采用机械开挖基坑时,应在基底标高 以上预留200~300mm,由人工挖掘修整。
(1)基坑开挖时,应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基坑平面位置、标高、边坡坡度等按照已审批的土方 开挖方案进行复测检查。 (2)由监理单位组织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共同进行验槽,填写基坑(槽)验收记录,发现 地基土质与勘探、设计不符,应与有关人员研究及时处理。
偏差0~+200mm
(a)单级放坡平面布置:(b)多级放坡平面布置:(c)1一1剖面图:(d)2—2剖面图 1.i,=h/l:i2=hz/,i、i,和1,应根据地区经验以及相应土层条件,经稳定性验算确定。 2.当平台宽度较大时,宜在平台上设置排水沟。 3.h为放坡高度,1为放坡宽度,i=h/l为放坡坡度。
(a)单级放坡平面布置:(b)多级放坡平面布置:(c)1一1剖面图;(d)2一2剖面图 注1.i=h,/:2=h/s,i、,和1,应根据地区经验以及相应土层条件,经稳定性验算确定。 2.当平台宽度较大时,宜在平台上设置排水沟。 3.h为放坡高度,1为放坡宽度,i=h/l为放坡坡度。
本节适用于变电站土方工程中土石方回填与压实的施工及验收。
回填时应清除基底杂物,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滞水流入填方区,并不得在 边坡范围内取土,回填土要对称均匀回填。
场地回填的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确定回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围、 铺土厚度、压实遍数等施工参数。
第四节土石方回填与压实
(1)场地回填优先采用机械回填施工。填土应从最低处开始,由下向上 整个宽度分层铺填碾压或夯实。 (2)场地回填应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并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回填 土应分层夯实,并留有一定的沉降量。当采用不同的土填筑时,应按土类有 规则的分层铺填,不得混杂使用。 (3)地形起伏之处,应做好接槎,修筑1:2阶梯形边坡,台阶可取高 500mm、宽1000mm。分段填筑时每层接缝处应做成大于1:1.5的斜坡,碾 迹重叠500~1000mm,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应小于1000mm。接缝部位不得在
(4)填土层如有地下水或滞水时,应在四周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低。填土区应保持一负 ,以利排水。当天填土应当天夯实。 (5)雨季施工时应有防雨措施,要防止地面水流人基坑内,以免边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坏。 4修整找平 填方的边坡坡度应符合设计或施工规范规定
填方的边坡坡度应符合设计或施工规范规定
(1)场地回填土宜优先利用基坑土及黏性土,有机质含量不天于5%,不宜使用淤泥质土,含水量 应控制在最优含水量的土2%内。 (2)回填土施工时的分层厚度及压实系数不应小于设计值。 (3)回填土每层夯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法、灌水法或灌砂法取样,分层压实系数达到设计 要求后,方可进行上一层铺土。 (4)填土全部完成后,根据设计要求标高对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标高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 礼低于标准标高的地方,应补土实。 (5)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标高及压实系数检验,并填写质量验收记录。
节适用于变电站挡土灌注排桩支护的施工及验收
1.2.2钻机定位校准
(1)依据桩位中心确定护筒挖埋位置,护筒埋设应准确稳定, 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 (2)钻机就位时,钻头中心对准护筒中心保证误差不大于 20mm
护壁泥浆要进行现场调配,定时检测,并应根据穿越的地层条 件适时调整,
1.2.4钢筋笼制作安装
(1)清孔后要及时制作、吊放钢筋笼。钢筋笼搬运和吊放时, 应防止变形。吊放入孔时,要对准孔位,就位后对钢筋笼固定要牢 靠,以防钢筋笼坠落或灌注混凝土时上浮。 (2)钢筋箍筋、拉筋的末端应按设计要求做弯钩,弯钩的弯折 角度、弯折后平直段长度应符合标准规定。钢筋连接应符合规范要
求,在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接头错开布置,接头数量不得超过50%,钢筋绑扎牢固、均匀。 (3)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符合设计要求。
1.2.5下导管二次清引
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第二次清孔过程中,要及时补浆,保持孔内泥浆高度;清孔结束后, 底高程和泥浆指标,合格后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1)混凝土首灌量应保证将隔水球从导管内顺利排出并将导管埋人混凝土中800~1200mm,浇筑过 程中埋管深度应在1500~2000mm为宜。导管接头及导管与料斗连接采用螺纹丝扣接头,接口处采用C 形密封圈;导管使用前进行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取0.6~1.0MPa;导管内设置的隔水塞要求具有良 好的隔水性能,隔水塞采用球胆或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细石混凝土制作。 (2)混凝土灌注量应满足规范规定的超灌量要求。 (3)基桩施工完毕后,依据设计和规范要求对桩身质量进行检验,基桩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 施工。
冠梁施工应符合混凝土施工规范等相关要求。
冠梁施工应符合混凝土施工规范等相关要求。
(1)灌注桩的工艺标准参照第3章第四节等相关章节。 2)冠梁的工艺标准参照第4章第五节与第九节等相关章节。 3)在黏土或砂性土中,泥浆密度控制在1.15~1.2g/cm。 (4)灌注桩桩位允许偏差不大于100mm,孔深允许偏差为+300mm。 (5)灌注桩混凝土充盈系数>1
)分离式排桩平面布置(三):(d)分离式排柱平面布置(四)
主 1.灌注桩排桩的桩径、桩长、桩距应根据土层条件和各项稳定性要求以及内力、变形计算确定。 2.相邻排桩的中心距不宜大于桩直径的2.0倍:相邻桩间净距不宜小于150m,当桩间净距较大时,应验算桩间截水惟幕的抗剪承载 并对桩间土采取防护措施。 3.灌注桩排桩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150。 4.截水惟幕宜先于灌注桩排桩施工,排桩与截水幕之间的净距宜为150~200mm。 5.D为灌注桩桩径,S为灌注柱桩间净距。
注1.灌注桩排桩的桩径、桩长、桩距应根据土层条件和各项稳定性要求以及内力、变形计算确定。 2.相邻排桩的中心距不宜大于桩直径的2.0倍:相邻桩间净距不宜小于150m,当桩间净距较大时,应验算桩间截水惟幕的抗剪承载力, 并对桩间土采取防护措施。 3.灌注桩排桩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150。 4.截水惟幕宜先于灌注桩排桩施工,排桩与截水幕之间的净距宜为150~200mm。 5.D为灌注桩桩径,S为灌注柱桩间净距
灌注桩排桩桩间土连续防护构造图
1.桩间土连续防护面层由钢筋网、挂网钢筋和横向拉筋等构成。挂网钢筋、横向拉筋规格、间距及挂网钢筋锚入桩体内的长度、混凝土 面层厚度及配筋等均应通过计算确定。本图桩间土防护构造仅考虑承受混凝土面层的自重,当需考虑承受水、土压力等水平荷载时应 另行计算确定。 2.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3.钢筋网宜采用挂网钢筋与桩体连接。挂网钢筋可采用预埋插筋或植筋的方法设置,当采用植筋时,锚入桩身部分无需弯折 4.当桩距较大时,桩体之间的钢筋网宜同时采用桩间土内打入直径不小于12mm的钢筋钉固定,钢筋钉打入桩间土中的长度不宜小于排 桩净间距的1.5倍且不应小于500mm 5.钢筋网与横向拉筋采用铁丝绑扎连接,横向拉筋与挂网钢筋采用单面焊接,焊接长度不宜小于10d。
4灌注桩排桩桩间土间隔[
(a)桩间土间隔防护构造(一):(b)桩间土间隔防护构造(二):(c)1一1剖面图:(d)2一2剖面图
1.桩间土间隔防护构造由混凝土面层、钢筋网、横向拉筋等构成。本图桩间土防护构造仅考虑承受混凝土面层的自重,当需考虑承受水、 土压力等水平荷载时应另行计算确定。混凝土面层厚度及配筋等应通过计算确定。 2.图(a)表示横向拉筋采用预埋钢筋方式错入灌注桩排桩内:图(b)表示横向拉筋通过局部剥除灌注桩保护层,与灌注桩纵向钢筋烽 接。钢筋网与横向拉筋采用铁丝绑扎连接, 3为筋径
(a)双排桩平面布置图(一);(b)双排桩平面布置图(二):(c)冠梁与连板布置:(d)冠梁与连梁布置 王 1.双排桩前、后排桩的桩间净距S、排距B、桩径D、桩长等应根据土层性质、各项稳定性要求及内力、变形计算确定。 2.前、后排桩桩顶应分别设置冠梁,前、后排桩冠梁之间通过连梁或连板连接。冠梁与连梁、连板均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梁 宜与后排桩对应连续设置,当后排桩距较小时,也可间隔设置。 3.冠梁、连梁的梁宽不应小于桩径D,梁高不宜小于0.8倍桩径D且不宜小于4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4.前、后排桩桩顶冠梁之间采用混凝土板连接时,板厚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冠梁高度的1/3,也不应小于前、后冠梁间净距的 1/20。板的配筋应满足相关受力要求。 5.双排桩需考虑设置截水惟幕时,截水雌幕可设置于后排桩外侧,也可设置于双排桩之间,
2.双排桩纵向钢筋、连梁主筋、连板主筋错入冠梁长度不应小于1.51.。1为钢筋受拉镭固长度。
灌注桩排桩配筋构造图 一1不均匀配筋
1.排桩截面、纵向钢筋及撞筋的配置应根据内力计算确定。 2.单桩纵向受力钢筋宜沿截面均匀对称布置,按受力大小沿深度分段配置,根数不宜少于8根。 3.当采用沿截面周边配置非均匀纵向钢筋时,受压区混凝土截面面积的圆心角应通过承载力计算确定,且受压区的纵向钢筋根数不应 少于5根。 4.钢筋截断点距桩顶、桩端的距离α、b应通过内力计算确定 5.纵筋锚入冠梁长度宜按受拉错固长度要求确定,且不宜小于700mm。 6.当仅配置螺旋箍筋不满足抗剪要求时,可通过计算加配圆环箍筋。
本节适用于变电站建(构)筑物工程的重力式水泥土墙工程施工及验收。 工艺流程
1.2.1二轴水泥土墙施工
(1)泥浆液应按预定配合比拌制,每根所需水泥浆液一次单独拌制完成;制备好的泥浆不得离析 停置时间不得超过2h,否则予以废弃。浆液倒人时应加筛过滤,以免浆内结块,损坏泵体。供浆应连续, 搅拌均匀。一旦因故停浆,为防止断桩和缺浆,应使搅拌钻头下沉至停浆面以下1.0m,待恢复供浆后再 喷浆提升。如因故停机超过3h,应先拆卸输浆管路,清洗后备用,以防止浆液结硬堵管。泵送水泥浆前 管路应保持湿润,以便输浆。应定期拆卸清洗浆泵,注意保持齿轮减速箱内润滑油的清洗。 (2)搅拌头提升速度不宜大于0.5m/min,且最后一次提升搅拌宜采用慢速提升,当喷浆口到达桩顶 标高时宜停止提升,搅拌数秒,以确保桩头均匀密实。水泥浆下沉时不宜冲水,当遇到较硬黏土层下沉
太慢时,可适当冲水,但应考冲水成对桩身质量的影响,为保证水泥浆沿全桩长均分布,需控制 好喷浆速率与提升(下沉)速度的关系,
1.2.1.2清洗机具移位
水泥土墙应连续搭接施工,相邻桩施工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应超过12h,如因故停歇时间超过12h, 应对最后一根桩先进行空钻留出样头,以待下一批桩搭接。如间隔时间太长,超过24h与下一根桩无法 搭接时,应采取局部补桩或在后面桩体施工中增加水泥掺量及注浆等措施。前后排桩施工应错位成踏步 式,以便发生停歇时,前后施工体成错位搭接形式,有利墙体稳定及正水效果
1.2.2三轴水泥土墙施工
1.2.2.1 开挖导沟、清障
下障碍物进行探测地质灾害标准规范范本,如有障碍物应对其清理及回填素土 分层夯实后方可进行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方 提高水泥掺量
1.2.2.2压浆注入
速度相儿配 般下沉时喷浆量控制在每幅桩总浆量 的70%~80%,提升时喷浆量控制在20%~30%,确保每幅桩体的用浆量。施工时如因故停浆,应在恢 复压浆前,先将搅拌机提升或下沉0.5m后注浆搅拌施工。
1.2.2.3钻进搅拌下沉
三轴搅拌机就位后,主轴正转喷浆搅拌下沉,反转喷浆复搅提升,完成一组搅拌桩的施工。对于不 易匀速钻进下沉的地层,可增加搅拌次数,完成一组搅拌桩的施工,下沉和提升速度应严格控制,在桩 底部分可适当持续搅拌注浆,并尽可能做到匀速下沉和匀速提升,使水泥浆和原地基土充分搅拌。三轴 水泥搅拌桩桩位定位偏差应小于20mm
1.2.2.4提升注浆搅择
(1)正常情况下搅拌机搅拌翼(含钻头)下沉喷浆、搅拌和提升喷浆、搅拌各一次污水处理厂标准规范范本,桩体范围做到 水泥搅拌均匀,桩体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200,桩位偏差不大于20mm,浆液水灰比一般为1:1.5~1:2.0, 在满足施工的前提下,浆液水灰比可以恰当降低。 (2)近开挖面一排水泥土桩宜采用套接一孔法施工,以确保防渗可靠性。其余桩体可以采用搭接汽 施工,搭接厚度不小于200mm。 (3)采用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施工时,在墙顶标高深度以上的土层被扰动区应采用低掺量水泥回掺 加固。 (4)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过程,搅拌头的直径应定期检查,其磨损量不应大于10mm,水泥土搅 半桩的施工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可以选用普通叶片与螺旋叶片交互配置的搅拌翼或在螺旋叶片上开孔 添加外掺剂等辅助方法施工,以避免较硬土层发生三轴搅拌翼大量包泥“糊钻”,影响施工质量。
(1)应严格控制接头施工质量,桩体搭接长度满足设计要求,以达到隔水作用。一般情况下搅拌桩 施工应连续不间断地进行,如因特殊原因造成搅拌桩不能连续施工,时间超过24h的,应在其接头处外 侧采取补做搅拌桩或旋喷桩的技术措施,以保证隔水效果。 (2)三轴水泥土搅拌桩作为隔断场地内浅部潜水层或深部承压水层时,或在砂性土中进行搅拌桩施 工时,施工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隔水惟幕的质量
....- 国家标准 家电标准
-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