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051-2019 空气预热器性能试验规程.pdf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图4四分仓空气预热器
6.1试验前应编制试验大纲,用以确定试验要求、试验方法、测试仪器及计算方法 6.2试验要求包括:
a)试验目的。 b)试验项目、试验地点、试验边界、测量内容和试验时间。 c)试验的工况数,每个工况的负荷点、持续时间。 d)试验相关设备的稳定性及运行状态。 e) 测试结果的允许偏差和试验数据的摒弃基准。 f)锅炉受热面的清洁及试验过程保持清洁的措施。 g) 原始数据的记录与保存。 h)试验各参加单位与人员的职责与组织。 i)试验主要过程。 6.3试验方法包括: a)入炉燃料、灰渣和脱硫、脱硝等烟气吸收剂的采样和化验方法。 b)参数测量方法应明确单点测量还是网格法测量、测量位置、测量稳定时间、测量频次;如果是 网格法测量,还需确定网格点的分布是混合测量还是逐点测量。 C 试验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应明确是手工记录还是数据采集系统。 d) 测量数据修正原则及修正方法。 e)不同空气预热器间烟气流量的分配方法。 6.4试验仪器的选择和仪器校准方法包括: a)每个参数测试所使用试验仪器。 b)每个试验仪器所采用的校准方法。 c 仪器的允许飘移量。 d 保证无法校准的电子器件(除传感器和永久捆绑线之外的任何导线、连接点、数据采集、显示 设备等)和测量系统(温度、烟气成分分析等)高精度的措施
试验结果的计算和对比方法包括: a)结果计算方法及修正方法,修正所需的数据和图表。 b)不同工况间对比的方法。 c)确定需要流量加权平均的标准。 d)进行参比的试验设计条件或标准条件
试验测点应符合以下要求: a)试验测点位置、数量、形式、规格尺寸等应已确定并制作安装完毕。 b)试验测点处保证安全的临时设施已通过验收电力弱电图纸、图集,符合安全要求。
试验仪器应符合以下要求: a)试验用一次元件和测量仪器试验前都应进行校准。 b)试验前应检查仪器工作状态,应能在空气预热器所处的高温、高灰尘浓度且有振动的环境下持 续稳定的工作。 c)仪器的量程与测量对象范围相符。
试验人员应达到以下要求: a)应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试验人员。 b)试验人员应熟悉工作对象、仪器使用和所测数据的范围,并应熟悉试验程序
试验前应对试验范围内所有测试对象如烟风道、挡板、辅机设备等进行如下检查: a)受热面的清洁状态、密封情况。 b)烟风道泄漏(如膨胀节、人孔门处)情况。 c)辅机设备运转情况。 d)旁路挡板和再循环挡板、循环流化床锅炉负压吸尘管路的隔绝门等是否关闭严密
7.5烟气流量分配预测量
烟气流量分配预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不同空气预热器间烟气流量的分配方法应在试验前各方达成一致。 b)如果要采用实际测量方式,应在每个试验工况前进行测量,并应至少测试两次。测量仪器和测 量方法见8.3。
8.1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空气和烟气温度
按以下要求布置测点: a)测量截面距离空气预热器换热元件宜有一定距离,并应远离通道的转弯、有阻碍物或变径处。
b)应采用网格法测量,测点的确定见附录B:矩形烟风道截面根据其外形条件按图B.1图 的要求布点:圆形烟风道截面根据半径大小按图B.4的要求布点。
测量元件包括热电偶、热电阻及其相应的测量采集系统。测量时要求如下: a)空气预热器进口空气温度和出口烟气温度宜采用T型热电偶,空气预热器出口空气温度和进 口烟气温度宜采用K型热电偶。 b)网格化测量采用多支热电偶时,多支热电偶宜分别读数,不可把热电偶的两极各接在一起读数。 c)可以采用电位计直接读取电压、再转换为温度的方式,也可采用数字温度计的方式来读取温 度。如采用电位计则宜在参考端设置冰浴系统,以保证测量精度。 d)如采用热电阻,宜选用三线制或四线制、用电桥回路测量,
按以下要求进行仪器校验: a)宜采用标定好的铠装热电偶进行试验。 b)现场制作热电偶、热电偶采用延长导线或采用未标定的数据采集系统时,宜在试验前把整个系 统连接好,进行统一的精度检查,并记录每一个热电偶的偏差值。 精度检查时需要测量四个温度点,以覆盖整个测量范围。每支热电偶或热电阻的精度检查宜单 独完成,宜把热电偶或热电阻和显示读数单元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的精度检查。 d)无热电偶延长线且采用电位计时可不进行精度检查,但测量时电位计测量前宜先在现场安装 好,并在环境温度条件下稳定3h。 温度测量精度检查后所得偏差值可在测量数据上分别相加,也可以在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上累 加,或根据结果不做修订。
8.2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空气和烟气静压及阻力
静压测点可用壁面固定测点或专用探针测量,要求如下: a)壁面静压测点宜垂直安装在管道内流动均匀、无扰流、无回流且光滑的位置,静压引出管的直 径可选8mm或者11mm仪表管以便于测量。 b)为提高准确性,可在管道截面上以每隔90°的方式对称布置四个测点,用一周管道把这四个点 连接起来引入到一个传感器上,作为平均值。如用单独的壁面静压来代表该位置的静压,则该 位置上至少有两个点的值进行平均。 C) 由于不规则管道或扩展段管道产生的不规则流动使得壁面测点无法代表静压时,宜采用静压探 针来进行测量。静压探针可采用L形皮托管或靠背管等进行测量,用皮托管不需要标定,用 靠背管则需要标定。
测量仪器的要求如下: a)压力宜采用高精度的电子微压计进行测量,不宜用U形管差压计。 b)电子微压计易出现飘零、波动大、滞后等现象,宜定期校准。 c)测量过程中宜定期检查探针、连接软管、指示器等设备,保证其不堵不漏,防止局部结露。 d)测点和电子微压计之间的连接宜装设阻尼器(多孔介质类型或孔板类型)以平滑压力信号的波
DL/T20512019
DL/T20512019
动。如果波动很有规则且幅度不大,可以采用手动积分的方法进行平均,否则宜采用电子积 的方法。
创量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空气预热器阻力测量时宜用差压计直接测量,不宜用单独测量的两点静压相减获得。 静压测量时如果是一头连接在测点处,一头暴露在空气中,则静压值为测量数与大气压力的和 静压测量多个测点读数的顺序宜与空气预热器转动同向进行。
测点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烟风道介质流量通过测量烟风道内介质的动压、静压和温度计算得到,烟风道内介质的动压 静压和温度测量采用网格法,测点的确定见附录B。 b)测量截面前、后直管段长度要求推荐值见表1。
表1测量截面前、后直管段长度推荐值
8.3.2测量装置及仪器
测量装置要求如下: a)皮托管可以不用标定,笛形管或靠背式测量管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标定。 b)测量动压时,测量管动压测孔应正对气流的来流方向。 c)测量仪器要求见8.2.2
测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a)空气的动压、静压测量仪器可选择皮托管、笛形管或靠背式动压测量管。 b)空气预热器出口热空气温度较高,宜在空气预热器进口风道进行流量测量。 c)如果在热一次风出口位置测量一次风量,宜事先安装好专用的测量装置,保证管路严密,防止 热风泄漏和烫伤,并确保测量管路和所用仪器可以承受热一次风的温度。 d)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流量测量时,除测量管道内烟气动压、静压和温度及大气压力外,还需同 时分析烟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浓度,以计算烟气密度,计算方法见10.2.3。
应按以下原则进行流量计算: 通过空气预热器的烟气量以空气预热器进口处的烟气量为基准;通过空气预热器的空气量以空 气预热器出口处的空气量为基准。
锅炉总烟气量根据燃料燃烧反应的化学当量关系和所测得的氧量来确定,计算方法见10.2;各 台空气预热器烟气量由锅炉总烟气量与该空气预热器烟气份额来确定,该空气预热器烟气份额 由烟气流量分配预测量得到。 机组并列布置多台相同型号空气预热器时,计算原则如下: 1)如各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量预测量所得的烟气流量间偏差不超过平均值10%,各空气预热 器进口烟气流量可按相等的比例进行分配,否则宜按照所测得到的烟气流量比例对总烟气 量进行分配。 2)两分仓空气预热器的热空气流量根据热平衡计算得出。 3)三分仓的空气预热器热空气流量还需要测量一次风流量(二次风流量),然后按热平衡计 算二次风流量(一次风流量)。 机组并列布置多台不同型号空气预热器时,每台空气预热器的进口烟气流量按流量分配预测量 中测得的烟气流量比例对总烟气量进 行分
8.4测量参数的流量(速度)加权
8.4.1流量(速度)加权条件
加权应具备以下条件: a)如果测量截面的速度场不均匀,则应对测量参数温度和氧量进行流量(速度)加权平均。 b)是否进行测量参数的流量(速度)加权平均应根据被测参数与流量分层的相关性分析来决定, 如果被测参数与流量呈一致性(如温度:流量大的地方被测温度也大;流量小的地方被测温度 小)或相反性(如氧量,流量小的被测氧量大;流量大的地方氧量小),则应当采用流量加权 平均计算,否则可不用流量加权。 根据烟气流量分配预测量结果,如果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烟气温度的流量加权平均值与算术平 均值差值不超过1.7℃,氧量的流量加权平均值与算术平均值的偏差小于0.05%(绝对值),则 可以不进行流量加权平均,
8.4.2流量(速度)加权方法
E", Mr,X, 或Xrw Eayx Zh, Mr Zay
XFW 测量参数(如温度、氧量)的加权平均值: X 测量截面上点i处的参数值; Mr 测量截面上点i处流量加权系数; V 测量截面上点i处流速加权系数; n 测量截面布置测量点的数量。 8.4.2.2 流量(速度)的测量宜在试验前烟气流量分配预测量阶段进行,如果流量加权平均结果和速度 加权平均结果无显著差异,可用速度加权平均,否则必须用流量加权平均。
正式试验开始前宜进行一次预备性试验。
9.2.1预备性试验要求与正式试验完全相同,主要工作和目的为: a)确定设备的工况是否适合进行性能试验。 b)检查所有的测点。 c)检查所有的测试仪器。 d)确定测试方法的可行性。 e)检查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的完备性。 f)训练试验人员。 g)小范围设备微调或运行优化,以减少试验时的调整需求,弥补试验准备不足 h)针对实际燃用煤种确定合适的燃烧条件和负荷率。 9.2.2如果预备性试验完全满足本标准规定的要求,可作为正式试验。
试验前应进行以下工作: a)试验前试验人员应充分了解空气预热器的工作状态,空气预热器应运行在预定的条件下。 b)试验开始前,空气预热器应在试验负荷下运行足够长的时间。 c)机组配备多台空气预热器时,每台空气预热器都应单独测试、单独评估。 d)试验前试验人员应就试验工况签字确认
9.3.2试验工况的稳定
测试过程中应持续监视表2所示的参数,并在测试过程中保持稳定。表2中的监测参数可以用运 行表计,也可以利用专设的试验仪器来测量。
则试过程中运行参数充许
9.3.3试验工况的持续时间
试验工况的持续时间应符合以下要求: a)每个试验工况测试持续时间宜不低于2h。 b)变换试验工况时应留有足够的稳定时间,稳定时间需要在试验前确定且不宜小于30min。 c)每个数据读数时应保持足够长的测量、显示稳定时间,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测试读数稳定时 间应在试验前确定并确保操作者熟练。
.3.4试验过程中的调整
应按以下要求进行试验调整: a)试验过程中的任何调整应保证空气预热器工况不超过表2所限制的稳定条件。 b)禁止操作与空气预热器烟风流量分配相关的以下挡板: 1)磨煤机调温风挡板; 2) 空气预热器漏风控制装置,如可调扇形板、轴向密封、矩阵式静密封片等,如果这些装置 是自动控制的应切为手动。 c)试验过程中禁止空气预热器吹灰。空气预热器上游的吹灰也不宜进行,特别是吹灰介质是空气 的,会严重影响测量结果。如果危及设备安全进行了吹灰,则应当与吹灰前的测试数据进行比 较,如果有明显偏差,则有吹灰的试验部分应当重复。 d)如因机组安全而必须对机组进行调整,调整后宜对其影响进行评估并确定是否对调整前已完成 的试验工况重新测试。
9.3.5试验数据的据弃
应按以下原则进行数据摒弃: a)如果在试验过程中或计算过程中发现有影响结果的严重异常,则本次试验测量应视为全部无效。 b)如果影响的数据仅是在试验的开始或结束阶段,也可以只摒弃该受影响的部分数据。 c)被摒弃的试验数据应重新试验以保证完成试验目标,数据是否摒弃由试验参加各方授权人决 定。数据摒弃原则由试验各方在试验前的协议中确定。
9.3.6试验工况及重复性试验
以下标准确定试验工况数量及是否进行重复性试验: a)每个试验工况至少应做两次试验,若两次试验结果超过预先商定的允许偏差,则需要进行重复 性试验。最终的试验结果为满足试验结果允许偏差要求的两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b)各试验结果须先修正到设计工况下然后再进行比较,修正方法和修正基准应在试验前由试验名 方达成一致。
DL/T20512019
DL/T20512019
10.1空气预热器漏风率
10.1.1整体漏风率
nig.i 一第i台空气预热器整体漏风率,%: Am.fg.lv.i 第i台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烟气量,kg/s。
qm.f 锅炉入炉燃料量,kg/s; Ytg.en.i 一第i台空气预热器进口的烟气份额,无量纲数; c)可得空气预热器漏风率按式(5)计算:
10.1.2多分仓空气预热器一次风漏风率
漏风率由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烟气流量确定,
4m.g.×100%= Am.fg.en.i qm.fg.en.j
9m.fg.lv.;=t.en.9m.ffg.iv.iPeg.iv.i
Vr.en Pr.cen i
多分仓空气预热器的一次风压高于二 次风压和空气预热器前后烟道烟气压力,因而一次 次风侧和烟气侧两个方向漏风。各个方向的漏风率按式(6)计算
npa.Ig.i 第i台空气预热器一次风漏风率,%; qm.pa.g.i 第i台空气预热器一次风侧向烟气侧和二次风侧的漏风总量,kg/s; qm.pa.en.i 第i台空气预热器进口一次风总量,kg/s,在空气预热器进口风道上测量; qm.pf.ig.i 第i台空气预热器进口一次风向烟气侧的漏风量,kg/s; 9mmlei 第i台空气预热器进口一次风向二次风侧的漏风量,kg/s。
10.1.3多分仓空气预热器漏风分布因子
)以空气预热器整体漏风率为基础,由高压位置x处向低压位置y处的漏风量/率的分布因子
9m.xy.lgj "/lg.xy. qmlei Tig.
JAPpsi Yig.ps.i APpti +APsti APpti Yig.pfi APpri +APsti APst Yigsti APpti +APsti
c)四分仓空气预热器一次风向二次风侧和二次风向烟气侧的漏风分布因子按式(11) 计算:
Yig.ps=APps.i/APst
Yig.ps.iYig.pfi~Yig.sfi 空气预热器一次风侧向二次风侧、一次风侧向烟气侧和二次风侧向烟气侧 漏风因子,无量纲数; APptivPstivPps.i 空气预热器一次风侧进口与烟气侧出口、二次风侧进口与烟气侧出口及 次风侧与二次风侧进口之间的静压差,Pa。
ppt: = Ppa.en.i Pig.lv. APsfi = Psa.en.i Prglv.i
计算时压力基准要和整体漏风率的基准一致,如计算时采用测试压力,则整体漏风率也应采用实 测漏风率,所得的漏风分布因子为实际工作条件下的分布因子;计算时如采用设计压力,则整体漏风 率也采用设计整体漏风率,所得的漏风分布因子为设计条件下的漏风分布因子。
DL/T 20512019
DL /T 2051 2019
10.2.1单位燃料湿烟气量
单位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烟气量基于实验室燃料(含灰、渣)分析结果、烟气中O2含量测 结果、煤燃烧时的化学当量 天系妆工 (17)计
V 标准状态下燃料的湿烟气量,m°/kg; Vgd、Vadt、Vg.w——分别为标准状态下燃料的理论干烟气量、理论干空气量和水蒸气量,m/kg; 一过量空气系数,无量纲数。 b)理论干烟气量、理论干空气量和水蒸气量根据燃料、有无炉内燃烧脱硫的情况来确定。燃料为 固体和液体燃料,且无炉内脱硫剂时,按式(18)~式(21)计算:
100 100 100 qm.f WasaYnWcri Wc.b =Wc.ar
WasarrWc.rs.i Wc.b =Wc.ar
分别为入炉燃料(收到基)中元素碳、氢、氧、氮、 硫、灰分、水分的质量百分比,%; 入炉燃料基于收到基实际燃烧的碳元素质量百分比,%; 不同位置如飞灰、底渣处,所取灰渣样中可燃物含量 的质量百分比,%; 不同位置的灰渣占总灰量的份额,无量纲数; 燃烧空气中的绝对湿度,kg/kg; 雾化蒸汽的流量,kg/s。
nso, 100 ncaco, nso, 100 100 100 YCa/S 100 100 100
DL/T20512019
DL/T20512019
fCa/S 100.086 ws.r mf 32.066 Pso,.led Vr so ×100 22.41 . Ws.a
Was.des、Wm.desvWcacCO; 分别为入炉收到基脱硫剂中的灰分、水分和CaCO3的质量百分比,%; Was.ar.des 基于收到基综合考虑入炉燃料灰分和脱硫剂带入灰分的质量百分比,%; rca/s 钙硫摩尔比,无量纲数; ncaco, CaCO3的烧解率,%,根据GB/T10184一2015可给定为98%。 so 一炉内脱硫的效率,%; Pso,fed 一SO2气体占干烟气的份额,%; qm.des 一脱硫剂的质量流量,kg/s。 d)燃料为气体燃料时,按式(29)~式(31)计算:
气体燃料的绝对湿度,kg/kg。 空气湿度h和气体燃料绝对湿度h。可用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测量或用其他专门的温湿度仪 测量。
施工管理标准规范范本10.2.2过量空气系数
式中: Po.fed 烟气中02所占的体积份额,%
系数由实际燃烧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确定,按
c)如果锅炉有炉内烟气脱硫系统时,过量空气系数宜通过选代方法计算: 1)先用式(33)所计算的过量空气系数作为初值。 2)由式(22)~式(28)计算各部分烟气流量后,用式(17)计算烟气的总体质量流量、由 式(32)计算真实的过量空气系数。 3)再代入式(22)开始的迭代计算,直到误差达到最小。 d) 如果试验各方在试验前达成一致,炉内烟气脱硫系统时过量空气系数可以直接按式(33) 计算。
项目管理和论文10.2.3湿烟气密度
烟气密度可用各成分所占比例加权平均,按式
)烟气组分通常有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氮气、一氧化氮等,各组分 的密度与计算方法如表3所示。
....- 相关专题: 预热器